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夜行货车 豆瓣 Goodreads
8.7 (36 个评分) 作者: 陈映真 九州出版社 2020 - 6
【编辑推荐】
★20世纪文学大家陈映真小说全集大陆首次出版,温馨深沉的人间爱,理想主义者的灵魂哀歌。《夜行货车》是陈映真“华盛顿大楼”系列经典,台北八〇年代的华盛顿大楼,藏着今天你我职场人生的真相,现代都市的命运缩影。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
★无法归乡的年轻人,我们生存的时代之预言 。哪一个才是我们今天生存的都市?饱食、奢侈、绚丽、幸福,还是环境的崩坏、人的伤痕、文化的失据?每一个在城市漂泊打拼的上班族,都可以在书中读到自己的故事。
★白先勇、李欧梵、朱天心、戴锦华、赵刚、许知远 诚挚推荐。“陈映真是我的偶像。他既代表知识分子永不停息的批判精神,拒绝与时代潮流妥协;他也充满平民意识,关切小人物的内心与命运。”(许知远)
【内容介绍】
“上班,是一个大大的骗局。”
《夜行货车》收录陈映真创作于1967-1982年间的6部中短篇小说,包括《夜行货车》《上班族的一日》《云》《万商帝君》及两篇反映越战题材的小说,聚焦两次世界大战后台湾饱食、腐败、奢侈、炫丽、幸福的“后街”,反思环境的崩坏、人的伤痕、文化的失据。透过台北八〇年代“华盛顿大楼”里的故事,讲述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被异化的生活、被压抑的梦想、被辱没的尊严、被无声伤害着的心。辞职寻电影梦却被上班格式化的黄静雄,对资本主义文明由信仰到幻灭的青年张维杰,罢工遭压制的女工文秀英,出身贫寒、职场不顺终致精神错乱的跨国公司小职员林德旺……这些“下定决心成功”的上班族、这些无法归乡的年轻人的故事,诉说着我们生存的时代之预言。
《夜行货车》为台湾急剧变化的时代留下毛细管般逼真鲜活的写照,今天读来,如对镜自照般亲切,看到当今时代与我们自己的投影。
【名人推荐】
李欧梵(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映真是台湾文学史上少数“大师级”的小说家,他的作品早已成为经典,我在美任教时,讲到台湾文学必用他的短篇小说:《将军族》、《我的弟弟康雄》、《夜行货车》、“华盛顿大楼”系列……这些作品都有英文译文,美国学生读来也受感染。
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卡斯特罗、约翰•伯格和陈映真,他们都曾在20世纪,也在我个人生命中占据过特殊的位置,但他们的死对我构成的不是直接的冲击,而是追忆,是我们对那个时代的哀悼回声。他们的离去并非昔日那个大时代的落幕,那个时代在他们离去之前已然落幕了。他们死在自己的时代终结之后,而他们呼唤的未来,尚在远方。
朱天心(作家)——好在我们的时代有陈映真。二十年前和现下读到《云》中文秀英日记,仍不免暗叹:多么地不真实,却又多么动人!
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陈映真是我的偶像。他既代表知识分子永不停息的批判精神,拒绝与时代潮流妥协;他也充满平民意识,关切小人物的内心与命运。
2021年6月9日 想读
支配与抵抗艺术:潜隐剧本 豆瓣 Goodreads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8.1 (22 个评分) 作者: 詹姆斯·斯科特 (James C. Scott) 译者: 王佳鹏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4 其它标题: 支配与抵抗艺术
无权者与有权者之间的对抗充满了欺骗——无权者假装恭敬有礼,有权者则故意夸大他们的名望与掌控能力。如果仅接受这些表面价值,我们将无法把握权力关系中的各种矛盾、紧张和内在可能性。

通过考察世界各地文学、历史学、政治文化中的实例,著名政治学、人类学者詹姆斯· C. 斯科特深入探讨了支配者与从属群体的公开剧本及潜隐剧本之间的联系、区别和界限。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有权者与无权者会心照不宣地在公开互动中合作共谋,这使得公开剧本往往带有程式化和仪式化的色彩。相对地,任何从属群体都会在其苦难之中创造出特定的潜隐剧本,这些发生在后台的话语、姿态与实践代表着他们对支配者的某种权力批判。与此同时,有权者亦会发展出他们的潜隐剧本,即那些使其统治得以维系但又不能公开承认的措施和观点。

斯科特指出,在公开剧本和潜隐剧本之间最具分歧的地方,话语和权力关系会得到最为显著的表露;两者的交界之处,则是支配者与从属者持续斗争的重要地带。这部里程碑式著作,将修正我们对从属、抵抗、霸权、民间文化和反叛背后的各种观念的理解,并为权力关系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路径。
2021年6月4日 想读
哈德良回憶錄 豆瓣
Mémoires d’Hadrien
8.7 (19 个评分) 作者: 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陳太乙 衛城 2014 - 2
她的筆,縮短十八個世紀的距離,直達哈德良時代。
一九二七年,二十四歲的尤瑟娜在福婁拜書信集中讀到:「從西塞羅到馬爾庫斯.奧里略這段時期,曾出現一個獨特的時刻:彼時,眾神已滅,基督未顯,唯人獨存。」從此尤瑟娜念念不忘,展開二十多年的追尋,一心想寫出西元二世紀,這個她認為是自由人的最後一個世紀,而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羅馬皇帝哈德良。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西元一一七至一三八年在位。除了秦始皇,史上另一位也築過長城的皇帝就是哈德良,他曾經到過不列顛行省,築起北方邊境。哈德良熱愛出巡,中東、北非等地都曾留下足跡,在位二十年有十二年居無定所。然而他最為後人不斷傳說的,是與希臘美少年安提諾烏斯的戀情,安提諾烏斯於尼羅河溺水而死後,哈德良在尼羅河畔蓋了一座名為安提諾的城市。總結哈德良一生,文化與感情上的歸宿都是希臘。
尤瑟娜書寫時,不僅在史料之間搔頭,更實際去過許多地方,她在後記寫道:「多少個早晨在哈德良莊園流連;無數夜晚在奧林帕斯主神宙斯神廟旁那一排小咖啡館裡度過。不斷往返希臘各海;小亞細亞條條大路。」二十四年當中,她幾度停擺,甚至焚毀書稿,但終至淬鍊出這本經典之作。
小說以書信體展開,透過老邁的哈德良對十七歲後繼者奧里略的書信,哈德良娓娓道來一個尊貴崇隆的帝王,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如何思索權力、生命、愛情等命題,他也描述自己如何從軍人一步步成為王者,以及他對和平與戰爭的看法。書中對羅馬時代還原了大量細節,是一本寫人生的小說,也是一本寫歷史的小說。
2021年6月4日 想读
杨柳风 豆瓣
The Wind in the Willows
作者: 格雷厄姆 译者: 杨静远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7 - 3
2021年6月4日 想读
重建中国社会学 豆瓣
作者: 周晓虹 编 商务印书馆 2021 - 5
本选题全称《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旨在通过访谈自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正等人,探索中国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中国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在中国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选题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最好证实,将对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2021年6月3日 想读
要焚毁萨德吗 豆瓣
Faut-il brûler Sade?
6.9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波伏瓦 译者: 周莽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2
收随笔《要焚毁萨德吗》、《当今右翼思想》和《梅洛-庞蒂和伪萨特学说》。特权总是自私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然而思想总是追求普遍性:在普遍范畴内让特权的拥有正当化并非易事。作者研究了三点:知识分子与统治阶级的关系;今天的右翼意识形态;萨德试图融合两个阶级、资产阶级哲学家的理性主义与贵族阶层的特权所遭遇的失败。
2021年5月31日 想读
虚构的以色列地 豆瓣
The Invention of the Land of Israel: From Holy Land to Homeland
作者: [以] 施罗默·桑德 译者: 杨军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9 - 7
◆《虚构的犹太民族》轰动世界之后
备受 伊格尔顿/ 霍布斯鲍姆/ 托尼·朱特推崇的历史学家 施罗默·桑德
◆回应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质疑 解密以色列国建立与扩张的真相
···
【内容简介】
何为“以色列地”?它既不是当代作为民族国家的以色列国,也不是历史上新月沃地出现的犹太王国。它是不同历史时期的犹太复国主义不断累加、增添的历史概念,它的边界不断浮动,为当代以色列国扩张领土提供了历史合法性。
《虚构的犹太民族》出版之后,施罗默·桑德并未想到,在21世纪初还有如此多批评家引述历史权利的说辞,为犹太复国主义的殖民活动辩护。本书即是对这些质疑的回复。作为一个应由犹太人民统治的、变动着的领土空间,“以色列地”是如何被虚构出来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桑德从历史证据入手,详述自《旧约》时期的犹太民族流亡神话到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和扩张,解构了犹太人对以色列地的“历史权利”概念以及相关的民族主义叙事。桑德认为,犹太民族所谓的法律—历史逻辑的唯一目的,就是构建领土攫取的道德正当性。
我没意识到,我的国家成立伊始就没有边界,有的只是永远提供着扩张可能的流动模块……揭开这块土地神秘面纱的不是上帝之死,而是上帝的民族化,它把土地变成了新犹太民族能随心所欲地践踏和建设的一片土壤。
——施罗默·桑德
···
所有想了解当代中东的人都应阅读这本书。
——托尼·朱特
融动情与学识于一体的书籍未必能改变政治局面,但假若它们可以,本书将是其中里程碑式的著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著名左翼历史学家
施罗默·桑德的勇气表现在他的著作直接激起了以色列当政者及其支持者的愤怒……如果揭破谎言要让以色列付出道义和领土上的代价,那也是它必须承担的痛苦。
——云也退,独立记者、知名书评人
施罗默·桑德是一位极富天分的以色列学者,他的观点与以色列国内外犹太人的主流意识背道而驰。桑德的真实目的,是改变以色列目前针对巴勒斯坦的外交政策,这一点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书单》
(桑德的)成就之一是揭露了深得人心的民族主义神话的本质。
——《卫报》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施罗默·桑德是民族与民族主义领域的专家。本书是桑德享誉国际的“虚构三部曲”其中一部,三本书都致力于以颠覆性的方式论述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历史,破除各类迷思,解释中东当下的复杂现状,寻求可能的解答,因此“虚构三部曲”又可被称为“祛魅犹太神话与以色列国”三部曲。
◆《虚构的以色列》沿袭了作者严谨而坦率的著作风格。桑德的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以色列建国合法性和巴勒斯坦殖民化的问题上,修正了由犹太复国主义者撰写的以色列官方历史,通过对一手资料的掌握和理解,作者试图涤清蒙在以色列和犹太群体之上的民族主义污垢。本书出版后,因延续前作《虚构的犹太民族》的争议性,又在西方世界掀起一番激烈讨论。
2021年5月28日 想读
敌人与邻居 豆瓣 Goodreads
Enemies and Neighbors: Arabs and Jews in Palestine and Israel,1917-2017
7.8 (5 个评分) 作者: [英]伊恩·布莱克 译者: 王利莘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9
巴勒斯坦的这片土地,是犹太人经卷上所指的应许之地,也是许多阿拉伯人世世代代的居所。1917年,奥斯曼帝国落败,结束在这里4个世纪的统治;英国外交大臣发表《贝尔福宣言》,支持犹太人在这片土地上建立民族家园。一个世纪的撕扯与动荡就此开启。
分歧从一开始就难以调和。从19世纪末首批犹太定居点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的阿拉伯起义,到以色列在1948年的建国、1967年的六日战争,再到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以及2002年以来修建的隔离墙……对于同样的事件,双方说法截然不同。犹太复国主义者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则是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对于这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百年难解的纷争,记者兼历史学家伊恩·布莱克意识到,只能通过关注他们如何看待自己、历史以及彼此来理解。于是,他借助文献资料、解密档案、口述历史,还有他自己的现场报道,寻求真相和对话。他留意历史的变迁、国家间的斡旋和博弈,因为那是冲突的肇因和驱动力;他更在意被卷入这百年动荡的普通人的生活,因为冲突的撕裂,他们在日常感受得至为真切。
一百年来,缓和的机会一再错失,促使这两个民族和平、自由、公平地作为邻居而不是敌人相处的协议从未达成。如今,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而理解,是面向未来的开始。
---------------------
1. 一片土地上两个民族的百年纷争,讲清最棘手地区冲突的来龙去脉
巴以冲突可以说是最棘手的地区纷争,牵动全球,却似乎始终无解。1917年英国政府《贝尔福宣言》发表已过去一个世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场冲突即将落幕,所以理解它比以往更加重要。
《敌人与邻居》从奥斯曼帝国末期,首批犹太复国主义者来到巴勒斯坦地区说起,一直讲到奥巴马卸任美国总统的2017年,从头梳理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在这片土地的百年纠缠,透视地缘、国家格局的变化。
2. 以资深记者的切身观察、学者的挖掘反思,公正呈现历史全貌
作者伊恩·布莱克是《卫报》资深记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政治学博士、资深研究员。他精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置身中东冲突现场36年,长期往来于中东北非地区。在新作《敌人与邻居》里,他依托解密档案、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现场报道,既用政治和历史学者的视野,勾勒大国博弈下的上层决策过程,又以现场报道的视角,还描绘普通阿拉伯人、犹太人在冲突撕扯下的想法和生活。
3. 平衡呈现冲突双方观点,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共同认可
《贝尔福宣言》、《皮尔报告》、以色列建国、六天战争、联合国决议……百年历史上的所有大事,在冲突双方那里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释。一方口中的英雄是另一方眼里的罪人;一方眼中的公正和胜利,对另一方来说则意味着不公、失败、流亡和羞辱。
巴以双方各说各话,对话难以展开。《敌人与邻居》平衡呈现双方的观点,讲述客观事实,在截然不同的说法之间找到了中间立场,获得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学者的认可,让人看到,双方或许有希望基于共同认可历史展开对话。
4. 研究巴以冲突的里程碑式作品,赞誉奖项众多
因为分歧难以弥合,所以书写巴勒斯坦问题历史的作品往往侧重于其中一方的视角。《敌人与邻居》以其公正平衡获得巴以双方学者的认可,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著作,也因此获得众多奖项赞誉。在《贝尔福宣言》发表一百周年的2017年,《金融时报》《经济学人》《星期日泰晤士报》《卫报》等众多主流媒体都将《敌人与邻居》列为年度好书。它的细腻、平衡、客观获得前英国驻联合国大使格林斯托克、著有《奥斯曼帝国的衰亡》的学者尤金·罗根、作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等等的一致认可。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最后的天空之后 豆瓣
作者: [美国] 爱德华·W·萨义德 译者: 金玥珏 新星出版社 2006 - 10
并非没有人谈论或描写过巴勒斯坦人,大量的文字已经形成、但其中大部分是争辩、控诉和恐吓。在西方,特别是美国,与其说巴勒斯坦是个民族,还不如说是号召武装的借口。在大多数人那里,巴勒斯坦人主要被看作是战士、恐怖分子和不法的贱民。他们的真实依然鲜为人知。
爱德华·W.萨义德,卓越的文化批评家和美国最著名的巴勒斯坦发言人,立志改变这种状况。他用他的文字,连同吉恩·莫尔的摄影,描绘出了动人的巴勒斯坦民族像。从以色列国的建立到贝鲁特的堕落,巴勒斯坦人如何连接地遭受驱逐,不断地从一处地方、一段过去、一个家撤离。但在这苦难的流亡史中,萨义德也辨认出了新巴勒斯坦民族意识的迹象,不再基于离散或苦难,而是基于坚持、希望和觉醒的共同体意识。
2021年5月26日 想读
女孩儿们 豆瓣
Девочки
6.6 (9 个评分) 作者: [俄罗斯]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 译者: 陆妍 / 樊雪珮吟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1 - 5
※内容简介
《女孩儿们》是俄罗斯当代著名作家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发表于2002年的短篇小说集。
乌利茨卡娅以战后苏联为背景,通过六个互相关联的故事,用精准、简洁的笔触书写了女学生们的校园和家庭生活,以及她们细腻的感官和情感世界。故事展现了暗流涌动的青春期隐秘、不安的一面 ,描绘了女孩儿们与现实相碰撞的奇异情形。她们向陌生的外部世界做出初次窥探,这些源头性的影响将潜移默化地渗透她们未来的命运。
※编辑推荐
相较于作家长篇小说中那种家族史与精神史的厚重叙事,这本短篇集更显出一种顿悟的灵光,也有尖锐和怪诞的一面。这六个略显碎片化的故事,彼此维系着微妙的关联与张力,透露出朦胧的神奇感,闪烁着女孩儿们敏感的心迹。她们有的如此内敛,深陷于自身隐秘的幻想,几乎是在半梦半醒间遭遇了外界的意志,承受着内在动荡和成长的种种瞬间。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富有讲故事的天赋,她的语言凝练、精准,充满暗示与象征,往往一句话、一个细节就负载起生活的怅惘,从中瞥见人际关系的古老原型以及命运幽深的内质
2021年5月22日 想读
黑帮老大的一天 豆瓣
Gang leader for a day
7.7 (9 个评分) 作者: 素德·文卡特斯 译者: 孙飞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10
《黑帮老大的一天》作者为了研究美国黑人街区的贫困问题,深入一个贩毒黑帮的内部,还和一个黑帮老大交上了朋友。这让他在黑帮中混迹多年,目睹了黑帮控制下的街区中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包括如何与官方达成妥协、黑帮头目如何控制手下、如何经营自己的贩毒事业,此外还有黑帮社区居民五花八门的谋生技巧,以及帮派内讧和敌对帮派之间的枪击事件。
最后,作者凭借他在街区的调查写成了自己的论文,并顺利地当上了大学教授;黑帮则开始慢慢解体,那位曾经罩着他的黑帮老大也开始厌倦黑帮生涯,只能在街头卖卖烧烤;而作为黑帮营垒的“罗伯特·泰勒”已将荡然无存。
《黑帮老大的一天》内容简介:已经在摧毁其他帮派的联邦警察现在也开始打击黑暗之王,我不知道J.T还能逍遥多久一天夜里,在从一次郊区帮派会议回家的路上,他喃喃地说监狱可能会是他最好的选择,因为任何逃脱逮捕大久的人都会被怀疑是内奸,并会在街头遇到真正的危险J.T试图稳住大局,但是他所面临的所有情况都与他为敌他变得孤单,觉得好像被自己的黑暗之王大家庭抛弃了……
2021年5月19日 想读
科学革命的结构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9.0 (54 个评分) 作者: [美]托马斯·库恩 / [美]伊安·哈金 (导读) 译者: 金吾伦 / 胡新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本书是20世纪学术史上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是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它引导了科学哲学界的一场认识论的大变革,成为科学哲学史上一道重要的分水岭。其影响不仅在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相关领域,而且延伸到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学史、艺术史、政治 史、宗教史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甚至在社会公众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书中提出的“范式转换”一语如今已成为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重要词汇。本书自1962年面世以来就引起强烈反响,掀起了一股世界性的研究热潮,其影响至今不衰。本版是芝加哥大学出版社为庆祝本书问世五十周年而作,新加入加拿大哲学家伊安·哈金教授所写的导读。“自然科学的发展除了按常规科学一点一滴地积累之外,还必然要出现“科学革命”。科学革命不仅仅使科学的面貌焕然一新,而且还会引起人们世界观的变革。” - 托马斯·库恩
2021年5月17日 想读
双重时间 豆瓣
7.5 (8 个评分) 作者: 柏琳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4
与奥兹先生喝咖啡,进入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二手时间”,让“扮演”作家的彼得·汉德克卸下伪装,寻找托卡尔丘克“小我”里的精神神话。
一场场锐利的对话,在柏琳的手上开刃,涵盖五大洲,二十二场对话,在地域与人物的交织下,柏琳用语言形成一个主题的闭环:从欧洲精神、宗教信仰在新时代 的嬗变,到新一代旅行文学、全球化的争议、巴以冲突,等等。它们各自成因又彼此相关。为认识当下世界的“所以然”提供了一次“窥探”的契机。
2021年5月10日 想读
一把刀,千个字 豆瓣
7.1 (19 个评分) 作者: 王安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4
王安忆的长篇《一把刀,千个字》从清袁枚的 “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进入,以一位淮扬名厨非同寻常的成长经历为叙述线索,他生于东北的冰雪之地,记忆却从因避难而被携来上海寄居的亭子间开始。古人道,礼失求诸野,他启蒙于祖辈扬州乡厨的鲜活广博,蜕变于上海淮扬系大师的口授身传,后来在纽约法拉盛成为私人定制宴席的大厨……就如他精神世界的启蒙源自《红楼梦》《黄历》《易经》一样,不同地域间的舌尖上的美味,其实开阔出另外一番融汇了天地与自然体悟的精妙世界,而时代更迭与反复冲刷席卷下的个人命运与抉择,也呈现了多重视角与评述体系下的民间记忆。
《一把刀,千个字》先期在《收获》杂志发表,得到广泛的关注和好评,读者和评论者都被王安忆在本书中展现的人物、故事、内涵赞佩不已。思考的深沉,功力的深厚,情感的深潜,表达的精巧,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创作更上一层楼。
一把刀,故事从谁讲起? 千个字,写到哪里结束?
刀工秀气,字写深沉,在人间烟火的张力中,诘问、思辨、不断挖掘人性
“一把刀”,杀鱼斩骨,从上海到纽约,刀下无数佳肴。
“千个字”,花前月下,竹影如人,认不清,写不完。
来自中国的陈诚,靠一手厨艺在纽约法拉盛谋生。姐姐不时带美国男友来弟弟家吃饭,姐姐尖刻,弟媳爽快,二人时有言语较量。姐姐的男友知一二中文,似懂非懂之间常常插进点睛之语,令人或捧腹或惊诧。陈诚的父亲与一众朋友,闲聊中常有碰撞,带着老一辈的认真执着。
陈诚少小离家,寄人篱下,沉默内向。以往父母工作繁忙的时代,姐姐掌管家务大事,敢想敢做。父母的性格也如姐弟俩,父亲平稳持重,母亲活泼多思。一家人动静兼容,倒也和睦。
生活轨迹的改变与社会动荡相关,陈诚被送到上海和嬢嬢相依度日。孤僻的嬢嬢给了他文化的开蒙和谋生的本事,里弄的生活给了他可靠的朋友和意外的妻子。而消失的母亲,一直深刻而无形地对父亲、姐姐和他产生影响,给他们增添了许多故事,许多幸与不幸。多年以后,嬢嬢去世,陈诚回上海奔丧。睹物思人,抚今追昔,少年时的谜团不解自开,唯有感慨无法言说。
如果我们只是把《一把刀,千个字》看成王安忆得心应手、技艺纯熟的又一部力作,就有可能忽视这部长篇所要挑战的巨大困难:它是小说叙述的困难,也是今天这个时代言说和表达的困难。小说从纽约法拉盛海量匿名存在的一个扬州菜厨师起笔,追溯他从童年到中年的历程,时间推移,时代改变,地理空间一迁再迁,但无论何时何地,都无法消除生命中的一个黑洞:它是虚空,却无处不在。它是上一个时代的后遗症,英雄母亲决绝地飞蛾扑火,但代价绝不止于个人的牺牲——没有母亲的下一代,要用几乎全部的人生与这个后遗症的幽灵周旋、闪躲、抵抗、搏斗。王安忆真诚而锐利地来叩问、思考、辨证、描述,在革命、理想、信仰与油盐酱醋、请客吃饭、人间烟火的张力中推进叙述,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历史、时代、个人的难以化解的纠结和持久的创伤,由此成就的这部作品,不仅再次证明她创造力的历久弥新,也向虚浮嘈杂的现实提示文学铭刻的庄重和深沉。
——复旦大学教授 张新颖
2021年5月9日 想读
教养的迷思 豆瓣
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
8.2 (15 个评分) 作者: 朱迪斯•哈里斯 (Judith R.Harris) 译者: 张庆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10
《教养的迷思》是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予的杰出心理学作家奖)获奖者朱迪斯•哈里斯的代表作。
斯蒂芬•平克、查理•芒格、梁文道等皆推荐过这位与众不同的心理学作家。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父母在对孩子的塑造中扮演着影响深远的角色,但是朱迪斯•哈里斯质疑这个传统观念。
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朱迪斯•哈里斯用众多的证据证明,在孩童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影响力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辈群体。
换句话说,双亲并不能教导孩子社会化,儿童的人格塑成主要受到他们的小伙伴以及家庭以外的经验影响。专家们都是错的!
为什么移民的第二代说话口音是和同辈人相同,而不是和他们的父母相同?
在英国的早期上流社会,许多男孩生命中的前八年是和保姆在一起,接下来的十年是在寄宿学校生活,结果,言行举止还是和他们的父亲相似?
“教养的假设”不能解释这些现象,但是哈里斯可以。
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哈里斯提出的理论,将改变为人父母既有的形象。同时,哈里斯也对父母们提出了忠告:你什么可以做,什么无法做到。同时也将父母从“不能培育出自信、快乐、举止得宜的孩子”的罪恶深渊中解救出来。
=================================================================
作者如此说:
1995年,我在《心理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开头这样写道:
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久的影响吗?
本文在考察了相关证据后得出的结论是:没有。
事实上,我只是一个失业的大学教科书作者,以及两个孩子的母亲。
1997年,这篇论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乔治•米勒奖”。上帝真幽默。37年前,我收到哈佛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决定不授予我博士学位,因为他们认为我不够格,签名的正是心理学系当时的执行主席乔治•米勒。
1998年,《教养的迷思》出版了,它成了十多年来,有关儿童发展与人格的最为畅销的心理学著作。斯蒂芬•平克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对童年和儿童的看法”,并预测它将成为“心理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本书的目的只有一个:
“专家们”是错的,父母的教养并不能决定孩子的成长。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抚养孩子这件事变得容易一些,让家长的压力小一点,但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家长们仍然沿用传统文化中那种令人忧心的教养方式。我提出了一些善意的忠告,想让家长们变得轻松起来,但他们却完全置之不理,甚至连我自己的女儿也是那样抚养孩子的。
但我又怎么能指望,我可以影响自己的女儿呢?
2021年5月7日 想读
不适之地 豆瓣
Unaccustomed Earth
8.9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裘帕·拉希莉 译者: 施清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3
《不适之地》是孟加拉裔美国女作家茱帕·拉希里的短篇小说集。2008年4月出版后即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小说类第一名,并在当年的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评选中,直接从初选名单中被授予大奖,被评委们称为好到完全没有“真正的对手”。  《不适之地》围绕爱情、亲情和友情,共分五个短篇和一个三部曲式的中篇,主要讲述第二代印度移民在欧美社会的生活。他们面对的问题不止是两种文化间的选择与融合,还有他们与父辈第一代移民之间因观念不同引发的矛盾和心结。从孟买到西雅图,从加尔各答到罗马,他们感受着对爱情的感动,深处异乡的不适,婚姻的考验和同侪间的战争,带着孤独与不安、欢喜与悲伤在异国他乡生长并向下扎根。
2021年5月4日 想读
夜色温柔 豆瓣
Tender Is the Night
7.7 (21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译者: 汤新楣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菲茨杰拉德最呕心沥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
现代文库评选的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百部英语作品之一
女电影演员露丝玛利在戛纳海滩上遇见了主人公狄克·戴弗,一位精神病医生。他妻子妮珂是他过去的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症。他温文尔雅,待人彬彬有礼,露丝玛利很快就迷上了他。尽管她一再对他表明心迹,狄克却始终不为所动。回巴黎后,他对妻子妮珂的忠诚看似没有动摇,事实上却情不自禁地被露丝玛利吸引。为摆脱对露丝玛利的幻想,狄克开始撰写专著,对复发癔症、精神状态仍不稳定的妮珂尽可能温柔体贴。在阿尔卑斯山度假期间,他遇到昔日好友佛朗兹,并用妻子可观财产中的一部分与他合伙办了一家诊所。此时,妮珂收到一封指责狄克与病人通奸的信,病情加剧,在郊游中故意撞毁汽车。狄克沮丧万分,独自外出度假散心,途中与罗丝玛利偶遇,却只是意识到他们短暂的爱情已无可挽回。最终他借酒浇愁,妻子也离他而去。他曾是这个浪漫时代的缩影,最终却沦为一个顾影自怜的失败者。小说见证了菲茨杰拉德虚度了大半生的“爵士乐时代”的幻灭,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作者本人所谓的“对人生透彻、惨痛的了解”。
2021年4月30日 想读
日瓦戈医生 豆瓣 谷歌图书
Доктор Живаго
8.0 (14 个评分) 作者: [俄] 鲍·列·帕斯捷尔纳克 译者: 白春仁 / 顾亚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2
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斯捷尔纳克长篇代表巨作
继《战争与和平》后,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日瓦戈医生》一样,
概括那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
-
厚厚两卷本《日瓦戈医生》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俄罗斯土地般深厚广袤的时代画卷: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年轻的外科医生日瓦戈,一次大战期间在沙皇军队供职,眼见沙皇的虚弱无能和旧军队的腐败,聪颖的心灵预感到革命力量的日趋成熟,期待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新生,并以积极的行动拥护新的政权。然而国内战争的严酷现实,以及新政权随后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使这位诚实、正直的旧知识分子,对于暴力和集权产生了深切的怀疑和忧惧,在被迫而有系统的双重生活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小说的另一条重要脉络是日瓦戈与拉拉之间曲折的爱情,尤为世人称道的是他们在避难的瓦雷基诺短暂而闪光的共同生活和诗歌创作,日瓦戈称赞质朴宁静的俄罗斯品质,并向往安静地过自己的生活、做有意义的工作;而这样的人生理想,以及他与拉拉艰难优美的爱情,最终不为严酷的现实所容。
译者在译序中写道:“这不是一部等闲的小说,它的浓重的传奇色彩,说起来实属罕见,且不带一丝一毫的虚夸和做作,层层都是沉甸甸的历史真实。”意大利《现代》杂志称:“继《战争与和平》后,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够像《日瓦戈医生》一样概括一个如此广阔和如此具有历史意义的时期。”。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捉猫故事集 豆瓣
Les contes du chat perché
8.7 (7 个评分) 作者: [法]马塞尔·埃梅(Marcel Aymé) 译者: 李玉民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捉猫故事集》是一本同时属于大人和小朋友的短篇故事集,讲述了生活在法国农庄的小姐妹俩苔尔菲娜、玛丽奈特,她们的爸爸妈妈,和一群动物们的故事。这些动物性格各异,是故事真正的主人公。他们中,有会求雨的猫、耿直善良的狗、理性的鸭子、一心苦读的牛、想要瘦身的猪,还有渴望见到雪的豹子、想要改邪归正的狼、热爱自由的鹿等等。人和动物热热闹闹相处的世界,幽默,感人,发人深省。
2021年4月27日 想读
现代日本小说集 豆瓣
9.2 (5 个评分) 译者: 周作人 / 鲁迅 新星出版社 2006 - 1
《现代日本小说集》一九二三年六月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周作人编译,其中鲁迅译十一篇,周作人译十九篇。

该书为2006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新星·鲁迅书系”的最后一本。
该系列包括以下几本书:
1、《惜别》
2、《孙氏兄弟谈鲁迅》
3、《红星佚史》
4、《域外小说集》
5、《现代小说译丛·第一辑》
6、《现代日本小说集》
2021年4月26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