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通俗文化, 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叙事 谷歌图书 豆瓣
Narratives in popular culture, media, and everyday life
作者: Arthur Asa Berger 译者: 姚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 10
Ben shu di yi bu fen dui zhong yao xu shi li lun he xu shi ji qiao jin xing le yan jiu ; di er bu fen dui meng, tong hua, lian huan man hua, dian shi, xiao shuo, guang bo, dian ying he ri chang sheng huo deng xu shi yin su jin xing le si kao.
2011年7月4日 已读
叙事是人们对世界的理解同时也是人们对世界的表达。事实上没有哪一种叙事能够描述出所有的事情,文本的完成不光依赖于作者,也依赖于读者,只有在读者依照其自身的知识,经验,文化,甚至时代背景补完文本中的空洞后,叙事才算完成,所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传媒 传播学 叙事学 大众文化 学术
我这一代东京人 豆瓣
7.4 (4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新井一二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4
小津安二郎记忆里的东京,是银座服部大钟夜晚八点准时响起时,透过五丁目鳗鱼店苇门,看到的金黄色夜景。
鲁迅记忆里的东京,是夏夜夜晚透过宿舍窗户,瞧见江户川水面上,优雅飞舞的萤火虫。
村上春树记忆里的东京,是住在切片蛋糕形状的狭窄破烂屋子里,免费享受灌进屋子里的阳光与凉风。
老东京人记忆里的东京,是风铃、煤炭炉、蚊香、榻榻米,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Always幸福的清贫生活。
我记忆里的东京,是在春天的东京湾浅滩挖蛤蜊,在夏天的神田川畔抓鳗鱼,是在上野公园百年木造音乐厅里,聆听来自过去的乐音。
这些美好的昨日景象,至今仍在我这一代东京人眼前,栩栩如生演出着……
2011年6月16日 已读
作者新井一二三是日本人,常年中文写作,而且相当高产,光这点就足以让我这个语言能力低下人士钦佩了。这本书是她的专栏合集,内容以东京人看东京为主,文笔实在,视角水平,关键是和我关注点重合率相当高,世博会,村上,谷崎,鲁迅,上野,阪神…特别是金子美铃的生平,之前一直没找到,书里有比较详细的描述,算是解了我一个多年的疑惑。_x000d_
_x000d_
新井一九六二年在东京出生,伴随日本经济奇迹成长,是最后一代还对贫穷有记忆的日本人,所以她的视角在中国八十后这代人看来,很有亲近感。书里描述日本社会普遍收入增长,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大家都相信明天会更好,但随着经济发展,土地价格飞涨,新井父母都为了上一代留下的财产打起了官司,等新井结束十余年的海外生活回国时,父母双方亲戚之间的来往差不多都断绝了,至于个人的职业选择,新井周围同龄人中
文化 新井一二三 日本 随笔
印度:受伤的文明 豆瓣
7.0 (12 个评分) 作者: V.S.Naipaul / V.S.奈保尔 译者: 宋念申 三联书店 2003 - 8
这一次的探访,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为复杂的理性和情感。尖俏的讽刺让位于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千年古国的难题一一揭示,现实中的国度却未找到再生的原点。奈保尔的困境是印度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本书颇为激越,但也证明像奈保尔这样的小说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比之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小组和各式专家有过之而不无及。
2011年5月24日 已读
奈保尔印度游记三部曲的第二部,比起第一部,奈保尔对印度了解更深,思考的更多,评论也更尖刻:印度的危机并不是政治性的….也不仅仅是经济性的,所有这些不过是从不同方面反映着更大的危机,一个衰败中的文明的危机,其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更迅速的衰败。
印度 历史 奈保尔 文化 旅行
故宫退食录(上下)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朱家溍 紫禁城出版社 2009 - 10
本书书按性质归类分为十二组,大致是:一、在故宫工作与碑版书画等的鉴定,二、珐琅、牙角、雕漆、书籍等器物的研究,三、先世遗泽,四、书序,五、清宫礼俗,六、有关宫廷生活的作品(包括影片)正误,七、宫庭和贵胃演戏情况,八、四时府邸园林,九、记先贤,十、有关故宫博物院诸事,十一、京剧及一些名演员,十二、方言及饮食。内容多,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宝库。记琐闻于备掌故之外,还多有风趣,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书中涉及的门类很多:书法、名画、碑帖、法琅、瓷器、掐丝法琅、漆器、木器、图书、古砚、古建筑、明清室内装修陈设、园治、明清历史、戏曲史、饮食等等,篇篇开卷有益,非常耐读。
2011年5月1日 已读
内容很杂,粗粗分类一下就有书画古董鉴定,漆器,宫廷习俗,戏曲,风俗,流言考证,园林鉴赏,饮食文化等等,作者高祖是咸丰年间的大学士,所谓三代为官作宦,方知穿衣吃饭,作者本人深受吃喝玩乐古典文化熏陶,解放后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本书的文章都是他故宫“退食之暇”写的,故名《故宫退食录》。文字平实,考证严密,最大的缺点是没图,减色不少,据说老版是有图的,新版大约是为了控制成本砍了。此外有几章资料性太强,论文参考文献似的罗列了好几页,不是给普通读者看的。最后两章饮食杂说,民国时期顶级鱼翅宴尚不得入法眼,指摘原料不够优质。身为庶民受到很大打击,我需要再看一遍《吃主儿》找回点信心。
中国 历史 文化
性别战争 豆瓣
Dr Tatiana's Sex Advice to All Creation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利维雅·贾德森 译者: 杜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奥利维雅女士以杰出的文字功力,用通俗易懂的笔法阐述生物性行为的进化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学现象,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却又丝毫不影响其严肃性和学术本质。
作者几乎把目前我们知道的生物性行为进化模式都讲述了一遍,这千奇百怪的性行为进化模式,又导致各生物种群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模式。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性别之间的对抗与战争,也是我们最终将原著的名字意译为《性别战争》的原因所在。
•一部讲述生物性行为各种进化模式及当代生物各大进化理论的学术著作。
•一本可以在苏东坡所说的“三上”(车上、厕上、床上)时阅读的学术书。
•一本可以任何人都能看懂、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轻松的严肃学术论著。
•一本被翻译成十七国三十余种文字、亚马逊畅销书前三名的五星图书。
•总之,这是一本任何人看完后都不会后悔,同时会心情愉快的快乐学术读本。
玻璃岛 豆瓣
8.2 (12 个评分) 作者: 冯象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3
亚瑟王传奇是中古欧洲文学的瑰宝,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名剧,至今,各种新潮和通俗的文艺形式的改编再现,如电影、漫画、歌舞剧、木偶戏,仍层出不穷。本书一共讲九个故事,基本涵盖了亚瑟 王传奇的主要人物和神话母题:亚瑟王与“地母”桂尼薇,湖夫人宁薇与“视者”墨林,“骑士之冠”郎士洛与两位伊莲,加文爵士与绿骑士,哀生与金发玉色儿,圣杯与渔王,以及圆桌骑士为维护荣誉而分裂、决死的悲剧。就其运用阐发的西方文学典籍、凯尔特/希腊神话、历史和宗教文献而言,也可视为亚瑟王传奇在中国的第一次系统介绍。作者的主旨,说的其实是我们这个日益全球化、麦当劳化或“黑手党化”的“新新人类”社会,天天面临的虚荣与幻想、污染和腐败:从互联网巫术基因改造,到爱情药酒异端。
2010年12月4日 已读
因为是冯象才看的,文笔极散也罢了,译名过于求雅,把avalon的变体avaron翻译成“阿芙蓉”,Merlin早期名字Taliesin翻成“美眉”,Lancelot明明已有约定成俗的译名,非要翻成“郎士洛”,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冯象 历史 文化 随笔
幽黯国度 豆瓣
An Area of Darkness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李永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8
1962年,奈保尔首次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份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无处不在的贫困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春了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本书被奈保尔写得像画家做的画,可以说,不论他以何种文学形式书写,他都是个大师!
十宅论 豆瓣
7.3 (14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隈研吾 译者: 朱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十种日本人的居住文化与要求,以及十种日本住宅的特点与功能。在房地产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日本著名建筑师隈研吾从“人人都想有个家”的公众心理出发,凭借对建筑史和建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判断,探讨消费者最实际的消费需求,综合教育背景、文化偏好、社会阶层对消费者群体进行细分,力图让只拥有模糊偏好的消费者清楚看到自己的具体要求:住宅结构、外观、户型,等等。书中配有日本社会阶层划分表,以及典型日本住宅的户型图和内部空间设计透视图,实用并有趣味。
2010年11月7日 已读
与其说是建筑学书不如说是符号学,通过十种住宅分析了十种人的心态。隈研吾是个出人意料的刻薄人物哪
建筑 文化 日本 设计 隈研吾
圖解女僕 豆瓣
作者: 池上良太 译者: 李姵蓉 漫遊者文化 2007 - 5
妹斗!男人心中的終極浪漫
你知道女僕制服的起源嗎?你以為年輕貌美的女僕比較受到青睞嗎?
專業的條件造就專業的服務?
客廳女僕要有一雙美麗的手?
女家庭女教師的應徵條件是美女勿試?
侍從如果小腿線條漂亮薪水會比較高?
主廚絕對不能找「對味道不挑剔」的英國人?
小說、電影、漫畫中的女僕 原來是這樣!!!
提到「女僕」一詞,一般人腦海中浮現的無非是日本漫畫、動畫中清純可愛的女孩模樣,或者是歐美電影中嚴肅拘謹的管家形象。然而,他們不只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電影、繪畫或是漫畫裡,而是真實存在於歷史中;不是只在貴族或富豪家中才有的稀有現象,而是一種常見的普遍職業。
作為當時社會階層的一份子,僕役們或許不是那麼引人注目,但卻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本書以僕役們最為活躍的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為背景,以圖文並行的方式,簡單有趣的說明,讓讀者瞭解當時的社會、文化、生活,以及各式各樣僕役們的工作、休閒、戀愛、犯罪……等。
不只是關於僕役的文化知識,更是認識19世紀英國的入門書
輕鬆概覽英國維多利亞王朝時代風貌
完整介紹各式僕役的性質、工作與日常生活
109則生動有趣的圖解,揭開「女僕」的神祕面紗
纵乐的困惑 豆瓣
The Confusions of Pleasure: Commerce and Culture in Ming China
7.8 (8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卜正民 译者: 方骏 / 王秀丽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4 - 1
《纵乐的困惑》是一块史学艺术的宝石。运用一系列丰富而又鲜为人用的资料-最值得注意的是那些对社会不满的文化的轶事,观察,抱怨-卜正民再现了明代中国充满活力的商业社会,展示出商业在塑造公私生活文化上的力量,在进行他那仿佛生活在明朝的生动活泼的生命之旅的同时,卜正民展示了明代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正如他所说的:“大西洋的潮汐被中国的月亮牵引着”。巧妙地将木刻、地方志、定量数据和文人对商业的抱怨结合在一起,他创造了一幅王朝成长过程中值得留恋的社会图画。读过此书后,没有人再会无视明代中国对商业利润的热心和巨大的消费,因为本书生动地描绘了忙着从事各自生意以适应日益增长的金钱关系的瓦匠、商人、官员、妓女、织工、书商和土匪。它是将叙述,轶事和严谨分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描绘早期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化的富有情趣,生活活泼的典范。
江湖丛谈 豆瓣 Goodreads
8.1 (17 个评分) 作者: 连阔如 著 / 贾建国 连丽如 整理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 - 8
本书是我国现今仅存的一部客观而又比较全面地介绍江湖行当、行话和内幕的书籍。
作者连阔如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艺术家。20世纪30年代,他以云游客的笔名,在北平《时言报》发表长篇连载《江湖丛谈》。1938年由时言报社结集出版,共三集。这本书除了介绍北平天桥、天津三不管等地的变迁以及艺人小传、艺人生活状况外,还以大量的篇幅着重记述和揭露了清末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江湖行当的内幕以及危害社会的种种骗术,劝诫人们不要贪便宜上当受骗。
由于作者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一颗正直善良的心,他同江湖上的一些人又有很深的交往,所以他能透彻地了解江湖内幕,并勇敢地将它书写出来,公之于众,且该书写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真实可信,因而颇受读者欢迎,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2010年8月26日 已读
调侃原来是江湖口吻_x000d_
不受骗的秘诀古今同一,勿贪小便宜
中国 历史 文化 民俗
中国知识分子论 谷歌图书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7
中国知识分子的古代传统------兼论"俳优"与"修身"
儒家"君子"的理想
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论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与汇流
"君尊臣卑"下的君权与相权
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中国知识分子的创世纪
论文化超越
中国近代个人观的改变
中国知识分子的边缘化
一生为故国招魂----敬悼钱宾四师
实证与诠释
"吾尊不出如苍生何"的梁漱溟先生
陈寅恪的学术精神
试论林语堂的海外著述
我所承受的"五四"遗产
2010年7月8日 已读
文字平和,叙事极有条理。看他关于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就想,这份中正持重,有点像钱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余是钱穆弟子
中国 余英时 哲学 文化 社科
中产阶级的孩子们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程巍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本书题材新颖,方法独特,是有关60年代文化运动的一次大胆的“文化研究”尝试。作者以文化革命立题,在政治经济学与语言符号学的学科交叉边界上,出色展示文化研究的崭新思路,提出一套有效的跨学科解释方案。其最具挑战性的见解,是认为60年代西方新左派学生运动及其形形色色的反文化实践,实乃资产阶级政冶革命与经济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历史延续。作者将黑格尔的历史形态学、马克思的阶级分析和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综合成一个历史阐释框架,提供了关于60年代文化革命的一种历史阐释。
本书是一部有关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比较深入的研究专著。不仅涉及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理沦文献,而且提出了十分独到的观点,认为这是“以反叛资产阶级的名义来完成资产阶级本身的一场革命”,“是资产阶级夺回旁落于贵族和左派之手长达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文化领导权”。这一结论打开了我们理解60年代革命之性质的全新视野,并且对理解当今的理沦流派和学术研究的意义均有不小的启示。
认得几个字 豆瓣 Goodreads
8.7 (59 个评分) 作者: 张大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8
89篇温馨逗趣之作,涵盖台版《认得几个字》+《送给孩子的字》
最终又落回于孩子们的生活情境。张大春渊博深厚的文字学和历史知识,以及浓浓的人文关怀,加上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童言无忌,皆为这些我们看似熟悉的汉字做了既准确又生动,甚至有些意外的注解。而在小说家张大春的笔下,这些日常中父亲对儿女的教导、儿女与父亲的对谈也生出了无限的丰富乐趣,可谓既是有趣的家庭课堂,又是意味深长的情感教育。
“之所以误读、误写、误以为是,其深刻的心理因素是我们对于认字这件事想得太简单。”张大春在书中告诉我们,认字不仅对孩子们重要,对每个自以为长大了的大人同样重要。从我们熟之又熟的口头禅,到当红组合“纵贯线”的歌词,张大春悉数收入了《认得几个字》的认字谱系中,从而不断地问孩子、问自己、也问读者:你认得字吗?
对于认字这件事,我们往往想得太简单。
势利 豆瓣
Snobbery: The American Version
7.0 (6 个评分) 作者: 【美】艾本斯坦 Epstein 译者: 晓荣 / 董欣梅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 5
《势利-当代美国上流社会解读 》是作者发表于2002年的著作,当年即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榜行列,这是一部对美国上流社会及其仰慕者也就是中产阶层极尽调侃、讽刺的辛辣之作,但通过其阅尽人情世故后的另眼,反而更真实地描绘出了如何进入上流社会的秘辛。全书共分24章,分别从教育、职业、消费、艺术、文化乃至饮食、穿着等多个方面讲述了如何运用势利这一另类的分辨术,来达到高人一头的愿望。
吃主儿 豆瓣 Goodreads
7.6 (16 个评分) 作者: 王敦煌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1
《吃主儿》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北京,有不少人被称之为“吃主儿”。“吃主儿”不是厨师,他们有一套“信条”,您了解了这套“信条”,您就知道了“吃主儿”的独特之处。
介绍“吃主儿”,就不能不讲他们怎么采购、怎么做、怎么吃的种种讲究。本书介绍的这些菜肴大多没用什么名贵原料,有些是老北京的家常菜而今天难得一见的,有些是经“吃主儿”改良而与众不同的,更有令有缘品尝者念念不忘、报刊文字屡屡推介却是偌大京城只此一家的。可喜的是,对这些菜的制作精要,作者可谓倾囊相授。如果您跟着实践,您也可以成为“吃主儿”。
2010年4月22日 已读
无语问苍天,为啥要在减肥期间看这本书呢...文字挺踏实的,可惜和我吃不到一起去
三联 文化 生活 随笔 饮食
他山的石头记 豆瓣 Goodreads
8.6 (20 个评分) 作者: 宇文所安 译者: 田晓菲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8
《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是美国著名汉学家宇文所安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论文集,由哈佛才女田晓菲选编而成。《他山的石头记(宇文所安自选集)》所选的17篇文章,论述范围从上古文本如《诗经》、《左传》一直到五四时期有关文学史的重写,以及传统文化与全球主义之关系等问题。这些文章不是某个“理论”或“学派”的产物,而是思想之精要、学术之心得;它们源于激情,也是苦心经营的结果。各篇的研究方法,不为一门一派所囿,而是体现了兼容并蓄、融会贯通的精神,体现了一种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2010年2月24日 已读
末一章最好玩,讲五四学者如何按照自己喜好大刀阔斧重新给历史人物排排坐,这些新的座次又是如何借助政府的话语权和时间成为铁律
历史 宇文所安 文化 文学 汉学
欧洲风化史 豆瓣
6.4 (5 个评分) 作者: (德)爱德华・傅克斯 译者: 侯焕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 10
本书包括风化的由来和本质;文艺复兴时代人体美的理想;爱情与婚姻;教会的风化;娼妓;公共娱乐;性病态共七章内容。《古希腊风化史》《古罗马风化史》与三卷本《欧洲风化史》(插图本)是学术界闻名已久的文化史名著。这三种著作虽为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但从内容脉络上来说,堪称姊妹篇。这里的“风化”,概即孟子所谓的“食色,性也”。书中对这一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作了踏实精细的论述,得出了自己独特的结论,为观察人类文明史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从中我们可以寻绎出人类文明脚步的清晰印迹。
书读完了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金克木著 / 黄德海编选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2006 - 1
金克木先生大家,其读书与治学自有独到幽微之处。惜其著作版广而且杂,况未经人整理,故今日学子得片羽易,而欲窥其全面则难。本书编者爬梳剔抉,参互考寻,从金克生前约30部已出著作中精选出有关读书治学方法的文章50余篇,分“书读完了”——读什么、福尔摩斯读书法—怎么读书·读书·读物·读人——读通书等3辑,其文说理叙事,皆清秀利,全无晦涩难懂之处,普通读者循序渐进,或可一窥大家通人治学读书之堂奥。
绘画中的食物 豆瓣
作者: 本迪纳 译者: 谭清 新星出版 2007 - 7
《绘画中的食物》的确向我们展示了一场视觉的盛宴。它分析精准,评论深刻,插图更令人垂涎欲滴。和众多艺术史学家不同的是,该书作者不是拘泥于挖掘作品的象征意义,而是敏锐地捕捉这些作品所反映的人们在饮食、烹饪等方面的变化。读后不但能大饱眼福,更能发人深省。
——《独立报》
“这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研究,作家本迪纳的风格恰恰是今天的学生和博物馆迷们最喜欢的:它构思新颖,结构独具匠心,不仅很好地展现了当今艺术界的新潮流,而且深刻分析了绘画作品中与食物有关的主题的发展脉络。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欲罢不能……本迪纳带领读者们在文艺复兴时期以来有关食物的艺术作品的大海中遨游。他既让读者受益匪浅,也给艺术史界留下了宝贵财富。
——《美食家》
本书对文艺复兴早期以来欧洲及美国作品中的食物题材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肯尼思·本迪纳将食物画看成自成一体的艺术流派,记叙了它独特的发展过程。他重新审视了一些著名艺术作品,其中既有勃鲁盖尔、伦勃朗、夏尔丹、马奈、沃霍尔等大家手笔,也有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的作品。《绘画中的食物》突出了十六世纪出现食物画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强调了十七世纪荷兰作品在食物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了数百年来绘画作品中的食物以及进餐的意义。作品研究范围广泛,涉及静物食品、催情春药、狩猎场景、盛水容器、店铺市场、宠物、餐厅、进餐者等等。作者阐释了超现实主义作品中暗示性的纯象征食物画、寓言中的食物的特殊含义以及这些作品反映出来的文艺复兴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人本主义精神,突出了人们的富足和成就感。
作者独具匠心,把进餐和艺术这两件人生乐事结合起来,向读者展示了一场不可不看的视觉盛宴。你想了解食物及进餐的发展历史吗?你想知道勃鲁盖尔画笔下的农民吃的是什么吗?你想知道夏尔丹为什么用橘子花装饰布里欧奇面包吗?阅读《绘画中的食物》吧,它会告诉你答案,给你带来一方崭新的艺术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