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 - 标记
社会学(第八版) 豆瓣
作者: [英]安东尼·吉登斯 / [英]菲利普·萨顿 译者: 李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1
《社会学》如今出至第八版,对于理解我们塑造的世界、我们所过的生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导引。
本书行文流畅,布局清晰,努力做到既智识严谨,又深入浅出,尤其强调互动,力求让读者倾心投入,保持兴奋,帮助他们领略社会学之思的持久价值。
第八版特色:
·紧扣社会学基本要义,即社会学的宗旨、研究方法与理论,构筑坚实基础;
·围绕社会生活核心话题,从性别、性相和个人生活,到贫困、全球化、传媒与政治,勾勒最新概观;
·针对社会学有关全球不平等、气候变化等当代世界关键议题的论述,遍举鲜活例证;
·牢牢把握全球社会学趋势,明确聚焦数字技术如何彻底改变传播、劳动与人际互动;
·保持教学特性,诸如“经典研究”“全球社会”图文框和“批判性思考”停靠点,以及各章末尾活动环节,邀请读者关注流行文化与原创研究论文,广采社会学洞见。
2021年12月4日 想读
大地双心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2021 - 11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翌年清帝逊位。1917年,一位守墓少年受托来到皇帝身边,以秘法护其十年。此时皇室犹在,紫禁城内仍有大戏开场伶人亮嗓,似是一派太平景象,然而时局动荡,漩涡中心如何能够幸免?权臣、伶人、军阀、老学究、革命党轮番上场,一段关于末代皇帝的别样叙事就此展开。大地双心,一心是忠诚,二心为背叛,皇帝在各路野心家的布置间辗转腾挪,得到过些许真情实意,也洞悉了无数变节背叛。秘法不能抵御人心,跳脱的言行背后是无尽的无奈与怆然……
2021年12月4日 想读
其主之声 豆瓣 Goodreads
Głos Pana
8.7 (81 个评分) 作者: [波]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 译者: 由美 译林出版社 2021 - 8
📬️一封来自群星的信,折射出未知的自己。
📬️波兰科幻大师莱姆代表作之一,匈牙利名导乔治•巴勒菲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编辑推荐】
🌟波兰科幻大师斯坦尼斯瓦夫•莱姆代表作,以诗意笔触和深邃哲思探讨人类与世界的本质。人类意外发现一段来自太空的中微子信号,这个信号也许代表了宇宙中存在智 慧生物。在解读这封来自太空的信件时,人类自身的多重面相反倒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2018年被匈牙利导演乔治•巴勒菲搬上大荧幕。
🌟斯坦尼斯瓦夫•莱姆是波兰科幻作家、哲学家,以一己之力将波兰科幻提升到世界水平,被译成52种语言,畅销4000余万册。早在70年前就预言了互联网、搜索引擎、虚拟现实和3D打印的出现,直言人类将遭遇人工智能和信息爆炸的挑战。
🌟莱姆100周年诞辰纪念版,波兰驻华大使亲自撰写序言。
【内容简介】
机缘巧合之下,科学家发现了来自外太空的一封中微子信件,也许这正是智慧生物的象征。我们不知道发信人是谁,该如何解读这封信的内容呢?如果我们甚至无法确定是否存在发信人呢?《其主之声》围绕谜团展开的故事,比众多冒险小说都更扣人心弦,尤其与未知的较量,激发了对世界本质、人类本性和生命为何存在缺陷等基本问题的思考。
【媒体推荐】
莱姆有非常了不起的想象力,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莱姆的作品对人和宇宙的关系有着更深刻的描述,与美国的科幻小说相比,在文学上也更为精致,有着更为深远的意境,也给人带来更多的回味和思考。
——刘慈欣
如果我们找不到外星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外星生命的理解,都以为他们是人。
——梁文道
莱姆总是能从核心处嘲弄我们的生活,他能把科技论文、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都烹调在一起,并用幽默而力透纸背的荒诞语言和荒诞情节,返照我们的世界。
——吴岩
他是当今活跃的作家中最智慧、最博学、最幽默的一位。
——安东尼•伯吉斯
无论是语言的驾驭、想象力还是塑造悲剧角色的手法,都非常优秀,无人能出其右。
——库尔特•冯内古特
相比之下,我们疲惫的宇宙显得苍白无力。
——《华盛顿邮报》
与阿瑟•克拉克、艾萨克•阿西莫夫和菲利普•迪克比肩的科幻小说巨人。
——《纽约时报》
2021年12月3日 想读
费尔迪杜凯 豆瓣
Ferdydurke
8.8 (5 个评分) 作者: [波]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译者: 易丽君 / 袁汉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二十世纪荒诞文学经典名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成名作
写作就是艺术家为了自己的个性和荣誉跟大众进行的一场战斗。
——维托尔德•贡布罗维奇
——————
三十岁的尤瑟夫从睡梦中惊醒,知道这又是什么事也不会发生的一天。然而,他看见“自己”就在对面站着。 愤怒的尤瑟夫拿出纸笔,决心创造出真正的自己。平科教授来访,在谈话间,尤瑟夫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小,平科教授则越来越大,最终尤瑟夫变成了十几岁的少年,被平科教授重新带回学校,历经一番“奇遇”:与顽劣的同学一起学拉丁文,一起追求新潮女孩祖塔,一起逃离城市、逃向田野,却又落入庄园主姨父的魔掌。尤瑟夫领悟到,想把自己变幼稚化的,不仅仅是平科教授……
——————
我们这个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米兰•昆德拉
贡布罗维奇是博尔赫斯的对立面,是波拉尼奥的教父。谁会想到一个波兰移民会成为一位如此卓越的拉美作家呢?
——依兰•斯塔文斯(拉美文学教授)
2021年11月29日 想读
說中華民族之花果飄零 豆瓣
作者: 唐君毅 三民書局 2004
唐君毅先生是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超然客觀的態度,針對國人失卻文化主體性、否定自我價值根源性等現象發出警語,期盼時人能在求新求變的思潮裡,與傳承智慧的保守中尋求平衡的發展。在本書中,唐君毅先生以儒家關懷社會之用心,提點世人省悟中華文化臻至美善之理想與價值,企圖打破忘本求外之迷思,重建民族之自信心。本書〈中國文化與世界〉一文是新儒家代表牟宗三先生、徐復觀先生、張君勱先生與唐君毅先生四人對西方人士之共同宣言,文中釐清了西方人士對中國文化與學術的誤解,並藉此傳達正確之認識與其應得之定位,是研究中國思想與新儒家不可不讀的首要文獻。
2021年11月27日 想读
祥瑞 豆瓣
8.3 (67 个评分) 作者: 张向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上追尧舜,禅让称帝,王莽究竟是民选的圣主,还是篡汉的罪人?
★新锐文史作家、网红书评人张向荣首部历史非虚构作品
★罗新、刘勃、陆大鹏力荐
★搁置定论,厘清王莽真容,揭示两汉皇权真相
丰厚细节,再现政途跌宕,叩问儒家使命得失
~~~~~~~~~~~~~~~~~~~~~~~~~~~~~~~~~~~~~~~~~~~~~~~~~~~~~~~~~~~~~~
★传统史学把新莽贬入闰位,把古典末期的这个重要瞬间涂抹得怪诞荒唐。张向荣以深描细察的写作,让读者看到一个充满活力和可能性的转折时代。
——罗新
★写得真好,第一章汉史简述,综合各种前沿成果,信息量超大。具体讲王莽的部分,已有研究本身较薄弱,可依傍的成果较少,行文从基本史料出发,舒缓而缜密,常识与识见,自在其中。
——刘勃
★张向荣博士的《祥瑞》,不仅仅是王莽的传记,而且把西汉的“建国”“建政”大业以及儒家如何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过程梳理得很清晰,令人豁然开朗。这本书有深厚的学术功底作为支撑,行文深浅适中,结构设计巧妙,幽默风趣,常有发人深思的犀利评论。对王莽、西汉历史和儒家这三个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不妨读读这本书。我期待能够读到更多这样面向“受过良好教育、非专家”读者的中国题材历史书。
——陆大鹏
~~~~~~~~~~~~~~~~~~~~~~~~~~~~~~~~~~~~~~~~~~~~~~~~~~~~~~~~~~~~~~
★元始元年(公元前1年)春正月,汉室迎来一件千年未有之祥瑞。来自极远之地的蛮夷“越裳氏”到长安朝贡,献上一只白雉、两只黑雉。白雉出现,意味着天下出现了道德流布四夷的王者。刚即位的汉平帝年仅9岁,越裳氏上一次到中土献雉,还是周成王时期,见的是辅佐幼主的周公。——难道所谓“王者”,是刚刚稳定了西汉政局的大司马王莽?这极有可能是王莽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可臣民们怎样看待这位功德超群的外戚权臣与周公相媲美?是诧异、震惊,还是觉得锦上添花?
★中国历史上,西汉与后世定型的“一家一姓”的朝代不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朝代,更是中国儒家文化首次实现立法的新阶段。同时,西汉也是一个迷信天人感应的时代,在不到两百年的历史中,充斥着谶纬之学。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灾异变化、祥瑞谴告就与现实政治运动紧密相连。
★生于西汉末年的王莽,幼年丧父,并没有得到作为外戚家族成员的优待。他从一介儒生,以其周全的为人处世之道,一跃成为家族寄予厚望的后起之秀。他借助“祥瑞”之说,重返朝堂;又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步步高升,最终合法建立了新朝。那他又是如何在短短的十五年里,就从“天下归心”的“哲人王”成为了一个“天人共弃”的篡汉者?
★面对日益严峻的政治合法性危机,儒家理论的实践者王莽勤劳王事,建辟雍、制礼乐,恢复井田,赢得了同时代其他儒士的认可。那么王莽称帝的真正动力又是什么?王莽到底是邪恶无道的簒夺者,还是复古派的改革家?是儒教立国的决定者,还是演技精湛的政治表演家?
★本书截取汉宣帝到新莽这一历史片段,从“祥瑞”这个视角切入,剖析王莽的个人、家族和政权相关的人物事件,再现了太后王政君、外戚王氏家族、刘姓皇室家族、儒家经师、官僚士大夫等在西汉末年政治舞台的角力,进而重新审视旋涡中心的王莽,以窥他和时代的真貌。
2021年11月23日 想读
维特根斯坦传 豆瓣
Ludwig Wittgenstein: The Duty of Genius
9.3 (10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瑞·蒙克 译者: 王宇光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6
内容简介:
维特根斯坦,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
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具权威性的维特根斯坦传记,自出版以来广受赞誉。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运用大量生动、翔实的第一手资料描绘维特根斯坦独特的精神世界以及传奇的一生,堪称一流的思想传记。
2021年11月13日 想读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豆瓣 谷歌图书
9.4 (19 个评分) 作者: 沈志华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 2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珍藏本)》第一章讲述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变化,重点在斯大林的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说明在保障苏联的远东战略利益的条件下,斯大林希望东北亚地区保持稳定状态,以维持根据雅尔塔协定所形成的国际体系和地缘结构。
第二章讲述中苏同盟建立特别是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重点在于说明,中苏条约谈判的结果与以往人们的理解不同,主要不是毛泽东在莫斯科受到了冷遇和屈辱,而是斯大林被迫对中国做出了重大让步。这一让步,将导致苏联失去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使其在远东乃至亚洲的战略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斯大林开始改变了对朝鲜半岛的政策。
第三章讲述朝鲜战争爆发的全过程,主要是斯大林对金日成想要用武力方式统一朝鲜半岛这一计划从反对到支持的转变过程。与第二版夹叙夹议的写法不同,这里的重点首先是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斯大林同意和支持金日成的决策动机。这一节完全是新写的,分析了以往研究者在这一问题上所作推断的逻辑漏洞或史实错误,并进一步论证了笔者自己的推断——斯大林同意发动朝鲜战争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保证苏联在远东的战略利益。
第四章讲述中国出兵朝鲜的全过程,并根据不同的背景把这一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分析了中国出兵的客观条件的变化,以及由于条件变化而导致的毛泽东所设定的行动目标的变化。同前一章一样,这里的重点也是历史叙事,而在最后一节集中讨论毛泽东决策出兵的动机。从条件和目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决策动机是多重的,并且有所变化,既有表面的,也有内在的,有的是临时处置,有的则贯穿始终。从总体上讲,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保持中苏同盟的有效政治态势,从而在根本上保障新政权的稳定和发展。这一节基本上也是新写的。
第五章讲述中苏同盟在战争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战略决策层面中国与朝鲜之间发生的诸多分歧和矛盾中,斯大林都支持了毛泽东,这说明毛泽东的出兵决策实现了其根本目标。因此,这个决策是必须的,也是正确的,虽然带有一定的风险。
余论讨论中国在1951年初拒绝联合国停火议案的问题。这是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意在说明中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战略性失误并不在于出兵朝鲜的决策,而在于没有适时收兵,在最有利的条件下结束这场战争,并因此付出了本来可以避免的过于沉重的代价。
2021年11月10日 想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观 豆瓣
Mиросозерцaние Достоевского
9.0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 译者: 耿海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 3
别尔嘉耶夫以其独特的宗教哲学视角,系统阐释了陀氏的“世界观”。别尔嘉耶夫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是真正的思想盛宴。” 他认为,“思想”在陀氏创作中起着巨大的核心作用。
别尔嘉耶夫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自己的“精神之父 ”。正是由于精神上的同源,这一带有俄罗斯特色的宗教哲学阐释令人惊异地充满了诗学激情。火焰般的热情、旋风般的思考,别尔嘉耶夫带领读者饱尝“思想的盛宴”。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我的精神生活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他比任何一位作家和思想家更震撼我的心灵。我总是把人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人和与之精神相异的人……每一次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他都为我从更新的层面揭示一切。
——别尔嘉耶夫
如果说巴赫金从诗学角度成功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艺术,那么,别尔嘉耶夫则从宗教哲学角度成功阐释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思想。如果将这几乎是前后问世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看,则相得益彰,近乎完美互补,算是俄罗斯本国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的双峰齐立。
——耿海英
2021年11月10日 想读
如何管理10人以下小团队 豆瓣
世界最高のチーム グーグル流「最少の人数」で「最大の成果」を生み出す方法
作者: [波] 彼得•费利克斯•格日瓦奇 译者: 程雨枫 后浪丨广东旅游出版社 2021 - 11
谷歌核心团队实现10倍速成长的秘诀
谷歌全球人才培养战略资深培训师将谷歌小团队建设方法倾囊相授
◎ 编辑推荐
☆谷歌核心团队实现10倍速成长的高绩效秘诀
☆谷歌小团队管理资深培训师专为零基础和中层管理者打造的实用力作
☆谷歌115个工程师团队和65个销售团队亲测有效
◎ 内容简介
在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的最适宜工作的100家公司中,谷歌连续多年名列第一。谷歌的魅力主要源自对小团队的重视。
在连年获誉之前,谷歌在公司内部开展了代号为“氧气计划”和“亚里士多德计划”的两项调查分析项目,发现卓越的团队管理者大多具备首要特质即是“当好教练”,而高效率的团队的首要特征即是“让团队成员具有安全感”。
根据上述两项统计调查结果,谷歌公司制定了人才培养教程。此教程全球通用,不因地制宜,不因岗位制宜,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也要遵循。
本书作者便是这一教程的资深培训官,培训全球范围内的谷歌小团队。在这本书里,他巨细靡遗地介绍了“20%规则”“一对一面谈”“OKR管理”“同事鼓励”“二人组机制”“不追求完美、尽早交付”“10倍速成长”等教程中各项理论和模型的具体操作方法。
作者认为,这一教程就是谷歌成功的核心要素。
2021年11月8日 想读
青梅竹马(作家榜经典文库) Goodreads 豆瓣
8.2 (5 个评分) 作者: [日] 樋口一叶 译者: 田肖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6
【内容简介】
“我是为了抚慰世间女性的痛苦和失望,而降生到这个世上的。”樋口一叶,日本家喻户晓、肖像登上纸币的传奇女作家。一生只有短短24年,文学作品却成为百年经典。她的每一个短篇小说,都在展现女性的美好:长情、忠贞、勇敢、善良、细腻、才华横溢、坚毅无畏。
《青梅竹马》:少女美登利热情活泼,寺院主持的儿子信如内向阴沉,这俩人之间的微妙感情,如同夏天吹过山间的微风。
《十三夜》:普通人家的女孩阿关,嫁给高官后生活不幸,她下定决心离婚,希望得到父母支持,结果却被父亲以种种现实理由劝退。
《行云》:桂次寄人篱下,对主人家的女儿阿缝心怀暗恋。但最终桂次选择了触手可及的名与利,阿缝却只能在现实的夹缝中生活。
《破灭》:美尾抛夫弃子,丈夫与四郎备受打击,辞去公职经商。看似完美夫妻的女儿和女婿,在与四郎过世后,继承了他的财产和命运。
《埋木》:年轻人入江籁三,穷困潦倒热爱艺术,倾尽心血做成一对绝世花瓶,在收获名声的同时,和他相依为命的妹妹却不知所踪。
《浊江》:陪酒女孩阿力和她的同伴们,在外人眼中光鲜亮丽,内心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惨痛。她们的爱情与人生,像酒一样百味杂陈。
《岔路》: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女裁缝阿京似乎是个例外。当奋斗也找不到改变命运的出口,她选择妥协,嫁给小老板当小妾。
《大年夜》:女佣阿峰在大年夜向雇主借钱,想要帮助生病的亲人,遭拒后决定铤而走险,就在这时拯救者出现,但他是却个浪荡子。
翻开本书,见识8种爱情的结局,带给你改变的勇气!
【编辑推荐】
◆“我是为了抚慰世家女性的痛苦和失望,而降生到这个世上的!”——樋口一叶
◆肖像登上纸币的日本天才女作家!作品7次入选“世界文学选”!
◆翻开本书,见识8种爱情的结局,带给你改变的勇气!
◆版本特色
1.全新译本,译自日版:作家译者田肖霞(默音)倾心力作,译文优美传神,深受读者好评!
2.全新解读,讲透精髓:新增5000字精彩导读,带您读透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
3.全新插图,精美绝伦:新锐插画师原创16幅彩插,再现小说经典场景,感受日式画面之美。
4.全新年表,开拓视野:新增完整年表,带您了解樋口一叶传奇人生,相当于一口气看完樋口一叶传。
5.全新装帧,颜值爆棚:唯美清新日式美学封面,内文版式疏朗,字体清晰悦目。
6.全新赠品,惊喜福利:随书赠送精美明信片+书签各一张,随翻随读,方便实用。
【名人推荐】
我24岁时还读到日本女作家樋口一叶的中篇小说《青梅竹马》,至今为止还认为它是我读到的最美的爱情小说。——《活着》作者余华
观察有灵,文字有神;天才至高,超绝一世。——周作人
即便世人讥笑我是盲目的一叶迷也无妨,我要送给她“真正的诗人”这样的头衔。——森鸥外(日本作家)
樋口一叶是日本有史以来的女性作家当中,在地位上与紫式部并驾齐驱,且享有至高荣誉的人。
——大冈升平(日本现代文坛三杰之一)
樋口一叶是明治时期产生的第一位天才。——小岛政二郎(日本作家)
我由衷地崇仰女作家樋口一叶。——林芙美子(日本作家)
2021年11月1日 想读
苏联检察院对5810例反苏维埃鼓动宣传活动案件的司法复查 豆瓣
58-10. Надзорные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Прокуратуры СССР по делам об антисоветской агитации и пропаганде. Аннотированный каталог. Март 1953–1991
9.4 (10 个评分) 作者: (俄)埃德尔曼 译者: 方琼 / 唐福山 人民出版社 2010 - 1
《苏联检察院对5810例反苏维埃鼓动宣传活动案件的司法复查(1953—1991)(套装上下册)》内容简介: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做了努力,苏联反政府行动和镇压运动的历史,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研究。如果说,一方面,在文献中对斯大林恐怖运动的原因、性质和实质进行了辩论,另一方面——持不同政见者运动历史的实践和思想方面也非常明确的话,那么,像从前一样,在它们之间仍然存在着关于赫鲁晓夫时代的“反苏维埃的表现”以及勃列日涅夫时代的人民谋反的一段空白。
2021年10月30日 想读
阿富汗访古行记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刘拓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6
阿富汗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汇聚之地。此书记录了作者于2014年和2017年两次独自踏寻阿富汗诸多古代遗存的故事。阿富汗局势复杂,访古行旅充满冒险和艰辛,而普遍的贫穷和宗教的保守,也让这里有着独一无二的风土民情。书中除了介绍阿富汗古代遗存的历史、分布和现状,也描绘了此地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日常。作者在历史、考古领域的扎实积累增添了此书的知识性,生动的叙述中饱含对过往和现实的人文思考,文笔朴实而充满温度。
2021年10月27日 想读
战争中没有女性 豆瓣 Goodreads
У войны не женское лицо
9.2 (41 个评分) 作者: [白俄] S. A. 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有超过一百万女性参战。她们是15-30岁的年轻女孩,却担任起被视为“男人的岗位”的职责,她们是医生、狙击手、坦克手步兵、冲锋枪手……本书是一本二战时苏联女兵和女性医护人员等的回忆录。她们眼里的战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视角,也是从未有过的冲击和震撼。

阿列克谢耶维奇历经几十年,辗转在前苏联的辽阔大地上,亲访上千事件一线经历者,查阅各方文件资料,耗费心血整理而成的苏联口述史系列——这是普通人的生活史诗。
2021年10月25日 想读
大师与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1 (43 个评分) 作者: 米·阿·布尔加科夫 译者: 白桦熊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5
《大师与玛格丽特》为俄罗斯作家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是世界级的艺术瑰宝。法国的《理想藏书》对它推崇备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百年孤独》的作者)称它“精妙绝伦”。作家曾八易其稿,将现实与魔幻融为一体,揭示了人性、爱情、公正、善恶有报等主题。
长篇小说《大师与玛格丽特》中有三条主线:魔鬼撒旦造访莫斯科,做了为期两天的逗留,并施展法术大闹了莫斯科;大师与玛格丽特的爱情故事,历经劫难的情侣以特殊的方式终成眷属下令杀害基督耶稣的罗马总督本丢•彼拉多两千年的忏悔。这三条线索彼此穿插交替,通过巧妙的架构和时空的切换,为读者呈现了社会阴暗、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同时也讴歌了勇于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性。这部小说此前已有多个中文译本,国内的读者也通常以这三条主线为基础,将小说的中心思想理解为撒旦的惩恶扬善、玛格丽特对爱情的忠贞和罗马总督对怯懦人性的反省。本书译者结合近年来俄罗斯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翻译了这部经典名著,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5000余字的译注,尝试对这部“旷世奇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编辑推荐
1. 本书作为一部俄罗斯经典文学作品,被誉为20世纪非常伟大的小说之一,展示了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政治寓言,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而且对于反观一个具有压制性的现实社会,具有深刻的价值。
2. 文本具有极为瑰丽的想象,故事结构和叙述有着极其独特的魅力,能够让首次阅读它的读者爱上这个作品和它的作者,吸引一批文学爱好者。
3. 此前虽有几个译本,但本书译者结合近年来俄罗斯学者的全新研究成果,重新翻译了这部经典名著,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了35000余字的译注,尝试对这部“旷世奇书”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名人推荐
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二十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来源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因此,当他开始发出一生中zui后的声音时,《大师与玛格丽特》就成为道路,把他带到了现实面前,让他的遗嘱得到了发言的机会。
——中国作家 余华
布尔加科夫的创作达到了讽刺文学、幻想文学和严谨的现实主义小说的主峰,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和影响了当代的文学倾向——即对文学综合发展的愿望。
——苏联作家 西蒙诺夫
一场超现实主义狂欢……天马行空,肆无忌惮。
——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才华横溢,幽默有趣,但又深刻严肃、变幻莫测……《大师与玛格丽特》是一部激情四射的社会与政治讽刺杰作,一个复杂的道德与政治寓言……是精彩的英雄主义艺术表现,想象力的狂欢。
——英国剑桥大学斯拉夫语系教授西蒙•富兰克林
2021年10月25日 想读
声音中的另一种语言 豆瓣
L’Autre Langue à portée de voix. Essais sur la traduction de la poésie
9.4 (13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夫·博纳富瓦 译者: 许翡玎 / 曹丹红 拜德雅丨广西人民出版社 2020 - 3
- 编辑推荐 -
★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
★法国当代举足轻重的世界级诗坛巨匠、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龚古尔诗歌奖、卡夫卡文学奖得主,法兰西公学院院士,伊夫·博纳富瓦翻译论集首部中译本。
★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
★通过诗的翻译,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 内容简介 -
本书是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伊夫·博纳富瓦关于诗及诗的翻译的重要论集,是一部极具研读价值的诗学著作,堪称瓦尔特·本雅明《译作者的任务》以来至为重要的翻译论著。此外,它不仅是一部翻译论著,更是一场生命诗学的盛宴:从但丁、莎士比亚、爱伦·坡、兰波、波德莱尔、马拉美到俳句,作者邀约我们亲赴诗的腹地。
在本书中,我们会读到这位诗人翻译家从自己的写作和翻译经验出发,对诗及诗的翻译的特殊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对某些诗歌译作的批评,对译者处境与任务的思考,以及对不同语言的诗歌的独特见解……总而言之,在博纳富瓦看来,诗,我们在声音中触及的另一种语言,是存在僭越概念性日常言语,书写生命真实“在场”的语言,诗的语言不同于世上其他一切语言,它斟酌词语,倾听节奏,“一首诗歌(poème)的诗(poésie)以一种声音(voix)的方式走向读者”。诗的翻译是可能的,但不同于其他任何翻译,只能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诗歌唯一需要忠实的是‘在场’”,译者要保留诗意,便要倾听词语的音乐,重新经历诗人用声音勾起的关于“在场”的记忆,用自己的语言和存在经验去重构、去分享原诗的“在场”。诗的翻译应当受到重视,通过诗的翻译,处于两种语言间隙的译者和另一种语言的读者能够对虚幻的概念性言语提出质疑,在进一步自我批评的同时重新思考与异的关系,从而探寻真实的生活与场所,与自己真实的信念相遇。
2021年10月21日 想读
寻找《局外人》 豆瓣
Looking for THE STRANGER: Albert Camus and the Life of a Literary Classic
8.8 (5 个评分) 作者: [美]爱丽丝·卡普兰 译者: 琴岗 新星出版社 2020 - 6
一部传记作品,主人公是一本书
推理小说一般的文学史
饱含勇气、美德与爱的冒险故事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作品
为文学史不朽之作《局外人》作传,再现一部伟大文学经典的生命历程
出版七十八年,作者去世六十年,《局外人》仍稳居法语文学累积销量榜首。这本薄薄的小说被翻译成六十多种语言,仅在法国就卖出上千万册。
《局外人》如何写作、出版,又如何撼动世界,影响一代代读者?本书以《局外人》的生命历程为主线,讲述一个饱含勇气、美德与爱的冒险故事。
寻觅为无数人所倾倒的明星作家——阿尔贝·加缪早年创作踪迹
这部石破天惊的小说发表时,加缪只有二十六岁,一个从阿尔及尔贫民窟中走出的年轻人如何从自身“发现”了这本书?文学的师承、思想的成长、技巧的练习、素材的准备,以及动机的触发,通过详尽书信、笔记和历史资料,呈现“创作”这一神秘活动的有迹可循。
法国出版史上的至暗时刻,文学界的抵抗运动
1942年,巴黎处于纳粹占领之下,法国出版界风雨飘摇,伽利玛如何能在动荡时刻突破重重困难使《局外人》得以出版?哪些富有洞见和行动力的关键人物起了推动作用?
为全面理解《局外人》提供新的线索
七十八年来,对《局外人》的解读、批评、改编、演绎,从未停止,不变的是,它仍令人困惑不解、坐立难安。本书亦是对《局外人》的文学批评的历史,展现对一部文学经典的理解的代际差异与演变。
当代文学对何谓“好文字”的探索和颠覆
《局外人》那简单和冷漠的语言令人着迷。本书通过详述著名作家、日后成为法国文化部长的安德烈·马尔罗对手稿的修改,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让-保罗·萨特对《局外人》的重要评论,以及《局外人》被首次翻译成英语时的逸闻等,再现当代文学对何谓“好文字”的不断叩问和重新界定。
2021年10月21日 想读
阅读浪漫小说 豆瓣 Goodreads
Reading the Romance:Women,Patriarchy and Popular Literature
8.5 (1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珍妮斯•A. 拉德威 译者: 胡淑陈 译林出版社 2020 - 7
【编辑推荐】
如今,通俗浪漫小说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范围广阔、成果颇多的学术领域,不仅拥有相关的国际联盟组织可以每年召开世界级的研讨大会,还持续稳定地出版了一系列学术期刊。而为所有这一切可喜发展打下关键性基础的,正是珍妮斯•A. 拉德威这本于三十多年前写就的经典著作。
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作为出版业最有利可图的类别之一的浪漫小说会吸引数百万女性读者?作者从复杂的出版和发行业务到个人读者与文本的接触,多角度深入探讨女性阅读浪漫小说事件肌理,挑战女权主义者、文学评论家以及大众文化理论家对阅读浪漫小说的贬低,认为应该鼓励浪漫主义读者在现实中发声,而不是在想象的孤独中表现出来。
【名人评价及推荐】
《阅读浪漫小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为文化研究设定了一个标准,几乎没有后来者可以达到其高度,即通过密切接触那些可能受到大众文化影响的人群,来检验关于大众文化效应的理论。
——《美国历史杂志》
本书针对浪漫主义小说及其热诚的消费者,做出了非常精彩且透彻的分析。
——《纽约时报书评》
珍妮斯•拉德威对当代女性阅读小说的现象,以及享受这类小说的女性如何看待自己的生活,进行了巧妙而动人的描绘。
——《传播学期刊》
本书不仅探讨了浪漫小说的成规惯例,还对小说及其读者如何对抗某些特定的刻板印象进行了考察,这类印象通常是由那些不读此类书的人塑造出来的。拉德威的研究是社会性文学批评的一个既有趣又有争议的方面。
——《大都会》
【内容介绍】
女权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大众文化理论家总是忽视浪漫主义阅读。他们声称,“浪漫情节”会促进女性读者对男人的依赖,以及对流行文化所传达的压制性意识形态的接受。珍妮斯•拉德威挑战了这一说法,认为批评的注意力必须从孤立地考虑文本本身,转移到阅读背后那复杂的社会事件上。
《阅读浪漫小说》一书因其革新性、突破性的人种志调研方式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在针对流行艺术的研究领域,本书具有不可替代的参考意义。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不仅破除了流行文化中的消费“神话”,并借此分析了女性读者这一特定群体的审美和消费倾向。
2021年10月21日 想读
无形之手 豆瓣
8.5 (47 个评分) 作者: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译者: 李以亮 一頁folio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者,与米沃什、辛波斯卡一脉相承的波兰诗歌大师扎加耶夫斯基诗歌新作;
-
★一位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诗歌大师:他的作品诞生于20世纪的灰烬之中,却言说着21世纪里真实的恐惧和迟疑的希望;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布罗茨基对其赞誉有加,称之为 “抒 情诗女神与历史女神在他的诗中深刻对话”,“历史和形而上的沉思得以完美统一”;
-
★著名批评家桑塔格称其诗中有着“复杂的天真、天才的天真”;
-
★诗人译者李以亮先生潜心精译;精致口袋本,轻巧便携。
-
【内容简介】
《无形之手》是扎加耶夫斯基2011年的诗集。全书分三个部分,根据所涉主题精心安排。除了延续他以往惯常的诗歌主题之外,跟更年轻时的作品相比,本部诗集中明显多了一些回忆/往事的成分,因而更显个人化,更显深度。在这本集子里,扎加耶夫斯基的声音仍然是那么平静、温和,却多了一些伤感、疲倦的基调,特别是他多次写到了死亡,诗篇的终结处,常常呈现出一种巨大的沉默。特别是有几首诗,是诗人对他的童年、家庭、早年生活的回忆,朴素的文字里饱含了深情与敬意,令人动容。
2021年10月21日 想读
证言 豆瓣 Goodreads
The Testaments
8.8 (93 个评分) 作者: [加拿大]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译者: 于是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0 - 7
2020年度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
新浪好书推荐“2020年度推荐图书”
全球超级畅销书《使女的故事》续作
2019年布克奖得主,阿特伍德二度折桂
全新角色演绎不同视角,首次披露基列国背后的秘闻
英国每四秒售出一本,全球上市首周50万册即告售罄。
即将改编电视剧集,延续《使女的故事》电视剧收视神话。
----- ---------------- --------------------------------------------
“这部小说并不像出自一位处于写作生涯晚期的作家之手,相反更像是她的巅峰之作,这一点着实令人惊叹。”——布克奖评委丽兹•考尔德
“我一直认为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很快就能获诺贝尔奖,且我现在仍这么想,仍希望她得奖。”——石黑一雄
“她一向超前。不管是她的哪部小说,读者定会在半小时内沉迷其中。”
——资深出版人卡门•卡里尔
“如果哪一位小说家能够证明创作一本续作是正确选择的话,就非阿特伍德莫属了。”
——《卫报》
-----------------------------------------------------------------------------
“亲爱的读者们:你们曾多次向我提问,关于基列国及其内部运作的细节。这些疑问都成了这本书的灵感来源。而另一部分的灵感来源则是我们正身处其间的这个世界。”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使女的故事》结局十五年后,基列国的统治从内部显露出衰腐的迹象。在巨变将临的关键时刻,三位不同身份背景的女性的命运开始交错,进而引发了颠覆性的后果。她们从各自的视角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三种不同的叙事声音构建起一个更宏大、更开阔的时空,首度披露了基列国倾覆背后的秘闻。过去与未来在讲述中逐渐交叠,真相以令人惊叹的面貌呈现在读者眼前。
2021年10月21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