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一坛猪油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2
“短篇小说舞台不大,所以作家在起舞的一瞬,身心要在最佳状态,既要有饱满的激情,又要有气定神凝的气质。不要以为舞台小,它的天地和气象就小了。在小舞台上跳得出神入化,大世界的风景就妖娆呈现了。你在与天地交融的时刻,会觉得脚下的流水,与天上的银河连为一体了。你既是大地之河的一簇浪花,又是天河中的一片涟漪,晶莹剔透,遍体通泰。而这种美妙的感觉,在长篇的写作中几乎很难感受到。”——迟子建
该系列四卷,由著名作家迟子建以编年形式亲自编选,平均每六年为一卷,集结了包括《北国一片苍茫》、《亲亲土豆》、《花瓣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等经典名篇在内的68篇短篇小说,完整而清晰地呈现了迟子建自1985年发表作品至今25年间的短篇创作风貌。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世界上所有的夜晚 豆瓣
8.6 (34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 5
本辑含《白银那》(1996)、《日落碗窑》(1996)、《青草如歌的正午》(1999)、《鸭如花》(2001)、《世界上所有的夜晚》(2003)等五个中篇。《鸭如花》写了对人道主义关怀和对民间立场的坚守;而《白银那》、《日落碗窑》《青草如歌的正午》等更贴近现实,风格更为平实。《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很经典,作者在盈满泪水但又不失其冷静的叙述中,超越了表象的痛苦,直抵命运的本质。《世界上所有的夜晚》曾获2007年第四届鲁迅文学奖。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额尔古纳河右岸 Goodreads 豆瓣
8.6 (86 个评分) 作者: 迟子建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5 - 12
这是第一部描述我国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似一壁饱得天地之灵气,令人惊叹却难得其解的神奇岩画;又似一卷时而安恬、时而激越,向世人诉说人生挚爱与心灵悲苦的民族史诗。
著名女作家迟子建,以一位年届九旬,这一弱小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女人的自述,向我们娓娓道来——
在中俄边界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在严寒、猛兽、瘟疫……的侵害下求繁衍,在日寇的铁蹄、“文革”的阴云……乃至种种现代文明的挤压下求生存。他们有大爱,有大痛,有在命运面前的殊死抗争,也有眼睁睁看着整个民族日渐衰落的万般无奈。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爱恨情仇,一代又一代的独特民风,一代又一代的生死传奇,显示了弱小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及其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小说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小说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某种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帝国轶闻 豆瓣
Noticias del Imperio
9.1 (9 个评分) 作者: [墨西哥]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 译者: 张广森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9 - 5
马尔克斯推崇的大作家,2015 年塞万提斯奖得主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潜心十年创作的全景文学巨著
《百年孤独》之后最拉美的拉美小说
◎ 编辑推荐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是拉美文学爆炸后重量级作家,也是 2015 年塞万提斯奖得主,其创作成就堪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卡洛斯·富恩特斯 、巴尔加斯‧略萨等大师并列。
★ 2007 年墨西哥杂志《NEXOS》召集包括马尔克斯等六十名作家评论家,评选过去三十年最佳小说,《帝国轶闻》位列第一。此书拥有媲美《尤利西斯》的纷繁技巧,又可比肩《战争与和平》的恢弘壮阔。
★《帝国轶闻》荟萃至今所有的文学表现技巧及形式并综其大成,书中最引人注目的首推奇数章卡洛塔的独白,偶数章除独白手法外,还运用了众多传统表现手法,如歌谣、书信、对话、客观叙述等,因此可说是一部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全景小说。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曾在晚年的一次访谈中说“我和文学结了婚,但我的情人是历史”,这句话正可以用来形容《帝国轶闻》,小说叙述了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兴衰,在作者笔下历史和想象相互交织,真实和虚幻、理智和疯癫杂糅在一起,突破时空的局限,是比波拉尼奥《2666》更早的全景文学杰作。
★ 1987 年于墨西哥、哥伦比亚、阿根廷和西班牙四国同时出版,当即引起很大反响,半年内仅墨西哥就印行五次。
★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身处墨西哥文学以及拉美文学的拐点,前承文学爆炸一代的前辈,后启波拉尼奥等作家,痴迷于拉伯雷、斯特恩、乔伊斯等大作家,却不仅仅是模仿者,更是叙事形式的革新者。
◎ 内容简介
小说叙述的是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历史及其皇帝的悲惨命运。1861 年,贝尼托·华雷斯总统下令停止偿还墨西哥的外债。这一决定为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向墨西哥派遣占领军以期在那儿建立一个以欧洲天主教皇族成员为首的帝国提供了口实。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费尔南多·马克西米利亚诺大公被选中担负这一使命。大公于 1864 年偕同妻子比利时公主卡洛塔到了墨西哥。1867 年帝国覆灭,大公被枪决。
小说共二十三章,奇数的十二章为发疯的卡洛塔皇后的呓语意识流,时间是她在世的最后一年。偶数的十一章以时间为序,每章三小节,分别从不同角度(上到影响历史进程的政治人物,下到市井摊贩三教九流),运用不同技巧展示不同的历史面向。总而言之,本书荟萃至今所有的文学表现技巧及形式并综其大成,因此可说是一部着眼于特定历史时期风貌的全景小说。
◎ 媒体推荐
将过去和未来、真实与虚幻、激情与冷漠、理智与疯癫糅合在一起,打破时空局限,任意剪裁拼接,绘制出一幅幅独特新奇的历史画面。……这部作品由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反映历史,反映生活,被认为是一部真正的全景式小说。
——《拉丁美洲小说史》
◎ 名人推荐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结合了传统与现代,为小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正如塞万提斯在他的时代所做的一样。
—— 塞万提斯奖授奖评语
我痴迷于阅读吉列尔莫·卡夫雷拉·因方特、费尔南多·德尔帕索、比森特·莱涅罗 —— 他们方法上的创新和形式方面的追求。
—— 里卡多·皮格利亚(阿根廷小说家)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重新想象墨西哥历史的天才。
—— 佩佩·普利多
《帝国轶闻》作者用其独有的方式再次发现了历史、爱与诅咒、虚构与创造、梦幻与叙述。
—— 安赫莱斯·马斯特雷塔(墨西哥小说家)
费尔南多·德尔帕索认为他用以写作的语言的规则不是限制而是出发点,作家不是“供着语言”而应发现可以用其做成什么事情。
—— 尤里·埃雷拉(墨西哥作家)
《帝国轶闻》……是部令现代读者望而生畏的鸿篇巨制。小说有两个层面组成:历史的层面和幻想的层面。历史部分是严格地按照历史演进脉络顺时序铺陈展开的,主要叙述法国入侵墨西哥期间在墨西哥建立所谓第二帝国的历史经过。幻想部分是作品的核心部分,它既是对历史的变奏,同时又是一种高于历史、超乎历史的遐想。这部分主要由第二帝国皇帝、奥地利公爵马克西米利亚诺的夫人卡洛塔皇后在神经错乱的情况下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展现出来。
—— 陈众议(社科院外文所所长、西语译者)
《帝国轶闻》是一部历史小说,叙述墨西哥第二帝国的兴衰史,但作者的真正用意是通过历史描写活动于历史舞台上的人。这部六十多万字的鸿篇巨著,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在拉美文学史上实属罕见,不愧为一幅色彩斑斓的伟大画卷。
—— 李德恩(学者,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帝国轶闻》成功地完成了二者(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作者渊博的学识和艺术才华赢得了西方文学界的广泛赞誉。
—— 赵德明(西语文学译者,北京大学教授)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见证 豆瓣 谷歌图书
9.4 (9 个评分) 作者: [苏] 肖斯塔科维奇 口述 / 伏尔科夫 记录并整理 译者: 叶琼芳 花城出版社 1998 - 1
《见证》内容简介:这不是关于我自己的回忆录。这是关于他人的回忆录。别人会写到我们,而且自然会撒谎——但那是他们的事。 关于往事,必须说真话,否则就什么也别说。追忆往事十分困难,只有说真话才值得追忆。
回头看,除了一片废墟,我什么也看不到;只有尸骨成山。我不想在这些废墟上建造新的波将金村。
我们要努力只讲真话。这是困难的。我是许多事件的目击者,而这些都是重要的事件。我认识很多名人显要……
2020年7月16日 想读
月光落在左手上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8.1 (152 个评分) 作者: 余秀华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2
编辑推荐
余秀华的诗歌,诉诸的是诗本身神秘非理性的逻辑,自有其妙。雄辩的诗歌向来为中国当代诗推崇,而余秀华的诗放弃辩论,放弃自圆其说,甚至放弃结论,因此与读者并不构成一种咄咄逼人的关系。——廖伟棠
我觉得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出奇的想象,语言的打击力量,与中国大部分女诗人相比,余秀华的诗歌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感情的深度打中你,让你的心疼痛。——学者、诗人沈睿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诗刊》编辑刘年
诗歌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不过是情绪在跳跃,或沉潜。不过是当心灵发出呼唤的时候,它以赤子的姿势到来,不过是一个人摇摇晃晃地在摇摇晃晃的人间走动的时候,它充当了一根拐杖。——余秀华
内容推荐
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 本书从余秀华近年创作的2000首诗歌中精选100余首,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
2020年7月9日 想读
余音 豆瓣
8.8 (10 个评分) 作者: 葛兆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1
国家与民族的动荡不安,把所有学者抛进巨浪颠簸之中,把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心灵撕得四分五裂。在这些学者身上,可以看到时代的吊诡、潮流的变迁和思想的动荡,一个时代的学风与人格,仿佛在暗黑之雾中渐渐消失,学术和思想在互相刺激,知识与政治在彼此纠缠,理智与情感在相对 角力。尽管说余音绕梁也可以“三日不绝”,但是“三日”之后呢?余音或成绝响,总会袅袅远去。
本书收录了葛兆光教授纪念晚清民国以来16位已故学人的随笔。这些人中,有的融入历史的大动脉中,有的成了被遗忘的暗流。作者回顾他们的经历,探寻他们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的“变”与“不变”,捕捉思想史与学术史、时代与个人间那微妙的角力与交融。
2020年7月8日 想读
当尼采哭泣 豆瓣
8.5 (39 个评分) 作者: (美)欧文 D.亚隆(Irvin D.Yalom) 译者: 侯维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 1
欧文·亚隆流传最广的经典之作!
当名医遇到哲学超人,演绎出心理咨询的诞生过程 初级心理咨询师推荐必读书目!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壮。”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主角:
尼采,著名的哲学家及诗人,其著名的“超人哲学”备受争议。
布雷尔,十九世纪末欧洲最负盛名的医生,弗洛伊德的导师。
主要配角: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曾与布雷尔合著《歇斯底里症研究》。
莎乐美,一位才华洋溢的文学女性,也是一名职业的精神分析学家。
贝莎,心理学史上著名的“安娜·欧事件”的原型人物。
这是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书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故事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邀约咖啡馆。大胆美丽的莎乐美到底会提出什么请求?
布雷尔表面上和谐的婚姻生活与正值巅峰的事业能否持续下去?
他能否从令人备受折磨的幻想中解脱?
尼采的生命困境又是什么?他与布雷尔医生怎样连结在一起?
究竟谁是病人?谁是医生?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2020年7月2日 想读
遗忘通论 豆瓣 谷歌图书
Teoria Geral do Esquecimento
8.6 (79 个评分) 作者: [安哥拉] 若泽·爱德华多·阿瓜卢萨 译者: 王渊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4
☆ 《遗忘通论》获得2017年国际都柏林文学奖、2019年安哥拉国家文化艺术奖,入围2016年布克国际奖决选名单;
☆ 阿瓜卢萨是当代安哥拉乃至整个葡语世界的代表作家,也是近年来竞逐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遗忘通论》已被翻译成25种语言出版,全球文学爱好者必读;
☆ 《遗忘通论》是一个女人将自己“隔离”28年的故事,一部现代城市中的“鲁滨孙漂流记”,一段国家内战与身份建构的多舛命运;
☆ 尽管《遗忘通论》展示了饥饿、酷刑和杀戮,它的基调与核心仍旧是爱,所有读者都能在这个故事中找到共鸣。
☆ 阿瓜卢萨在《遗忘通论》中展现了高超的文学技巧,笔触既残酷又温暖,既厚重又轻盈。
————————————————————————
有些人练习遗忘,有些人害怕被遗忘,
而有些人一直害怕别人永远忘不了他。
内战开始后,一个女人出于恐惧,将自己关在家里28年,
枪声、旗帜、街上的人群,她试图遗忘一切汹涌的怪物;
死里逃生的葡萄牙雇佣兵说,遗忘就是死亡,就是投降;
而血债累累的秘密警察因为自己被遗忘感到幸福……
一张记忆的蛛网,一段动荡的历史,
他们的命运在此交错,也将在梦里重新开始。
—————————————————————————
尽管《遗忘通论》展示了饥饿、酷刑和杀戮,它的基调与核心仍旧是爱……所有的读者都能在这个安哥拉的故事中找到共鸣。在阿瓜卢萨的蜂巢中,没有一个生命是孤立的,他也让读者相信,我们与这个世界紧紧相连。
——国际都柏林文学奖评审委员会
一段长达二十八年的“自我隔离”。一部城市中的“鲁滨孙漂流记”。一个国家多舛的建立与认同。阿瓜卢萨以绝妙的文笔与杰出的叙事技巧,带领我们进入一个陌生的世界,唤醒已被我们遗忘的理想,与理想背后的黑白底色。
——闵雪飞
如同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和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阿瓜卢萨技巧高超,他的虚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他是掌握多种体裁的大师,在侦探小说、田园牧歌和内心独白中转换自如,他向他笔下的人物倾注了饱满的热情,每个形象都生动地嵌入读者心中,呼唤着读者的同情与理解。
——美国《星报》
阿瓜卢萨无疑是讲故事的大师……他高超的叙事技巧,令笔下人物唤起了悲喜交集、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美国《华盛顿独立书评》
阿瓜卢萨已成为非洲葡语作家最杰出的声音之一,正如小说中一位人物所说,“有好故事的人简直就是国王”,阿瓜卢萨自己也能跻身非洲王者的行列。
——英国《金融时报》
2020年6月27日 想读
千丝万缕 豆瓣
Entanglement: The Secret Lives of Hair
作者: [英]爱玛•塔罗 译者: 郑嬿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 - 6
当头发不在头上,它们去了哪里?是跑到了别人的头上?还是编织到了地毯里?抑或甚至出现在餐盘中?……本书揭开了头发背后的隐秘世界,那些关于头发的信念和追逐。头发,带来希望,也带来痛苦。
英国人类学家塔罗进行了三年的田野调查,走遍世界各地和头发有关的场所:发廊、工厂、美发沙龙、商店、博物馆、假发店、寺庙、手工作坊等,与各行各业的人交谈,写出了这部交织着关于头发的宗教的、种族的、经济的、文化的、时尚的各种有趣话题的作品,揭示了头发在不同文化环境中的社会学含义,也让读者有机会一窥几百年来全球生机勃勃的头发贸易的全景。本书英文版荣获2017年度人种学维克多•特纳奖(Victor Turner Prize for Ethnographic Writing)。
2020年6月25日 想读
两地书 豆瓣 Goodreads
8.2 (12 个评分) 作者: 许广平 /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 12
《两地书》系作者与景宋(许广平)在1925年3月至1929年6月间的通信结集,共收信一百三十五封(其中鲁迅信六十七封半),由鲁迅编辑修改而成,分为三集,1933年4月由上海青光书局初版。作者生前共印行四版次。
2020年6月21日 想读
艺术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The Story of Art
9.6 (170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E·H·贡布里希 译者: 范景中 / 杨成凯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 4
《艺术的故事》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继1997年三联版《艺术的故事》后,英国费顿出版社授权广西美术出版社独家出版,也是国内唯一合法授权的版本。
2020年6月21日 想读
音乐的极境 豆瓣 Goodreads
8.4 (14 个评分) 作者: [美]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庄加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6
从古尔德、波利尼、布伦德尔,到普莱亚、席夫、鲁普;从切利比达克,到巴伦博伊姆、莱文;从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到瓦格纳、欣德米特、布列兹……
萨义德以专深音乐素养论及众多伟大作曲家、作品,伟大演奏家、指挥家,抽绎音乐的社会、政治、文化脉络,阐释音乐对社会被低估的影响力,对音乐界现状提出尖锐批评:
帕瓦罗蒂将歌剧表演的智慧贬低到最少,把要价过高的噪音推到最大;
霍洛维兹成了在白宫接受颂扬的国有资产;
莱文的指挥简直就像是从坟墓里挖音乐,而不是赋予音乐生动与活力;
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只甘于上演老实平庸的二流剧目;
萨尔兹堡音乐节僵化成例行公事和恬不知耻的观光促销计划……
2020年6月19日 想读 听不懂古典的人蠢蠢欲动了
法兰西组曲 豆瓣
Suite française
10.0 (5 个评分) 作者: [法]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译者: 袁筱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1
尘封半个多世纪后,内米洛夫斯基的遗著《法兰西组曲》终于在二〇〇四年出版,并获得当年的雷诺多文学奖。该奖项首次颁发给已故作家,也将内米洛夫斯基的传奇带回了公众视野。
小说本应由五个不同的“乐章”组成(参见本书附录一《手稿注释》),但内米洛夫斯基只来得及写完前两个乐章就遭纳粹杀害。第一乐章《六月风暴》描绘了一九四〇年巴黎大逃亡的画卷,冷峻地勾勒出逃亡路上资本家、平民、士兵、农民的百态。第二乐章《柔板》由道路转入小镇,微妙的对抗与缱绻在小镇居民和德国士兵之间展开。一段段有名有姓的命运,未传达的噩耗、未完成的爱情、未行动的觉醒,都将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魅力推至顶点。
现在有一个更加平淡无奇的问题,只是我一直找不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看到下一本书的时候,难道不会忘记前一本书的人物吗?正是为了避免这一点,我要写一本长达一千页的作品,而不是写一本由几卷作品组成的作品。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
2020年5月26日 想读
悲伤与理智 豆瓣
On Grief and Reason
9.0 (50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瑟夫·布罗茨基 译者: 刘文飞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4
在这部题材丰富、视界浩淼的散文集中,约瑟夫•布罗茨基开篇便用深沉内省的目光审视了自己在苏俄的早年经历以及随后去往美国的流亡生涯。接着,作者用惊人的博学探讨了诗歌的张弛变幻、历史的本质、流亡诗人的双重困境等一系列颇具广度与深度的话题,思维的触手延揽古今,上及古罗马贤帝马可•奥勒留, 下至现当代诗人托马斯•哈代与罗伯特•弗罗斯特,将对存在本质的哲学探讨与对诗歌美学的炽烈情愫糅合锻造为继《小于一》之后的又一部世所罕见的奇作。
收入文集的二十一篇散文大致分为回忆录、旅行记、演说讲稿、公开信和悼文等几种体裁。这些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但它们诉诸的却是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这卷文集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文集中最后一篇作品《悼斯蒂芬·斯彭德》完成后不到半年,布罗茨基自己也离开了人世,《悲伤与理智》因此也就成了布罗茨基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是布罗茨基散文写作、乃至其整个创作的“天鹅之歌”。
上海译文出版社此次翻译出版的《悲伤与理智》是这部佳作的首个国内中文译本,在翻译文学界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意义以及不可替代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2020年5月26日 想读
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逻辑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4 (177 个评分) 作者: 周雪光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 - 3
关于中国国家的治理逻辑,本书主要沿着两条脉络进行探讨:一是中央权威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各级政府体制的制度设施和行为方式;一是国家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这体现在国家与社会群体的相互影响上。本书从学术上推进了当前国内的国家治理研究,并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可以参照 的研究路径和视角。
2020年5月22日 想读
什么是民粹主义? 豆瓣 Goodreads
What is Populism?
7.9 (57 个评分) 作者: [德]扬—维尔纳·米勒(Jan-Werner Müller) 译者: 钱静远 译林出版社 2020 - 5
一切权力都来自人民。但人民去了哪里?——贝尔托·布莱希特
★★民粹主义诊断之作:仇视精英、反对多元、垄断人民★★
☆紧扣国际政治新趋势,教你看懂现代社会的民粹危机☆
☆民粹主义不仅事关政治,更事关人性的弱点☆
☆普林斯顿教授精到解读,国内知名政治学者刘擎作序推荐☆
“米 勒这本小书……对澄清“什么是民粹主义”做出了富有启发性的阐 释,并针对当下的政治现象提出许多敏锐而深邃的批判分析。”——刘擎
在过去的几年里,世界见证了玛丽娜•勒庞等民粹主义者的崛起。他们宣扬自己代表真正的普罗大众,借助“平民政治”和“沉默的大多数”等口号,对精英包揽的政治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是,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它真的是对民主的纠错和补充吗?
在本书中,米勒定义了民粹主义的核心要素:它反对多元主义,垄断对人民的定义,剥夺持反对意见者的人民资格;民粹主义并非民主政治的正当组成部分,而是它挥之不去的永恒阴影。
在米勒看来,危险和误解都源于概念的模糊不清。只有明确了民粹主义的本质,我们才能在民主政治的实践中更好地应对它的挑战。
2020年5月22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