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
花儿在呼唤 豆瓣
作者:
[美]丽塔·格雷 著
/
凯那德·帕克 绘
译者:
周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1
《花儿在呼唤》是广西师大出版社魔法象图画书王国推出的作品之一。每天都有很多小动物、昆虫在花儿周围活动,你知道谁才真正是花儿邀请的客人吗?你知道花儿邀请客人的暗号是什么吗?紫色的堇菜邀请蜂虻来采蜜,苹果花花瓣上的纹路为前来采蜜的蜜蜂指路,喇叭形的贯叶忍冬邀请长着长长舌头的蜂鸟来尝尝花蜜的味道,散发着香料味道的玉兰花邀请甲虫来吃花粉,只在夜间开放的月光花邀请夜间活动的天蛾飞来授粉……颜色、图案、形状、气味和绽放时间不同的花儿,邀请不同的动物、昆虫们前来授粉。花儿有了授粉者才能茂盛生长,授粉者从花儿身上得到营养。植物、动物和昆虫通过相互协作创造了奇迹,它们在生命的循环中各自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就是大自然的奇迹。
爱思考的青蛙 豆瓣
作者:
[日] 岩村和朗
明天出版社
2014
- 4
什么想法都不怪,什么回答都可以,“思考”就是这么美妙的事!在这一集里,青蛙和老鼠将和大朋友、小朋友分享关于“夜晚”和“梦”的想法,欢迎大家一起加入想象里。
【夜晚篇】夜晚来了,“夜晚是从哪里来的?”青蛙问,“从树根、从小草?”“夜晚为什么会黑黑的?”“是夕阳把白天带走了。”“为什么人们在夜晚睡觉?”“因为白天是醒着的。”“那猫头鹰为什么白天睡觉?”“因为太阳太刺眼。”“蝙蝠为什么白天睡觉?”“因为蝙蝠是倒着睡的。”……
【梦篇】“小老鼠,你昨晚做梦了吗?”青蛙问。“有,做了尿尿的梦。”“是怎样的尿尿梦呢?”“那青蛙的梦呢?”“是飞上天空的梦。”……
青蛙和老鼠的思考模式宛如孩子,天真好问是他们大的特质,当平凡的问题碰上这两个思考专家,便延伸为抽丝剥茧的大哉问,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一步步踏上追踪之旅,追追追、探探探、想想想,随着他们一动一静的表情与肢体线索,一起思考、探究。
作者岩村和朗是位特别喜欢小动物的插画家,他活用了四格漫画的连续画面,以青蛙和小老鼠为主要角色,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创作风格,喜爱他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这个有趣的图像思考图画书喔!
【夜晚篇】夜晚来了,“夜晚是从哪里来的?”青蛙问,“从树根、从小草?”“夜晚为什么会黑黑的?”“是夕阳把白天带走了。”“为什么人们在夜晚睡觉?”“因为白天是醒着的。”“那猫头鹰为什么白天睡觉?”“因为太阳太刺眼。”“蝙蝠为什么白天睡觉?”“因为蝙蝠是倒着睡的。”……
【梦篇】“小老鼠,你昨晚做梦了吗?”青蛙问。“有,做了尿尿的梦。”“是怎样的尿尿梦呢?”“那青蛙的梦呢?”“是飞上天空的梦。”……
青蛙和老鼠的思考模式宛如孩子,天真好问是他们大的特质,当平凡的问题碰上这两个思考专家,便延伸为抽丝剥茧的大哉问,让读者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一步步踏上追踪之旅,追追追、探探探、想想想,随着他们一动一静的表情与肢体线索,一起思考、探究。
作者岩村和朗是位特别喜欢小动物的插画家,他活用了四格漫画的连续画面,以青蛙和小老鼠为主要角色,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创作风格,喜爱他的读者千万不可错过这个有趣的图像思考图画书喔!
铁丝网上的小花 豆瓣
Rose Blanche
9.2 (10 个评分)
作者:
[意] 格莱兹 著
/
[意] 英诺森提 绘
译者:
代维
明天出版社
2007
- 7
《世界插画大师英诺森提作品:铁丝网上的小花》故事发生在二战时期的一个德国小镇上,一个名叫罗斯·布兰奇的小女孩,很偶然地在郊外的铁丝网里看到了一排瘦骨伶仃的人——那是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人,天真善良的女孩冒着生命危险给他们送去面包,可有一天却倒在了罪恶的枪口下。整本书是一种灰冷的色调,让人压抑、窒息。与这种可怕、绝望的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两片刺眼的红色:一个是纳粹市长手臂上的红袖标,一个是女孩头上鲜红色的蝴蝶结。那红袖标,无疑是战争的血腥与罪恶的象征,而那鲜红色的蝴蝶结,则是一抹生命的亮色。故事的结尾凄美感人,女孩死了,她生前曾经站过的土地上,星星点点地开出了与她那红色的蝴蝶结一样鲜红的番红花。
春天在歌唱。
那是一段残酷到连人心都会冻结的历史,但是故事中的小女孩罗斯·布兰奇却拒绝当一个旁观者,而以她纯真善良的心和不求回报的善行,融化了冰雪,带来了光明。
春天在歌唱。
那是一段残酷到连人心都会冻结的历史,但是故事中的小女孩罗斯·布兰奇却拒绝当一个旁观者,而以她纯真善良的心和不求回报的善行,融化了冰雪,带来了光明。
人之初 豆瓣
作者:
安培
/
吉葡乐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4
- 1
《人之初》,人之初始。
从爸爸王国来的小精子,和妈妈王国中公主形成了新的生命,慢慢长大,并来到一个新的世界,即将开启新的旅程。
——蓝色小精子进入了粉红色的世界,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开始。
① 宝宝在妈妈腹中如梦似幻的成长过程,诗情画意的生命科普绘本,以艺术的方式解答了中国孩子长久以来的疑惑,其秀美雅致,科学严谨,都值得称颂。
② 一个故事,包含诗歌版与故事版两个版本,可由父母选择最适当的方式向孩子讲述。
③ 内设纪念页,使得这部绘本既是送给准妈妈收藏B超图的礼物,也是留给孩子回顾自己小小生命的纪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两届得主萧袤、中国原创绘本领军团队央美绘本创作工作室指导教师杨忠、冯烨、冯旭 联袂推荐!
从爸爸王国来的小精子,和妈妈王国中公主形成了新的生命,慢慢长大,并来到一个新的世界,即将开启新的旅程。
——蓝色小精子进入了粉红色的世界,生命的奇迹就这样开始。
① 宝宝在妈妈腹中如梦似幻的成长过程,诗情画意的生命科普绘本,以艺术的方式解答了中国孩子长久以来的疑惑,其秀美雅致,科学严谨,都值得称颂。
② 一个故事,包含诗歌版与故事版两个版本,可由父母选择最适当的方式向孩子讲述。
③ 内设纪念页,使得这部绘本既是送给准妈妈收藏B超图的礼物,也是留给孩子回顾自己小小生命的纪念。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两届得主萧袤、中国原创绘本领军团队央美绘本创作工作室指导教师杨忠、冯烨、冯旭 联袂推荐!
午夜园丁 豆瓣
The Night Gardener
作者:
[美]特里·范
/
埃里克·范
译者:
杨玲玲
/
彭懿
晨光出版社
2017
- 8
有天晚上,住在格里洛赫孤儿院的小男孩威廉发现他窗外的大树被修剪成猫头鹰的形状。第二天,又有树木出现了新的造型,每一个都比前一晚更美丽!就好像夜晚有人对格里洛赫巷施了魔法。很快,威廉所在的小镇成了充满彩色与生命力的地方。这位神奇的午夜园丁,每一次都很快出现,又很快消失,他到底是谁呢……
这本风格少见的绘本,文字和绘图都美得让人屏息,充满抚慰和治愈心灵的力量,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们之间的感情。故事的寓意足以滋养一片干涸的心田,也表达出一个成人的付出,会怎么帮助到一个孩子。
这本风格少见的绘本,文字和绘图都美得让人屏息,充满抚慰和治愈心灵的力量,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好和人们之间的感情。故事的寓意足以滋养一片干涸的心田,也表达出一个成人的付出,会怎么帮助到一个孩子。
We found a hat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Jon Klassen
Candlewick
2016
- 10
Two turtles have found a hat. The hat looks good on both of them. But there are two turtles. And there is only one hat. . . . Evoking hilarity and sympathy, the shifting eyes tell the tale in this brilliantly paced story in three parts, highlighting Jon Klassen’s visual comedy and deceptive simplicity. The delicious buildup takes an unexpected turn that is sure to please loyal fans and newcomers alike.
The Tree House 豆瓣
作者:
Tolman, Marije; Tolman, Ronald;
咕噜牛小妞妞 豆瓣
作者:
(英)朱莉亚·唐纳森 著
/
阿克塞尔•舍夫勒 图
译者:
任溶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5
2004年 英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儿童读物(NIBBIES)
2005年 格林威大奖提名(Greenaway)
2004年 红房子儿童读物奖提名(Red House Childrens Book Award)
咕噜牛小妞妞也英勇
文/梅子涵
你如果读过《咕噜牛》,那么你会记得那只小老鼠的聪明和那只咕噜牛的逃跑。这么多年过去了,咕噜竟然就没有想想,那么一只小小的老鼠,哪里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他根本就没有想,而是停留在错误里,还变本加厉夸大记忆,描绘恐惧。他这么做,父辈的责任是感动人的,可是一个孩子也就可能因此跟着走进他的错误,结果这错误就接着延续,甚至相传永远。很大的咕噜牛惧怕很小的老鼠,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儿,成了生命的记忆和特点。人类的世界,这样的荒误之事实在不少!
咕噜牛小妞妞开始不信。她胆子很大想去看看明白。风刮得猛,雪下得大,可是她溜出了咕噜牛洞,走到密林中。这是整个故事里最好的精神,最对孩子的成长最有意义的情节。咕噜牛小妞妞因此看见了各种的动物——其实就是各种的人。
小老鼠固然还是聪明。站到树上借助月光也借助榛子。可是这对小老鼠来说,只不过是智慧的延续和一个新的主意的增添。
咕噜牛小妞妞不一样。她没有听信,是用眼睛直接看见的。月光把站在高高的树上的小老鼠投射到地上,是一个巨大的影子,连尾巴和胡子也巨长,肩上还有巨大的榛子,你要还是孩子的咕噜牛小妞妞不怕,那是不合情理。
可是咕噜牛小妞妞最好不要像她爸爸那样,很多年里不思考、不分析,然后又以和父辈相同的方式描绘给下一代听,这就会真得成为生命的记忆、生命的恐惧、生命的习性、生命的相传了。
一个有胆量的人,不等于就是什么都不害怕,永远不逃跑。能够把别人的凶险描绘和叮嘱搁在一边,亲自去看见和听见,已经是英勇!咕噜牛小妞妞算是英勇的。
我愿意相信,咕噜牛小妞妞不会再重复她爸爸的错误和描绘,我甚至这样想象,咕噜牛和小老鼠,他们的后代,将来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吃饭、喝酒、饮茶,而不是借着吃饭、喝酒、饮茶,把对方吃掉。吃饭、喝酒、饮茶的时候,他们说起前辈间的事,觉得滑稽也有触动,哈哈大笑,陷入沉思。
而真正聪明的我们,现在就已经开始沉思。因为我们是真正聪明的。
《咕噜牛小妞妞》——跟着小妞妞的眼睛去冒险
文/林佑儒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1999年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朱莉娅·唐纳森与德国著名插画家阿克塞尔·舍夫勒合作的《咕噜牛》缔造出数百万册的畅销佳绩,咕噜牛这只看起来憨厚又可爱的怪物迅速红遍全英国。2004年8月朱莉娅与阿克塞尔又携手合作推出《咕噜牛小妞妞》,让可爱的怪物咕噜牛再度出场。令人惊喜的是,这次咕噜牛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妞妞。她的头顶上刚冒出如嫩笋一般的角,一身浅褐色的毛皮,尚未长出如咕噜牛爸爸的獠牙,但最重要的是小妞妞和她的爸爸一样,有一对朴实纯真的眼睛。
在这本书中,插画家阿克塞尔使用不透明的压克力颜料来作画,画风清新,色彩鲜艳,构图平稳呈水平式。整本书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妞妞的眼睛,透露出了丰富的表情和内心活动。在寒冬的山洞中,咕噜牛爸爸告诫小妞妞密林深处的危险,父女对望的眼神充满温馨。当咕噜牛爸爸对小妞妞说大老鼠的种种可怕之时,小妞妞的眼神中出现了担心与恐惧。然而,在爸爸沉沉入睡之后,小妞妞却忍不住好奇心和冒险的天性,于是她带着既兴奋又期待的眼神出发了,她想亲自去确认爸爸的话。
你想知道小妞妞是否找到了传说中的那只凶恶的大老鼠吗?建议你快跟随着小妞妞的眼睛,一同走入朱莉娅和阿克塞尔所创造出的神秘森林中去冒险吧!
2005年 格林威大奖提名(Greenaway)
2004年 红房子儿童读物奖提名(Red House Childrens Book Award)
咕噜牛小妞妞也英勇
文/梅子涵
你如果读过《咕噜牛》,那么你会记得那只小老鼠的聪明和那只咕噜牛的逃跑。这么多年过去了,咕噜竟然就没有想想,那么一只小小的老鼠,哪里有那么大的力量呢?他根本就没有想,而是停留在错误里,还变本加厉夸大记忆,描绘恐惧。他这么做,父辈的责任是感动人的,可是一个孩子也就可能因此跟着走进他的错误,结果这错误就接着延续,甚至相传永远。很大的咕噜牛惧怕很小的老鼠,成了不可改变的事儿,成了生命的记忆和特点。人类的世界,这样的荒误之事实在不少!
咕噜牛小妞妞开始不信。她胆子很大想去看看明白。风刮得猛,雪下得大,可是她溜出了咕噜牛洞,走到密林中。这是整个故事里最好的精神,最对孩子的成长最有意义的情节。咕噜牛小妞妞因此看见了各种的动物——其实就是各种的人。
小老鼠固然还是聪明。站到树上借助月光也借助榛子。可是这对小老鼠来说,只不过是智慧的延续和一个新的主意的增添。
咕噜牛小妞妞不一样。她没有听信,是用眼睛直接看见的。月光把站在高高的树上的小老鼠投射到地上,是一个巨大的影子,连尾巴和胡子也巨长,肩上还有巨大的榛子,你要还是孩子的咕噜牛小妞妞不怕,那是不合情理。
可是咕噜牛小妞妞最好不要像她爸爸那样,很多年里不思考、不分析,然后又以和父辈相同的方式描绘给下一代听,这就会真得成为生命的记忆、生命的恐惧、生命的习性、生命的相传了。
一个有胆量的人,不等于就是什么都不害怕,永远不逃跑。能够把别人的凶险描绘和叮嘱搁在一边,亲自去看见和听见,已经是英勇!咕噜牛小妞妞算是英勇的。
我愿意相信,咕噜牛小妞妞不会再重复她爸爸的错误和描绘,我甚至这样想象,咕噜牛和小老鼠,他们的后代,将来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吃饭、喝酒、饮茶,而不是借着吃饭、喝酒、饮茶,把对方吃掉。吃饭、喝酒、饮茶的时候,他们说起前辈间的事,觉得滑稽也有触动,哈哈大笑,陷入沉思。
而真正聪明的我们,现在就已经开始沉思。因为我们是真正聪明的。
《咕噜牛小妞妞》——跟着小妞妞的眼睛去冒险
文/林佑儒 台湾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1999年英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朱莉娅·唐纳森与德国著名插画家阿克塞尔·舍夫勒合作的《咕噜牛》缔造出数百万册的畅销佳绩,咕噜牛这只看起来憨厚又可爱的怪物迅速红遍全英国。2004年8月朱莉娅与阿克塞尔又携手合作推出《咕噜牛小妞妞》,让可爱的怪物咕噜牛再度出场。令人惊喜的是,这次咕噜牛有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小妞妞。她的头顶上刚冒出如嫩笋一般的角,一身浅褐色的毛皮,尚未长出如咕噜牛爸爸的獠牙,但最重要的是小妞妞和她的爸爸一样,有一对朴实纯真的眼睛。
在这本书中,插画家阿克塞尔使用不透明的压克力颜料来作画,画风清新,色彩鲜艳,构图平稳呈水平式。整本书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妞妞的眼睛,透露出了丰富的表情和内心活动。在寒冬的山洞中,咕噜牛爸爸告诫小妞妞密林深处的危险,父女对望的眼神充满温馨。当咕噜牛爸爸对小妞妞说大老鼠的种种可怕之时,小妞妞的眼神中出现了担心与恐惧。然而,在爸爸沉沉入睡之后,小妞妞却忍不住好奇心和冒险的天性,于是她带着既兴奋又期待的眼神出发了,她想亲自去确认爸爸的话。
你想知道小妞妞是否找到了传说中的那只凶恶的大老鼠吗?建议你快跟随着小妞妞的眼睛,一同走入朱莉娅和阿克塞尔所创造出的神秘森林中去冒险吧!
咕噜牛 豆瓣
The Gruffalo
作者:
朱莉亚·唐纳森
/
阿克塞尔·舍夫勒
译者:
任溶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 5
1999年 斯马尔蒂斯儿童读物金奖(The Smarties Book Prize Gold Award同年,《哈里波特》是少年组的金奖得主)
2000年 蓝彼得儿童读物奖(Blue Petter Award)
小mouse不是下饭下酒下茶菜
文/梅子涵
小老鼠这智慧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他只是一个小东西,所以人人都想把他当成下饭的菜、下酒的菜、甚至喝茶的菜。这真是一些很糟糕的家伙。而且他们还不明明白白地说,装文雅,让你被下饭了、下酒了、下茶了,还稀里糊涂。用请你吃饭、请你喝酒、请你喝茶的办法来吃你,真是阴险又平庸。别人会上当,我小mouse清醒着!
小老鼠的方法不叫欺骗。对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你最好既别恳求,也别“诚实”。如果你恳求说,狐狸伯伯、猫头鹰叔叔、蛇哥,我知道你想吃我,求求你别吃吧,那么你还是被吃!如果你说,狐狸伯伯、猫头鹰叔叔、蛇哥,既然你要吃我,想用我下饭、下酒、下茶,那么你就请下吧,那么你立刻就片甲不留了。
长得这等模样的咕噜牛完全是小老鼠瞎编出来的。小老鼠没有想到,自己瞎编的咕噜牛竟然跑到自己跟前来了,要把自己吃掉!庆幸的是小老鼠瞎编的时候,只把咕噜牛的样子编得吓人,没顾上把他的头脑也编得出众。要不然,他跟在小老鼠的后面,所有的动物都是看见了他才吓得逃跑的,他怎么就看不见呢?
老鼠把所有想伤害他的家伙都吓跑了。他可不想伤害任何人。他也没有要得到许多东西的愿望。他只要有一个榛果吃吃,别饿着肚子就可以了。他的要求不高啊。所以树林里静悄悄,小老鼠的心里也一定静悄悄。静悄悄的小老鼠,还会遇见什么事呢?你看看,在吃着榛果的小老鼠很像是在想:“我还会遇到什么事呢?管它的,还是吃榛果,吃榛果聪明。”
《咕噜牛》的图像演奏
(文/李茵茵 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
把封面、封底打开成一个平面,这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怪物一般的咕噜牛对上瘦小而灵巧的老鼠,你能看出他们彼此的关系吗?仔细看,主要角色——小老鼠出现在左下方,而与他有冲突的角色——咕噜牛则出现在右上方,这是配合由左往右的阅读习惯。再注意他们的眼神:咕噜牛的眼睛发红、目光直射向他的猎物;小老鼠却是悠然自得、小眼珠滴溜溜地转,仿佛在打什么鬼主意,暗示着这是一个小老鼠对咕噜牛,以智取胜的故事。
翻开扉页,圆形的背景映衬出主角的故事。机灵的小老鼠像在邀请图画外的我们,一起进入这个故事。
故事的前两页仿似故事的背景,绿色的森林中洋溢着一种宁静的氛围。不过,要是你顺着地上的脚印和拔起的树根观察,就会发现岩石后面的森林充满不安和危险。再加上这两页与故事的最后两页的镜像设计,这两页就如同跟着脚印走进咕噜牛的想象;后两页却仿似跟着脚印走出对咕噜牛的恐惧,回到宁静与安详的绿色森林。
注意到了吗?阿克塞尔图画中的角色大都是圆形或柔软的线条,这改变了读者在接触负面角色时的不安和恐惧:在分述咕噜牛时,每一个部位都是局部的、夸张的,但组合在一起却难得的憨厚圆润,这加深了角色的趣味性与吸引力。随着故事的发展,每一段故事都有三段式的重复性图像,逐渐拔高了咕噜牛的形象(1.用三角和尖锐的攻击性表现想吃小老鼠的动物,并映衬着小老鼠的孤单和瘦小;2.局部放大咕噜牛的各部位,以投射夸张其恐怖;3.用缩小的框线罩住逃跑的动物,压抑动物害怕咕噜牛的情绪。)直到书的中页用跨页拉大咕噜牛的气势,节奏再逐渐转缓,慢慢走出对咕噜牛的恐惧。这本书最妙的就是中页关键性的设计,不但带动了整本书的氛围与节奏,也牵引着故事前后四页的设计与安排。
在图画的演奏中,阿克塞尔掌握了文学性、音乐性、艺术性及浓浓的趣味性。这是一本值得品味再三的图画书。
2000年 蓝彼得儿童读物奖(Blue Petter Award)
小mouse不是下饭下酒下茶菜
文/梅子涵
小老鼠这智慧是被逼出来的。因为他只是一个小东西,所以人人都想把他当成下饭的菜、下酒的菜、甚至喝茶的菜。这真是一些很糟糕的家伙。而且他们还不明明白白地说,装文雅,让你被下饭了、下酒了、下茶了,还稀里糊涂。用请你吃饭、请你喝酒、请你喝茶的办法来吃你,真是阴险又平庸。别人会上当,我小mouse清醒着!
小老鼠的方法不叫欺骗。对这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你最好既别恳求,也别“诚实”。如果你恳求说,狐狸伯伯、猫头鹰叔叔、蛇哥,我知道你想吃我,求求你别吃吧,那么你还是被吃!如果你说,狐狸伯伯、猫头鹰叔叔、蛇哥,既然你要吃我,想用我下饭、下酒、下茶,那么你就请下吧,那么你立刻就片甲不留了。
长得这等模样的咕噜牛完全是小老鼠瞎编出来的。小老鼠没有想到,自己瞎编的咕噜牛竟然跑到自己跟前来了,要把自己吃掉!庆幸的是小老鼠瞎编的时候,只把咕噜牛的样子编得吓人,没顾上把他的头脑也编得出众。要不然,他跟在小老鼠的后面,所有的动物都是看见了他才吓得逃跑的,他怎么就看不见呢?
老鼠把所有想伤害他的家伙都吓跑了。他可不想伤害任何人。他也没有要得到许多东西的愿望。他只要有一个榛果吃吃,别饿着肚子就可以了。他的要求不高啊。所以树林里静悄悄,小老鼠的心里也一定静悄悄。静悄悄的小老鼠,还会遇见什么事呢?你看看,在吃着榛果的小老鼠很像是在想:“我还会遇到什么事呢?管它的,还是吃榛果,吃榛果聪明。”
《咕噜牛》的图像演奏
(文/李茵茵 台湾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博士)
把封面、封底打开成一个平面,这一幅图就是一个故事——怪物一般的咕噜牛对上瘦小而灵巧的老鼠,你能看出他们彼此的关系吗?仔细看,主要角色——小老鼠出现在左下方,而与他有冲突的角色——咕噜牛则出现在右上方,这是配合由左往右的阅读习惯。再注意他们的眼神:咕噜牛的眼睛发红、目光直射向他的猎物;小老鼠却是悠然自得、小眼珠滴溜溜地转,仿佛在打什么鬼主意,暗示着这是一个小老鼠对咕噜牛,以智取胜的故事。
翻开扉页,圆形的背景映衬出主角的故事。机灵的小老鼠像在邀请图画外的我们,一起进入这个故事。
故事的前两页仿似故事的背景,绿色的森林中洋溢着一种宁静的氛围。不过,要是你顺着地上的脚印和拔起的树根观察,就会发现岩石后面的森林充满不安和危险。再加上这两页与故事的最后两页的镜像设计,这两页就如同跟着脚印走进咕噜牛的想象;后两页却仿似跟着脚印走出对咕噜牛的恐惧,回到宁静与安详的绿色森林。
注意到了吗?阿克塞尔图画中的角色大都是圆形或柔软的线条,这改变了读者在接触负面角色时的不安和恐惧:在分述咕噜牛时,每一个部位都是局部的、夸张的,但组合在一起却难得的憨厚圆润,这加深了角色的趣味性与吸引力。随着故事的发展,每一段故事都有三段式的重复性图像,逐渐拔高了咕噜牛的形象(1.用三角和尖锐的攻击性表现想吃小老鼠的动物,并映衬着小老鼠的孤单和瘦小;2.局部放大咕噜牛的各部位,以投射夸张其恐怖;3.用缩小的框线罩住逃跑的动物,压抑动物害怕咕噜牛的情绪。)直到书的中页用跨页拉大咕噜牛的气势,节奏再逐渐转缓,慢慢走出对咕噜牛的恐惧。这本书最妙的就是中页关键性的设计,不但带动了整本书的氛围与节奏,也牵引着故事前后四页的设计与安排。
在图画的演奏中,阿克塞尔掌握了文学性、音乐性、艺术性及浓浓的趣味性。这是一本值得品味再三的图画书。
兰伯特先生 豆瓣
作者:
[法] 让-雅克·桑贝
译者:
秋杉
中信出版社
2003
- 3
桑贝是谁?
最简洁的回答莫过于—绘本大师。
提到绘本,有人会说台湾几米,然而谈及人文传统深厚的欧洲绘本,没有人敢忽略桑贝。
桑贝是一个精圆半吐的概念,一种品味,一类格调(如果格调一词还没有被糟践彻底的话)。他的好处在似远忽近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在冷漠和悲悯之间,像一杯沉淀了许久又被轻轻搅动的水。
从1960年为《小淘气尼古拉》画插图一举成名之后,到现在,他已有二十多部著作问世,全世界都有执著的桑贝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交流和分享阅读桑贝的快乐。桑贝没有什么桑贝式的语言,这让桑贝迷缺少了其他迷们常用的切口,“桑贝”成了进入这一迷人世界的惟一密码。
你很难一下说清桑贝关注什么,法国报刊说:“桑贝笔下的典型人物,身躯小得像鸟,却无法自由翱翔,是受到日常琐事牵拌的理想主义者—梦想着自由开阔的空间,却被牢牢地绑死在地上。”
他很冷峭,《兰伯特先生》完全是一部法国艺术电影的作派,固定的场景,固定的人,翻来覆去的圣诞,一个总是缺席的人,却是全书的主角。政治、足球、女人成为男人掩盖内心荒凉的出口,咖啡馆里的人生是无出路的,每个人都滔滔不绝,但都一言未发。他很幽默,《航空信》里横冲直撞的文化和深厚悠闲但多少有些没落的文化冲突被演绎得令人捧腹。他很细腻,《我的另一半》是一幅各色人等的情感风情画,渴望、计算、付出、等待,每一个情感横断面都黏稠、荒诞,充满怀疑。他很犀利,《清晨》所描绘的是梦与醒的交界,那是意志和欲念、希望与失落共生的时间,那些意识流动的画面和晦暗的情调剥离出的人,也许离我们的灵魂更近。《一点巴黎》中的巴黎再大,不过是个道具,所有景致的背后,是个卑小的法国外省人。也许这样去理解渺小的人,要比了解一个伟大的城市有意思得多。
最简洁的回答莫过于—绘本大师。
提到绘本,有人会说台湾几米,然而谈及人文传统深厚的欧洲绘本,没有人敢忽略桑贝。
桑贝是一个精圆半吐的概念,一种品味,一类格调(如果格调一词还没有被糟践彻底的话)。他的好处在似远忽近之间,在半梦半醒之间,在冷漠和悲悯之间,像一杯沉淀了许久又被轻轻搅动的水。
从1960年为《小淘气尼古拉》画插图一举成名之后,到现在,他已有二十多部著作问世,全世界都有执著的桑贝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交流和分享阅读桑贝的快乐。桑贝没有什么桑贝式的语言,这让桑贝迷缺少了其他迷们常用的切口,“桑贝”成了进入这一迷人世界的惟一密码。
你很难一下说清桑贝关注什么,法国报刊说:“桑贝笔下的典型人物,身躯小得像鸟,却无法自由翱翔,是受到日常琐事牵拌的理想主义者—梦想着自由开阔的空间,却被牢牢地绑死在地上。”
他很冷峭,《兰伯特先生》完全是一部法国艺术电影的作派,固定的场景,固定的人,翻来覆去的圣诞,一个总是缺席的人,却是全书的主角。政治、足球、女人成为男人掩盖内心荒凉的出口,咖啡馆里的人生是无出路的,每个人都滔滔不绝,但都一言未发。他很幽默,《航空信》里横冲直撞的文化和深厚悠闲但多少有些没落的文化冲突被演绎得令人捧腹。他很细腻,《我的另一半》是一幅各色人等的情感风情画,渴望、计算、付出、等待,每一个情感横断面都黏稠、荒诞,充满怀疑。他很犀利,《清晨》所描绘的是梦与醒的交界,那是意志和欲念、希望与失落共生的时间,那些意识流动的画面和晦暗的情调剥离出的人,也许离我们的灵魂更近。《一点巴黎》中的巴黎再大,不过是个道具,所有景致的背后,是个卑小的法国外省人。也许这样去理解渺小的人,要比了解一个伟大的城市有意思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