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 - 标记
丰乳肥臀 豆瓣 Goodreads
8.4 (46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3 - 9
小说中通过母亲,含辛茹苦、艰难的抚育着一个又一个儿女,并且视上官金童为生命一般重要,其用意在于说明:人永远是宇宙中最宝贵的,生命具有无可争辩的意义,是第一本位的,“种”的繁衍生殖(即上官金童的重要与受宠)自然就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意义。生命的承传、沿袭是人类赖以永恒存在的源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因为有了生命的存在才显示了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小说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揭示了:人不仅是历史的主体,也是美的主体、生命的承传、延续是当最受到礼赞的。没有生命的宇宙和世界,无论美与丑、纯洁与肮脏、卑鄙与高尚,都不再具有意义。所以我们才悟得了《易传》中“天地之大德曰生”的真正含义。小说或作者的深刻性也就在于将这个似简单又普泛深刻的道理蕴含在母亲率领儿女们的顽强的求生保种的生命过程中。
那么生命的创造者--母亲无疑要受到尊敬与赞美。母亲是无私,是爱,是奉献,是生命的载体。对母亲由衷的尊敬与感恩,也表明 了人们对生命的终极崇拜和热爱。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的母性意识或说女性意识在小说中起着主导作用。创造社会历史的可能是男性为主,创造生命历史的,或说人类历史的却是母亲生命源初的女性。这里似乎既体现了作家的心灵深沉着的恋母情结,而上官金童,作为作家思想意识的化身,他对母乳的依恋--恋乳证,在这里也找到了情感的回答,它源出于作家本人的一种情结。
小说主体仍然是展示生命的过程,讴歌生命的本体意义及母亲的伟大性。对于历史的再现与表现,以及城市生活的描写是为揭示人性之变曲,并提出问题,但不是小说的主旨。作者用笔仍然着力于刻划与表现讴歌的主题仍然是:生命、母亲、历史只是作为副线贯穿其中,着力突出的是历史的主体--人。 纵观整篇小说,我们说这是一部具有相当力度与厚度的作品,它蕴含了作家对生命、母亲、历史的深沉思索,对于社会历史与时代问题的独特、新颖的思考与探索。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独创性。
大概由于小说篇幅太长,小说后部分在艺术手法上,显得有些尚欠锤练,不够圆熟,加之匆促收尾,读来未免使人觉得不如前部分和谐、完好,而有些迷乱,用语生硬,对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手法运用不够圆熟。诚然,这样一部巨著,存在一些个别不足且是艺术手法上的,并不影响它整体的价值。
2017年11月23日 已读
看完就特别懂了满打满算的直男审美,女人们真是又蠢又惨的……
中国 文学 莫言
观赏之道:如何体验当代艺术 豆瓣
Ways of Looking: How to Experience Contemporary Art
作者: 奥西安•沃德 译者: 王语微 2017 - 4
当代艺术作品已经没有显而易见的中心思想,传统的艺术媒体也有负众望。为了让读者以一个全新的方式解读当今世界一些极具竞争力的艺术作品,作者奥西安•沃德提出了他的“白版法则”,即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当代艺术,倾听自己的内心,擦掉艺术作品表现对象的某种神秘感,将它们从一切人为赋予的价值中抽离,将每一件艺术作品都视为我们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形式。本书就是围绕这个法则展开的。既然艺术家们越来越依靠传统媒体和风格进行创作,那么作者又为当代艺术创作进行了一种全新的分类,例如“作为娱乐的艺术”“作为对抗的艺术”“作为事件的艺术”“作为玩笑的艺术”等,这些分类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令人倍感晦涩的作品。另外,作者还特别设计了十几个“聚焦阅读”,带领读者深入体会那些知名的作品。
2017年11月6日 已读
简单易懂适合我这种理论渣
艺术
这里 豆瓣
Here
8.7 (93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麦奎尔 译者: 廖伟棠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10
一部兼具艺术和实验的艺术品
一次超越想象的时空穿梭
图像小说史上绝无仅有的创新杰作
安古兰漫画节大奖作品
《纽约时报》上榜好书
....................
※编辑推荐※
☆《这里》是在漫画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实验性杰作。被称为“带上孤岛的图像小说”。上世 纪80年代原版的六页一经出版,便获得极高声誉,成为实验漫画的经典。
☆ 新版《这里》作为“终极加强版”,无论内容还是体量上都得到提升,当年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并被评为年度好书,又在2016年斩获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这里》是一部创意十足的艺术作品。它将镜头对准新泽西州的一幢房子,但在时间上穿越了几百万年。在时光流转中,从史前巨兽到未来世界,从殖民时代到当代,一个小小的空间产生了无限可能。每页纸上,都有不同的时间碎片互相应和,形成一个奇妙而迷离的宇宙。
☆《这里》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哲思之作。随着时间流逝,世界沧海桑田。但有些东西却从未变过,包括爱、包括荣誉,它们是永恒的。
☆《这里》是一个值得去探索的谜团。虽然时间的碎片遍布全书,但我们可以再度拼贴组合,得到一个个完整的故事。我们可能发现,1984年的孩子就是2015年的男子。而一件微小的小事可能影响了整个未来。
☆《这里》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作品,其中隐藏着许许多多的元素。从维米尔的绘画,到鲍勃·迪伦的名曲,都完美嵌入了这部经典之作。
☆ 中文版特别收录1989及2000年版本。
.....................
※内容简介※
《这里》是一趟迷幻而华丽的时间旅行。它将镜头瞄准新泽西州的一间平凡客厅,在同一幅画面中穿越百万年,拼贴出“这里”在时间流转中的奇妙变化。于是,史前巨兽同未来的科技并存;1950年的故事同2015年的事情遥相呼应。展现出一小块空间在时间绵延中的无限可能。
《这里》的初版是六页的黑白漫画,在上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成为一部地下实验漫画的经典。它对时空关系富有创新且意味深长的蒙太奇式重组,对漫画艺术、电影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新版《这里》扩展为300多页的彩色漫画,于2014年出版,并于2016年获得安古兰漫画节大奖。
简体中文版特别收录《这里》(1989)和《这里》(2000)两个版本。
...................
※名人推荐※
即使不能说百年一遇,《这里》也绝对是一部数十年一遇的杰作。我敢保证,当很多年过去,你会依旧记得,当你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身处何地。
——克里斯·韦尔,《吉姆·科瑞根》《建筑故事》作者
未来简史 豆瓣
Homo Deus:A Brief History of Tomorrow
7.9 (196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2
进入21世纪后,曾经长期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瘟疫、饥荒和战争已经被攻克,智人面临着新的待办议题:永生不老、幸福快乐和成为具有“神性”的人类。在解决这些新问题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将颠覆我们很多当下认为无需佐证的“常识”,比如人文主义所推崇的自由意志将面临严峻挑战,机器将会代替人类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更重要的,当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人类将面临着从进化到智人以来zui大的一次改变,绝大部分人将沦为“无价值的群体”,只有少部分人能进化成特质发生改变的 “神人”。
未来,人类将面临着三大问题:生物本身就是算法,生命是不断处理数据的过程;意识与智能的分离;拥有大数据积累的外部环境将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如何看待这三大问题,以及如何采取应对措施,将直接影响着人类未来的发展。
2017年10月3日 已读
蛮适合无知的我的。亲们还是别生孩子了,都去当码农吧。
尤瓦尔·赫拉利
许三观卖血记 豆瓣 Goodreads
许三观卖血记
8.9 (391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南海出版公司 1998 - 9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小说讲述了许三观靠着卖血渡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
2017年9月17日 已读
大概是真的和自己的人生太贴近了,看得很烦觉得很讨厌。
中国 余华 小说 文学
文学回忆录 Goodreads 豆瓣
8.8 (275 个评分) 作者: 木心 口述 / 陈丹青 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1
文学是可爱的。生活是好玩的。艺术是要有所牺牲的。
八十年代末,木心客居纽约时期,亦自他恢复写作、持续出书以来,纽约地面的大陆和台湾同行在异国谋饭之中,居然促成木心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从1989年1月15日开课,到1994年1月9日最后一课,每位听课人轮流提供自家客厅,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家、雕刻家等等。
听课学生陈丹青说,“我们当年这样地胡闹一场,回想起来,近于荒谬的境界:没有注册,没有教室,没有课本,没有考试与证书,更没有赞助与课题费,不过是在纽约市皇后区、曼哈顿区、布鲁克林区的不同寓所中,团团坐拢来,听木心神聊。”
菜单开出来,大家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知识灵感并作。其中听的听,讲的讲,“金句”纷披,兀自燃烧。“讲完后,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木心说。古代,中世纪,近代,每个时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统,艺术亲人。
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
木心开讲时六十二岁。多少民国书籍与读者,湮灭了。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不肯断,而居然不曾断,这就是纽约世界文学史讲座潜藏的背景: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
如今,听课学生陈丹青整理那五年那五册听课笔记,共八十五讲,逾四十万字,结集这本大书时,已不再将之仅仅看做“世界文学史讲座”。诚如木心所最早时设想的那样,这是他自己的“文学回忆录”,是一部“荒诞小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本书首次披露的木心先生及其亲属的珍贵照片,由陈丹青先生和木心的外甥王韦先生提供。附印民国版本的世界文学书影,是一部民国出版史的私人旁证。
留住手艺 豆瓣
8.5 (32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野米松 译者: 英珂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 10
这本书记录的人物,或许将是日本最后一批传统手工艺者,他们和他们的祖辈千百年来取法自然,用树皮、藤条、篠竹等天赐之物编织布匹、打造工具、维持生活,由于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冲击,这些精巧的手工技术濒临灭绝,匠人们依靠双手世代传承的宝贵记忆也终将无处安放,著名作家盐野米松二十余年来走遍日本,倾听和记录下了不同业种的匠人们的生活,本书选取了其中十六位手工艺人的访谈,系统而忠实地呈现了他们不为人知的处境和精细美妙的作品
本书纪录片式地呈现了:
最后的宫殿大木匠
在心中供养漆树的刮漆人
一百根芭蕉织出的一匹布
全日本最贵的源次锄
像一片竹叶的平田舟
一百五十年保持同一形状的满山钩
从木中取丝的椴木织
柳条饭盒
豆腐篮子
……
“我是怀着一颗幢憬和向往的心灵,观望过匠工们做活的众多孩子中的一个,也是为这些职业不复存在而深感遗憾的一代人的代表。出于这种感情,我用了不短的时间和多次的机会,寻找走访了现存的一些匠工和他们的作坊。听他们讲故事,看他们视为生命的工具。”
——盐野米松
“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竹编手艺人 夏林千野
人类简史 豆瓣 Goodread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8.7 (589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尤瓦尔·赫拉利 译者: 林俊宏 中信出版社 2014 - 11
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种不同的人
但今日,世界舞台为什么只剩下了我们自己?
从只能啃食虎狼吃剩的残骨的猿人,到跃居食物链顶端的智人,
从雪维洞穴壁上的原始人手印,到阿姆斯壮踩上月球的脚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生物科技革命,
我们如何登上世界舞台成为万物之灵的?
从公元前1776年的《汉摩拉比法典》,到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
从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
从兽欲,到物欲,从兽性、人性,到神性,
我们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快乐吗?
我们究竟希望自己得到什么、变成什么?
------------------------------------------------------------------------------------------------
【编辑推荐】
1、由书改变而成的人类简史课程风靡全球,成为希伯来大学最受欢迎课程 Coursera最受欢迎课程 ,mooc最受欢迎课程。学界和大众都一致认可,戴蒙德推荐。
2、一大开创性:打通文字发明前后历史的界限。
文字发明之前的年代,是生物学家、考古学家的专长;文字发明之后的年代,是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的专长;
许多著名史家的作品,欠缺遗传学或生态学的视野,如何让这两大段历史之间没有断层,能够有一以贯之的宏观解读?
本书不同于《枪炮、病菌与钢铁》从生物与环境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同于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绘制的人类文明交织的世界。 他笔下的历史,在科学中有深沉的人文关怀。
3、填补传统人类史的三大鸿沟:
历史观与哲学观之间的鸿沟(提供有史实根据的深刻哲学思考);人类和生态系统之间的鸿沟(作者多从生态来思考,而不是只讲人类的利益);集体和个人之间的鸿沟(检视历史事件如何影响到当时一般人的生活)。
4、四大部分描述人类大历史:
7万年前的大脑认知革命(有能力谈八卦,想象不存在的事物,让陌生人开始合作、建立组织)
1.2万年前的农业革命(让我们渴求更多、生产更多,分工分职愈趋细腻)、
500年前的科学革命(带来快速进步,让我们拥有上帝的力量,也带来毁灭)
全球大一统、人类大融合的关键因素——金钱、帝国、宗教
5、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用通俗的语言和新鲜的视角,将个体的幸福放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审视,不再错过历史中最关键、最有意思的部分。涵盖了生物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艺术,文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涉及幸福,生命的意义等众多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部个人幸福探索之书。
6、一部“瘦身版”人类简史。
如果说给我一本书,不到五百页,没有一堆令人晕头转向的年份、人名、地名、称号,就能涵盖了人类如何崛起、影响现代生活甚巨的资本主义、一神教、自由人文主义、基因工程如何兴盛的人类历史重大脉络……这是仅有的一部!
7、一部引发多国版权大战的神秘大书。
获得波兰斯基人文学科创造力与独创性奖。 100周蝉联以色列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在英国,9家出版商疯狂竞价。 23个国家竞相购买版权。台湾上市一周,金石堂、诚品历史类畅销书榜第一 ,诚品总榜第八,西班牙上市两周总榜第一。
------------------------------------------------------------------------------------------------
【内容简介】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是以色列新锐历史学家的一部重磅作品。从十万年前有生命迹象开始到21世纪资本、科技交织的人类发展史。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我们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我们能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
从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学革命,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我们过得更加快乐吗?我们知道金钱和宗教从何而来,为何产生吗?人类创建的帝国为何一个个衰亡又兴起?为什么地球上几乎每一个社会都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为何一神教成为最为广泛接受的宗教?科学和资本主义如何成为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信条?理清影响人类发展的重大脉络,挖掘人类文化、宗教、法律、国家、信贷等产生的根源。这是一部宏大的人类简史,更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重新审视自己。
------------------------------------------------------------------------------------------------
【各界评论】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题、现代世界的大问题,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 《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最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或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像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果壳网 姬十三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读者
这本书如果要用“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学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希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读者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从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2017年8月2日 已读
大型知乎回答的说法还是蛮准的,思考的内容也几乎都是当下流行的,我觉得我人丑还是得多读书。
YuvalNoahHarari 人类学 历史
阴翳礼赞 豆瓣
8.0 (21 个评分) 作者: [日] 谷崎润一郎 译者: 陈德文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1
《阴翳礼赞》是日本文豪谷崎润一郎的随笔集,收录《阴翳礼赞》、《懒惰之说》、《恋爱及色情》、《厌客》、《旅行杂话》、《厕所种种》六篇随笔,是谷崎润一郎的随笔代表作。其中最广为人知的《阴翳礼赞》从“阴翳造就了东方建筑美”这一观点出发,衍生开来,探讨了东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处。其他各篇也围绕东方和西方文化的差异,行文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可以说建立了一个“谷崎式”的东方美学体系。
2015年为谷崎润一郎逝世五十周年,为纪念这位被称为“大谷崎”的日本文豪,上海译文出版社特推出“谷崎润一郎逝世五十周年纪念珍藏版”《阴翳礼赞》,由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陈德文先生修订,以这一极具文学和美学价值的谷崎润一郎代表作精装版的出版来纪念这位令人难忘的文学大师。
垮掉的一代 豆瓣
6.2 (3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金绍禹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垮掉的一代》是杰克·凯鲁亚克的一部剧作,它久被封存而今又首次被发现。
作品写于1957年秋天,正是凯鲁亚克的经典小说《在路上》发表的同一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位生前过着颠沛不定生活的作家,其未发表的剧作的节选却被登载在一份男性时尚杂志《最佳生活》上。
剧作叙述了凯鲁亚克文学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也是他的另一个自我——杰克及其朋友们酗酒、赌马与吸毒的一天,最大程度,最接近真实地体现了“垮掉的一代”当时的生活写照,真实、自然又不乏颓废,全剧本穿插着对宗教的讥讽和对现实的反叛。“《在路上》出版后,凯鲁亚克在回到佛罗里达家中的一个晚上写就了这个剧本”,凯鲁亚克的传记作者和朋友杰拉德·尼科西亚说。
虽然这个剧本从来没有出版或上演过,不过垮掉派经典电影《采雏菊》正是以其中的第三幕为基础而拍摄的。他的作品代理人斯特林·洛德说凯鲁亚克曾把这个剧本交给好几个制作人,不过都被退了回来。但斯特林觉得这个剧本“极其完美地传达了时代的气氛,其中的角色都依据真实人物而来。”
凯鲁亚克甚至把这个剧本交给当时的影帝马龙·白兰度,希望他来出演,但最终遭到对方的回绝。在《垮掉的一代》剧本被拒绝之后,凯鲁亚克要求把它封存起来。这样,这个剧本在仓库里一直被搁置了几乎50年。
《垮掉的一代》读起来像是一首爵士乐曲,有着快速转换的节奏。这也许不是凯鲁亚克最好的作品,但绝对是他的杰作之一。
对凯鲁亚克来说,没有出版的作品是罕见的。在他生前,他的许多杰作都没有出版,但是过去10年来他的作品大量出版乃至再版,以至成了一种热潮。虽然有《在路上》的成功,但凯鲁亚克死时,口袋里只有91美元。他生前曾经有一段辉煌,但是右翼保守势力对他发起了攻击。他们把他看做是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严重威胁。将近50年之后的今天,凯鲁亚克以及他的同伴们,已经成为美国文化中一个不可缺乏的部分,而这部名为《垮掉的一代》的剧作,所以没能在垮掉派当年最活跃的时期上演,但仍不失为一份迟来的文化遗产。
麦田里的守望者 豆瓣
The Catcher in the Rye
8.3 (263 个评分) 作者: J·D·塞林格 译者: 孙仲旭 译林出版社 2007 - 3
这本小说一出版,就受到国内青少年的热烈欢迎,认为它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一时大、中学校的校园里到处都模仿小说主人公霍尔顿——他们在大冬天身穿风衣,倒戴着红色猎人帽,学着霍尔顿的言语动作。甚至在1960年代初期,外国学者只要跟美国学生一谈到文学,他们就马上提出了《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之所以受到重视,不仅是由于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更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
Peter Doig 豆瓣
作者: Adrain Searle / Kitty Scott Phaidon Press 2007 - 1
Whether painting a mysterious bearded figure floating on a flat wash of blue or a winter landscape glimpsed through a thick web of branches, PETER DOIG harnesses the materiality of his medium to create what he calls `abstractions of memories', distilling recollected sensations into frozen moments, like scenes in a series of mysterious narratives. In Gasthof zur Muldentalsperre (2000-2) two costumed figures stand guard at a low stone wall while behind them a reservoir reflects a twinkling starry sky. The young man bundled up against the cold in Blotter (1993) contemplates his reflection in a frozen pond, while in Red Boat (Imaginary Boys) (2004) six men in white shirts navigate upstream through a dense tropical landscape.
Doig's work has been exhibited at the world's top museums, including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 the Centre Pompidou in Paris and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 in Ottawa, and has been selected for contemporary art's most important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s, such as the SITE Santa Fe Biennial (2006), the Tate Terminal (2003 and 2006) and the Venice Biennale (2003). Although his work has had an enormous impact on contemporary painting, paving the way for a whole generation of idiosyncratic figurative painters, his painted worlds are without parallel. Raised in Canada, based in London for two decades and now living in Trinidad, Doig has tallied a wide range of references, not only geographic (from Frenc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to the ski slopes of Quebec) but also artistic (from Ernst Kirchner to Philip Guston) and musical (from punk to calypso).
Peter Doig is part of Contemporary Artists, a series of authoritative and extensively illustrated studies of today's most important artists. Each title offers a comprehensive survey of an individual artist's work and a range of art writing contributed by an international spectrum of authors, all leading figures in their fields, from art history and criticism to philosophy, cultural theory and fiction. Each study provides incisive analysis and multiple perspectives on contemporary art and its inspiration. These are essential source books for everyone concerned with art today.
Blue 豆瓣
7.2 (8 个评分) 作者: 鱼喃キリコ\鱼喃贵理子\Nannana Kiriko マガジンハウス 1997 - 4
女同志经典漫画「Blue」,优美安静如少女喁语.海滨小镇的高中恋曲.尖锐的救护车警铃载走神秘的转学生.她渐渐爱上了她,一起搭晨曦首班车,身体像花朵芬芳,微微颤抖试探著.爬上屋顶,亲匿交换便当,分尝草莓松饼.倾慕地听著她收藏的CD,洗碗槽前交换少女心事,水汨汨流著,她们青涩优美地接吻.想一起考上东京的大学,一起过女同生活.直到她发现她的秘密,她没办法爱她了……
2016年10月1日 已读
看了几本她的书就腻了,就像青春期本身一样容易腻。角色只能靠发型认,感情只能靠脑洞补。法文版翻译真是不应该看,不停地提醒自己要找回日本少女气息。
日本 法语 漫画 魚喃キリコ
baby boom 豆瓣
ベビーブーム
作者: [日]Yūichi Yokoyama / [日]橫山裕一 译者: Céline Bruel édition matière 2013 - 11
Baby boom est un recueil de récits animés par deux personnages récurrents, un « oiseau » (l’animal à tête noire sous le masque duquel l’auteur aime se figurer) et un « poussin », engagés, à deux ou en groupe, dans toutes sortes d’activités propres à l’enfance : cerceaux, cubes, baignade, pliages, dessin, goûter, constructions, bacs à sable, sauts dans les flaques…
Dessinant vigoureusement à l’aide de deux couleurs de feutres, Yokoyama a laissé à ses dessins leur fraîcheur d’esquisses. Par leur (apparente) rapidité d’exécution, par leurs contrastes colorés, ses planches sont de cette façon le prolongement évident et communicatif de la joie frénétique de l’oiseau, du poussin et de leurs camarades de jeux.
Nouvelle clé d’accès à une œuvre parfois injustement jugée austère, sérieuse et froide, Baby boom est le livre de l’enthousiasme par excellence. Il expose pour la première fois au grand jour l’un des ressorts les plus puissants de l’artiste : sa part d’enfance.
Ouvrage sélectionné aux Pépites 2014 du Salon du livre de jeunesse de Montreuil.
Marina Abramovic 豆瓣
作者: Arthur Danto / Chrissie Iles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2010 - 4
Since the beginning of her career, in Belgrade in the late 1960s, Marina Abramovic has been a pioneer of performance art, creating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s in the field. Marina Abramovic: The Artist Is Present accompanies an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that documents approximately 50 of the artist's ephemeral time- and media-based works from throughout her career. The book also discusses a unique element of the Museum's retrospective, live performance: a new work created for the occasion, and performed by Abramovic herself; and re-creations of the artist's works by other performers-the first such to be undertaken in a museum setting. The book spans over four decades of Abramovic's early interventions and sound pieces, video works, installations, photographs, solo performances and collaborative performances made with the Dutch artist Ulay (Uwe Laysiepen). Essays by Klaus Biesenbach, Chief Curator of Media and performance art at MoMA, and four distinguished scholars examine Abramovic's ideas of time, duration and the reperformance of performance art as a way to extend it into posterity. The Artist Is Present also includes a CD with audio commentary by the artist that guide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publication. The artist is present not only in the exhibition but also in the experience of the book.Born in Belgrade just after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Marina Abramovic was raised in the Serbian Orthodox Church (her great uncle was a Patriarch and a canonized saint in the Church) and left Yugoslavia in 1976, having already established herself as a performance artist, living in Amsterdam and eventually New York, where she presently lives.
人间失格 豆瓣
人間失格
作者: [日] 太宰治 译者: 马永平 / 袁斌 2015 - 2
《人间失格》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太宰治最具影响力的小说作品,收录《人间失格》《斜阳》《奔跑吧!梅勒斯》《维庸之妻》《美男子与香烟》《满愿》《候鸟》《秋风记》《雪夜的故事》和未完成遗作《Goodbye》等太宰治经典代表作。
人间失格,即丧失为人的资格。这是太宰治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也是作者最为重要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大庭叶藏是一个性情乖僻的青年知识分子,他被身为人的最真切的痛苦所折磨,为了逃避现实、抒发内心苦闷,他借由酒精、药物、女人自我麻痹,在极致的颓废中不断沉沦,最终走向了毁灭。
现在,自己无所谓幸福与不幸。
所有的所有已成过去,如烟如云,俱往矣!
在这个自己经历了无比痛苦的“人间”世界,能够称得上真理的,只有这个。
2016年8月26日 已读
为了在火车上有书读,随便拿了在书店里看到的版本,翻译就不提了……人间失格标题很美,内容很无语;维庸之妻和奔跑吧梅乐斯一起看一直看到斜阳,觉得一头雾水,一直看到斜阳的结局就开朗了。觉得作者唠唠叨叨,一口一个美男子的自恋自怨自艾,这样的人,感觉身边很多。
太宰治 小说 日本
不去会死! 豆瓣 Goodreads
行かずに死ねるか! 世界9万5000km自転車ひとり旅
8.1 (9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石田裕辅 译者: 刘惠卿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4
石田裕辅原是普通上班族,小学时在路边看到一位青年骑着载满行囊的自行车飞驰而过,那身影成为他潜意识里追逐的形象。于是,长大后发下“不去会死”的豪语,辞掉人人称羨的大企业工作,踏上世界之旅。
但石田在第一站阿拉斯加就被黑人女生勒索一美元,吓得躲在青年旅馆不敢出门;在秘鲁沙漠被持枪强盗抢个精光,还得横渡暴风地狱巴塔哥尼亚;在北极圈为了省钱洗露天冰河澡……就这样几度软弱,几度山穷水尽,几度想放弃,最后终于完成壮阔的五大洲完骑世界纪录。
“我看到恒河的纯白日出、萨宾娜天真无邪的笑脸、土耳其那尔汀美丽的笑容;满月下的金字塔、在草原上奔跑的长颈鹿、骑着破烂脚踏车追赶我的保保。泰西亚有点恼怒地笑着,流下稚气未脱的泪水。大海般的丛林中浮现蒂卡尔神殿,以及纪念碑谷神圣的风光。雄壮的育空河流淌而过,有鲑鱼跳跃着;在夜空中摇曳的极光……”经历过许多生死绝境、哀痛的别离、幸福的瞬间后,“活着真好”的体悟,是梦想带给石田最珍贵的礼物。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传 豆瓣
When Marina Abramovic Dies
作者: [英] 詹姆斯·韦斯科特 译者: 闫木子 金城出版社 2013 - 4
她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大家尊称她为“行为艺术之母”,这个女人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在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她用自己的身体作为材料做出了令人难忘的和超验的行为艺术作品,打破了长期以来视觉艺术的边界。她的行为艺术已经称为一个传奇。全书分成三个大的部分,讲述她在出身地南斯拉夫的生活经历,与同样是艺术家的恋人乌雷13年的合作历程,以及分手之后一个人的舞台。全面展现了她的艺术生活经历。
2016年8月15日 已读
终于看完了,越看越觉得这货有时候挺让人讨厌的,就像所有充满魅力的艺术家。另外,中文翻译实在烂哭了……
MarinaAbramović 传记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