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g - 标记
不只中国木建筑 豆瓣
8.0 (16 个评分) 作者: 赵广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4
建筑艺术不应该是建筑学者、建筑历史家、甚至建筑专业者的专利品。所谓建筑设计(architecture)亦不应该像以往的观念,即只有“具有特殊意义的空间或结构”方可视为建筑设计,其他就只是“房子”不值一谈。“特殊”的含义,可解作“最高级”、“非一般”或“不寻常”的物料和技术应用。<br> 《不只中国木建筑》提醒大家毋须在房屋和建筑设计之间画出一条界线,因为最基本的房舍也会包含建筑艺术的精神和意义;“最高级的”建筑文化,也可以具有“平易”、闲适“的情调。 作者曾在法国接受教育,在香港院校执教东西方艺术设计多年,这一次利用了五年的课余时间,用带着感性的笔触,就一般被视为艰涩的传统建筑,写下16篇平易隽永的文章。本书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去接触中国文化,可读性很高。
停车暂借问 豆瓣
8.0 (27 个评分) 作者: 钟晓阳 新星出版社 2011 - 9
本书以中国东北为背景,从四十年代写到六十年代,从东北写到香港,以“妾住长城外”、“停车暂借问”、“却遗枕函泪”三部曲叙述了赵宁静一生的浪漫爱情传奇。一九八二年,《停车暂借问》先后在台港两地出版,引起轰动,名盛文坛。近三十年来,再版无数次,深受读者喜爱,已成为一代经典。
钟晓阳是“今之古人”,能用现代小说的形式包装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思,其中尤其擅长描绘流离的哀伤。相较于决定台湾文学史发展的张爱玲的精警叙事观点,钟晓阳的叙事手法明白突显感伤的情愫。 ——文学评论家 王德威
2011年12月28日 已读
一惊这书我今年以前竟然从未听说过,二惊写成此书时作者才19岁
小说 钟晓阳 香港
源氏物語(一) 豆瓣
作者: [日] 紫式部 译者: 林文月 洪範書店 2000
本書為日本三大女流文學(源氏物語、枕草子、和泉式部日記)之首,亦有「日本的紅樓夢」之稱。出現於11世紀初(相當我國北宋時期),長達百萬餘字,登場人物達數百,分54帖(相當於小說中的『章』或『回』),日人自詡為世界最早的長篇寫實「小說」。敘述一位夢幻般的俊美人物「源氏」的一生,表現出平安時代宮廷生活的百態、社會情形、政治評論、價值觀念,以及當時流行的玩物、衣裝、飲食、游藝等,為平安盛世的貴族生活留下翔實而豐富的剪影。
內容簡介】
「源氏物語」是怎樣一部作品呢?對於我國讀者來說,也許比較陌生,所以我想先從創作時間之比較來說明。這部小說的寫作時間,雖然至今未有確切的說法,但大致可視為平安時代中期的作品。在日本文學史上,所謂「平安時代」,一般是指桓武天皇遷都於平安京的延曆十三年(七九四)起,至源賴朝任命為大將軍的建久三年(一一九二)止,這四百年間而言。換言之,它的產生時代大概是在十一世紀初。若與西方文學的重要作家比較,大約早於但丁三百年,早於莎士比亞六百年,早於哥德八百年;與我國相比,則約當北宋初。那時候我國雖然已經有了一些六朝鬼神志怪的故事、唐文士之傳奇,乃至宋民間之話本。不過,些小說都是屬於短篇形式的作品,而「源氏物語」則全書五十四帖(「帖」,相當於我國舊小說之「章」或「回」),文字在百萬言以上,因此日本人自稱為世界最古老的長篇寫實小說。
「源氏物語」全書五十四帖,是一部長篇巨作。其結構龐大,組織嚴密,敘述故事及於三代,登場人物多達數百。這樣壯觀的作品,果真是出自一位宮中女官的手筆嗎?歷來也有許多學者對此表示懷疑。有人說:書中部分由子皇后之父藤原道長加筆;也有人說:此書本為作都之父藤原為時所作,而紫式部助成;更有人說:後面「宇治十帖」(第四十五帖「橋姬」以下十帖,主人公改由光源氏妻之私生子薰擔任,而故事背景亦由京都移至其東南方宇治,故稱)係由其女大貳三位所續。不過,這些說法多出於臆測而缺代有力的證據,故只能聊備一說,供參考而已。紫式部仍應當是此書的主筆者。像我國許多古典作品,「源氏物語」在千年代代相傳之間,自然的損蠹,無意間的改變,甚或後人有意的增刪恐怕也在所難免,所以也很可能不盡同於原來面貌。
2011年12月22日 已读
源氏把众多妻妾收在一个院子里,嗯,总让我想起《蓝胡子》...
小说 日本 林文月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豆瓣
7.8 (153 个评分) 作者: 九把刀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7 - 1
柯景腾读国中时是一个成绩暴烂而且又调皮捣蛋的男生,老师将他“托付”给班里最优秀的女生沈佳仪。只要他不认真学习,沈佳仪就会用钢笔戳他的衣服。
在沈佳仪的监督和鼓励下,柯景腾的成绩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渐渐地,他也喜欢上了气质优雅的沈佳仪。但是柯景腾却不敢向心爱的女生表白,因为几乎被所有男生喜欢的沈佳仪对追求她的男生一律有一种反感,她只想好好学习,不希望别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但是,为何沈佳仪唯独愿意把心事与柯景腾分享呢?她对他究竟有没有别样的感觉呢?柯景腾暗恋沈佳仪八年最终能否修得正果呢?让我们走进《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一起来寻找最纯真的感动吧!
2011年12月17日 已读
青涩热血校园故事,我还是更喜欢九把刀写的黑暗小说。又及:告白这种东西有毛用啊
九把刀 台湾 小说 爱情 青春
平行宇宙 豆瓣
parallel worlds
8.4 (23 个评分) 作者: (美)加来道雄 译者: 伍义生 / 包新周 重庆出版社 2008 - 5
本书中,加来道雄博士以其无与伦比的解说才能,讲述了现代物理学得出的一种最令人难以置信、最激动人心的可能性,即,可能存在着广阔无垠的宇宙之网,里面排列着许多宇宙,也许是无穷多个宇宙,而我们这一宇宙只不过是其中之一。他运用生动巧妙的类比,幽默的语言,耐心地向读者介绍有关平行宇宙的种种 话题,从量子力学、宇宙学,到最新出现的M-理论,一路娓娓道来。读读这本书吧,在学者的陪同下,作一次奇妙的宇宙漫游,他的见解可将我们的想象力推向极限。
2011年12月16日 已读
书的最后假想一个高等文明应该如何从即将崩溃的宇宙中逃离。不由得想,也许现行的生命体就是从已经崩溃的宇宙中被传送过来的信息重组,或者更进一步,现在的宇宙也是高等文明出于某种目的创造出来的婴宇宙,反正按照书里的说法,创造一个宇宙只需要一盎司的净物质
天文 物理 科普 美国
王国之钥 豆瓣
王國之鑰
作者: 紫堂恭子 台湾角川 2004
13歲小王子的第一次冒險! 紫堂恭子最新連載再開! 繼《東凱爾.羊角村》後,紫堂恭子全新連載!朗多爾王國發布誰能找到幻之秘寶「王國之鑰」就能登基為王的詔令,極度討厭戰爭的13歲小王子.亞夏和王兄的好友巴多為了國家的安定,一同啟程展開秘寶探索之旅,一場揭開「王國之鑰」傳說的遙遠冒險由此展開!
被遺忘的故事 豆瓣
9.0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乙一 译者: 陳惠莉 台灣角川
被遺忘的故事
天馬行空的故事,銳利的筆觸,
文章風格自由穿梭在驚悚、奇幻、與推理等類型之間。
風格別具的日本新生代作家乙一的六篇短篇代表作。•腦海中幻想的手機真的撥通後展開的淒美故事〈Calling You〉
•僅剩手腕殘留觸覺的植物人藉太太彈琴的手指與其溝通的悲劇〈被遺忘的故事〉
•一個男孩與能轉移傷口的超能力少年之間的友情〈傷〉
•狗急跳牆的竊賊在陰錯陽差下發生的軼事〈握手小偷的故事〉
•與遇害的前房客遺留的小貓一同經歷的冒險〈形似小貓的幸福〉
•一根臥軌自殺的女孩殘留的手指透露的真相〈瑪麗亞的手指〉也許在定義上與國內稍有出入,在日本「輕文學」指的雖然也是以青少年為讀者族群的小說,但一般都以漫畫或動畫風格的插畫為封面,許多並附有插圖,在業界與正統的文學保有一定的距離。
寫作風格融合多種文學類型的乙一,挾著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敏銳感性的筆觸兩大利器稱霸日本輕文學界。他的作品時而奇幻,時而驚竦,時而諧趣,雖看似五花八門,但大抵不脫離日本推理文學的文脈,淒美感人的情節也是貫徹其作品的中心精神。對角色性格的細膩刻劃,也使他的作品有別於其他多屬平庸的輕文學著作,不僅在業界獨樹一格,也讓他得以跨越輕文學與正統文學之間的鴻溝,廣受一般文學愛好者的青睞。
本書為乙一跨出輕文學限制的又一嚐試,乃以其原本以輕文學的形式發表的作品編篡而成的短篇小說傑作選。作者認為《Calling you》、《形似小貓的幸福》、以及由幻冬舍所出版的《在幽暗之處相逢》(註:台灣未出版中文版)精簡扼要地匯集了他基本的創作元素,是他最重要的三部作品。這六篇精彩的故事涵括上述作品中的兩篇,風格集各種娛樂文學的要素於一身,想必能讓讀者在不忍釋手的感動下讀完,仍感到意猶未盡之餘,充份掌握到乙一的創作精神。
乙一表示自己自幼酷愛科幻片和恐怖片,對怪物尤其是情有獨鍾。或許是因為他認為怪物異於人類的特質,能賦予故事無窮想像的緣故吧,他最鍾愛的也是諸如『異形』等怪物與人類對峙的恐怖片。其較早的作品《GOTH斷掌事件》雖然是一本獵奇殺人小說,但他在書中試圖描繪的兇手,就是自己心目中的怪物形象。本書中的故事多少也是試圖創造怪物的嚐試。
目前他最關心的主題是神(上帝)原因是他覺得「無所不能的上帝」似乎就是最強大的怪物。他曾如此解釋自己對上帝的看法:「上帝創造了人類,因此兩者之間的關係相當於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人的肉身既然是由父母所賜予,因此註定終生無法擺脫上帝的影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描寫一個家庭就等於描寫上帝,在描寫上帝的同時,也會讓自己聯想到自己的父親;這可能是受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電影所影響……我個人認為,從村上春樹的《神的孩子都在跳舞》到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的微笑』,全都是冀請上帝降臨在作品裡的實驗。」
本書的重頭戲是唯一一篇首度發表的新作《瑪莉亞的手指》。作者表示,創作這部短篇就是一個描寫上帝存在的實驗。他藉生前充滿群眾魅力(charisma)的女主角亡故後僅存的一根手指頭,以及男主角在無意間撿到這根手指頭後的無限迷戀,將這個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乙一常表示,自己無意在作品中宣揚任何理念或訊息。他認為「審美不該是一種尖銳的經驗,因此自己的寫作方針,就只有創作出讓讀者讀來充滿樂趣的作品。」但這本短篇集中的每一篇故事,都有如從茂密的樹林中洩下的陽光般靜謐優雅,彷彿神話中精心琢磨出來的明鏡,雖不帶有任何深奧的訊息,但必將照亮每一位讀者的心。
2011年12月10日 已读
1,乙一的推理总是很容易猜到结局;2,九把刀去掉热血属性后,两人有点像
乙一 奇幻 小说 推理 日本
病者生存 豆瓣
8.1 (15 个评分) 作者: 沙伦·莫勒姆 译者: 邵毓敏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 10
《病者生存》告诉我们:糖尿病是人类挺过冰河期的秘密武器吗?日光浴真能降低胆固醇吗?母亲在怀孕初期吃垃圾食品,婴儿更容易出现肥胖症吗?这些问题你也许想都不曾想过,甚至一些医学研究者也可能不会关注。但是作者却对这些 “琐事”刨根问底,找到的答案不仅让我们目瞪口呆,还让我们对于现代医学研究有了新的认识。作者结合当今最先进的医学研究,解答了潜藏在无数疾病背后的谜团。他发现许多疾病都存在于人类的遗传密码中,由此他提出了最大的谜团。
2011年12月8日 已读
很不错的科普书。遗憾的是,也许是篇幅缘故,很多实验没有详细说明设计过程和出处,只给出了结论,我的疑心病又比较大,未免打个问号
医学 科普 美国 进化
论扯淡 豆瓣
On Bullshit
7.0 (2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哈里·G·法兰克福 译者: 南方朔 译林出版社 2008 - 1
法兰克福在《论扯淡》里,劈头就是一句结论:在我们的文化里,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太多的人在“扯淡”。虽说扯淡无处不在,却没有一种学说,一个理论来剖析他,他的主旨不在于提供一个理论模型来解析扯淡,而是探讨现今社会何以充斥着言不由衷的扯淡。文中,作者以哲学的辨证方式,开宗明义地区别了“扯淡”与“说谎”。扯淡不是说谎,却是真理最大的敌人。因为说谎的人知道何者为真,却讲的是假话。而扯淡的人既不关心何者为真,也不关心何者为假,只在乎自身利益。这种认为无论事实真相如何都没有差别的态度,就是扯淡的本质。法兰克福在书中将矛头直指当今社会,他指出,扯淡之所以充斥我们的社会,与当代民主社会和市场经济里的种种扭曲不无干系,它助长了扯淡的膨胀,特别是在政治、道德和宗教等分配权益的关键领域,在那里既难以有真伪的辨别,而追求真伪辨别又有风险和麻烦。靠扯淡来搪塞、敷衍、扭曲、误导遂成为权宜之计,更有蔚为主流的趋势。
2011年11月25日 已读
扯淡恶于扯谎。扯谎,至少还知道真实所在,扯淡则是完全不在乎真实
哲学 杂文 美国 随笔
神话溯源 豆瓣
作者: 傅小凡 第1版 (2007年1月1日) 2007 - 1
女娲、伏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祗,但也被史官们誉为三皇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历史长河中的文化英雄,所以追溯女娲、伏羲神话的源头,自然要追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为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相一致。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追溯女娲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生殖崇拜,也是母性崇拜的时期;中编追溯伏羲、女娲成婚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图腾崇拜,也是双性崇拜的时期;下编追溯伏羲神话的源头,这是中国远古太阳崇拜,也是祖先崇拜时期。 本书观点新颖,论述严谨,考证严密,行文流畅,图文并茂,是一部有特色、有分量且有补白意义的关于女娲伏羲神话源头及中国神话源头的学术专著及人文读本。
2011年11月25日 已读
说难听点,有点不伦不类,一会是标准论文体,一会是出游谈笑体,一会还冒出长篇《道德经》分析...有些论点很奇怪,比如古人不知道需要男女交合才能生育,河神崇拜是从经血崇拜转化而来
中国 研究 神话
了不起的盖茨比 豆瓣
The Great Gatsby
8.3 (100 个评分) 作者: [美]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巫宁坤 / 汤永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空气里弥漫着欢歌与纵饮的气息。一个偶然的机会,穷职员尼克闯人了挥金如土的大富翁盖茨比隐秘的世界,惊讶地发现,他内心惟一的牵绊竟是河对岸那盏小小的绿灯——-灯影婆娑中,住着他心爱的黛西。然而,冰冷的现实容不下飘渺的梦,到头来,盖茨比心中的女神只不过是凡尘俗世的物质女郎。当一切真相大白,盖茨比的悲剧人生亦如烟花般,璀璨只是一瞬,幻灭才是永恒。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墨色浓重的印痕。
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2011年11月16日 已读
巫宁坤的翻译看着有点不舒服啊,谁给我推荐个好点版本我再看遍
小说 美国 菲茨杰拉德
说吧,记忆 豆瓣
Speak, Memory: An Autobiography Revisited
8.7 (3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 王家湘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4
一组相互间有系统联系的个人回忆文集,时间跨越三十七个年头(从1903年8月到1940年5月),是纳博科夫本人最重要和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古往今来以时间和记忆为主题的作品中,为数不多的非常奇特而优秀的一本。它的语言带着一种坦率的清澈和解剖学一般的精确——以一位鳞翅目昆虫学家透过高倍放大镜观察蝴蝶翅翼上美妙的花纹,并将之描绘下来的那种精确,给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感受。记忆和对往昔的回顾往往主宰着纳博科夫的小说,故而这本自传正是解读他的小说的绝好密码,因为回忆本身即是幻想和现实之间的某种隐蔽的桥梁,作家在其中发挥了自己独特的想象力。纳博科夫忠实读者的必读书,为深入解读《洛丽塔》、《微暗的火》、《防守》和《玛丽》等纳博科夫重要小说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怎么说呢,看的时候不觉得厌倦,可是看完也没啥回想的
传记 纳博科夫 自传
浪漫主义的根源 豆瓣
Roots of romanticism
9.4 (95 个评分) 作者: [英] 以赛亚·伯林 译者: 吕梁 / 洪丽娟 译林出版社 2008 - 3
编 者 序
万物有本然,终不为他者。
——约瑟夫·巴特勒
万物有本然……
——以赛亚·伯林
巴特勒这句话是以赛亚·伯林最喜欢的引语之一。在他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中,伯林一再引用。我以此开头是为了消除任何可能的误会,因为这部集子无论如何不能算做伯林关于浪漫主义的新书。自伯林于1965年三四月间在华盛顿国家美术馆A. W. 梅隆系列讲座上做了关于浪漫主义的脱稿演讲之后,他曾试图将其变成文字的著述。在其后的那些年里,特别是他于1975年卸任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院长一职之后,他不断扩展自己的阅读,积累了一堆笔记,以期完成一本浪漫主义的专著。在生命的最后十年,他把所有笔记存放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重新开始整理他的资料:他列出一些标题,并把筛选出来的笔记口述录制到磁带上,归纳到预设的标题之下。他甚至考虑利用已有的材料为E. T. A. 霍夫曼的著作写一个长长的序言,而不是独立成篇,作为他的一个专题研究。但这个计划屡屡搁浅,部分原因可能是资料准备的过程太长,致使写作的兴味阑珊。据我所知,到后来他对这本计划过的专著未著一字。
显然,对于伯林的读者来说,他未将演讲修订成书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对他本人来说亦是如此。但未及付梓也不是件坏事。如果当初就完成此书的写作,那如今这本充其量只算是编辑过的讲稿就永远不会出版。一旦经过精心修改和扩充,伯林演讲所特有的那种清新、直接、强烈和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风难免会变得晦暗。伯林还有一些脱稿演讲最终都是以录音或抄本的形式保留下来,我们不妨拿这些演讲与那些终于修订成文的稿本,或者演讲参照过的文字稿本做个比较,就会看出伯林为了出版曾经三番五次修改过他的内容。显然,这些修改使其更具知性和精炼,但有时不免减弱了口头表述本有的魅力。或者,反过来说,根据一篇尚未斧削的长篇底稿——伯林称之为“残篇”——来做演讲,而非照本宣科,演讲内容就会显得酣畅淋漓。或许,以多元论的术语衡量,这二者之间的优劣根本不可比较。在这种情况下,优也罢,劣也罢,伯林的主要思想成就之一也只能以前一种形式存在了。
我所用的标题是伯林自己早年计划写作该书时拟用的。在演讲时,他将标题换成了“浪漫主义思想的来源”(Sources of Romantic Thoughts)。因为在索尔·贝娄1964年出版的小说《赫索格》的开篇几页里,书中的主人公,那位名叫摩西·赫索格的犹太学者,正在经历一场自信的危机。他在纽约的一间夜校里试图讲授一门成人教育的课程,却未能成功。这门课程的名称恰好就是“浪漫主义的根源”(The Roots of Romanticism)。据我所知,这完全是个巧合。伯林自己明确否认它们之间有任何直接联系。不过,无论如何,先前的标题显然更加响亮。如果伯林当时确实因为某些理由放弃使用一个更好的标题,这些理由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即使伯林正式演讲之前所做的导引性评论有些随意,不适宜出现在正式出版的文本中,但它们还是具有一定的序言价值。在此,我们不妨摘录其中的主要部分:
这些演讲主要是面向真正的艺术专家——艺术史和美学专家,我自己可能无法跻身其中。选择这个论题唯一充分的理由是,浪漫主义运动一诞生便与艺术息息相关:虽然本人对艺术知之甚少,但不能因此将艺术逐出我的研究范围之外。我起码得兼顾一下。
在某种意义上,浪漫主义与艺术之间的关系较之它与其他领域的关系要紧密得多。假使我有资格来谈论浪漫主义,那是因为我打算涉及社会政治生活以及道德生活;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浪漫主义运动不仅是一个有关艺术的运动,或一次艺术运动,而且是西方历史上的第一个艺术支配生活其他方面的运动,艺术君临一切的运动。在某种意义上,这就是浪漫主义运动的本质。至少,我将力图证明这就是浪漫主义的本质。
需要补充的是,浪漫主义并非单单具有历史学的意义。今天的很多现象——民族主义、存在主义、仰慕伟人、推崇非人体制、民主、极权主义——都深受浪漫主义潮流的影响,这种潮流流布甚广。就此而论,它并非一个与我们时代毫无干系的主题。
下面这个片段也很有意思,它显然是伯林演讲之前草拟的开场白。我发现这是伯林为这个课题所做的笔记中唯一一段出自他本人的表述:
我从未想过给浪漫主义的性质和目的下个定义,因为,诺斯洛普·弗莱明智地告诫过我们,如果有人试图证明某些特征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显著特征,比如说,对自然和个体的全新态度,试图证明这些特征只有在1770年到1820年之间的那些作家才具备——并将这些作家的态度与蒲柏或拉辛的态度做个对比,那么必定会有别人从柏拉图或迦梨陀娑那里找到反证;从哈德良皇帝那里找到反证——肯尼斯·克拉克就是这么做的;从赫利奥多罗斯那里找到反证——塞埃就是这么做的;从一个中世纪西班牙诗人或前伊斯兰阿拉伯诗人那里找到反证;最终还会从拉辛和蒲柏那里找到反证。
我也不想暗示尚有一些纯粹的界定——借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我们可以说任何艺术家、思想家或任何人都是彻底浪漫的,而非其他:比如说人是一个绝对的个体,这就是说他拥有别于世界上其他事物的特性;或者说人具有绝对的社会性,也就是说他自身完全没有特性。然而,诸如此类的界定并非毫无意义,相反,没有这类界定我们寸步难行:它们标明了一些属性、倾向或理想的类型,我们用来发现、确认,或者说强调(如果先前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的话),对,就是强调(因为我想不起比它更合宜的动词)那些通常称之为人的特点、行为、观点、运动或学说的方方面面。
说一个人是浪漫的思想家或浪漫的英雄,并非泛泛之言。有时这是指他或他所做的事情可以得到一些解释,解释的依据是一个目的,或者说一连串目的(它们之间也许互相抵牾);或者是一种视见,兴许就是一瞥或揣度——这些解释可能指向某种基本无法感觉的状态或行为——诸如生活中一些事物、一次运动或作为生活本质一部分却未得到解释(也许是难以解释)的艺术作品。对多数研究浪漫主义不可尽数之方方面面的严肃作家来说,这些正好就是他们意欲穷究的目标了。
我的意图更加有限。在我看来,十八世纪后半叶,在我们明确地称之为浪漫主义运动之前,发生了一次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影响了西方世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对这一转变最生动的表述见于浪漫派最典型的浪漫形式中,而非他们表现出来的所有浪漫形式,也非那些属于他们所有人的浪漫形式;而是见于浪漫派所具有的最典范的东西中。没有这些典范,则我意欲言及的革命以及那些被认为革命的后果和现象(浪漫主义艺术,浪漫主义思想)便不可能产生。如果大家说我还未论及深藏在浪漫主义之内或哪条宣言核心中的特征的话,我欣然承认。我并不想定义浪漫主义,只想研究隐匿在重重伪装之下的这场革命能够暴露出来的那些最明显的形式和症状。此外无他:但这也足够了。因为我希望说明的是这次革命是西方生活中最深刻、最持久的变化,比起影响力不曾受到质疑的那三次大革命——英国的工业革命、法国的政治革命、俄国的社会和经济革命——一点都不逊色。确实,我所关心的这次运动已关联到各个层面。
在编写这些讲稿时(根据BBC的录音),我尽量克制自己。总的来说,尽量不做改动,以保证文本的流畅上口;我注意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演讲本身所具有的随意风格和偶尔出现的不怎么规范的表述——对于演讲来说,这种随意和不规范其实是很自然的。即便有时候需要在句法上做大量的润饰工作(多数即兴所说的句子是需要这种整理的),也不会妨碍人们理解伯林的原意。伯林本人从前对讲稿所做的轻微修改也包含在整理过的文本之中,那些能够听到讲座录音的读者,如果将此书和录音进行对照,便能发现其中的差异。
我总是尽力追踪伯林文中的引语。大凡那些引自英语原文,或直接从外文翻译过来的句段,我都作了必要的更正。至于他化用或意译的材料,我则保留未动。其实,化用和意译是伯林的一个演讲策略,我们不妨将其称为“不完全引用”。“不完全引用”有时会带引号,但不是原来引语的直接重复。它们看上去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或就是他已经表达的。他不必特意声明引语出自他的翻译或他本人发表过的那些文字。这种“不完全引用”的现象在我们这个时代之前是很常见的,但在当代学术氛围里大概已不受欢迎了。伯林在世时我所负责编辑出版的伯林散文集里,我一般只关注他的直接引用,对那些直接引语和明显是意译的引语逐一核查。但涉及到本书,如果坚持只给那些确凿无疑的直接引语标注上引号以便掩饰他的不完全引用(其实它们本来很自然而且富有修饰效果),未免显得做作和节外生枝。我特别提及这一点,以免误导读者。为此,我在伯林的引文目录前标出不完全引用的出处,以使读者获得一个背景性的了解。
这次讲座曾于1966年8月、9月在BBC的第三套节目播出,10月、11月重播,又于1975年在澳大利亚、1989年(也就是伯林八十岁的那一年)在英国BBC第三台重播。过后,一些摘要也已被收入有关伯林的节目之中了。
伯林本人坚决反对自己在世时出版这个讲稿,不只因为他在晚年还想完成一本浪漫主义的专著,或许还因为他觉得不经任何修改和扩充就出版一些即兴演讲是一种虚荣的行为。他很清楚自己说过的一些话很可能太笼统、太含混、太粗糙——作为演讲大概还可以接受,一旦成书便经不起推敲。确实,在致BBC电台第三套节目的负责人P. H. 纽拜的一封感谢信中,他描述自己“倾泻出巨大的语言洪流:六个多小时的狂热的、不时短路的、焦灼的、气喘吁吁的——在我听来,有时是歇斯底里的——讲话”。
有人认为即便是现在也不应该出版讲稿——虽然其优点不可否认,但它仍然有损伯林作品的流传。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的观点得到了一些我所尊敬的学者的支持,特别是已故的帕特里克·加德纳,一位特别苛刻的批评家的支持。几年前他读到我编辑的这部讲稿,就竭力主张依照原样出版,哪怕在作者尚在世时出版这类演讲稿是个错误(我对此持矛盾态度)。我认为在作者已经很功成名就,讲座也很激动人心的情况下,出版他的演讲稿不仅可行而且符合读者的需要。此外,伯林明确表示同意死后出版讲稿。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他并未暗示说要做个严格的限定。他认为作者死后出版与生前出版的规则是不一样的。他肯定也知道——虽然他从未承认过——他的梅隆讲座展现了即兴演说艺术的绝技,完全值得原汁原味地记载下来,永久留传。现在是时候——借用他本人在那本最富有争议的关于J. G. 哈曼的书中的话来说,该是被“有鉴别能力的读者接受或反驳”的时候了。
我应该在此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当然,值得感谢的人远远超过我现在所提及的这些,其中包括我在第150页中提到的书目提供者。此外,最真挚的谢意致予(一如我在以往的书中提到的)那些慷慨的赞助者,他们提供了沃尔夫森学院奖学金的赞助;致予布洛克勋爵,他帮助我获得了宝贵的资助;致予沃尔夫森学院,提供给我住宿和工作的环境;致予帕特·尤特辛,作者的秘书,他已经成为我二十五年来耐心的朋友和支持者;致予罗杰·郝舍尔和已故的帕特里克·加德纳,他们阅读了讲稿并提出了一些宝贵的修改意见,还有其他很多不可或缺的帮助;致予容尼·斯坦伯格,他对编辑此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建议;致予出版者们,尤其是查托和温达斯出版社的威尔·萨金和罗伊纳·斯凯尔顿—华莱士,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的德伯拉·特加顿,他们耐心地忍受我很多苛刻的要求;致予塞缪尔·格滕普兰,他为我提供了道德的支持和有效的建议;致予我的家庭(虽然此前我很少想到提起他们),他们得忍受我心无旁骛的职业怪癖。最后的致谢也许有些多余,但我依然要说:感谢以赛亚·伯林信托我来编辑他的讲稿,对于一个编辑来说,这是一件求之不得的重任;感谢他允许我在做此事时拥有完全的自主权。
亨利·哈代于牛津大学沃尔夫森学院
1998年5月
校 后 记
1965年,以赛亚·伯林在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做了一系列后来定名为《浪漫主义的根源》的脱稿演讲。1999年,经过伯林文稿的主要信托人和编辑亨利·哈代的“尽量不作改动”的整理以及适当的句法上的润饰,这些当初令听众魂销神醉的思想咏叹调转换为文字的华彩乐章,依旧保持了伯林特有的雄浑而酣畅的即兴风格。一连三届,我选用这本演讲集作为我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浪漫主义批评文献导读》的基础读物。每当念到一个个密集重复、内嵌层层悠长而澄澈的定语从句的排比句段时,我不禁要说:“这是天神眷顾天才的时刻:思想以急板的方式奔向伯林。”
如此富有音乐性的美文是很难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在近一年的翻译过程中,三位译者时时有言不从心之感;在一年又半的校对过程中,我不时有词不尽意之叹。使我们敬慕不已的伯林式的表达居然成了难以穿越的魔沼。如果说,原文的编辑为了保留伯林那种“令人心潮澎湃的文风”而刻意避免“精心修改”的话,那么,我们则需要特别的精心移译那些“近乎于飞扬和舞蹈”(尼采语)的句子。但是,无论多么精心,我们依然难以追摄伯林的神韵。如果说,在翻译大家那里,翻译是“殊语传深意,终然是夏声”的话,那么到了我们这里,翻译也许是此间有真义,执筌而失语了。
本书的翻译不尽人意,但整个翻译和校对的过程却是一个磨砺我们的耐心和细心的反复合奏。我们四人相当于一个四重奏小组,每人各扬其长,却又能彼此应和。我曾是三位译者的老师。2000年,我有幸得到哈佛燕京的资助,前往哈佛访学一年。期间,除了进修与研究计划有关的课程之外,我还旁听了数门本科生的小型讨论课。在亲历了一番西文经典的炙熏,领略过多次师生间追问与辩难的精彩之后,我想与其临渊羡鱼,不如见贤——“效颦”吧。个人之力,虽无法撼动大的格局,但还是能够做点微小的改变的。回国后,我给本科生开了一门《英语小说杰作细读》,挑选了十篇具有诗性叙事特点的英语小说经典,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一字一句地细读。也许是教学方式未循宏大叙事的惯例,也许是文本内容超过一般中文系学生的英语程度,上课的人渐渐少起来,最终剩下包括三位译者在内的五位学生,结果却成全了我的实验目的。五位学生好学敏问,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亦师亦友的从游关系。当我第一次给研究生导读伯林的《浪漫主义的根源》时,我邀请三位译者旁听。后来,她们分别(先后)进入国内外名校读研或攻博。借助互联网,我们保持密切的互动,共享学术资源,交流读书心得。讨论最多的,也许就是伯林了。当得知刘东先生正约人翻译《浪漫主义的根源》,我便不揣浅陋,推荐吕梁、洪丽娟和孙易担当主译,自荐充当校对。坦率地讲,如果当时能够预知后来所要经历的那种踟蹰旬月、一词难求的窘况,我是断然不会有此冒昧之荐的。我未高估三位译者的能力,但的确低估了伯林文体的难度——它听起来平易(否则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听众也不会准时打开收音机,一连数小时收听他在BBC做的广及哲学、历史、政治、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即兴演说了),实则宏奥:长句的洪流,裹挟着巨量的观念、暗示、警句、引典、逸闻、考释、推断倾泄而出,从一个论题奔向另一个论题,情绪不断上升,观点不断加强,形成一个个兴奋的渐强音,最后涌向宏伟的高潮。如此豪宕的思想音乐,是听众跃上智慧星空的天梯,却是译者莫可奈何的天堑。
所幸,校对本书的时候,我得到了数位好友的外援。布朗大学比较文学系的陈陆鹰博士德英俱精、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王金林教授专治德国哲学,一有疑难,我便求助于他们,总是得到积极的回应,而且往往引出他们的妙论。正是他们的质疑或修正,我对伯林的解读从文体的层面下潜到稍深一点的深度。在此,我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我要真诚地感谢余婉卉同学:她帮助我统一了索引与正文的人名。最后,我要特别感谢主编刘东先生的信任:在读过我的一篇海外汉学的书评之后,他把一本影响甚巨的“小书”的翻译托付给一个他不曾谋面的末学。他的信任成为我前后校对四遍的动力。
翻译是遗憾的艺术。虽然我们竭尽全力,但囿于学识疏浅,不免舛误,多有不逮,祈望读者恕谅,方家惠正。
张箭飞
2006年7月于东湖放鹰台寓所
2011年11月12日 已读
满足了我对此类书籍的全部要求:薄,能看懂,有脉络,信息量大
以赛亚·伯林 哲学
歌尽桃花 豆瓣
7.8 (19 个评分) 作者: 靡宝 朝华出版社 2008 - 1
遭遇失恋的谢怀珉意外地来到陌生的国度东齐,成了东齐谢太傅家的傻女四小姐谢昭华。随遇而安的她努力地让自己适应封建社会的生活,可是那透着古怪的二哥谢昭瑛却牵连她进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局中。把持朝政的赵氏一党、儒雅神秘的西席先生宋子敬、还有远在天边的燕王爷萧暄,组成一个充满危险和刺激的世界。浑身是胆、神经大条的谢小姐义无返顾地追随萧暄而去,投入到革命与爱的冒险中去……
木槿花西月锦绣1 豆瓣
6.3 (6 个评分) 作者: 海飘雪 作家出版社 2007 - 7
21世纪的孟颖出差提前归来撞见丈夫的一夜情,激愤中遇车祸而有缘结识了地府公差牛头马面和冤家紫瞳妖仙,怀着做富贵人家千斤小姐的梦想,孟颖被紫瞳挟持跌入了人间。投胎后的孟颖化名花木槿,睁开眼首先看到的是破旧的平房、面黄肌瘦的男女……她号啕大哭,武林前辈字字珠玑啊,冤家宜解不宜结,说好投胎到富贵人家的,这个紫眼妖孽不仅挟着她错投到了东庭的贫民窟成了最简爱版的穿越女主,还让她当上了紫瞳妖孽投胎成的花锦绣的孪生姐姐……
2011年10月17日 已读
抱着神农尝百草心态看的,比预期的好。开头走轻松搞笑路线,恶趣味很对我胃口,后期不知道是不是关注的人多了,越写越严肃,转正剧风了
中国 小说 网络 言情
倾世皇妃 豆瓣
作者: 慕容湮儿 2009
《倾世皇妃:人生若只如初见》主要内容:宫闱权谋爱情惊世杰作,正在千万女生中疯狂流传。她是夏国的亡国公主,也是三位帝王的挚爱,却只能终身为妃。当爱情与权力相冲撞之时,江山美人孰轻孰重?品铭一场权力阴谋的宫廷血腥之斗,观赏女主如何在弑杀血腥中沉沦起伏。上穷碧落,两处茫茫,竟是十一年前梦一场。
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
一场逾越生死之恋
一段痛彻心扉的故事
一部关于爱与痛的传奇
一本网络人气仅次于《诛仙》的经典之作。
2011年10月14日 已读
看了大概有二十页?被各种粗糙,各种玛丽苏打败了
小说 网络 言情
天下倾歌 豆瓣
6.8 (5 个评分) 作者: 千叶飞梦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9 - 4
三年前,她的一场惊羡众生的青梅之恋,突然转变成一场丑扬天下的闹剧。五年前,骄傲如他一夕之间知道了相思恋慕的苦楚。
但,无论何等巨变,都有他与她同在。十八年的兄妹,他对她纵容宠爱有加,谁想一朝身世浮露,他挣扎痛苦,她彷徨无措。
他千面难懂:是俊逸如斯的白袍公子,是鬼面无常的黑衣无赖,又是权倾天下的金衣侯爷。真假玉笛,龙凤玉佩,千里神驹,匕首之刺,凤翔之诺,漠北之约……他要她,只为当年一见倾心。
明殿喜堂,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深爱的人另娶别人、相顾柔情。
只是刹那的芳华,却生生揉碎了两人的心。
血泪与真爱的纠结,江山与权谋的际会,他们的命运紧紧交织,在战国的纷乱尘埃中谱出一曲华丽悲壮的天下倾歌……
2011年9月18日 已读
文笔还行,勉强给个三星。小白,拖沓,看了前三分之一和结局。都是普通智商的人,老老实实的写三角恋不就好了么,非要写多智近妖的主儿,还写了两个以上,看得人只有骇笑的份
古代 小说 晋江 架空 网络
别告诉我你会记笔记 豆瓣
「結果を出す人」はノートに何を書いているのか
6.6 (29 个评分) 作者: [日] 美崎荣一郎 译者: 糜玲 中信出版社 2011 - 5
职场上,成功的人总是把失败的经验写在笔记本上,然后重新出发;追求成果的人总在积极改变工作习惯,善用笔记本“捕获”升级加薪的机会;注重自我投资的人不会让时间和金钱白白溜走,学以致用只为成就梦想。
本书告诉我们,职场达人和普通人的最大差别在于做工作笔记的方法!奥运会选手有以往成绩可循,才能一再破纪录;金牌销售员妙用笔记本管理客户关系,业绩才能屡创新高;策划经理靠笔记本记录灵感,品牌影响力才能经久不衰……
作者独创“金三角笔记法”——记事笔记本+航母笔记本+行程笔记本。他认为,工作笔记不同于学生时代的课堂笔记,课堂笔记是为了“记忆”,而工作笔记是为了“遗忘”,“烂笔头”式面面俱到的笔记法不再适用,技巧与效率兼备的超级笔记法才是职场达人的必杀技。
你上谷歌搜索,只能找到别人的经验,唯有自己的笔记本,才是专属于你的资历累积。千万不要小看工作笔记,不论成功或失败,全部记下来,你会有意想不到的人生礼物!
2011年9月15日 已读
有些小窍门应该还是有用的,不过总体来说太励志,看得我这种工作没啥热情的人心虚不已。。。
学习 方法 日本 笔记
天潢贵胄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贾志扬 译者: 赵冬梅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 11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内容简介: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三千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在杭州重建宋朝,他死后帝位回到了匡胤子孙手里。流落到南方的宗室继续得到政府的特权和照顾,但却获得了应举、做官的自由,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个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家与国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奉献给读者的,是宋朝宗室充满了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
2011年9月15日 已读
与“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汉唐不同,宋代开创了无限宗室的先例。翻译得不错,不过总的来说着眼点有点小。
历史 宋代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 豆瓣
6.7 (12 个评分) 作者: 房远 京华出版 2011 - 5
我要听最年轻的声音说说这个国家最新的事儿,我要看这个最帅的男生聊聊最好最坏的日本人。
作品从衣、食、住、行、娱乐、历史、人物、文化等多个方面着手写,以描写日本普通民众生活为主要内容,旨在从日本普通民众生活的点滴,发掘日本民族的文化传承、风俗习性以及日本人的性格特征,让中国读者更真切的了解我们的邻国日本和日本人。此外,作品通俗化的叙述方式,幽默风趣的表达方式,轻松享用之际,又让人感慨作者的学识渊博以及认知的多维度。既不严肃却也不失深刻性。
《当我们聊起日本时》是一本关于日本生活和文化的杂文书。日本一直是个谈之色变的敏感国度,却又秉承着一衣带水的牵连,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避免不容忽视的存在。从视死如归的武士精神到影响数代人童年的日本动漫;从庄严的富士山到烂漫的樱花;从大和名族的女人性格到在世界文坛上举足轻重的日本文学。当我们聊起日本时我们又该聊些什么呢?看了这本书,或许你该得到些答案。
2011年9月14日 已读
一,可能是我自己不习惯BBS语言直接变成印刷体;二,从信息角度讲,没吸收到我所不知道的,有用有趣的东西_x000d_
文化 日本 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