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ncouverLib
爱的缓刑 豆瓣
Le Sursis
7.8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皮埃尔·吉布拉 译者: 杜江鑫 / 方堃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 - 7
战火中的炙热爱情能够战胜命运的玩弄吗?
德占法国下的乡村小镇如何在二战的阴影下喘息和抗争
安古兰国际漫画节“书商选择奖”
...................
※战火中的爱情炙热而珍贵,却难以换来命运的仁慈,徒留下无限唏嘘。
《爱的缓刑》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时期的爱情故事。年轻的爱人在看似平静的法国南方小镇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默默经受着正义和信仰的考验。爱情是他们唯一的精神慰藉,也是他们心中的火种,但这颗火种却未必能让他们逃脱命运的安排。
※写尽德占法国下的人物百态,带读者走进二战时的法国。
《爱的缓刑》以德占法国为背景,以一个平凡的乡村小镇为焦点,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法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场景、精神状态和对时局的态度。抵抗组织成员、政府警察、亲德民兵、普通百姓,众多人物被作者刻画得有血有肉、入木三分,让读者看到那个历史时期真实的法国人民生活样貌。
※画面唯美、色彩丰富,展现法国南部小镇的迷人风光。
全书画面唯美,人物刻画精致细腻,风景描绘真切动人,用色丰富柔和,仿佛一本法国南部人物风光画册,给阅读带来美的享受,有极大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以二战重要战役推动情节发展,歌颂正义,控诉战争的残酷。
书中提到了若干二战时期欧洲战线上的重要战役,故事的情节被战局的变换所推动,人物的命运被战事的进展所牵引。读者可以通过这个故事了解二战的历史,了解那个时代的放弃和坚守与今日相比有着怎样完全不同的分量。
...................
※内容简介※
1943年,第二次世纪大战正在欧洲战场上如火如荼的展开,而法国政府已在德国法西斯的淫威下屈服。法国南方小镇的青年朱利安由于不满被政府强制送往德国做劳工,在半途中跳下火车,偷偷返回了家乡。他藏在一座被民兵查封的屋子中,靠姑妈的接济度日。从藏身之地,他能窥伺小镇中的各种动向:人们恬静的生活日常、女友的举手投足、抵抗组织的地下活动、德军和民兵的暴行……
在朋友的引导下,朱利安的思想渐渐成熟起来,开始帮助抵抗组织,同时他和女友相见,度过了一段浪漫甜蜜的秘密时光。外面的世界水深火热,乡下的小镇却静谧异常,这意味着朱利安和这里的人民被战争赦免了吗?或者,他们得到的只是短暂的缓刑?
...................
※媒体推荐※
吉布拉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个因战争而不平凡的爱情故事。在读过《爱的缓刑》之后,谁还能认为漫画只是未成年人的消遣读物呢?作者笔下细腻的文字、绝妙的线条和色彩给整个故事覆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意,使它时而激动人心,时而又忧郁伤感。阅读《爱的缓刑》就是一种享受。
——法国亚马逊书评
说到《爱的缓刑》,书写特殊历史时期的浪漫爱情一向是吉布拉最拿手的。他总是能用优美的旁白和巧妙的对话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他的故事中完美的结合。此外,除去文字,我们不能不提到图面。他的笔触总是那么精致而优雅。在《爱的缓刑》中,他从金色的秋天画到洁白的冬天,再到鲜绿的春天,那是一片让人无法不爱上的风光。他笔下的塞西尔,柔美性感中同时具备柔弱和坚强的特质,那是一个让人无法不为之倾心的女人。《爱的缓刑》已经问世20年了,如今我们仍然能肯定地说:它在当代图像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Bdgest漫画评论网站书评
...................
※获奖记录※
1998年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书店选择奖”
1998年法国尚贝里国际漫画节“最佳绘画奖”
父与子全集 豆瓣
Vater und Sohn
8.0 (8 个评分) 作者: [德] 埃·奥·卜劳恩 译者: 作家榜(编译)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5
长着大胡子、挺着大肚子的光头父亲,留着刺猬头、叛逆又迷人的淘气包儿子,这一对父子为什么总能像好朋友一样快乐相处?为什么他们的故事火爆全球?为什么亿万父母从书中的亲子沟通方式中获得启示?在这本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亲情漫画中,你都可以找到答案。
【编辑推荐】
◆ 2017全新畅销典藏,译自德文原版连环画。
◆ 童话大王郑渊洁父子倾情推荐——“父亲的含义是榜样,儿子的含义是延续。”
◆ 宫崎骏、鸟山明、几米、朱德庸、丰子恺挚爱的漫画经典,感动世界的父子亲情。
◆ 突破性修复原版插画,高清全彩印刷。随书赠送趣味贴纸和精美书签。
◆ 新增趣味对话,全方位展现父与子之间的点滴亲情,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陪孩子一直到故事说完。
◆ 独家收录埃·奥·卜劳恩年表,还原作者绘画作品手稿。
◆ 大开本典藏版,采用特级护眼环保纸,带给孩子更好的阅读体验。
◆ 一张张小小的漫画,填满了父与子的欢声笑语,一句句真挚的话语,充盈着父与子的天伦之乐。
2024年7月5日 已读
好的作品可以穿越时间。记得小时候拿到新出版的读者杂志,我最爱的一件事就是首先翻到中间的幽默漫画部分,而里面常常就有父与子的小短篇。二十多年过去,今天再翻来看,有的情节我居然还有印象,作者可真厉害。
父与子真是一本,我任何时候翻开都能感受到爱与童心的书。爸爸和儿子之间的相处像是好朋友,温情脉脉又常常让人忍俊不禁。
VancouverLib 亲情 图书馆 幽默 德国
世界還是圍著貓打轉 豆瓣
もっと!! シャム猫あずきさんは世界の中心
作者: Nobeko 译者: 黛西 台灣角川 2021 - 5
調皮又愛撒嬌的紅豆小姐 #我家的貓
今天也超級可愛!!(人氣沸騰中)
紅豆小姐的超級魅力,今天也讓世界目不轉睛!!
收錄的新繪短篇是紅豆小姐的搬家小插曲!
充滿貓奴與貓的日常可愛互動,就算只看這一集,
也能充分感受到紅豆小姐讓全世界繞著她打轉的驚人魅力!
*喜歡向主人撒嬌的暹羅貓小紅豆回來了!
第二集中可以看到更多小紅豆小姐本貓的呆萌照片。
還有一整章紅豆小姐的花式撒嬌法,
看她如何用鬆軟的身軀及甜蜜蜜的個性擄獲作者一家人的心。
此外也收錄紅豆小姐搶食各種食物、紅豆小姐與主人的四季日常,
還有搬到新家後發生的靈異故事……
雖然麻煩但讓人感受不到辛苦,
與貓共度的每一天都如此快樂,
因為世界,還是繞著貓打轉!
香港散步學 谷歌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黃宇軒 白卷出版有限公司 2022 - 9
「散步」兩個字很平常,在「香港散步」就很不平常,對於每天近乎用跑的速度來上下班的香港市民而言,「香港散步學」真的需要「學」嗎?城市研究者Sampson Wong將會用一本書、十條路線、過百張照片將這門獨家學問傳授給你。

帶上這本書來一次香港散步

沿途中,你會發現「香港真係好靚」散步結束時,你或許會感嘆「我真係好_鍾意香港」
2024年6月21日 已读
“送給真係好鍾意香港的人們”。
我常常觉得自己对香港是没什么特别的感情的,最近读书,却意外地意识到我留了很多细枝末节在心里。这里面有一条线路,我最为熟悉。里面的每个店铺我都进去玩耍过,浪荡过。年轻的时候,感觉时间无穷无尽。
读完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似乎冥冥之中灵魂回到了二十岁的我身上,小声地说,“你且珍惜眼前风景”。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摄影 旅行 漂在加拿大
那个怪物吃了我(差点儿) 豆瓣
Todo saldrá bien (a veces)
作者: [西班牙] 雷内·梅里诺 译者: 易久溪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失眠、恐惧、呼吸苦难、心动过速、蚁走感、幻觉
焦虑这个怪物悄无声息占据了我的夜晚,我的精神病一触即发。心理咨询是拯救我的上帝吗?还是精神科才是我的归宿。
恶意和不安将我全全包围,它要吃了我,但我也学会了如何与它共处。
一本献给所 有“焦虑人”的自救手册 ,后疫情时代有病没病都看看。
Ins超人气漫画家以自身经历带我们科学了解焦虑症,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准儿)。
2024年6月18日 已读
这本书的质感很好,字超大,看着很舒服。严格意义上说我没怎么经历过书里描述的情绪,但是他的描述,“我不再和别人待在一块儿,因为我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我所剩不多的精力都用来尽力保持在一天结束的时候还不至于崩溃上。从早上挨到晚上对我来说就跟爬一座大山一样。” 仅仅读一读,看着图想象一下,就很难过。
精神上的异象用图像来表达非常生动。
VancouverLib 图书馆 心理 漂在加拿大 生活
世界,不斷繞著貓打轉 豆瓣
作者: Nobeko 译者: 黛西 台湾角川 2023 - 9
貓就是自由又任性,
所以才會那麼可愛!
在第4集中,紅豆小姐又會帶來什麼樣的驚喜,
帶來哪些療癒力十足的可愛舉動呢?
這次,我們將走進紅豆小姐的日常生活。
隨著年齡增長,讓紅豆小姐維持健康身體愈來愈重要了!
不過,無論到了幾歲,紅豆小姐依然是個可愛又撒嬌的野丫頭!
本集同樣收錄精選的紅豆小姐照片和新繪製的漫畫!
讓滿滿的紅豆小姐療癒你吧!
2024年6月2日 已读
感受到了主人对猫的爱。
发达国家对动物的感受真是尽量照顾得细致入微。书里说带猫去看医生,医生建议主人安抚的时候不要说“没事”,因为平时在家主人说“没事”一般都表示“是猫不喜欢的事”,所以一直说“加油棒棒好乖”就好。。。我读这里的时候感慨,可能很多小孩都没有被这么体贴地安抚过。。。
VancouverLib 动物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孤独患者 豆瓣
La Différence invisible
8.6 (23 个评分) 作者: [法]朱莉·达什 著 / [法]卡罗琳小姐 绘 译者: 万洁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3
玛格丽特27岁,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她喜欢动物,喜欢阳光灿烂的天气,也喜欢她的小猫发出的呼噜呼噜的声音。从外表上,你看不出她和其他女孩的区别,但玛格丽特的确与众不同。她不喜欢生活里的变动,上下班要走一样的路,甚至早餐都要吃一样的东西。她对人群和噪声格外敏感。她很难听懂同事开的玩笑,也不理解其他人委婉的表达。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和其他人不同,直到有一天,她知道了一个名词——孤独症。
2024年5月6日 已读
有点伤感的是,接纳自我最终也还是靠医生的一纸论断。另外看这书里的内容,职场也好,男朋友也好,亲戚家人也好,垃圾男邻居也好,烂起来全世界都一个狗样,可不分什么文明社会。书里有点点刻画成因为女主人翁是阿斯伯格病症才遭到了这样的对待,哎。
不过女性更难被诊断这个科普的点我记下来了。
VancouverLib 图书馆 图像小说 心理 法国
梵高 豆瓣
Vincent
8.9 (11 个评分) 作者: [荷]芭芭拉·施托克 译者: 郭腾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梵高》是荷兰漫画家芭芭拉•施托克所绘著图像小说,也是荷兰被翻译最多的图像小说。
画家文森特•梵高一生的起伏,至今仍是人们不竭的灵感源泉。在这个故事中,漫画家芭芭拉•施托克带领读者一窥梵高居住在法国南部的岁月,同时也是其生命中的最后几年。
这是一个紧凑的时期:梵高在阿尔勒的梦想,是为自己和他的艺术界朋友们成立一间“艺术家之家”。但是,在一次精神病发中,他突然彻底迷失了自己,病情在不光彩的割耳事件后达到高潮,也使得这个梦想分崩离析。
梵高对对他的专业充满了热情。他对成功、挫折和有意义的人生的想法,在我们充斥着个人主义和经济思想的当代,型塑了一种有趣的抗衡。
老舍和他的作品 豆瓣
7.4 (17 个评分) 作者: 胡金铨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10
老北京胡同里走出的武侠电影宗师胡金铨
用一碗豆汁儿破解老舍之味
江湖客致意漂泊者
——要谈老舍,我有“资格”——
......................
※编辑推荐※
1973年到1975年,遍寻英美图书馆,爬梳文献写就
绝版书整装重启,首次曝光曾被遗漏收录的《明报月刊》连载末章
本书是电影导演胡金铨对老舍生平、文学作品、文艺活动的叙述和研究。
◎ 形象生动,老舍这一辈子:学生时代并非学霸、当“公务员”不太习惯、国外生活颇感苦恼、被母催婚大龄成家、明星教授备受追捧、编辑求稿逼到崩溃、辞职创作念头反复、主持“文协”有勇有谋……
◎ 串联作品,阐述老舍笔下人物的行为方式和作家自身的人生哲学之间的互文性关联。
◎ 梳理详细,涵盖范围从小说、杂文、诗文到创作理论、翻译作品,亦包括对出版情况、英日译本和相关评论文章的说明。
◎ 评析独到,对作品“完全是个人主观的看法”“立论只凭个人好恶”,得以一窥“老北京”胡金铨导演的阅读趣味和所受艺术影响。
◇◆◇
胡金铨为何写老舍?
胡金铨研究老舍的前因后果,在其生前唯一口述自传《胡金铨武侠电影作法》中有所交代。他喜欢看老舍的小说,在为导演处女作《大地儿女》创作剧本时,“有小部分是从老舍的《火葬》中获得灵感的”,而且“从《四世同堂》也拿了一部分过来”。胡金铨还曾想过和李翰祥一起,将《四世同堂》拍成电影,可惜碍于原著的篇幅没能拍成。
胡金铨真正动笔做老舍研究,则源于一个偶然的契机。他看到香港杂志《明报月刊》上刊出有关老舍的文章,反馈给总编辑胡菊人说:“这文章很多错处。”胡总编趁势向胡导演邀稿,于是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开了连载专栏来讲老舍生平和创作,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除了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带来动力外,“写这些文章还有一个理由,那是因为老舍自杀而死,但当中的经过不太清楚,我想了解真相,所以执笔写那些文章。”不过胡金铨对老舍人生的记述,包含的是老舍的出生、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尚未涉及到老舍去世的六十年代,个中原因今日已不得而知,但从其对老舍个性和处世哲学的总结中,我们也许能对胡金铨未解答的疑问有所领会。
◇◆◇
胡金铨语录
“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很多有钱的北京人不喝)。根据我的理论:能喝豆汁儿才能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
“‘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北京小市民的特点是本分、窝囊、有正义感,但好耍小心眼、自私、好面子,在适当的情形下也帮助别人。做事任劳任怨,但无进取心。无论在哪方面都没有惊人的成就,可也不作大恶。老舍具备了这些特性。”
......................
※名人推荐※
这本老舍专著也可用作老舍研究资料(生平、创作、翻译研究)用。对1970年代以前之欧美日研究专著与翻译之评介,甚为宝贵,且是早期从文学价值来评论老舍的少数好著述。
——王润华(前新加坡作家协会会长),《老舍小说新论》
在海内外众多研究老舍的著作中,著名武侠片导演胡金铨1977年所写的《老舍和他的作品》 是很特殊的一本。因为文学家评论电影素来并不稀罕,而反过来电影家研究文学并能著书立说的就不多见了。这两位文艺大家虽年纪相隔了一代,但因都是地道的北京人,文字中多少都有些相似的幽默爽朗之气。胡金铨说,要想具备研究老舍的资格,首先得能喝“豆汁儿”。老舍的作品最接近北京的劳苦大众,而“豆汁儿”是北京劳苦大众的食品,能喝“豆汁儿”才能明白他的“哏”,体会出老舍作品里的趣味。其次,“研究老舍,还必须知道仿膳的‘小窝头’不是栗子面做的”。1950年5月北京“文代会”期间,老舍曾在北海仿膳给与会代表讲慈禧和栗子面小窝头的故事。胡金铨根据后来公布的菜谱写了这句话,其潜台词就是说,小窝头这东西虽据传慈禧曾经吃过,1925年赵仁斋在北海创办仿膳时也卖过它,可终究并非什么金贵的稀罕物。然而1955年仿膳被收归国有,次年10月1日在国庆招待外宾的晚宴上,仿膳提供了四千个小窝头,让它一时扬名海外。由此,胡金铨不无感慨地写道:“‘小窝头’象征老舍的一生,没落贵族,苦读成名,文艺斗士,入庙堂,投湖自尽。”
——沙丹(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策展人),《幕味:重访影史与策展实践》
豆汁儿叫他难忘。他曾经研究过老舍,写过《老舍和他的作品》。梁实秋说,胡在书中一开头就写,不能喝豆汁儿的人算不得是真正的北平人。真是地道北平人才说得出这样的话。
胡金铨写老舍不是无缘无故的。其间的连接点,当然是故乡北京。北岛在洛杉矶认识他,发现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京片子,“那是没有经过革命风暴污染的京片子,会让人唤起一种比乡愁更加悠远的记忆。”
说到故乡北京,他的感情却颇为复杂。在《他乡与故乡》中他写道:“也是在‘旧社会’,有这么个说法:世界上有两个都市是‘流沙’,就是北京和巴黎;只要你在这两地方住上几年,就不想搬了。说北京和巴黎像‘流沙’,是形容这两个都市迷人的地方,要慢慢地体会,时间长了,你就爱上她了。越陷越深,终于老死斯土。这种说法是对‘外地人’而言,像我这种在北京土生士长的人,并没有这种感觉,而且很厌倦那种死气沉沉的环境,时时想冲出去。”他冲了出去,这一出去故乡就成为天涯,远隔着千山万水。他从此没有回来过。晚年有人问他乡关何处,他或曰香港或曰洛杉矶,单单不提北京。伤心世变,北京,还是形诸梦寐的好。
——周成林(独立作家、译者,译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胡不归——胡金铨二三事》
......................
※内容简介※
老舍和胡金铨都是老北京人,都爱好书画曲艺、民俗文化。作为同乡,胡金铨喜欢读老舍的小说,创作电影时也曾受其影响。1973年到1975年,胡金铨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研究老舍的系列文章,而后集结成书,即为《老舍和他的作品》。
本书是胡金铨对老舍生平、作品和文艺活动的梳理,从老舍的出生起笔,详述其求学、写作、异国辗转、回国教书及至抗战时主持“文协”的经历。胡金铨认为老舍具有北京小市民的特点——“安于现状,不做过激的事情”,他称之为“北京(骨泉)人”。这种个性影响了老舍的为人处世,也在其笔下人物的身上得到展现。书中所引资料包括老舍的自述、友人的回忆和其他发表于世界各地报刊上的文章等等,由胡金铨走访英美大学图书馆调查整理而成。
擅拍武侠电影的胡金铨,银幕内外都处于行走的旅途中,老舍在其笔下也有了漂泊者的形象。以故乡北京为连接点,“走”成为这两位大师人生轨迹的关键词,其间的艺术影响和气韵传承可以借本书一窥。
注:(骨泉),读“sónɡ”,异体字,同“㞞”。
2024年4月14日 已读
没想到胡金铨和老舍之间有这般的联系。我本想在图书馆找胡金铨写电影的书,意外撞见了胡金铨写老舍。于是借回来读一读。
老舍总结皇城根下的北京人怂,胡金铨也评论老舍怂。有点意外,我可从没遇到过怂的北京人,是不是百年过去,普通北京人的性格颜色也彻底改变了。
胡金铨也幽默,说老舍在英国的时候,中文报纸在轮船上要几个月才能到,新闻都变成了“近代史”,可那段时间确实也算是“近代史”,这个巧合我读着觉得很妙。另外那个时候的杂志名字都好好听哦,《宇宙风》《人间世》《太白》《水星》,本本听着都是要容纳四海八方啊。
老舍在欧洲,北美,南洋都生活而且工作过,游历感受了那么一圈,好奇他为什么还要回来呢。
VancouverLib 中国 图书馆 散文 漂在加拿大
Boundaries 豆瓣
作者: Maya Lin Simon & Schuster 2000 - 10
Walking through this park-like area, the memorial appears as a rift in the earth -- a long, polished black stone wall, emerging from and receding into the earth. Approaching the memorial, the ground slopes gently downward, and the low walls emerging on either side, growing out of the earth, extend and converge at a point below and ahead. Walking into the grassy site contained by the walls of this memorial, we can barely make out the carved names upon the memorial's walls. These names, seemingly infinite in number, convey the sense of overwhelming numbers, while unifying these individuals into a whole...
So begins the competition entry submitted in 1981 by a Yale undergraduate for the design of the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in Washington, D.C. -- subsequently called "as moving and awesome and popular a piece of memorial architecture as exists anywhere in the world." Its creator, Maya Lin, has been nothing less than world famous ever since. From the explicitly political to the unashamedly literary to the completely abstract, her simple and powerful sculpture -- 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 sculpture, the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Civil Rights Memorial, the Yale Women's Table, Wave Field -- her architechture, including The Museum for African Art and the Norton residence, and her protean design talents have defined her as one of the most gifted creative geniuses of the age.
Boundaries is her first book; an eloquent visual/verbal sketchbook produced with the same inspiration and attention to detail as any of her other artworks. Like her environmental sculptures, it is a site, but one which exists at a remove so that it may comment on the personal and artistic elements that make up those works. In it, sketches, photographs, workbook entries, and original design are held together by a deeply personal text. Boundaries is a powerful literary and visual statement by "a leading public artist." (Holland Carter). It is itself a unique work of art.
2024年4月1日 已读
书有点旧,但是非常美。我发现林璎和李小龙一样,好喜欢水啊。水的力量,水的流动,水的形状,影响无处不在。
本来我以为她仅是写自己的作品,意外地在经由她诠释自己创作过程中做出的选择,了解她的文化背景,幼时成长环境,和父母哥哥的感情,她对自然和自己作品的看法,以及成名后面临的争议……完全可以当半个传记看了。看到有人读完了这整本书,对她了解也算变深,居然还仅仅用“林徽因侄女”或是“越战纪念碑设计者”来标签她,我有点生气。
另外她的文字非常冷静自持,感觉多大的议题和争议,她都可以举重若轻去面对。读到中段,她仿佛听出了我作为读者的好奇,写道她因为亚裔面孔会被人追问“where are you really from”。作品中的疏离,原来来自于作为无处归属的他者的观望——“And I think it is that feeling of being other that has profoundly shaped my way of looking at the world—as if from a distance—a third-person observer”.
VancouverLib 中国 图书馆 建筑 漂在加拿大
鳗鱼的旅行 豆瓣 Goodreads
Ålevangeliet
8.2 (95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帕特里克•斯文松 译者: 徐昕 湖南文艺出版社&博集天卷 2020 - 10
 一本和鳗鱼一样难以被定义的奇书,关于鳗鱼,更关于生命本身:从鳗鱼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抵达深刻又感动的生命之谜
 瑞典现象级畅销书,出版3个月印量高达70000册,现已超过130000册!以处女作一举拿下瑞典极富盛名的文学大奖——奥古斯特奖,被评为最佳非虚构图书
 讲述鳗鱼在科学史中留下的谜团,展开文学、艺术和宗教中的鳗鱼考察之旅,在回忆与父亲珍贵的捕鳗时光中,探讨生命、死亡以及其间的一切。语言优美动人,情感真挚动人:克制的文字中,流淌着父子之间甚少表露的深情
 被翻译为30种语言畅销多国,媒体好评如潮:《纽约时报》“编辑选书”,《洛杉矶时报》畅销书,《福布斯》最佳夏季读物,《洛杉矶时报》“与自然保持联系的21部经典”,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盛赞
 独特设计,精美装帧,优雅精装,多幅量身定制的艺术插画
鳗鱼是自然界最奇怪的生物之一。时至今日,我们仍对它知之甚少。
欧洲鳗出生在马尾藻海——一片难以确定边界的海洋,随后会去往欧洲海岸,再游入江河溪流栖居。平静地生活几十年后,当生物钟敲响,它会完成最后一次蜕变,踏上返回出生地的漫漫归途,在那里繁殖并死去。如果无法启程,它仿佛会等待到永恒,绝不变身。
两千多年来,鳗鱼一直是一个谜。亚里士多德坚信它没有性别,弗洛伊德试图寻找它的生殖器却屡屡受挫。从没有人见过鳗鱼交配。
神秘的鳗鱼令帕特里克着迷,与鳗鱼同样难解的还有他与父亲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他在文学、艺术、宗教与科学史领域探寻,同时追忆与父亲一起捕鳗的童年时光。鳗鱼的不可知、它笨拙又浪漫的生命之旅,宛如隐喻,触发我们对生存与死亡、目标与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2024年3月11日 已读
图书馆边上有个展馆,主题是最近几十年代在本地长大的小朋友,过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展出了小朋友们的玩具,庆祝的节日,还有日常的活动。其中有一个小板块,是小朋友们对于他们生活各种问题的回答。有一个问题是,你最深刻的童年记忆是什么?我随意看了几张,有位小朋友写的是,回中国走一趟。我想,也算典型。还有一位小朋友写,when I was born. 对着这个答案我看了一会儿,没忍住在心底笑了声,感叹这小孩儿,小小年纪还挺深沉。
而这本书的末尾,写到鳗鱼们成年后各显神通,准确无误穿越大洋,洄游至出生地。而它们依赖的究竟是什么,科学家们尚无定论,许是出生地的熟悉气味,许是幼时旅行过程中一路留在身体里的海洋气息。哪怕经历蜕变和几十年间在完全不一样的环境之中的生活,依旧可以凭借来时的“记忆”返回出生地。
突然就想起了我在展馆心底的那一笑,现在看来,笑的是我自己的傲慢啊。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瑞典 科普
长安的荔枝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7.8 (291 个评分) 作者: 马伯庸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2 - 10
大唐天宝十四年,长安城的小吏李善德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在贵妃诞日之前,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2024年3月4日 已读
薄薄一本,很快就读完了。预算不够的时候绞尽脑汁做优化,结果比不上有资源之后上头的一句throw hardware 这跟我工作有点像啊哈哈。读着读着我心有戚戚,最难的永远不是技术问题,是人啊。文中的物流解决办法我也大致猜想到了,意料之外的都是出在人身上的幺蛾子。
现代物流发达,咱在北美也能紧跟国内时节吃上香椿,荔枝,还有杨梅。比皇帝老子幸福啊☺️
VancouverLib 中国 历史 唐朝 图书馆
Yoshitomo Nara 豆瓣
作者: Melissa Chiu / Miwako Tezuka Harry N. Abrams 2010 - 9
Created in partnership with Asia Society Museum in conjunction with a major retrospective, this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monograph on the work of art superstar Yoshitomo Nara. It assembles 20 years worth of paintings, sculptures, photographs, and drawings that map the evolution of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and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rtists working today. The book and exhibition will draw connections between Nara’s work and the sensibilities of youth subcultures worldwide, focusing on themes of alienation and rebellion, particularly in relation to rock and punk music, the inspiration and subject of many of Nara’s works. Featuring artworks that have never before been exhibited and playlists selected by the artist, this is the book Nara’s legion of devoted followers have been waiting for.
2024年2月22日 已读
话说我一直以为奈良美智是阿姨来着,然后一脸觉得世界了无生趣,有空自己捅一刀也无妨的小姑娘就是她对自己童年的想象……我!错!了!
得亏物理大哥哼哧哼哧去图书馆给我吧这么重的书背回来。里面的小狗狗好可爱!
VancouverLib 图书馆 日本 漂在加拿大 画册
我在伊朗长大 豆瓣 Goodreads
Persepolis
9.2 (33 个评分) 作者: 玛赞·莎塔碧 译者: 马爱农 / 左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2
本书内容是作者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记录。这期间,伊朗在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随后与邻国伊拉克打了八年战争,大量戴着天堂钥匙的年轻男孩被送到战场上。作者在1984年14岁时离开伊朗求学奥地利,此时两伊战争正酣。1988年作者回到伊朗,在一度消沉之后,通过国家考试进入大学,1994年毕业后再次离开伊朗。本书虽是作者十四年间的个人成长史或者说是私人生活小史,但透过一个儿童、以及一个离开祖国四年后又重回伊朗并在那里度过四年大学时光的年轻女孩的眼睛来观察伊朗,对于了解伊朗这个政教合一的意识形态国家还是别有一番启示。
2024年2月18日 已读
这漫画够沉重的。哎,同样是残酷青春,在中国,美国, 日本,还是书里所画的伊朗和奥地利,想来定义是大相径庭的。
作者提供的是一个镜头,作为读者看到的,能借此理解的,也是透过镜头观察到的当年伊朗社会的一个截面,仅此而已。作者在伊朗想来也是身处上流社会,也有机会去海外留学念书感受“腐化”文化,但我感觉贯穿全书和她的整个青春的,是管制,战争和死亡带来的无穷无尽的愤怒和厌恶。
VancouverLib 伊朗 图书馆 战争 漂在加拿大
无用之美 豆瓣
作者: 丰子恺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7 - 11
一代文艺大师丰子恺,对中西绘画深有研究,并一直在绘画教育上贡献颇丰。
本书将其“漫谈绘画”的文章集结一册,以飨读者。深入浅出,既可作为绘画普及之作,又可常读常新。
丰子恺先生站在中西方文化之间,以散文家的文笔、艺术家的眼光,不失偏颇又满富情怀地讲述中西美术的发端、演变、绘画技巧和艺术风格,并佐以实例分析。行文洗练,见解独到,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真正美丽的艺术世界。
※《活着本来单纯》之后丰子恺又一散文精品集。
※女儿丰一吟权威授权版本。
※朱自清、郁达夫、巴金、朱光潜、林清玄等人对丰子恺散文和艺术成就的一致推崇。
2024年1月8日 已读
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是最有用的“无用”了罢。
丰子恺对米勒的评价很高啊,有机会希望能在艺术馆看到他的画。
读的时候回忆起来,当年梵高的画在本地的博物馆展出,我和圈走在路上谈论,去看展前要了解多少背景知识,能更好地欣赏艺术。还是说纯凭内心的激荡去感受一幅作品。
VancouverLib 中国 图书馆 漂在加拿大 美学
独行月球 1 豆瓣
作者: [韩] 赵石 著绘 译者: 咚漫 译 2021
2050年,人们计划着阻挡那些朝地球飞来的小行星,但这个计划失败了,小行星的碎片飞向地球,地球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前所未见的惊涛骇浪席卷了陆地,人类失败了。而独孤月,作为阻挡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宇航员登上月球实施阻挡计划,在宇航员离开的那一天竟然被遗忘在了月球上。一觉醒来,独孤月亲眼看到小行星的碎片如雨点般撞击地球,被遗忘在月球的他因祸得福成了世界上最后一个幸存者。这也并不值得高兴,虽然月球基地物资充沛,然而除此之外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孤独。
当他逐渐适应了在月球的生活后,开始锻炼身体、创作漫画,不知不觉竟然将自己的孤独生活过出了乐趣,直到有天发现自己拿出来的蛋糕被咬了一个牙印……还有谁生活在月球上!
千与千寻 豆瓣
作者: [日]宫崎骏 译者: 赵玉皎 2021 - 6
编辑推荐
【吉卜力官方唯一简体中文版,宫崎骏殿堂级作品首次引进中国。】
【《千与千寻》上映20周年特别纪念】
★全球唯一同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与柏林金熊奖的动画电影。征服全世界近50个国家的观众,荣获30多项大奖。创造日本影史神话,票房冠军保持19年。
★深受中国观众的热 爱,豆瓣电影No.7,动画电影排名第1,豆瓣网友超过184万人打出9.4高分。引进中国时,井柏然、周冬雨、彭昱畅、田壮壮等一众明星、名人动情演绎。
★迪士尼和皮克斯首席创意官、《玩具总动员》系列导演约翰拉塞特,《大护法》导演不思凡,马未都、许知远、蔡康永、迪丽热巴等名人推荐的动画作品。
★征服全球媒体,《人民日报》、《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纽约邮报》、《好莱坞报道》、《金融时报》、《Time out LONDON》、《BBC文化专栏》等众多媒体盛赞,“毫无疑问:这是一部传奇作品”。
★吉卜力工作室指定颜色校准,专业色彩还原,精美双封。重现电影经典画面,再次体会千寻、白龙、无脸男等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的动人故事。
★吉卜力官方指定译本。《窗边的小豆豆》的译者赵玉皎担当翻译,吉卜力官方亲自监修译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千寻,勇敢地走向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跨越二十年历久弥新的故事,重温真心与感动。
【内容简介】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殿堂级作品,全球唯一同时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与柏林金熊奖的动画电影,吉卜力官方首次授权简体中文版。
10岁的千寻与爸爸妈妈一起前往新家。在郊外的小路上,他们意外地进入了一个神秘小镇。千寻的爸爸妈妈因为吃了这里的东西变成了猪。千寻则在少年白龙的帮助下,进入一个叫“油屋”的地方工作。白龙告诉她,这里的人都会被汤婆婆夺去名字,而没有工作的人会变成动物。千寻一边应付油屋的工作,一边寻找解救爸爸妈妈的方法。在这里,她不仅遇到了面硬心软的锅炉爷爷,还有善良热情的小玲,更意外地认识了孤独沉默的无脸男。千寻经历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逐渐变得勇敢坚强,内心也变得越发坚定。
一次,千寻发现白龙被一群白色人形纸片打伤,为了救白龙,千寻、无脸男等踏上了前往沼底的电车……
阿鼻剑:第一部 寻觅 豆瓣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郑问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0 - 10
“漫画宗师”郑问首部长篇杰作,开水墨武侠之先河
畅销港台三十年,郑问美学刷新亚洲漫画高度
《无间道》导演刘伟强不断续约,誓要将其搬上大银幕
周星驰《功夫》灵感来源、五月天阿信深受震撼
暌违十年,中文简体版重新问世!
🖌️ 编辑推荐
⚔️ 武侠风骨 水墨神韵
郑问首部水墨武侠长篇漫画
一纸一笔描绘出刀光剑影、飒沓流星的武侠世界
郑问,生于 1958 年,著名漫画家。1990 年在日本发表作品即造成轰动。《朝日新闻》称赞他是漫画界二十年内无人能出其右的“天才、鬼才、异才”,日本漫画界誉其为“亚洲至宝”。
1989 年,初露锋芒的郑问创作了武侠漫画《阿鼻剑》,气贯长虹的武侠故事与飘逸隽永的水墨画风巧妙地合二为一,让《阿鼻剑》从此一统江湖,将武侠类型漫画开辟至出神入化的全新境界。
作为第一部极致的黑白水墨作品,郑问将水墨技法在《阿鼻剑》中挥洒至炉火纯青的境界。也正是凭借《阿鼻剑》,郑问成功进军日本漫坛,成为首位在日本主流周刊连载的中国漫画家,“漫画宗师”地位无人可撼。
⚔️ 日式漫画技法、现代分镜叙事和中国水墨的完美融合
效果线、视觉残像、网点纸等现代漫画技法,烘托出意气盎然的江湖,细腻流动的情绪;表现动势的效果线与视觉残像营造出力透纸背的浩然气魄,让畅快淋漓的动作拥有惊天动地、横扫千岳的磅礴;
亭院高楼、黄沙大漠、青衫碧血、侠骨柔情,俱在郑问笔下栩栩如生。
如果说在《阿鼻剑》开初几话尚能见到《带子雄狼》日式硬朗饱满画风的影响,那么随着故事的推进,郑问先生越来越舒展自信,越来越大胆地加入水墨技法。凝练与充满诗意的留白,开创了一片全新的天地,令《阿鼻剑》成为中式武侠漫画的新标杆。
⚔️ 郑问水墨风格代表作
挥洒出中国漫画的独有的深邃美丽
拈叶飞花,俱可成画:传真机中的墨水、破布、牙刷,竹片、打火机……万物俱可化作郑问手中的“武器”。
未经洗涮、不受控制的毛笔,辅以逆锋的运行,“吴带当风”的质感油然而生。
线条密集的超写实画面后“突兀地”插入整页大面积留白,荡气回肠,如同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一样,郑问开创了一片意气盎然的武林。
⚔️ 以武释道 以佛入侠
玄妙哲思树立漫画思想新高度
“传说,每当武林出现黄金盛世,阿鼻大尊者将从火里现世,手持阿鼻之剑,在一夜间将武林变成地狱。”
一把剑,映出武林众生相,人间百态。
不伦之恋诞生的私生子,背负深仇的少年何勿生,也像一把剑,历经磨砺,淬火重生,历尽世态炎凉,冷暖悲欢。
贪、愚、痴、嗔……四种欲望,四种地狱,人世即阿鼻,阿鼻即人世。
阿鼻是为佛教用语,意为“无间断”。在“阿鼻地狱”中,地域、时间、痛苦都没有间歇,罪人要无休无止地死而复生、生而复死地受苦,无从摆脱。在《阿鼻剑》中,既指主人公何勿生日复一日地遭受气血倒错之苦,又暗指表面名门辈出、义气千秋的武林实则是血雨腥风的地狱。
这个经典的武侠故事中巧妙地糅合进了佛教中因果、轮回等思想,使得这部武侠漫画有别于一般武侠的刀光剑影,有了更深的哲学式的内涵。
🖌️ 内容简介
《阿鼻剑》是一个以日本漫画为皮、中国武侠为骨、中国传统水墨技法为血的故事。
背负着私生子命运的主角何勿生,亲眼目睹生父于景被练成“阿鼻剑法”的史飞虹所杀;何勿生杀父之仇未报,反而受剑法之害,每天要遭受一次气血倒错的凌迟之苦……
🖌️ 名人推荐
“他所有创作出来的故事,是非常庞大的世界观,非常深邃美丽……华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师。”
——五月天乐团主唱 阿信
“无数石火电光积累的巨大美感正面袭来。亲眼见到的感觉是极为震撼的!……或许就是《一代宗师》所说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音乐唱作人 陈珊妮
(1991 年郑问获得日本漫画家协会优秀赏)“之所以把奖颁给郑问,原因一是他的画是日本人喜爱的;二是,他画的是日本人做不到的。”
——《假面超人》作者, 时任日本漫画家协会会长 石之森章太郎
“(观展时)每一个作品都裱框展示,却完全不会被展示用的裱框压过去,这是因为画作明显地更为杰出。如果我们反过来想,日本有哪位漫画家的作品禁得住裱框展示呢?我想应该没有吧。”
——《沉默的舰队》日本漫画家 川口开治
“他太厉害了,没有一个漫画家做过他做到的事。”
——《风云》系列作者 香港漫画家 马荣成
2023年12月28日 已读
这个漫画和我的年龄一般大哎。久违久违,上次看武侠漫画还是初中,从班上男生那借来的风云。画还挺有氛围的,可是里面的人不喊“父亲”,左一个你爸爸,右一个我爸爸,还有我是你爸爸,搞得武侠氛围全无……
VancouverLib 台湾 图书馆 图像小说 武侠
我们这一代 豆瓣
Ma Génération
5.2 (5 个评分) 作者: 李昆武 编绘 2018 - 10
六十岁“老李”的全新三部曲力作
激情燃烧年代的“群像”长卷
一代小李走过新中国五十年,成为一代老李
昨日才排队齐步走,转身却都已白发苍苍
◎ 编辑推荐
○ 李昆武三部曲新作,《从小李到老李》的姊妹篇
作者的《从小李到老李》大获成功,被翻译成十余种语言,屡获国内外大奖,是国产漫画的扛鼎之作,而《我们这一代》是作者的全新力作,内容的广度和维度更进一层,体现出作者对人生观察思考的更高成果,代表作者艺术创作的又一高峰。
○ 自传体纪实性图像小说,塑造“50后”的“群像”
从中国西南一隅光着屁股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到五十年后各有所成、从天南海北相聚到一起的老同学,430页的作品如一幅长卷徐徐展开,一个个生动形象跃然纸上,一代“小李”“小王”学习、生活、成长,逐渐成为“老李”“老王”。他们各自的人生选择、境遇和变化令人感慨,令人称奇。
○ 一代人,用漫长的一生,共同谱写新中国历史的注脚
李昆武之所以重新讲述一代人的故事,是为了寄寓对历史的见证、对现实思考和对祖国的感情。“50后”几乎与新中国一同诞生,他们的一生无不跌宕起伏,个人命运与国家的风吹草动息息相关。本三部曲长卷既展示了一群个体的形象,又通过他们从方方面面折射出一幅更大的画面。“我们这一代”的漫长的一生,仿佛充当了共和国历史第一章的注脚。
◎ 内容简介
漫画家老李收到一条短信,通知他小学毕业50周年聚会即将举行。一眨眼,已经50年了!老李不禁陷入了回忆之中……
一群小孩子生活在幼儿园的大家庭中,他们的爸爸妈妈在各自的岗位上工作,难得见一次面。他们苦中作乐,在集体生活中度过了金色的童年。但在外部环境的限制下,他们一度中断了学业。在懵懂中长大后,每个人都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于是如今步入老年的他们,各有各的人生归宿,居然有许多同学成了国家的重要领导干部、成功人士……
成了漫画家的老李认为,他有义务向当下的年轻人讲述他们这一辈人的故事。
◎ 媒体或名人推荐
如果说《从小李到老李》是我的成名作,那么《我们这一代》就将是我的代表作。
——李昆武
作者采用自传体的叙述方式,为这份用第二人称讲述的文献增添了见证的力量,但同时又保留了虚构作品才有的叙述手段。
——《中国信息网》
读李昆武的作品总是像经历一场实验……这是一个将中国当代史变成叙事试验场的作者,这是一部为未来世代的人撰写的历史书。
——《Cases d’Histoire》
一点巴黎 豆瓣
Un peu de Paris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译者: 黄小涂 2022 - 11
★ 法国国宝级漫画家桑贝代表作,一点巴黎,一点浪漫,一点悠然,一点逃离
★ 巴黎的魅力在咖啡馆,在塞纳河畔,在无名小巷,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假设你生活在《一点巴黎》,你会……
在街上驻足片刻,凑热闹看看交通事故,随人流在绿灯变之前跑步穿过马路,巧妙地避开遛狗的路人,拐进小巷,和晒太阳的老妇问好,抬头一看,两个邻居隔着栏杆在兴高采烈聊天,接着穿过塞纳河上的桥,瞥见从商场满载而归的贵妇,走进熙熙攘攘的咖啡馆,偶遇正模仿波伏娃写信的女孩。
桑贝用温柔、幽默的画笔勾勒出巴黎人的百幅生活图景,让人于点点细节中体味巴黎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