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ng - 标记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8.2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E·布隆代尔 译者: 徐扬 华夏出版社 2006 - 1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顽童时代 豆瓣
作者: 钟丽思 新世界出版社 2004 - 11
一段最清澈的童年记忆,一个被称为〔害群马〕的问题小孩的趣事,让所有的人都回忆起自己的纯真年代。
书中流淌的纯真与梦想,个性与希望,真诚的爱与被爱以及正真、善良的品行,正是我们一生的财富。
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 豆瓣
Warum uns das Böse fasziniert: die Natur des Bösen und die Illusionen der Moral
作者: (奥)弗朗茨・M.乌克提茨 译者: 万怡/王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 11
本书作者是从另一个角度告诉了我们人是什么又可以是什么,而不是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他告诉我们恶为什么总是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从社会学及生物学的视角揭示了人的各种行为的必然性---尤其是恶。或许读者看完后会觉得恍然若失,但是“认识自己”这决非苛求,而是人类为自己找到合乎本性的道德,同时也是使自己遵守合理道德规范的前提。

追根溯源,人类之恶,实来自其动物性本能。同样道理,人类之善,也与生俱来。恶之所以吸引我们,是因为人类社会的道德约束力量无法彻底约束人类的天性之恶,对恶感兴趣,是因为我们自己就有恶的冲动。有时道德对天性的过分约束,会导致相反的效果———恶的爆发。在这个意义上,高尚的甚至严厉的道德要求并不总是对的。

奥地利学者弗朗茨·M·乌克提茨在书中一开始就引用叔本华的这样一段话:“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个小孩一样,如果你过度溺爱,他就变得很不听话;所以你对任何人都不能过于随和,过于亲切。”乌克提茨还转引瓦特松的话:“恶享有某种特权。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坏蛋身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力量,而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尘莫及的。”
2010年2月16日 已读
看了70页可断定这是本打着心理学幌子的装B读物。啰里巴嗦的文风,初级的科学态度,还有时不时对圣经的引用——要不是有句含蓄的对克林顿的嘲笑——我还以为是十七世纪的某个二流哲学家写的。这本书给我的教训是:不要迷信豆瓣评分,特别是阅读人数过少的书,还是书评比较靠谱,书评的质量比评分更能反映书的质量。要是早点看关于这本书的两个书评(烂,而且和书没啥关系),我犯不着在此书上浪费时间
伦理学 哲学 奥地利
魔鬼经济学 豆瓣
Freakonomics: A Rogue Economist Explores the Hidden Side of Everything
7.5 (38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芬·列维特 / [美] 史蒂芬·都伯纳 译者: 刘祥亚 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7 - 7
在这本书中,列维特和史蒂芬·都伯纳取材日常生活,以经济学的方式来探索日常事物背后的世界:念书给婴儿听会不会使他日后成为一个好学生?游泳池比枪支还危险?贩毒集团的结构其实和麦当劳的组织很像,而且基层员工和小弟都没赚头,钱都进了总裁和大哥的口袋;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对孩子影响不大。
《魔鬼经济学》中确立了一个有悖于传统智慧的观点:如果说伦理道德代表了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社会运行模式的话,那么经济学就是在向我们描述这个社会到底是如何运行的。
同时,作者也展示了千方百计搜集来的各种数据——学校的考试成绩、日本著名相扑手的秘密证据、房地产经纪人的买卖记录,甚至还有黑社会卧底的秘密日记。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巧妙分析,作者得出了种种令人跌破眼镜的结论。他将教会你如何用数据分析你所看到的世界;他将告诉你:真实的世界原来是这样的……
2010年2月15日 已读
蛮有意思的书,翻译比较差。我打算试试书中提到的减肥法
社会 科普 经济学
凤血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寐语者 花山文艺出版社 2008 - 5
十五岁,每个人都看低她,因为她是辛夷宫里被刻意遗忘的帝姬。疯癫的美艳母妃、碧冷的颤颤修竹是她生命的全部。然而,那一夜,黯黑里奋力一刺,血色耀眼,洇满了此后的日日夜夜。深宫刺客、流亡王孙、中兴新帝,一颗心荡荡悠悠,变成那人胸口一道猩红长疤。
二十岁,每个人都敬畏她,因为她是南秦帝国宠冠后宫的长公主。情爱里无边挣扎、孽欲里深深沉溺,她已不是只会盯着裙摆上花纹发呆的青涩女子,她是他的莲华色女,她是他的白骨红颜。然而,杏林竹舍间,盟约易结,誓言易抛。在他的棋局里,她只是一枚过江卒子,终成一抹惨白月光,寒彻千里,照透天阙。
昀凰,日光里飞舞的百鸟之王,抛去这罪孽的身份、吃人的名头,北有佳木,南有梧桐,她要为谁涅槃?八百里殷川断送故国家梦,半世铁血终成空,那遗落在风中的,是谁的海誓山盟,又是谁的过眼云烟?
误读 豆瓣
7.8 (16 个评分) 作者: [意] 翁贝托·埃科 译者: 吴燕莛 新星出版社 2006 - 6
这是一本很薄的小书,但一个下午绝不能轻松对付了它。需知:这些插科打浑、装疯卖傻、天马行空、颠三倒四的文字中,却有着艾柯最“愤世嫉俗”的批评。
在一个颠倒了的《洛丽塔》版本中,安伯托·安伯托苦苦追求着一位有着“缕缕白得撩人惰欲的头发”的老奶奶:乃莉塔。在数学年第121年的一个考古会议记录中,地球北极的约瑟夫王子土地大学的阿努克·奥马教授宣读了一项关于大爆炸发生之前意大利诗歌的发展程度的最新考古发现。我们还被获准阅读出版商的内部审读报告,编辑否定了《圣经》、《神曲》、《实践理性批判》等书稿的出版价值,,因为显然,它们或者不能解决版权问题,或者不能适应市场需要。从一个密访天堂被电击而死的记者的笔记本中,我们得知了上帝他老人家的近况,还有,那些惹是生非的天使,由于天堂里的政治动乱,被发配到第十层天的锅炉房里去了……以及,更多无法被转述的文本。
欧洲风化史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德)爱德华・傅克斯 译者: 侯焕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 10
本书包括风化的由来和本质;文艺复兴时代人体美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教会的风化;娼妓;公共娱乐;性病态共七章内容。《古希腊风化史》《古罗马风化史》与三卷本《欧洲风化史》(插图本)是学术界闻名已久的文化史名著。这三种著作虽为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但从内容脉络上来说,堪称姊妹篇。这里的“风化”,概即孟子所谓的“食色,性也”。书中对这一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了踏实精细的论述,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结论,为观察人类文明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中我们可以寻绎出人类文明脚步的清晰印迹。
在轮下 豆瓣
Unterm Rad
8.4 (5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张佑中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轮下》是作者的早期作品。
小说叙述的故事是:主人公汉斯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被大家视为神童。他被送入一个神学院学习,受大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他功名心切,在与世隔绝的学校里拼命学习,没有半点空闲,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同学赫尔曼生性倔强,蔑视功名,为学校不容;而汉斯觉得只有赫尔曼才是知己。汉斯用功过度,身体衰弱,成绩倒退;学校把这些归罪于赫尔曼。赫尔曼被学校开除,汉斯更感孤单,不时受到老师的训斥和同学的耻笑,之后得了神经衰弱症,使他无法继续学业,只得返回家乡当钳工为生。社会的歧视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觉得仿佛跌在无情而庞大的车轮下。
这是一部控诉德国旧的教育制度的小说,被认为有浓厚的自传色彩。
2010年2月14日 已读
经历过中国教育的人对此书描述都不会感到陌生
小说 德国 黑塞
少年维特的烦恼 豆瓣 Goodreads
Die Leiden des jungen Werthers
7.8 (99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译者: 杨武能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7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年轻的维特来到一个小镇,这里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天真快乐的儿童给予他极大的快乐。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让他倾倒;绿蒂也喜欢他,却不能予以爱的回报,她已与维特好友订婚。维特陷入了尴尬和痛苦,他毅然离开此地,力图从事业上得到解脱,有所成就,然而鄙陋的环境、污浊的人际关系、压抑个性窒息自由的现存秩序,都使他无法忍受,当他怀才不遇地重返绿蒂身边时,发现绿蒂已结婚,决定以死殉情,遂用一支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德米安 豆瓣
Demian: die geschichte von emil sinclairs jugend
8.7 (263 个评分)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译者: 丁君君 / 谢莹莹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德米安:埃米尔·辛克莱的彷徨少年时》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讲述少年辛克莱寻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艰辛历程。出生并成长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莱,偶然发现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那里的纷乱和黑暗,使他焦虑困惑,并陷入谎言带来的灾难之中。这时,一个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现,将他带出沼泽地,从此他开始走向孤独寻找自我的前路。之后的若干年,“德米安”以不同的身份面目出现,在他每一次孤独寻找、艰难抉择的时候,成为他的引路人……
2010年2月12日 已读
少女革命中“吾等即为雏鸟,卵即为世界,若不能将蛋壳啄破,雏鸟就将无法出生”——原来这话出自《德米安》
小说 德国 赫尔曼·黑塞
白夜行 豆瓣 Goodreads
白夜行
8.9 (94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译者: 刘姿君 南海出版公司 2008 - 9
“只希望能手牵手在太阳下散步”,这个象征故事内核的绝望念想,有如一个美丽的幌子,随着无数凌乱、压抑、悲凉的故事片段像纪录片一样一一还原:没有痴痴相思,没有海枯石烂,只剩下一个冰冷绝望的诡计,最后一丝温情也被完全抛弃,万千读者在一曲救赎罪恶的凄苦爱情中悲切动容……
时间旅行者的妻子 豆瓣
The Time Traveler´s Wife
7.6 (15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奥德丽·尼芬格 译者: 夏金 / 安璘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 4
相遇那年,她6岁,他36岁;
结婚那年,她23岁,他31岁;
离别后再度重逢时,她82岁,他43岁。
相对于如此真实、强烈的感觉,时间,微不足道……
亨利,一位年轻帅气、爱冒险的图书管理员,可是他有慢性时间错位症,会不知不觉地游离在时间之间。
克莱尔,亨利的妻子,一位生活秩序很规律的艺术家。
亨利以为他在28岁时第一次遇到他20岁的妻子克莱尔,而克莱尔却说:“我从小就认识你了”。和克莱尔结婚多年的亨利,却又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童年,遇见了他6岁的妻子。
如果生命是一场旅行,亨利的旅程肯定比常人更迂回更深刻,那些不由自主地消失,不得不一再体验曾经遭受的经历,他只能旁观、重复品味着那些快乐、悲伤和痛苦。可是在时间的正常旅途中行走的克莱尔呢?她只能被亨利远远抛在了后面,渴望,焦急,等着爱人回到她的身边。她虽然拥有时间,却只能通过捉摸亨利来触摸时间。
时间过滤着这一对恋人炙热的爱意,他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地探索,最终谱写了一曲高昂的颂歌,踏上常人不可思议的浪漫之旅。
我们内心的冲突 豆瓣
Our Inner Conflicts
8.5 (2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卡伦·霍尼 译者: 王作虹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 5
《我们内心的冲突》较之于《我们时代的神经人格》,不仅在理论上有重大的发展,而且达到了早期著作中鲜有的哲学的高度。
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因此,即使读者已经从作者早期论著如《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中初步接触了她的理论,但要真正认识、全面了解作者及其代表的学说,则只有在进一步细读她后期的成熟之作——《我们内心的冲突》之后才能实现。
万物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
8.3 (72 个评分) 作者: [美] 比尔·布莱森 译者: 严维明 / 陈邕 接力出版社 2005 - 2
这是一部有关现代科学发展史的既通俗易懂又引人入胜的书,作者用清晰明了、幽默风趣的笔法,将宇宙大爆炸到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所发生的繁多妙趣横生的故事一一收入笔下。惊奇和感叹组成了本书,历历在目的天下万物组成了本书,益于人们了解大千世界的无穷奥妙,掌握万事万物的发展脉络。
书中回溯了科学史上那些伟大与奇妙的时刻,引用了近年来发现的最新科学史料,几乎每一个被作者描述的事件都奇特而且惊人:宇宙起源于一个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得见的奇点;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北美洲和欧洲北部地区变得更加寒冷;1815年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坦博士拉火山喷发,喷涌而出的熔岩以及相伴而来的海啸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而那些沉迷于科学的科学家们也是千奇百怪:达尔文居然为蚯蚓弹起了钢琴;牛顿将一根大针眼缝针插进眼窝,为的只是看看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富兰克林不顾生命危险在大雷雨里放风筝;卡文迪许在自己身上做电击强度实验,竟然到了失去知觉的地步……
这本书在讲述科学的奇迹与成就的同时,还浸润着浓郁的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全书从科学发展史的角度对“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这一千古命题作了极为精当的阐释,每一个人在阅读此书之后,都会对生命、对人生、对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产生全新的感悟。一位美国小读者的父亲说,读过《万物简史》之后,他对死亡不再感到恐惧……作者认为,这是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评价。
2010年2月7日 已读
翻译的太烂了,不用看原文也知道翻译错了
历史 科普 美国
书读完了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金克木著 / 黄德海编选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6 - 1
金克木先生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生前约30部已出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福尔摩斯读书法—怎么读书·读书·读物·读人——读通书等3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时间的女儿 豆瓣
The Daughter of Time
7.9 (6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约瑟芬·铁伊 译者: 徐秋華 华夏出版社 2003 - 9
一部独一无二的历史推理小说,甚至很「不像」一本推理小说。小说中所谓的案件是英国历史上一宗家喻户晓的故事:理查三世为了纂取王位,谋杀了囚禁在伦敦塔中的两个小王子。嫌犯的「罪行」令人发指,更令人深思。但是病床上的格兰特探长却根据他缜密的推理,一举推翻了流传四百年之久的历史定论,并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未必就是你听来、看来的那样!
獵命師傳奇 卷十六 豆瓣
8.7 (14 个评分) 作者: 九把刀 蓋亞 2009
靠海的那一端,
一道巨大的黑色煙牆直達天際,
好像黑夜垂直落下。
從破曉開始,整個東京都可以聽到忽遠忽近的爆炸聲。
整座城市都在發抖。
大規模登陸戰已然展開。
血族、獵命師、獵人團、人類軍隊、Ζ組織,
全世界的強者聚集之地、
狩獵與被獵的殺戮城市,
東京。七百年來的答案即將揭曉!
獵命師傳奇卷十六
〈艾希頓的奇幻冒險〉之章
〈續.呼喚亡靈的大海〉之章
〈異動的時間之輪〉之章
獵命師傳奇 卷一 豆瓣
8.2 (25 个评分) 作者: 九把刀 蓋亞 2005 - 2
九把刀2005年最具創意的演出。 在獵命師與吸血鬼的世界裡,參見英雄! 何謂獵命師 所謂的獵命師是指身負奇術能夠狩獵奇命之人。每段歷史的動亂年代,都有獵命師在暗處幽幽祟動著。或為帝王護天命,或為草莽、豪富擒獵奇命,或浴血止戈。或為所欲為。他們沒有共同的目標,因為他們都非常強大。強大到彼此追逐、相互殺戮、各為其主...
故事簡介
一道黑色閃電穿越十幾叢大樹,枝葉沙沙作響,一眨眼,已經溜上寺廟屋頂。 白領黑貓,紳士。 「有發現嗎?」烏拉拉盤坐了起來,紳士點點頭。 「是兇命?」烏拉拉眼睛一亮。 紳士搖搖頭,但隨即瞇起眼睛表示嫌惡。 「這樣啊,那你覺得有沒有機會?」烏拉拉反而高興起來,紳士無奈不語。 「總之拜託了。」烏拉拉右手放在紳士的額頭上,念念有詞:「朝思暮想,來吧!」 紳士緊閉眼睛,身上的黑色細毛登時豎了起來,一股暖流沿著額心爬上了烏拉拉的右掌,烏拉拉原本空白皎潔的手心登時浮出幾條紫色的紋路慢慢地扭動。 這奇命「朝思暮想」可無法在體質特殊的獵命師身上停留太久,於是烏拉拉深深吸了一口氣,咬破自己的手指,鮮血自指尖迸出......
2010年2月2日 已读
这个系列看了五六本,没啥动力追下去了。设定蛮吸引人的,后期展开想象力没跟上
中国 九把刀 台湾 奇幻 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