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宇宙的琴弦 豆瓣
The Elegant Universe
8.5 (2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布赖恩·格林 译者: 李泳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 8
B·格林是当今世界领先的弦理论家之一,他十分精妙地把科学思想与写作融合起来。本书撩开了弦理论的神秘面纱,揭示了一个十一维的宇宙。那里,空间的纤维撕裂了又自己缝合起来,一切物质——从最小的夸克到最巨大的超新星——都在微观的小能量环的振动中产生。
本书荣获2000年安万特科学图书奖。从愉快的园中漫步到浇花龙头上的蚂蚁,为了说明现代物理学正在揭示的美妙而困惑的实在,格林用了很多例子。 本书的才情令人眩晕,也没有哪本书像它那样启迪思想,愉悦读者。它真是一部科学的杰作——一次愉快清心的现代物理学旅行,让我们比以前离宇宙更近了……
The Presentation Secrets of Steve Jobs 豆瓣
作者: Carmine Gallo McGraw-Hill Education 2009 - 10
另一位著名沟通传播大师《乔布斯的魔力演讲》作者卡迈恩·加洛以乔布斯的传奇演讲为蓝本,挖掘他用什么本领让观众如痴如醉,通过三幕剧的形式,展现乔布斯的舞台表演魅力。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是世界舞台上最具沟通魅力的大师级人物,也是全世界最擅长掳获人心的演讲者,任何人与他相比都是望尘莫及。
事实上,“演讲,已经成为商业沟通的必需。”《乔布斯的魔力演讲》不仅揭示了乔布斯向世界展示其惊世作品iPhone、iMac和iPod之时所使用的PPT以及表达技巧,还收录并分析了过去25年间,乔布斯最为经典的几场重要演讲。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也从另一方面揭示了“苹果”神秘莫测的原因:一场策划完美的展示舞台对于品牌建立是何等重要!作者在展示乔布斯舞台魅力的同时,描述了其对于策划整个演讲舞台的幕后细节。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会让你全身心体验乔布斯的演讲过程。或许他很难被模仿,但是试试看,这会让你的聆听者保持高度的热情和关注,每次开口,让它注定成就一场激动人心的体验之旅。
点击链接进入中文版: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
圣诞忆旧集 豆瓣
A Christmas Memory
8.7 (10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潘帕 译林出版社 2009 - 1
《圣诞忆旧集》是美国作家卡坡蒂回忆童年往事的短篇故事集,作为当代文学经典被收入《现代文库》丛书,是多年来人们在节日互赠的礼物,曾被拍成电视剧,两度获得艾美奖。
自幼父母离异的卡坡蒂被寄养在阿拉巴马乡间亲戚家中,单纯善良的老处女苏柯小姐的陪伴与呵护使一个本可能苦情的童年变成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时间过去,当年的乡下小男孩已是纽约名流圈里的优游客,豪掷一场黑白舞会被称为世纪派对。高处不胜寒,眼前光华流转,他却一次次回溯童年,成名以后的三十年里断续写下的三个短篇仿佛一气呵成,字句平朴,乡愁绵延,在不经意的细节处催人泪下。
亲情和友善是世间最明媚的色彩,无论背景多么灰暗,大萧条年代,寄人篱下的孤童,寂寞老妇,也可以相互涂抹出足以温暖一生的记忆。
Journals 豆瓣
作者: Kurt Cobain Riverhead Trade 2003 - 11
These journal entries by Nirvana front man Cobain record his thoughts from the late 1980s until his suicide in 1994. There are no real answers to his death to be found in this collection of scrawled notes, first drafts of letters, shopping lists, and ballpoint pen drawings, although the nature of Cobain's fame will make it hard for readers not to look for them. At best, a series of intimate portraits emerge: a kid from high school; a cousin and neighbor; a bright, sensitive, fun-loving and morbid punk rocker who became spokesman for a generation he largely detested.
钟形罩 豆瓣
The Bell Jar
8.7 (2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西尔维娅·普拉斯 译者: 杨靖 译林出版社 2007 - 8
这本小说以作者早年生活经历为蓝本,叙述了19岁的大二女生埃斯特· 格林伍德经历了充当某知名杂志社的客座编辑、参加写作班被拒、自杀未遂、接受心理治疗、重树自信期待返回社会,展开新生活的一系列过程。本文从“榜样缺失”的角度出发,结合当时美国的实际,探讨埃斯特作为女性,在其成长过程中男性社会压抑下所产生的孤独、绝望与挣扎的心灵历程以及反抗的必然性。
全优女孩埃斯特成为某时尚杂志征文比赛获奖者,谁知道这是她噩梦的开始……普拉斯自传体小说《钟形罩》喜剧笔调下的本质是悲剧。人们拒绝认真对待一个女人丰富颤栗的情感,指望通过电休克疗法治愈心灵的绝望。事实上她已经令人恐惧地滑向疯狂的深渊。 普拉斯与另一位杰出诗人休斯的惊世恋情是二十世纪英美诗坛最大的公案,女诗人年仅三十岁便自杀自亡,她不曾预知自己会获得普利策奖,作品又极其畅销。虽然本书中“我”最终走出了黑暗,谁又能看透普拉斯本人内心的隐秘?
The Road 豆瓣 Goodreads
The Road
作者: Cormac McCarthy Picador 2006 - 11
The Road follows an unnamed father and son journeying together across a grim post-apocalyptic landscape, some years after a great, unexplained cataclysm has destroyed civilization and almost all life on Earth. Realizing that they will not survive another winter in their unspecified original location, the father leads the boy south, through a desolate American landscape along a vacant highway, towards the sea, sustained only by the vague hope of finding warmth and more "good guys" like them, and carrying with them only what is on their backs and what will fit into a damaged supermarket cart.
The setting is very cold, dark and filled with ash and the land is devoid of living vegetation. There is frequent rain or snow, and electrical storms are common. Many of the remaining human survivors are cannibalistic gangs or nomads, scavenging the detritus of city and country alike for human flesh, though that too is almost entirely depleted.
Overwhelmed by this desperate and apparently hopeless situation, the boy's mother, pregnant with him at the time of the cataclysm, commits suicide when the boy is about five or six; the rationality and calmness of her act being her last "great gift" to the man and the boy. The father coughs blood every morning and eventually realizes he is dying, yet still struggles to protect his son from the constant threats of attack, exposure, and starvation. The revolver they carry, meant for protection or suicide if necessary, has only one round for the entire story. The boy has been told to use it on himself if capture is imminent, to spare himself the horror of death at the hands of the cannibals.
In the face of these obstacles, the man and the boy have only each other. They repeatedly assure one another that they are "the good guys," who are "carrying the fire." On their journey, the duo scrounge for food, encounter roving bands of cannibals, and contend with horrors such as a newborn infant being roasted on a spit, and people being kept captive as they are slowly harvested for food.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book is written in the third person, with references to "the father" and "the son" or to "the man" and "the boy."
Although the man and the boy eventually reach the sea, neither the climate nor availability of food has improved. The man succumbs to an illness and dies, leaving the boy alone, though not long before he dies, the father tells the boy that he can continue to speak with him in his imagination after he is gone. The boy holds wake over his father's corpse for three days, with no idea of what he is to do next. On the third day, the grieving boy encounters a man who has been tracking the father and son. This man, who has a woman and two children of his own, a boy and a girl, invites him to join his family after convincing the boy that he is indeed one of the "good guys" like the boy and his dead father. A brief epilogue following meditates on nature and infinity in this altered environment.
长眠不醒 豆瓣 Goodreads
The Big Sleep
7.8 (37 个评分) 作者: (美)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傅惟慈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一个古怪的父亲,一对儿古怪的姐妹。菲利普•马洛第一次登场,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家庭。老迈而富有的将军请马洛去寻找他的女婿,他的两个女儿却一直阻止马洛采取进一步行动,花痴一样的妹妹甚至头头爬到马洛的床上。诱惑力十足的姐姐则送上双唇。
只认识钱的混混儿、最有情意的流氓、租售淫秽书籍的同性恋……马洛本来只是找一个不见的人,结果确见了这么多人。他要一个一个和他们打交道,用他利如刀锋的语言和拳头、手枪。
这是雷蒙德•钱德勒第一部长篇小说,他把迈克尔•凯恩开创的黑色小说和达谢尔•哈米特开创的硬汉小说结合在了一起,从此将自己的名字铸在侦探小说的门楣上,并铺下了通往今日的苏•格拉夫顿、以及CSI等犯罪电视之路的第一块砖。
漫长的告别 豆瓣
The Long Goodbye
8.3 (121 个评分) 作者: [美] 雷蒙德·钱德勒 译者: 宋碧云 新星出版社 2008 - 2
《漫长的告别》是雷蒙德·钱德勒最重要的一本小说,它是钱德勒风格的集大成者。这部作品发表于1953年,是作者的第六部长篇,荣获了“爱伦·坡奖”年度最佳小说。
一个优雅有礼的酒鬼和一个贫穷高贵的私家侦探相遇,会发生怎样一种诚挚而悲伤的友谊?伦诺克斯酒醉后被马洛送回,他稍后寄來一张五千美元的巨钞做为感谢和告別,然而,一连串谋杀,却使这个告別绵绵不绝……
中性 豆瓣
Middlesex
7.7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译者: 主万 / 叶尊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 1
《中性》是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第二部小说。作品获得了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
主人公斯蒂芬尼德斯出生过两次:第一次是1960年1月出生在底特律的一个没有烟雾的日子,那时他是个女婴儿;第二次是1974年8月出生在密执安州皮托斯基附近的一个急诊室里,那时他是个十几岁的男孩子。他原名卡利俄珀,出生时是个漂亮姑娘。童年至少年她无忧无虑地生活。直到1974年她14岁,就读于家乡的女子中学时,越来越觉得自己与其他女孩不同:身高5英尺10英寸,体重130磅,更可怕的是身体上竟出现了一些男孩应有的特征。在父母陪同下她来到医院,医生告诉他们:她是个两性人。14岁的卡利俄 珀决心不再做女孩,于是“她”变成了“他”——卡尔。他剪短头,搭车来到旧金山寻找新出路。
狂热分子 豆瓣
True Believer : Thoughts on the Nature of Mass Movements
8.6 (15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里克·霍弗 译者: 梁永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6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长期与下层民众打交道的生活经历使作者发现,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已无可救药地失败,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的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救赎。
自1951年出版后,《狂热分子》即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之作,短期内行销50万册以上,被译成10余种语言,是多所大学政治系的必读书。书中俯拾皆是充满智慧的思想火花与一针见血的比喻,风格酷似法国思想家蒙田与帕斯卡尔的随笔。至今,其佳言警句仍不断被引用、辑录。
The Fatal Shore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作者: Robert Hughes Random House USA Inc 1988 - 2
For 80 years between 1788 and 1868 England transported its convicts to Australia. This punishment provided the first immigrants and the work force to build the colony. Using diaries, letters, and original sources, Hughes meticulously documents this history. All sides of the story are told: the political and social reasoning behind the Transportation System, the viewpoint of the captains who had the difficult job of governing and developing the colonies, and of course the dilemma of the prisoners. This is a very thorough and accurate history of Australian colonization written by the author of the book and BBC/Time-Life TV series The Shock of the New . A definitive work that is an essential purchase for both public and academic libraries. BOMC and History Book Club main selections. Judith Nixon, Purdue Univ. Libs., W. Lafayette, Ind.
幻影书 豆瓣
8.4 (48 个评分)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译者: 孔亚雷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7 - 7
一场空难让戴维·齐默教授失去了深爱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他不知所措,他迷失了自我,他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死人。他足不出户,沉溺于悲伤的酗酒泥潭中不可自拔,直到六个月后的某个夜晚,他偶然在电视里看到了默片谐星海克特·曼的电影片断,才惊讶地发现自己居然还有笑的能力——于是,为了看完所有海克特的老电影,他开始周游世界,那成了使他继续活下去的惟一动力。
海克特是谁?海克特是原籍阿根廷的喜剧天才,作为正在二十年代美国电影界冉冉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他却在一天清晨突然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六十年来,他的失踪始终是一个不解之谜,所有人都认为他已经不在人世。然而,在齐默教授撰写的关于海克特喜剧默片的书出版后,他却收到了一封新墨西哥荒漠中的来信,信上称海克特还活着,并想同他会面!正当齐默半信半疑,犹豫不决之际,一位神秘女子忽然出现,她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使他走上了一段不可思议的幻影之旅……
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 豆瓣
作者: [美]斯蒂芬.施奈德 译者: 诸大建 / 周祖翼 上海科技 2008 - 5
《地球:我们输不起的实验室》针对地球环境与人类发展的话题,融会了物理学、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从气候与生命的进化,到温室效应,全面阐述了地球与人类的关系,以及解决全球环境危机的对策。
天使与魔鬼 豆瓣
Angels & Demons
8.0 (161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王巧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2
虔诚的上帝信徒——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的杰出科学家列奥纳多·维特勒毕生致力于以科学的手段证明神的存在。他和其养女、神秘妩媚的科学家维特多利亚在实验室里进行高度机密的试验,成功地制造出了一种极其强大的能量——“反物质”。
在这个重大发现尚未对外公布时,列奥纳多在实验室里惨遭杀害,一颗眼珠被凶手挖走,胸口上赫然印着一个神秘的标记——“光照派”!更令人震惊的是,藏在地下的反物质不翼而飞。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应欧洲原子核研究组织首领之邀,前来调查这个神秘的符号。就在他到达的当天,失踪的反物质在梵蒂冈城地下某处被人发现。离开了实验室的反物质,会在二十四小时之后自行爆炸。这天正是天主教教皇选举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天主教首领会聚在梵蒂冈城,藏在地下的反物质就如同一枚定时炸弹,如不能及时找到,整个梵蒂冈城便会在顷刻间灰飞烟灭。
形势刻不容缓,兰登与维特多利亚一起踏上了前往梵蒂冈的冒险之旅……
数字城堡 豆瓣 Goodreads
Digital Fortress
7.2 (102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赵永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4 - 9
世界上最隐秘的情报部门——美国国家安全局(NSA)斥巨资建造了一台可以破解一切密码的机器——万能解密机。这台超级电脑帮助NSA挫败了无数恐怖分子的阴谋,但这台电脑也能截获普通人的电子邮件。这个世界已没有隐私和秘密可言!
NSA前程序设计师远诚友加针锋相对地推出了“数字城堡”,他声称这是具有不可破解的密码的加密软件,并以此要挟NSA,要求他们向世人宣布万能解密机的存在。不料,远诚友加在西班牙意外死亡,而刻有口令的戒指却神秘失踪。
NSA首席密码破解专家苏珊·弗莱切与男友——语言学家戴维·贝克猝不及防地被卷入了这一事件中。两人各自在扑朔迷离的情境中经历了险象环生的一幕幕……
骗局 豆瓣
Deception Point
7.4 (56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信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3
美国总统大选在即,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参议员塞奇威克·塞克斯顿猛烈抨击现任总统的航空航天政策,得到了大多数美国选民的支持,形势对现任总统的连任极为不利。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国家航空航天局向总统报告了一项惊人的科学成果:他们在北冰洋之下有重大发现……这个发现对美国的航空航天政策和迫在眉睫的总统大选都意义重大。
为了证实这项非同小可的发现,总统派遣国家勘测局的情报分析员,同时也是总统竞选对手的千金雷切尔·塞克斯顿前往冰川覆盖、气候恶劣的北极圈,与极富个人魅力的偶像型科学名人迈克尔·托兰以及几位来自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一道对之进行核查。雷切尔和迈克尔意外地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科学骗局。
还没来得及跟总统取得联系,雷切尔和迈克尔就遭到了三角洲特种部队的几个神秘杀手的袭击。这些杀手被一只企图不顾一切掩盖真相的幕后黑手操纵。雷切尔和迈克尔开始了惊险刺激的逃亡之旅,支撑他们活下来的最后一丝希望就是要查明真相……
达·芬奇密码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The Da Vinci Code
7.8 (572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朱振武 / 吴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2 其它标题: 达·芬奇密码
哈佛大学的符号学专家罗伯特·兰登在法国巴黎出差期间的一个午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得知卢浮宫博物馆年迈的馆长被人杀害在卢浮宫的博物馆里,人们在他的尸体旁边发现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密码。兰登与法国一位颇有天分的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深感震惊。这些线索,大家都清楚可见,然而却被画家巧妙地隐藏起来。兰登无意之中非常震惊地发现,已故的博物馆馆长是峋山隐修会(Priory of sion)的成员--这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秘密组织,其成员包括艾撒克・牛顿爵士、波提切利、维克多·雨果与达芬奇,这无疑给他们增加了风险。兰登感觉到他们是在找寻一个石破天惊的历史秘密,这是个数世纪以来就证明了的既能给人启迪又很危险的秘密。在这场足迹遍及巴黎以及伦敦的追逐中,兰登与奈芙发现他们在跟一位始终不露面的幕后操纵者斗智斗勇。他们必须解开这个错综复杂的谜团,否则,峋山隐修会掩盖的秘密,那隐藏了多年的令人震惊的古老真相,将永远消逝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在路上 豆瓣 Goodreads
On the Road
7.7 (23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杰克·凯鲁亚克 译者: 王永年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10
青年学生萨尔为追求个性自由,与狄安(以卡萨迪为原型)、玛丽露等一伙男女开车横穿全美,一路狂喝滥饮,耽迷酒色,流浪吸毒,性放纵,在经过精疲力竭的漫长放荡后,开始笃信东方禅宗,感悟到生命的意义。小说主人公及其伙伴沿途搭车或开车,几次横越美国大陆,最终到了墨西哥。
《在路上》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即兴式自发性写作技巧,并广泛涉及美国社会一文化习俗,都给理解和翻译带来很大困难。
The Vampire Lestat 豆瓣
作者: Anne Rice Ballantine Books 1986 - 9
Once an aristocrat in the heady days of pre-revolutionary France, now Lestat is a rockstar in the demonic, shimmering 1980s. He rushes through the centuries in search of others like him, seeking answers to the mystery of his terrifying exsitence. His story, the second volume in Anne Rice's best-selling Vampire Chronicles, is mesmerizing, passionate, and thrilling.
"Frightening, sensual."
SAN FRANCISCO CHRONICLE
世界上最糟的 豆瓣
作者: 莱斯•克兰茨 / 苏•斯威姆 译者: 卢葳 2006
这是一本戴着美国眼镜看世界的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体育、文学、教育、艺术等领域的诸多话题,列举了世界上各种让人哭笑不得、荒诞不经的事情,而且都用数据说事儿,来个列表排名。当然,这些数据或排序也都不是拍脑袋来的,而是作者通过查找资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筛选得出的。仔细品味,也能在逗乐之外读出些意味。
现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惊诧于人类的愚蠢和丑陋,但你未必想到人类已经愚蠢和丑陋到了这种地步。本书选取的都是世界上最糟的事,比如最傻、最烂、最末。 本书介绍的最多的无疑是美国的国情,此外,作者的视角和心理都很美国。总之从这本号称“世界”的书中,我们能看到更多的是美国这个移民+快餐+大棒文化的方方面面。与其按照作者思路把它当作一本了解世界的书,不如站在东方视角把它当作一本了解美国文化与心理的书。这样,你会读出更多乐趣。
译者序 1
导言 3
——最糟的人
在位最短的英国君主 2
常败将军 3
出生人死大总统 5
罗马帝国的暴君 8
皇家外号 10
奎尔副总统的胡言乱语 12
一人之下副总统 13
失业了?没事儿! 15
提名最多的奥斯卡“输家” 17
好莱坞里的狗咬狗 18
银幕十大恶人 21
最乏味的文学大师 21
因“末”成名的运动员 23
输赢“双冠”的名人堂投手 26
NBA犯规高手 27
“Fans”还是“疯子” 29
队员v.s.教练 31
惨不忍睹的着装 34
身败名裂 36
露水姻缘 38
稀奇的恐惧症40
亲爱的世界,我走了 42
醉死方休 44
不得好死 45
财政一团糟 47
文人相轻 49
南腔北调 52
以娱补拙 54
旅行度假:讨厌的外国佬 58
——最糟的地方
美国小子:自杀、谋杀与被杀 62
外交豁免权的讽刺 62
地狱式机场63
律师泛滥 65
下雪吧,雪崩了 66
计划生育任重道远 67
盗窃:一种生活方式? 68
偷车:小casel 69
婴儿夭折 70
虐待儿童致死案 71
贫困线以下的美国儿童 72
成长的烦恼 73
美国高中退学率 74
年少不读书 75
这周去教堂了吗? 76
烟枪之国 78
癲狂大麻 79
最不适合居住的城市 80
消费最高的世界城市 81
压力最大的美国城市 82
不雅的城市名 83
会展中心犯罪多 84
全美十大犯罪之城 85
贩毒胜地 87
枪械命案 88
绑架者的天堂 89
死刑发达 91
涨价不加薪 92
亲爱的,离婚吧 93
医生短缺 94
癌症死亡率 95
HIV/艾滋 96
医疗:一年俩绷带 96
没床住院 97
美国高温史 98
美国低温史 99
至冰至寒 100
十大缺水国 101
美国八大地震 102
最糟的世界地震 103
渺无人烟 105
大爆炸 106
死亡矿藏 107
饿殍遍野 109
美国森林大火 110
前不见木后不见林 111
与健康无缘 112
油泄漏·油污染 113
20世纪十大天灾 115
垃圾知多少 116
惊魂高尔大球场 117
高尔夫地鼠 119
夺命热浪 120
人间灼热地狱 121
摩肩接踵 122
室友多多 123
鲨鱼来也 124
无妻徒刑 125
“秃”书馆 126
人生苦短 127
大刀阔斧不老梦 128
教育是种奢望 129
文盲遍地 130
小学教师工资低 131
不堪居住的美国州 132
电影院奇少的国度 133
电影奇观:一部! 134
夏奥会奖牌最少得主 135
冬奥会奖牌最少得主 135
去他的本垒打 136
北美最差体育城 137
引火结构的建筑 138
美国“汗”城 139
Pany大学 140
1天1美元 141
寻芳十忌 142
贫富鸿沟 143
无情的商业事故 144
通货膨胀 145
被忽视的国际危机20宗 146
酣睡欧罗巴 148
泣血油价 149
昂贵话费 150
俺是穷人 150
自由之国的铁窗 151
祸起萧墙 153
滔滔难民潮 153
负“税”累累 154
“一战”殉难者 156
一毛不拔 156
惨遭轰炸的德国城市 157
——最糟的事
不交作业十大理由 160
神奇的家长假条 160
飞机满员?踢! 161
哀哉空难 162
空中泰坦尼克 166
宇航惨案 167
宿醉醇酒 169
怎一个“懒”字了得 169
汽油老饕 170
豪华的修车费 17l
大众最爱·车贼最爱 172
20世纪最烂的主意 173
要钱还是要命? 174
这是书名?! 175
R级图书 176
高热巧克力 177
混饭看门狗 178
呆头狗 179
恶犬黑名单 180
怪名所累 181
职业分贵贱 182
爆笑:教堂公告 182
高校体育丑闻 184
傻到抢眼的新闻标题 186
全美十大无能公司 187
计算机病毒 188
消费·受骗·投诉 190
你骗我罚 191
四轮破烂 193
此物最上瘾 195
紧急电话乐翻天 196
美国最糟的流行病 197
紧张的第一次约会 198
快餐增肥快 199
最失败的快餐 200
过敏性食品 201
健康食品不健康 202
闻之色变的冰淇淋口味 204
创意的徒劳 204
最招恨的虫子 206
致命行业 207
求职面试的血泪教训 208
法规也搞笑 209
满纸荒唐案 211
词汇选丑 213
网恋族自我推销 213
医疗账单:有诈! 214
转诊信的警示 215
你会对医生说真话吗? 217
战死疆场 217
尴尬奥斯卡 218
倒数奥斯卡 221
最佳“未提名”电影 223
次电影烂广告 226
歌舞片堕落了 227
百老汇砸钱音乐剧 230
经典何必重拍? 233
狗尾续貂 235
邪典滋味 237
演员?导演?隔行隔山 240
票房悲剧 243
体育电影之棒槌篇 245
棒球队痛失观众缘 247
看球丟命 248
伤在高尔夫 249
高伤运动 250
连“摇”带“滚”命名法 251
核电厂事故 252
恐惧大全 253
单身吧装酷未遂 255
中毒十大途径 256
无厘头狱囚起诉案 257
低智商产品警告 258
未应验的预言 259
铁路事故 261
暴雨倾盆 262
STD在美国 263
攻击性鲨鱼 264
怒海惊涛 265
缺根筋的告示牌 267
罪孽深重 268
蹩脚歌名 269
歌曲放逐榜 270
薪不果腹 272
人有失手,刀有错位 273
U.S.电视“锈” 275
主题公园恼人的一天 278
需要翻译的翻译 279
世界十大瘟疫 281
谁在浪费纳税人的钱? 283
旅行和疾病 285
旅行麻烦件件数 286
卡车·货车·SUV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