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
入侵脑细胞 (2000) TMDB IMDb 维基数据 豆瓣
The Cell
7.6 (204 个评分) 导演: 塔西姆·辛 演员: 詹妮弗·洛佩兹 / 文斯·沃恩
其它标题: 더 셀 / ザ・セル
  儿童临床医学家凯瑟琳•迪恩(珍妮弗•洛佩斯 Jennifer Lopez 饰)供职于一家研究大脑的医疗研究机构,她的任务是通过高技术手段陷入幼年患者的梦境中,治愈她们幼小心灵中的疮疤。
  警方接到报案,说当地有很多幼女失踪。负责此案的FBI探员(文斯•沃恩 Vince Vaughn 饰)断定,此举为一个连环作案的变态凶手所为。经过调查,警方锁定了犯罪嫌疑人——卡尔•斯塔格(文森特•德奥诺费奥 Vincent D'Onofrio 饰),但是苦于他守口如瓶,无法救出被他囚禁的女孩。这时,警方联系了凯瑟琳,希望她可以通过梦境的方法,潜入犯人的大脑,找到受害者的所在位置。然而,事情远比想象得更加险象环生……
2013年6月7日 看过
很华丽。Vince Vaughn瘦的时候真是标标准准的美人啊。有些地方稍嫌故事不够完整。
RA 心理 悬疑 科幻 美国
斯托克 (2013)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Stoker
7.6 (423 个评分) 导演: 朴赞郁 演员: 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 妮可·基德曼
其它标题: 스토커 / イノセント・ガーデン
恬静娴淑的女孩印蒂雅·斯托克(米娅·华希科沃斯卡 Mia Wasikowska 饰)18岁生日之际,惊闻父亲理查德(德蒙特·莫罗尼 Dermot Mulroney 饰)死于意外的噩耗。相对于和丈夫一向不睦的母亲伊芙琳(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从小和父亲一起打猎的印蒂雅自然承受难以排遣的哀伤与痛苦。葬礼当天,一名有着和善笑容却周身散发阴冷气息的男子毫无征兆出现在斯托克母女身边。他是理查德的弟弟查理(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 饰),自称刚刚结束环球旅行赶来。伊芙琳对查理表现出不加掩饰的热情和好感,并主动留查理在家中居住。而印蒂雅对这个突然到来的叔叔怀有深深的抗拒与戒备之心。紧张的气氛在这个刚刚失去男主人的家中蔓延,斯托克一家朝向万劫不复的深渊疾驰……
2013年6月7日 看过
还蛮喜欢那个梳头梳着梳着变草地的场景。
RA 悬疑 电影 美国
化身博士 (1931)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Dr. Jekyll and Mr. Hyde
8.5 (26 个评分) 导演: 鲁本·马莫利安 演员: 弗雷德里克·马奇 / 米利亚姆·霍普金斯
其它标题: Dr. Jekyll and Mr. Hyde / 지킬 박사와 하이드씨
基克尔(弗雷德里克·马奇 Fredric March 饰)是一名知识非常渊博的科学家,他将毕生的经历都投注到了探索人性的善恶奥妙之中,并且最终制造出了一种可怕的药剂,这种药剂能够令基克尔化身成为海德先生,基克尔将自己所有的恶意和坏念头都投射到了海德的大脑里。白天,基克尔行医救人乐善好施,待到夜幕降临,海德先生便会现身,杀人害命,无恶不作。
基克尔有一位名叫伊芙(米利亚姆·霍普金斯 Miriam Hopkins 饰)的未婚妻,两人之间的感情非常的要好,然而,海德先生的存在让基克尔不自觉的被名叫碧翠丝(Eric Wilton 饰)的放荡妓女所吸引。分裂的人格让基克尔感到万分的痛苦,他想要消灭海德先生。
2013年6月7日 看过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 这么说要小心那些没有得到爱情的人(?)|博士好英俊得说~
RA 惊悚 电影 科幻 美国
杀出个黎明 (1996) 维基数据 IMDb 豆瓣 TMDB Min reol Eggplant.place
From Dusk Till Dawn
7.5 (271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罗德里格兹 演员: 乔治·克鲁尼 / 昆汀·塔伦蒂诺
其它标题: Dal tramonto all'alba / From Dusk Till Dawn
这部电影可以说娱乐价值十足。塞斯•杰科(乔治•克鲁尼 George Clooney 饰)恶贯满盈,被判刑多年;弟弟理查德(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饰)打通关节帮他成功越狱。为了能顺利逃往墨西哥,兄弟俩挟持了牧师一家人,一路上以他们作掩护。最终经过重重关卡,他们顺利逃到了墨西哥。
到达墨西哥后,杰科兄弟联系上了当地的匪徒卡洛斯为他们打点一切,并约好在一家酒吧碰面。按计划杰科兄弟和卡洛斯接上头后就将释放牧师一家,似乎结局皆大欢喜。然而,他们在酒吧里等到入夜还没见到卡洛斯,等来的却是一大群僵尸!为了保命,他们只能和僵尸浴血奋战!
2013年6月6日 看过
美女变身的时候……我来不及惊吓,先囧了好一会儿
RA 恐怖 电影 美国
Good Girl Gone Bad: Reloaded 豆瓣
8.2 (11 个评分) 蕾哈娜 Rihanna 类型: 放克/灵歌/R&B
发布日期 2008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DEF JAM
北美年輕的R&B/Soul女歌手Rihanna,1987年出生于加勒比海的小島Barbados。年幼時的她就在一些場合表演以娛樂家鄉大衆。她的出道頗具傳奇色彩,傳說適逢紐約著名音樂製作人EvanRogers和妻子在Barbados小島上度假,Rihanna的朋友把她介紹給EvanRogers,聽完Rihanna的聲音後,Evan立即就被Rihanna的演唱天賦所震驚,馬上給她錄製樣片寄給各大唱片公司,最後,Rihanna簽至Def Jam唱片公司旗下。
新專輯《Good Girl Gone Bad》中與Jay-z合作的首波單曲《Umbrella》已經在英美兩第打榜,幷且單曲《Umbrella》已經在英國單曲榜空降冠軍,在美國Billboard Hot 100中也拿下第一名寶座。
Rihanna will re-release her multi-platinum third album with a double-disc deluxe edition package titled Good Girl Gone Bad: Reloaded. The set will include twelve original tracks, three new tracks with the lead U.S. number one single "Take a Bow", a remix of "If I Never See Your Face Again" with Maroon 5 and a DVD containing behind the scenes footage and 4 live performances from her sold out tours. The revamped version of the album will be released in stores on June 17, 2008. Good Girl Gone Bad: Reloaded will be released in Australia on June 14, 2008. And the CD only version in the UK on June 2, 2008 with the DVD version following on the 16th June. It is unknown whether "Hatin' On The Club" will be on the re-release or not.
佛跳墙 (1977) 豆瓣
佛跳牆
5.7 (7 个评分) 导演: 李翰祥 演员: 野峰 / 邵音音
其它标题: 佛跳牆 / The Mad Monk
李翰祥執導的《佛跳牆》共有四個單元,首個故事是描述一對母子因施予濟公一碗豆漿而逃過喪命之危;其二則說濟公幫助賣菜漢,逃離高利貸者的滋擾;其三則寫濟公以櫻桃化夜明珠,將大盜教訓一頓;最末一則是描寫濟公以巧計捉弄胡作非為的相爺父子。李翰祥借濟公的善行,針貶權貴惡霸的種種惡行,為平民大眾吐一口烏氣。
The Golden Age 豆瓣
Itzhak Perlman / John Williams
发布日期 1999年7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第一张”帕尔曼的电影琴声”,选录了欧洲与好莱坞多首广为流传,耳熟能详的抒情佳作,充份展现帕尔曼由古典乐坛跨界演出的魅力,相形之下,”帕尔曼的电影琴声”续集似乎有更大的野心,不仅要再次展现帕尔曼的个人魅力,John Williams似乎也将个人对电影的情感,更清楚敏锐的反应在这张唱片中.在音乐选曲上,这张专辑做了满冒险的尝试,不仅是对台湾地区的乐迷,而是对大多数新一代的乐迷而言,这些40年代左右的好莱坞电影音乐,实在有些太遥远了,然而就电影音乐史而言,这个时刻与这些作品却意义非凡,因为,这曾是好莱坞影史上,一个属于电影音乐的”黄金时期-The Golden Age”,即使今日电影音乐受到更多的重视,也有丰富的型态和表现空间,但实际上,论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地位,”黄金时期”的作品仍令许多影迷与研究者着迷不已,而当代的作曲家们更是一群光芒四射的大师,他们来自世界各地,来自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领域,群集于好莱坞八大电影工作室,建立起专属于电影公司的音乐部门,发展出百家争鸣的音乐风格和配乐手法,彼此有激烈的竞争较劲,却又总是惺惺相惜,在”何谓电影音乐?”,”音乐能为电影做些什么?”这类的问题都还浑沌不明的时代,他们一点一滴创造出许多动人的作品,以及丰富的音乐表达理念,这样的成就固然是时势造英雄,但许多高水平的演出仍是电影史上难以超越的高标准.虽然,John Williams的创作历程中有许多非电影音乐的演出,包括各种协奏曲,音乐剧等,但说John Williams是好莱坞一手造就的音乐家并不为过,也因此,这张”帕尔曼的电影琴声”续集,John Williams将选曲的范围回溯到40年代的”黄金时期”,也许是这位现代电影音乐巨匠向前辈大师致意的一份心意,对大多数的乐迷而言,这些音乐恐怕十分陌生,但若能静静品味,会惊奇的发现,在精致的改编与Perlman动人的音乐表情下,这张专辑有如一个时空隧道,将带领乐迷重返电影音乐史上,最醇美深刻与最让人憧憬的辉煌时代.
专辑中最为当下乐迷所熟悉的,想必是Max Steiner的代表作<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以及Herman Hupfeld的音乐经典,选自<北非谍影-Casablanca>的主题曲As Time Goes By,As Time Goes By至今仍广泛的出现在电影中,如<西雅图夜未眠>即以这首歌做为序曲,<北非谍影>可说是华纳公司的经典之作,因此近年来华纳公司的电影片头,也改以As Time Goes By做为片头音乐.至于Max Steiner公认是当代谱写优美旋律的高手,除了收录像迷耳熟能详的<乱世佳人>外,这张专辑尚还选录了<旅人恋人-Now , Voyager>,都是极尽旋律唯美之能事的作品,Perlman的小提琴演出,以及John Williams,Angela Morley典雅细致的编曲,让音乐在优美的旋律中,也洋溢着一份浓厚的怀旧风情.
而Alfred Newman(Thomas Newman的父亲,同时也是当时福斯电影公司音乐部门的总裁,曾获得九座金像奖,属于传奇型电影音乐家)的<咆哮山庄-Wuthering Heights>,是另一首近期常出现在电影音乐精选集中的佳作,这首Cathy's Theme呈现的是典型好莱坞文艺电影音乐的乐风,并没有特别呼应<咆哮山庄>故事中的时代与地域背景,不过这是一首情感相当凄美哀怨,深刻动人的作品,在Perlman的推波助澜下,情绪的张力实在不是任何其它版本所可以比拟的.
这张专辑中也和第一集一样,有多首作品都是由电影歌曲改编而来,除了As Time Goes By这样广为人知的作品外,David Raksin的<罗兰秘记-Laura>也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这首主题曲在当代红极一时,比较特殊的是,这首作品是将电影中的配乐主题,由Johnny Mercer填上歌词,于电影上映后又另行推出的,后来这首歌曲创下出色的销售成绩,成为一种电影音乐行销的模式,配乐型态的电影音乐也跨出走出电影的第一步.David Raksin早期一直是默片巨匠卓别麟的合作伙伴,卓别麟本身也有完整的音乐训练背景,并且亲自为自己的电影谱写配乐,这张专辑中John Williams亲自改编卓别麟的代表作<摩登时代-Modern Times>,除了推崇卓别麟的影史地位,也肯定了卓别麟在电影音乐的贡献.Victor Young是当代另一名善长电影歌曲的代表性人物,这里选录的<不速之客-The Uninvited>以及<一厢情愿-My Foolish Heart>都是当代很受欢迎的流行歌曲,John Williams并且因为改编<不速之客>这首作品,而入围当届葛莱美音乐奖最佳器乐编曲的奖项.
30,40年代的好莱坞每年制作大量的电影,在电影音乐上的要求更是求才若渴,配乐家Dimitri Tiomkin回忆时就提及:当时好莱坞须要大量的音乐,只要稍微懂点音乐,能写得出旋律的,就可能被雇用为电影音乐家.而当然,古典音乐界的作者更是八大片厂的争取对象.其中如这张专辑中选录的William Walton,对大多数乐迷来说,可能更常在古典音乐区看到这个名字,但他在40年代与Laurence Oliver合作的几部莎剧电影音乐,却是电影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作品,其中1945年的<王子复仇记-Hamlet>公认为”哈姆雷特”最具艺术价值的电影版本,这张专辑选录的则是Walton的另一部代表作<亨利五世>,Laurence Oliver与Williams Walton俨然是40年代的Kenneth Branagh与Patrick Doyle.Miklos Rozsa是另一名由古典领域走入电影音乐界的知名音乐家,从早期的<月宫宝盒>到后来的<宾汉>,Rozsa在影史上建立了极为气派华丽的音乐印象,而在这张专辑中,John Williams反而选择改编其40年代较为深沈灰暗的作品<失去的周末-The Lost Weekend>,这部作品和Rozsa同年拿下金像奖的<意乱情迷-Spellbound>,皆为Rozsa描写精神心理世界的配乐经典,也是最早使用电子乐器的配乐作品之一,具有和Rozsa华丽史诗电影音乐全然不同的历史地位.而Erich Korngold则由维也纳歌剧院转战好莱坞,以<罗宾汉-The Adventures Of Robin Hood>,<海鹰-The Sea Hawk>成为好莱坞管弦动作电影音乐的第一把交椅,50年代末期即因自觉己不可能在电影音乐上有更好的表现,而淡出影坛,继续从事严肃音乐的创作,但约二十年的电影音乐创作生涯中,Korngold树立了许多电影音乐的典范.这首选自<罗宾汉>的优美Love Theme当然是其中之一.
在一片温柔抒情的优美情调中,选自喜剧<篷门今始为君开-The Quiet Man>的民谣作品St. Patrick's Day则带来几分活泼逗趣的神采,在整张专辑中的音乐效果,有些类似第一集里的<远离家园>.
这张专辑称得上成功的延续了首集抒情高雅的品味与格调,仅管大多数的音乐对现代乐迷来说可能十分陌生,曲目间的音乐风格有时也显得太过相近,完全是气质典雅复古的柔美情调,但似乎少了一点变化性,但在整体制作与企划的构思上,却比第一张唱片更上层楼,特别是对电影音乐迷而言,更是意义非凡,你可以想象,这是一个老电影音乐迷,同时也是一个在电影中成长茁壮的当代音乐大师,将电影音乐的历史呈现给新一代乐迷与影迷的作品,那份诚挚的情感,与怀旧的气氛,可以让这张专辑,比第一张更值得让人再三品尝,低回不已
肖邦:十九首夜曲(全集) 豆瓣
9.9 (99 个评分) Artur Rubinstei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0年10月25日 出版发行: RCA
专辑介绍
RCA公司出品的鲁宾斯坦演奏的肖邦全集11CD中的第1、2张,夜曲全集。
人们只要一提到肖邦夜曲,就会很自然地使人想到爱尔兰人费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因 为费尔德才是夜曲的始创者,是费尔德率先将“夜曲”作为钢琴作品的一种创作方式。他在1813年至1835间创作了18首供钢琴 演奏用的夜曲,其特征是低音部以波动的伴奏音形,衬托出右手所弹奏甜美的主题旋律。1814年,费尔德的三首夜曲在莱比锡出版, 成为肖邦创作夜曲的源头。虽然在史料记载上,肖邦在1833年之前并未亲遇费尔德,但早在1818年肖邦便开始在华沙演奏费尔德 的作品。而到达巴黎之后,肖邦更经常用费尔德的夜曲作为音乐会曲目或教授学生钢琴的教材。
肖邦本人在先天上是特别适合演奏夜曲的。在性格上,他不媚低俗的优雅格调和高贵情操,使夜曲在甜美旋律中,能自然表现内在的 深刻情感。在体型上,肖邦体弱多病,并不适合演奏高响度的宏伟作品,但其细腻的情感和珠玉般的音乐变化,却成了夜曲的迷人气质。 然而,当他的Op.09的三首夜曲初次出版时,却遭到德国著名乐评家列尔斯塔的无情痛击,称肖邦的作品比之费尔德的夜曲有欠自然 ,加入了过多的“香料和胡椒”。时至今日,我们除了在音乐史资料中见到费尔德的乐谱外,他的作品几乎极少在音乐会上出现,而肖邦 夜曲的优美旋律却穿过近两个世纪的巨变时代,还在今天的夜空中闪耀,也许正是肖邦夜曲中的这些“香料和胡椒”才真正满足了现代人 的胃口吧?!
尽管有学者在介绍肖邦的夜曲时,会连《摇篮曲》(Berceuse)和《船歌》(Barcarolle)一并介绍。但我们现 在所称的21首夜曲却并不包含这两首乐曲。这21首夜曲,创作时间分别在1827年至1846年间,也就是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 其中有三首是肖邦过世后才出版的。如Op.19《e小调夜曲》,是肖邦的好友冯坦那(Julian Fontana) 在家中发现,后经肖邦家人同意而出版。而Op.21《c小调夜曲》原来打算编成Op.32-3出版,后又临时取消。这两首作品是 受到较多怀疑的作品,所以鲁宾斯坦和富朗索瓦的夜曲全集都没有收录这两首夜曲。
肖邦一生的创作,都不喜欢用文学性的标题来注释他的作品,所以像《雨滴前奏曲》、《革命练习曲》、《小犬圆舞曲》这些名称, 都是出版商后来附加上去的。像作于1833年的Op.06《g小调夜曲》,是肖邦读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后,将内心的彷 徨苦闷和忧心忡忡写成这首悲剧性的夜曲,他原来打算给这首夜曲加上“悲剧哈姆雷特观后感”的字句,后却不愿文学性的标题破坏了音 乐的神秘感和想象力而取消了。至于像《叙事曲》这种原本有文学性内容的作品,他也不加任何解说,而希望演奏者和欣赏者以纯音乐的 方式来欣赏。所以,要想了解肖邦夜曲的创作背景就特别困难。好在他的这21首夜曲,有一半以上是题献给至亲好友,我们可以顺着这 个线索找到一些创作时的蛛丝马迹。
作品Op.09的三首夜曲,是肖邦1831年09月到巴黎之前就已创作完成的作品。他在沙龙和朋友聚会时,经常喜欢演奏其中 的第二号《降E大调夜曲》,而这首夜曲也成为现今最通俗、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肖邦初到巴黎时,是使用一台伊拉德钢琴(an&n bsp;Erard piano),这种钢琴的键盘较笨重,要弹奏弹性速度的乐曲常无法得心应手,于是肖邦的好友波列 意(Camille Pleyel,1788-1855)慷慨解囊,赠送肖邦一台触键灵活的钢琴。这台钢琴伴随肖邦直 至1879年辞世。肖邦为了感念他们一家的友谊,将他的第一号《降b小调夜曲》题献给波列意夫人。
作品Op.15的三首夜曲,是题献给肖邦的另一位好友希勒(Friedrich Hiller ,18 11-1855)的。希勒是身兼钢琴家、指挥家和作曲家的全能音乐家。当肖邦初到巴黎时,曾拜师卡克布兰纳(Friedrich Kalkbrenner,1788-1849)学习钢琴。希勒慧眼看出肖邦的钢琴技巧早已超过卡克布兰纳,所以经常 鼓励他,有时候也捉弄“老卡”一番,以杀杀他的锐气。所以肖邦虽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巴黎,但是浓厚的艺术气氛和人情味,却是暂时抚 慰他乡愁的唯一凭藉。
尽管艾勒(Louis Ehlert)形容《F大调夜曲》的一开头,左手装饰性的三连音,像是肖邦用柔软的蝴蝶翅 膀刷出来的主题,但从25小节以后,感情却如洪水般毫无节制地涌出,其中还闪耀着银色的月光。肖邦夜曲的发展,似乎从这首《F大 调夜曲》开始,有了一个极为明显的转变,他已完全从费尔德夜曲的风格中跳脱出来,怀念故土的热情、对革命动乱的悲愤,以及他本人 高贵优雅而又忧郁犹疑的气质,都毫无掩饰地融汇成戏剧性的乐章。
在最著名的第五号《升F大调夜曲》中,我们甚至可以听见静夜里孤独浪人思念家乡与亲人的情景,第18小节的落漠之情,第25 小节至35小节的内心波涛滚滚,再一次说明了肖邦离乡背井的孤寂,祖国的灾难、与亲人离散的痛苦所产生的悲剧性风格转变。第六号 《g小调夜曲》,从68小节开始的戏剧性高潮,则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作品Op.27之一的《升c小调夜曲》,克列金斯基(Jean Kleczynski)认为:“那是在描写平静的 威尼斯之夜,在恐怖的谋杀景象之后,海水淹没了尸体,但依旧一平如静地反映着月光。”或许,他在左手波浪般起伏的伴奏,和主题旋 律的不和谐音中,发现了充满悬疑的描写性格,才产生了如此的联想。芬克(Henry T.Finck)则对此曲推崇备 至,他说:“在这四页乐谱中所包含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许多400页乐谱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英国一位管风 琴家威尔拜(Charles Willeby)则说:“如果以简单性(Simplicity)作为判断艺术的因素,我 们再也找不到比它境界更高的艺术作品了。”根据美学中“饱沃原则”,也就是创作应以最简单的素材,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那么这 首《升c小调夜曲》无疑是旷世精品。
另一首第八号《降D大调夜曲》,虽是同一时期作品,却展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它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主题,但左手的伴奏和右手的 主题旋律,却构成一个奇妙的甜蜜夏日二重唱歌声,主题重复出现三次,由弱到极弱,然后再到强,构成一种引人入胜的情绪起伏。
作品编号Op.32的两首夜曲,似乎又从强烈的描写和戏剧性格,返回到费尔德风格。其中《B大调夜曲》,无法预期的几句长度 、开放结尾和缺乏反复的自由形式,和那相当戏剧化的结尾,却给人不落俗套的清新感受。第十号《降A大调夜曲》,优美的旋律加上圆 舞曲般的节奏,后来被芭蕾舞剧《仙女》(les Sylphides)采用,而改编为管弦乐 曲。
1838年冬天,肖邦病情恶化,医生建议他到南方去休养,于是乔治桑决定随肖邦到地中海的西班牙领地--马约加岛(Majo rca)避寒。11月19日,肖邦在写给冯坦那的信中说:“天空像绿松石,海洋像碧琉璃,山岗像翡翠,空气像天堂。太阳整天热焰 当空,每个人都穿着夏天的衣服,入夜吉他歌声不断。……总之,这真是爽快生活!”
作品编号Op.37的两首夜曲,便是在这风景宜人的马约加岛上完成。当然许多人都想知道,马约加岛上的温暖海风是否会吹散肖 邦内心郁结的忧伤。首先《g小调夜曲》速度缓慢,给人举步维艰的沉重感,但肖邦学生顾特曼(Adolph ;Gutmann)认为,肖邦在这首乐曲中,忘记加上渐快速度记号。不过另一首《G大调夜曲》却美得使人不敢正视。卡拉索夫斯基 (Mority Karasowski)就认为,从29小节开始的第二主题,是肖邦所写过的最美的旋律。
舒曼对作品三十七的看法:“这两首夜曲与早期作品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它的装饰音更简洁而表现更优雅。我们知道肖邦一生钟爱闪 耀的星星,金光耀眼的宝物珠玉。尽管他已经改变和成长,他仍喜爱装饰,但那是深思远虑的一种装饰音。因为在所有的装饰音背后,闪 耀着一种诗情的高贵。的确,品味超卓必属肖邦。”
在舒曼的深刻剖析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马约加岛大自然风光的洗礼,使得肖邦的夜曲又发展到一番新的境界,一种更纯净的诗意 的夜曲。
由于生活的不便,肖邦一行于1839年02月13日离开马约加岛,返抵法国。又因乔治桑的家诺安(Nohant)气候较适合 肖邦,所以往后的七年,肖邦都安居在诺安,作品Op.48、Op.55、Op.66这六首夜曲都是在诺安的单纯起居生活中完成的 。
克列金斯基曾称OP.11《g小调夜曲》为“思乡病”(homesickness),其实在诺安所创作的六首夜曲,多少有心 理忧郁加上身体衰弱的阴影。而在缓慢的乐曲进行中,肖邦早年的青春气息不复出现,灿烂的光辉也逐渐褪色。Op.55之一中的“失 望的哭泣”(克列金斯基的形容),谱出人生的无限悲情。Op.62之一则是带有病态香味的“月下香夜曲”,旋律悄悄爬上音符的花 架。此时,病魔缠身的肖邦,似乎随时在听候死神的召唤。洪奈克(Huneke)说得好:“肖邦编织着他生命的夜曲,直到死亡之日 。”确实,我们在肖邦生命中最后的四首夜曲(Op.55和Op.62)中听到最美丽而安详的死亡之歌。
由1827年至1846年这段肖邦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留下了21首黄金般的夜曲。这些夜曲的风格转变,也恰巧反映出他百般波 折的生命历程。虽然Op.09的三首夜曲中,已表现出不同于费尔德的戏剧性华丽风格;但由Op.15和Op.27这五首夜曲中, 似乎在祖国山河变色、生灵涂炭的刺痛下,都迸发出无法遏止的悲剧激情。1838然后,的病魔的折磨和马约岛的风情的刺激下,悲剧 性的激情化解为纯净的诗意。在诺安的最后六首夜曲,肖邦近乎病态的美感,谱出美丽的生命终曲。然而,风格尽管在转变着,贯穿在2 1首夜曲中的高贵气质却始终如一。或许,那旷世奇才所独有灵气,才是创造永恒的原因。
专辑曲目
Disc: 1
1. Op. 9 - No. 1 In b flat
2. Op. 9 - No. 2 In E-Flat
3. Op. 9 - No. 3 In B
4. Op. 15 - No. 1 In F
5. Op. 15 - No. 2 In F-Sharp
6. Op. 15 - No. 3 In g
7. Op. 27 - No. 1 In c sharp
8. Op. 27 - No. 2 In D-Flat
9. Op. 32 - No. 1 In B
10. Op. 32 - No. 2 In A-Flat
Disc: 2
1. Op. 37 - No. 1 In g
2. Op. 37 - No. 2 In G
3. Op. 48 - No. 1 In c
4. Op. 48 - No. 2 In f sharp
5. Op. 55 - No. 1 In f
6. Op. 55 - No. 2 In E-Flat
7. Op. 62 - No. 1 In B
8. Op. 62 - No. 2 In E
9. Op. 72 - No. 1 In e
乐曲介绍
1. 降B小调,OP9.1,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极慢板,充满夜的优美
2. 降E大调,OP9.2,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回旋曲式,行板,右手装饰音保持华彩的咏唱,左手是伴奏
3. B大调,OP9.3,作于1830-1831年,献给玛丽.普勒菲夫人,稍快板从优雅开头,中段转为激烈的戏剧化情绪,最后是优美的尾声
4. F大调,OP15.1,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如歌的行板
5. 升F大调,OP15.2,作于1830-1831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极慢板,先是装饰的花音,然后是丰富的情绪,这是最优美的一首夜曲
6. G小调,OP15.3,作于1833年,献给费迪南.希勒,慢板,其中有痛心与叹息,到达极点转为优美,然后是幽静的钟声
7. 升C小调,OP27.1,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极慢板,三段形式:柔声、转快、悲痛主题,转为明朗
8. 降D大调,OP27.2,作于1835年,献给达勃尼伯爵夫人,优美平衡的回旋曲式——6:16秒, play
9. B大调,OP32.1,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行板,梦一般的纯朴,尾声有暴风雨般的宣叙与之对比
10. 降A大调,OP32.2,作于1836-1837年,献给德.毕林男爵夫人,慢板,三段形式
11. G小调,OP37.1,作于1838年,始终行板,中段有圣咏合唱
12. G大调,OP37.2,作于1839年,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飘浮
13. C小调,OP48.1,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慢板,三段式
14. 升F小调,OP48.2,作于1841年,献给罗拉.德尤贝尔小姐,小行板,三段形式,歌谣曲,中段为狂想曲
15. F小调,OP55.1,作于1840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行板,三段式,以离别的悲伤开头,中段进行曲式,富于热情,尾声是感激
16. 降E大调,OP55.2,作于1843年,献给珍尼.克达林克小姐,持续的慢板,船歌——5:48秒, play
17. B大调,OP62.1,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行板,三段式
18. E大调,OP62.2,作于1846年,献给甘迪利兹小姐,慢板,三段形式的变形,此曲的和声和对位都极丰富
19. E小调,OP72.1,作于1827年,行板,三段式
演奏: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作为肖邦的同胞(波兰),鲁宾斯坦是本世纪最权威的肖邦专家。对他来说,肖邦的音乐基本上是快乐的,钢琴的声音是优美的。从鲁宾斯坦的演奏中,人们第一次看到了肖邦的健康情感和高贵格调。他所演奏的肖邦,通常都具有极为平衡的效果,表情的自然性保证了音乐的真实感。
古尔德:巴赫 哥德堡变奏曲 1955版 豆瓣
9.7 (61 个评分) Johann Sebastian Bach / Glenn Gould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92年10月27日 出版发行: Sony
巴赫在世的最后几年,主要花费时间在删改和完成先前的作品上面,但他仍继续写出新的作品。
《键盘练习曲集》第三卷出版之后,过了3年,第四卷在1742年也问世了,其实这是一套完整的作品。内容是咏叹调的三十首变奏曲,是巴赫为学生哥德堡(Goldberg)创作的乐曲。据说,俄罗斯驻德雷思顿大使冯·凯塞林男爵(Baron von Kaiseriling)因为晚上经常失眠,就让他的管风琴师哥德堡作一首催眠曲,用来在入睡前弹奏,哥德堡就向他教师巴赫求救,巴赫信手拈来,在短时间内,创作了这部作品。不过据英国传纪作家,蒂姆·道雷的《巴赫传》所述,这首曲子其实是凯塞林男爵直接委托巴赫写的,因与巴赫有师徒缘份的哥德堡每晚必须弹奏此曲而得名。这部作品堪称是“巴赫所有键盘作品中结构最简单、最扎实的作品,它气势磅礴、雄壮精美,经由技艺超群的大师巧妙演泽,将最严密的逻辑秩序和最自由的抒情表达融而为一,使人为之惊叹”。
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很好地把握了巴赫的精髓,用现代钢琴再现了这部原为大键琴写的作品的丰富内涵。古尔德成名后,第一张录制的唱片就是这首《哥德堡变奏曲》,当时的录音公司,即sony公司的前身哥伦比亚公司的职员问他,是不是换一首常见的,要知道在古尔德之前只有著名的波兰钢琴家兰多夫斯卡录过此曲,这样会不会太冒险。但年青的古尔德很有礼貌地固执了已见。就在它的唱片发行后,全世界爱乐者的心都被征服了,原先对巴赫音乐敬而远之的人,通过古尔德的诠释,开始读懂了巴赫严谨背后的美,许多人将其视为珍品。也许世界上唯一对这张唱片不满意的就是古尔德本人。在数码技术出来后,古尔德又重新录制了此首,且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重录。原先自己用了20多年的斯坦威钢琴也变成了雅马哈钢琴,还是别人闲置在一边的旧钢琴。
谁也不清楚古尔德为什么重录这部作品。重录,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先前的否定,不过他的确公开否定了被公认为他里程碑的1955年录制版。“我无法与录制这张唱片的这个人的精神形成认同,就像这张唱片是一个别的什么人录制的与我无关。”确实,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张唱片,似乎没有先前演释的那种猛然攫住你的力量,但它更加严肃,更加柔情,更加具有声层的感染力……咏叹调主题沉静的深思,第15变奏中触键的变幻莫测,第25变奏中史诗般的距离感,所有这一切使这个1981的数码版,染上了一层超物然外的深刻宁静的气质。演奏时间也由原来的38分27秒放慢至51分15秒,特别是最后的咏叹调,他真的是在说,永别了,有种有意拖长的,令人揪心的口吻……
早先少数几个演奏过《哥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基本上都遵循老的传统。现在古尔德重又回到了早先的传统。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回复,而是更高层次的扬弃。如作品以同一主题不断变奏的同度卡农、二度卡农、三度卡农直至九度卡农贯穿其中,互相之间安排性格不同的两个间播段进行对比,最后又回到“本体”——主题本身,这种既变化又统一,既和谐又对比,从一个本源出发,逐步发展,变形又回到本体,这一构想本身却具有更普遍、更广泛、更宏观的哲学内涵。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中所说的,艺术在感性的面纱下揭示理念的发展,直到“看到更远的精神这一客观形式回转过来,把它扬弃,而后又返回自身”。
虽然,可以将古尔德1981年的版本,听成是他死前的永诀,如果仔细倾听,认真品味。我们发觉他的表情并没有过份的沉痛和悲哀,相反很宁静、深秋般的宁静。古尔德在巴赫的伟大音乐中,战胜了死亡,超越了自我,在生命最后时刻,似乎真正接受了上帝的福音。他知道自己已修成正果,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圣徒。
他,从巴赫开始,以巴赫结束。
曲目介绍:
J. S.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BWV988,是巴赫著名的键盘作品,大约作于1741-1742年间。这部伟大的变奏曲原名叫做《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1742年出版,此作为巴赫的学生哥德堡(Johan Theophil Goldberg)而作。哥德堡是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轻演奏家。巴赫曾把他的《B小调弥撒》献给凯瑟林,因此而获得“宫廷音乐家”的封号。1741-1742年间,凯瑟林居住在莱比锡,让哥德堡师从巴赫,学习演奏技巧。伯爵患不眠症,失眠时就需哥德堡为其演奏,哥德堡以演奏需要,求巴赫帮助谱曲。巴赫当时作成这部变奏曲之后,凯瑟林送他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以酬谢。
这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也是最伟大的变奏曲。这部变奏曲是为两层大键琴而作,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变奏曲的形式,是以一个基本主题,引导出对比命题和对应(反对)命题,然后再探求演绎与对比的各种可能性。巴赫这部作品,以他1725年为安娜·玛格达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作为主题,发展成30段变奏。这30的数字,由3所支配,以3个成一组的变奏,以卡农的方式表达:一位齐声的卡农,二为二度卡农,三为三度卡农……此后达到第九个卡农后,第十变奏为四声部的赋格,之间不断出现创意曲、托卡它、咏叹调等各种形式。第一曾与第二层键盘交替。第十六变奏作为中心,速度分为前后两半,这种作曲技巧所构成的建筑结构之微妙,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部作品共分32段,第一段以那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开头,第32段是经过30段变奏后和缓地、平静地重新回到主题,不同的是第一段的简单主题经过30段变奏后,已变得异常丰富和复杂。
30段变奏分别是:
1.使用第一层键盘,二声部,前奏曲风格,拍子和调性与主题类同。
2.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上二声部暗示主题,低音不随基本旋律。
3.卡农,三声部,实用第一层键盘。
4.模仿前一变奏。
5.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表达。
6.第一层键盘的二度卡农。
7.第一、二层键盘交替表达,西西里舞曲风格。
8.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活泼的托卡它风格。
9.使用第一层键盘的三度卡农,三声部。
10.第一层键盘,四声部的小赋格。
11.使用第二层键盘的托卡它风格。
12.第一层键盘,四度卡农。
13.使用第二层键盘,抒情风格。
14.使用第二层键盘,活泼的前奏曲风格。
15.由原来一直的G大调转为G小调,第一层键盘,五度转位卡农,行板。
16.又变成G大调,前半部慢后半部快,序曲,把法国风格序曲的三段式改为两部:前半部为二声部前奏曲风格,行板;后半部为三声部小赋格,快板。
17.使用第二层键盘,二声部的托卡它风格。
18.使用第一层键盘的六度卡农。
19.使用第一层键盘,舞曲风格,三声部。
20.使用第二层键盘,具华丽的技巧。
21.七度卡农,部分使用半音阶。
22.托卡它风格,宁静的调子。
23.使用第二层键盘,模仿对位方式。
24.八度卡农,使用第一层键盘。
25.变成G小调,使用第二层键盘,浪漫的幻想曲性质,偏重于半音阶技法。
26.恢复G大调,前奏曲风格,慢拍和快拍子之间的旋律对比。
27.使用第二层键盘,九度卡农。
28.使用一贯的震音发挥华丽效果。
29.主调音乐样式,第一、第二层键盘交替。
30.使用第一键盘,标记是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的民歌的乐曲。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互为缠绕。
辛德勒名单 豆瓣
9.1 (13 个评分) Itzhak Perlman / John Williams 类型: 原声
发布日期 1997年7月29日 出版发行: Sony
[转载]这张动人的精选集,可以说是John Williams与Itzhak Perlman带给电影音乐迷的一个大惊喜,也是电影音乐精选专集首度以这种型式推出,专辑既然名为Serenade(夜曲),音乐风格自然以柔美抒情为诉求,在制作理念上,这张作品俨然是<辛德勒的名单>的延续,Perlman基于<辛德勒的名单>的合作愉快,再次于John Williams的量身打造下,跨越古典音乐领域,为乐迷呈现兼具大众通俗品味,与醇美古典音乐素养的精湛演出,John Williams除了改编个人的若干作品外,也非常不寻常的,亲自改编同侪音乐家的作品,以适切优雅的管弦语言,细腻的烘托Itzhak Perlman扣人心弦的提琴独奏,不仅红花绿叶,相得益彰,也将John Williams自1970年的<屋上提琴手>,个人的小提琴协奏曲,到93年<辛德勒的名单>,历经多年累积与磨练的音乐实力,以精致高雅的品味,呈现给电影音乐的爱好者.
一开场的<紫色姐妹花>,是史匹伯电影中,唯一不是由John Williams出任配乐的作品,不过因为这部电影的制作人Quincy Jones本人即是音乐大老,这部配乐自然由Quincy Jones率领庞大的音乐阵容制作,John Williams也只好让贤了,这部配乐当年虽因配乐者人数太多而与金像乐失之交臂(影艺学院认为这部配乐的作曲者近二十人,平均一个人只需要做十分钟的音乐,无法公正的与其它一人处理整部电影所有音乐需求的音乐家比较),但主题曲与多首插曲都是十分动听的作品,在这张专辑中,John Williams亲自改编这部配乐的Main Title,算是一补他与史匹伯二十多年来,亲密合作关系中的遗珠之憾,而且这首作品改编的相当动人,是这张专辑最迷人的作品之一,John Williams的改编与润色,加上Perlman细腻高雅的音色,甚至超越了当年原声带的演出水准.
Tango曲目Por Una Cabeza也是John Williams亲自改编的作品,这首作品因<女人香>一片而声名大噪,是相当迷人的作品,事实上,除了<女人香>外,这首作品还出现在不少其它的电影中,包括<辛德勒的名单>,可见这首作品应该也是John Williams个人十分喜爱的作品,John Williams在改编的风格上,与一般阿根廷Tango的激情暧昧,情欲纠葛有所不同,呈现较为优雅高贵的华丽美感,至于Perlman的小提琴演出自是不在话下.PaPa , Can You Here Me选自芭芭拉史翠珊自编自导自演的<杨朵>,一部犹太版的<梁祝>,不过故事的重点在于描写传统社会的犹太少女杨朵,为了求学而女扮男装,追求女性自主与两性平等的过程,而不着重于<梁祝>式的凄美情爱,是一部音乐剧型态的电影,不过是我个人很不习惯的那种音乐剧,而Papa Can You Here Me是全剧最美也最著名的一首歌,以我个人而言,也是我觉得唯一好听的歌.坦白说,我个人其实并不习惯Michael Legrand的音乐剧,除了<杨朵>外,这张专辑还选录了其著名的<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同样也是一首旋律相当美的作品,同时也是最广为流传的法国电影音乐之一,不过我个人觉得,这部所谓的法国经典音乐剧,看起来简直愚蠢,从头到尾,所有的对话都是用唱的,而且听起来并不像歌,大多数的时候更像在念歌,而且在”演唱对白”时,演员表演的方式其实是很”写实”的,并不是一般我们看歌剧演出的那种感觉,而对我来说,问题或许就是出在,我觉得音乐剧或歌舞片并不是”写实”的东西,现实世界中大家根本就不会用歌唱来对话,但结果这部片子里,所有的运镜和表演方式,肢体动作等,就和一般写实的电影完全相同,关掉声音的话根本看不出来是音乐剧,但偏偏这就是一部从头唱到尾的音乐剧,实在有点莫名奇妙,是我个人看过最无趣的经典名片,不过主题曲I Will Wait For You的确是凄美绝伦的抒情经典.
Il Postino由John Williams改编Luis Bacalov夺下金像奖的作品<邮差>,是这张唱片中我个人最喜爱的一轨演出,Permal与Williams精湛的呈现出这部配乐的细致美感,令人回味无穷.至于Elmer Bernstein近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纯真年代>,在这张专辑中也有凌驾于原声带之上的演出水准,Perlman将一份典雅深情的情怀诠释的淋漓尽致,几乎像是改造了这首作品,也提升了这首作品.
Track 5. Far And Away,John Williams将自己的<远离家园>改编成小提琴演奏曲,效果相当出色,为整张专辑注入一股活泼的律动与活力,也呈现出和原声带大异其趣的音色和感受,Love Theme的演出尤其动人,有比原声带更优美的惊喜演出,相形之下,John Williams另一首个人的作品<新龙凤配>,小提琴改编的效果则不若原来的钢琴演奏曲那般出色,也许是因为这首作品原本就是创作成钢琴演奏的型式,小提琴固然能呈现出不同感受的温润高雅,但比起钢琴演出来,似乎少了点梦幻,晶莹的美感.
Four Horeseman Of The Apocalypse是优美而感伤的抒情佳作,Perlman的表现凄测唯美,而且颇富戏剧张力.<远离非洲>也是抒情电影音乐的长青作品,选录在这张专辑中虽略嫌八股,但由于音色上强调Perlman的提琴独奏,因此这首作品呈现的效果其实有别于一般的印象,是不错的表演版本.<黑人奥非欧>的主题曲Manha De Carnaval,情调相当抒情柔和,也是一首著名的电影歌曲.
由于这张唱片,正是缘起于Perlman与Williams93年于<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初次合作,因此,选录<辛德勒的名单>自然极有纪念意义,这部作品已经成为9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音乐经典之一,Perlman也又一次重现原声带中的动人演出.<新天堂乐园>同样也是最广受乐迷喜爱的抒情电影音乐,这首作品实际上是Ennio Morricone的儿子Andrea Morricone所作,被Ennio Morricone用在<新天堂乐园>中作为Love Theme,是历久弥新的电影音乐代表作,Angela Morley细腻清新的编曲,与Perlman动人心弦的演出,也为整张专辑画下完美的句点.
整体而言,这是近年来最出色的电影音乐精选专辑之一,收录的曲目横跨欧美古今的抒情佳作,有坚强的编曲,指挥,演出阵容,成功的企划和选曲理念,以及协调一致,抒情柔美,又极具特色的整体风格,在音乐公司抢食电影音乐巿场,大量推出的电影音乐合辑中,别有一番脱俗精致的不凡魅力.
古乐神韵-中国古乐器演奏专辑 豆瓣
上海民族乐团 / 上海电影乐团
发布日期 1993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中唱上海
1. 古琴独奏《神人畅》
龚一根据《西麓堂琴统》打谱
周成龙改编
龚一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古琴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又称“琴”或“七弦琴”,在古代有 “绿绮”、“丝桐”等别称。
据说,古琴是伏羲氏创造出来的,而一些古籍则认为是神农氏首创。虽然两种说法不一,但时间都够久远的。
至少在西周时期,古琴已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正统乐器,在按乐器材料划分的八类“八音”中属“丝”。
古琴起初只有五弦,据说西周时周文王周武王各加了一根,发展成为七弦。汉末三国之际,古琴的七弦、十三徽的形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袭到现在。
一般定制是长约130厘米,宽约20厘米,厚约5厘米。大多以桐木作面板,梓木作底板,合为音箱,髹以色漆。一端有岳山支撑琴弦,其下有琴轸用以调整弦的音高,琴面的十三个琴徽则是标识弦上音位之用。琴面张七弦,由粗而细,自外向内排列,一般按五声音阶定弦。
古琴在演奏时右手拨弦取音,有散、泛、按三种音色变化。散声以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泛音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按声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并能奏出滑音、颤音及其它装饰音。此外还能演奏同度、八度、五度等音程。
《神人畅》原谱有序云:“唐尧所作”, 又有“神授声”传说……这些说法固然不可信,但种种迹象表明,此曲显然是颇有渊源的汉魏遗音。
《神人畅》生动地描绘了古代宫廷舞蹈场景,表现了“尧弹琴,神人现”的神话故事。如果联系到乐曲那种新奇、神妙而又奔放、热烈的音调,可使我们确信它描绘的与其说是人们心目中的神仙世界,不如说是再现了远古人们生活的神奇画卷:部落联盟首领“尧”祭祀时弹着琴,奇妙的琴声感动上天,使天神降临,人们为此欢乐歌舞,庆祝这一盛事。
2. 埙独奏《楚歌》
陈重、杜次文改编
王力钧独奏
马晓兰箜篌伴奏
埙是中国古老的吹奏乐器。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又称陶埙。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有一个音孔的陶埙,经考古测定距今约七千年。
多处文化遗址均发掘出埙,其制作材料有石、骨、玉、象牙和陶土等多种,形状有球形、管形、鱼形、橄榄形、椭圆形、和梨形等。以陶土烧制的梨形埙最为普遍,有一音孔、二音孔、三音孔、五音孔等多种……殷商以后的一多年中,埙一直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五音孔陶埙能够吹奏七声音阶和部分半音,至汉代才出现了六音孔埙。宋代曾有过七音孔的木埙,但没有流传下来。直至清代,埙仍保持在五音孔上。
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传统埙(殷埙)的形制为圆形、上尖、削肩、腰粗、平底、内膛空,形似鸭梨,顶端开一吹孔,两侧各有二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音乐工作者对埙进行了改革。放大了体积和肩部,扩展了内膛,使音量增大;音孔增加到十个,扩展了音域。
改革后的埙,音量较大,穿透力强,音色低沉苍劲,古朴醇厚而悲壮,很有特色,非其他乐器可代替。既能用于独奏,又可与乐队合奏。
乐曲根据古曲《霸王卸甲》改编,项羽为刘邦大军所困,面临四面楚歌,军心涣散,战马嘶鸣,只能与虞姬做最后的生离死别。古埙声声,慷慨悲凉,苍劲雄浑,不仅是音符和旋律的绝佳表现,更是向人们如泣如诉讲述一个悲壮的故事。
3. 古琵琶独奏《如意娘》
敦煌琵琶谱
叶栋译谱
汤良兴改编、独奏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摹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右手向前弹出曰“琵”,向后弹进曰“琶”,是弹奏时的两个基本手法。因此远在秦汉时期,凡是用这两个手法抱在怀中弹奏的乐器都可称为琵琶。以后经过了漫长的发展,逐步定形为一种半梨形音箱,曲项四弦,置胸前演奏的琵琶。
琵琶是中国弹拨乐器中最富有表现力乐器,因而在琵琶大曲中有文武两种截然不同风格之分:文曲宜于表现文静细腻、柔和美妙的情趣,如《夕阳箫鼓》、《汉宫秋月》等曲;武曲适于表现威武雄健、豪放爽朗的气概,如《十面埋伏》、《海青拿天鹅》等曲……即既能表现气势磅礴的古战场气势,又能表现花前月下缠绵的思念之情。
此曲原别名《如意曲》,系唐代教坊曲,为《五弦谱》曲之一,商调曲,有词。
武则天有《如意娘》一诗,诗云:“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因此,《乐府诗集》转引《乐苑》的说法,乐曲的作者是唐则天皇后。
乐曲根据武则天诗意而作,凄寂、哀怨,表现了古代妇女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怀。
4. 箜篌独奏《蕉窗夜雨》
古曲
马圣龙、周成龙改编
马晓兰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箜篌是我国古代弹拨乐器,盛行于汉唐时代,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三种形制。明代以后很少使用。现改革的箜篌有三十七根弦,擅长演奏划音、吟音、揉弦等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
按:2005年第2期《音响技术》2-82【金碟名曲】载有《复得的雅韵》一文,比较详尽地介绍了箜篌,可以参考。
乐曲名称来自宋词:“只知愁上眉,不知愁来路。窗外有芭蕉,阵阵黄昏雨……”乐曲描写古人在寂静的雨夜,产生强烈的思乡情怀。悠长的愁思,仿佛缠缠绵绵的细雨,淅淅沥沥地打在芭蕉叶上,声音不大,却十分清晰……全曲恰似一幅工笔精细、素色淡雅的水墨画,引人入胜。
《蕉窗夜雨》本是一首古筝独奏曲,用箜篌演奏别有一番韵味。
5. 洞箫独奏《佛上殿》
古曲
刘斌配器
谭谓裕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小乐队伴奏
箫,原称“洞箫”,现简称“箫”,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单管竖吹。
箫在汉代时称为“篴”、“竖篴”或“羌笛”。最初只有4孔(3个音孔加管口1孔),西汉京房加1孔,成为5孔;到了晋代已有6个指孔的笛(即箫),与现代的箫相似。唐代以前,笛箫通常不分。至唐代,出现了前面六孔、旁边一孔,加有竹膜的笛子,此时笛箫概念基本分开: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古代的箫多为竹制,但也有玉制或瓷制;现代箫为竹制,管长约八十厘米,上端封口的竹节边缘开吹孔,管身开有指孔六个,前五孔,后一孔,下方另有两对出音孔,底端为开管。
箫的音量较小,音色既圆润轻柔甘美,又幽静娓婉清雅,以夜阑更深之际乐声幽美悦耳著称,常用于独奏和琴箫合奏或演奏传统丝竹乐曲。
《佛上殿》是一首民间乐曲,节奏缓慢平稳,以箫独奏的形式,加上木鱼的敲击声衬托,使音乐听来极富庙堂色彩和神圣虔诚的韵味。凝重、抒缓、缥缈的旋律,呈现出古代寺院庙堂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佛家子弟在静心坐禅的幽远空灵意境。
6. 编铓独奏《枫桥夜泊》
金复载曲
王启权独奏
上海电影乐团小乐队伴奏
编铓,又称铓锣,是古老而极富有特色的民族定音打击乐器,流传于云南、广西等地的傣、佤、壮、景颇、崩龙等民族间。铓锣面圆体厚,由特制的响铜铸成,锣身轻薄,锣脐为乳突状结构,锣面呈拱形。编铓由三十二面大小不等、音高不同的铓锣组成,并按一定音序编排在一起,吊挂在一个长方形木架上。它的音色浑厚洪亮、悠扬动听,富有魅力。
乐曲根据唐代诗人张继的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而作。作者利用编铓特有的音色,运用现代作曲技法,恰到好处地勾画出一幅“寒山寺夜半钟声”的音画,真是古钟声声,缥缥缈缈,思绪万千。
7. 筚篥独奏《凄凉犯》
南宋·姜夔(白石)词曲
杨荫浏译谱
周成龙改编
尹重华独奏
上海民族乐团伴奏
筚篥亦作“觱篥”、“芦管”、“笳管”,又称“悲篥”、“必栗”等,是源于西域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老的吹奏乐器。汉代时传入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有大小筚篥、桃皮筚篥、柳皮筚篥及双筚篥等多种形式。隋唐至宋元时盛行全国,宋代教坊十三部中有筚篥部。杜甫、白居易等诗人在诗中曾有细致的描述。
《凄凉犯》是南宋词人、作曲家姜白石自度曲──自己谱曲、自己填词的词(歌曲)。
“犯”是古代乐曲的一种调称。此曲原有小序,说明了创作缘由:1191年,姜白石访问边防要地合肥,正当深秋时节,城内一片萧瑟,战马不时发出嘶叫之声。出城四望,到处是荒烟野草,十分凄凉黯淡。姜白石感触很深,就借琴曲中的凄凉调意,创作了这首自度曲。
全曲结构完整,音乐伴随情绪的发展很有逻辑;在调性、调式的对比和段落衔接等方面也处理得相当自然,并做到了为表现乐曲的感情内容服务,是姜白石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8. 古筝独奏《寒鸦戏水》
传统乐曲
朱晓萌独奏
古筝简称“筝”,我国古老的拨弦乐器。筝的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筝已流行于秦地(今陕西省),史称“秦筝”。
筝在汉、晋以前十二弦,唐、宋增加为十三弦,明、清以来逐渐增至十五或十六弦。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改革制成二十一弦、二十五弦的古筝,筝弦也由传统的丝弦改为钢丝弦或尼龙缠弦,并设有机械变音装置,能转十二调。
古筝按五声音阶定弦。其传统的演奏技法:用大、食、中三指,或大、食,或大、中两指弹弦;用左手食指、中指或中指、无名指捺弦以取得“按、颤、揉、推”等的变化音。
古筝的发音浑厚明亮、音韵优美华丽,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和细腻委婉的情调,用于独奏、重奏、歌唱的伴奏及器乐合奏。
此曲是广东潮州民间筝曲。乐曲采用高低八度音程交替变化的手法,配合轻快流利的花指,以轻盈的旋律、清新的格调、别致的韵味,描绘一群寒鸦(即鱼鹰)在水中追逐嬉戏的情景。
9. 篞独奏《梅花三弄》
古曲
罗守诚独奏
翁镇发笙伴奏
篞是我国古代音区较低的笛类乐器。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乐第七》记载:“大管谓之簥,其中谓之篞,小者谓之篎。”其音色低沉,悲切动人。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梅花落》等,是晋代古曲。原为笛子曲,据说是唐代颜师古将其改编为古琴曲。
《梅花三弄》借物咏怀,借梅花的傲霜斗雪,表现其高洁安详,以表达作者那种刚毅不拔、坚贞不屈的胸襟。
曲中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做“三弄”。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以表现傲霜雪的梅花,和它那恬静而安详的神态。后半部分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表现梅花与寒风搏斗的形象。
按:关于此曲,《音响技术》1997年第5期5-61【金碟名曲】中《十大名曲浅说(四)》有比较全面的介绍,可以参考。
这张唱片中规中矩,音乐的层次感平衡感把握得很好,高低音绝无过分夸张之处,在配器上所下的功夫,使得每一段音乐都能凸现出独奏乐器特有的韵味。
——以上介绍来自2006年第七期《音响技术》第7-75页【金碟名曲】
Our Canon in D 豆瓣
8.3 (7 个评分) Aaron Angello
发布日期 2009年6月1日 出版发行: Aaron Angello
根据约翰·帕切贝尔著名的卡农改编的填词歌曲。
Romance de Amor 豆瓣
9.0 (8 个评分) 杨雪菲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2006年4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国际古典及跨界音乐结他手杨雪霏,以技惊四座的结他音乐震撼全球乐坛,隆重推出首张录音大碟《Romance De Amor》,以高技巧演绎全新改编17首古典及流行动听作品,感动乐迷。

⊙热门推介:柔情作品“Romance De Amour”,猎鹿者主题曲“Cavatina”,Beatles 名曲“Michelle”,韩剧名曲“I Believe” 结他版 。

⊙着名监制 (欧丁玉) 全力制作。首批原装德国压碟进口发烧版,精美礼盒包装,限量发行。特别版随碟附送阿Fei音乐特辑 Bonus DVD。

⊙ 这张平易近人的古典结它专辑,并请来《李克勤演奏厅》监制欧丁玉负责制作。为了让乐迷更易投入,她在碟内特意演奏了《Spring Breez》及《Sakura》这两首中、日传统歌曲,还有披头士名作《Michelle》、电影《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主题音乐等,甚至连当年《我的野蛮女友》大热主题曲《Ill Believe》也包括在内呢。乐曲换上杨雪霏的古典结它演奏后,虽然一般普通乐迷未必听得出她的高超指法及深厚的古典音乐造诣,但专辑内处处弥漫着一片轻盈、悠然气息,却是人人皆可感受得到的。

⊙关于杨雪霏
杨雪霏,作为罕有的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吉他演奏家,被誉为当代其中一位最优秀古典吉他演奏家。
出生于北京,七岁时在学校内于陈长玲老师主持的课余吉他小组中开始接触吉他,十岁随陈志正式学习古典吉他,不久后便在中国国际吉他艺术节中初次展露她的才华,获得参与的各国专家及听众的一致赞赏,以至西班牙领使赠予她一把西班牙音乐会吉他。十二岁在东京演出,获得日本吉他联盟授予的特别奖,日本着名吉他制作家河野贤赠予她一把他本人制作的吉他。十三岁获得由北京市长颁发的银帆奖,同年进入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成为中国第一个主修古典吉他演奏专业的学生。在中学期间杨雪霏已到西班牙、葡萄牙、日本、香港、澳门、台湾及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及城市演出,亦多次出现在各地电视台及电台节目中。少年时期的她,已经具备惊人的技术及鲜明的音乐个性与感染力,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着名作曲家罗德里哥(Joaquin Rodrigo)出席她的马德理演奏会后说“ 我简直无法相信这是一个只有十四岁的年轻人的演奏”。1995年,吉他大师约翰威廉斯(JohnWilliams)听了她的演奏后,感动之余,把他自己的斯摩曼吉他留下给她作演出之用。
2000年她的首张独奏专辑面世,获得世界各地的高度好评,同年6月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成为中国第一个取得学士学位的吉他本科毕业生,9月作为第一个中国学生,也是第一个吉他学生获得英国皇家音乐学校联盟的全额奖学金,赴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随米高卢因(Michael Lewin)及约翰米尔斯(John Mills)修读研究生课程。
2002年以罕有的高分成绩毕业,获得由英国皇室成员颁授学院最高的 DipRAM 演奏家文凭,每年只提名一人的院长奖,以及多个其它奖项,在毕业前已被国际着名的经理人公司Askonas Holt邀请加入。2005年以杰出成就,获得皇家音乐学院颁授院士荣誉,为当年获得这殊荣中最年轻的被提名者。
杨雪霏的演奏不仅具有东方人特有的细腻与诗情,并且具备女性演奏家所罕有的魄力与激情,加以对乐曲深刻的理解和超群的技巧,使她在负笈英国的短短四年中,以惊人的速度建立了她的国际演奏事业,演出和访谈经常出现在不同国家的各种媒体上,在许多国家和重要音乐节演出独奏、协奏曲及室内乐音乐会,其中包括英国、美国、新加坡、泰国、香港、中国、日本、德国、希腊、塞尔维亚和黑山(前南斯拉夫)、芬兰、法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爱尔兰等;重要场地有英国的威阁莫音乐厅, 国家人像画廊、菲尔菲德音乐厅、皮卡迪利教堂、柏林爱乐音乐厅、汗堡音乐厅、阿拇斯特丹音乐厅、新加坡滨海音乐厅、香港大会堂音乐厅、香港文化中心、台湾国家音乐厅与旧金山赫伯斯特剧院等;在依莉莎白女皇音乐厅她与BBC交响乐团演出罗德里戈的贵绅协奏曲,在公爵音乐厅与RAM交响乐团演出阿兰胡艾斯协奏曲,纪念罗德里戈诞生百周年,在普赛尔音乐厅,世界首演着名的PLG集团(Park Plane Group)委约添姆士索特(Timothy Salter)为她创作的<平衡>(Equipoise),在英国BBC Proms(世界最大规模的音乐节)上,BBC电台3现场直播了她的成功演奏,2003年底作为唯一的独奏演员参与逍遥之夜音乐会(Night of the Proms),于欧洲多国巡演54场,观众合共约80万人,实况演出在欧洲电视播出,而录音由BMG作世界发行。
她极具个性和出类拔萃的演奏,曾启发很多作曲家为她而创作乐曲,或把作品题献予她,由美国GSP公司录制,有关中国题材的专辑将于 2005 年二月发行,内容包括由她本人改编自中国音乐的吉他独奏曲,以及多位不同国藉的作曲家,专诚为她而创作或编写的作品,CD中的大部份曲目将会是世界首次录音。
2005 年底她签约百代(EMI)公司,新唱片将于2006年3/4月份作国际发行。
北地胭脂 (1973) 豆瓣
7.1 (17 个评分)
其它标题: Facets of Love
本片由三個發生在妓院「百花樓」的單元故事組成,乃李翰祥編導的典型艷情喜劇:〈花街柳巷〉講述妓女大琴(于楓 飾)不甘淪落為娼,竟冒險向巡官告狀,要求救她脫離火坑;〈滿宮春色〉講述同治皇帝(汪禹 飾)大婚之前,往妓院尋歡,終於染上梅毒不治;〈遊龍艷史〉講述正德皇帝(岳華 飾)與名妓佛動心(何莉莉 飾)同入鴛帳……
陆小凤传奇之剑神一笑 (2006) 豆瓣
6.7 (37 个评分) 导演: 邓衍成 演员: 张智霖 / 何润东
南王世子谋权篡位政变刚刚平息,由此引起的江湖纷争也拉开了帷幕。巴山剑派弟子柳乘风(牛子春 饰)不久前找到姐夫西门吹雪(何润东 饰),把一块掌门玉佩交给他暂为保管,自己前往黄石小镇办事,不料一去没了回音。西门吹雪找到陆小凤(张智霖 饰),求其帮忙寻找小舅子,陆小凤刚到黄石大眼客栈,碰上了大内侍卫金七两(韦亦波 饰),他是奉旨前来密查一笔失踪的巨额财富的,最终,他将怀疑的目光锁定在镇上沙大户(刘占欣 饰)府中。陆小凤在寻访柳乘风下落过程中发现周边许多端倪,在西门吹雪提醒下,他改变了侦察策略,就在这时,金七两的寻宝行动有了重大进展……
陆小凤传奇之铁鞋传奇 (2007) 豆瓣
7.5 (94 个评分) 导演: 袁英明 演员: 张智霖 / 张智尧
桃花堡堡主花如令(夏志祥饰)六十寿诞大宴在即,宴请江湖五大掌门人及众位武林人士,齐聚毓秀山庄。寿宴前夕,花如令为儿子花满楼(张智尧饰)安排了一场除去心中魔怔的局。十五年前,花满楼被铁鞋大盗所害,双目失明。即使花如令已联合江湖五大门派将铁鞋大盗铲除,但十几年来花满楼却饱受心理魔怔的折磨。为在有生之年帮儿子驱走魔怔,花如令请来陆小凤(张智霖饰)假扮铁鞋大盗,成全花满楼亲手铲除仇人的心愿。
本片根据古龙的武侠小说《陆小凤传奇》改编而成,但并非原著系列故事之一。《铁鞋传奇》根据原著的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既忠于古龙先生的原著,又在此基础上加以艺术化的整理和演绎,环环紧扣,高潮迭起,把古龙笔下最快意恩仇的《陆小凤传奇之铁鞋传奇》呈现于荧屏。
陸小鳳傳奇(六)劍神一笑——古龍精品集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古龍 風雲時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浪子與劍神的江湖傳說。
本書題名為《劍神一笑》,作者開宗明義就表示,由於西門吹雪從來都不笑,似乎有意讓人以為他是「沒有血肉感情的人」,可是,西門吹雪並非如此:至少,我就知道他曾經笑過一次,在一次非常奇妙的事件一種非常特殊的情況下,他就曾經笑過一次。因此,本段故事,主要就是企圖以「奇妙」、「特殊」的情節,「逼」出西門吹雪的「一笑」。
西門吹雪是古龍作品中相當特殊的角色,衣白如雪,心冷若冰,古龍喜用「遠山上的冰雪」來形容他孤傲絕俗的豐標;冰雪是西門吹雪的標記,而「遠」則強調出他與世俗的隔絕—無論是行事風格或人生理想,均與世俗大異。因此,他可以奔波千里,為素不相識的人復仇,也可以為印證劍道,不惜一切。劍是他的生命,也是他的一切。
假如我們將「笑」視為人在俗世中「因物而喜」的一種表現,則西門吹雪實際上已經達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除了「冷笑」俗世外,西門吹雪已沒有「笑」,也無須「笑」。但是,西門吹雪是古龍武俠小說中的英雄,而所謂的「英雄」,必須將其生命落實在現實社會(俗世),如果西門吹雪一輩子只是「遠山上的冰雪」,孤高冷傲固然亦不失為個人風格的展現,卻未必能讓人敬仰,在虛構的江湖世界中,也缺乏實質的意義。因此,西門吹雪如若「不笑」,就無法顯示出「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2013年6月3日 已读
有点嫌古龙废话多了。不过他笔下,貌似女孩子只有可爱和不可爱之分嘛。只是上一集里面阴险毒辣的牛肉汤这一集变成了温柔娇羞的小姑娘。
RA 台湾 小说 武侠
Nicolo Paganini 24 Caprices 豆瓣
9.1 (29 个评分) Itzhak Perlman 类型: 古典
发布日期 1972年1月1日 出版发行: EMI Classics
帕格尼尼创作二十四首随想曲时还未够二十岁,当时他已名满欧陆。他在舞台上神乎其技的演奏,充满浪漫热情和强烈精力的音乐,结合他那副带着魔幻神秘,瘦骨嶙峋的面容,有如魔鬼般的台风,使他在任何一个城市的音乐会门票,往往在一瞬间便被抢购一空,一票难求。他所到之处,都轰动一时,形成了一股席卷欧陆的帕格尼尼的狂飙。
帕氏的24随想曲可以说是小提琴演奏史上前所未有的精品,创作于1801-1907年间,不能不说是部天才之作。里面充满双音,十度、八度、三度颤音和形形式式的泛音等技巧,把小提琴演奏技术发展到极点。甚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