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 - 标记
灯塔 豆瓣
Tout Seul
9.1 (193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克里斯多夫·夏布特 译者: 吕俊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2
若未知的世界让人心生恐惧,
我们是自我封闭,还是勇敢走出去?
欧洲著名漫画诗人夏布特
最敏感忧伤的“慢镜头图像小说”
讲述人类心底无法承受的孤独和渴望拥有的自由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探索现代人内在情感的图像小说,引导读者直面人生中的种种精神困境。故事讲述了一个被父母之爱所“禁闭”、只能靠想象力生活的畸形怪人,渐渐在词典的语言碎片和无名水手的帮助下,找到了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人生。作品以独特的“慢镜头”叙事方法勾勒出人性中的美丑、孤独、胆怯、恐惧……具有极深的哲学意义和艺术价值。
希望《灯塔》能为深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寻得一盏明净的灯光,照亮那被遗忘的自信、善心和勇气。也许,这里会成为你下一个独自出航的港口,夜色庇护,此处独明。
★ 《灯塔》是2009年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入选作品,目前已有德语、日语、西班牙语、波兰语等多国语言版本。它在2015年4月还被法国话剧导演搬上戏剧舞台。
★ 《灯塔》呈现了图像小说中独有的慢镜头叙事手法,用丰富的景别转换和对剪影、轮廓的细致描绘推进故事情节。同时,作品还巧妙捕捉了事物在各个角度呈现的情感意象,充满了神秘的哲学气质。
★ 《灯塔》作者克里斯多夫·夏布特是曾两次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的法国作家,画风干净有力又不失细腻。他曾改编过阿蒂尔·兰波、赫尔曼·梅尔维尔和杰克·伦敦等文学家的经典作品,被业界誉为“漫画家中的诗人”。其中,他根据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火》改编的同名漫画,也即将由后浪出版公司出版,敬请关注。
...................
※内容简介※
茫茫大海上的一座灯塔里,住着一位畸形怪人。因为相貌丑陋,他自出生起就被藏在塔中,与世隔绝地生活了五十年。父母留下的旧词典,是他认识外界的唯一窗口,在每个孤独的夜晚,点亮他想象中的世界。当他闭上眼睛、用手随意指向一个单词时,那些荒诞离奇的画面便接踵而来……
直到有一天,渔船上新来了一位沉默寡言的水手,他用自己别样的方式,轻轻敲开了怪人心底紧锁的大门……
...............
※推荐语※
《灯塔》堪称一部发人深省的哲学漫画,作者创造了一个异化、空虚的独特空间,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意味。作品的结尾正好与我的想法不谋而合,它在结束的同时又开启了比孤独更为深远的课题——无私与宽容。
——漫画家Joël Heirman
376页至纯至深的情感,温情和幽默,忧伤和欢喜,互相交错,如梦如幻,它让我思考,又让我心碎。感谢夏布特,带给我一段如此凄美的孤独旅程。
——日本读者
夏布特从来都不惧挑战,这一回他选择了大海作为故事背景,仅仅开头几页就显示出他过人的才气。
——2008年法国《读书》杂志9月刊
一部极简主义的黑白作品,却绽放出如此强烈的人性光辉。
——法国漫画书评网
2021年6月6日 已读
想到那个没有下船的1900。走出灯塔,可以理解为走出故步自封的境况,人生中总会遇到这种时刻,是走还是留,要自己决定。
为什么精英这样沟通最高效 豆瓣
Output
作者: [日] 桦泽紫苑 译者: 郭勇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 8
工作是与人交涉的过程,要想工作顺利有成果,你蕞需要的不是管理学,而是沟通术。
本书以脑科学知识为基础,帮助职场人士针对说、写、行动3大沟通方式进行精准的强化练习和提升。无须天分与经验,沟通更注重技巧:
●“积极语言”对“消极语言”的比例为3:1以上的团队业绩佳、忠诚度高,团队成员得到的评价也较高。
●判断一个人所传达的信息时,55%靠视觉信息,38%靠听觉信息,只有7%靠语言信息。
●解说要力求从“含义记忆”转变为“情节记忆”,因为断片化内容容易遗忘,故事化内容让人印象深刻。
●因为“图像优先效应”,采用“语言+插图”比“语言”更直观易懂,效果在5倍以上。
●高超的营销之术,不会直接“叫卖”,也不会让人有任何“推销”的感觉,只是向顾客介绍商品真正的价值。
只要将书中传授的80项实用技巧应用于实践,便可获得高效沟通力,赢得信任、人际影响力,从而获得事业格局的扩展。通过本书向精英学习立刻提升事业和生活水准的高效沟通术吧。
2021年6月6日 已读
最大的启发是,明白了输出的重要性,一味输入没有输出等于零输入。这里面很多tip都有很强的可执行性,可以参考着来改变自己,动起来。
刀与星辰 豆瓣
8.5 (61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6
本书精选自徐皓峰近年来的影评文章,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由自己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自诩为“认输的影评”。
2021年5月25日 已读
补标
笑场 豆瓣
6.6 (63 个评分) 作者: 李诞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8
《吐槽大会》总策划、总撰稿人李诞代表作《笑场》精装典藏版!马伯庸称“神作”!
收录了网络上脍炙人口的《扯经》系列、奇趣故事,以及李诞近年来的多篇随笔散文。看似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故事中蕴含引人反复玩味的道理。从不同角色的口中描绘出了一幅荒诞而又耐人寻味的人生浮世绘。
2021年4月11日 已读
有点无聊
漩涡里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冯骥才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漩涡里》是冯骥才先生 “记述人生五十年”《冰河》(无路可逃)、《凌汛》《激流中》这一系列非虚构、自传体、心灵史式写作中的最后一本。本书完整、真实而又细腻地记录了冯先生人生的第二次重要“转型”——从文学跳到文化遗产保护的心路历程。这一转变是为时代所逼迫,也是冯先生已与文化融为一体的命运使然。他从情感上、使命上,把保护民间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天职。从一开始的自发行动,到后来的主动投入,冯骥才始终没有离开作家的身份和作家的立场,这种立场不仅是思想的立场,而且还带着一份浓厚的情感,而一件件具体的保护民间文化遗产的故事,体现出了他作为知识分子对文化的敏感与自觉,责任与担当。
2021年2月18日 已读
很佩服冯骥才作为文化人能产生这么强大的自觉性去保护民间文化,这个过程果然如深陷漩涡中,抢救的刻不容缓和阻力的巨大...今天看来,他们付出的努力好像有了一些回报,不管出于经济发展原因还是其他,保护非遗获得了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尽管很多很多已如稀有动物一样急速成为绝唱了。
窄门 豆瓣 Eggplant.place Goodreads
La porte étroite
7.7 (100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纪德 / 顾琪静 译者 译者: 顾琪静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 10
“因为抱着与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里最险峻的小道也总是最好的。”
阿莉莎与杰罗姆是一对表兄弟,自小青梅竹马。阿莉莎喜爱读书,常常和杰罗姆在花园后面的长椅上诵读诗歌和文学,两人在诺曼底的乡村度过漫漫却无忧的童年。爱情在同龄的几个少男少女身上渐渐发芽,起初他们偷偷爱恋彼此,各自藏着秘密和烦恼。爱恋至深时,他们精神交融,一心想为对方变成更好的人,完全无法忍受任何不完美的产生。然而,表姐阿莉莎在他人平淡的婚姻生活里,看到爱情最终落入平凡的模样,对爱情的终点产生了怀疑,她想追求的是永恒之爱,深信世间存在不朽的爱恋,只是通往永恒的道路是一条狭路,进入的门是一扇“窄门”,“只有少数人”能找到……
编辑推荐: 读完《窄门》,你便读懂了纪德的一生。
◆ 法文直译全新版,更通俗易读,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法国文坛不可绕过的作家。
◆ 安德烈·纪德笔下最刻骨铭心的爱恋。
◆ 封面设计更贴合小说主旨。
“爱情最美好的时刻,不是在说“我爱你”。”
“在我的生命里,除了爱情找不到别的意义,于是紧紧抓着它。除了期待我的爱人到来之外,我什么也不等待,也不愿等待。”
2021年2月8日 已读
爱情到底是什么?这是纯粹爱情的力量还是信仰的力量?
六论自发性 豆瓣 谷歌图书
Two Cheers for Anarchism——Six Easy Pieces on Autonomy, Dignity, and Meaningful Work
8.7 (91 个评分) 作者: [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译者: 袁子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 4
【内容简介】
著名的当代思想家、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曾告诉我们国家的视角为什么是错的。现在,在这本简短易懂、极其个人化的新作中,他论证了无政府主义者的视角为什么重要。他用引人入胜、斗志昂扬,甚至幽默的方式,捍卫重视地方性知识、常识、个体创造力、自发性的无政府主义思维,令我们能够审视世间百态……小到学校、工厂、养老院、游乐场里的日常社会政治互动,大到民众抗议和革命。
【编辑推荐】
书中的无政府主义不是意识形态,也无关政治立场,而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模式,可以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如红绿灯的设置、抄近道形成的小径、地名的设置、林场或种植园的管理、游乐园的设计、科学文献索引体系的意义、养老院与老人间的关系等。通过带入无政府主义者的非国家视角,斯科特讨论了这些现象中蕴含的悖论。例如福特的种植园反映了一些为追求效率而设定的规程反而造成了效率的缺失,危地马拉当地农民的果园看似杂乱无章的表面安排后面之下却又更科学的逻辑。总之,作为一位社会科学大家撰写的关于自发性的随笔集,这本小册子中汇集了对生活中小事的思考,有助于读者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
2021年2月8日 已读
最大感悟,原来自己平时有过的很多琐碎朴素的想法,在这本关于无政府主义的书里找到理论依据,那种感觉就像是流浪多年的人终于找到了家。这是启蒙之书,非常易读,不是系统化的论述,是关于无政府主义的一个个碎片。
设计与死 豆瓣
作者: [日]黑川雅之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3
“如果说有死的设计,那么就是留有余韵的设计。”《设计与死》是黑川雅之的设计思考随笔集,全书以“死亡”作为领悟设计的入口,探求设计之终极。黑川先生在《设计与死》中结合自己的多年设计经历,讲述了工业设计、造型设计和设计美学,以及对生命、生活的体察见解,意在以聆听美的语言法,给有志于创意与设计的人们以感动和启发。
2021年1月24日 已读
冷战 豆瓣
The Cold War: A New History
8.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刘易斯·加迪斯 译者: 翟强 / 张静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冷战》,最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虚构作品,让我们前所未有的感受到了世界在毁灭边缘时的情形。
这是你看过所有间谍恐怖小说的真相:为什么美国和苏联陷入高度僵持;我们曾经离核灾难有多近;当时的领导者们,从斯大林到毛泽东,从里根到戈尔巴乔夫,心里都做何打算;情报人员如何密谋,以及东德度假者如何促进了柏林墙的倒塌。这是一个关于危机谈话、借口、暴君和权力争斗——以及普通人改变历史进程的故事。
从一个全新的视角、面对新的读者、使用新的材料重述了冷战时期的历史……惊人的原创作品。 ——安妮•阿普尔鲍姆(Anne Applebaum)(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作者)
对冷战全面而睿智的调查。即使像我这样不完全认同他的所有判断的人也能从他的研究和调查中获益颇多。——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冷战史学泰斗用这本书总结了冷战。一部精彩的历史作品,引人入胜的权威之作。——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Lt.-General Brent Scowcroft)(陆军中将,1989—1993年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危险和政治在每一页朝你扑面而来。——彼得•亨尼西(Peter Hennessy)
扣人心弦!——莱恩•戴顿(Len Deighton)
“一流……重大事件的大集合”——英国《星期日独立报》
“扣人心弦且清晰易懂……令人振奋的一本书”——伦敦《标准晚报》
“才华横溢”——英国《独立报》
“生动、值得阅读的一段历史”——英国《泰晤士报》
“令人信服……加迪斯谨慎的为这一代人描绘了冷战”——英国《观察家报》
“关于那些几乎将超级大国带向战争的政治内容和事件的大师级调查……由一位大师级历史学家撰写……一流”——《英国广播电视公司历史杂志》
“伟大的冷战历史专家”——《文学评论》
“美国最杰出的历史学家之一的精妙、值得一读的研究内容”——《每日论坛报》
“新鲜、令人钦佩的概括性故事……加迪斯对材料的高度熟悉,用他娴熟的风格和视角来讲述那段历史让他的新作赏心悦目”——《经济学人》
“简洁明了地论证的报告……富有激情的叙述,内容清晰明了,这是对本书内容的最理想的介绍”——《苏格兰人报》
“近二十年来我读到的最雅致的非科幻书籍……令人着迷”——The Tablet
“着眼世界、极具风格,但是语言平实直接,内容简单同时解除了疑惑,但有深度而且睿智,它描述了复杂历史事件最扼要的内容,关于历史争端的新的观点,还有全新的思维方式”——威廉•塔博曼(普利策奖得主,《戈尔巴乔夫》作者)
“针对复杂冷战战略的大师级指导”——英国《每日电讯报》
2020年10月25日 已读
关于核武器的论述是我未曾知晓的
长日将尽 Goodreads 豆瓣
The Remains of the Day
8.8 (231 个评分) 作者: [英] 石黑一雄 译者: 冯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8 - 5
《长日将尽》是诺奖得主石黑一雄1989年获布克奖的作品,也是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以管家史蒂文斯的回忆展开,讲述了自己为达林顿勋爵服务的三十余年时光里的种种经历;虽然达到了职业巅峰,但史蒂文斯过于冷酷地压抑自我情感,追求完美履行职责,而在父亲临终前错过最后一面,之后又与爱情擦肩而过。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将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在读者眼前抽丝剥茧,同时也折射出一战与二战之间那段非常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
2020年10月15日 已读
开场平淡,随着记忆不断被翻涌,更深远与广阔的景象被呈现,最终唏嘘,果然有一种落日伤感。
暴力拓扑学 豆瓣
Topologie der Gewalt
7.1 (12 个评分) 作者: [德]韩炳哲(Byung-Chul Han) 译者: 安尼 / 马琰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10
有些事物,永不消逝,暴力即属此类。
暴力性表达并非现代性的标志。暴力只是变化多端而已,其表现形式随社会局势而变。如今,它回到皮下、交际之下、毛细结构和神经元的领域,呈现出微观物理学的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无需在统治或敌对关系中的那种否定或排斥性。
它从可见转为无形,从粗野蛮横转为沉思内省,从正面直击转为病毒性感染。暴力起作用的方式不是公然袭击,而是蔓延传染。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揭示了暴力事件的变形记,从君权和血亲等前现代社会的斩首,经由现代规训社会的畸变,最终到了今天绩效社会和倦怠社会的抑郁。
-------------
韩炳哲作品系列(见识城邦出品)(已出齐)
《精神政治学》(2019年3月)
Psychopolitik
《爱欲之死》(2019年3月)
Agonie des Eros
《在群中》(2019年3月)
Im Schwarm
《他者的消失》(2019年6月)
Die Austreibung des Anderen
《倦怠社会》(2019年6月)
Müdigkeitsgesellschaft
《娱乐何为》(2019年6月)
Gute Unterhaltung
《暴力拓扑学》(2019年10月)
Topologie der Gewalt
《透明社会》(2019年10月)
Transparenzgesellschaft
《美的救赎》(2019年10月)
Die Errettung des Schönen
************
阅读韩炳哲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是富有才思智慧的享受。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
韩炳哲揭示出,在大数据时代,批判理论将且必将重整旗鼓。
——威尔•戴维斯(Will Davies)
韩炳哲属于这一类哲学家,在他们之前,没有人寻求改变世界之道,甚至没有人充分意识到这种改变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内部参考》(Inside Higher Ed)
韩炳哲创造了一种他个人独有的思想传统。
——《周日世界报》(Welt am Sonntag)
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德国广播电台(Deutschlandfunk)
阅读韩炳哲的书,意味着不断地被鞭策、唤醒。……他的社会批判虽然不谙体恤之情,但是他仍然热情地拥抱自己所处的这个时代。
——《杂志》(Das Magazin)
大数据时代形成的纷繁现象,需要新的哲学思维和框架,韩炳哲的几本书堪称最敏锐、最犀利的时代探测器,是大数据时代的哲学批判指南。
——思郁,自由写作者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几本小书,大题小做、举重若轻,触及现代人生活的多个层面,是东西方人文精神碰撞的结晶,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何道宽,资深翻译家,深圳大学
韩炳哲进一步揭示了数字时代人所面临的困境:我们痴迷于数字媒体从而被重新编程,然而对于后果如何却陷入了盲目和麻木。在群里,每个人都是个人,但每个人又都不是他自己。
——张志伟,哲学史家,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韩炳哲以其哲学的睿智与分析的犀利,迫使我们去反思数字网络媒体时代的生存情调与伦理处境。……在他的思考中透露出东方哲人的细腻与韵味。
——夏可君,哲学家与策展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韩炳哲,这位德国哲学训练、韩国文化浸润的思想性学者,激活了我们早已麻木的爱欲能力。
——林光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大数据的应用,让一切都变得越来越精准……在这样的时代,个体的空间与自由需要重新被思考,重新被定义。
——郑悦,《中欧商业评论》杂志
对新自由主义与数字化阶级社会的分析,不仅仅是一项哲学知识考古学的工作,它在根本上是政治性的,其答案就在于尼采、海德格尔与德里达等哲学家对主体的超越性之中。
——毛竹,《世界哲学》杂志
韩炳哲的哲思充满灵性,锋芒毕现。……以其一贯的犀利,带给我凝视深渊的勇气。
——贾克防,西北师大哲学系
韩炳哲是互联网时代的精神分析师,在他精确、冷静的诊断之下,智能手机、社交媒体、大数据、物联网种种技术进步都显示出新自由主义秩序对于人类生活的全面宰制。……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与福柯、阿多诺、列维纳斯、阿甘本进行思想碰撞,揭示出这个时代的严峻危机。
——杨小刚,中山大学哲学系
如果你想入哲学之门,你就看这位韩裔德国籍大叔的作品,你可以在阅读中认识众多哲学家,然后选择你喜欢的逐个进一步了解,他将大咖们的哲学思想与我们生活中每天都会接触到的话题糅合在一起,让你明白,这个世界原来如此啊!
——关玉红,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拓展了对暴力的理解,但真不好读。
榛子的味道 豆瓣
Un Petit Goût de Noisette
6.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瓦妮妲 译者: 吕俊君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8
治愈系青春图像小说
感动万千读者的温情故事
别具一格的日系风格法漫
...................
※内容简介※
《榛子的味道》是一部漫画短篇故事集,它试图探索法国都市中一群年轻人的生活和恋爱,风格清淡而惆怅,犹如榛果的滋味。
通过若干个短篇,作者希望探索爱、误解、错过、失去和获得,这些人类情感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本书作画风格清新宜人,对话风格简练有力,给每一个故事赋予了特有的色彩。这几个短篇故事的主人翁命运也会互相交织:他们将在各个故事中相遇、相知,并被彼此所打动。
...................
※编辑推荐※
◎感动无数读者的青春治愈系图像小说
满眼绿意、大雨蝉声里的懵懂少女心事;阴云密布、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天空、病房里的生与死;繁华街头擦肩而过而无从相识的陌生人;金色秋天里的七年之痒;失去了爱和被爱的力量的年轻DJ;碧空如洗、蓝天下的放手一跃。
十七名年轻人,十一个故事,十一种孤独。
他们在这个故事中分离,在另一个故事中相遇。
瓦妮妲的笔触优雅、洗练而脱俗。她对这些孤独的年轻人温柔相待,叩问爱人的心事、没有出路的感情和没有结局的故事。
◎日系风格的法式小品
瓦妮妲的创作风格独具一格,取日语漫画和法语漫画之长:她自幼深受日漫熏陶,在风格化的日漫和极具多样性的法语漫画两者间的中间地带开拓了一片独一无二的领域。她的风格既受到根深蒂固的经典法语漫画的影响,又吸收了《无限之住人》等日漫杰作的长处。
...................
※媒体推荐※
“风格与故事本身都精妙绝伦。”
——《法国电视报》
“人生须尽欢”,这本书是一趟愉悦的旅程”。
—— BDGest'漫画评论网
它像一杯咖啡,值得慢慢品尝。榛子般的回味,能让读者暂时跳出庸碌而平常的日常生活。
—— Moustique
瓦妮妲的笔触清新而又脱俗:她叩问爱人间的心事、没有出路的感情和榛子真正的滋味。
—— Casemate
“恰到好处。对话简练精准。用不同的色调反衬不同的情绪:从春日的鹅黄到黄昏的海棠色,再到充满亲密感的内室场景。”
——Bodoi书评网站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乍看以为是那种命中注定的爱情,差点放弃,看下去发现蛮有趣的,像是真实的人生际遇,各种相遇,各种结局。
这样说服就对了 豆瓣
作者: 何跃青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分有限公司 2014 - 11
人际关系就是一场说服和被说服的交锋,不是你被说服就是我被说服。而掌握了说服的技巧也就等于成功了一半。高超的说服能力不是争吵,也不是逼迫,它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
不管是在哪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与人交流、沟通。而在与别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如果懂得一定的说服技巧,那么一定会成为众人的焦点,也会为我们带来宝贵的人脉、不菲的业绩。
要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说服别人,就要学会运用高效说服法,本书就是为你介绍众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保证你一试便灵,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减少沟通交流的困难。这里有大量的现实生活案例,并赋予其典型的意义,将各种实用、精妙的说服技巧展现在你面前,让你学会快速说服他人,从而可为演说、辩论、谈判等社交活动带来便利。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精华版) 豆瓣
The 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7.1 (6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史蒂芬·柯维 译者: 高新勇 / 王亦兵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 6
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硕士,杨百翰大学博士。他是柯维领导中心的创始人,也是富兰克林柯维公司(Franklin Covey)的联合主席,曾协助众多企业、教育单位与政府机关培训领导人才。柯维博士曾被《时代》杂志誉为“人类潜能的导师”,并入选为全美二十五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领导理论,家庭与人际关系,个人管理等领域久负盛名。本书自出书以来,高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七年,在全球七十个国家以二十八种语言发行共超过一亿册。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是为组织和个人提供培训和管理咨询的世界顶尖级公司,与财富(Fortune)500强中80%以上的公司和成千上万个中小型企业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都有建设性的合作关系。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服务与产品遍布全球,在全球38个国家设有44个分支机构。 关于本书  企业领导人都知道:只有每一位员工成为高效能人士,企业才会真正成高效率企业。  这本书几乎覆盖所有美国成年人,它是美国成年人中最具影响力的书。  一个强大的美国是由每一位高效能的美国人决定的,不能不说与这本书有重要的关系。 FrankinCovey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简介   当您阅读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这本书后,是否希望获得更多的学习资讯,与更多的职业经理人探讨成功的心得?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培训《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使您更加深入地了解书中的理论,彻底地改变思维模式,从而为您走得成功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富兰克林柯维公司擅长于通过使用先进的培训方法和系统、完善的内容帮助个人和组织提高效能,其最著名的课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源于史蒂芬・柯维(Stephen R.Covey)的同名著作。它所传授的内容不是某种流行时尚或管理技巧,而是经过时间的考验并且能够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通过彻底思维的改变达到行为的改变从而加强了组织内部的管理机制、培养组织内部的共同语言和价值观;在全球每年有七十五万人次参加富兰克林柯维公司的培训,而该公司也因其优异表现连续五年入选中国三大培训公司,并在2000年被《China Staff》(中国人事杂志)评为中国最杰出的培训公司。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说话的魅力 豆瓣
作者: [美国] 刘墉 接力出版社 2009 - 8
《说话的魅力:刘墉沟通秘笈》是刘墉先生关于说话技巧的四本著作的合集,包括《把话说到心窝里①》《把话说到心窝里②》《教你幽默到心田》《说话的魅力——你不可不知的沟通技巧》。
在《说话的魅力:刘墉沟通秘笈》里,刘墉先生以“说话”为主题,教你如何坏话好说,狠话柔说,大话小说,笑话冷说,重话狠说,急话缓说,长话短说,虚话实说。他也帮你分析古今中外的幽默,教你埋下伏笔、营造气氛,引爆笑点,把僵硬的语言变得婉转,黑白的语言变成彩色,甚至教你说话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呼吸调整、仪表姿态、养气之方。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原来你非不快乐 豆瓣
6.7 (89 个评分) 作者: 林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这本书是林夕在2007年至2008年间写作的关于人生与社会生活的作品专集,围绕“快乐/不快乐”的主题,内容涉及心境、工作、时事、社会民生、生命等等多个方面的思考。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直面“不快乐”,将苦痛解剖,从而找到真正的长久的快乐,以安稳人生,改塑生活的面貌和品质。文字上承袭林夕词作一向的精致风格,蕴涵与晓畅兼备,殊值品味。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タッチ 完全版(1) 豆瓣
9.1 (17 个评分) 作者: あだち充 小学館 2005 - 7
經典棒球漫畫,除了棒球元素之外,還有手足情、友情、愛情!
說到《TOUCH》,漫畫迷中可說無人不識,無人不喜歡,它的特點在於作者擅用含蓄的手法,引你笑引你哭,卻又不會多費一句對白或令人豎起一根汗毛。
就算未看過《TOUCH》,也會感到故事似曾相識:達也、和也是對孿生兄弟,和隔壁的女孩南青梅竹馬。弟弟和也溫文有禮,成績優異,在棒球場上是個出色的投手,在學校大受女生歡迎,是長輩眼中的好孩子,和南是公認的一對。相反,達也卻是一無是處,但南真正喜歡的卻是達也……
後來,和也為了救一個小孩而被車撞死了,達也為了代替弟弟完成心願,遂發揮出令人夢想不到的天份,在驚奇和讚嘆聲中……
2020年10月14日 已读
青春
万物有灵且美 豆瓣
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
8.8 (100 个评分) 作者: [英] 吉米·哈利 译者: 种衍伦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10 - 1
“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述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把追车当做一门艺术的狗,策划群猫暴动的精灵古怪的老猫……动物们的温馨感人喜剧在轮番上演着。大自然怀抱中的乡野风情,多姿多彩的人和动物,构成了一幅芸芸众生的绚烂画卷。
年轻的乡村兽医哈利,每天开着一辆冒黑烟的老爷车“南征北战”。和恶犬贴身肉搏,随时准备应对母马的“无影脚”……,各种让人哭笑不得的“惨痛”遭遇层出不穷。在这里他遇上有生以来最困窘的时刻,也享受到最温暖动人的真情。作者以轻松幽默的笔触,记录乡间行医的点点滴滴,满溢着兽医生活的笑与泪,朴实的人情和土地的智慧。
动物行为学的开山祖师,1973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劳伦兹说过“为了能够确切描写动物的故事,一个人必须对所有的生命,都怀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真感情。”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也许这正是这本书能够打动亿万读者的真正原因吧。哈利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他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并赞颂着生命的奇迹。他善于从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中发掘美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他的热爱以近乎完美的方式,传递给读者。让我们能够同样感受到生命、爱与欢笑。
2020年10月11日 已读
有趣的乡间生活
伍佰.台北 豆瓣
4.9 (7 个评分) 作者: 伍佰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 - 5
☆2007年,伍佰首次发行个人摄影书《伍佰?风景》,由台湾时报文化出版,2009年发行第二本个人摄影书《伍佰?故事》,并于Epson Imaging Gallery 举行摄影个展。2011年于台北,台中,高雄,新加坡,马来西亚举办第二次摄影个展“More Earth”。2013年举办第三次摄影个展“桥飞雪”。2014年发行第三本个人摄影书《伍佰?台北》。
☆著名电影导演徐克称伍佰的摄影:“并非单单的猎影,而是胸有成竹,具坚毅意向的表达。伍佰的摄影,出人意表,与他其他的嗜好和创作有所不同,但其实,这些都发自同一个能量,那就是他对人性、悯情,欣赏而产生出来浓烈浮世绘意味的幽默和伤感。”
☆书中强悍与温柔并俱的黑白摄影风格,将情绪推向镜头之前,间或数帧色泽潋艳的彩照作品,宛如时间之河里的乍现灵光,让城市记忆全然展开,完整涉入伍佰的台北,重磅呈现。
☆摄影集里是伍佰的时间进程,冷静节制的构图却乍现了对生活的力道与热情。风格独具的镜头语言,作为个人城市记忆的经纬,无关新旧与亲疏,而是透过各式环境特性,在画面里找到自然衍生的属于人的各种处境,在楼厦、巷弄、车道、甚至舞台上,寻得城市与人的通性与背离,以及生活的初衷。
2020年9月26日 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