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
吉尔·布拉斯 豆瓣
作者: [法] 勒萨日 译者: 杨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8
《吉尔·布拉斯》,全名为《吉尔·布拉斯·德·山悌良那传》,是勒萨日的代表作。以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中期的西班牙为历史背景,用西班牙流浪汉小说那种朴素、生动的笔触,通过吉尔·布拉斯一生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朝廷腐败、贵族荒唐、金钱和权势统治一切的行将崩溃的封建社会的面貌,被认为法国十八世纪上半叶*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
2021年12月8日 已读
前半本都是套路:没有一个正经女人,也没有一个好人,要么是骗子强盗要么是官方流氓,就算是贵族主人也都是道貌岸然之辈。后半本突然像换了一个作者:主角遇上的人基本都赤胆忠心,就算是女戏子也会因为被轻薄、忧郁而终。从“流浪汉”转变为“宰相的心腹”,男主的屁股换了位置,脑袋也换了位置。怎么说呢,虽然有很多蝻本位的想法,但至少钻石王老五男主在追小姑娘时想的是:“只要我会哄、会媚,加上千依百顺,想来还可以赢得老婆欢心。”
17世纪 法国
退稿图书馆 豆瓣
Le mystère Henri Pick
7.1 (16 个评分) 作者: [法] 大卫·冯金诺斯 译者: 吕如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6
一座专门存放被出版社拒绝的手稿的图书馆
一部突然出现的畅销杰作
一位据说从未看过一本书的无名作者
一个关于书与人的悬念迭起的故事
当一部书稿被完成后,它不知道自己会去往哪里。它在各种不确定中漂游,直到被一座桥重新连接起来。每个人,都是这样一部书稿。
《退稿图书馆》是法国当代作家大卫•冯金诺斯于2016年出版的畅销小说。
位于法国布列塔尼克罗宗市有一座“退稿图书馆”,十几年来专门收藏由作者本人亲手交付的无法出版且放弃出版指望的书稿。出版界小有经验的编辑黛尔菲和未婚夫、失意的年轻小说家弗雷德里克在偶然探访图书馆时发现了一部杰作:《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作者名叫“亨利•彼克”。
谁是“亨利•彼克”?黛尔菲和弗雷德里克在调查作者身份的过程中,发现这是一位已过世的披萨师傅,而在他的遗孀和女儿眼里,亨利•彼克几乎从不碰书,生活更是与写作丝毫不沾边。
出人意料的是,当书稿在黛尔菲的运作下出版后收获了巨大成功,鲜有人问津的退稿图书馆也由此名声大振。但是,也有人开始怀疑遗珠之作的作者身份,除了书稿封页上的姓名,还有什么能证明终日忙于小披萨店生意的男人在写着向伟大诗人普希金致敬的小说?事件是否另有曲折,又或整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骗局?“爱情故事的最后时分”似乎也悄悄降临在与此相关的每一个人身上……
大卫•冯金诺斯铺陈法国文坛、出版界的真实背景,热门作品、作家、书评家、文学奖项竞相登场,远离文坛的“退稿图书馆”煞有介事地存在着,悄然在某一天创造奇迹。随着一场文学梦的讽刺实现、一层层悬疑甚或阴谋的推进。冯金诺斯呈现的是一部“书之书”,一部质疑文学理想、拷问爱情真义、有着游戏精神的小说,也是一部好读之作。
2021年7月23日 已读
绝了,这结局太mind exploding了。才华、计策、轰动效果、巧合与真情这些要素,一个都不能少,才能成就这个始于野心终于平淡的局。男主曾经想靠骚操作跻身法国文坛前排,最后在小地方给养老院开写作工坊的结局也太戳我了!!!就是中间有点弱,也有点碎……
21世纪 法国
昆虫记 豆瓣
作者: 让-亨利·法布尔 译者: 戚译引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6 - 6
【内容简介】
1879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让-亨利·法布尔买下塞里尼昂镇附近乡村一块荒地,种上百里香和薰衣草,邀请心爱的虫子们到来。
他向红牧蚁发问,为什么它们永远不会迷路?萤火虫这个提灯笼的家伙,到底靠什么来发光?
在他眼中,圣甲虫的工具包就像一个神奇的科技博物馆,蜾蠃是技术高超的建筑师,而花金龟如同馋嘴的小孩,总会吃得瘫倒在又甜又黏的水果旁边酣睡。
法布尔用了一生时间忠实记录着奇妙的昆虫世界,达尔文盛赞他是“无法效仿的观察家”。
《昆虫记》原版共十卷,本书精选了一百二十多种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愿这二十三篇观察笔记为您开启另一个世界的神秘之门。
【编辑推荐】
1966年的某个傍晚,十岁的顾城独自坐在被查抄一空的书柜前,忽然发现有本书幸存。就是这本法布尔的《昆虫记》,使他一夜之间变成了狂热的昆虫爱好者。“上百万种昆虫,构成了无限神奇的世界——金龟子身上黄金的光辉,知了背上黑陶的色泽,瓢虫和蛱蝶身上怪诞的图案,每夜都在我的梦中浮动……我觉得法布尔是很好很好的诗人,我的哲学到现在也没有超出他的范围。”这部博物学入门经典著作,以其严谨的科学知识,充满灵性的叙述,偶然间开启了一个诗人的梦。
这个版本的《昆虫记》译自法国德拉格拉夫出版社1923-1925年原版,译者为“科学松鼠会·小红猪翻译组”科普达人,并特约专业昆虫研究者严莹审读校订。“果壳网”Ent、《博物杂志》张辰亮诚意推荐。
先前的译本大多翻译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当时网络还不够发达,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昆虫名称大都根据法语俗名直译,不够严谨。如第二十章的主角孔雀天蚕蛾,法语俗名直译为大孔雀蛾,或大孔雀蝶。如果用这个名称在网络上搜索,就只能找到《昆虫记》中译本相关的资料,查不到具体的物种信息,更找不到学术界对于这种昆虫的描述。再比如,文中描述理纹欧螈幼体的鳃好像小小的红珊瑚,很多译本都译成“小蝾螈”“小蛛螺”,并将“鳃”错译成“梭形尾巴”,而如果运用正确的查找方式找到学名和图片资料,就不会发生这样的谬误。
本书以严谨的图片资料为参照,精心绘制83幅写实插画,还原昆虫、节肢动物、软体动物、植物每个细节,科学与艺术兼得,万物有灵且美。
内文采用70克瑞典进口轻型纸,拿在手中柔软轻盈。封面为日本进口炫彩环保纸,该纸是采用世界森林管理委员会FSC®认证的森林木浆和ECF木浆的一款全新理念环保纸张,同时也使用了针叶树木浆,深得自然野趣。
【名人推荐】
◆《昆虫记》的中译本多如牛毛,但堪称佳作的几乎没有。这个中译本首先做到了动植物的中文名正规科学,这才对得起法布尔昆虫学家的身份。其次,文字语句通顺优美,不辜负《昆虫记》文学巨著的地位。如果让我选一本好的中文版《昆虫记》,我就推荐这本。——《博物杂志》张辰亮
◆有许多人看过自然,有不少人看见过自然,但是几乎没有人像法布尔这样,亲身参与过自然。——“果壳网”Ent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动物,它们形态多变,富有魅力,让我们和法布尔一起保留孩童般的天真和好奇,满怀深情与希望地探索这些有趣的小生命吧。——科普作家 三蝶纪
◆打开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我忘了这个世界。小虫子很忙,和人一样,有许多事,有一份生活。它们要过完自己的生活,很努力,可时常有意外发生——鸡一啄,蜘蛛网一动,一阵雨,都可能中断他们的生计;或仅仅是小学生放学蹦蹦跳跳,都有可能。虫子太小,不能抵抗外界万物的变动,倒霉的可能性就无限多。看蝉唱完歌,从树上掉下来,就为它庆幸,到底唱完了;秋天,蚂蚁把它抬走,一点一点……这就是我对昆虫世界最不美丽的看法。你从微小进入,发觉越来越宽阔盛大。——顾城
◆法布尔的一生,可以说是为昆虫的一生。作为昆虫学家,他不仅研究昆虫,而且描写昆虫,他那卷帙浩繁的《昆虫记》不仅是科学著作,可以说,他透过昆虫世界所书写的,是关于生命的诗篇。——刘心武
◆他以人性观照虫性,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看《昆虫记》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剧更有趣味,更有意义。——周作人
◆法布尔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鲁迅
◆以专注的观察、深刻的洞察力和亲切的情感观察那些最卑微的小生灵,并作出了伟大的发现。——法国总统 雷蒙德·庞加莱
◆无法效仿的观察家。——达尔文
◆《昆虫记》不愧为“昆虫的史诗”,法布尔不愧为“昆虫界的荷马”。——雨果
◆这个大学者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像艺术家一样去观察,像诗人一样去感受和表达。——罗丹
◆法布尔那些极富天才的观察令我痴迷得毫无倦意,在一种持久不衰的期待中使愉悦感得到满足,这种满足,就和痴迷于艺术杰作时的感觉一样。——罗曼·罗兰
2021年1月31日 已读
真的好看,和译林的版本稍有不同,都是十卷本的节选。
19世纪 法国
谣言如何威胁政府 豆瓣
The vanishing children of Paris: rumor and politics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7.2 (12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莱特·法尔热 / [法] 雅克·勒韦 译者: 杨磊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18世纪的巴黎,警察为了维持秩序逮捕了大量流民,连儿童也不能幸免。于是,谣言开始泛滥,说法国国王得了麻风病,需要小孩干净的血来洗澡。于是在1750年,巴黎人在谣言的诱使下,发生了许多反政府、反警察的暴乱。在这之后,巴黎人的政治态度大变,以前巴黎人对国王的尊敬不复存在了。本书认为,1750年的谣言及暴动已彻底摧毁了法国的互信,并为1789年法国大革命奠下了基础。
2020年8月29日 已读
翻译确实糟糕。但这本书说明了两个问题:①即便是蓬巴杜所称愚蠢至极的谣言(用童子的血给麻风病王子治病)也有很多人买账,②这种相信(以及同国王决裂的结果)的前提是“国家不断介入、干涉人们的正常生活”(doge)
法国
屠猫记 豆瓣
The Great Cat Massacre
8.6 (25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达恩顿 译者: 吕健忠 新星出版社 2006 - 4
1730年代的巴黎,一群印刷业学徒发起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屠猫仪式,他们折磨然后杀死所有他们能够找到的猫,包括他们师母的宠物猫。这种残酷的仪式何以在他们眼中如此“好笑”?十八世纪法国人的文化有珍奇的一面,也有寻常的一面,作者一一召唤而出,藉以邀请读者思索这一类的问题:为什么巴黎的一群工匠觉得猫大屠杀那幺有趣?玩笑如何在旧制度的工人间发酵?《猫大屠杀》揭露一个文化的万花筒视野,既熟悉又奇妙。作者在书中提供了治疗文化震荡所不可或缺而且入口难忘的一帖药剂。尽管这是一本学术著述,在作者以带有强烈文学趣味的随笔体例写作的策略下,读者绝对可以获得一次既有益又有趣的阅读经历。
2019年3月10日 已读
“世界观并非毫无证据,所以我们应该有能力走出一条通往证据之路,不是凭直觉凌空跳进虚无缥缈的意见风,而是钻研文献资料。”探索文本中的幽暗处。
法国 研究法
羚羊战略 豆瓣
La stratégie des antilopes
作者: 让·哈兹菲尔德 译者: 龙云 译林出版社 2010 - 5
本书荣获2007年法国美第奇奖
反映卢旺达种族主义大屠杀之后刽子手与幸存者共处的困境
“有时候,凶手们似乎要追上我们了,我们就四下奔逃,给每人都留一线生机;说穿了,我们采用的是羚羊战略。”
也许是被人性本能的暴力所吸引,《解放报》的前记者挺身而出成为这场人间惨剧的档案保管员。他书中任何内容都不会过时。每一页,每一个证据,都是对遗忘的抵挡。
——《新观察家》
作者有种一世稀有的才能——把已经断裂、破碎的语言解救出来。
——《快报》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无论是刽子手还是幸存者,哈兹菲尔德没有让他们被说话。他只是让他们自己开口,甚至不去提问。他不评价,他不强迫理解。他只是写。他把我们带入心灵最幽深的黑暗之中。
——《观点》
《羚羊战略》揭示了那些亲身经历种族灭绝大屠杀的人,无论是杀手还是受害者,他们如今面对和解的痛苦。那些想要遗忘、想逃离过去并奔赴未来的人,那些不倦地潜入沼泽地带——那躺着沾满血污和泥泞的尸体的沼泽地带的人。
——《图文周刊》
让·哈兹菲尔德把一本新书献祭给了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他讲述了刽子手们返回家乡、与幸存者比邻而居的故事。这故事严肃、敏感,也引人争论不休。
——《文学杂志》
译者龙云,生于1975年,四川南充人。法国巴黎四大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外交学院法语教师。擅长口译和笔译,译作有《伟人之旅》(上海人民出版社)、《丁丁与我》《人民文学出版社》、《纳博科夫》(上海人民出版社)等。
2019年1月9日 已读
虽说胡图族是“刽子手”,但也是为了避免回到被图西族免费奴役的境地才开始搞大屠杀。从爱国阵线军队的进攻,到后面国家决定为了不再动荡禁止受害人和凶手再提及此事,甚至杀掉了坦白认罪的胡图族人,感到从头到尾都是恶,都是未和解。
21世纪 法国
天使的叛变 豆瓣
作者: [法国] 阿纳托尔·法朗士 译者: 郝运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2018年5月2日 已读
那嫉妒成性,不学无术,藐视法律,残暴不仁,排场奢华,诡计奸诈,被妓女奴隶和下等人所信奉的巨匠造物主,雅达巴奥特说:“那么,愿你们的旨意成就吧。”
19世纪 法国
6点27分的朗读者 豆瓣
Le Liseur du 6h27
7.7 (17 个评分) 作者: [法] 迪迪耶洛朗 译者: 周小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查令十字街84号》 之后久违的阅读感动。如果你在地铁上读这本书,小心别坐过站。
* 用阅读的热望战胜毁书巨兽。一本独具一格而暖心的小说,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博大思考,献给平凡人的赞歌,献给文学和爱。
* 小说描述了一个如《天使爱美丽》般充满诗情和暖意的世界。在那里,普通人怪诞得可爱。在那里,文学治愈了孤单又心酸的生活。
* 法国当代最令人惊艳的作家让-保尔•迪迪耶洛朗首部长篇,小说上市一周即紧急加印,已销售25种语言版权。
* 理想国•书之书系列首部虚构作品
他为车厢里所有的乘客朗读,这个奇怪的家伙。吉兰•维尼奥勒是钢铁怪兽“碎霸 500”砸书机的仆人,每天过着从书籍化浆厂到家两点一线的生活,乏味而孤单。
早晨6点27分,吉兰准时搭上去工厂的快铁列车,他总是挑一张靠门边的橘红色折叠座位坐下,然后小心翼翼地从皮包里拿出一个文件夹,又从文件夹里拿出一张夹在吸墨纸之间的书页,这页书是他头一天从怪兽的牙齿下偷偷保存下来的。吉兰把书页端放在垫板上,清了清嗓子开始大声朗读起来。
在他眼中,每一张书页都有独特的生命。不论是快铁中每天过着乏味生活的上班族,还是养老院中的老人们,都渴望从一两页断简残编的朗读声中,短暂地进入不一样的生活。
有一天,吉兰在列车箱中捡到了一个U盘,其中装满了一个陌生女孩的文字,他的人生轨迹渐渐发生改变。
看作者如何从碎纸机中拯救被肢解的文学。
——《快报周刊》
这部销售了多国版权的当代寓言完美诠释了爱书的心举世皆然。
——《图书周报》
那些让人想大声朗读书中片段的作品都有一个特点:文字让人愉悦。《6点27分的朗读者》也是其中之一。
——墨痴书店(Librairie Folies d'encre)
难得一见的作品。我认为它是高品质的文学畅销书,将影响更多读者。
——玛尔•加西亚•普伊格,行星出版社文学主编
2018年2月16日 已读
"他所谓的很傻的名字"。除了翻译的装逼腔太重,以及结局太商业电影的感觉,还好吧。亚历山大体之王的朋友加分,虽然不可能存在于世界上。
21世纪 法国
困在宜家衣柜里的苦行僧 豆瓣
The Extraordinary Journey of the Fakir Who Got Trapped in an IKEA Wardrobe
5.3 (6 个评分) 作者: [法]罗曼·普埃尔多拉 译者: 高原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5
《困在宜家衣柜里的苦行僧》是一部非常好读的故事,一个苦行的印度骗子,为了买一张宜家15 000钉版的床,来到法国,半夜躲在宜家衣柜里,被偷渡到英国,开始了一段荒诞离奇的旅程。他是一个骗子,是一个半夜躲在宜家衣柜里的印度人,是一个冒险家,也是一个能让我们重新思考幸福和命运的人。
这是一部异想天开又满含人文情怀的现代寓言,他搭乘的交通工具有宜家衣柜、行李箱、热气球、货船,还有行李传输带,荒诞离奇,引人发笑,又如此动人。
这也是一个幽默的故事,让人看了开怀大笑,也是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风靡全球,畅销40多个国家,上千万读者深夜捧读。在法国,本书首印3000册,结果法国累计销量超过100万册,即将改编同名电影。
2016年11月24日 已读
这书名多后现代的,多像会火的样子,硬是给写成尴尬度爆表的刻板印象大集合的搞笑。
21世纪 法国
地狱一季 豆瓣
9.1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花城出版社 1991 - 1
2016年5月19日 已读
在我内心深处,在千百种世俗仙境之间,也萌生着对十字架上受难者的深情。我多想像一个幼童一样被劫走,以便忘却一切苦难在天堂中嬉戏。
20世纪 法国 预言咏
要塞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 译者: 马振骋 海南出版社 2003 - 9
世纪之交,法国人举办了20世纪最佳法语图书的评选活动,结果,最终脱颖而出的是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但是,这位最佳法语图书的作者生前最青睐的作品却是《要塞》,他说:“这部书将在我身后出版,我的其他著作与它相比只是习作而已。”《要塞》是一部随感录,沉思集似的作品。书中有故事、有自白、有议论。它借托沙漠中一位柏柏尔酋长对王子的教育,表达了对文明、人生、社会、制度、价值的议论……
2016年5月5日 已读
我禁止有人提出问题,深知不存在可能解渴的回答。那个提问题的人,只是在寻找深渊。捕捉不难,难的是爱,太需要耐心了。我不会剥夺他们的国,但我也不关心他们的苦难。只有缺少爱的时候才学到什么是爱;只有在祈祷中得不到回音时,才知道何为神,才学会虔诚;燧石和荆棘未必不是沃土。你若没有痛苦,就什么都不会得到,因为你的心是空的。
20世纪 法国
厨房里的哲学家 豆瓣
Physiologie du goût
7.0 (6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安泰尔姆·布里亚-萨瓦兰 译者: 敦一夫 / 付丽娜 译林出版社 2013 - 3
法国传奇政治家和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将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化作美食奇谈,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所写的主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书中第一部分作者谈到了和吃喝有关的一些现象、历史、原因和解决办法,如食欲、宴席、肥胖症和美食主义等,深入剖析人类,尤其是法国人的饮食习惯;第二部分作者则谈到自己在世界各地与食物有关的经历,如自己流亡途中的美食奇遇等。话题热门,语言幽默风趣。
2016年5月3日 已读
很是法式( ̄▽ ̄)
法国
Justine, or the Misfortunes of Virtue 豆瓣
作者: Marquis de Sade 译者: John Phillip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
'I have become whore through goodwill and libertine through virtue.' Orphaned and penniless at the age of twelve, the beautiful and devout Justine embarks upon her remarkable odyssey. Her steadfast faith and naive trust in trust in everyone she meets destine her from the outset for sexual exploitation and martyrdom. The unending catalogue of disasters that befall her, during which she is subject to any number of perverse practices, illustrate Sade's belief in the primacy of Nature over civilization. Virtue is no match for vice, and as criminality and violence triumph, Justine is doomed to suffer. Sade's writings have become a byword for transgression and obscenity, and the logical amorality of his philosophy still has the power to shock. By overturning social, religious, and political norms he puts under scrutiny conventional ideas of justice, power, life, and death. Justine is a ferocious physical and intellectual assault on absolute notions of good and evil, and as such, one of the earliest literary manifestos for atheism. ABOUT THE SERIES: For over 100 years Oxford World's Classics has made available the widest range of literature from around the globe. Each affordable volume reflects Oxford's commitment to scholarship, providing the most accurate text plus a wealth of other valuable features, including expert introductions by leading authorities, helpful notes to clarify the text, up-to-date bibliographies for further study, and much more.
2016年1月13日 已读
其实我没明白为什么就成禁书了……这水平……作为黄书屁话太多了好吗,但要说刻画入微吧又并没有……女主这也算玛丽苏的一种了,谁见了都控制不住想和她啪啪啪==而且什么了不得的描写都没有,手动再见
18世纪 法国
文字生涯 豆瓣
8.3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保罗·萨特 译者: 沈志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
自传体小说《文字生涯》诙谐俏皮、妙趣横生地讲述了作者本人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解释存在主义思想和整个学说的出发点。
让-保尔·萨特(1905—1980),二十世纪法国声誉最高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学说对法国及整个欧美的思想文化界曾产生深刻影响,至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015年12月22日 已读
除了在书本里,人心到处都是一个样子。我把才华和功德混为一谈。我有时感到蹉跎的时光抚摸着我,但更经常的是,我感到时光停滞不动。为避开荣誉和丢脸,我企图躲进孤独的个性中去;但我没有个性,在自己身上只发现令人吃惊的呆板。镜子使我明白我本来并不讨人喜欢,其实这一点我心里始终是清楚的。文化救不了世,也救不了人,它维护不了正义,但作者把自己摆进去,从中认识自己,只有这面批判的镜子让他看到自己的形象。——其实,这个弄虚作假已入骨髓的萨特,在我看来是很真诚的。他让我料想到,原本我可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20世纪 法国
昆虫记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让-亨利·法布尔(Fabre.J.H.) 译者: 刘莹莹 / 王琪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10 - 6
《昆虫记》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影响了无以数计的科学家、文学家及普通大众,其文学及科学非凡的成就受到举世推崇:虽然全文用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被公众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传世经典!本译本选取的都是中国读者耳熟能详的昆虫,如蚂蚁、蝴蝶、蟋蟀、蜘蛛等,特别集中了原著中文学性、可读性较强的片段,保存了其中的风格与趣味。
2015年12月19日 已读
鳕鱼之所以非常多产,是为了养活无数受饥挨饿的生命。精湛的技艺和不可思议的愚蠢结合在一起。觉得是最好的神创论的证明。
19世纪 法国
某种凝视 豆瓣
作者: [法国] 弗朗索瓦兹·萨冈 译者: 段慧敏 2011 - 7
《某种凝视》是一部弗朗索瓦丝·萨冈的美文集,由其四部年度畅销作《租来的房子》、《你好,纽约》、《瑞士来信》、《某种凝视》合辑而成。
在《某种凝视》这部书中,萨冈以法国作家特有的感性与细腻,剖析了两性关系中的迷人与错愕;透过美妙的文字,引领了一场风趣而灵动的时尚追逐;远游世界的意兴与激情令人读之神往,而对其写作及作家生涯的坦陈告白,又让人们领略了一个魅力无穷的“理性萨冈”。
2015年4月24日 已读
那个怪异的女人,幼稚而失败的女人。温柔就是热情与顺从的混合物,嘛,怪不得呢。幸福,不需要吃饭,不需要睡觉,像鸟儿一样整晚都醒着。有些地方感觉怪怪的,是被删截掉了么?萨冈被她自己的文字和社会的眼光塑造得太过放荡不羁,其实却是很正气的人。
20世纪 法国
埃梅短篇小说选 豆瓣
作者: [法国] 马塞尔·埃梅 译者: 李玉民 / 陆秉慧 外国文学出版社 1986 - 6
目次
穿墙记
生存卡
谚语
波尔代沃的传说
征妻
七里靴
执达员
等待
侏儒
两名受害者
图发尔案件
体育俱乐部
大盗悔改记
最后一名
铜像
若斯
译后记
2015年3月2日 已读
用月光淬火的弹簧,没有经住一切考验。最喜欢《生存卡》,《七里靴》可以和《最后一名》对照着读,《穿墙记》则和《侏儒》《铜像》《若斯》是一类,相比之下《若斯》还乐观些,毕竟回到了过去的生活,虽然是以做苦役为代价的。
20世纪 法国
青春咖啡馆 豆瓣
Dans le café de la jeunesse perdue
7.6 (78 个评分) 作者: [法]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译者: 金龙格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0 - 5
在巴黎塞纳河左岸的拉丁区,靠近卢森堡公园的奥黛翁,有一家名叫孔岱的咖啡馆。它像一块巨型磁铁一样,吸引着一群十八到二十五岁的年轻人。他们“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放荡不羁”,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从不考虑未来,享受着文学和艺术的庇护。
在这群客人之中,有一个名叫露姬的二十二岁女子特别引人注目。她光彩夺目,就像银幕上光芒四射的女影星。她是从哪里来的?她有着怎样的故事?她的迷人光芒之后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她是不是在逃避什么?故事围绕着这名年轻女子的失踪展开。四个叙述者纷纷登场,他们都已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向读者娓娓讲述露姬的短暂人生经历。
2014年12月12日 已读
“只有逃跑的时候,我才真的是我自己。我只想逃走,逃到更远的地方,用剧烈的方式割断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怎么感觉是男版的逃离,却一面跑一面回头看,站定了感伤。“那些人在某一天消失了,人们才发现对他们一无所知,连他们的真实身份都不知道。”莫迪亚诺的象征并不能说多高明,却不动声色,最嫉妒的就是这样举重若轻。可能是期望太高,反而觉得这本不够惊人。
21世纪 法国
东方之旅 豆瓣
作者: [法] 杰拉尔·德·奈瓦尔 译者: 王玥 / 曹丹红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8 - 1
杰拉尔·德·奈瓦尔的这部巨著,被公认的东方文化研究权威爱德华·W.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援引、提及达四十余处,可见这部巨著对了解和研究东方文化有着怎样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作者眼里,神秘的东方是浪漫之地、幻美之地、救赎之地,他将自己的生活信念与艺术灵感寄托在了自己的东方之旅上。但他亲历的东方却与他理想中的不一样,希望的破灭加剧了他精神的幻灭。《东方之旅》出版四年后的一个寒冷冬夜,奈瓦尔用母亲留下的裙带,吊死在巴黎老路灯街的街头。当第二天人们发现他的尸体的时候,满地积雪,寒风凌厉。
2014年10月18日 已读
奈瓦尔被国内的女性吓得半死:在各种机构取消了物质力量的欧洲,女人变得太强大了,由于拥有上天赋予的魅力、诡计、毅力和说服力,在我们的国家,女人同男人享有平等的社会地位。于是让我对他时不时对亚洲小女奴表现出的直男癌观点有了些同情,可她为什么后来就不见了!说好要结婚的哪个酋长的女儿也不见了= =!看在引用了那么多,以及他出了那么多钱,还有最后因为幻灭感把命都搭上了的份上给个五星吧。虽然这个出版的错字和排版和选图真的不怎么让人喜欢。
19世纪 往事不可追 法国
局外人 豆瓣
8.8 (74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郭宏安 译林出版社 1998
《局外人》是加缪小说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之一,堪称20世纪整个西方文坛最具有划时代意义最著名小说之一,“局外人”也由此成为整个西方文学-哲学中最经典的人物形象和最重要的关键词之一。
2014年9月15日 已读
这版本的翻译好得多,虽然借鉴柳鸣九的地方也很明显。诶呀,捅人刀子的都是那些人素以为交往不错的人。反正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我看别人粪草一堆,别人瞧我也不过尔尔。为什么Mary没有在庭审过程中和那个邻居好上,这样多悲剧的……也对,太刻意就失真了,“演员对一个悲剧角色投入的精力越多,他就越会小心翼翼不去夸大。如果他的表现有节制,那么他激起的恐惧就会没有节制”,诶呀,作家亦是。
20世纪 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