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大卫·奥格威自传 豆瓣
作者: [美] 大卫•奥格威 (David Ogilvy) 著 译者: 高志宏 徐智明 译 2008 - 5
 广告教皇惟一的一本自传
 奥美公司创始人成功之路上难以置信的经历
 为你书写你所不知道的奥格威传奇!
 纷繁绚丽的麦迪逊大道上最闪耀的人物,在广告界触及最顶端之前的经历和奇遇。
一个天生的广告人,一个开创性的人物,一个执广告界牛耳的巨人。
一个贫穷的英国小男孩,一个巴黎饭店的厨子,一个苏格兰的炉子推销员。
纷繁绚丽的麦迪逊大道上最闪耀的人物,
在广告界触及最顶端之前的经历和奇遇,
还有不平凡的一生中,令人惊奇的一个个转折点。
本书讲述了广告巨子大卫.奥格威的传奇人生,汇集了奥格威关于人生、事业的切身体会,及其奥美精神、奥美文化的深邃思想。
◆ 简要目录——————————————————————————————————————
引言
第1章宝贝小主人
第2章在巴黎做厨师
第3章纽约与好莱坞
第4章服务情报部门
第5章广阔的乡村修道院
第6章名声与地位
第7章苦尽甘来
第8章向50位挚友致敬
我最喜欢的字眼
我最喜欢的食谱
我最喜欢的花
◆ 名人推荐——————————————————————————————————————
这本于1978年首印出版的《奥格威自传》如同《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为我们讲述了他通往成功路上难以置信的经历。 ——亚马逊网站
一本雅俗共赏的好书。每一个商业人士或者投资者的入门书首选。 ——《福布斯》
与众不同的性格。奥格威,当代广告的创造力。 ——《纽约时报》
让人拍手鼓掌的写作方式。每一页都让人欢欣雀跃。 ——《华尔街日报》
广告巨人奥格威以其创造性的写作方式,描述了他高低起伏的冒险人生。这有可能是20世纪商界中最具传奇色彩的经历。 ——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
吸血鬼莱斯特 豆瓣
The Vampire Lestat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赖斯 / [美国] 莱斯 译者: 顾炜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7 - 10
《吸血鬼莱斯特》是美国著名“吸血鬼”小说家安妮·赖斯继《夜访吸血鬼》之后的第二部作品。莱斯特应该就是那里面的莱斯塔特。
吸血鬼莱斯特身为法国大革命前的贵族,在遭到数度重创,而且似乎即将被时代潮流所淘汰的他沉睡多年后,被现代的摇滚乐所唤醒,摇身一变成为最前卫的摇滚巨星。面对这个已经全然不同的新世界,吸血鬼莱斯特回忆了他的早年教育和历险。他讲述了他的吸血鬼生涯,并以此来澄清自己的信仰与理念,以及路易斯对他的误会。他的自述逐步展现了自己的过去与血族的传承,让读者看到他在黑暗世界中的挣扎——他穿越时空四处寻觅同类,努力探询自身长年不死的神奇奥秘;一个充满勇气、向往舞台和掌声的贵族如何被剥夺了他来本会有的光明和美好;他将自己的母亲化为吸血鬼;他在寻找马格纳斯的过程中发现历史秘密;他和尼古拉斯、阿曼德的爱恨情仇……神圣与堕落、真善美的交错对立等等,使这个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我是吸血鬼莱斯特。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永生不死。太阳的光芒,持续而炽热的火焰,都可能将我毁灭,或许,也不会。
我有六英尺高,这种身高在18世纪80年代,当我还是一个年轻凡人的时候,已经令人惊异,即使到了今天也相当不错。我有一头浓密而拳曲的金黄色头发,长不过肩,在荧光灯下显得有些苍白。我的眼睛是蓝色的,但它们可以轻易地从周遭吸取蓝色和紫色。我的鼻子又短又窄。我的嘴巴长得很好,只不过对我的脸来说,略微偏大。它时而让你感觉我非常吝啬,时而又慷慨万分。不过,它永远都是那么诱人。我的情绪和心态永远都写在脸上——我有一张永恒不变的生动的脸。
莱斯特,吸血鬼故事放浪不羁的主角和叙述者。
他长发炫目,微笑璀璨。在失去信仰的年代,他失去了信念……困囿于残存的人性,沉湎于嗜血的渴望,期盼着寥落的温情,陶醉在权力的梦魇。扯下吸血鬼世界阴厉沉寂的帷幕,他摇身一变成为摇滚巨星,揭开了黑暗世界的秘密。
恐怖,纵情……一场魔幻盛宴……安妮·赖斯在文学殿堂里永生……她的文字令人眩晕,好似在史诗的经纬间穿梭,又仿佛体内的血液正在被渐渐抽干。
——《旧金山纪事报》
现在,吸血鬼莱斯特苏醒了。他那磅礴的力量让我们头晕目眩,魂萦梦牵……莱特斯永生不朽!
——《休斯顿邮报》
《夜访吸血鬼》的绝妙延续……莱斯特,安妮·赖斯思想深处最丰富源泉的产物。
——《堪萨斯城星报》
肉体窃贼 豆瓣
The Tale of the Body Thief
8.2 (6 个评分) 作者: Annie Rice 译者: 冷杉 译林 2007 - 10
颇具人性的吸血鬼莱斯特有幸遇上了好人戴维和格伦琴,但不幸的是,他也遭遇了坏人詹姆斯。詹姆斯设下圈套盗走了莱斯特的万能鬼体并到处兴风作浪。在所有同类不愿对莱斯特施以援手的情况下,戴维帮助他收复“复地”并消灭了坏人詹姆斯。
本书作者安妮·赖斯在一次访谈中说,“本书最终成了一中无比生动的小说,它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欢乐……我不得不坦白,对本书的过分热爱导致我在写作时不顾一切,致使本书的故事情节过于曲折。”
夜访吸血鬼 豆瓣
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8.2 (2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安妮·赖斯 译者: 姜秋霞 译林 2007 - 10
本书是一部寓意丰富的幻想小说,渗透着对人类心灵和思想的深刻透视。作者借非现实世界的描述表现现实世界的真实,从吸血鬼的内心去开掘人性深处的奥秘。小说通过主人公路易的吸血鬼人生来揭示现实世界中人的孤独和生的矛盾。路易是在无法忍受人生痛苦、寻求一死时被变为吸血鬼的,但吸血鬼的杀人、吸血之鬼性并没有完全取代他的人性,他不像其他吸血鬼那样杀人成性……
我的抑郁症 豆瓣
6.9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斯瓦多 译者: 王安忆 新星出版社 2007 - 1
《我的抑郁症》以独特个性的语言和极富感染力的素描,讲述了一个抑郁症患者如何与这种最常见的疾病作斗争的经历。全书真情流露,又不失幽默风趣,在美国出版后引起轰动,被誉为“一部让人摆脱抑郁的杰作”。
格调 豆瓣
7.1 (37 个评分) 作者: 保罗.福塞尔(美) 译者: 梁丽真 / 乐涛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等级是什么?它不是你的职业,不是你居住的地方,不是你的餐桌举止,不是你有多少钱或者你能挣多少钱。等级是一系列细微事物的组合,你很难说清楚。正是这些细微的品质确立了你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作者通过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鞭辟入里的分析和机智幽默的文笔,把美国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现象和三六九等人的品味做了细致入微的对比。 一本精确而刺痛人的社会等级指南。
山中岁月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美)简・克莱格海德 译者: 罗素菁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8 - 8
这是一本老少咸宜、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好书,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热爱自然及尊重动物个性的人。作者在她念小学的时候,曾经自己收拾行李,向妈妈要求她要独自到森林里去过一过冒险的生活。在妈妈的支持下她的确是背起了背包,奔向她向往已久的森林里了,但是离家之後的四十分钟,她就自 动回家了。为了满足自己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理想,作者写下了这本“山中岁月”。因为她相信:几乎每个人都会有那种想要躲到遥远的山林或小岛上过着平静生活的念头。
你曾有过离家出走的冲动吗?男孩山姆离开了纽约的父母,来到山中。他住在树洞里,学会分辨可食用的植物,捕捉小动物,观测天气。猎鹰“克星”,小鼹鼠“男爵”是他的伙伴……
小主人公山姆在父母的同意下,带着最简单的野外生存工具,离开大都市,回到曾祖父拥有的已经荒废的克斯奇山的农场,尝试独立的野外生活。他住在树洞里,学会分辨可食用的植物,捕捉小动物,观测天气,和小鼹鼠“男爵”成为了伙伴,渐渐地掌握了独立生存的本领,成为了荒山的真正主人。春去秋来,日子一天天愉快的过去,冬天就要来临了,小山姆能扛过野外的寒冬吗?最后的结局将会是什么呢?打开书吧!保证你会得到一个意外的结局。
这本书的主角名字叫山姆。山姆原本是纽约市里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家里有四个姊妹、四个兄弟和爸妈,全家共十一个人,住在一栋公寓里。爸爸是水手,喜欢广大无边际的海洋,不喜欢陆地。偏偏梭罗对曾祖父遗留下来的卡兹奇山地心生向往。但任谁都知道那是一片被荒废了百年几乎没有人烟了的山地森林。有一年的五月,山姆在爸妈的允许下,带着必要的工具,进入了森林独自生活。而一开始就发生困难了,山姆必须设法升火煮饭,必须做一个可以栖息的窝。夜幕低垂了,四周的动物叫声显得既恐怖又吵杂。在泪水和颤抖中,山姆顾不得自己的面子奔向山林里唯一可见的亮光人家,昏沉沉的睡着了。这个屋主就是山姆第一位山林朋友,也就是教他如何生火的老人。山姆猜想,卡兹奇山上在夏天里,可能有些钓鱼的或是打猎的人会路过这山区,他花了好几天功夫,终於在隐密的山林里找到一棵铁杉的枯树心。他把树心挖空,做了一个能睡觉的“窝”。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山姆凭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来自图书馆的常识,克服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为了寻找食物来源,他学会了分辨植物,并且仔细观察、模仿小动物的摄食行为。他甚至训练了一只小老鹰做他的刺探。冬天里,为了御寒,他必须学着制作动物皮革毛衣、盖冰屋或是和其他强势动物争食。为了生活更舒适顺利,他必须观测气象、预测天气,为第二天的生活做最万全的准备。山姆已经属於这片森林的了,甚至它能解读森林里动物朋友们的叫声或是举动,来预测即将要发生的事。偶而,山姆必须下山去图书馆找资料,因为他的穿着特异,引发了记者的好奇。随着好奇的人们上山来,森林里一切都走了样了,人群的声音把山姆安静的世界全都遮盖了。山姆的朋友告诉他:“面对现实吧!你根本不可能跟别人完全不同。你若要坚持与众不同,别人就开始注意你,别人知道这块净土以後,就会开始搬过来了,这样和你搬回城里去又有什麽不同呢?”。山姆的妈妈也告诉他:“等你成年以後,你喜欢去那儿就去那儿,目前我还有义务要照顾你,让你在山林独居是不合法的。”为了让爸妈成为法律上尽责任的父母亲;为了不让人群把可爱的动物们赶入深山,山姆最後还是决定保留卡兹奇山原来的模样,随着父母回家了。这本“山中岁月”,是山姆在山林里独自冒险的生活笔记。我看了又看,我想山姆能成功的应付丛林森活,应该是得利於经常上图书馆的关系。你猜得到他在森林里生活时,最感到可怕的是什麽吗?那就是被猎人当作花鹿来追杀啊!因为他当时穿着自己做的鹿皮衣!!你知道,只要是森林里会移动的目标,猎人都不会放过的。各位同学,这本书值得你看!要记得做什麽事之前,都得要有充份的准备,事情才能顺利成功喔!
Horton Hears A Who! 豆瓣
作者: Dr. Seuss Random House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1954 - 8
The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Horton the Elephant who one day, on the fifteenth of May in the Jungle of Nool to be precise, hears a small speck of dust talking to him. It turns out the speck of dust is actually a tiny planet, home to a city called "Who-ville", inhabited by microscopic-sized inhabitants known as Whos.
The Whos ask Horton (who, though he cannot see them, is able to hear them quite well due to his extraordinary hearing) to protect them from harm, to which Horton happily obliges, proclaiming throughout the book that "a person'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 In doing so he is ridiculed and nearly murdered by the other animals, such as the Wickersham Brothers and the Sourpuss Jane Kangaroo, and the small kangaroo in her pouch, in the jungle for believing in something that they are unable to see or hear. Horton tells the Whos that they needed to make themselves heard to the other animals, lest they end up as part of "beezlenut stew", which they finally accomplish. The Who's finally make themselves heard by ensuring that all members of their society play their part. In the end it is the smallest Who of all, Jo-Jo, who provides the last volume lift to be heard, thus reinforcing the moral of "a person's a person no matter how small".
http://www.answers.com/topic/horton-hears-a-who
美国 豆瓣
作者: 张北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8
不管张北海的文字夹在哪里,像我这样的张迷,总要先找到张北海,读,之后,再读其他。
——阿城
张北海,是个老纽约,也是个美国通,他往往能从次文化的层面,透视美国,把我们耳熟能
详却一知半解的各种流行文化,深刻而广泛地介绍给大众。他有史家的透彻眼光、新闻记者的敏
锐观察,以及隽永风趣的妙笔,通过牛仔裤、摇滚乐、地下铁等等话题,平易近人地娓娓叙述,
深刻挖掘日常琐事以至各种潮流背后的文化意涵。
即将出版:
《天空线下》
《人在纽约》
美国丽人 (1999) TMDB 豆瓣 Min reol IMDb 维基数据
American Beauty
8.7 (935 个评分) 导演: 萨姆·门德斯 演员: 凯文·史派西 / 安妮特·贝宁
其它标题: American Beauty / 美丽有罪(港)
莱斯特(凯文·史派西 Kevin Spacey 饰)跟许多中年男人一样,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生难题。他在一个广告公司工作,成绩平平,但是妻子却比他混得出色,一派女强人作风。这个平凡的男人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珍妮(索拉·伯奇 Thora Birch饰)。
珍妮性格叛逆,被邻居偷拍裸照还觉得很好玩,满不在乎。她有一个要好的同学安吉拉(米娜·苏瓦丽 Mena Suvari 饰),当莱斯特在拉拉队的人群中看到了充满青春活力的安吉拉,一切都改变了。莱斯特陷入了阿安吉拉年轻鲜活的气息当中。他死气沉沉的心境有了燃烧的感觉。而此时,他的妻子,也和另外一个富商有了私情。当莱斯特得到了他心目中的年轻女神,枪声也随之响起……
灿烂涅槃 豆瓣
8.3 (29 个评分) 作者: 郝舫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 - 7
柯特·科本,一个来自穷街陋巷的邋遢大王,自小便蒙受敌意的眼光;一个精神上的朋克小子,从来只汲取叛逆的乳汁。他贯彻着加缪大叔的主张:人的根本面目之一,便是反抗。
柯特·科本从不自封英雄。他向来在内心的无助和道德的虚妄之间抑郁,他反感的并不是自孩提时代便只身承受的痛苦,他畏惧的是此一痛苦的毫无意义甚至毫无出路,一直到他找到吉他、找到音乐、找到摇滚。他从此跻身在命运与恶行、病痛与名利的夹缝之间,寻找那可以寻找的、挽救那可以挽救的、期盼那可以期盼的。
柯特·科本是另类英雄。在已经骄横凯旋的物质主义和消费文化面前,他举起了朋克摇滚的螳臂。他是溯流的漏船,他是带伤的逆子。他装着不知道,这已是一个用现金换算一切的世界,人们已经习惯乃至已无法想象还会有另一种生活和思想方式的存在。至少,我们的面目都已以谋生的媚笑出现,即使是曾经最为不羁的艺术家,也不再敢把挑战的手套扔到生计的严峻面孔面前。
在满目的唯唯诺诺之中,终于有像柯特·科本这样一种非主流和反主流的孤独的反抗之声响起,它映现出的是一个最痛苦之人的影像。他也背负内疚的隐疾,可他毕竟重现了从现代主义到朋克摇滚的颠覆性微笑和救赎性灵光。
世纪末音乐的黄昏,他依然在孤寂中伫立,头在散乱的金发中低垂。他拒绝了一本正经的命运的怜悯,拒绝了他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情人——朋克摇滚的垂青。他举目凝望,依然有海湾的斜阳晚照;他低头顾盼,竟然有幻梦般奇妙的快乐升腾。他紧握枪,如同紧握温暖而美丽的情人,他要游完他的溯流航程。枪口抬起了,枪机在静默中滑动,从最响亮的轰鸣中,飞出了那颗子弹;只有它自己知道,它是颗多么悲哀的子弹,因为它击毁的,是20世纪最后一场英雄梦。
芒果街上的小屋 豆瓣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7.9 (2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译者: 潘帕 译林出版社 2006 - 6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一本优美纯净的小书,一本“诗小说”。它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生就对弱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像一块滚石 豆瓣
8.0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鲍勃·迪伦 译者: 徐振锋 / 吴宏凯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 1
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记录的不仅是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进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曾经想退却,不想努力乃至失败,但它们如何仍有可取之处。迪伦对此毫不讳言,没有人期待他会如此开诚布公。他袒露这些瞬间,正视它们,把握它们,然后超越它们。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像亨利·米勒最隐私的作品一样,这也是一部开创时代——书中所描述的时代——的作品,揭示人类精神的种种可能。它们并不都是轻而易举的可能。终究,它只是生命,从来没有像这样被书写过的生命。
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美国文化的符号——鲍勃·迪伦,不仅称得上是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一位语言大师(他是惟一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音乐家)。这本鲍勃·迪伦历时三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最终证明其作者是一位杰出的散文大师,一位引人注目的文化观察家,和一位化装成荡秋千演员的诗人。这本书揭开了这位大众文化偶像的神秘面纱,展现一代才子尽情释放生命的风采。被评选为《纽约时报》等全球数十家著名媒体2003年年度最佳图书。
我将是你的镜子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美)肯尼思·戈德史密斯 译者: 任云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 - 7
我将是你的镜子,安迪·沃霍尔访谈精选1962-1987。与波普巨星的35次对话。
本书是第一本安迪·沃霍尔访谈选集——精选了这位波普艺术先锋谈论名声之艺术、让一米歇尔·巴斯奎特的作品等——从安迪·沃霍尔早年崛起的日子到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月。
问答方式的访谈是安迪·沃霍尔最喜欢的一种沟通方式——他甚至将他出版的杂志命名为《访谈》。然而一直以来,却从没有一本以沃霍尔访谈作为主要内容出版的选集。《我将是你的镜子》精选了35篇对话,呈现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一位艺术家复杂的心理。从1962年横跨至987年,这一篇篇高深莫测、机智诙谐的对话展现了沃霍尔艺术生涯中不同进程的真实面貌。
肯尼思·戈德史密斯身为知名的诗人、编者的评论家,在此提供了每一篇对话的出处以及与其相关之背景脉络。本选集包含了20世纪60年代沃霍尔访谈萌芽时期讨论关于他著名的康宝浓汤作品、杰姬·肯尼迪极度忧伤的肖像画,以及他极具震撼力的死亡和灾难系列作品。当沃霍尔在70年代从绘画转向电影制作,访谈便见证他成为一个社会名流、大出风头者以及带动风潮者的年代。极具影响力的《访谈》杂志、54俱乐部,以及到了80年代,沃霍尔对于新起的艺术家如基思·哈林的支持,在科技与艺术之间渐长的关系,以及到最后去世前几个月在一次访谈中回到宗教想象和精神性的表现。
《我将是你的镜子》展示了沃霍尔掌控、迷惑以及丰富我们文化各个领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