文本
世事如烟 豆瓣
7.6 (15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世事如烟》是由荣获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的首位获奖中国作家余华所著,精选其8篇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所记录下来的就是作者的另一条人生之路。与现实的人生之路不同的是,它有着还原的可能,而且准确无误。虽然岁月的流逝会使它纸张泛黄字迹不清,然而每一次的重新出版都让它焕然一新,重获鲜明的形象。
白银时代 豆瓣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4
《白银时代》是《时代三部曲》之二。 这是由一组虚拟时空的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写的是本世纪长大而活到下世纪的知识分子,在跨世纪的生存过程中,回忆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的上辈、描述他们自己的人生。与其说这是对未来世界的预测,不如说是现代生活的寓言,是反乌托邦故事。主人公生活的未来世界不仅不比现在更好,反而变本加厉地发展了现代生活中的荒谬。知识分子作为个体的人,被抛入日益滑稽的境地里。作者用两套叙述,在一套叙述中,他描写蹲派出所、挨鞭刑的画家、小说家,以及他们不同寻常的爱情;另一套叙述,则描写他自己作为未来的史学家,因为处世要遵循治史原则而犯下种种“错误”,最后他回到原来的生活、身分,成了没有任何欲望的“正常人”。这两套叙述时时交叉、重合。在所谓的写实与虚构的冲突里,作者创造出任由他穿插、反讽、调侃和游戏性分析的情境来。
青铜时代 豆瓣
8.9 (42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这是以中国古代唐朝为背景的三部作品构成的长篇。这组作品的主人公,是古代的知识分子和传奇人物。他们作为一群追求个性、热爱自由、想按自己的价值观念精神信条生活的人,充满了强烈的创造欲望和人道需求,但被当时的权力斗争控制和扭曲了心态与行状、竟将智慧和爱情演变为滑稽闹剧。作者在这部长篇中,借助才子佳人、夜半私奔、千里寻情、开创伟业等风华绝代的唐朝秘传故事,将今人的爱情与唐人传奇相拼贴,使唐人传奇现代化,在其中贯注现代情趣,并通过对似水流年的追述,让历史与艺术相融合,最终确立了对生命终极价值的体认,引出了一种由叙事者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中外的对话体叙述方式。
本书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时代三部曲中的一本,是最新典藏插图本。该系列入选《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中国当代文坛“最美的收获”。 《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是王小波作品的精华。 “时代三部曲”表面上是王小波作品的合集,每部之间似乎没有什么联系,但其实是有一个逻辑顺序的。这个逻辑顺序就是:《黄金时代》中的小说写现实世界;《白银时代》中的小说写未来世界;《青铜时代》写的故事都发生在过去。
黄金时代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黄金时代
9.0 (168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其它标题: 黄金时代
这是以文革时期为背景的系列作品构成的长篇。发生“文化大革命”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灾难年代。那时,知识分子群体无能为力而极“左”政治泛滥横行。作为倍受歧视的知识分子,往往丧失了自我意志和个人尊严。在这组系列作品里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处于恐怖和荒谬的环境,遭到各种不公正待遇,但他却摆脱了传统文化人的悲愤心态,创造出一种反抗和超越的方式:既然不能证明自己无辜,便倾向于证明自己不无辜。于是他以性爱作为对抗外部世界的最后据点,将性爱表现得既放浪形骸又纯净无邪,不但不觉羞耻,还轰轰烈烈地进行到底,对陈规陋习和政治偏见展开了极其尖锐而又饱含幽默的挑战。一次次被斗、挨整,他都处之坦然,乐观为本,获得了价值境界上的全线胜利。作者用一种机智的光辉烛照当年那种无处不在的压抑,使人的精神世界从悲惨暗淡的历史阴影中超拔出来。
许三观卖血记 豆瓣
8.8 (90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1
故事发生于解放初的五六十年代,那时主人公许三观还是一个青年,他被周围生活不断地压迫,为了生活,不得不拼命地工作,但是依然无法保证生活,他只能用卖血来维持,每当无奈时,就会想到用卖血来解决。随着岁月的流逝,许三观身体一日不如一日。他为了给儿子治病,坚持15天卖一次血,以还清欠债,最后导致大病不起。
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琐事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
阅微草堂笔记 豆瓣
作者: 纪昀 1995 - 7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都是篇幅短小的随笔杂记;但也不是象作者在《姑妄听之》的小序中所称的那样,仅仅是“追录旧闻,始以消遣岁月”的无聊之作。他写作的用心是以期“不乖于风教”、“有益于劝惩”。因之,全书着重在封建道德的说教和因果报应的宣传,恰好迎合统治阶级的需要。加之本书在语言上确也有质朴淡雅、亦庄亦谐的长处,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友好竞相传抄刻印,在上层社会广为流传,一时竟享有同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罗生门 豆瓣
羅生門
8.7 (188 个评分) 作者: [日] 芥川龙之介 译者: 林少华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7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日本新思潮派代表作家,创作上既有浪漫主义特点,又具有现实主义倾向。以其名字命名的“芥川奖”成为日本文坛的重要奖项之一。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多为历史题材,情节新奇甚至诡异,以冷峻的文笔和简洁有力的语言让读者关注到社会丑恶现象,这使得他的小说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又成为当时社会的缩影。《罗生门》是其代表作。本书收录芥川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罗生门》以风雨不透的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第一次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书山稗海,文史苑囿,于中沉潜含玩,钩没抉隐,一日发而为文,自是信手拈来,随机生发,纵横捭阖,不可抑勒。由庙堂高官到市井小民,由紫宸之深到江湖之运,其笔下无不呼之即来,腾跃纸上。芥川生性敏感,一般来说,他不重描绘而意在发掘,疏于叙述而工于点化,少的是轻灵与潇洒,多的是沉郁与悲凉。这点不难从其作品中窥其一斑。
永失我爱 豆瓣
7.2 (16 个评分) 作者: 王朔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 2
男主人公何雷与女主人公石静是一对充满青春活力的恋人,他们正在精心布置新房准备结婚的时候,忽然厄运降临——何雷患了一种叫作 “肌无力性疾病”。他所面临的问题并非是结婚与否,而是生死存亡。何雷忍受着内心巨大的痛苦决定对石静隐瞒病情并想尽一切办法让石静离开自己。自此,故事便在一种催人泪下的氛围中向注定成为悲剧的结局发展着。其间最为感人的是何雷与石静分手的过程,他们 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甚至与他们相关的每一件事物都充满着难以言状的痛感,包括婚纱、杯垫、沙发靠背饰品,包括那一杯杯缠绵之极的酒……这种痛感弥漫于何雷患病后的每一行文字之间。直到最后,当石静得知了真相,当石静与新婚丈夫向何雷的病床走来,何雷却连笑一下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有泪水从他眼中流出,点点滴在那只向他伸来的美丽的手上。
谁能不被《永失我爱》所感动呢!
玩的就是心跳 豆瓣
作者: 王朔 作家出版社 1989 - 3
这是一群感到失落困惑的中国“现代嬉皮士”,他们穷极无聊,游戏人生,追求性刺激与新奇的生活,但依旧感到空虚,因而制造了一起扑朔迷离、动人心魄的命案。玩了一场危险的游戏,玩的就是心跳。
妻妾成群 豆瓣
8.2 (157 个评分) 作者: 苏童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4 - 8
《妻妾成群》借旧中国特有的封建家庭模式作小说的框架,一个男人娶了四个女人做太太。但作者关心的不是一个男人如何在四个女人中周旋,如何控制她们,而是关心四个女人怎会把她们一齐拴在一个男人的脖子上,并且像一棵濒临枯萎的藤蔓在稀薄的空气中相互绞杀而争得那一点点空气。
《妻妾成群》被改编为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张艺谋导演,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帕洛马尔 豆瓣
Palomar
8.3 (42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06 - 8
化身为帕洛马尔的卡尔维诺,将他对世界的最后沉思,掩映在叙述中,穿透了人生的全部经验,小说出版一年后,因卡尔维诺溘然长逝而成为绝响,意味深长的是《帕洛马尔》的最后一章完全记叙的是主人公对死亡的沉思默想。
馬可瓦多 豆瓣
Marcovaldo
8.6 (12 个评分) 作者: 卡尔维诺 译者: 倪安宇 時報文化 1994 - 11
你們說的是什麼花?這個花園�我向來只看到雜草!馬可瓦多知道大家對這位老年女侯爵的意見十分紛歧:有人視她為天使,有人則認為她的小器鬼和自私自利的人。住:你們覺得這樣還不夠嗎?你們的意思是,就好像她對待蚊子一樣。牠們都是從那個水池孵出來的,夏天的時候會有蚊子吸我們的血,都怪那位女侯爵。
老鼠呢?這間小別墅是老鼠的寶窟,在枯葉下有牠們的窩,晚上就跑出來……。老鼠的問題由貓負責……。哈,你們的貓!我們要是能信賴牠們就好了……。
通向蜘蛛巢的小径 豆瓣
8.0 (34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王焕宝 / 王恺冰 译林出版社 2006 - 9
这是作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抵抗运动,而《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成。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 豆瓣
Se una notte d'inverno un viaggiatore
9.2 (107 个评分) 作者: [意] 伊塔洛·卡尔维诺 译者: 萧天佑 译林出版社 2007 - 6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由框架故事和嵌入小说两部分组成。框架故事以男性读者“你”作主角,“你”是整本书的“隐设读者”,也是实际在进行阅读的读者。话说,你兴致勃勃地买来卡尔维诺的新小说《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正看到入迷之处,没想却因书页装订错误而被迫中断阅读。你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下文,不料拿回来却是另一部小说,读到高潮迭起之际,书又戛然而止……如此这般的阴错阳差一再发生,你锲而不舍地追索其下文,一部接一部地找来读,前后总共阅读了十部互异其趣的小说之开头,这些“嵌入的小说”的标题正好串成一个句子:(1)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2)在马尔泊克镇外,(3)从陡坡斜倚下来,(4)不怕风吹或晕眩,(5)在逐渐累聚的阴影中往下望,(6)在一片缠绕交错的线路网中,(7)在一片穿织交错的线路网中,(8)月光映照的银杏叶地毯,(9)环绕一空墓,(10)什么故事在那头等待结束?
《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有时隐约,有时直接地把阅读(及写作)和性爱等同齐观,混为一谈。不少章节的前文和各篇嵌入小说皆涉及情欲挑逗,描写露骨,香艳刺激,不亚于坊间所见的煽色腥小说;同时又隐含深刻寓意,可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加以诠释。光从这一点,就可以约略看出,这是一本后现代作品:兼容并蓄严肃和通俗文学的特色于一炉,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正好人人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失乐园 豆瓣
作者: 刘怡君 2005 - 5
《失乐园》(珍藏本):《失乐园》《唐吉诃德》《神曲》《圣经》,每个音节都掷地有声,它们的分量怎么形容都不为过。或许更值得一提的是,游走在不同的时空隧道,这四本书何以有缘结伴同行——梦想,因为梦想。亚当夏娃的神秘邂逅、但丁从地狱到天堂的魔幻之旅,哪怕是唐吉诃德的空想,每一部经典都插上了坚挺的翅膀,它们挣脱着现实的种种束缚,带着高傲和疯狂飞翔。在这样一个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仍想把这片瑰丽的梦想的天空馈赠给读者,希望以此照亮琐碎平凡的现实生活。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幸什么都失去了,我们至少还有梦想,还可以飞。杜雷精彩的版画无疑为这套书增色不少,实际上,这也是他对经典的“再读”,只是他运用了和我们不相同的话言——线条。在印刷的时候,我们在一本正经的黑色油墨里添加了金色的成分,除了想让它更像一部“金”典,我们还希望这点小小的创新能给喜爱它的读者带来一份既新鲜又愉悦的阅读感受。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美术编辑执意要送给每本书的读者6张他精选的版画,方便的裁剪线让你既可以用这些世界名画作书签,也可以作贺卡,或者仅仅是随手把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看来在对经典归宿的理解上我们不谋而合并共同努力着。
绿野仙踪 豆瓣
作者: 鲍姆 / L.F.Boum 译者: 陈伯吹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53
1953年12月新1版,1979年7月第5次印刷。
365夜故事(上下) 豆瓣
9.3 (35 个评分) 作者: 鲁兵 / 绘者 朱延龄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87 - 2
这本故事集,是给孩子们的一束繁花,其中有反映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的故事和童话,有非常古老的神话和寓言,有外国的童话和传说,也有增进知识,启迪指挥的故事和童话,其间还点缀了几首儿歌,几则谜语。凡是于孩子们有益而有趣的故事,我们能找到的都尽量收了进去。
为了适应四岁至六岁孩子的年龄特点,便于年轻的父母口述,这本集子里的故事大多作了剪裁,或者经过改编,情节简化了,语言口语化了,这对有些原作来说,可能有所逊色,不过孩子们长大之后读到原作,是会得到补偿的。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这本集子供年轻的父母每晚给孩子讲一个故事,就象莳花人每天一早起来,给刚刚吐芽的花木浇一勺水。
2010年12月12日 已读 被送掉了
文本
狼图腾 豆瓣 Goodreads
狼图腾
7.7 (298 个评分) 作者: 姜戎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 - 4
《狼图腾》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狼故事”组成,情节紧张激烈而又新奇神秘。读者可从书中每一篇章、每个细节中攫取强烈的阅读快感,令人欲罢不能。那些精灵一般的蒙古草原狼随时从书中呼啸而出:狼的每一次侦察、布阵、伏击、奇袭的高超战术;狼对气象、地形的巧妙利用;狼的视死如归和不屈不挠;狼族中的友爱亲情;狼与草原万物的关系;倔强可爱的小狼在失去自由后艰难的成长过程——无不使我们联想到人类,进而思考人类历史中那些迄今县置未解的一个个疑问:当年区区十几万蒙古骑兵为什么能够横扫欧亚大陆?中华民族今日辽阔疆土由来的深层原因?历史上究竟是华夏文明征服了游牧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次次为汉民族输血才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为什么中国马背上的民族,从古至今不崇拜马图腾而信奉狼图腾?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是否在于中国还存在着一个从未中断的狼图腾文化?于是,我们不能不追思遥想,不能不面对我们曾经辉煌也曾经破碎的山河和历史发出叩问:我们口口声声自诩是炎黄子孙,可知“龙图腾”极有可能是从游牧民族的“狼图腾”演变而来?华厦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是否将从此揭秘?我们究竟是龙的传人还是狼的传人?
往事并不如烟 豆瓣 谷歌图书
8.4 (173 个评分) 作者: 章诒和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
“中国头号大右派”章伯钧次女章诒和回首往事,并以此书献给已在天国的父母。书中描述史良、储安平、张伯驹、聂绀弩、康同璧、罗隆基等的起落沉浮,由诸多片断入手,组成一个个悲壮的场景,仿佛是一幅壁画,浓彩重墨间呈现出历史的真、人生的幻……
此书亦是一群经历旧社会、新中国的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