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 豆瓣
5.7 (6 个评分) 作者: 李国文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11
冤无头,债无主
■书评 □丁国强
在封建专制文化背景下,中国文人的命运注定是不幸的,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无论是奴颜婢膝唯唯诺诺还是天子呼来不上船、仰天大笑出门去,都难以逃脱受迫害、遭打击的厄运。祸从文起,中国封建统治者有一整套对付知识分子的办法。李国文的《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一书,深入剖析了这种病态的历史现象。
所谓的“非正常”死亡指的是打破生老病死的规律,人为地中止性命。人生识字忧患始,每一朝代的统治者后面都堆积着书生文人血迹斑斑的头颅。这一切,在统治者看来,又是极其正常的,折磨和蹂躏知识分子会使他们获得一种心理平衡或某种安全感。两千多年,大多数中国文人为了避免非正常死亡,而放弃了尊严,选择了苟活,发明了万千溜须拍马的技巧,将奴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是中国文人的悲哀,批判性的缺失决定了文人角色的局限性,他们只能在得志与失意之间徘徊,忽而愤愤不平,忽而高呼万岁,忽而隐姓埋名,忽而上蹿下跳。他们把精神尺度与“能保其身”的生理目标放在一起,在保全性命的前提下,混上个一官半职,从而获得了体制内生存的合理性。
乡村野夫如贾府里的焦大即使破口大骂、老拳相向也无妨,顶多挨一顿揍,啃一嘴屎,而文人却不能发一句牢骚、瞪一个白眼,否则就有可能有灭顶之灾。即使是表露自己的“款款之愚”“拳拳之忠”,也容易被看成是变相的造反。多一句不是,少一句也不是。聪明的文人于是学会了委蛇之术,时时处处看掌权者的眼色行事,成为权力的附属品。在那些风声鹤唳的时代,苟活是文人不得已的选择,与装疯发狂、拂袖而去相比,摧眉折腰侍权贵,是一种极为压抑的生存方式,不是中国文人没有火气,而是因为心中的火焰除了把自己烧焦以外,并不能改变什么。从某种意义上说,苟活也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生存方式,司马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终于成就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活着,一切都有可能,断绝了生命,也就断绝了希望,断绝了文化的命脉。可是,并不是所有的苟活的文人都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人”之志,他们中的更多人耽迷于权力,拼命上爬,不择手段,最终在权力场上粉身碎骨。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不过,这世上的文人总是难以消除干净,他们无法控制表达的欲望,所以,露头的文人总是此起彼伏。沉默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文人的内心里面却充满峥嵘。唯唯诺诺的是文人,破口大骂的也是文人,大放厥词、粪土一切的祢衡虽不失书生本色,却无意中成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玩政治的文人,所有的努力都不过是给自己打造一副精美的棺材而已。
李国文曾谈到自己当了22年“右派”,一条随便什么样的狗趴在头上拉屎撒尿都强忍下来,诸如此类软弱的事实。不管怎么说,终归是活了下来,没有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白搭上,才有今天的思如泉涌,墨气冲天。李国文嫌谢灵运过于张狂玩掉了脑袋,否则,还会留下更多更美的山水诗,殊不知,要求中国文人专心致志地搞“纯文学”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除了与统治者的残暴密不可分之外,后面都有一个让人肠断的性格悲剧。如果文人们都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忍辱负重,学会了避重就轻,侥幸熬过一个又一个残酷的文祸,恐怕也未必还能写出那等荡气回肠的文字来。贪生者当然可以笑到最后,但是,文学史上笑得最好的多是短命的文人。
我从战场归来 豆瓣
8.3 (7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 7
1990年,中东火药库被引爆,战争硝烟弥漫海湾,并迅尔演变为20世纪仅次于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海湾战争。远离“冷兵器”的现代战争,少了荡气回肠万人冲杀的壮烈,多了瞬间殒命变幻莫测的神秘,禁飞、戒严、封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文明”战争造就的是人间地狱——精神肉体双重折磨中的无可逃遁……
这是一本用身躯和生命谱就的一个人的战争史实,他的诗一般的文字十几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阅读的激情在全国大小校园里随着青春荡漾——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为数不多的经典。
我第三个愿望 豆瓣
作者: 唐师曾 2004 - 7
著名战地记者唐师曾当年在中东一线采访时受到辐射,身患血液病,生命随时可能遭遇危险,于是萌生要好好生个儿子的愿望。在几年内他全程拍摄了呵护妻子、孕育儿子、儿子出生前后及成长的大量照片,仅这些图片本身已具宝贵的价值。最近,他感到必须为儿子写一本书,他称这是有生以来投入感情最深的一本书,为此他日夜写作,拿出了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文字。书中主要记录和描述作者与家族、儿子、朋友之间发生的系列故事,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个人生活内情,穿插以独到而厚重的人生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使人读之动容、思之泣下。……他曾在耶路撒冷哭墙许过3个愿望:当好记者、娶好姑娘、生好儿子。现在,他说他要好好活下去,在有生之年看到第三个愿望的完全实现。所以他把这本书叫做“我第三个愿望”。
本书是作者在沉寂2年后重现书坛的一部风格迥异的新作,构思奇特,图文互为勾连、互为延展,纵深剖析内心世界,与唐师曾以往作品视角截然有别。本书保持了唐氏文章一贯的生动流畅、情深意长的风格,符合当下读图时代的阅读潮流,引领读者进行一次心灵过滤和精神升华。
本书成稿后,全国人大常委、中国著名法学家、我国婚姻法制定工作主持人巫昌桢教授欣然为之作序,高度评价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令人感动的父子深情。
我的诺曼底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 - 7
战地记者唐师曾自1992年开始,多次赴欧美、东南亚以及国内二战战场采访,收集大量一手资料、现场照片,历时13年写成《我的诺曼底》。 这本书有20万字和300多张图片,涉及丘吉尔、列宁、斯大林、隆美尔、阿拉法特等大量与二战相关的人物。
与以往的“战场写真”截然不同,这本书一扫艰深生涩、枯燥乏味,以灵动鲜活的文思趣谈世界、戏说正史。不经意间,让对战争毫无兴趣的读者成为情趣盎然的“战俘”。丘吉尔、隆美尔、希特勒……这些提起二战便不得不涉及的著名人物,都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
唐师曾以诙谐的手笔,在广为人知的事件中融入亲近熟悉的人情、人性,大大消除了60年的时空距离。庄则栋与日本太太佐佐木敦子、英格丽·褒曼、海明威、毕加索、崔永元、姜文、张越……从这些熟悉的名字中,竟也衍生出诸多故事,与那场战争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重返巴格达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唐师曾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 - 1
作者在海湾战争十周年之际重返伊拉克,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去采访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伊拉克人民,告诉世界这里正在发生的一切,呼吁消灭战争,保卫和平。
我在美国当农民 豆瓣
Having a Solo Drive In USA
作者: 唐师曾 2002 - 6
这本被笑称为“唐氏美国读本”的新书,与以往同类书的最大区别是独特而犀利的男性视角。惯常书中赌城的奢华、好莱坞的炫目、纽约金融中心的地位等等耳熟能详的情形,在书中并不提及或者一笔带过,而浓墨重彩记述的是美国许多不为人知,却能给人以震撼的人与事、成功与教训。同时,对于到美国留学、探亲、居留、旅游的人提供极具操作性的经验,比如:如何在美国考驾照、如何应对美国的警察、如何与美国人相处等等。
心相约 豆瓣
5.2 (8 个评分) 作者: 陈鲁豫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 - 7
陈鲁豫的这部新书记述了她生命历程中有趣的事情。从学生时代凭借骄人的英语能力获得“北京市奥林匹克英语大赛”冠军、主持中央电视台《艺苑风景线》、加盟凤凰台后直播澳门、香港回归,直到“千禧之旅”、“9·11”事件等等。而凤凰的同仁,执著坚韧的闾丘露薇、幽默无羁的窦文涛等在她的笔下也呈现出生动、鲜活的一面。余秋雨为该书作序。
幸福深处 豆瓣
作者: 宋丹丹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3
★不伪装,不修饰,不隐瞒,不怨恨,且看一位名女人的真性情
★真实,勇敢,诚恳,坦然,达观,感激,分享一个平凡人的生命感悟
★有欢乐,有痛苦,有低谷,有奋起,有情,有爱,百分百真实,百分百感动
[编辑点评]
对于被不少人想当然地定位成笑星的宋丹丹来说,她的文笔之好让人吃惊。在这本书中,她的机智、幽默与才情展露无遗。她的文字很洗练,用词很准确,语言很大气。浸透纸背的,是岁月沉淀的智慧与体悟。对于自己复杂的情感经历,她毫不隐瞒,和盘托出。平淡而沉静的叙述下,是曾经沧海之后的静水流深;是苦中作乐,乐不忘忧的坚韧与清醒;是如今识尽愁滋味后的淡然处之;是看透看破后的依然坚持不放弃。这样的文字与人生,谁读了不会动容?
[内容介绍]
很多人只知道宋丹丹是笑星,却不知道她文笔了得。书中,她记录了自己的成长从艺经历,还毫不忌讳地谈到了她和英达的关系,她写道:“我一点都不怨他,哪个男人一辈子就盯着老婆一张脸看呢?”本书宋丹丹不仅写到自己的童年、工作、家人,还详细叙说了她的感情生活。
[关于这本书]
这些是我亲历的过往,我的所悲所喜,所忆所思。让我们附着于纸,便不随时光流逝,等我们变老,带着微笑,坐在摇椅上慢慢聊。
[关于宽恕]
有一天爸爸打电话叮嘱我说:“丹丹,女人啊,千万不能太厉害。”痛定思痛,我想过去的确是我太能干了,太霸道了,表现得太“聪明”了,我爸说的“厉害”指的正是这些。爱一个人,要长久地像宠孩子一样宠着他,任由他去做喜欢的事,高兴的事,让他生活得轻松自在,让他一想起我就笑。
有时候先生和他的朋友出去吃饭,或在外面玩到很晚,我一定不打电话去追问。我会给他发个短信:“门给你留着,灯给你开着,千万不要考虑我,我睡了。”很快,他的短信便回来:“大妮儿是我永远的、完整的最爱。”人到中年,我终于学会了如何去爱。
我和先生谈话时从不避讳我们从前失败的婚姻,在不断地追溯中我渐渐明白,那些曾令我忿忿不平,以为“不可原谅”的人与事,其实自有它存在的情理。我理解了英达,他在我心里仍是一个聪明的人,一个好人。如果说他的性格并不完美,是因为他在童年吃了太多苦,他的父母在“文革”中都进了监狱。他没有成年人的保护,也没有得到爱。我也理解了其他给我带来伤害的人。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接触的人不同,性格不同,运气不同,你无法要求每个人在处理问题的时候都善良和充满理性。除了需要法律介入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原谅的。
[关于情感]
初恋:相爱5年后他去了美国
书中,宋丹丹首先讲到她19岁那年的初恋。那时刚恢复高考没两年,许多已不是学生的青年走回中学校门,和应届生一起复习高考。有一天下雨,宋丹丹到教室门口发现一个陌生人。他就是宋丹丹的第一个男朋友,一个转业军人。在书中,宋丹丹说“现在回想起来,我是第一眼就爱上他了”。在两人相爱了5年后,因他去了美国,宋丹丹结束了第一段恋情。
第一次婚姻 维持一年就分手
在结束了初恋后,24岁的宋丹丹为了摆脱阴影,很快和另一个认识的男孩恋爱3个月后闪电结婚。这段婚姻只维持了一年。她在书中透露:“那一年我们甜蜜得发腻。每天晚上,如果我先到家,没看见他,就沿着他回家的路去迎他。反之他也会去迎我。丝毫不觉累。”对于分手,宋丹丹认为:“大概是因为再没有更多的缘分让我们继续共度更长的时光。”
第二次婚姻 与英达走过10年
离婚后一年多,宋丹丹遇见了英达,他们共同走过10年。在书中,宋丹丹透露了他们婚姻中曾有过的幸福点滴,当英达第一次挣大钱时,他高兴地将6万元撒向空中,有一叠落在了房顶的大吊扇上。大冬天,他们不得不启动它,让“无数张”百元大钞纷纷飘落下来,全家都撅着屁股拣,满屋回荡着欢快的笑声。
第三次婚姻 相识28天就结婚
1997年8月25日,宋丹丹与相识仅28天的赵先生注册结婚,那天恰是宋丹丹的生日。对于这份感情,宋丹丹在书中说:“我从没敢想象我的幸福来得那么突然。那一天,他出现了,像一束光,把我和我的四周以及我目光所及的世界照亮,我是那么幸福。我失去过爱,才懂得如何珍惜爱,才知道我需要什么样的爱情。”
不过如此 豆瓣
7.4 (13 个评分) 作者: 崔永元 华艺出版社 2001 - 7
崔永元在书中“交代”了曾把小狗养在单位里,与领导逗闷子的恶作剧;再往后,读者又获悉了崔永元为了白天电视台台长不经意的一句问询,半夜里辗转反侧,想睡无法入睡的煎熬。于是,眼看着小崔痛苦不堪地一只一只地数着羊——采取“人工催眠”方法,读者却开心得自愿放弃睡眠,津津有味地消遣起小崔的苦大“愁”深来……
切肤之痛,名人尤难承受。小崔却“刀工”上乘。自嘲起自己来一点儿不客气,不小气。大男人的意气风发,横扫一切自恋、自赏,于是,大家看到一个与荧屏前的“遭”人瞩目,“挨”人仰视的大腕相去甚远的血肉之躯。他反省自己的一举一动;他宽宥那个年代母亲打孩子的不得已;他总之台上台下,怎么也找不出做名人的感觉——“链接”的朋友都是读者不认识的一群普通人,字里行间却跳动着他一颗平常心。
外国有句谚语,叫做:“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节省着用。”但崔永元在书中延续了他在《实话实说》里的风格。其中对他的领导调侃,让人在会心一笑之余,又不禁为他捏一把汗,这么写顶头上司,行吗?
崔永元说,38年长成一个萝卜,现在一片一片切给大家看。他说过谎、他挨过打、他让老师刻意修理过、他做过买卖……他人生中的种种体验,信手写来。
老徐的博客 豆瓣
作者: 徐静蕾 中信出版社 2006
她有滋有味地写下自己的读书心得,叙述在电影院遇到的小情侣、列举自己学外语经历惨痛、用手机拍下自己的晚餐和车上养蛐蛐的的哥,文字简单而优美,淡淡地把真实的那个徐静蕾娓娓道来。
也许就像徐博客获得最佳导演奖后所说的那样:我把当作是对我们这些年轻人敢于尝试、认真做事的鼓励。对于眼看着她接连两部自编自导自演电影出炉的大众来说,她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代自强女性的代言人了。
徐静蕾素面朝天地记述了一个带有明星光环的女人的日常生活。琐碎、自然,既是一个淘气的孩子在无拘无束地玩,也是一个北京女孩的大大咧咧、又带点懒惰的写作,更是一个30岁普通女人精致的生活展现,闪耀着生活的睿智……这些文字都是老徐在拍戏的间隙和失眠的深夜写成,文笔自然、随和、亲切,淡淡地把真实的那个徐静蕾娓娓道来。
一个人的电影 豆瓣 Goodreads
7.3 (27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 格非 中信出版社 2008 - 10 其它标题: a person s movie
这本书是著名导演、著名作家对电影的情感和感觉记录。
张艺谋、贾樟柯、田壮壮等内地导演,台湾电影教母焦雄屏,作家格非、王朔、李陀,毛尖,在书中讲述他们各自的影像生活、那些在他们生命中留下痕迹的电影以及由此唤醒的已然流逝的青春流年。读者可从中窥见一个时代隐约的背影。这是十年来《收获》杂志的经典专栏《一个人的电影》首次结集出版。
做我太太一百天 (2000) 豆瓣
7.2 (8 个评分) 导演: 凌云 演员: 林芳兵 / 赵亮
高家老爷虽然拥有万贯家财却没有一个孩子能够成为继承人,于是,他收养了高美人(林芳兵 饰)、李三四(刘涛 饰)和阿坤三人,高夫人(王馥荔 饰)尤为疼爱高美人。实际上,李三四并非高老爷的养子,而是他的亲生儿子,因此,高老爷对李三四存了一份私心,希望他能够继承自己的财产。
于是,高老爷想出了一个计谋,他极力撮合高美人和李三四在一起,对于其中的猫腻,高美人始终被蒙在鼓里。一场意外中,高美人结识了名为赖金涂(赵亮 饰)的男子,对赖金涂有亏欠的高美人答应后者到他家里做一百天赖太太,以抵消她欠下的债务。两人的孽缘就此展开。
心网 (2000) 豆瓣
6.8 (5 个评分) 导演: 刘婷 演员: 常宽 / 梅婷
私家侦探马力(常宽 饰)受人之托从法国回沪,寻找富商卓越(李志舆 饰)失散的女儿卓宁(梅婷 饰),助手华葱(满江 饰)配合他的工作。马力很快找到卓宁,并融进她生活的圈子,由此了解到卓宁对父亲有很大成见,而母亲乐敏(梅婷 饰)的死也与父亲生活不检点有关。马力观察到,卓宁生性活泼可爱,但做事轻率不计后果,他决定对症下药。围绕卓宁母亲临终前留下的一句寻找“海角红楼”,马力展开了深入调查,他发现卓宁竟是其母与卓越结婚前跟他人生的孩子,此人是演员林海棠。其实卓越早知详情,只是身患重疾来日无多,他才托马力借寻女一事告诉她真相。但在此时,马力竟爱上了卓宁,他不想按约定完成卓越所托,但马力的真实想法卓宁能识破吗......
孝庄秘史 (2002) 豆瓣
8.1 (126 个评分) 导演: 尤小刚 演员: 宁静 / 马景涛
来自蒙古科尔沁旗的大玉儿(宁静 饰)从小被誉为“满蒙第一美女”,她和皇太极(刘德凯 饰)之弟、睿亲王多尔衮(马景涛 饰)从小青梅竹马、按许终身,却被皇太极纳为侧福晋,被封永福宫庄妃,与多尔衮成了叔嫂关系,但始终余情未了。皇太极突然驾崩,帝位之争风起云涌,掌握兵权的多尔衮成为皇太极长子豪格的最大敌手,却出乎意料拥护大玉儿之子福临(严昆 饰)即位,大玉儿至此成为孝庄太后。为了儿子的帝位、大清基业,孝庄始终和多尔衮保持若即若离关系,而为了太后的清誉,两人多年的炙热感情也只剩下发乎情止乎礼的遗憾。多尔衮英年早逝,孝庄也只能把痛苦埋在心底,用尽手段辅佐顺治帝的统治,而顺治遭遇爱妃董鄂氏(舒畅 饰)病故,萌发出世念头,孝庄不得已立顺治之子玄烨为帝,年号康熙,开创一代大清盛世。
我们这儿是精神病院 豆瓣
7.8 (25 个评分) 作者: 小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4
◎ 编辑推荐
1.三十年精神病院护士生涯的真实记录。对大多数人来说,疯人院是一种象征、一个在骂人与嘲笑时才会想起的字眼,小安则切切实实地在那里工作了三十年,见证并记录下疯人院里的种种欢笑与泪水、荒诞与离奇,难得的是这些记录不猎奇、不哗众取宠,而是有种众生平等的温情。他人的疯癫是映照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如福柯所说,疯癫“揭示了真正的问题所在。”
2.非虚构•四川话•寓言•喜剧•魔幻现实。小安的另一个身份是诗人,照顾了疯子三十年的诗人,著名作家韩东说“她想写得差都不可能”,她的记录干净、幽默、充满想象力,她无疑正是疯人院这一前所未有的题材的最好执笔者。本书部分内容为《南方人物周刊》特别专栏,著名诗人韩东、何小竹作序倾情推荐。
本书是小安在精神病院工作三十年后写下的疯人言行录。小安的精神病院,有一条落满樱花的小河,一座小桥,一座花园,疯子和护士们过着幼稚园般的生活,唱歌,踢球,吵架,生病,看电影,谈恋爱……
小安这样的写作者在某种意义上是无路可逃的,也就是说她想写得差都不可能,因为她从不想写得更好。小安是典型的“跌到高处”的人,而非那种向往好因而可以更好的作家。小安就这么写着,你就这么读着,于是就有福了。
——韩东
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小安永远是单纯的。因为她生活在另一个世界。这“另一个世界”从现实层面讲,就是她的工作单位,精神病院。从精神层面讲,就是她一刻也没离开过的,也是一生所寄托的的诗的世界。
——何小竹
梵高奶奶的世界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江华 / 绘者 梵高奶奶 中信出版社 2009 - 6
一部温情之书。一颗清澈干净的心。在她的画里,色彩就是感情,线条勾勒的全是记忆。她70多才开始绘画,却被人们称之为“中国农村的梵高”。一次香港个人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南方都市报,南方人物周刊,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香港文汇报,苹果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凤凰卫视、香港TVB等国内外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的奇迹。
梵高奶奶,一位来自河南方城县的老太太。
在她晚年的一天,突然拿起画笔,创作出了百余幅画,其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的风格勾起了都市人的乡愁。
人们惊叹于她的天赋,称呼她为“中国农村的梵高”,或亲昵地称为“梵高奶奶”。
国内数十家报纸、广播和电视,港台、新加坡、北美,以及欧洲的媒体纷纷报道了梵高奶奶和她奇迹一般的画作。而梵高奶奶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会有那么多的人关注她和她的画。在一个门前开满紫金花的住宅里,她仍然用画笔安静地记录下对往事的回忆。
她用画笔回忆往事和乡村,回忆她的花草,她的动物,她的老房子,她的田埂,她的果树,她的土地。
这些灿烂的色彩感动过无数人,也许会触及到你内心柔软的那一部分。
梵高奶奶。记得这些画,就会记得一个母亲,一个乡村女人。
画,人,回忆和美好的乡村都在流逝中。
2013年9月25日 已读
矫情就不必了。“……人家香港人的包包都是背到屁股上,扑嗒扑嗒地打着屁股,像我们老家养的绵羊的屁股……” XD 好吧我也没中枪~
RA 中国 漫画/绘本 随笔/散文
我兔斯基你 豆瓣
8.2 (28 个评分) 作者: 王卯卯 阳光出版社 2009 - 7
兔斯基是一只面无表情,完全靠肢体动作来表达情绪的兔子,几乎囊获了80后和90后的所有特征:富有想象力、自娱自乐、独立特行、反传统。也自带80后和90后所少有的优点:雍容、睿智、洒脱、富有洞察力。虽然看起来很困顿,内心却是很敏锐、强大、积极,那对象征性的眯眼和软耳,具有独特的解压作用,能消解人心灵负重。它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已经能够成一种人生哲学,基本上可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形象价值:用情绪改善人生,用想象力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