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 - 标记
山月记 豆瓣
8.9 (109 个评分) 作者: [日]中岛敦 译者: 韩冰 / 孙志勇 中华书局 2013 - 5
这是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的第一本中文简体版精选集,收录中岛敦《山月记》《弟子》《李陵》《光•风•梦》等九篇代表作。中岛敦的小说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故事,独出心裁,文字优美,探究人性的幽暗与自我的存在,充满现代特质,深获读者喜爱。
【本书特色】
1,日本天才作家中岛敦作品中文简体版首次面世,重塑中国古典,让你认识自我,读懂人性的挣扎!
2,《山月记》是日本高中语文教材常选篇目,日文版《李陵•山月记》高踞日本“五大杰出小说”榜首,排名超越芥川龙之介《罗生门》和夏目漱石《哥儿》!
【评论推荐】
中岛敦作为对人性的知性的理解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种穿越性,这种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媲美。
——日本作家 伊藤整
中岛敦的中国题材历史小说显示了一种成熟和练达,表现了纯文学所具有的高雅与纯正的艺术品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向远
中岛敦学贯中西,不仅深谙中国古典,还精通西方文学和哲学。他的作品不仅有简洁、高迈的汉文格调,还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蕴含着他对人的存在及命运的深刻洞见。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郭勇
2021年10月21日 想读
一日三秋 豆瓣
8.2 (44 个评分) 作者: 刘震云 花城出版社 2021 - 7
刘震云2021重磅新作,人间多少事,两三笑话中。小说《一日三秋》引用民间“花二娘”的传说,以想象的故事描述“我”记忆中的六叔生前所画的画作,探讨延津人幽默的本质。
从两米见方的剧团人物群像素描中挑出陈长杰、李延生、樱桃,围绕几位主人公身边出现的人物,有开车的、扫大街的、开饭馆的,串联起几个家庭的人生经历和故事,把世人被忘却的情感和心事复刻出来。后引出寻常父子二人遍尝生活辛酸后对人生至理的了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悟出:一个重要的的瞬间,在人生中犹如一日三秋,但这瞬间永不再来。
小说充满了黑色幽默,世俗生活所包含的哲理,及打破日常生活壁垒的想象力。刘震云写出现实与想象中的人性、土地、命运。既是幽默,也是讽刺;既是魔幻,也是现实。

【编辑推荐】
★《一日三秋》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的现实魔幻主义新作,《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从百年延宕到千年求索。
★从《一地鸡毛》中的一斤豆腐到《一日三秋》中的一把韭菜,我们走过三十年,心态却如同经历了三千年。
★神界鬼界 画里画外 戏里戏外 梦里梦外 故乡他乡 历史当下——“一日三秋”不止于时间体验,更是六重矛盾中的空间体验。
★《一日三秋》是刘震云对故乡、对人生的多维反思,以笑话结构全书,以冷幽默消解严峻。
★在人与故乡渐行渐远的年代,故乡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符号,然而它对人的影响却是连绵不绝的。刘震云以其独特的观察和幽默风格,写出了人类本质的命运。
2021年10月21日 想读
新哈姆雷特 豆瓣 豆瓣
新ハムレット
作者: [日]太宰治 译者: 汤家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1 - 8
- 编辑推荐 -
★生而为人,我很抱(rong)歉(xing)。太宰治西方翻案杰作。
★以“爱”为引信,to be,or not to be,“太宰无赖病毒”失控蔓延,各路经典文本通通“人间失格化”!
★经由一出出闹剧催化,哈姆雷特殿下愈发中二;化身千古罪人犹大,幽幽诉说改变文明进程的背叛隐情;持守赴死救友的约定,奔跑的美洛斯步伐加速……烛照人世间变幻的事与情,洞悉人性里幽微的恶与美。
★与一般认知截然不同的太宰治的另一面,就连死对头三岛由纪夫都无法否认其美学成就。
★世界越来越老,太宰治的翻案作品却始终年轻、新颖。这些让人读了嘴角失守又倍感安慰的故事,或许就是太宰治舍不得独享,而愿留予读者交心的打气信件。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太宰治的西方翻案杰作,收录了《新哈姆雷特》、《越级申诉》和《跑吧,美洛斯》这三篇经典作品。
在改写自莎翁悲剧经典的《新哈姆雷特》中,太宰治塑造出喜欢假哭和撒娇、带着中二病的哈姆雷特,更以笑声堆叠出一场惊心动魄的家庭悲剧。“我不相信。我会一直怀疑到死去为止。”
在小说《越级申诉》中,太宰治化身千古罪人犹大,以略带神经质、处于崩溃边缘的第一人称,幽幽诉说一个平凡人对偶像的倾慕之情,由于苦无因应而转为憎恨与轻蔑,驱使他犯下了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背叛之罪。
《跑吧,美洛斯》是日本中学课本的必选篇章,也是太宰治最常被阅读的作品。它满含励志风格,描述热血少年美洛斯为解救挚友,必须在三天之内完成“以赶赴刑场送死为目标”的马拉松。
2021年10月16日 想读
罗伯特议事规则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亨利·罗伯特 译者: 孙涤 / 袁天鹏 世纪出版集团 格致出版社 2008 - 1
美国人崇尚自由,但美国人对待开会却是严肃认真的,美国人是会少规矩多。说到开会的规矩,世界上恐怕没有人比得上美国人的规矩大了。他们有一本厚厚的开会规则——《罗伯特议事规则》(RobertsRulesofOrder)。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部由亨利·马丁·罗伯特撰写的《议事规则袖珍手册》(Pocket Manual of Rules of Order)于1876年出版,几经修改后于2000年出了第十版。
罗伯特议事规则的内容非常详细,包罗万象,有专门讲主持会议的主席的规则,有针对会议秘书的规则,当然大量是有关普通与会者的规则,有针对不同意见的提出和表达的规则,有关辩论的规则,还有非常重要的、不同情况下的表决规则。
有一些细节规则后面的逻辑原则是十分有意思的。比如,有关动议、附议、反对和表决的一些规则是为了避免争执。原则上,现在在美国的国会、法院和大大小小的会议上,在规范的制约下,是不允许争执的。如果一个人对某动议有不同意见,怎么办呢?他首先必须想到的是,按照规则是不是还有他的发言时间以及是什么时候。其次,当他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时,要向会议主持者说话,而不能向意见不同的对手说话。在不同意见的对手之间的你来我往的对话,是规则所禁止的。
在国会辩论的时候就是这样。说是辩论,不同意见的议员在规定的时间里,名义上是在向主持的议长或委员会主席说话,而不能向自己的对手"叫板"。自己发言的时候拖堂延时,或者强行要求发言,或者在别人发言的时候插嘴打断,都是不允许的。
在美国的法庭上也是这样,当事双方的律师是不能直接对话的,因为一对话必吵无疑,法庭就会变成吵架的场所。规则规定,律师只能和法官对话,向陪审团呈示证据;而陪审团按照规则自始至终是"哑巴"。不同观点和不同利益之间的针锋相对,就是这样在规则的约束下,间接地实现的。
像议事规则这样的技术细节,对于美国这样的多元化而又强调个人自由、人人平等的国家是非常重要的,是民主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否则的话,如果发生分歧就互不相让,各持己见,争吵得不亦乐乎,很可能永远达不成统一的决议,什么事也办不成。即使能够得出可行的结果,效率也将十分低下。罗伯特议事规则,就像一部设计良好的机器一样,能够有条不紊地让各种意见得以表达,用规则来压制各自内心私利的膨胀冲动,求同存异,然后按照规则表决。这种规则及所设计的操作程序,既保障了民主,也保障了效率。
罗伯特议事规则是在洞彻人性的基础上,经过精心琢磨而设计的。正是这种对细节把握得精致完美的规则,才最大化地实现了公平与效率。
所以,任何一个真正成熟的管理,无论是社会管理,还是经济管理,必然是靠在对细节精确把握的基础上制定的规则来运行的。管理离开不开规则和标准,而规则和标准正是精致的完美表现。
我们应该从哪里着手学习《罗伯特议事规则》呢?
我们说有规则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规则是什么并不重要。我们不能规定什么样的规则是最好的,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知道我们想追求什么样的原则,什么样的精神,这些原则和精神正是议事规则的精华和意义所在。
这些原则包括:
根本原则:
平衡:保护各种人和人群的权利,包括意见占多数的人,也包括意见占少数的人,甚至是每一个人,即使那些没有出席会议的人,从而最终做到保护所有这些人组成的整体的权利。正是几百年来,人们对这种平衡的不懈追求,才换来了议事规则今天的发展。
对领袖权力的制约:集体的全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愿选出领袖,并将一部分权力交给领袖,但是同时,集体必须保留一部分权力,使自己仍旧能够直接控制自己的事务,避免领袖的权力过大,避免领袖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集体的头上。
多数原则:多数人的意志将成为总体的意志。
辩论原则:所有决定必须是在经过了充分而且自由的辩论协商之后才能做出。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辩论说服其他人接受自己的意志,甚至一直到这个意志变成总体的意志。
集体的意志自由:在最大程度上保护集体自身,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和平衡集体成员的权利,然后,依照自己的意愿自由行事。
具体原则:
1689年英国议会出现了一本手册叫做《议会》(Lex Parliamentaria),罗列了三十五部当时的议学著,已经开始呈现我们今天的很多原则和规则的端倪。比如:
同时只能有一个议题:一旦一个提议被提出来以后,它就是当前唯一可以讨论的议题,必须先把它解决了,或者经表决同意把它先搁置了,然后才能提下一个提议。
意见相左的双方应轮流得到发言权:辩论的时候有人请求发言,主席应该先问他持的是哪一方的观点,如果其观点与上一位发言人相反,那么他有优先权(比如有若干人同时要求发言)。
主席必须请反方表决:必须进行正、反两方分别的表决,缺一不可。不可以正方表决后,发现已经达到表决额度的要求,就认为没有必要再请反对方表决。
反对人身攻击:必须制止脱离议题本身的人身攻击。禁止辱骂或讥讽的语言。
辩论必须围绕当前待决议题:如果发言人的言论显得与议题无关,而且其他与会成员已表现出了对此的反感(如嘘声),发言人的发言应该得到制止。
拆分议题:如果一个待决议题可以被分成若干小的议题,而且与会成员倾向于就其中小的问题分别讨论,可以提议将议题拆分。例如,将一个选举两个骑士的议题拆分成两个议题分别表决。
改变一个既成决议比通过一个新决议需要更大的努力。这是为了避免由于类似出席人数的变化这样的因素所可能导致的组织决策的不稳定。
在一届会议期间,一旦会议对某一议题做出了决定,同一个议题,或者本质上的同一个议题,不能再次讨论,除非发生了特殊情况。
如果对某个议题做了暂时性的处理(disposed of),并没有形成最终决定,那么不可以引入任何一旦通过就会干扰到会议再对原议题讨论时的立场的提议,无论新提议对原提议有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
2021年10月11日 想读
如果父母老后难相处 豆瓣
Coping with Your Difficult Older Parent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 格雷丝·勒博 / [美] 芭芭拉·凯恩 译者: 刘慧玉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0
如何陪伴他们走过晚年,而不再彼此伤害?
最健康的陪伴心态,最务实的应对建议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 读这一本书就够了!
◎ 编辑推荐
在这个快速发展又变幻莫测的世界里,你或许一直在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希望活出最好的自己。
然而,父母却经常在毫无保留地爱你的过程里失去了自我。身体机能衰退已让人无比沮丧,他们还要接受自身观念落后和失去家庭话语权的残酷现实。父母可能变得小心翼翼、失落、沉默,可能因害怕孤单而对你有诸多要求,也可能以一种惯性的关爱模式,试图进入你的生活,干涉一切……这份爱让人心疼,也成为负担,让你无奈,让你抓狂,让你无所适从。
但是,谁更有机会改变呢?
趁一切还来得及,给自己一个与父母好好相处的机会吧。
☆ 与年长父母相处的实用指南
本书聚焦两代相处难题,帮助身心疲惫的你建立更健康的陪伴心态,为深感焦灼的你提供更务实的应对建议。
作者归纳出六大类型父母行为模式,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帮读者评估“父母是否真的难相处”。25个经典案例以父母的问题行为和子女的应对模式展开,在反思和梳理清楚立场和原因后,作者会带你以富有智慧的语言范式进入情景演练。案例之间环环相扣,不管父母是老后难相处,还是持续一生的人格模式,书中都有贴切的应对策略和温馨小贴士。也许你会获得摆脱恶性循环的力量,也会还会变得更爱父母呢。
☆ 作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两位作者皆为资历超过30年的社工师,接触过很多类型的“问题父母”。阅读本书,首先获得的就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意识到原来有那么多人跟你有同样的处境,会让你感到如释重负。其次就是身临其境的感受,熟悉的语言和行为模式出自作者的看护经历,因此你会看到更有针对性的建议而非宽泛的理论和模糊的概念。
☆ 成年子女视角
面对难相处的父母,请先训练自己的同理心。了解父母看似“麻烦行为”的根源,往往是内心深处的孤独和痛苦。然后运用这层理解,改善你与父母的相处方式。重新认识父母的“自作主张”和不被接受的“为你好”,审视自己的沟通模式;同时以平和的心态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也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父母很难改变,但你可以选择和他们不同的道路,尽力照顾好未来的自己,学习优雅地变老……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来自专业人士的与年长父母相处指南,两位作者有30年以上的老人看护经验,面对过许多难相处的父母,他们会帮助你与家中长辈实现更顺畅的沟通。本书针对一些复杂案例提供了中肯的建议,还有关于“如何陪父母面对老年课题”和“如何陪自己优雅变老”的贴心指南。也许你不能完全改变父母,但至少可以从愤怒、懊悔、内疚、自责的恶性循环中逃脱出来,学会接受这一切,尽可能照顾好他们的晚年生活,并不再步父母后尘……
2021年10月10日 想读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豆瓣 谷歌图书
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作者: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译者: 江先聲 商周出版 2017 - 3
★《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觀察家報》、《星期日郵報》2016年度十大好書
★知名書評網站 Five Books 2016年度最佳哲學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英國庫伯獎雙料桂冠得主最新力作
★阮若缺│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葉浩│哲學星期五資深志工/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1933年巴黎小酒館的一杯雞尾酒,開啟了一場歷久不衰的哲學運動,
鼓舞了無數的年輕人:熱愛生命、追求自由、奮起行動。
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
如果你是個存在主義者,眼前這杯杏子雞尾酒,就能讓你大談哲學和自由。
「當你從存在主義的窗子往內望,首先看到的是咖啡館裡的繁忙景象。你聽到杯子碰撞聲和此起彼落的對話聲;服務生在桌間穿梭,接著你注意到一張大桌旁邊坐著一個矮胖、斜眼的男子,和一位裹著頭巾、吐著菸圈的優雅女子,一群朋友圍繞著他們。川流不息的人們從不間斷……」
本書講述了存在主義的源起,以「存在主義天王天后」沙特和西蒙.波娃領銜主演,牽引出當代學術圈中的朋友和對手──卡繆、海德格、胡塞爾、雅斯培、梅洛龐蒂和梅鐸等才華橫溢的哲學家輪番出場。直至今日,他們的哲學讀來依舊妙趣橫生,只因為它攸關人生,直指人類兩個最大的問題:「我們是誰?」及「我們該做什麼?」
存在主義帶來的不只是哲學的變革,更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革命,戰後的六八學運、反殖民、女權運動等等追求自由、民權的解放呼聲,再再都留下了現代存在主義的烙印。
莎拉.貝克威爾巧妙交織了傳記、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分析和個人省思,帶領讀者踏上這段生動而有趣的旅程,與哲學家和他們的朋友們一同經歷這場令人著迷的思想運動。
媒體推薦:
「因為聚精會神看一本存在主義的書而錯過了公車站,這種事不常有,可是就發生在我身上。我是在埋首閱讀莎拉.貝克威爾的《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沙特、波娃、卡繆、海德格等人的故事,讀來奇特、有趣而具說服力。如果這本書不能獲獎,我會把這份稿子吃掉。」──《星期日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on Sunday)
「本書把傳記、哲學、歷史、文化分析和個人省思結合起來,出人意料地好讀。」──《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帶我們回到往日……那時候哲學和哲學家都性感、迷人而驚世駭俗;那時候感性和學識相互交融。……作者向我們展示存在主義者的一些想法如何令人著迷,而他們本人的生活,又如何引人入勝而往往令人驚訝不已。生動而幽默的軼事,與繁複哲學概念的清晰持平解說結合起來。……婉約動人、敏銳而公正。」──《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奇異、有趣、清晰而滿腔熱情。……沒多少作家能像貝克威爾那樣,如此善於用明白易懂的文筆解釋複雜的概念。」──《星期日郵報》(Mail on Sunday)
「書中滿載的知識絕非泛泛,再加上一群奇特的人物,只有哲學家齊聚一堂才能帶來這樣的盛況。筆下透露著絲絲情感,即使令人畏懼的海德格,他的荒謬作為也被看成人性的一面。」──《星期日泰晤士報》(The Sunday Times)
「莎拉.貝克威爾學有專精,講述存在主義的故事勝任愉快。……她文筆甚佳,筆觸輕盈而深具英式幽默。……貝克威爾是了不起而能抓住微言精義的老師。她講解現象學的奧秘,清晰簡潔,跟我在法國大學教室裡聽到的任何解說一樣精采。有關存在主義對英語世界的文化衝擊,本書提出令人讚嘆的洞見。……貝克威爾表明,這些問題在今天的重要性不下於以往任何時期。」──《衛報》(The Guardian)
「饒有興味的敘述。」──《書商》雜誌(The Bookseller)
「〔貝克威爾〕年輕時興致勃勃的自我,以及她歷經成長後變成的觀點持平的作家,攜手寫成了這本書。……這部著作滿載溫情而慎思明辨。……貝克威爾寫的不是教科書,但如果要找一部現象學和存在主義的教科書,我建議以這本書取而代之。她別具本領,能透過精選的原著引文,結合自己的解說,把主要概念具體表達出來。她這本書是茂密哲學叢林裡開出的一片天地,很少人有那種能力或意志,可以自行探索這個茂林。」──《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一本出人意表的精采好書。……有趣而饒有興味,……賞心悅目而妙趣橫生。」──《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以嶄新觀點去看一度被視為過時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滋長的社會和文化環境。……貝克威爾女士的文筆富吸引力而卓越出眾:她不是從全知作者的觀點扮演評論家、傳記作家或導遊的角色。」──《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信心滿滿地闡明艱深的哲學概念,配上興味十足的寫作風格。我想不出能在哪裡找到更好的現代思想史導論。」──《每日新聞報》(Newsday)
「對哲學的了解,不能跟界定這種哲學的人生分割開來。全書對這個問題提出令人驚喜而富人文內涵的回應:存在主義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筆法靈動,也讓你腦筋動起來。」──《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貝克威爾還記得,最初閱讀存在主義者的著作時,吸引她的是他們的理論而不是他們的個人事跡;她現在卻寫道,如今想法改變了:『思想是有趣的,但人更是有趣得多。』她的讀者可真幸運,本書兼備這兩方面的豐富內容。」──《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生動而敏銳……以清新、令人精神煥發的觀點,去看複雜的思維及其獨特的時地背景。」──《科克斯書評》雜誌(Kirkus Reviews)
「貝克威爾出色地講述二十世紀的存在主義,描述了那些哲學家的不平凡生涯:他們的人生和著作,專注於『如何對自己負責而時刻警覺』以及『人生在世的身分、目的和自由等問題』。透過生動的人物刻劃,以及對縝密哲學概念清晰精練的解讀,貝克威爾把存在主義的故事嵌入了『歐洲整個世紀的故事』,戲劇性地把真誠性、反叛、自由和責任等中心議題的論辯呈現出來。」──《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功力不凡……嚴謹而清晰……向會思考的人極力推薦。」──《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貝克威爾繼有名的蒙田(Montaigne)研究之後……接著而來的這部著作,對存在主義和它的主要思想家作出生動評述。……這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描述一群充滿激情的思想家,並指出他們今天仍然攸關重要。」──《書單》雜誌(Booklist)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內容全面而異常豐富,莎拉.貝克威爾在書中帶引我們認識那些跟存在主義關係最緊密的人,『透過他們的思想看他們的人生,又透過他們的人生看他們的思想』……在貝克威爾眼中,這些人物『處身一家又大又熱鬧的思想交流咖啡廳』。他們的思想今天仍然值得我們關心,不是因為他們所作決定的對錯,而是因為他們探索人類真正面對的問題。它講述二十世紀的一個主要思想運動,出奇地好讀,包含豐富的傳記資料和洞見,並指出這一切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書頁》雜誌(BookPage)
「生動、充滿溫情而令人著迷的一部思想史。」──《洛杉磯時報》(The Los Angeles Times)
「本書巧妙地講述了存在主義的社會及文化環境,引人入勝,文筆甚佳, 帶引眾多讀者發現沙特、波娃和梅洛龐蒂等人……貝克威爾使重大而複雜的哲學概念變得振奮人心;因此她值得讚賞,她的書很值得一讀。」──《舊金山紀事報》(The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莎拉.貝克威爾在這部富啟發性而妙趣橫生的研究著作中講述了那一群思想家和他們的追隨者,……她認為廣義的存在主義運動,啟發了女性主義、同性戀平權觀念、反種族主義、反殖民主義和其他激進運動的思潮。看來喝著幾杯雞尾酒,足以引來出人意表的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不要因為那麼輕鬆的一個書名而不屑一讀。莎拉.貝克威爾的《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繪畫一幅集體人像,其中包括胡塞爾、海德格、沙特、波娃和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活躍的『歐陸』哲學家。本書以深刻的思辯和富於同情的觀點,讓我們看到這些思想家如何叫人興奮。它令人欲罷不能。我看完最後一章若有所失,幾乎要跑去斯特蘭德書店(Strand Bookstore),去看看他們有些什麼梅洛龐蒂所寫的書。」──羅林.史坦因(Lorin Stein),《巴黎評論日誌》(Paris Review Daily)
2021年10月9日 想读
语词和对象 豆瓣
Word and Object
作者: W.V.O.蒯因 译者: 陈启伟 / 朱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 1
《语词和对象》是蒯因继《从逻辑的观点看》之后关于语言哲学的一部系统的论著。作者以语言的社会性为出发点,从主体与对象的刺激-反应关系和机制对语词、语句及其意义做了经验主义的发生学的研究,提出了关于儿童的语言习得、全然陌生语言的“彻底翻译”和翻译的不确定性、语词的刺激意义和刺激同义性等重要的概念和学说。书中对牛津日常语言哲学多有批评,充分运用和发展了形式语言的逻辑分析方法(“义释”、“语义上溯”);对各种指称的语言手段的暗昧性的根源及其解决方案做了细致的讨论。《语词和对象》较以前的著作更明确、深入地阐述了作者在物理对象和心理对象问题上的物理主义观点及关于抽象对象(类、数学对象)的柏拉图主义观点。
2021年10月9日 想读
基層官僚 豆瓣
作者: LIPSKY, MICHAEL 译者: 蘇文賢 / 江吟梓 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10 - 6
2021年10月9日 想读
單向度的人 豆瓣 谷歌图书
One-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作者: 赫伯特.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译者: 劉繼 / 萬毓澤 審定 麥田 2015 - 3
我們快樂地選擇了被無聊所奴役?!
本書可稱為對西方發達工業社會的總體檢。馬庫色作為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學養極為淵博,目光極其銳利。他繼承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又融入了佛洛依德對文明如何壓抑人類欲望的分析(以彌補馬克思主義無法解釋為什麼革命尚未發生之不足),甚至探索了自亞里士多德以來的西方邏輯學、語言學、科學哲學傳統之缺憾,對當時西方發達工業社會之所以能徹底地支配、剝削社會大眾,阻斷了人們對更公平、更自由的社會的渴望的控制機器,提出了他獨到而深刻的見解。
馬庫色構思本書時,歐美世界上處於悲觀氣氛濃厚的五〇年代,因此書中並未對人類解放的前景抱有正面的期望。然而,或許正因為馬庫色對西方文明系統性的尖銳分析,給予了當時渴望解放的知識分子與學生一盞明燈、一種鼓舞,進而燃起了其後席捲全球的學運風潮。馬庫色在書中最後引用了班雅明的一句話,或許最能反映那股支持他自己與所有革命鬥士的精神:
「因為那些不抱希望的人的緣故,希望才賜予了我們。」
【本書特色】
鼓舞六〇、七〇年代學運風潮的經典代表
「新左派之父」馬庫色的《單向度的人》
萬毓澤審定 & 李明璁導讀
出版已逾五十年的左派經典,全新繁體中文版隆重問世。
擁有投票選擇主人的權利,並不表示你就不是奴隸。
能坐在沙發上任意切換電視頻道,在百貨商場或網購平台比價血拼,在消費場所享受休閒娛樂,你擁有所有這些「選擇」,是否就等同於擁有「自由」?
難道這不過是發達工業社會的「控制」變得更高明、更細膩、更體貼、更無所不在?它似乎指引一種更舒適美好的生活;但相對,想要改變現有框架的主張、更具超越性的理想和渴望,都被壓抑或嘲諷。我們因此難再深刻地質疑批判,反而認同擁抱那個主宰我們生活的力量,以它的利益和需求為我們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表面上越是多采多姿的歌舞升平,骨子裡越是了無生趣的冷感疏離。
於是,你我都可能逐漸變成扁平、蒼白的---單向度的人。
假多元的花花世界,掩飾不了真單調的蒼白困局。
學作一個解放的自由人,從看穿這個陷阱開始。
2021年10月9日 想读
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 豆瓣
La sexualité, suivi de 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
作者: 米歇爾・傅柯 Michel Foucault 译者: 李沅洳 時報 2021 - 8
傅柯(Michel Foucault)在1960年代開始了對性及相關領域的研究,曾先後在克雷蒙-費洪大學(Université de Clermont-Ferrand)和凡仙大學(Université de Vincennes )開設講授兩門課程。1964年在克雷蒙-費洪大學開設的課程訂為「性」(La Sexualité)﹐1969年在凡仙大學開設的課程則訂為「性事論述」(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La sexualité, suivi de Le discours de la sexualité)便是將這二部份的課程內容整理編輯而成。
第一部份的「性」是傅柯於1964年在克雷蒙-費洪大學的普通心理學授課內容,它質疑西方出現問題意識和性的悲劇體驗的條件,以及以它為對象的知識。本課程從反思婦女地位的演變和婚姻法開始,涵蓋從生物學或行為學到精神分析的所有性知識。這份親筆手稿的頁數由傅柯親自編號,共有121頁,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第78號箱匣內。
第二份的「性事論述」則是傅柯於1969年在凡仙大學的哲學授課內容,他更進一步談論了婚姻的法律形式、性事的知識論化、性特質的生物學等主題。這份親筆手稿共有103頁,部分頁碼由傅柯親自編號,收藏在法國國家圖書館第51號箱匣內。與第一份不同的是,這份手稿由較為零散的註解組成,許多片段被刪去,還有諸多修改之處,所以進行了特別的編輯工作。為了彌補手稿有時未加以整理的特性,法文原書編輯團隊也有系統地解釋傅柯的參考文獻,力圖在文本的評註中盡可能向讀者提供最多的資訊。
本書雖是傅柯授課講稿,但經過傅柯遺稿修訂團隊去蕪存菁的梳理,並加上深入且專業的註解,對於想要了解傅柯在進入法蘭西學院之後的研究以及出版四卷「性史」(L'histoire de la sexualité)之前的形成過程,極具參考價值。
2021年10月7日 想读
我的朝鲜战争 豆瓣
作者: 张泽石 金城出版社 2011 - 7
本书讲述了作者1951年入朝参战被俘,至2010年走访幸存战俘难友,这六十年间的个人经历,和6000余名志愿军战俘归来人员的生活故事。作者在2000年版基础上,修订了1/3篇幅的文字,补充了不少前所未有的史实细节,尤其独家使用美国国家档案馆、麦克阿瑟将军纪念档案馆收藏的朝鲜战争彩色战地照片,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六十年血与火、泪与恨、爱和痛、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战俘群体这个特殊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这是一本很好的纪实文学作品,又是一本全世界人士都会关心的书、一本人类文化学要研究的书、一本有巨大悲剧力量的爱国主义好教材。该书与作者最新创作、即将出版的《孤岛——14000名志愿军战俘在台湾》相互补充。
朝鲜战争虽是一场局部战争,并已过去60年,但它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在全世界范围内,一直是个说不透、道不尽的重大历史话题。亲历者已逐渐老去,许多历史真相却尚未揭开。本书作者是志愿军第60军180师538团团政治处宣教干事,亲历朝鲜战争最惨烈的第五次战役并受伤被俘、坚决回国,他经过了战俘营里更为残酷的窝里斗,遭遇了历次政治斗争的歧视和折磨,却坚定顽强地自我振作、不断奋起,直到80岁高龄仍然在为6000名归国难友上诉鸣冤、落实政策。这本书就是一个朝鲜战争的亲历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揭开的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真相。
残酷的战场见闻,不幸的战俘生活,痛苦的政治遭遇,沉痛的社会反省,反思中国传统的战争观念和战俘观念,具有令人深思的历史文化内蕴。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朝鲜战争和我们国家60年建设血与火、泪与恨、爱与痛、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交织的历史,从一个战俘群体的视角,解读朝鲜战争及其对个人命运的深远影响。
文风朴素,细节真实,图片珍贵,又加上原始档案、其他历史著作的参照,经过六十年时光打磨,二十多年的反复修订,是一本独一无二,让人一气读到底、读后掩卷长思的大书。
1.这是一本经典的纪实文学作品,曾荣获“北京市建国40 周年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奖”;
2.这是一本让全世界人士关注的书,被约翰?托兰写入《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激起中、美两国两名作家间一场著作权官司;
3.作者张泽石,归来志愿军战俘的总翻译官、总代表,世界学术名著《金枝》译者之一,以“忠诚于祖国”“忠诚于战友”被推荐为“感动中国2010”候选人物之一。
2021年10月4日 想读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 豆瓣 Goodreads
7.7 (70 个评分) 作者: 银行螺丝钉 中信出版社 2017 - 11
每年只花少许时间,就能跑赢通胀,并跑赢70%以上的市场参与者,真的有这样的好事吗?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定投指数基金。
股神巴菲特说“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竟然往往能够战胜大部分专业投资者”;另一位投资天才彼得•林奇也说过,大部分投资者投资指数基金会更好些。
指数基金是一种新型的投资工具,每年持续有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和资产管理人进入。一般的基金是依赖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而指数基金追踪指数,对基金经理没有什么依赖。每个指数基金会同时投资几十只甚至上百只股票,可以最大化分散投资者的非市场风险。而且在所有同类基金中,指数基金的费率也是最低的。投资者通过指数基金就可以低成本、有效地跟踪指数,可以获得跟指数所代表市场一样的收益。
《指数基金投资指南》作者银行螺丝钉,专注于低估值指数基金投资,系统性地讲解各类指数基金,以及投资指数基金的有效策略,教你“买什么,怎么买;卖什么,怎么卖”。针对不同需求,设计出三种投资模式:养老定投计划、上班族加薪计划、子女教育定投计划,全面介绍如何通过投资指数基金,稳赚!
不管你是投资小白,还是进入股市厮杀多年也没找到可靠的、可复制的盈利路径的投资者,阅读《指数基金投资指南》,就可以笑看股市风云,静待财富增长了
2021年10月3日 想读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豆瓣
CRINGEWORTHY
6.9 (9 个评分) 作者: [美]梅丽莎·达尔 译者: 秦鹏 中国致公出版社 2021 - 9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丢人现眼的酸爽时刻,
可你知道人类为什么会产生尴尬这种感受吗?
所谓的尴尬时刻,又为什么会让我们感到……呃,尴尬?
除了找条地缝钻进去,我们能用什么有效方法化解这种感受,
或者让自己直视这种感受?
大众科普网站“我们的科学”联合创始人、
《纽约》杂志前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将带领我们踏上一段从“社死”
到“复活”的妙趣旅程。看完本书,或许你以后
就能轻松笑对你所遭遇的每一个尴尬时刻。说到底,
一旦能放声嘲笑自己,你就自由了。
★给“尴尬患者”的“强心”处方
针对“尴尬”这种普遍心理进行研究,并非教人规避,而是为其正名,告诉读者如何以积极的心态应对,让人在尴尬时能勇敢大笑,敢于面对社交生活中不完美的自己。
★亲身经历,让人“尬”同身受
身为“尴尬易感人群”一员,作者主动报名真人秀,当众朗读自己中二时期的日记、站在路口唱儿歌、参加即兴表演课程……这些让人“头皮发麻”的亲身经历给予读者超强代入感,也让本书绝非纸上谈兵。
★幽默喜感,读心理学就像在刷“社死”段子
语言活泼轻松,笑料十足,一本心理自助读物也能像“社死”段子一样让你缓解压力,轻松一笑。
★资深作者,权威材料支持
作为资深心理与健康高级编辑、科普网站创始人,作者在亲身实践的同时深入研究,以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科学文献为理论基础,权威性、科学性有保障。
2021年10月2日 想读
贝佐斯如何开会 豆瓣
amazonのすごい会議
作者: [日]佐藤将之 译者: 张含笑 2021 - 10
开会是人在职场每天必做的事,但沉闷的发言、混乱的讨论、成员之间的对抗与误解……往往让会议成为吞噬效率的“黑洞”,变成不断给人添堵的“万恶之源”。
亚马逊公司很擅长开会,其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有很多开会技巧在商界零星流传。本书作者是日本亚马逊的创始成员、核心管理者,他系统性公开了贝佐斯在亚马逊制定的独到开会方法,并从日常工作中提取代表性案例,引导读者在实践场景中掌握具体技术,将会议变为高效决策、高效沟通、高效执行的协作工具。
2021年10月2日 想读
鄙视 豆瓣 Goodreads
Il disprezzo
8.1 (126 个评分) 作者: [意] 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译者: 沈萼梅 / 刘锡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 - 7
婚后两年,丈夫在工作、金钱和理想面前节节败退,妻子的鄙视成了对他而言最大的惩罚。他时时揣摩自己为什么被妻子鄙视,却把妻子越推越远,一桩原本幸福的婚姻即将轰然崩塌。
“我鄙视你,这就是我不再爱你的原因。”

★意大利的“鲁迅”
★20世纪意大利国民作家◈犀利审视时代的精神症候
★15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入选法国《世界报》20世 纪百大图书。
★由新浪潮名导戈达尔翻拍成《蔑视》,成为影史标杆
★卡尔维诺、加缪、埃科、苏珊·桑塔格都是他的忠实读者。
★《鄙视》写的是婚姻危机,讲的是现代人的爱无能。
★我渴望的其实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爱。
★阅读莫拉维亚,就是阅读我们时代的精神症候。

我偏爱莫拉维亚,他是意大利唯一一个就某个角度来说我愿称之为“风俗”派的作家:定期交出的作品中有我们这个时代时光流转间对道德所下的不同定义,与风俗、社会变动、大众思想指标息息相关。——卡尔维诺
·
我们的意大利朋友在今天的全部创作中,体现出一种豁达、一种由衷的热情、一种鲜明的朴实,这些是我们法国作品所略微缺乏的。——加缪
·
我们不要忘了,中流社会说的意大利语,其最高尚的形式,其实源自一些作家朴实而且完全为大家所接受的散文,比如莫拉维亚。——翁贝托·埃科
·
莫拉维亚的作品被看作一种对意大利社会进行批判探索的介入文学的起点。他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通常是一个既头脑清晰又无能为力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远在萨特的《恶心》和加缪的《局外人》之前,就表达出一种存在的不安。丧失行动的能力,而又对自己的不行动有负疚感,他不停而又徒劳地去适应一个离他远去的世界。对生活的厌倦和冷漠是莫拉维亚世界的中心主题。——米歇尔·玛利(《导读戈达尔》作者)
·
在他的小说中,爱情几乎总是受苦而不是享受。不管是在最不忠诚、最热烈的时候,还是在讨论夫妻关系的时候,它很少能解除一种咬牙切齿的疏离感,因此,他作品中的人物经常在惊讶、困惑的不同阶段中互相凝视。无论如何,他的作品是具有启发性的。他把强迫性的思考和梦幻般的情节展开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令人信服的、完全个人化的世界观,迫使我们把书翻到最后,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既一致又难以捉摸的心理结构,以至于读者会在未来数周——我身上则是数年——思考它,重新考虑它。如此,我对一本书没有更多要求。——提姆·帕克斯(《鄙视》英文版导读作者)
·
莫拉维亚笔下的里卡尔多跟其他几部小说的主人公一样,“他们都在与现实抗争,竭力想征服现实,因为他们感到受到现实社会的排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小说《鄙视》就是从一对普通的夫妇感情生活的破裂这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现代人深刻的精神危机。——沈萼梅(意大利文学翻译家,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而《鄙视》又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写于上个世纪50年代,却特别贴近当今中国的生活。故事讲一个在罗马寻求发展的剧作家里卡尔多的遭遇,他娶了一个美丽的妻子,接了一些收入颇丰的工作之后,买了房子和车子,却遭到妻子的鄙视,两人关系破裂。他为付月供蝇营狗苟,妻子也沦为制片商的情妇。莫拉维亚用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经济发展时期的夫妻关系,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里卡尔多的内心世界,以及人丧失尊严,沦为工具的过程。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妻相爱,赤诚相对,这是最普通不过的事情,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艰难?这也是作者通过整个故事,反复探讨的问题。——陈英(意大利文学翻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
·
莫拉维亚被认为是“天生的叙事者”。他从道德的角度出发,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抽象的人生态度:《冷漠的人》《鄙视》《不由自主》《同流者》和《愁闷》等。继而以叙事文学的形式,创造出无穷的人物和场景,动作与行为,以及复杂的心理活动,以一个局外人的严厉而敌视的目光,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一针见血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存状态,而且这些状态又主要与他所创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紧密相关。在小说《鄙视》当中,影评人里卡尔多为了摆脱经济上的窘境而迎合制片人的要求,甚至被妻子怀疑有意将她献给制片人,并因此遭到妻子的鄙视。这个形象正是莫拉维亚创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中的一个,而小说的书名又一次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魏怡(意大利文学翻译,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文学史上一位公认的来不及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小说家。——《共和国报》
·
莫拉维亚是意大利“本世纪继皮兰德娄之后在全世界最受推崇和赞赏的作家”。——《新闻报》
·
尽管是让-吕克·戈达尔将莫拉维亚的《鄙视》改编成电影,贝托鲁奇导演了《同流者》,但莫拉维亚真正的精神亲属是费德里科-费里尼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纽约时报》
·
莫拉维亚如今被忽视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因为这种道德目的和艺术完整性的罕见结合曾经使他跻身于欧洲最优秀的作家之列。我认为,现在是重新评估的时候了,也是他的作品推出新版本的时候了。——《卫报》
·
莫拉维亚的所有文学作品都充斥着他那个时代原始而尖锐的现实主义,自他充满挑衅意味的处女作《冷漠的人》(1929)出版后,就一直如此。——意大利驻沪总领事 陈琪(MIchele Cecchi)
2021年9月30日 想读
逆流年代 豆瓣
7.9 (10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纳达夫•埃亚尔 译者: 吴晓真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21 - 9
 以色列杰出国际政治记者带来反全球化一线的报道,用特写镜头对准全球化遭遇挫折与反抗之处,近距离观察我们这个时代的焦虑与愤怒
 优秀的非虚构写作:美国宾州的煤矿工人、日本的少子村庄,涌入希腊的叙利亚难民……作者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带你深入现场,用敏锐的洞察展现全球化的光明与阴影
 重量级推荐:《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力荐!学者刘瑜、施展重磅推荐!
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改善了人类处境,但也播下了反抗的种子。随着纽约世贸中心双子塔的坍塌,一场世界范围内的反抗宣告开始。
以色列记者纳达夫•埃亚尔将带领读者游走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前线,向读者展示这场运动的有形轮廓和黑暗角落。书中记录了纳达夫•埃亚尔过去十多年里走访的地方和目睹的真实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美国工人、失业的希腊人、叙利亚难民以及各国企业家——走在一条羊肠小道上,左手是希望,右手是恐惧。
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族群的故事如拼图般演示出全球化的前世今生,讲述了一种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全球意识是如何出现的,以及全球化如何改变了人们的道德情感,也清晰地揭示出全球化面临的危机。
世界正处于一个激变时刻,能不能找到新的、有想象力的变革之道,将决定人类社会能否通往更公正、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2021年9月30日 想读
以利为利 豆瓣
9.5 (31 个评分) 作者: 周飞舟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2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序论:政府行为与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前的中央地方关系、财政包干的效应和后果、分税制改革及其影响等。
2021年9月27日 想读
血与大地 豆瓣 Eggplant.place
Blood and Earth: Modern Slavery, Ecocide, and the Secret to Saving the World
7.2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文·贝尔斯 译者: 张祝馨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0 - 10
◆为何时至今日,我们口袋里的手机和餐桌上的鱼虾,可能仍沾染着奴隶的鲜血?
燃烧的亚马孙雨林与奴役活动有怎样的隐秘联系?
我们如何亲手终结奴隶制?
◆《用后即弃的人》作者凯文·贝尔斯全新力作
深入刚果矿场、加纳金矿、孟加拉国渔场、巴西制炭营地……
揭示现代奴隶制与全球环境恶化的惊人关联,
追溯从奴隶手中的原材料到我们手中的商品的复杂供应链
···
【内容简介】
凯文·贝尔斯是现代奴隶问题的顶尖专家,考察过无数危险的奴役活动现场。在调查过程中,他开始注意到一个愈发明显的模式:哪里有奴役发生,哪里就有大规模的环境破坏。
为了确证奴役与破坏之间的联系,2007年贝尔斯再次踏上旅途,深入令人窒息的矿山与酷热的雨林,去收集详尽的证据。他为我们带来环境危机和人权问题高发之地的骇人故事,展示了奴役活动显著加剧全球变暖的惊人证据,也带我们见识了产出我们口袋里的手机、餐桌上的鱼虾、身上的珠宝的残酷供应链——奴役和破坏支撑着全球市场,我们每天都吃、穿、用这桩罪行的赃物。
贝尔斯认为,如果厘清这个连接了人类苦难和环境毁灭的恶性循环是如何运作的,我们就可以找到终结它的方法,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人。《血与大地》就是贝尔斯通过七年旅行和研究给出的答案。
···
融合了采访、历史和统计……请从这本书中获得知识,并着手行动。
——《柯克斯书评》
曝光全球经济在奴隶制和环境灾难之间的“死亡之舞”……贝尔斯用栩栩如生的细节解释了令人恐惧的真相。
——《出版人周刊》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容忍用后即弃的人的思想,同样会容忍用后即弃的地球。
——比尔·麦吉本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凯文·贝尔斯毕生致力于废奴和人权保护工作,创立了全球最大的废奴组织“解放奴隶”,不畏艰险,深入全球各地的奴役活动现场进行调查和采访。
◆贝尔斯的《用后即弃的人》是第一部全面揭示现代奴隶制的著作,已有13种译本,该书中文版于2019年出版,获得《晶报·深港书评》2019年度十大好书。
◆《血与大地》是贝尔斯关于现代奴隶制的最新力作,是对《用后即弃的人》的重要补充,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现代奴隶制的最新状况,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维持奴隶制运作的深层逻辑和与全人类息息相关的灾难性后果。
◆作为贝尔斯七年旅行和研究的结晶,《血与大地》带来的故事生动而可怖,比如加纳金矿的矿工,虽然他们现在看上去都像是健美运动员,但很快就会变成一具具漂亮的尸体,因为他们的肺部充满了令他们窒息的石英粉尘。
◆本书也讲述了我们都会购买的最常见的产品的故事,这些产品的源头可能就是奴役高发的地带,也告诉我们,作为消费者如何切实可行地打断供应链的运转,通过举手之劳,成为亲手终结奴隶制的一代。
◆本书也向我们揭示,为何燃烧的亚马逊雨林、消失的红树林、被水银污染的水源……经常与奴役相伴而生。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对人权不屑一顾的奴隶主,显然对环境保护法也视若无睹。他们不仅制造用后即弃的人,也制造用后即弃的地球。
◆在读过《用后即弃的人》之后,许多人可能第一次惊觉奴隶制尚未灭亡,但依然以为奴役只发生在看不见的远方;但在读过《血与大地》之后,他们可能会第一次发现奴隶制通过各种产品与我们紧密相关,并经由加剧全球变暖和物种灭绝,正在毁灭对之视而不见的我们,而我们可以改变这一切。
2021年9月23日 想读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豆瓣 谷歌图书
7.5 (18 个评分) 作者: 程猛著 Beijing Book Co. Inc. 2018 - 12 其它标题: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展现这些中国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本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本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2021年9月14日 想读
惨败 豆瓣 Goodreads
Fiasko
9.2 (40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陈灼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
🕸️对于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宇宙的静默,似乎成了一种挑衅。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之一:对于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宇宙的静默,似乎成了一种挑衅。
🌟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被译成52种语言,全球畅销4000余万册, 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昆塔星表面覆满怪异的土丘和形似蜘蛛网的物体,但人类科学家探测到昆塔文明可能拥有先进技术,便派出“欧律狄刻号”飞船穿越漫漫宇宙,与其进行接触。面对一个陌生的异星文明,人类远征队一步步将其逼入绝境,出于无畏,抑或无知。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1年9月1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