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
颐和园(纪录片) (2010) 豆瓣
8.6 (34 个评分) 导演: 金明哲
清代皇家园林颐和园,前身名为清漪园,始建于国力强盛的清乾隆时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纵火焚毁。光绪年间重建,改名为颐和园,成为慈禧晚年生活居住的主要场所。颐和园于1900年曾遭八国联军抢掠,抗战期间曾被日军占据。 1928年,颐和园由皇家园林正式成为国家公园。现今保存园内的文献档案、文物收藏,记录了中国封建社会由鼎盛辉煌走向衰落灭亡的历史,也见证了几经沧桑的园林在新中国获得新生的历程。
颐和园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之大成,荟萃南北园林的精华,将人造景观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它是中国最后一座皇家园林,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于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本片由中央电视台制作,创作团队骨干是拍摄十二集大型纪录片《故宫》的原班人马。《颐和园》的创作从06年启动,历时三年完成。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紫禁城代表着“礼”,颐和园则代表着“乐”,如今《故宫》和《颐和园》的拍摄完成,也代表着“礼”“乐”结合,完成了中国古典建筑和文化的一个篇章。
《颐和园》的拍摄是在颐和园管理处的全力支持和密切合作下完成的。颐和园多名专家和工作人员参与创作,在历史文献、文物、拍摄场地等方面,园方都提供了最大的帮助。
六集纪录片《颐和园》有以下几大看点:
由于当年建造清漪园的图纸、烫样等重要的历史资料大部分已经毁于英法联军的大火,清漪园的现存资料十分稀少,它的真实面貌更是无人得见。在这次拍摄过程中,通过艰苦努力,我们发掘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历史信息,重新揭示了一些历史悬疑,为清漪园相关历史研究提出新的素材、角度和视点。比如,我们发现了一张未得到世人瞩目的古图《万寿庆典图》,这张图描绘了乾隆的母亲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的盛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年清漪园的建筑形制,规模以及园林盛况。这大概是现存惟一一张全面描绘清漪园的图卷。汇集各种史料,利用三维动画特技,节目中首次复原了一个最接近真实的立体的清漪园,再现了世人从未见过的清漪园鼎盛时期的园林胜景。
全片采用故事串的叙事结构和故事化的讲述风格,依据从史料中发掘的大量事件线索进行充分加工,同时,借鉴故事片的手法,设置悬念,层层递进,进行细腻的细节和人物刻画,使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为了改变以往一些历史文化类纪录片节奏缓慢枯燥沉闷的弱点,本片将一些权威性学术性专业性的观点融于形象化的讲述之中,尤其是片中设计到大量的园林知识,以摄像机镜头代替观众的主观视线,以山水草木亭台楼阁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画面语言形象地诠释专业的理论。全片见观点不见专家。形成简捷明快通俗易懂,可视性强的独特风格。
颐和园所收藏的历史文物多达四万多件,而园中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本身也是文物。本片“历史重现”部分的拍摄,充分利用真实的场景和道具,在讲故事的同时,兼顾文物展示功能。可以说,在这些段落中,除了角色是扮演的,服装是现代的戏装之外,其余包括背景,环境、家具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可谓真正的“真实再现”。这种效果和价值是任何影视剧无法比拟的。本片在颐和园园真实的环境中进行的历史重现,可以说为观众提供了一幅晚清皇家生活的全息图卷。
本次拍摄采用索尼高端的数字电影摄影机。是迄今为止图像质量最好的一部高清纪录片。《颐和园》的影响延续了《故宫》的精美风格,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与《故宫》一样,《颐和园》依然邀请著名摄影师赵小丁(《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山楂树》摄影)作为摄影指导。两度寒暑的大规模拍摄,穷尽各种视角,全面展示颐和园的极致之美。有些画面,甚至让每天身处园中的颐和园工作人员都感到惊奇,有些画面,即使是老北京,也未必有缘看到。比如,多年一遇的西山晴雪,仅仅持续两个小时的西堤雾凇,比如:一个长镜头从排云殿前拉出,穿过排云门,上升,直至俯瞰万寿山全景,等等。后者并非特技制作,而是聘请世界著名航拍队flyingcam使用遥控飞行器航拍完成。这个摄影队曾经拍摄过电影《哈里波特》、《007》系列电影,八十年就荣获奥斯卡最佳技术奖,通过各种拍摄手段,《颐和园》拥有了大量前所未有的独家镜头,将向观众展示一个从未见过的颐和园。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豆瓣
9.0 (6 个评分) 李立群 / 冯翊纲
发布日期 2002年4月3日 出版发行: 華納國際音樂股份有限公司
◎全民相聲運動系列(參)
◎超值聽覺享受 雙CD只要單片價

【表演工作坊】
演出/李立群 馮翊綱(強調)
導演/賴聲川
編劇/賴聲川之集體即興創作

1985年3月1日表演工作坊的新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在台北首演,1993年我們經歷街頭運動、解嚴、政黨成立、股市狂飆、環保運動…等事件。似乎表演藝術所能呈現的內容更大且更多,似乎我們也有更多的機會,去選擇最貼近我們內心的聲音。

因為時間的流逝,關心的話題不同了,段子裡加了些必須的改變。那麼,「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重演」,就絕對不只是重演,一樣是以「失落」與「失去」為主題,但是,我們多了一些「獲得」。

1993年李立群和馮翊綱的新版「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不僅僅只是喚回過去的記憶,也讓我們充滿對未來的新意。

華納音樂在2002年將台灣相聲史上最經典的3部鉅作,整理成【全民相聲運動】壹、貳、參集,讓相聲迷有一次珍藏回顧的機會。


*全民相聲運動系列…
【第壹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85年版
【第貳集】台灣怪談
【第參集】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93年版
我已出发 豆瓣
作者: 闾丘露薇 北京出版社 2003 - 7
该书由32个独立成篇的小故事组成,分别以美伊战争、非典纪事、对领导人的采访、闾丘露薇本人的生活为背景,记述了美伊战争时期交战双方,尤其是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状况,传递了同时期国内“没有硝烟的战场”抗击非典的斗争情况,记录了胡锦涛和王岐山等领袖人物的风采,对自己的感情经历和人生体悟也有生动描写。
本书配以大量照片,并且多为闾丘露薇亲手拍摄,成为该书又一大亮点。对于媒体中被反复报道过的事件,如美伊战争和非典纪事,闾丘以大量不为读者所知的第一手材料加以独特的视角剪裁,变成了具有某种“温情的东西”,对正义、对战争、对命运的追问也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作者情感经历的叙述朴实自然,引领读者走入闾丘露薇的内心世界。
梵高:天赋之笔 (2009) 豆瓣
Moi, Van Gogh
7.9 (14 个评分) 导演: François Bertrand 演员: 雅克·甘布林
其它标题: Moi, Van Gogh / Van Gogh: Brush With Genius
Dive into the heart of Van Goah. For the first time, discover in IMAX the fantastic colors and passionate brushwork of a great genius as they take on a new life before our eyes. Relive Vincent's life journey through his letters,see the places that inspired him, and the paintings. The film retraces the artist's footsteps, leading us through the painter's subject matter and sources of inspiration. Fron the Netherlands, to Arles and Auvers-sur-Oise, we rediscover the places and landscapes that have inspired some of the most essential works in art history. From the dazzling yellow of the comfields to the deep blue of the sky,the entire palette of one of our most flamboyant painters explodes to light up screen
流浪北京 (1990) 豆瓣 TMDB
流浪北京
8.0 (66 个评分) 导演: 吴文光 演员: 张慈 / 牟森
其它标题: Bumming In Beijing
(被称作中国第一部纪录片的)该片围绕一群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北漂族”(那时被称作“盲流”)展开,这群人中有作家有画家也有导演,尽管各有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的原因,他们来到北京却都是为了追求更为纯粹的艺术理想,然而,他们迎上的更多是尴尬的现实,表面上他们都很乐观,那是因为他们不愿告诉别人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
当现实越来越严峻时,他们中的多数人,随其时的出国潮想方设法走出了国门,想在国外追求人生价值,而誓死想在北京找回艺术家尊严的几位,有的终获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有的精神分裂。
2015年1月26日 看过
这才叫文艺青年。哎,二十五年前的北漂。记不得这里面的谁去了精神病院,后来在一本精神病人实录里看到她的肖像和她的画。不忍读下去。
中国 大学 生活 纪录片
麦田守望的女孩 (2002) 豆瓣
The Good Girl
6.8 (10 个评分) 导演: 米盖尔·阿尔特塔 演员: 詹妮弗·安妮斯顿 / 黛伯拉·拉什
其它标题: The Good Girl / 好女孩
贾斯汀(詹妮弗·安妮斯顿 Jennifer Aniston 饰)和菲尔(约翰·C·赖利 John C. Reilly 饰)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两人的感情早已名存实亡,菲尔沉迷于毒品和酒精之中,整天和损友布达(蒂姆·布雷克·尼尔森 Tim Blake Nelson 饰)厮混在一起。毒品的副作用让菲尔患上了不育症,贾斯汀想要成为一个母亲的愿望被无情的剥夺了。
一个名叫霍尔顿(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的年轻男孩的出现吸引了贾斯汀的注意,霍尔顿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让贾斯汀深深的为其着迷,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之间的关系终于超越了单纯的友谊。布达发现了贾斯汀和霍尔顿之间的私情,于是开始了对于贾斯汀的漫长的敲诈,更糟的是,在此节骨眼上,贾斯汀发现自己有喜了。
上海魔术师 豆瓣
作者: [英国] 虹影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著名作家虹影首部暖爱小说,转型之作,《饥饿的女儿》朴实文风与《K》细腻笔法的完美综合,充满朦胧、奇妙、神秘的少年情愫,一改往日凄楚与不完美的结局,讲述了一个温暖人心的情感故事。
流浪的犹太人“所罗门王”和他收养的中国孩子“加里王子”,遭遇到古灵精怪的杂技女孩兰胡儿和她的杂耍班子。在1945-1948年的上海大世界,时局诡谲,西洋魔术与杂耍班为时局所趋,同场谋生,各怀心事。奇幻的魔术,惊险的杂技,困惑的兄妹之谜,两个少年的成长被朦胧、奇妙、神秘的情愫照亮。默契的配合演绎出精湛的绝技,一次次从死亡中挣脱,他们终于明白,此生无法分离。
上海之死 豆瓣
6.6 (1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虹影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5 - 4
是首部中文“旅馆小说”,写的是一个精彩的谍报故事.1941年秋冬,中国孤独的坚持抗战已四年,欧洲战事到了最紧急关头,上海孤岛却如世外桃源。导演谭呐决定演出浪漫爱情剧《狐步上海》,请客居香港的名演员于堇回沪演出,于堇同意了,却有她自己的几重目的,她住进国际饭店,与盟国,日军,汪伪,以及其他方面的谍报人员展开了一轮争分夺秒的情报战.
女子有行 豆瓣
作者: [英国] 虹影 知识出版社 2003 - 5
这是作者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写未来的三部曲。描写一个中国女子。在未来时间里,在上海、纽约、布拉格的奇特经历。“我”无幸卷入与自己无关的斗争旋涡,被当做领袖、佛母、政敌。其实“我”真正认真扮演的,也一直为之受罪的,是一个角色:情人。未来对个人,对一切想保留感情余地的个人,给予最后的摧毁打击,不管她逃遁到世界哪个角落。
春光映画王家卫 豆瓣
作者: 姜鑫 编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 9
2046属于未来的未来犹如一部还没编剧就嚷嚷着要开拍的电影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会发生什么事,甚至没有人知道它到底是一个遥远的时间还是一个扭曲的一点万年历上模湖的一行或是地图上仅有半个坐标的一点,如果是时间的话我没有预计到自己会活到2046。依我估计世界末日应该在10年就来临了,如果是空间的话,我也没有预计自己会来到2046,它像一个虚拟的实境悖谬得无法想像。这本书将会告诉你2046最流行的东西。 “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个阶段,看见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后面是什么,我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觉没什么特别,回头会觉得更好。”
“你越想知道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你反而记得越清楚,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今自己不要忘记。”
——王家卫
众多各异的形式如此和谐在达到统一,就像一个魔法。
这种风格,既有好莱坞的大多化,同时,一种知识分子的精细完美又今人无法可说。在明星的个人创意基础上,几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构成了一个整体。
——来自《人类报》(L‘Humanite 让·皮埃尔·雷奥纳迪尼)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伟大的创造者。他的摄影机映现了一种舞蹈,他的美学天才使得人们的情感不禁自学地流淌。
——来自《人类报》(Le Monde让·吕克·杜安)
优美又冰冷的画面令人眩晕,王家卫给我们展示的是他个人的创造天地……精彩绝伦,魅力令人难以抵挡。
——来自《Zurban》(瓦尔多·里德克)
纳兰词笺注 豆瓣
作者: 张秉戍 北京出版社 2000 - 4
爱情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爱情又是文学艺术里永恒的主题,这是人所共识,用不着多说的。但是爱情之于每一个人,却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情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种种不一。
思无邪 豆瓣
6.3 (41 个评分) 作者: 安意如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6 - 10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
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只是,在渡河的时候,被我们无声的遗落在另一个时代,当你返身去找时,它已经没入河流之中。
用诗的清雅去寻找,用经的深邃去看待,它也许是前世的前世,我们心底曾经响过的声音。我们在一起曾经唱过的歌谣。
诗三百,不过是前生无邪的记忆。
去印度的多多 豆瓣
作者: [韩国] 姜石景 2005 - 10
《去印度的多多》简介:“你知道一年有四个季节,但你可能不知道人生也有四个季节。妈妈和爸爸刚结婚的时候就像春天的树,我们用希望的幼苗营造爱的家园,那时候的花都有着梦的颜色。”
“生下你的时候我像夏天的树,枝干硬了,叶子也很茂盛,你和我的笑容为别人营造了一片凉快的树阴。你慢慢地长大了,妈妈也变成了秋天的树,就像一个诗人在他的诗里说的那样,绿色倦了,变成红色的枫叶了。叶子干枯落下,下雨的时候很难过。谁都有疲惫的时候,但妈妈现在要像冬天的树一样休息,树叶落尽,把根深深地扎到泥土里,侧耳倾听大地的声音,等待着春天到来。”
多多不太明白妈妈的意思,但是妈妈说自己是树,他倒觉得很有意思。
“那爸爸是什么呢?”
“爸爸总是夏天的树,他埋头于名字叫做‘工作’的茂盛的丛林中,忘记了时间。爸爸喜欢这样的自己,就像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每个人的梦想也不一样。只是爸爸要实现爸爸的梦想,妈妈要追逐妈妈的梦想。”
多多终于决定跟着妈妈去印度。
八十天环游地球 豆瓣
8.1 (56 个评分) 作者: [法] 儒勒·凡尔纳 译者: 沙地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8 - 2
1872年斐利亚・福克先生在伦敦改良俱乐部和会友们打赌,要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因为旅客一定要把时间掌握得非常准确,也就是说一下火车就要上轮船,一下轮船就要上火车, 如果有半点延误,就会使整个旅行计划脱节而前功尽弃。但 是福克先生从伦敦出发,经过欧、非、亚、美四个洲,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了无数自然和人为的障碍,终于在八十天内环游地球一周回到伦敦,甚至还提前一天完成任务。在这本书里,作者通过动人的故事情节介绍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丰富的地理知识。
来去自由 豆瓣
作者: 连岳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 6
编辑推荐:二000至二00二年的多数时间里,生于七十年代的双子座作家连岳在《南方周末》的不同版面开设了如下专栏:“冥想”,“数字神经”,“自以为是”,“连城诀”,“在巴黎”,“如是我闻”,“我是鸡汤”。这些专栏文章以清新、生动的语言,展示七十年代人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上的双重追求与提升,充分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非凡的才华。该书这些文章的精选合集。来去自由——人文主义新体验。
对照记 豆瓣
8.6 (16 个评分) 作者: 张爱玲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7 - 2
收入张爱玲的最后一本散文集《对照记》,另收入一九五二年后创作的散文。张爱玲悄然谢世前一年,图文对照的《对照记》首次出版,她用对“幸存的老照片”的保存和阐释,来与喜爱她作品的海内外广大读者告别。
《张爱玲·对照记》收入增加了《跋》的《对照记》和张爱玲一九五二年至驾鹤西去前创作的散文(英文作品除外)。初版《对照记》“附录”的张爱玲《散文六帙》,因已分别编入《张爱玲·倾城之恋》、《张爱玲·流言》和本卷,故不再作为“附录”重出。《羊毛出在羊身上》因已编入《张爱玲·郁金香》的“附录”,也不再重出。
菊与刀 豆瓣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7.9 (2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鲁思·本尼迪克特 译者: 吕万和 / 熊达云 商务印书馆 1990 - 6
“菊”本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亦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
别看我看路 豆瓣
作者: 迟宇宙 2002 - 8
本书集结了作者近年来在不同城市间“过往”的笔记,作为《南方周末》社会新闻记者,作者有机会行走于各个城市之间,于是有了用一种笔记性质的文字解读各个地方的可能。作为新闻的副产品,作者用一种人文的观点来看待历史,本书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本人文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