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豆瓣
8.9 (17 个评分) 作者: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Fourth Estate 2014 - 10
A personal and powerful essay from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the bestselling author of 'Americanah' and 'Half of a Yellow Sun', based on her 2013 TEDx Talk of the same name. What does "feminism" mean today? That is the question at the heart of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a personal, eloquently-argued essay - adapted from her much-viewed Tedx talk of the same name - by Chimamanda Ngozi Adichie, the award-winning author of 'Americanah' and 'Half of a Yellow Sun'. With humour and levity, here Adichie offers readers a unique definition of feminis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one rooted in inclusion and awareness. She shines a light not only on blatant discrimination, but also the more insidious, institutional behaviours that marginalise women around the world, in order to help readers of all walks of life better understand the often masked realities of sexual politics. Throughout, she draws extensively on her own experiences - in the U.S., in her native Nigeria - offering an artfully nuanced explanation of why the gender divide is harmful for women and men, alike. Argued in the same observant, witty and clever prose that has made Adichie a best-selling novelist, here is one remarkable author's exploration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 woman today - and an of-the-moment rallying cry for why 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
2021年3月13日 想读
唐人街 豆瓣
作者: 周敏 译者: 鲍霭斌 商务印书馆 1998 - 3
我感到本书的特点是:一,科学性。其定量分析是以大量普查和统计数据、文献档案和实地调查资料力依据的。二,普遍性。本书虽以纽约的唐人街为研究对象,但我的亲身经由使我深信它所列举的事例和得出的结论能代表北美洲其它唐人街。四五十年代间,我在加拿大温哥华,三代同堂住着我母亲诞生前就租下的房子;我童年见到温哥华、旧金山和洛杉矾的唐人街,确实如第二章所述,八十年代初,我看到温哥华、旧金山、洛杉矶等各唐人街的地域都扩大了不少,繁荣兴旺;九十年代初,我目睹洛杉矶附近、旧金山湾区和纽约的多个新兴的卫星唐人街的朝气蓬勃景象,尽管正值美国经济衰退,但卫星唐人街却生意兴隆、热闹非凡。可见本书对各个年代的论述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三,真实性。我相信广大读者会和我一样,能从书中看到祖辈老华侨的艰辛与梦幻;看到在唐人街诞生的父辈兼受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熏陶,基本融入大社会;看到第三代华裔完全“美国化”,至于书中所列举的众多新移民的经历,读者都能从自己熟悉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在美国的经历而判断其真实性。四,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移民融入当地社会的途径提出了崭新的观点。美国是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移民和种族隔离问题一直是美国社会学家十分重视的理论研究课题。作者提出了与传统理论显然不同的崭新观点,引起了美国社会学界的关注和反响。
2021年3月9日 想读
社会性动物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al Animal
9.0 (63 个评分) 作者: 埃利奥特·阿伦森Elliot Aronson 译者: 邢占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 12
《社会性动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Revue des Questions Scientifiques的评价),“仍然是最好的……是一部杰作”(Contemporary Psychology的评价)。本书从1972年出版第一版以来,在世界范围内畅销数千万册,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最具影响的著作。
2021年3月9日 想读
布尔迪厄传 豆瓣
Pierre Bourdieu. Un structuralisme héroïque
作者: [法] 让-路易·法比尼亚(Jean-Louis,Fabian) 译者: 陈秀萍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1 - 1
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取得了成功,但其身为社会学宗师的盛名,有时反而遮蔽了其著作思想的真正面目,对布尔迪厄著作的解读,并非总能切中理论核心,引人正确思考其许多经典概念。不同于一般学界以精英知识分子方法诠释布尔迪厄理论,作为布尔迪厄的学生,法国社会学家让-路易·法比亚尼尝试用布尔迪厄自行创造的分析工具来解释布尔迪厄思想,这本书重新发现了大师从未示人、深处暗藏的思想灵光,开启了一条思考布尔迪厄、反思社会学的新理路。本书分成三部分:首先,将分析三个基本概念(场域、关系以及文化资本),以及三者同时应用时所产生的修正与困难。第二部分,则针对布尔迪厄独到的方法论与叙事方式,这两者既激发出种种概念生机,也导致诸多诠释上的暧昧。第三部分,则是借着政治活动、痛苦与爱等议题来描绘一位社会学家的生平,以及一名开辟出新天地的知识英雄的主要轮廓。本书尝试同时顾及两个方面,一是针对布尔迪厄理论的中心概念进行精确分析,就其理论力量与气魄而言,这一分析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则是将其概念形成的经过,植入一个深具角力意味的场域中,这一做法必要且符合布尔迪厄一贯的处理方式。这是将布尔迪厄重新整合到他自己创建出来的分析架构中,这不是为了营造一种套公式的做法,而是为了将之置于透视镜下,并且检验其限制。
2021年3月5日 想读
传统十论 豆瓣 Goodreads
9.1 (47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2021年3月4日 想读
The World to Come 豆瓣
作者: Jim Shepard Knopf 2017 - 2
These ten stories ring with voices belonging to--among others--English Arctic explorers in one of history's most nightmarish expeditions, a young contemporary American negotiating the shockingly underreported hazards of our crude-oil trains, eighteenth-century French balloonists inventing manned flight, and two mid-nineteenth-century housewives trying to forge a connection despite their isolation on the frontier of settlement. In each case the personal is the political as these characters face everything from the emotional pitfalls of everyday life to historic catastrophes on a global scale. In his fifth collection, Shepard makes each of these wildly various worlds his own, and never before has he delineated anything like them so powerfully.
2021年3月3日 想读 男作家?
因为性别 豆瓣
Because of Sex: One Law, Ten Cases, and Fifty Years That Changed American Women’s Lives at Work
8.5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吉莉恩·托马斯 译者: 李明倩 译林出版社 2019 - 9
◆单身=逃避责任?贤妻良母=无心工作?职场女强人=不合格的母亲?身为女性,何必抱歉!
◆从未屈服于社会不公的普通人,书写反职场性别歧视的进步史
◆入选《大西洋月刊》“理解美国政治的33部佳作”、《纽约时报》女性历史月10本推荐图书
--
【内容简介】
1964年,美国众议院就《民权法案》议案进行辩论的最后一天,一位议员提出,在法案第七章“就业机会平等”的条款中,应该在“种族”“肤色”“宗教”和“民族”之外增加“性别”。当《民权法案》正式颁布时,“性别”一词得以保留,该法案因此成为美国性别平权运动的里程碑,成为美国职场女性的福音。
育有幼儿的母亲遭遇招聘歧视,产假归来的新手妈妈被迫离职,男上司对女下属频频性骚扰,职场“女强人”因“不够有女人味”而升职无望……本书中的十位主人公遭遇不同形式的职场性别歧视,她们以法律为武器,勇敢地提起诉讼,最终诉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她们的故事鼓舞人心,她们的胜诉界定了《民权法案》第七章的范围和影响,让所有女性得以寻求曾经仅对男性开放的工作职位,争取平等薪酬,不再因结婚和抚养儿女而失业,不必忍受性骚扰和恶意的工作环境。
本书作者吉莉恩·托马斯是美国公民自由联盟高级专职律师。通过细致调查和深入访谈,作者描绘了近五十年来美国反职场性别歧视的历史变迁。在维护平等、公正的漫漫长路上,那些敢于跨出第一步的女英雄们,值得被铭记。
--
【学者、媒体推荐】
这是十位坚强女性的故事,她们努力工作,诚实生活,却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力,这一切只因为她们是女性。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性别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一个健康的社会理应赋予每个人展现自我的机会。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原校长
·
透过改变女性职场环境的十个典型案件,可以发现女权主义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形态。当然,诉讼策略只能以法律上的形式平等为基础,往往很难涉及结构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实质性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多维的观察视角,需要在正义、照料以及互惠之间达成适当均衡。生物学上的性别固然不可改变,但社会、文化上的性别概念是可变的,因而也就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一种驱动装置,既可重构政治格局,也可影响知识理论。
——季卫东,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
今天,女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地位大幅提升,“女性以牺牲、服务为荣”的说法越来越站不住脚了。崛起的女性力量既挑战了传统社会观念,也动摇了原本的社会结构。但这个改变过程中一定会出现倒退,正如这本书中勇敢的主人公们也曾遭遇困境,如果没有她们近乎倾尽所有的抗争,平等和公正只是遥遥无期的愿景。
——黄佟佟,专栏作家、娱评人
·
法律有其种种限制,比如政治,比如地域,比如时间。但从观念的意义上,身为女性,我们都将永远受益于这十个案件,而观念会比一切东西都走得更远。
——李静睿,作家
·
在本书的十个案件中,我们反复看到个体的愤怒、痛苦、不公感与群体无意识的对抗。强大的法治社会无须害怕这些愤怒的声音,相反,受伤者的恐惧所暴露的往往是社会自身的软弱和偏见。吉莉恩·托马斯没有为读者构织一个凯歌前进的性别平权神话,而是通过不同案件的反复、曲折,向我们展示了“平等”本身的复杂性。
——焦姣,上海大学历史学系讲师
·
在美国法制史上,法律与社会运动之间的联结从未像近半个世纪以来这样紧密。女权形成运动,运动催生案件,案件塑造法律,法律改变职场。作者通过对十宗大案的描摹,将这一链条丰满有力地呈现出来。她的笔调朴实无华又热情昂扬,帮助读者体味当局中人的抉择、徘徊与坚持,让法律的变革走向生动,走近生活。
——阎天,北京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
她们为之抗争的事业最终获得了支持,她们所提起的诉讼成为经典案件,她们仍默默无闻,本书所讲述的正是她们的故事。
——琳达·格林豪斯,普利策奖得主
·
这是“她们”的故事,记述了女性为女性所做的牺牲,也是“我们”的故事,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我们承诺保护女性的尊严和平等权,是她们成就了美国。
——劳里·利文森,洛约拉马利蒙特大学法学院教授
·
吉莉恩·托马斯以精准而优美的文字讲述了界定《民权法案》第七章范围和影响的十个案件,这些原告和律师是真正的英雄。
——《波士顿环球报》
·
吉莉恩·托马斯做了细致入微的调查,写出这样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她拥有讲故事的天赋。
——《纽约时报书评》
2021年3月1日 想读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 豆瓣
9.9 (17 个评分) 作者: 瞿同祖 商务印书馆 2010
《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主要的目的在于研究并分析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及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法律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家族主义和阶级概念上。二者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和中国社会的基础,也是中国法律所着重维护的制度和社会秩序。《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将以二章来讨论家族、婚姻,另二章来讨论社会阶级。
2021年3月1日 想读
我们都是食人族 豆瓣
Nous sommes tous des cannibales
8.1 (66 个评分) 作者: [法]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 译者: 廖惠瑛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现代最伟大的人类学家 列维-斯特劳斯 写给普通读者的小书
以异域经验观照本地现实,以人类学家之眼理解当代文化
•输血、注射脑垂体提取激素、器官移植,是不是食人行为?
•男性割礼被社会容许,可为何女性割礼侵害人权?
•身为异教、迷信代言人的圣诞老人,当今转而成为了圣诞节的 象征,化身被成人鼓励的儿童梦想。这种转变是如何实现的?
本书为结构主义大师列维-斯特劳斯于1989年至2000年间,在意大利《共和报》所发表的16篇专栏集结,以及发表于1952年的《被处决的圣诞老人》一文。
在这些文章里,列维-斯特劳斯立足当时社会热点,探讨了如圣诞为何“习俗”风靡全球、疯牛病蔓延广泛、女性割礼是否侵害人权、亲子关系应基于血缘还是亲缘等议题,用结构主义和人类学的眼光审视自己身处的时代和社会,反思科学与自然的关系,告诉我们“所谓复杂或先进的社会,与被误称为原始或古代的社会,两者之间的距离远较人们认知的小上许多。”
就像出版于1955年的《忧郁的热带》一样,列维-斯特劳斯文章的写作时间并不标示它过期的时间。相反,他在这些文章中对当代社会的文化反思放到现在依然成立,且无比犀利,几近预言。
2021年3月1日 想读
女士品茶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Lady Tasting Tea: How Statistics Revolutionized Scien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8.3 (22 个评分) 作者: 萨尔斯伯格 译者: 邱东等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 11 其它标题: 女士品茶
《20世纪统计怎样变革了科学:女士品茶》以某位喝茶的英国女士的假设学说为起点,引出了近代数理统计的开创者——费歇尔,以及费歇尔为解决类似问题而发明的实验设计法。书中细数了二十世纪参与这场科学变革的代表性人物与事迹。
2021年3月1日 想读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 豆瓣 Goodreads
The Art and Craft of Feature Writing
8.2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威廉·E·布隆代尔 译者: 徐扬 华夏出版社 2006 - 1
这本书解释了《华尔街日报》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令人惊叹的报道。
如果你是一个记者——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的内部讲座,专门培训那些为《华尔街日报》头版提供特稿的记者。它告诉新闻记者们一件事情,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这种注意力一直保持下去!
如果你虽不是记者,但会时常用到写作——这本书会让你明白,到底是哪些元素让你听写的东西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和吸引人!
所有被称为伟大的故事,都来自伟大的创意,几乎在所有伟大的故事创意中,都有一种人性的展示。
2021年3月1日 想读
其後 豆瓣
8.6 (25 个评分) 作者: 賴香吟 印刻文學 2012 - 5
所以,這並不是一本關於五月的書,而是關於我自己,其後與倖存之書。
如今,我航過那個鬱悶的赤道無風帶了嗎?我即將出發去哪裡?抑或,我從何處歸來?寫作的船帆下垂擱置了非常久,水天一色,霧氣茫茫,記憶的魔山,五月,想來不只是我陪她走過一段性別認同之路,她也伴我熬過一段非常漫長的寫作認同之旅,即便是她已經不存在的歲月裡,她的形象及其書寫,對我是一種撫慰,也是一種刺痛,我們曾經彼此反對,卻又同時扮演傾聽者的角色,無論是不斷攀高追尋,或是不斷挖深內化,我們爭執,終致諒解,了悟彼此並沒有太大的衝突。
這是用時間慢慢堆積起來的一本書,有些地方寫得驚人的好,她文筆的成熟以及這個作品能去解答很多問題,包括五年級世代的早逝與斷裂;它能去回答一個女性作家怎麼樣走過情感、創傷和死亡,或是如何去經歷一個同志朋友的死亡,然後從否定書寫回到書寫的過程。──周芬伶
小說《其後》,不是祕辛,不是自傳,不是內幕,也不是告解或懺悔,更不只是告白,而是在小說的文字共和國裡才能有嘉年華與眾聲喧譁成立的意義。我們卸下偏執、成見、既定印象的武裝,循小說家的思路前行,恍兮惚兮,召喚不語的死者,一起完成內在的逆旅。我要說,賴香吟寫完《其後》,走出來,是生者仗義承擔的勇氣,是「季札掛劍」的用心如日月。──林俊頴
太浪漫的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都一定得死過一次。那樣的死過之後,再回頭,看見的都會不一樣了……為你終須拿回屬於你書寫權利的毅然感到驕傲,因為這是一個時代的故事,是關於你如何活下來,而不是關於某人為何而死的故事。 ──郭強生
霧漸漸散的時候,她們已經不在那裡了。
該如何懷著那些傷害的故事繼續生長下去?不能忘卻,又不能時時記得;傷害的故事往往既美麗又醜陋,那其中,無論如何,曾將一個人最好的可能、最壞的黑影展演到極限,如果我不足以理解那其中的內容,也沒有什麼資格去保存這些──
生命之書某一些頁數被撕去,難再前後連貫的故事,但我們依舊會克難地將之讀完。
我沒有能力阻擋謊言與傷害於生命之外,沒辦法使事物結晶於至美的瞬間──如果這是你與我,青春之心所堅持要做的──做不到,死亡也不是做到的辦法。相反的,在死亡之後的流水時光,我目睹的盡是變化,滄海桑田,人之變貌與情感的質變,一切不可阻擋,也往往情有可原。夫復何言。取代眼淚與吶喊的是強烈的孤寂感漫天而來,無孔不入,可相信我,心靈有其不死本事,如果你還在,想必能和我一樣,沒什麼好慌張的,孤寂就孤寂吧,與孤寂同在,細看它的模樣,看熟了就沒有什麼好慌張的。
2021年3月1日 想读
切尔诺贝利的午夜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Midnight in Chernobyl: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orld's Greatest Nuclear
9.0 (27 个评分) 作者: [英] 亚当·希金博特姆 译者: 鲁伊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3 其它标题: 切爾諾貝利的午夜
【编辑推荐】
★著名读书网站Goodreads近30000人打出4.38高分,盛赞“《切尔诺贝利的午夜》是你能读到的最好的非虚构书籍之一”。
.
★普利策奖得主、《古拉格:一部历史》作者安妮·艾普尔鲍姆等欧美一流作家、学者倾情推荐;
HBO名剧《切尔诺贝利》主创Craig Mazin:开拍之前没能看过这部书,我感到十分遗憾。
.
栩栩如生地讲述了这场历史上最严重的灾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苏联最后的岁月中那些每天都在发生的令人迷惑不解的真实事件。
——安妮·艾普尔鲍姆(普利策奖得主)
.
本书对历史做出了宝贵的贡献,关于切尔诺贝利这样一个让世人瞩目的故事,它讲述得极为出色。
—— 沙希利·浦洛基
.
★切尔诺贝利,人类文明史上的永恒噩梦:权威记者十数年深度调查,数百小时采访录音,大量档案、书信、回忆录首次曝光,全景式展现了这场我们时代毁灭性核灾难的整个过程:
作者亚当·希金博特姆是《纽约客》的资深记者,驾驭故事与挖掘运用材料的能力皆为一流。全书精注详解 ,仅注释就一百余页,使用材料扎实严谨堪比学术著作,可读性之强又堪比惊悚小说。
.
★在一个狂妄自大和注定要失败的故事中,捕捉到科学与人性;这里没有无名英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脸孔:
书中有大量人物刻画,这是作者花费十几年时间走访灾难亲历者所得到的故事。这些人早已经被他们的国家和同胞所遗忘,其中,有苏联的各色高官,有“吹哨”人,有救援英雄,有医疗人员,有事故清理者,也有日后站在审判席上的人。
作者将焦点放在被卷入其中的人们以及他们面对突发灾难如何做出种种艰难抉择,它代表了苏联社会的一个横截面,暴露了人类个体的懦弱和勇敢,最终得到的,是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
★比任何一部恐怖电影更令人痛心,比任何一本惊险小说更惊心动魄;
尽管提供了海量信息,但本书并不令人望而生畏,作者视野广阔,构思精巧,对细节的精确把握,使得故事推进的每一步都充满张力,如惊险小说般的叙事风格,使这本书可读性极强。
.
★包揽欧美多家一线媒体年度榜单:《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纽约时报》《时代周刊》年度图书,2020年安德鲁•卡内基奖;
.
【内容简介】
亚当·希金博特姆耗费多年心血,终于完成这部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权威力作。书中充分有力的调查,揭示了这场二十世纪最大灾难之一的真相是如何在政治鼓吹、重重保密和谣言四散的共同作用下被掩盖起来的。
.
1986年4月26日凌晨,切尔诺贝利原子能电站的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由此引发了历史上最恶劣的一起核灾难。自那以后的三十年里,切尔诺贝利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挥之不去的噩梦:阴魂不散的辐射中毒的恐怖威胁,一种危险技术脱缰失控的巨大风险,生态系统的脆弱,以及对其国民和整个世界造成的伤害。然而,这场事故的真相,却从一开始便被掩盖起来,长久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
十多年中,亚当·希金博特姆进行了数百小时的采访,以此为依托,辅之以往来书信、未发表的回忆录和新近解密的档案文件,他将那些灾难亲历者所目睹的一切,化成客观、冷静而又发人深省的叙述。由此得到的,是一本惊心动魄的非虚构杰作,一个比苏联传奇更复杂、更人性,也更恐怖的故事。
2021年3月1日 想读
下沉年代 豆瓣 Goodreads
The Unwinding: An Inner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8.5 (62 个评分) 作者: [美] 乔治·帕克 (George Packer) 译者: 刘冉 文汇出版社 2021 - 1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受挫的努力,被辜负的信任,凋零的生机,以及日渐黯淡的希望。力透纸背的书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了美国三十多年的沧桑巨变,也为当下社会撕裂的悲剧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前传。”——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 延续《光荣与梦想》时间线的美国社会内层新史,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
☆ 一本书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四个人的一生,四个阶层的剧痛,一代人的失败挽歌
☆ 许倬云、刘擎、周濂、欧逸文推荐,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超20家机构年度好书:
《纽约时报》年度关注作品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 年度最佳好书 | 《金融时报》年度最佳好书 | 《华盛顿邮报》年度最佳政治作品 | 《新共和》年度好书 | 《出版人周刊》年度最佳好书 | 《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作品 | 苹果iBooks年度最佳好书 | 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好书 | 《波士顿环球报》年度最佳好书......
☆《纽约客》资深作家操刀,新世纪非虚构顶峰之作,入选 Slate 25年来最佳50本非虚构
————
仿佛在一夜之间,世界轰然倒塌。所有老派的行事规矩和道德准则被抛在一旁,华盛顿的说客比政客还多,纽约交易部门不再有禁忌,佛罗里达州的楼价跌到谷底,铁锈地带的钢铁工厂相继关门,南方的农场不再耕种烟草。富者更富,穷人更穷。
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治·帕克跟踪四位不同阶层的60后美国人——追逐美国梦的南方白人农民,失去工厂岗位的非裔女性工人,在华尔街和华盛顿之间穿梭的精英,借互联网经济发迹的硅谷大佬——展现四段沉浮人生,揭开四种阶层剧痛,写出一代人的愤怒与悲哀。
这是唯一一代生活不断下沉的美国人:他们生在战后经济增长的黄金年代,摸爬滚打半生后,却迎来传统社会结构的轰然倒塌。
在主角的故事之外,此书如电影镜头般扫视美国近三十余年的社会变迁,绘成一幅文化、经济、政治交织的全景流动长卷。作者为政客纽特·金里奇、作家雷蒙德·卡佛、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说唱歌手Jay-Z等人立传,以十位时代偶像映射出十种或回响、或沉沦的时代精神;也记下成千上万迷失在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者,成千上万占领华尔街的抗议者,成千上万挣扎在生存线上的沉默者,写尽美国梦碎三十年。
阅读《下沉年代》,如同坐在第一排观看美国梦的午夜葬礼。这是献给每一个美国人的安魂曲,也是一本关于时代转折及世界剧变的当下启示录。
————
乔治·帕克指出今天的美国正在解体,旧日熟悉的机构,如地方小银行、工会会所、工厂厂房、教堂,以及地方活动主体的各种从事社会服务的“俱乐部”,正在逐渐消失殆尽。美国国内不仅有阶级的区别,还有人群之间的区别,个体也在寻找自己的属性和类别。各个群体,也都在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地位。社会成员中弱势者,又在争取个人完全的自由和平等。如此横切、竖切的后果,是美国最后会被切割成为许多孤立、离散的个人。——许倬云,历史学家
这是一个时代苍凉的侧影:受挫的努力,被辜负的信任,凋零的生机,以及日渐黯淡的希望。力透纸背的书写,栩栩如生的人物,呈现了美国30多年的沧桑巨变,也为当下社会撕裂的悲剧写下了发人深省的前传。——刘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下沉年代》有点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试图通过一个年代,书写更为漫长的社会变迁。《纽约客》资深作家帕克巧妙地将大人物和小人物交错着写,兼顾造就时代的人和被时代造就(或毁灭)的人。——方柏林,旅美学者
如同乔治·奥威尔的作品,乔治·帕克的写作带着一股道义之力。《下沉年代》,一本横扫一切、铿锵有力、以至于每个人都应该阅读的作品。——大卫·格雷恩,著有《花月杀手》
《下沉年代》是我们国家过去三十年来发生的非凡故事。乔治·帕克写就了一部定义我们时代的史诗,读起来奇妙、亲切和真实。——戴斯特·费尔金斯,著有《跑步在最绝望的城市》
乔治·帕克呈现了我们生活和时代的历史,以洞察的眼光捕捉到我们失去的美国。——劳伦斯·赖特,著有《末日巨塔》
现在,那些在第二次经济大萧条中破碎的心灵和生命,为自己找到了雄辩的代言人和狂热的捍卫者:乔治·帕克。《下沉年代》是美国的悲剧,亦是文学的胜利。——大卫·弗鲁姆,美国知名时评人
独创,锋利,勇敢,至关重要。我这么多年来读到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凯瑟琳·布,著有《地下城》
乔治·帕克为二战后的美国社会契约写出一曲忧伤但又如爵士乐般轻快的安魂曲。在这片越来越吵、难以抑制的土地上,你会为那些活在越来越沉默的绝望生活中的人们发笑和落泪。——大卫·M. 肯尼迪,普利策奖得主
————
结合小说般的叙事和严谨的纪实报道,乔治·帕克撕开美国表面下的破碎裂痕。通过贯穿大城市和小城镇的经济衰退,他以敏锐的眼光审视银行家和华尔街,同时追踪我们诸多经济基础设施的痛苦解体。他精准描绘了奋斗者和普通工人的肖像,对富人、野心家、乃至恶臭的名流进行了快照般的捕捉,生动展现了富层阶级与平民之间日益扩大的鸿沟。——美国国家图书奖授奖辞
从现在开始的一百年里,第一本能让人理解这个时代的书,可能是乔治·帕克的《下沉年代》,一部既详尽又意义深远的里程碑作品。——《西雅图时报》
一本兼具野心和慈意之书,以多重角度看待当下的美国。书中充满蜂鸣般的悲情和愤怒,对那些困在校准不当的金融机械齿轮的人们传达了特别的同情。——《纽约时报》
从沃尔特·惠特曼到约翰·多斯·帕索斯,从诺曼·梅勒和厄普代克到汤姆·沃尔夫和亨特·汤普森,小说家和记者总能在普通美国人的生活中发现顽强且机敏的个人主义,对机遇的坚硬信念,以及走出黑暗时代的道路。当下,帕克对国家现状进行了灰暗的描写,令人痛心,却也真实准确。他没有提供虚假希望,亦不给出好莱坞式结局,但是在另一种美国创造力中,在雷蒙德·卡佛式故事和爱德华·霍珀式画像中,在人的尊严和心灵中,他找到了一种力量——当人们因生活崩溃而深感孤独时,这种埋藏在肌肉记忆中的力量会爬升上来。——《华盛顿邮报》
《下沉年代》是一部将叙事推向极限的非虚构作品,直抵通常只有虚构作品才能达到的罕见层级。它写了一部伟大小说所能写尽的一切,但更为特别的是,它也完成了小说似乎不再愿意做的事——更为有趣,更愿意做实验。作者帕克迅速转换视角,打乱叙事,相信读者会在令人震惊的平行叙事中做出自己的判断。——《Esquire》
《下沉年代》是一段献给迷失时光的抒情安魂曲,为了那些被裁减的梦想和屈服的希望。这本书让人着迷,也令人心碎,它是一部丰盈的艺术之作,展示了所有失去希望和允诺的美国人如何受苦。——《每日科斯》
作为《纽约客》特约作家,乔治·帕克是美国最好的非虚构作家之一。就其敏锐性而言,《下沉年代》更像是一本小说,而不是非虚构作品。此书更有感染力。——《金融时报》
一本庞大、高度原创的纪实作品,证明了在这个世界上,新闻报道的未来并不黯淡。帕克的写作是一场险峻的冒险,让人为之侧目。——《纽约书评》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帕克出色的叙事如同狄更斯本人第一次将所有这些历史都融入一本书中。这本书事关各种各样的人,无论贫富,他们都陷入经济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持续风暴中。人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珍爱之物尽被销毁。帕克以绝对专业的纪实手法讲述了人们的故事,却比大多数美国当代小说敢于做到的要更加详尽,更有质感,当然,也更具野心。——《洛杉矶时报》
帕克发出一种异常清晰、充满人道的美国之声,它继承了纪实文学的传统,让常人生活超越日常。当我们的后代审视这个现代帝国的遗迹,并从中筛选出文化残骸,这样的美国之声便是延续久远的微小宝藏。——《独立报》
除了本身题材外,《下沉年代》更像是一本实验小说,以其书写的范围、对当代生活质感的体现及包容不同思想的方式,从扬斯敦的社区组织者写到自由主义互联网大亨,它会让读者们联想到“美国三部曲”和《无尽的玩笑》。诸如书写鲍威尔的传记体文章,发在《巴黎评论》中也并不违和,因为这本书不只是关于真相,更是充满智慧、讽刺和惊人的想象力。——《巴黎评论》
帕克的叙事是文学性的,而非规范性的:他不提供政策建议,也不谋求崇高。如同一本伟大的政治小说,《下沉年代》以前所未有的清晰揭示了一个问题,但让读者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但是,这既是一个绝望的故事,也是一个坚韧的故事。帕克的角色们会做出或好或坏的决定,享受意外好运和不幸,他们竭力维持,他们屈服于生活,接着又更加努力。他们的生活值得被细细讲述,不仅因为具有启发性,更因为它们是如此美丽动人。——《华盛顿月报》
2021年2月28日 想读
史学理论手册 豆瓣
9.6 (5 个评分) 作者: [加] 南希·帕特纳(Nancy Partner) / [英]萨拉·富特(Sarah Foot) 译者: 余伟 / 何立民 格致出版社 2017 - 7
“这部讨论史学理论(而非历史理论)提纲挈领的新文章汇编,是一本科学的手册(一种可敬的但近来已经因商业化而被大大降格了的学术体裁)应该有的样子……这部书是给人印象深刻,其脚注中肯、全面、信息量大,参考文献涵盖广泛。整本书被打上了其两位主编帕特纳教授和富特教授的学术风格烙印 。任何了解她们学术成就的人,都只会认为她们的研究水准处于最高层次。这些文章以某种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从历史研究领域拓展至包括了在人文、社会及自然科学方面所有其他学科——它们把‘过去’而非仅仅‘历史’作为研究对象——我对那种方式印象最为深刻。对于任何一位对过去之研究有着某种职业的乃至‘业余的’兴趣的人,本书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著作。”
——海登•怀特(Hayden White),加利福尼亚大学意识史荣休教授
“编者们汇集了大批杰出的历史学家和其他从各个角度来审查并提出历史知识理论的理论家们。这部集体作品涵盖面广、学术性强,并且处处呈现新洞见。”
——大卫•卡尔(David Carr),美国埃默里大学荣休教授
“在本书中,理论在历史学中应用所面临的种种挑战,以各种意味深长的和激动人心的方式被分析并被质问。在汲取一流学者们的见解基础上,这部不可或缺的著作拓宽了我们关于过去的研究的范围,并且深化了我们关于历史知识的诠释和理解。”
——乔伊•达姆斯(Joy Damousi),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历史学教授
“南希•帕特纳和萨拉•富特广泛征集了一大批最新的史学理论文章。特别之处在于半数以上文章系由当前活跃的脚踏实地的历史学家们撰写。这本书对于历史编纂学专业的学生和经验丰富的践行者们来说,价值无可估量。”
——约翰•托什(John Tosh),英国罗汉普顿大学历史学教授
“这是对历史书写当前状况的一次重要概览和批判分析。从历史学在19世纪的现代主义基础出发,这本手册简明扼要地阐释了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如何以其多种多样的历史类型造成了我们今日后-后现代主义的困境。”
——克里斯•洛伦茨(Chris Lorenz),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学院,德国历史文化和史学理论教授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豆瓣
8.9 (53 个评分) 作者: [日]夏目漱石 译者: 竺家荣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 2013 - 8
名家名作名译——悦经典系列05
透视日本人性格和心魂的最佳读物
位列日本国民最喜爱十部作品之一
★日本近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国民作家 夏目漱石 不朽杰作
★著名日本文学翻译家 竺家荣 权威新译并作序
★夏目漱石最经典长篇全收录
===================
“我”无意中与一位气质高贵,学养深厚的“先生”结识,在交往中先生的孤高性格与他背后的神秘往事深深吸引着“我”。后来,“我”接得“先生”一封长信。信中,先生自叙了那段往事:大学时代“先生”和最好的朋友K同时爱上房东的女儿。为了得到她,“先生”迫使K自杀,虽最终如愿以偿抱得 美人归,多年来却始终遭受着良心的谴责……
小说以徐缓沉静而撼人心魄的笔致,刻画了世间幽微的人心,体现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展现了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矛盾、怅惘、无助的精神世界。
夏目漱石最经典长篇《心》《小少爷》全收录。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巴黎神话 豆瓣
作者: [法] 帕特里斯·伊戈内 译者: 喇卫国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3 - 1
最全面的巴黎思潮史、最动人的文化艺术史
一部清明上河图式的巴黎通史,一部关于巴黎的百科全书
寻梦者的天堂,朝拜者的圣地,昔日的神话城市,多民族的怀旧之都
《巴黎神话》一书精彩极了,是作者毕生阅读思考的结晶。文章精微敏锐,见识高明,而且带有绝妙的反讽。书里充满了出人意料的称引、一针见血的评论以及关联。——尤金·韦伯
巴黎是各种社会思潮与新思想的发源地,是世界的神话之都,是历史的伟大见证者。巴黎的每座桥梁、每座广场都代表着其辉煌的历史。纵然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以及欧斯曼雄心勃勃的现代化改造,这座城市也仍然延续着文化的传承,记忆着巴黎人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
《巴黎神话》用神话学的方法为我们阐述和分析巴黎的社会文化史。它以极具魅力的方式介绍了外国人、法国外省人以及巴黎人想象中关于巴黎的神话与魔幻,刻画了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与衰退。它洞见深刻,信息丰富,文笔优雅,阐明了无尽变动的城市活力中交叉着的集体想象和个体想象,描述了人们心目中真实的巴黎和想象中的巴黎,为这座永远迷人的城市贡献了杰出的新篇章。
2021年2月24日 想读
庞贝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罗伯特·哈里斯 译者: 路旦俊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 4
《庞贝》
凌晨04:21
人们已经发现,火山爆发的强度与火山爆发前休眠期的长短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历史上几乎所有特大型的火山爆发都出自那些已经休眠了数世纪的火山。
——雅克-玛丽·巴尔丁杰夫,亚历山大·R.麦克伯尼,
《火山学》(第二版)
他们在破晓前两个时辰离开了水道,借着月光攀登那些俯视着港口的山丘。六个人成单列一前一后地走着,领头的是工程师。他亲自将他们从床上赶了起来——当时他们一个个手脚手脚僵硬,沉着脸,睡眼惺忪。而现在他可以听到身后传来的抱怨声,在这温暖静谧的夜空中声音很响,超出他们的想象。
“白跑一趟,”有人嘀咕道。
“年轻人应该多看看书,”另一人说。
他把步子迈得更大。
随他们嘀咕去吧,他想。
他早就感觉到热浪在开始聚集,这又将是一个无雨的日子。他比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年轻,个子比他们都矮:他矮小壮实,浑身肌肉发达,一头棕色短发。他携带了一把沉重的铜斧和一把木锹,这两样工具的柄横在他的肩膀上,蹭着他那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脖子。但是,他仍然强迫自己大步迈动着短裤下的那双腿,一步一步地快速向山上走去。他一直走到米塞努姆城上方的分岔路口时,才放下肩上的工具,等待其他人赶上来。
2021年2月23日 想读
大师和玛格丽特 豆瓣
Мастер и Маргарита
9.2 (18 个评分) 作者: 布尔加科夫 译者: 徐昌翰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2
布尔加科夫贡献给世界的把现实、历史、幻想、神话糅合为一体的神奇作品。
魔王沃兰德扮作魔术师造访二十年代莫斯科,检视莫斯科居民的内心世界,给无神论者带来震惊和冲击;无名大师写作了千余年前彼拉多审判耶稣的历史小说,不容于世,被迫住进精神病院;崇拜大师才华的秘密情人玛格丽特不仅成为魔王盛大舞会上的女王,而且在魔王帮助下最终与大师一起进入永恒的世界……
在开放性的叙述迷宫中,在宗教神话故事的架构下,在光怪陆离的魔幻场景里,人性的本质和历史的真实渐渐显露。
布尔加科夫最重要的作品,二十世纪魔幻现实主义最早的杰作
在卡夫卡之后,布尔加科夫成为二十世纪又一位现实的敌人,不同的是卡夫卡对现实的仇恨源自于自己的内心,而布尔加科夫则有切肤之痛,并且伤痕累累。
他虚构了撒旦对莫斯科的访问,也虚构了自己——他扩张了想象,缩小了现实。
——著名作家 余华
“如果使文学去适应把个人生活安排得更为舒适、富有的需要,这样的文学便是一种令人厌恶的勾当了。”——布尔加科夫
2021年2月22日 想读
既见君子 豆瓣 Goodreads
8.0 (54 个评分) 作者: 张定浩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读过去的诗,也是在说当下的事。诗中虽处处有鸟兽草木,但它们从来都是人世的投影。鸢飞鱼跃,是人的境界;黍稷方华,是人的情感。兴观群怨,事父事君,都是和人息息相关的事情,处处都基于对过去的理解和认识。因而,这本书正是通过努力触碰和谈论一些最优秀的古典诗人,来丰富和安定自己当下的生命。
-----------------------------
先是挑着看,然后又通读一遍,真是很喜欢。且时或想起十几年前草写《诗经别裁》时的情景,觉得心态竟是十分相似,然而却是很久没有这样去读诗了,羡慕,更是钦慕“既见君子”的与古人相会,除了体贴也还有贴心的想象。虽然是个人化的,但是我却忍不住悄悄相随成为约会的窥视者,收获了一腔欢喜。
——扬之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作者写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也是叙说当下。诗歌不仅让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更印证着我们生命中的缺失。将自己读诗体验付诸这样一种本真的叙事,是令人称羡的创作,这其中有一点天真,一股灵气,还有深沉而细腻的襟怀与情感。
——李庆西(《书城》杂志执行编委)
在这些文字尚未被收束起来印成一册书时,我曾一篇篇搜集它们,打印了带在上班路上看。你看到你心里最深的困苦无告,作者都帮你说了出来;你看到一代代伟大深邃的心灵,是怎样在人世跌宕;你知道了这些都是必须要走的路,你会通过这些桥,去往更开阔的地方。对于这样一本书,除了读、摘抄和体会,很难再说更多。我不吝啬用“最好”来形容它——这是我读过最好的写古典诗歌与诗人的书,里头每一篇都是最好的怀人文章。
——肖海鸥(读者)
我一直想谈谈那些过去时代的诗与人,不是做文学批评,也不是做考据翻案,约翰逊《诗人传》那种,我更是没有资格,也觉得于己无益。倘若硬要为自己的谈法寻个究竟,或者可以用“安得促席,说彼平生”这句陶诗来比附。T·S·艾略特在《安德鲁·马韦尔》的开头说道:“这里没有任何翻案文章要做,谈论他只是为了有益于我们自身。”张文江老师在讲丹霞天然禅师的时候说:“好玩的是我们自己。”他们的这些话给我开辟出一条道路,至于能通向哪里,自己也不能确定。
——张定浩(本书作者)
2021年2月1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