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智
花朵的秘密生命 豆瓣
ANATOMY OF A ROSE
作者: [美] 沙曼·阿普特·萝赛 译者: 钟友珊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7
这是一本以花朵为主题的自然科普读物。作者综合植物学和科学史,以生动优美的诗意文字,描绘了花朵不为人知的生存与演化,并深入探讨了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联。其清晰的逻辑和灵动的文笔,能够带领读者重新认识我们熟悉而又陌生的植 物,开启花朵的探秘之旅。
2020年4月6日 已读
前面十章一口气读的,真是有趣,RIO天父世界转圈圈( ´▽` )ノ从讲植物命名的第十一章开始就有点劲头不足,每章都点了一个方向(比如活过了KT线的植物、减缓植物灭亡速度的迫切性、植物的基因改造等),没有再像开头一样深入写,更像博客科普或科技散文。但还是好读!
爱智
所以,一切都是童年的错吗? 豆瓣
7.3 (9 个评分) 作者: KnowYourself主创们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9
“新媒体排行榜”心理健康类第一公号KnowYourself首度结集,专业、犀利、直戳人心。
·
原生家庭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个性背后是怎样的心理成因?
恋爱关系中有怎样的心理机制?
那些你在困惑时向自己提出的疑问,都可能在这本心理学科普书中,找到答案。
直面真实,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
为什么说原生家庭不是决定人格的唯一因素?
父亲在家庭中的投入,如何影响我们的一生?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在感情中的表现?
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吗?
明知自律有益,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为什么经常感到空虚?
于千万人之中,真的存在一个“对”的人吗?
分手后,应不应该迅速开始新恋情?
……
探讨原生家庭、亲密关系、心理困境;
关于完美主义、自卑情结、性格内向、反弹式关系、恐婚……
从心理学的角度,剖析生命中的疑问与困惑。
看清它们,接纳自己,再大步向前。
2019年5月4日 已读
这本好棒啊,虽然就是公号的水平,但讲的都是特别接地气的问题,而且频频让人有中枪的感觉。但怎么说呢,理解到成长是一种选择,在意愿之后加上计划和行动,和其他任何事情一样可操作。嘛,我不想再当彼得潘啦,我想进入各种关系里承担起责任喏——我大脑中的腹侧被盖区非常喜欢你,理性思考说不喜欢你不合适只是在赌气。#人生转型期#
爱智
疑之颂 豆瓣
IN PRAISE OF DOUBT:HOW TO HAVE CONVICTIONS WITHOUT BECOMING A FANATIC
作者: [美]彼得·伯格 / [荷]安东·泽德瓦尔德 译者: 三辉图书/曹义昆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1
人类今天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世界,在互动交流中繁衍生息。然而,这样的生存境况并非没有张力存在。对于一些道德的争议问题,当人们强烈坚持适相对垒的观点时,该如何处置?当面临攻击性的基要主义的挑战时,文化如何维持其和谐性?作为个体以及作为整个社会构成的我们,如何在道德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达到理想的平衡?根据世界知名的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和安东·泽德瓦尔德,答案在于——怀疑。
本书所言的“怀疑”并非是使人麻痹、因被形形色色的选择所惶惑变得毫无决断能力的相对主义的那种,而是指对“怀疑”的善巧运用。此种“怀疑”所持的“中间立场”,使人们能够以坚定的道德认信勇敢前进,而不至陷入狂热分子的诱惑之中。通过对宗教史上怀疑精神的追溯,本书阐释了为什么真理乃至宗教信仰也需要“怀疑”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以及民主自由时代下怀疑和道德之间的深刻关联。
评价:
一本具有丰富实践智慧的书。其作者对于统治当代生活的各种心智动力有着深刻的洞见,说清了很少有人能够言明的问题。教育和宗教界的领导者尤其需要阅读此书。它鲜明勾勒出能够同时包纳普通生存感受和本质性信仰的一种理智上负责任的方式。
—— 达拉斯·威拉德(Dallas Willard) 南加州大学哲学教授
2019年4月10日 已读
“在道德确定性的范围内存在着怀疑的空间,正如在热忱的信仰那里有怀疑的余地一样” 。一开始我对作者推崇的“能在单脚站立时间内说清的确定性”有异议(他的例子是一个拉比说的“于我有害,勿施与人”),但再一想,“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其次是爱人如己”和“律法的总纲就是爱”也是一样的。另外,很多评论给低分是因为作者没有给出“有用”的回答,但作者诚然说了,伦理问题没有一刀切的回答,唯有以开放和务实的精神去解决。(另,朝着相对+传统主义的方向发展,可能就是似羊说的:你宗教信仰没那么极端了 #自由派又一证#)
爱智
The Moral Vis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豆瓣
作者: Richard B. Hays HarperOne 1996 - 8
A leading expert in New Testament ethics discovers in the biblical witness a unified ethical vision -- centered in the themes of community, cross and new creation -- that has profound relevance in today's world. Richard Hays shows how the New Testament provides moral guidance on the most troubling ethical issues of our time, including violence, divorce, homosexuality and abortion. "Hays' passionately written book, with its bold agenda, has neither peer nor rival." --Leander E. Keck, Winkley Professor of Biblical Theology, Yale Divinity School "There are few people I would rather read for the actual exposition of the New Testament than Richard Hays. This book is filled with wonderful readings that not only inform us about how to think better about the so-called 'problem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ew Testament and ethics' but, even more, speak of how our lives should be lived in the light of Christ's cross. - Stanley Hauerwas , Gilbert T. Rowe Professor of Theological Studies, Duke University Divinity School "Richard Hays has succeeded brilliantly in bringing New Testament studies, contemporary theology, and ethics into a deeply reflective conversation... Hays' point is that the New Testament norms the Christian life, and, with the help of imagination and metaphor, can address the moral conflicts of our time." --Ellen T. Charry, Perkins School of Theology, 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 "This book isn't just a breath of fresh air. It's a hurricane, blowing away the fog of half-understood pseudo-morality and fashionable compromise, and revealing instead the early Christian vision of true humanness and genuine holiness. If this isn't a book for our time, I don't know what is." --N. T. Wright , author of The New Testament and the People of God
After You Believe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N. T. Wright HarperOne 2010 - 3 其它标题: After You Believe
From the author of the acclaimed Simply Christian and Surprised by Hope comes a book that addresses the question that has plagued humans for centuries—what is our purpose? As Christians, what are we to do with that ambiguous time between baptism and the funeral? It's easy to become preoccupied with who gets into heaven; the real challenge is how we are going to live in the here and now. Wright dispels the common misconception that Christian living is nothing more than a checklist of dos and don'ts. Nor is it a prescription to "follow your heart" wherever it may lead. Instead, After You Believe reveals the Bible's call for a revolution—a transformation of character that takes us beyond our earthly pursuit of money, sex, and power into a virtuous state of living that allows us to reflect God and live more worshipful, fulfilling lives. We are all spiritual seekers, intuitively knowing there is more to life than we suspect. This is a book for anyone who is hoping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while we're here on Earth. There is. We are being called to join the revolution, and Wright insightfully encourages readers to find new purpose and clarity by taking us on an eye-opening journey through key biblical passages that promise to radically alter the work of the church and the direction of our lives.
2019年3月7日 已读
从virtue ethics的角度指明信主之后“应该做什么?为什么应该这么做?如何做到?”的问题,总体还是以理论为主(例如泛泛而言需要在主内集体中操练属灵的价值观选择,需要意念的更新,等等),但解说还是平易近人的,有很大一部分是在用日常的例子助人理解/接受。(甚至你可以说,成为新造的人也可以用上10000小时定理hhhh)
爱智 稣典
恶魔花园 豆瓣
In the Devil's Garden: A Sinful History of Forbidden Food
作者: (美)斯图尔德·李·艾伦(Stewart Lee Allen) 译者: 陈小慰 / 朱天文 新星出版社 2008 - 7
这是一部会让餐桌上的客人拍手称奇,食欲大开的作品。别开生面的趣事轶闻以及带有一丝邪恶之气的幽默感,令人爱不释手。
在本书中,作者以圣经中的七宗大罪(淫欲、饕餮、傲慢、懒惰、贪婪、亵渎、暴怒)来分门别类,以睿智的笔触,介绍历史上曾经被各种民族与文化视为禁忌的美味,以及这些令人垂涎三尺的禁忌菜肴如何界定出世界上纷呈百态的文化。
从伊甸园中甘美诱人的苹果、到珍贵的美食圣品鹅肝酱,作者斯图尔德‧李‧艾伦向读者生动展现了这样一个事实:饮食不过是人类原始本能的享乐,一旦被加上罪名,背后必然隐藏着惊人的故事。例如,“爱情果”即如今我们熟悉的番茄,在19世纪以前,一直被认为是魔鬼隐藏其中的催情食品。“饕餮”菜肴邀请读者体验古罗马盛宴,从榛睡鼠到特洛伊烤猪,几乎每道菜都与国家的禁令背道而驰。“懒惰”一章中则介绍了“懒惰之根”——马铃薯的悲惨故事。马铃薯在爱尔兰广受欢迎,致使英国的卫道人士宣称,因马铃薯枯萎病而造成的饥荒浩劫是神施予爱尔兰人的惩罚方式,因为他们吃了这么一种导致懒惰、让人学坏的食物。
《恶魔花园》充满了各种不可思议的饮食历史,同时也遍布作者造访奇异国度的游踪足迹,还搜罗了各式各样的禁忌食谱,包括被西班牙宗教裁判所视为异教的无酵面球,以及阿兹特克人明令禁止的“巧克力香槟酒”。不论是喜爱美食的人、烹饪历史学家、人类学兴趣爱好者或是喜欢随着书本神游的旅行者,相信这都会是一本让你读来兴味盎然的佳作。
请尽情享用这顿美味大餐吧!
2019年3月3日 已读
hhhhh这本书我已经想读好几年了,没想到这么有趣这么贫,以及没(这么直观地)想到淫类原来如此愚蠢。有几个点:1.时代和社会对于某一食物无理智的禁忌,或在新时代被舆论带节奏的褒贬(文中提到香烟和配方奶的宣传,想到的是转基因食品);2.吃什么东西便有什么东西的特性,是文化也是玄学。
爱智
童话中的男性进化史 豆瓣
作者: [美] 艾伦·B.知念 译者: 陈宇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 10
这是一部熔童话故事和男性智慧于一炉的奇书。美国荣格派精神分析学家艾伦·B.知念用亲近当代读者的语言重述了数十篇精选自世界各地的经典男性童话,通过对精灵、巫师、国王等男性主人公形象的精妙解析,挖掘出了尘封于时间与心灵深处的古老男性原型,带领读者去重新认识男性行为背后的深层缘由,为那些已经或即将踏上内心之旅的男人提供了一幅地图。
2018年12月31日 已读
国王和食尸鬼那个故事的解读太厉害了。但把一切女性形象都往阿尼玛和大母神上靠,把一切男性角色都分为邪恶落后的英雄家长和调和机智的恶作剧者,好像有过度解读之嫌。而把一些现实案例里的梦境或者幻想拿来分析也有些“神神叨叨”。对,还有里面提到的中国童话一个都没听说过hhhhh……以及我很好奇,在男性到了功成名就的中年需要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拿不知道什么东西的时候,女性在寻找怎样的自我。
爱智 美国
庄子三篇疏解 豆瓣
作者: 王厚琛 / 朱宝昌 1991
庄子三篇疏解
2018年11月27日 已读
“因彼我的对立,占主动地位的毕竟是我,我丧了,彼也就跟着丧了。”笑了三分钟hhhh……“一切是非之争都是以偏见纠正偏见”。以及,庄子倒和卡尔巴特有颇多互通之处。又以及,养生主的解释竟然让我想到降临里外星人的文字。
古代文学一 爱智
诗学 豆瓣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罗念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5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
“理清西方思想脉络,更新中国学术传统”,为“世纪文库”之编辑指针。文库分为中西两大书系。中学书系由清末民初开始,全面整理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学术著作,以期为今人反思现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处境铺建思考的进阶;西学书系旨在从西方文明的整体进程出发,系统译介自古希腊罗马以降的经典文献,借此展现西方思想传统的生发流变过程,从而为我们返回现代中国之核心问题奠定坚实的文本基础。
本书为其中一册。
2018年11月26日 已读
1450b〔“思想”占第三位。“思想”是使人物说出当时当地所可说,所宜说的话的能力,(在对话中)这些活动属于伦理学或修辞学范围,旧日的诗人使他们的人物的话表现道德品质,现代的诗人却使他们的人物的话表现修辞才能。……“性格”指显示人物的抉择的话(在某些场合,人物的去取不显著时,他们有所去取);一段话如果一点不表示说话的人的去取,则其中没有“性格”。“思想”指证明某事是真是假,或讲述普遍真理的话。〕还是为了OT作业看的。[情节只要有条不紊,则越长越美]昨天读网文倒有这体会。
希腊 爱智 需重读
疯癫与文明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9.1 (87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2018年11月24日 已读
第三章疯人感觉可以用来写先知书的论文。第五和六章一脸民科昂……第七章里说理性的不可靠✓ 第九章讲精神病院的机制☆☆ 结论☆ ……以及以前的博士论文可以这样写的吗?!QUQ……再以及如果用这套来分析精神病院类或者恶魔附身类恐怖片应该很666啊……再再以及,昨天和同学说了认为“人有一个合理的范式,所以不一样的人有问题”是西方的想法,再读一遍福柯觉得这说得很对。
爱智 需重读
前车可鉴 豆瓣
作者: 弗兰西斯·薛华 译者: 梁祖永 华夏出版社 2008 - 1
为了完成这部巨著,薛华博士花了超过40年时间,深入研究哲学、历史、社会学、艺术等各部门学问。他从分析古罗马的败亡开始,顺着历史的发展,将基督教的兴起、中世纪时期教会的变质、启蒙运动、宗教改革,以至现代社会的形成等阶段的进程,及其间文化的特质一一展示。并以自己独到的立场加以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指出西方文化衰落的根源,是人本主义的人的自我中心,人想作宇宙的主宰。他告诉我们西方国家已迷失方向,以致整个文化体系百病丛生,*后全球都将被带入危机。他也在*后试图指出了人类的希望,在于复兴古老的道德和价值标准。
2018年11月15日 已读
虽然之前读了几本梳理教会史的,但还是觉得refreshing?当然作者立场非常强就是了。
宗教 爱智 美国
路西法效应 豆瓣
The Lucifer Effect: Understanding How Good People Turn Evil
8.4 (5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菲利普·津巴多 译者: 孙佩妏 / 陈雅馨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 - 3
一批彼此并不相识的年轻人——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走进了“斯坦福监狱”。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作者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2018年11月14日 已读
看到实验过程中津巴多黑化了还挺讨厌他的,还有看到他安慰那个崩溃的囚犯,就像能操控人的巫师。但他后面还挺诚实的。那么问题来了,需要怎样极端的自我意识,才可能在情景的设置中超脱旁观呢?以及,其实把人当人看似基本,却最容易被忘记。再以及,狱卒的欺负和童年的方式如出一辙,这是否是说,成年社会不再做某些幼稚的霸凌只是因为被限制了并不是不想?嘛,对人本性之恶的又一证。
爱智
禅与日本文化 豆瓣
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作者: 铃木大拙 译者: 陶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9 - 6
本书译自《铃木大拙全集》第十一卷。岩波书店,1981。
书由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旨在向西方人士阐释禅宗如何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内容涵盖了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特点的艺术、儒教、武士道、剑道、俳句、茶道以及对自然之爱。[1]
铃木大拙认为,禅在日本人的性格塑造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整个大和民族的文化都与禅息息相关,离开了禅,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日本文化的精神内涵。
“从本质上看,禅是一种见性之法,并为我们指出挣脱桎梏走向自由的道路。”
“禅所提出的解决方法来自于个人的经验事实而不是什么书本知识。”
“所谓个人的体验,乃是抛开任何媒介物而直接地把握事实。”[1]
——铃木大拙
2018年11月13日 已读
我不动智的观感就是……这也太能装逼了吧。那篇把芭蕉俳句说得神乎其神的段落可以出个外国文学一的阅读理解……
日本 爱智
恐惧与颤栗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丹麦] 克尔凯郭尔 译者: 刘继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 4
2018年11月7日 已读
虽然有很多???的解读,但有一点说得很好:信仰骑士孑然一身地面对绝对真实的上帝的检视,故其一生都处于紧张状态(而这和我之前构建起来的想法形成了张力:也就是《异乡客》所说的,群体间需相互扶持否则无法在世界的冲击中维系)
宗教 爱智
Philosophy for Understanding Theology 豆瓣
作者: Allen, Diogenes/ Springsted, Eric O. 2007 - 10
Philosophy for Understanding Theology has become the classic text for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ilosophy and Christian theology. This new edition adds chapters on postmodernism and questions of the self and the good to bring the book up to date with current scholarship. It introduces students to the influence that key philosophers and philosophical movements through the centuries have had on shaping Christian theology in both its understandings and forms of expression.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 豆瓣
Why I Am Not a Christian and Other Essays on Religion and Related Subjects
作者: 伯特兰·罗素 译者: 徐奕春 商务 2010
《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主要内容简介:托马斯·潘恩的命运、正派人、新的一代、我们的性道德、自由与学院、上帝的存在——伯特兰·罗素与耶稣会F.C.科普尔斯顿神甫的辩论、宗教能医治我们的毛病吗?、宗教与道德等。
2017年6月30日 已读
我倒觉得,可以看看他提出的确切的问题,并以此为戒。
爱智
沉思录 豆瓣
Meditations
7.8 (71 个评分) 作者: 马可·奥勒留 译者: 何怀宏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2
《沉思录》是古罗马皇帝奥勒留写给自己的书,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作品来自奥勒留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冷静而达观的生活。这部著作是斯多葛学派的一个里程碑。
2017年5月13日 已读
看了才发现是斯多葛派啊。当时听的时候想的是,最可怕的就是把私人的心得当成普世的真理,又将绝对的真理淡化成具体的经验。
爱智
大问题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Big Questions
9.0 (3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罗伯特·C. 所罗门 译者: 张卜天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1
这是一本哲学的入门读物,也可作为大学本科哲学导论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它最大的优点是叙述生动,很吸引人,特别是能够吸引那些非专业人士的注意力。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说法,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的。也就是说,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引入哲学的殿堂。读者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到思考的乐趣。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还加了几篇附录,生动地讲解怎样写作哲学,哲学的规范、文体、风格是什么,以及一些基本的逻辑常识,这对学术写作的规范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罗伯特·所罗门教授,尤以擅长授课和写作清晰晓畅而著称,难怪本书写得那么善解人意,字里行间都能透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
本书作为一本简明哲学导论性的专著已经是第六版了,很受美国大学广大师生的欢迎。每一个迷恋大问题的哲学爱好者都无法拒绝作者顺畅的文字和对哲学正真的召唤!
2017年3月4日 已读
算是非常良心中立的一本哲学入门了。“不论意愿有多强,只要我们的决心足够大,我们总能违背自己的意愿行事。无论是大是小,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是一项决定,而且我们的每一项决定都是自由的。即便我们没能遵守这项决定,或是发现自己无法做决定,我们也是有责任的。自由或责任无法逃避。自由始终是一次机会。”"哲学绝非一套完全超然的、脱离时空的思想,它总是扎根于那些发问和求解的人。"诶,其实比起Philosophy for understanding theology,不如philosophy for serving theology。
爱智
法理学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E.博登海默(美) 译者: 邓正来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8
本书把散见于1940年《法理学》一书中的有关法理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资料集中在第一部分。本书第二部发和第三部分中对一般法律理论的实质性问题所作的论述,乃是以某些蕴含在我研究法理学问题的进路中的哲学假设和方法论假设为基础的。
翻译这部综合性的法律哲学著作,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试图通过这样的努力为中国法学的重建做一些知识上的基础工作,因为当时的中国法学在现代法制建设的要求或驱动过程中正陷于历史性的困境之中:一方面要为这种法制建设的努力作正当性的论证,另一方面又因法学研究的长期停顿而明显缺乏这方面的法律知识支援。第二个目的则是试图通过这部法律哲学著作的翻译/思考实践而对自己在法律方面的疑惑做一些知识上的清理工作,因为我在当时就已经明确意识到,在法律哲学思考的领域中,人、自然和社会在法律架构下的关系,人或法律人与法律在知识上的关系以及法律权威的正当性等问题极为繁复,绝非人们一般想象那般自明简单。
2017年2月28日 已读
为了古代近东律法而看的。其实感觉发展到后面也不过是脑洞大开拾人牙慧。缺乏实践不可,然缺乏所谓自然法即基本道德或核心是否可以呢。
爱智
范畴篇 解释篇 豆瓣
8.1 (10 个评分) 作者: 亚里士多德 译者: 方书春 商务印书馆 2003 - 7
作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其著作在公元前1世纪时就被后人编订成集。《范畴篇》和《解释篇》是亚里士多德逻辑学著作《论工具》一书开始的两篇,也是整个《亚里士多德全集》开始的两篇。前者叙述了逻辑学理论,制定了范畴学说;后者阐述了论证的一般原则,研讨了三段论法的问题。
2017年2月28日 已读
名词是因为习惯而有其意义的声音,没有时间性。动词是在其本身意义以外带着时间概念,永远是所言之事的记号。动词标志现在的时间,动词时态标志除现在以外的时间。意志作为起点。
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