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lowpebble - 标记
身体与社会理论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英]克里斯·希林 译者: 李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6
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
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最新修订版延续前两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做出了及时、合理的回应,对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中身体问题的出现展开了精辟的描述,并对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我们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2021年6月27日 想读
日本语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日]金田一春彦 译者: 皮细庚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7 - 10
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从语言、词汇、书写规则、语法、外来语等角度,全方位地阐述了日语的有趣及精彩之处,并将它生动地展露在读者面前,读者甚至从中窥见日本人的民族心理和思维习惯。作者以发生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为依据,将日语和其他语言做对比,把隐藏其中的奥秘娓娓道来。
2021年6月27日 想读
东京本屋 豆瓣 Goodreads
8.9 (57 个评分) 作者: [日] 吉井忍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总有一盏书店的灯光,等待温暖人心。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2021年6月27日 想读
“她”字的文化史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黄兴涛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7
胡适认为:“学问是平等的。发明一个字的古义,与发现一颗恒星,都是一大功绩。”本书从社会文化史的视角,围绕“她”字诞生前后的争议,尽可能多地呈现有关“她”字的各种“故事”,揭示关于“她”字的来龙、不同设计方案的争论、最早的书写实践、文化意图及其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认同问题的具体生动的过程历史,努力将“叙事”与“考证”相结合;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当年“她”字及相关文字早期被实践或论争时的原始样态,以及运用者的风貌,希望能带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现场感,呈现“人”、“场景”和“历史内涵”多元互动的研究路径,堪称近年来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杰作。
2021年6月26日 想读
最初的爱,最后的故事 豆瓣
Everything in Its Place: First Loves and Last Tales
7.8 (13 个评分) 作者: [英] 奥利弗·萨克斯 译者: 肖晓 / 周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7
【编辑推荐】
♣ 医学界的桂冠诗人,科普写作的莎士比亚,奥利弗·萨克斯医生最后的遗作与漫长的告别:
广袤浪漫如宇宙或大脑,美丽幽深如记忆与神经,一部写给“好奇症患者”的万物奇谈,致敬人类大脑与科学之美的最后情书;
数十家欧美一线媒体重磅推荐,著名导演韦拉斯哈古的挚爱之书 。
♣ 介于文学与科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萨克斯医生展现出他身兼科学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的作品一直难以归类,本书则尤其丰富而复杂,闪耀着万花筒般的好奇之思。
它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它,我们既可观望到他遥远的童年与原点,也可透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凝视无限宇宙与有限肉身。
♣ 从乌贼到蕨类植物,从躁郁症到脑中之旅,从地外生命到神经学漫游,从“最初的爱”到“最后的故事”:
“最初的爱”是献给乌贼与其他头足纲动物的诗篇,饱含着少年趣味与科学浪漫,将读者带回“成为科学家”这一漫长旅程最初的起点;“最后的故事”则是对科学与人世的爱之告白,在饱含尊严的动人讲述中,向世界缓缓道别。
♣ 躁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库鲁病……千奇百怪又触动人心的真实病例,集结作者临床生涯的精彩故事:
在局部麻醉状态下接受开颅手术中,会产生什么样的幻觉?我们的大脑原来是不会痛的?将一个人从僵死状态唤醒,竟会要了他的性命?车祸中的幸存者,为何反而深受自杀冲动的困扰?
每一个怪奇病例背后,都有着独特个体与艰难的灵魂。集诗人与医生于一身的萨克斯就如同《神曲》中的维吉尔,带领着读者在人类的认知与记忆,在大脑的沟回与起伏间浪漫游走。
♣ 复旦大学类脑智能博士生导师 × 神经科学主治医生,两位优秀科学青年联袂翻译,精准把握从理论到临床的专业知识背景;单向文学节年度设计奖得主、新锐设计师山川担纲装帧设计:
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科学远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冷淡和抽象,而是伴随着激情、渴望和浪漫。”
作为脑科学界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奥利弗·萨克斯一直以其极富人文色彩的医学故事写作而享誉全球,他记录下病态背后的一系列奇异大脑与独立个体,被誉为“医学界的一千零一夜”。
但不同于过往作品,本书是萨克斯在临终前回望人生,写给青春与记忆、身体与疾病、大脑与科学的最后一封情书。他写到了自己从小对博物馆、图书馆的喜爱,对乌贼、蕨类植物的痴迷;同时以一贯细腻、精确和极富人文关怀的笔触,讲述了阿尔茨海默病、图雷特综合征、躁郁症等疾病的动人病例;并在大限将至之际,对纸书阅读、电子产品迷恋症、摄影技术乃至外星生命都做了精彩的思考。
他在博物、艺术、脑科学、神经医学、生物与化学、心智与认知等众多议题之间自如游弋,如同一个孩童在溪水间轻盈跳跃,将我们带回萨克斯医生“最初的爱”,回到科学的童心与原点。同时,它也召唤出萨克斯医生最后的声音,通过科学家的苍老之眼,重新观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广袤的宇宙与生命的迷人之处。可以说,这本书就是萨克斯医生最后的生命附言。
————————
【媒体推荐】
♠对我来说,这本书与电影紧密相关。它写到了大脑、认知和记忆。
——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泰国著名导演)
♠生命从奥利弗·萨克斯的所有著作中喷涌而出。他曾经是、也将一直是一位杰出的奇人。在他的作品中,很难找到一个无聊的段落、一个沉闷的句子。
——《纽约时报书评》
♠在这部此前从未出版过的动人文集中,已故神经学家、知名作家奥利弗·萨克斯就他的医学生涯、青春岁月、心理健康领域等话题进行了思考……在探索艰深的主题时,萨克斯温柔、沉思的口吻是一剂良药,但书里也有不少轻松的时刻……对“慢性好奇症患者”来说,阅读这本最后的集子是种莫大的享受。
——《出版人周刊》
♠神经学家奥利弗·萨克斯的这部遗作进一步巩固了他在科学作家圣殿中的地位……他灵动的文字如显微镜一般——放大的镜头下是他个人生命中的细微场景,镜头后退又能将生活与科学囊括为一体。
——《科学家》杂志
♠充满魔法……这本书展现了神经学家萨克斯无穷无尽的好奇心。
——《人物》杂志
♠极其感人——书中不乏萨克斯一贯的能量和好奇,但也有他脆弱、敏感的一面……如萨克斯所言,他曾是个“满怀真与美”的普通男孩;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萨克斯仍是那个始终如一的男孩,以永无止境的惊奇和急切,不仅与科学,还与科学史、塑造科学史的先辈进行互动……
我们不禁感到,面对未来,我们最好的机遇,就是人群中还有其他如萨克斯这般出类拔萃、充满激情、思想开明之人。
——《纽约书评》
♠如果你还不熟悉奥利弗·萨克斯,阅读这本书就是与他结识的绝佳方式……他是一位充满人文关怀的作者,拥有让人肃然起敬的力量,也能让读者睁眼见证地球上最微小、最被人遗忘的生命之美。
最重要的是,他能以高超的写作技艺让非专业领域的读者潜入神经科学之中。他满怀永不停歇的质疑和困惑书写着人类复杂的存在现状。他的写作文辞优美,发人深省。
——《纽约图书杂志》
♠萨克斯以这部最后的集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文字遗产……“科学写作的莎士比亚”这个称号也许名副其实,但萨克斯拒绝与过去时代或者当代的写作者相比较。值得读者欣慰的是,或许癌症能夺去他的肉身,他的声音将永远回响。“
——《科学家》杂志
2021年6月26日 想读
里尔克传 豆瓣
A RINGING GLASS: The Life of Rainer Maria Rilke
作者: [英] 唐纳德·普拉特 译者: 张兴文 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 2016
里尔克是20世纪最重要的抒情诗人之一,也是诗作被阅读得最多的诗人,其51岁的人生给我们留下了《新诗集》、《玛利亚生平》、《马尔特手记》、《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等伟大的诗作和小说。普拉特的传记很好地向我们展现了这位诗人的一生,以及其生平和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作者广泛引用了关于里尔克的原始资料和传记,生动描绘了这位在日常生活的痛苦与挣扎中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诗人。作者以里尔克的诗句“你须是鸣响的杯子,在鸣响中破碎”作为书名,高度概括了里尔克的个性和人生观。
莱纳•马利亚•里尔克(1875—1926)是20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之一。普拉特的著作对我们理解这位创作了《新诗集》《致俄耳甫斯的十四行诗》和《杜伊诺哀歌》,取得非凡诗歌成就的诗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普拉特广泛引用先前出版的诸多书信和回忆录,向我们展示了这位其日常奋斗只以艺术创造为中心的诗人的肖像。不管是普通读者还是专家,都会对这部材料完备、文笔流畅、叙述优美的传记有浓厚的兴趣。
——乌尔丽克·雷蒂希(Ulrike S. Rettig),哈佛大学德语系
里尔克死后声誉日隆,即便在英语世界,如今他和叶芝一起,跻身20世纪的伟大诗人之列……唐纳德•普拉特新的里尔克传是迄今为止最完整,也最详尽的研究里尔克生平的著作,突出了里尔克的特质……关于这位决心生活在自我最孤独的边境,并从那里将战利品带回给每个人的诗人,《里尔克传:鸣响的杯子》对其生平做出了最佳的描述。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唐纳德•普拉特看来确实很了解这位诗人和他的诗歌,以及他生活的时代……这本书非常有趣,很值得一读。
——《图书论坛》(Book Forum)
这本书充满了关于里尔克的诸多有趣的逸事……然而,更重要的是,普拉特成功地捕捉了里尔克生活中兴高采烈的时光和极度绝望的时刻,二者都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造力,因此也影响了其作品。引用材料多数来自里尔克的书信,全都经过仔细的挑选和精心的翻译……对里尔克研究而言,该书是一项珍贵的补充。
——《南方人文评论》(Southern Humanities Reviews)
2021年6月26日 想读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 豆瓣
9.6 (10 个评分) 作者: [奥] 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陈宁 商务印书馆 2016 - 1
★汉语世界首部《里尔克诗全集》
★首次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
★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
★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收录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
《里尔克诗全集》依据德语国家研究者通行的底本译出,收录里尔克毕生创作的全部诗歌,共 分四卷:1. 生前正式出版诗集;2. 原初与未刊诗集;3. 逸诗与遗稿;4. 法文诗全集(附意大利语和俄语诗歌)。年表、注释一应俱全,译文精准,注释翔实,是一部颇具学术价值的诗歌全集。
《里尔克诗全集》第一卷《生前正式出版诗集》收录了里尔克生前正式出版的诗歌,包括里尔克早年自费出版的三部诗集《宅神祭品》、《梦中加冕》和《降临节》,以及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巅峰诗人地位的《杜伊诺哀歌》与《商籁致俄耳甫斯》。
2021年6月26日 想读
李太白全集 豆瓣
作者: (唐)李白 著 / (清)王琦 注 中华书局 2011 - 3
李杜齐名,杜诗注本苦多,而李诗注本寥寥。清代著名学者王琦,在南宋杨齐贤、元代萧士贇、明代胡震亨三家注本的基础上,花了半生精力,为李白诗文作了详尽的注解。王注至今仍是钻研李白诗歌的必备参考。本书据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李太白全集》改为简体横排,收入“中华国学文库”。
2021年6月26日 想读
上帝的手术刀 豆瓣 Goodreads
7.9 (30 个评分) 作者: 王立铭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 - 5
·这本书从孟德尔神父的“豌豆试验”入手,用跌宕起伏、起承转合的文学讲述手法,在全书中埋下层层伏笔,抖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重磅包袱,宛如一位智者在科学之树下摇着扇子对基因编辑的历史脉络娓娓道来。其内容之深入浅出、讲述手法之驾轻就熟,令人手不释卷。
·一本细致讲解生物学热门进展的科普力作,一本解读人类未来发展趋势的精妙“小说”。
·打开基因科学深奥的硬壳,展现人类探索自身的的历史进程,从分子层面出发,重新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21年6月23日 想读
我从哪里来 豆瓣 Goodreads
7.8 (8 个评分) 作者: [德] 萨沙·斯坦尼西奇 译者: 韩瑞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6
☆ 德国图书奖大奖、艾兴多夫文学奖获奖作品!《明镜周刊》畅销榜首,蝉联畅销榜75周!25国语言火热抢读。
☆ 作者生于波斯尼亚,14岁时与父母逃亡到德国海德堡,从波黑战争难民成长为德国文坛新星。机智、疯狂、奇妙、幽默的文风,被媒体誉为“德国当代文学的领军人物”。
☆ 贝尔格莱德红星队、飞向太空的山羊、龙守护神、初恋、祖辈墓地中的井水……自由穿行于回忆与现实,在心酸与温暖交织的故事中找回故乡。
☆ 小说叙事的高度革新!最后一章《龙——守护神》是大胆的文学实验,让读者参与到结尾的叙述中,根据不同的线索和阅读顺序,展现小说结局的多种可能性。
——————————
在呈递给德国移民局的履历表上,我写道:1978年3月7日,我出生在德里纳河畔的维舍格勒。出生前的几天,德里纳河躁动不安,波涛汹涌。在我人生最初几年里,奶奶一直照看我,奶奶是黑社会的人,我给移民局这样写道,干黑社会这一行,有的是时间照看孩子。
随着南斯拉夫解体,波黑战争爆发,我和母亲逃亡到德国。我的家族分散地生活在整个世界,和南斯拉夫一样四分五裂,无法融合到一起。
2009年,我回到维舍格勒探望奶奶,第一次和她一起来到奥斯克鲁沙村:一个只剩下13个居民的村庄。爷爷就生在这里,也葬在这里。
在做梦的南斯拉夫岁月,父母仍在樱桃树下翩翩起舞;而沧桑归来,我站在古老的群山中,寻找祖先的起源。
——————————
【评价】
萨沙以丰盈的想象将小说从编年史、现实主义和精确纪事的传统中解放出来,以极大的幽默感重新呈现了历史的样貌。——德国图书奖评审委员会
《我从哪里来》书写了超越民族的、南斯拉夫理想式的、属于全欧洲的故事。萨沙已成为德国最好的作家之一。 ——《明镜》周刊
如果说德国当代文学中出现了具有移民背景的黄金一代,萨沙·斯坦尼西奇则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德国《世界报》
在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撼动欧洲之际,我们能做什么呢?也许是读萨沙·斯坦尼西奇的作品。——《南德意志报》
斯坦尼西奇笔下的每件事都在回答“你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在这个美妙的故事中,他并没有直接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以机趣而优雅的方式展开他的想象和经验,并探索了生存的本质问题。——《南德意志报》
萨沙·斯坦尼西奇是我们拥有的最好的现代民谣歌手——《我从哪里来》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滚石》杂志
机智,扣人心弦,疯狂。这本书已经登峰造极,打开看看,绝对值得!——北德广播公司
斯坦尼西奇以浓墨重彩绘出了祖先的肖像画和自己的生平——没有半点陈词滥调,而是以艺术家的绚烂手笔。——北德广播公司
《我从哪里来》塑造了全新的叙述形式:交织漫游的故事、游戏攻略式写法,令人感动、惊叹、目不暇接。——《法兰克福汇报》
2021年6月23日 想读
向伯利恒跋涉 豆瓣
Slouching Towards Bethlehem
7.9 (15 个评分) 作者: 琼·狄迪恩(Joan Didion) 译者: 何雨珈 中信出版集团·北京时代华语 2021 - 6
本书是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的代表作,是第一批向公众揭示二战后美国繁荣表象下失序现实的作品,在当时的美国社会掀起现象级的热议,并由此成为影响至今的美国文学殿堂级非虚构写作。书中收录了琼·狄迪恩20多篇名作,包括《向伯利恒跋涉》《加州梦》《黄金梦里人》等。
狄迪恩以冷冽笔 锋和灼热自我,疏离又深陷,还原了1960年代的美国,特别是加州的反文化潮。 “万物解体,中心再难维系”:社会繁华昌盛的表象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然开始崩塌,而新的未来却遥不可及。社会彻底走向失序,中产阶级生活危机重重,嬉皮士运动兴起;一整代人沉浸在虚无与迷惘中,作出近乎可笑的无力反抗——这是触及美国一个时代灵魂的完整记录。
————————————————————————
编辑推荐
★ 美国非虚构文学殿堂级作品,热销40余年
★《江城》作者何伟推荐九部非虚构作品之一
斯坦福大学等高校指定暑期阅读书目
《纽约时报》“20代年轻人应读的11本书”之一
《时代》《卫报》“百大非虚构作品”
★ 美国文化偶像琼·狄迪恩成名作/代表作
★“(琼·狄迪恩是)几十年来,美国政治和文化最尖锐、最被尊敬的观察家。”——奥巴马为狄迪恩颁发美国国家人文奖章授奖词
★以尖锐的视角审视美国的嬉皮士年代,记录19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浪潮,再现了一整个时代的情绪。
————————————————————————
媒体推荐
关于1960年代美国最有力的著作。
——《时代》
《向伯利恒跋涉》是一个时代的衡量标准,其读者已经不仅仅是其读者了,而是其追随者,其仰慕者,其信徒。
——《名利场》
琼·狄迪恩是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美国最知名的文化偶像之一。
——《洛杉矶时报》
“狄迪恩”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名词,她的名字已然成为了形容词,“狄迪恩般的”“狄迪恩式的”,指代其相关的一切:一位超脱、充满洞见和预知,但却有着脆弱感的女作家,她揭开美国之疮痍,使其活生生地暴露在美国读者们的面前。
——《卫报》
————————————————————————
中心再难维系。这个国家,破产公告、公开拍卖通知满天飞;随意杀人事件、流离失所的孩子、废弃无人的家园屡见不鲜;那些在文物上涂鸦破坏的人,连四字单词都会拼错。这个国家,总有家庭无缘无故地消失,留下没有还完的账单与抵押到期的文件。青少年们在外游荡,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如同长蛇蜕皮;孩童懵懂无知,也再无机会了解维系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人们销声匿迹。孩子不知去向。父母人间蒸发。被抛下的人们漫不经心地填写完失踪报告,然后自顾自地继续活下去。
这个国家,并没有如火如荼的革命,也没有因敌人的包围而走投无路。这是一九六七年的美国。市场稳定,国民生产总值高,多少人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崇高的社会理想。
——琼·狄迪恩,《向伯利恒跋涉》
2021年6月22日 想读
应邀之作:拉金随笔 豆瓣
Required Writing: Miscellaneous Pieces 1955-1982
作者: [英] 菲利普·拉金 译者: 李晖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6
菲利普•拉金是蜚声国际的英国诗人,其作品影响大、流传广,为一众知名作家如德里克•沃尔科特、谢默思•希尼、克莱夫•詹姆斯等所称道,许多诗人更是将其作品视为写作灵感的来源。《应邀之作:拉金随笔》收录拉金1955年至1982年间应报刊、杂志等媒体约稿发表的五十余篇随笔、杂文、 书评和乐评等,在其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浓缩了拉金一生的主要审美理想和艺术观点。拉金文笔凝练,亦庄亦谐,许多文章虽篇幅不长,却字字珠玑,向为欧美读书界所推重。
● “我尽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简单。工作一整天,然后做饭、吃饭、洗东西、打电话、写付费文章、晚上喝酒看电视。我几乎从不出门。我想每个人都在试图忽略时间的消逝:有的人通过做很多事情,在加利福尼亚住一年,下一年再去日本;或者是通过我这种方法——让每一天、每一年都过得一模一样。很可能这两种方法都不管用。”
●“我在某个场合说过,小说写的是其他人,诗歌写的是你自己。我想麻烦就在这儿,真的。我对其他人不够了解,我对他们不够喜欢。”
●“困厄对于我而言,就像黄水仙对于华兹华斯那样。”
●问:“您是怎样萌生这个念头,要用癞蛤蟆的意象来代表工作或劳动呢?”
答:“纯粹是天赋。”
2021年6月21日 想读 来看看你有多mean
织锦缎 豆瓣
作者: 王嘉馨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1 - 5
◎一句话推荐
“世事幻变,我们仍是彼此的家园。” 写给女性和她们所拥有的生命力。
--------------------
◎编辑推荐
🎗 平凡而灿烂的女性力量
无论是投身改革开放第一波创业浪潮的“琳达”,还是一生追寻爱与真实的“小何”,抑或是看似虚情实则真心的“阿胖嫂”,她们中的每一个都像是我们身边真实生活过的,勇敢迎接命运波澜的女性,她们经历的欢喜与伤痛一如我们曾经历过的,她们选择拼搏或放手也总会给我们带来前进的力量或退一步的解脱。
🎗 逝去时代的脉动与温情
粢饭糕、葱油面、腌笃鲜、绸缎裙、风凉鞋、黄鱼车、弄堂口、梧桐树、石库门、华亭路,熟悉的一切最终消散成烟,小说又将它们重建起来,让那些已不再拥有的,可以在三个故事的时间里再度被珍惜。
🎗 复杂真实的人生况味
个人与时代,情感与命运,爱与被爱,无常与有常,得到与失去,丝丝缕缕纵横交错,哪一场人生不是如此呢?如作者所说:这是这是上海的故事,也是所有人的故事;是女人的故事,更是人的故事;是过去的故事,也是今天,明天,不尽的故事。
🎗 上海作协副主席杨扬作序推荐,入选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资助项目。
--------------------
◎内容介绍
《织锦缎》是上海作家王嘉馨的首部小说集,包含两篇短篇小说与一篇中篇小说。
阿胖嫂、小何、琳达,她们和你我身边那个也许叫不上全名,终身都被人们以姓氏或绰号简称的人一样,是注定不被铭记的小人物,却各有各的命运波澜及时代性格,竭尽所能地书写着各自的生命史诗,一如她们所生长的这片家园。在这样一座由无数寻常人拥挤而成的都市,在看似望不到边的寻常中,有一种微小而倔强的光,细细碎碎,不声不响,映照着平常日子,却持续生长,直到够将人从自身困境中拔起,一股力气挨着另一股,推推搡搡,构架起这座都市奔流不息的辉煌。
--------------------
希望我的文字在被阅读的同时,能将已消散成烟的,借助读者的眼睛重新构建起来,好让我们明白看见,行至此地,我们来时何路,好让我们心底知道,世事幻变,我们仍是彼此的家园。
——王嘉馨
这种与当下渐行渐远、返归往昔的叙事风格,伴随着淡淡的忧郁,但逼近读者的叙事脚步却是非常坚实,它一步一步向读者靠近,人物、事件、细节强健有力,没有一丝一毫的含糊。这样的作品和笔力,在上海的年轻女作家中,的确有点异样,不能不让人产生阅读的兴趣。
——杨扬(上海市作协副主席)
2021年6月21日 想读
拥抱战败 豆瓣 Goodreads 博客來
Embracing Defeat : Japan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I
9.6 (21 个评分) 作者: [美] 约翰·W·道尔 译者: 胡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 8
本书是作者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结束后的日本的杰出研究。书中大量引用日文材料,并有数十幅精心挑选的档案照片。它是关于长达六年之久的美国对日占领最完整、最重要的历史著作,而这一占领对日本社会的所有层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描述了占领期间日本的转变。作者对该时期日本流行文化——歌曲、杂志、广告甚至笑话——的分析极为精彩。作者被称为“美国关于太平洋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现了西方与东方、胜利者与战败者之间丰富而激烈的相互作用,涉及的层面从操纵裕仁天皇的命运到各阶层的男男女女的希望与恐惧。这本书已经被认为是这个领域内基准性的研究成果。
2021年6月21日 想读
上学记(增订版) 豆瓣
9.3 (26 个评分) 作者: 何兆武 口述 / 文靖 执笔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 3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该书也因对某些老师的个人感受和真实评价而引发争议。
有评价将何兆武的《上学记》、齐邦媛的《巨流河》和王鼎钧的“回忆录四部曲”并称为“海峡两岸知识分子的必读书”。
2021年6月17日 想读
教化:古希腊文化的理想 豆瓣 Goodreads
Paideia:The Ideals of Greek Culture
作者: [德] 韦尔纳·耶格尔(Werner Jaeger) 译者: 陈文庆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6
《教化》第一卷分为“古风时代的希腊”和“雅典精神”两部分,以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作品、希腊肃剧与谐剧、智术师的论著、修昔底德的史著等作为文献基础,以斯巴达和雅典的城邦生活作为社会背景,探讨了古希腊文明与城邦政治形态的形成、发展与危机,描述了paideia得以形成的历史、社会与文化基础及其在希腊文化与社会中的实践,试图阐明古希腊文化的理想从精神、心灵层面的逐步完善,到寓于城邦的政治理想之中,直至最后终结于雅典帝国及其联盟的失败与消亡的整个过程。
第二卷从古希腊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出发,详细分析了柏拉图对话录,尤其以近半的篇幅对柏拉图的《王制》(亦译《理想国》)进行了深入的阐释。作者以哲学这一希腊知识文化的成熟果实为核心,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思想出发,深入探讨了教育、德性、智识、公民的养成等希腊精神的基本方面,着重揭示了从古风时代孕育的paideia如何转变、成熟,如何体现于希腊人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塑造,并现实化为希腊城邦生活、社会交往的规范和理想形态,使得paideia成为塑造希腊精神形态的基本源泉。
第三卷在更为广阔的希腊文化背景中,将柏拉图《法义》所体现的政治教化与神圣观念作为参照,对古希腊医学、修辞学、泛希腊城邦的政治文化、激进民主政治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并着重探讨了伊索克拉底的修辞教育和德摩斯梯尼的政治实践,由此揭示了希腊古典时代晚期的复杂社会现实和多元文化理想,及其对于希腊精神、文化乃至paideia理想造成的多元冲突。
2021年6月13日 想读
无知的教师 豆瓣
9.1 (29 个评分) 作者: [法]雅克·朗西埃 译者: 赵子龙 2020 - 1
本书是法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朗西埃的哲学奠基之作,其中的思想要点,贯穿了他之后所有的研究。而本书写法,像是讲述故事,讲了一名法国教师雅科托的不凡经历。雅科托依据一本传统的小说课本,创设了他的教学法,他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开始,教给只字不识的人如何阅读。而其中关键,就是教师自身并不授以具体的知识,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认识能力,教师只用“验证”学生是否学会。所以这套办法,甚至可以授以贫民父亲,让他们教孩子读书识字,解放智力。这不仅促生了一种社会改良的有效办法,更提出了一种平等的哲学。
2021年6月9日 想读
沉重的肉身 豆瓣 Goodreads
刘小枫随笔集
8.3 (36 个评分) 作者: 刘小枫 华夏出版社 2007 - 7
全书收录了刘小枫的8篇随笔。
作为一个学者,刘小枫的每一部著作似乎总能在学界引起重大反响。刘小枫在这本书中用清新流畅的文笔解读了一批现代作家的经典之作,并通过复叙事使一个个沉淀在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伦理问题真正成了问题。毕希纳、昆德拉、卡夫卡、基斯洛夫斯基这些卓越的叙事思想家的叙事在刘小枫的喃喃复叙事中重新又鲜活了起来,呈现着它们敞开着的意义。
2021年6月9日 想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