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智
亚里士多德的世界 豆瓣
Aristotle
6.6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乔纳森·巴恩斯 译者: 史正永 / 韩守利 译林出版社 2010 - 3
作为哲学家中的翘楚,亚里士多德对西方思想史的影响无人能及。在本书中,乔纳森·巴恩斯根据现有研究成果及个人理解,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印象的亚里士多德。作者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还原到历史背景中,探究了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研究、逻辑学发现、形而上学理论,亚里士多德在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方面的著作,以及亚里士多德关于艺术与诗的思想。
2017年2月21日 已读
“他用晦涩的语言来迂回绕过难以阐述的主题,以此避免别人的反驳——就像章鱼喷射黑墨一样,使自己难以被捕获”,哈哈哈哈一秒好感度MAX。
爱智
理想国 Goodreads 豆瓣
Πολιτεία
8.6 (185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柏拉图 译者: 郭斌和 / 张竹明 商务印书馆 1986 - 8
《理想国》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
《理想国》一书是柏拉图的一篇重要对话录,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通过与其他人对话的方式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即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他的理想国里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他认为现存的政治都是坏的,人类的真正出路在于哲学家掌握政权,也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拯救当时城邦所处的危机。这种信念构成了柏拉图成熟的政治哲学体系的核心。在他的眼里“哲学家”有着特殊的内涵。他认为哲学家是最高尚、最有学识的人,而这种贤人统治下的贤人政体就是最好是政体。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学家为国王的国家才是最理想的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存在于天上的模范国家。
在他看来,哲学家的本质是具有知识,具有智慧、正义、善的美德,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国家最高理念的认识,即对“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见”而已。治国作为一门知识,也只有哲学家才能掌握它,进而有资格执政,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能达到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知道“理想国”应该怎样组织、怎样治理。这样,所谓哲学家执政,就被柏拉图理解为高超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和绝对最高权力的结合。他坚信只有哲学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学家是理想国必然的统治者。
人类追求的正义与善就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他认为国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并与人的灵魂相关才有意义。在《理想国》里苏格拉底刚开始讨论的话题就是“正义”问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柏拉图对正义有着多么强烈的憧憬与向往!他认为绝对的正义在神那里,这正好印证了对话结尾的宣言,“让我们永远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正义和智慧不仅是国家的主题,也可以说是整个宇宙存在的本质,因为国家的起点“就是永无止境的时间以及时间带来的变化”。
柏拉图的正义表现在爱情上就是节制。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柏拉图式的爱情似乎是精神恋的代名词,用来指称那种超越时间、空间,不以占有对方肉体为目的的只存在于灵魂间的爱情。而实际上柏拉图式爱情的真谛指的是一种对节制的崇尚,对善和美的追求。
2017年2月16日 已读
再读也是觉得是一堆geek的脑洞大开。不是人道主义了什么,而是其前设就有问题,很多他反对的东西其实也可以反过来攻击他。只是他自己写不会提到这种思路罢了。虽然论证过程确实很牛,但那种互捧臭脚的感觉还是受不了。哦对,还有第十卷突如其来的印度教即视感,pantheism确实是人类理性的巅峰了么。
希腊 爱智
逻辑学教程 豆瓣
作者: 柴生秦 / 马养新
逻辑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从亚里士多德开创至今。
2016年6月22日 在读 演绎推理的有效性问题其实是一个形式问题,而与演绎推理的前提和结论的内容无关。
爱智
爱是光着脚的哲学 豆瓣
作者: [美]大卫•奥•康纳 译者: 练培冬 2014 - 8
本书是圣母大学哲学教授David O.Connor的哲学课原版手稿首度译作。本课的探讨内容包括柏拉图哲学经典《会饮篇》《斐德罗篇》、莎士比亚戏剧,亦有托马斯曼的名作《威尼斯之死》、现代小说家安德鲁•德布斯的短篇小说集等,结合数部电影,从古代的哲学智慧维度探讨现代爱情。将古希腊神话天真烂漫的想象力、古代哲人对爱情永不停歇的诚挚思考杂糅进现代人对爱情的想象之中,剑走偏锋地用经典哲学品析当下耳熟能详的电影、小说、戏剧,分析剧中的人物心理与恋爱关系,对于古希腊哲学思想如何丝丝入扣地影响了现代爱情世界,提出了一些非常独到的恋爱观。通过淳朴而新奇的古希腊神话说明爱情的本质,用哲学的尺子丈量现代人爱情的深度。爱情是一道令人孜孜不倦又常常无解的难题,而这本书里有直指终点的钥匙。
为哲学找到拥抱浪漫的方式,用智慧摘下爱情的神秘面纱。
关于爱情,最有趣的哲学论争,最具启发的思辨与想象。
2016年4月10日 已读
正是因为这个不是神的人让我们回忆起神的模样。从具象到抽象甚至视如汪洋中一滴的阶梯还没爬到_(:з」∠)_但比去年读会饮时有感受得到的长进,以开放性的永生换取封闭性的永生,可以联系到逐出伊甸园时的应许,真是过犯不如恩赐。茅塞顿开得很开心。但还是一刀烂==以及玩儿古典的,果然解经也棒
爱智
一头想要被吃掉的猪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朱利安·巴吉尼 译者: 张容南 / 杨志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8
书中,英国哲学普及作家巴吉尼精心设计了100种思想实验场景,引导出100个哲学问题。与其说这些问题是逻辑难题,不如说是邀请书,邀请读者认真思考具有挑战性的100个问题。相应地,巴吉尼并不向读者提供或对或错的答案,而是探索某些方式,来梳理它们提出的实际议题。诸如:
1.一个素食主义者面对一只希望在人类餐桌上而献身的猪该怎么办?杀死一只无脑鸡是否比拔起一根胡萝卜更野蛮?
2.网络虚拟外遇拥有出轨的所有快乐却没有第三者,这算不算不忠?该如何界定婚姻中真正的背叛?
3.作为一名科学家,玛丽知道一切有关红色的知识,然而玛丽是一名色盲患者。心灵与身体是同一的还是同时并存的两个不同的东西?
4.你在ATM机前提取100美元,你却拿到1000美元现金和一张100美元的收据,账户也一切正常。没有某个人受损失。这是天上掉馅饼吗?
5.一个凡事依从理性的人,吃光了家中所有的食物。他的家住在离两家相同超市同样近的地方。该选择去哪一家才算符合理性呢?
6.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偷偷地保护好自己的财产,没有人因交出信任而受到欺骗,理性抉择保护了他们免于婚姻的最差结果,然而最美满的婚姻是否也因此失之交臂呢?
7.你是一个以“不浪费,不欠缺”为人生信条的人。当你的猫不幸被车撞死了,但它还是一块完整的肉,该不该煮来吃?
2016年2月26日 已读
人的哲学只会趋向抽象并以此为智慧,实验的场景及其解释固然好,然而终究不能忘记实验的前提。对眼下很有用的一句是:如果可以预测未来,人就会丧失自由意志。
爱智
柏拉图的《会饮》 豆瓣
Συμπόσιον
9.5 (20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3 - 8
把柏拉图著作当成戏剧来读,不仅不是时下人们所欣赏的、别出心裁的“创造性背叛”,而恰恰是一种对柏拉图本身的回归。从柏拉图对话的戏剧特征出发去理解柏拉图,既是文本自身构成的要求,也更是进入柏拉图丰富而多元话语系统的前提。既然生活本身不可以一言以蔽之,那么,柏拉图用戏剧而不是用论文来表达自身,也就正是为了更全面、更活生生地呈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大部分人仅仅满足表层生动的故事,让细心而智慧的读者既领悟其中的“微言”也不忽视其“大义“。
2015年12月28日 已读
这种书其实被带着精读挺好的,以我们自己的能力很多东西发现不了。然而精读完后得出的总结论,仍和王太庆那本的相同。今年也要结束了,所谓与爱有约,至今仍是模模糊糊,却也体会了喜乐,遭遇了苦辛。公义律法的背后全都是爱,不是一时的顿悟已然截止,而是此生的起始,因祢就是爱。
爱智 需重读
恋人絮语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Fragments d’un discours amoureux
8.9 (8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6
《恋人絮语》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2015年12月23日 已读
我闪烁其词是为了掩盖我的愁容,我恍惚晕眩是为了逃避那迫使我独当一面的重负和窒息感。世界上的事都那么一本正经:我是掂不出轻重的。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在无中生有地制造意义。没人愿意谈论爱情,除非是为了某个人。
爱智
The Idea of the Holy Goodreads 豆瓣
作者: R. Otto 译者: John W. Harve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 12
Since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first appeared in 1923, Rudolf Otto's volume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classic in the field of religious philosophy. It offers an in-depth inquiry into the non-rational factor in the idea of the divine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rational.
后现代状态 豆瓣
La condition postmoderne: rapport sur le savoir
8.0 (2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尔 译者: 车槿山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9
《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的研究对象是“后现代条件下的知识问题”,涉及了19世纪末以来.受到科学、文学、艺术行为原则影响的文化状态,对现代的评论的正确性和真实性提出质疑,指出后现代的科技发展向人们提供了权力的增长,使知识变成了商品,成了决策的因素与手段。技术标准并不能判断真实与正义,在分歧中产生了相对临时的、制约性的真理标准。
2015年9月30日 已读
“不以性能为基础的合法化视野”——后现代是一场国家和科学的狼狈为奸。所以以施莱马赫为祖师爷的自由派神学在当时、在现在都势不可挡,都因为政治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利润和技术的绑定,科学作为中间者为了合法化而改造了教育。这两者都是最隐秘而最腐败的政“教”合一。比较让我不喜欢作者的是,他一面鄙夷相信上帝主宰一切的人,一面却说信仰的丧失,果然是康德的徒众。
20世纪 爱智
法哲学 豆瓣
The Philosophy of Law
7.5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雷蒙德·瓦克斯 译者: 谭宇生 译林出版社 2008 - 9
什么是法律?法律在社会生活中有何作用?法律与我们的权利如何相关?本书以自然法学派与实证法学派之争以及超越两者立场的综合法学派的勃兴为经,以法的实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作为法律理念的正义、权利的认定和保障、法律思考和解释、司法判断等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为纬,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我们可从中获得丰富的启迪、发现崭新的契机。非常值得大学低年级本科生、法律实务家以及其他各界人士阅读。
2015年8月31日 已读
“与自然法的要求相冲突的法律就失去了道德上的约束力”,一秒想到好多事儿呢。
爱智
哲学的思与惑 豆瓣
7.0 (8 个评分) 作者: 〔英国〕爱德华·克雷格 译者: 曹新宇 译林出版社 2008 - 7
哲学是什么?哲学有什么用?如果诸如此类的问题曾让你感到困惑不解,本书将是理想的入门引论。作者克雷格认为,哲学并非一个曲高和寡的陌生领域,它不过是对平常世事的深化和拓展。另一方面,哲学思考又不仅仅是一种智力消遣,它还对人类的现实需求和重大问题作出了回应。
2015年8月24日 已读
不能因为作者妄歹没良心的立场影响我对哲学家原典的取舍(微笑自言自语介)
爱智
谈谈方法 豆瓣 Goodreads
Discours de la Méthode
8.8 (64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笛卡尔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00 - 11
本书是笛卡尔的一部代表作,也是他的处女作。全书分六部分:一、对各门学问的看法;二、作者寻求该方法的几条原则;三、从该方法中引导出的几项行为准则;四、作者用来证明神的存在,人的灵魂存在的理由;五、作者研究过的一系列物理问题;六、作者认为一定要做哪些事情才能使自然研究更进一步,以及促使其撰写此书的理由。本书被公认为近代哲学的宣言书,树起了理性主义认识论的大旗。
科学哲学 豆瓣
Philosophy of Sci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9.2 (27 个评分) 作者: 奥卡沙 译者: 韩广忠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科学哲学》为当代科学哲学中的主要问题提供了一幅清晰准确的鸟瞰图。何为科学?科学是否客观?科学能否解释一切?萨米尔·奥卡沙开篇扼要介绍科学发展的历程,继尔探讨科学推理的本质、科学领域的革命以及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等理论问题。作者还审视了专门科学领域中的哲学问题,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争端,以及科学作为双刃剑的利与弊。
2015年8月21日 已读
翻译加分。所以高层次的撕逼是无解的撕逼……
爱智
会饮篇 豆瓣
Συμπόσιον
9.5 (141 个评分) 作者: 柏拉图 译者: 王太庆 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本书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一篇对话式的作品,是以对话或者演讲的形式写成的,其背景是古希腊的一群男子在一场酒宴之中的谈话,所讨论的主题是爱的本质。
本书表达了柏拉图的内心信念,即不可见的事物是永久的。本书也讲述了从低级到高级的爱,在本书中,这群男子认为最高贵的爱是男人之间的爱,他们认为男子应该去爱另一个男子,但是他们反对古希腊风俗中男子对少年的爱,这是他们讨论的前提。
2015年5月9日 已读
爱所盼望的就是不朽,在肉体是生育,在灵魂是完善德性。注释太简略了,不过不怪译者。
宗教 爱智
色情史 豆瓣 谷歌图书
L'Histoire de l'érotisme
6.7 (6 个评分) 作者: (法)乔治·巴塔耶 译者: 刘晖 商务印书馆 2003 - 3 其它标题: 色情史
《色情史》是法国著名学者乔治·巴塔耶的重要著作之一,书中作者试图从被社会排斥的色情活动中寻找一种至高无上的意义,并认为色情是一种精神满足,与思想世界是互为补充的,主张人类要有不回避一切(包括厌恶与羞耻)的自我意识,对可能性的探索进行到底。
2014年10月26日 已读
卧槽这书难到我肚子疼==!!菲德尔情结那里扫了几遍都没看懂。乱伦、尸体和排泄物的禁忌、婚姻、狂欢,性和焦虑、恐惧、禁忌的关系这些块儿还能有点零碎的想法,但总体根本没把握住。动物或许是睡着了的人,而人是脱离了睡眠的动物;性与罪相关的直接原因是沉溺于性中即达到一种自主性;魔鬼狂欢可以和大师与玛格丽特联系起来,还是收一本吧。
爱智 需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