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虐恋亚文化 豆瓣
8.0 (63 个评分) 作者: 李银河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虐恋”,西方称之为sadomasochism(简称SM),统指与施虐、受虐相关的意识与行为。“虐恋”一词是由中国的老一辈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首先提出的,但直到二十世纪末,李银河的《虐恋亚文化》才真正为我国填补了这项研究的空白。
在《虐恋亚文化》一书中,作者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虐恋现象及其意义。全书共分六章:“虐恋亚文化”——描述了虐恋的规模、特征、历史变迁及其社会处境。“虐恋个案”——根据性别的不同将虐恋个案划分为五类进行了分别介绍。“虐恋作品”——介绍并分析了从主流文学到地下文学中的虐恋描述。“虐恋成因”——将西方学者对虐恋现象的解释作了介绍与分析。“虐恋政治”——介绍了西方人针对虐恋的不同政治立场。“虐恋的启示”——作者从多个角度(权利关系、宗教精神、性解放等)介绍了虐恋对我们的启示。
作者将虐恋定义为:“它是一种将快感与痛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或者说是一种通过痛感获得快感的性活动……所谓痛感有两个内涵,其一是肉体痛苦(如鞭打导致的快感)……其二是精神的痛苦(如统治与服从关系中的羞辱所导致的痛苦感觉)。”
在序中,作者认为“……性思潮中最具革命意义的有两个分离,其一是将性快感与生殖行为分离开来……其二是将性快感及其它身体快感与生殖器官分离开来……而虐恋的意义之一就在于它使快感与生殖器官相分离……”。简明清晰地概括了虐恋的革命意义。
作者认为“虐恋还有一个重大的哲学意义:对人性中非理性方面的揭示……虐恋就有点象艺术,它是生活的艺术,是性的艺术。”
作者在第一章描述了虐恋的十二个特征,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参与者使自愿的”。作者认为“这就是真正的暴力及其施暴者、受害者与虐恋关系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该书有一点遗憾之处——没有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虐恋现象,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对虐恋现象基本上羞于启齿,但在各类民俗小说中却有一定的反映。
关于虐恋的成因,作者介绍了一些解释,包括欲望快乐因素、生理因素、童年经历、攻击性、焦虑感和恐惧感、负罪感、对爱的渴求、权力关系。但有一点作者没有提到: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一种快感形式的出现总是伴随着生存与繁衍的利益。然而虐恋表面上看非但没有生存与繁衍的利益,反而不利于生存与繁衍——受虐倾向可导致受伤,施虐倾向可导致反抗,而且由于虐恋快感对性交快感的替代作用,真正起到繁衍作用的性行为会相应减少。这种不利于生物个体生存的现象在进化论上如何解释呢?
笔者认为若将虐恋的定义改为“将快感与羞辱感联系在一起的性活动”,可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假设。如下:人的大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网络,具有高级的联想学习能力,通常喜欢将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成语“爱屋及乌”就是这个含义。如果有一种事物通常与性相关,而性又与快感相关,人在无意识当中就会把该事物与快感直接联系起来,从而只要该事物一出现,人根本不必通过性就会有快感。如恋物癖将内衣裤(与性器官接触的物品)与快感的直接联系起来。而虐恋是一种建立在羞辱感上的行为,羞辱感通常与性活动紧密相关,因此人在无意识中会将虐恋与快感联系起来。虐恋与快感的联系虽然不利于生存,但如果要消除这种联系,就要消除羞辱感与性活动之间的联系,而消除羞辱感与性之间的联系不利于人类繁衍(至于为什么不利,代价多大,不少关于人 类性的进化的书都有介绍),因为消除羞辱感付出的代价比虐恋付出的代价还要大,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人类保留了一定的羞辱感,虐恋就相伴而生了。
该书体现了李银河治学的一贯作风——严谨、求实、不轻易作价值判断。第一次听说李银河的名字,是因为她是王小波的夫人。然而现在看来,其才华与影响力应远超王小波了。
虐恋在中国人的心中基本被归类于变态的范围,这与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日本动画片《蜡笔小新》都有虐恋内容),因此该书的出版对国人性观念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也为国内学者的相关社会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跳板。
摘自《光明日报》
2013年10月3日 已读
哎,脑补到“周瑜打黄盖”觉得还挺贴切~其实《O的故事》电影拍的很美的好嘛。
中国 图书馆 大学 社会学
唐宋词一百首 豆瓣
作者: 胡云翼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 7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丛书之一。本书共选唐、五代、宋时期优秀的词一百零八首,供读者阅读、欣赏,增加知识,获得借鉴。为了帮助读者了解原作品,解释和串讲都力求详尽,还加上浅近的说明,并选印古代板画五幅作为插图,词句的安排采取了分行方式,在适当照顾句意完整的情形下,让每行的末了都有韵脚,以便朗读。
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手册 豆瓣
作者: 薛金星 2005 - 9
《金星教育•基础知识手册:高中化学(第18次修订)(2013)》以走进化学科学为切入点,系统讲解基本概念、基本用语、常用计量、分散系等,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化学基础知识体系。精析原子、分子、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化学变化与能量变化的相互关系,物质化学反应的快慢与限度等各大理论体系,使高中化学理论知识一览无余。
2013年9月30日 已读
其实这本书根本没多大用。化学学不好的人看了也没用,学得好的人根本不用看
中国 化学 教材 高中
金鱼缸 豆瓣
作者: 白石千 2005 - 2
一条起名“波恩”的漂亮金鱼,在金鱼缸中悠然而孤独地游荡;一位名叫“溶雪”的影视女星,在演艺界中奋然而痛苦地挣扎……溶雪喜欢“波恩”,莫非演艺界就是“金鱼缸”,她在“波恩”中看到了自己:都是被人观赏和利用的商品。由文汇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鱼缸》,以童话般的笔触,展现出影视圈中明星们光环下的悲哀,如同“金鱼缸”中的“金鱼”。或许人们能从纷繁多彩的“金鱼缸”中看到“她”或“他”的影子。
李国文楼外说红楼 豆瓣
作者: 李国文 2005 - 8
谁都会——碰到碧落黄泉的反差时刻,面临迂回曲折的艰难关头,遭遇悲欢离合的感情波澜,承受意兴阑珊的怅惘一霎,这部“满纸荒唐言”,这“一把辛酸泪”,这些你再熟悉不过的人物、面孔、性格、命运,会从正面反面给你一些启示,一些教益,一些道理,一些思考,进而让你豁然开朗、幡然彻悟……
李国文先生评《红楼梦》随笔集,本书集渊博学识与深遂思考于一体,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以独特的视角为中国红学界提供了新鲜的眼光。
中国文人的活法 豆瓣
作者: 李国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3
一千人有一千种活法。有人为名忙碌,有人为利奔波,有人却于尘世之间寄情饮食男女,在生活细节中享受外人以为不足为道的乐趣。因为人生态度不同而产生的人间百态,恐怕无法用言语道破。我国历史自有年鉴可考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至今已经有两千八百四十余年,提到文人正可谓星罗棋布,不可计数。这之中既不乏流芳百世者,亦不乏遗臭万年者,再加上庸碌无为者就更是无法计量。再观他们的活法,中国文人多处于社会上层的士大夫阶层,受过系统的教育,他们作为中国社会的精英集团,受到极高的礼遇。然而他们当中却鲜能仕途得意且名垂青史;更多的还是大才难展,壮志难酬,屡遭小人构陷,权臣排挤,现实打击之人。本书是著名作家李国文最新结集出版的随笔集,以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的命运入笔(如李斯、严嵩、曹操、杜牧、苏东坡、李清照、朱熹、陆游、冯梦龙,等等),描绘了他们选择的不同活法和为人,以生动的人物故事和形象,启迪今人的人生思考。所写的虽多为文人,却也是国人的一面镜子。本书凝聚着这位阅历丰富的老作家对人生的洞悉和感悟,见解精辟深刻,笔锋犀利传神,风格独特,既渊博厚重,又很有文学欣赏价值。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李国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1
冤无头,债无主
■书评 □丁国强
在封建专制文化背景下,中国文人的命运注定是不幸的,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无论是奴颜婢膝唯唯诺诺还是天子呼来不上船、仰天大笑出门去,都难以逃脱受迫害、遭打击的厄运。祸从文起,中国封建统治者有一整套对付知识分子的办法。李国文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一书,深入剖析了这种病态的历史现象。
所谓的“非正常”死亡指的是打破生老病死的规律,人为地中止性命。人生识字忧患始,每一朝代的统治者后面都堆积着书生文人血迹斑斑的头颅。这一切,在统治者看来,又是极其正常的,折磨和蹂躏知识分子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平衡或某种安全感。两千多年,大多数中国文人为了避免非正常死亡,而放弃了尊严,选择了苟活,发明了万千溜须拍马的技巧,将奴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哀,批判性的缺失决定了文人角色的局限性,他们只能在得志与失意之间徘徊,忽而愤愤不平,忽而高呼万岁,忽而隐姓埋名,忽而上蹿下跳。他们把精神尺度与“能保其身”的生理目标放在一起,在保全性命的前提下,混上个一官半职,从而获得了体制内生存的合理性。
乡村野夫如贾府里的焦大即使破口大骂、老拳相向也无妨,顶多挨一顿揍,啃一嘴屎,而文人却不能发一句牢骚、瞪一个白眼,否则就有可能有灭顶之灾。即使是表露自己的“款款之愚”“拳拳之忠”,也容易被看成是变相的造反。多一句不是,少一句也不是。聪明的文人于是学会了委蛇之术,时时处处看掌权者的眼色行事,成为权力的附属品。在那些风声鹤唳的时代,苟活是文人不得已的选择,与装疯发狂、拂袖而去相比,摧眉折腰侍权贵,是一种极为压抑的生存方式,不是中国文人没有火气,而是因为心中的火焰除了把自己烧焦以外,并不能改变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苟活也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生存方式,司马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终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活着,一切都有可能,断绝了生命,也就断绝了希望,断绝了文化的命脉。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苟活的文人都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之志,他们中的更多人耽迷于权力,拼命上爬,不择手段,最终在权力场上粉身碎骨。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不过,这世上的文人总是难以消除干净,他们无法控制表达的欲望,所以,露头的文人总是此起彼伏。沉默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文人的内心里面却充满峥嵘。唯唯诺诺的是文人,破口大骂的也是文人,大放厥词、粪土一切的祢衡虽不失书生本色,却无意中成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玩政治的文人,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给自己打造一副精美的棺材而已。
李国文曾谈到自己当了22年“右派”,一条随便什么样的狗趴在头上拉屎撒尿都强忍下来,诸如此类软弱的事实。不管怎么说,终归是活了下来,没有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白搭上,才有今天的思如泉涌,墨气冲天。李国文嫌谢灵运过于张狂玩掉了脑袋,否则,还会留下更多更美的山水诗,殊不知,要求中国文人专心致志地搞“纯文学”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除了与统治者的残暴密不可分之外,后面都有一个让人肠断的性格悲剧。如果文人们都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忍辱负重,学会了避重就轻,侥幸熬过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文祸,恐怕也未必还能写出那等荡气回肠的文字来。贪生者当然可以笑到最后,但是,文学史上笑得最好的多是短命的文人。
我从战场归来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 7
1990年,中东火药库被引爆,战争硝烟弥漫海湾,并迅尔演变为20世纪仅次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湾战争。远离“冷兵器”的现代战争,少了荡气回肠万人冲杀的壮烈,多了瞬间殒命变幻莫测的神秘,禁飞、戒严、封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文明”战争造就的是人间地狱——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中的无可逃遁……
这是一本用身躯和生命谱就的一个人的战争史实,他的诗一般的文字十几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阅读的激情在全国大小校园里随着青春荡漾——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
我第三个愿望 豆瓣
作者: 唐师曾 2004 - 7
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当年在中东一线采访时受到辐射,身患血液病,生命随时可能遭遇危险,于是萌生要好好生个儿子的愿望。在几年内他全程拍摄了呵护妻子、孕育儿子、儿子出生前后及成长的大量照片,仅这些图片本身已具宝贵的价值。最近,他感到必须为儿子写一本书,他称这是有生以来投入感情最深的一本书,为此他日夜写作,拿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书中主要记录和描述作者与家族、儿子、朋友之间发生的系列故事,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内情,穿插以独到而厚重的人生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使人读之动容、思之泣下。……他曾在耶路撒冷哭墙许过3个愿望:当好记者、娶好姑娘、生好儿子。现在,他说他要好好活下去,在有生之年看到第三个愿望的完全实现。所以他把这本书叫做“我第三个愿望”。
本书是作者在沉寂2年后重现书坛的一部风格迥异的新作,构思奇特,图文互为勾连、互为延展,纵深剖析内心世界,与唐师曾以往作品视角截然有别。本书保持了唐氏文章一贯的生动流畅、情深意长的风格,符合当下读图时代的阅读潮流,引领读者进行一次心灵过滤和精神升华。
本书成稿后,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著名法学家、我国婚姻法制定工作主持人巫昌桢教授欣然为之作序,高度评价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令人感动的父子深情。
我的诺曼底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7
战地记者唐师曾自1992年开始,多次赴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 这本书有20万字和300多张图片,涉及丘吉尔、列宁、斯大林、隆美尔、阿拉法特等大量与二战相关的人物。
与以往的“战场写真”截然不同,这本书一扫艰深生涩、枯燥乏味,以灵动鲜活的文思趣谈世界、戏说正史。不经意间,让对战争毫无兴趣的读者成为情趣盎然的“战俘”。丘吉尔、隆美尔、希特勒……这些提起二战便不得不涉及的著名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唐师曾以诙谐的手笔,在广为人知的事件中融入亲近熟悉的人情、人性,大大消除了60年的时空距离。庄则栋与日本太太佐佐木敦子、英格丽·褒曼、海明威、毕加索、崔永元、姜文、张越……从这些熟悉的名字中,竟也衍生出诸多故事,与那场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重返巴格达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 1
作者在海湾战争十周年之际重返伊拉克,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伊拉克人民,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呼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
我在美国当农民 豆瓣
Having a Solo Drive In USA
作者: 唐师曾 2002 - 6
这本被笑称为“唐氏美国读本”的新书,与以往同类书的最大区别是独特而犀利的男性视角。惯常书中赌城的奢华、好莱坞的炫目、纽约金融中心的地位等等耳熟能详的情形,在书中并不提及或者一笔带过,而浓墨重彩记述的是美国许多不为人知,却能给人以震撼的人与事、成功与教训。同时,对于到美国留学、探亲、居留、旅游的人提供极具操作性的经验,比如:如何在美国考驾照、如何应对美国的警察、如何与美国人相处等等。
心相约 豆瓣
5.2 (8 个评分) 作者: 陈鲁豫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7
陈鲁豫的这部新书记述了她生命历程中有趣的事情。从学生时代凭借骄人的英语能力获得“北京市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冠军、主持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加盟凤凰台后直播澳门、香港回归,直到“千禧之旅”、“9·11”事件等等。而凤凰的同仁,执著坚韧的闾丘露薇、幽默无羁的窦文涛等在她的笔下也呈现出生动、鲜活的一面。余秋雨为该书作序。
幸福深处 豆瓣
作者: 宋丹丹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3
★不伪装,不修饰,不隐瞒,不怨恨,且看一位名女人的真性情
★真实,勇敢,诚恳,坦然,达观,感激,分享一个平凡人的生命感悟
★有欢乐,有痛苦,有低谷,有奋起,有情,有爱,百分百真实,百分百感动
[编辑点评]
对于被不少人想当然地定位成笑星的宋丹丹来说,她的文笔之好让人吃惊。在这本书中,她的机智、幽默与才情展露无遗。她的文字很洗练,用词很准确,语言很大气。浸透纸背的,是岁月沉淀的智慧与体悟。对于自己复杂的情感经历,她毫不隐瞒,和盘托出。平淡而沉静的叙述下,是曾经沧海之后的静水流深;是苦中作乐,乐不忘忧的坚韧与清醒;是如今识尽愁滋味后的淡然处之;是看透看破后的依然坚持不放弃。这样的文字与人生,谁读了不会动容?
[内容介绍]
很多人只知道宋丹丹是笑星,却不知道她文笔了得。书中,她记录了自己的成长从艺经历,还毫不忌讳地谈到了她和英达的关系,她写道:“我一点都不怨他,哪个男人一辈子就盯着老婆一张脸看呢?”本书宋丹丹不仅写到自己的童年、工作、家人,还详细叙说了她的感情生活。
[关于这本书]
这些是我亲历的过往,我的所悲所喜,所忆所思。让我们附着于纸,便不随时光流逝,等我们变老,带着微笑,坐在摇椅上慢慢聊。
[关于宽恕]
有一天爸爸打电话叮嘱我说:“丹丹,女人啊,千万不能太厉害。”痛定思痛,我想过去的确是我太能干了,太霸道了,表现得太“聪明”了,我爸说的“厉害”指的正是这些。爱一个人,要长久地像宠孩子一样宠着他,任由他去做喜欢的事,高兴的事,让他生活得轻松自在,让他一想起我就笑。
有时候先生和他的朋友出去吃饭,或在外面玩到很晚,我一定不打电话去追问。我会给他发个短信:“门给你留着,灯给你开着,千万不要考虑我,我睡了。”很快,他的短信便回来:“大妮儿是我永远的、完整的最爱。”人到中年,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
我和先生谈话时从不避讳我们从前失败的婚姻,在不断地追溯中我渐渐明白,那些曾令我忿忿不平,以为“不可原谅”的人与事,其实自有它存在的情理。我理解了英达,他在我心里仍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好人。如果说他的性格并不完美,是因为他在童年吃了太多苦,他的父母在“文革”中都进了监狱。他没有成年人的保护,也没有得到爱。我也理解了其他给我带来伤害的人。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人不同,性格不同,运气不同,你无法要求每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善良和充满理性。除了需要法律介入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
[关于情感]
初恋:相爱5年后他去了美国
书中,宋丹丹首先讲到她19岁那年的初恋。那时刚恢复高考没两年,许多已不是学生的青年走回中学校门,和应届生一起复习高考。有一天下雨,宋丹丹到教室门口发现一个陌生人。他就是宋丹丹的第一个男朋友,一个转业军人。在书中,宋丹丹说“现在回想起来,我是第一眼就爱上他了”。在两人相爱了5年后,因他去了美国,宋丹丹结束了第一段恋情。
第一次婚姻 维持一年就分手
在结束了初恋后,24岁的宋丹丹为了摆脱阴影,很快和另一个认识的男孩恋爱3个月后闪电结婚。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她在书中透露:“那一年我们甜蜜得发腻。每天晚上,如果我先到家,没看见他,就沿着他回家的路去迎他。反之他也会去迎我。丝毫不觉累。”对于分手,宋丹丹认为:“大概是因为再没有更多的缘分让我们继续共度更长的时光。”
第二次婚姻 与英达走过10年
离婚后一年多,宋丹丹遇见了英达,他们共同走过10年。在书中,宋丹丹透露了他们婚姻中曾有过的幸福点滴,当英达第一次挣大钱时,他高兴地将6万元撒向空中,有一叠落在了房顶的大吊扇上。大冬天,他们不得不启动它,让“无数张”百元大钞纷纷飘落下来,全家都撅着屁股拣,满屋回荡着欢快的笑声。
第三次婚姻 相识28天就结婚
1997年8月25日,宋丹丹与相识仅28天的赵先生注册结婚,那天恰是宋丹丹的生日。对于这份感情,宋丹丹在书中说:“我从没敢想象我的幸福来得那么突然。那一天,他出现了,像一束光,把我和我的四周以及我目光所及的世界照亮,我是那么幸福。我失去过爱,才懂得如何珍惜爱,才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爱情。”
不过如此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崔永元 华艺出版社 2001 - 7
崔永元在书中“交代”了曾把小狗养在单位里,与领导逗闷子的恶作剧;再往后,读者又获悉了崔永元为了白天电视台台长不经意的一句问询,半夜里辗转反侧,想睡无法入睡的煎熬。于是,眼看着小崔痛苦不堪地一只一只地数着羊——采取“人工催眠”方法,读者却开心得自愿放弃睡眠,津津有味地消遣起小崔的苦大“愁”深来……
切肤之痛,名人尤难承受。小崔却“刀工”上乘。自嘲起自己来一点儿不客气,不小气。大男人的意气风发,横扫一切自恋、自赏,于是,大家看到一个与荧屏前的“遭”人瞩目,“挨”人仰视的大腕相去甚远的血肉之躯。他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他宽宥那个年代母亲打孩子的不得已;他总之台上台下,怎么也找不出做名人的感觉——“链接”的朋友都是读者不认识的一群普通人,字里行间却跳动着他一颗平常心。
外国有句谚语,叫做:“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节省着用。”但崔永元在书中延续了他在《实话实说》里的风格。其中对他的领导调侃,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又不禁为他捏一把汗,这么写顶头上司,行吗?
崔永元说,38年长成一个萝卜,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他说过谎、他挨过打、他让老师刻意修理过、他做过买卖……他人生中的种种体验,信手写来。
老徐的博客 豆瓣
作者: 徐静蕾 中信出版社 2006
她有滋有味地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叙述在电影院遇到的小情侣、列举自己学外语经历惨痛、用手机拍下自己的晚餐和车上养蛐蛐的的哥,文字简单而优美,淡淡地把真实的那个徐静蕾娓娓道来。
也许就像徐博客获得最佳导演奖后所说的那样:我把当作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敢于尝试、认真做事的鼓励。对于眼看着她接连两部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出炉的大众来说,她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自强女性的代言人了。
徐静蕾素面朝天地记述了一个带有明星光环的女人的日常生活。琐碎、自然,既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无拘无束地玩,也是一个北京女孩的大大咧咧、又带点懒惰的写作,更是一个30岁普通女人精致的生活展现,闪耀着生活的睿智……这些文字都是老徐在拍戏的间隙和失眠的深夜写成,文笔自然、随和、亲切,淡淡地把真实的那个徐静蕾娓娓道来。
一个人的电影 豆瓣 Goodreads
7.3 (27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格非 中信出版社 2008 - 10 其它标题: a person s movie
这本书是著名导演、著名作家对电影的情感和感觉记录。
张艺谋、贾樟柯、田壮壮等内地导演,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作家格非、王朔、李陀,毛尖,在书中讲述他们各自的影像生活、那些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痕迹的电影以及由此唤醒的已然流逝的青春流年。读者可从中窥见一个时代隐约的背影。这是十年来《收获》杂志的经典专栏《一个人的电影》首次结集出版。
做我太太一百天 (2000) 豆瓣
7.2 (8 个评分) 导演: 凌云 演员: 林芳兵 / 赵亮
高家老爷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却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成为继承人,于是,他收养了高美人(林芳兵 饰)、李三四(刘涛 饰)和阿坤三人,高夫人(王馥荔 饰)尤为疼爱高美人。实际上,李三四并非高老爷的养子,而是他的亲生儿子,因此,高老爷对李三四存了一份私心,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财产。
于是,高老爷想出了一个计谋,他极力撮合高美人和李三四在一起,对于其中的猫腻,高美人始终被蒙在鼓里。一场意外中,高美人结识了名为赖金涂(赵亮 饰)的男子,对赖金涂有亏欠的高美人答应后者到他家里做一百天赖太太,以抵消她欠下的债务。两人的孽缘就此展开。
心网 (2000) 豆瓣
6.8 (5 个评分) 导演: 刘婷 演员: 常宽 / 梅婷
私家侦探马力(常宽 饰)受人之托从法国回沪,寻找富商卓越(李志舆 饰)失散的女儿卓宁(梅婷 饰),助手华葱(满江 饰)配合他的工作。马力很快找到卓宁,并融进她生活的圈子,由此了解到卓宁对父亲有很大成见,而母亲乐敏(梅婷 饰)的死也与父亲生活不检点有关。马力观察到,卓宁生性活泼可爱,但做事轻率不计后果,他决定对症下药。围绕卓宁母亲临终前留下的一句寻找“海角红楼”,马力展开了深入调查,他发现卓宁竟是其母与卓越结婚前跟他人生的孩子,此人是演员林海棠。其实卓越早知详情,只是身患重疾来日无多,他才托马力借寻女一事告诉她真相。但在此时,马力竟爱上了卓宁,他不想按约定完成卓越所托,但马力的真实想法卓宁能识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