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万箭穿心 (2012) 豆瓣 TMDB
万箭穿心
8.3 (547 个评分) 导演: 王竞 演员: 颜丙燕 / 陈刚
其它标题: 风水 / Feng Shui
90年代的武汉,一个普通家庭里丈夫马学武(焦刚 饰)是一家国企的厂办主任,妻子李宝莉(颜丙燕 饰)是汉正街的一名小贩,二人还有一个儿子小宝(李现 饰)。一次企业分房让这个家庭住进了新房,岂料从搬家那天起一系列让人始料未及的变故接踵而来:丈夫马学武提出离婚、妻子发现丈夫出轨、无家可归 的婆婆要入住新家,终于马学武在一系列打击下走向了自杀之路。宝莉的好友小景(赵倩 饰)把一切厄运归结于新房的风水不好,称之“万箭穿心”,个性倔强的李宝莉不愿妥协,决意撑起这个家……
电影《万箭穿心》根据武汉籍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入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面子 (2004) 豆瓣 IMDb TMDB
Saving Face
8.7 (517 个评分) 导演: 伍思薇 演员: 杨雅慧 / 陈冲
其它标题: Saving Face / 爱·面子
年轻医生Wil(杨雅慧 饰)是个美国华裔。她事业如意,工作干炼,但就是不爱打扮,不喜欢结交男朋友,这令到母亲(陈冲 饰)非常操心。母亲刻意拉女儿到一些华人圈子的聚会,帮女儿物色对象,却总是一无所获。
不料母亲的生活也开始混乱——她怀上了孩子,却不愿公开谁是孩子父亲。为了面子问题,Wil的外公外婆把母亲赶出家门,责令她一定要找个人嫁出去。于是,妈妈投奔到女儿的门下,暂时寄宿在此,女儿开始四处网罗男人相亲。
除了母亲的事情让Wil烦恼,她还有一个秘密需要苦心遮掩——自己女同的身份恐怕会让思想传统的母亲接受不了,于是,Wil和女朋友开始转战地下,二人爱得偷偷摸摸。人人为了面子,都有一个自己的心结,不知何时打开。
落叶归根 (2007) 豆瓣 TMDB
落叶归根
8.1 (325 个评分) 导演: 张杨 演员: 赵本山 / 郭德纲
其它标题: 落叶(原名) / 回家
老赵(赵本山饰)是个五十多岁的农民,他南下深圳打工,因好友老刘死了,不得不走上背对方尸体回家安葬之旅。他先把老刘伪装成醉鬼,混上长途车,却不幸在途中遇上劫匪(郭德纲等饰)。救了一车人钱财的他反而给乘客赶下了车。
老赵只好在路上拦车,晚上住店,钱却被偷。他到别人(午马饰)的葬礼哭丧,混得饭吃……一路上,老赵遇到形形色色的中国人。目标在望之际,他累晕了,在医院中苏醒后,警察告诉他,要按规定把尸体火化。
老赵带着老刘的骨灰回到他的家乡,那儿却已经拆迁了。门板上,写着老刘的儿子的留言。
2020年8月20日 想看 中国的好电影。突然感觉现在电影院大部分都在商场,感觉商业化气氛太浓,很少有“到这里看电影很安静”的电影院或者有自己文化的电影院,在那些电影院看这种电影就挺没那味的,没什么氛围。
中国 剧情 赵本山 黑色幽默
杀马特我爱你 (2019) 豆瓣
8.9 (441 个评分) 导演: 李一凡 演员: 罗福兴
其它标题: 杀马特,我爱你 / Sha Ma Te I Love You
2017年,李一凡开始拍摄杀马特。他从深圳开始,在深圳、广州、中山、惠州、重庆、贵阳、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安顺、昆明、大理、玉溪、曲靖,以及红河州,共计完成杀马特采访67个,网络采访11个。在拍摄期间,李一凡又从杀马特和其他工人手中,通过直接购买手机视频等方式,收 集了工厂流水线及工人生活录像915段。
这是一次详实且残酷的调查梳理行动。五颜六色的头发下面,李一凡重新检讨了城乡关系里,关于社会底层工人的生存代价和权利困境的根源。当越来越多的杀马特消失在人们视线里,而曾经或依旧是流水线工人的他们,和今天仍然不断涌入城市的打工者一样,依然面临着实质上的权利不平等,依旧笼罩在制度性排斥的阴影里。
杀马特音译自英语“smart”一词,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以夸张而廉价的服饰、发型著称。艺术家、纪录片导演李一凡花费数年时间实地接触和研究“杀马特”群体,最终用访谈和工厂场景创作出一部长片,并在展览现场用数百部二手手机播放购买自工人自拍的生产场景。
李一凡将展览视为一次让美术馆观众看到另外一个社群的机会,在长片中他借用年轻工人的陈述,描绘出杀马特形成的条件、变化,及如何在舆论暴力下走向式微。在项目中,他始终是以无知者的角色进入,随后逐渐发现杀马特的遭遇,来自于年轻工人的孤立处境和与城市主流生活之间的疏离,并把项目看作是对杀马特一词祛魅化的过程。这与他一贯的立场保持一致,即认为在中国的现状下,艺术创作应当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感,才能因现实本身的超越性,获得足够的创造力。
白蛇传·情 (2019) 豆瓣 TMDB
白蛇传·情
8.0 (187 个评分) 导演: 张险峰 演员: 曾小敏 / 文汝清
其它标题: White Snake / White Snake
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取材自民间故事《白蛇传》,那白蛇的故事,远久流传...
白素贞修炼千年,只为人间寻那许仙,再续兰因前缘。
说什么人妖殊途,法理难容此爱恋。昆仑雪寒金山水漫,白素贞拼尽所有,只求天地人心情真一片。
纵天谴又如何?再困塔里千年亦甘愿!
彼此守望,哪天,佛陀花开,你我再见!
2021年12月23日 想看 一看演员,全都是从小看粤剧认识的年轻辈粤剧演员,惊惊
中国 粤剧
虫子旁 豆瓣
7.9 (18 个评分) 作者: 朱赢椿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4 - 11
● “最美的书”设计师朱赢椿,最新摄影作品集
● 描绘昆虫世界里的“人情冷暖”和“世事变幻”
● 慢下来,去看看身边被忽视的角落里,正在上演的传奇故事。
《虫子旁》是作者朱赢椿通过对小昆虫的长期观察,用文字和摄影作品的形式来展现微观世界里的传奇故事。
这个世界很小,小得足够被我们忽略、遗忘,但跟我们一样,虫子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生活。蚂蚁被一根落下的枯枝砸断了腰肢;烟管蜗牛想在夏日的午后睡上一个美美的午觉,却未能如愿;而千足虫卡在路缝里,即使有一千条腿也无济于事……
在虫子的世界,一个水洼就是一片海洋,一片叶子就是一顶阳伞,一朵花就是一座岛屿,一粒米便值得它们相互残杀、各自伪装,而一块路边的石板就可以成为一个尸横遍野的战场……它们从容认真,它们生生不息。
2016年9月12日 已读
好可爱的书,虽然我看完还是一样怕虫虫……可以给孩子看,让孩子对自然多点兴趣,多点悲悯之心
2014 中国 摄影 文学 昆虫
真菌之毁灭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卫斯理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 9
卫斯理千方百计揭发野心集团的阴谋,与他联络的人却一个接一个地离奇暴毙!隐形敌人如影随形,凶手到底是谁?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次突然事故,竟引发完全出人意表的结局……
本书是《妖火》的续集,张小龙的失踪悬案,野心集团的惊天阴谋,妖火的神秘真身——所有谜底均在本书揭开!
卫斯理即将挑战你的智慧和胆识! 心跳加速,我逃逃逃……救命啊!!!真是令人惊惊的一幕,现在,请你深呼一口气, 提起脚跟,放轻腿步, 一起进入这令人头皮发麻的世界……
大厦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卫斯理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 11
一幢高级住宅大厦,刚刚落成即吸引络绎不绝的买家参观,包括大侦探小郭,连好友卫斯理也一起去凑热闹。
然而大厦中唯一一部电梯却极其怪异,会无限上升,直至不可测的空间,但凡进去的人,有的失踪,有的毙命,有的被疑精神失常……身在案发现场的卫斯理,冒着人间蒸发之险追查到底,最终揭出这一切缘自研究“异度空间”的科学家以及背后的神秘支持,并成功解救出失踪的朋友。
这个故事,有一个十分著名的情节,就是一个人进了一部电梯,想到二十二楼去,可是电梯却不断向上升,向上升,升到了一个不可测的空间,读来很是可怖,所以给读友的印象也就特别深刻。 幻想小说中的情节,和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行为结合在一起,给以新的设想,特别能使看小说的人感到震撼。像搭乘电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几乎人人,天天,都在进行,谁也未曾想到过那种平凡的行为,有时也可以变得十分可怖!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豆瓣 Goodreads
7.8 (24 个评分) 作者: 吴晓波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 8
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再度发力!
向钱穆先生之《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致敬之作!
打破时间壁垒,勾勒历代变法全貌!
探寻中国两千多年来经济变革的得与失!
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
其实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两千七百年前,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管仲改制变法,使得齐国一跃成为霸主,傲视群雄;公元1069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一时国库充实,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为之缓解;公元1978年,总设计师邓小平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百年积弱的中国经济再度崛起,重回强国之列。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十数次重大的经济变革,每一次变法,都顺应社会发展而发生,也都对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今,新的社会发展又提出了继续变革的要求……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著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的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指明因革演变,坦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又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辩驳得失,以史为鉴,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经济史”。
2017年7月28日 已读
一年了,终于读完了。唉,大国,稳定压倒一切,物质决定精神。其实全球现在都有这样的倾向。这本书虽然有时候结论太二元化,但也不妨碍这本书有趣、干货也多,让我看今天的经济、社会都有更多角度、更深的看法,非常感谢学校让我接触到这样一本佳作。
中国 历史 经济学
不正常人类症候群 豆瓣
6.8 (24 个评分) 作者: 张寒寺 四川文艺出版社 / ONE BOOK 2016 - 9
《不正常人类症候群》是张寒寺的第二本故事集,暗黑和脑洞背后隐藏着的是柔软的深情。全书收录了28个猜不中结局的故事,精心整理呈现了诗集《来自波希米亚》的原貌。其中的知名篇目《预知症》《猫语症》《恋人Online:回答》累计已获得千万级阅读量。
可以预知未来的孩子,却无力扭转厄运的降临。有一天,他预知到自己即将失去父亲……
天生目盲的诗人,以字抵心,在诗中重建美好的世界。他的爱何其纯粹,命运对他何其残酷……
“恋人Online”是一款用户上亿的虚拟手机恋爱程序,一旦登陆就能体验到被爱慕的幸福,可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系列惊人的秘密……
爷爷去世后,奶奶家来了一只猫。奶奶坚信猫是爷爷变的,还学起了猫语……
被回收的机器人会去往哪里?它们与人类的羁绊要如何忘记?最后的告别仪式,没有谁会归来,也没有谁会遗憾……
深宫中为帝王以身挡毒的试膳官,手里竟藏着最烈的毒药。前功尽弃之时,也是花枝春满之日……
【名人推荐】
漫天信息唾手可得,仅存的富有想象力的极少数,也该合情合理地被归为不正常人类。寒寺把这些开端从无聊的时代里扯出来,用简单有力的字说清楚精彩的故事,谢谢啊。
不正常需要被歌颂,不正常需要被保护,不正常人类和正常的遗憾与温情,在书里缓慢有序地糅合,好玩,好看。
——陈粒
这是一本没有什么狗屁的书,什么时候看心都会变重,却也不矫情。
——王自健
垒石为寺,“寒寺”二字,既是笔名,也是初心。他不挑战审美,只提供局麻的阅读快感。
——周劲翔
选择做一个「不正常人类」,永远比从众更难。但是,安于平庸的多少年,也比不上真我发光的一瞬间。再特立独行的人,也有知心同类;再离奇的命运,也不会是独白;和别人不一样,也可以不孤独。就算时空倒转让你重新选择,也还是想要过「不正常」的人生。
2017年9月16日 已读
有一些故事非常有创意,也非常触动人心,是打发时间非常好的书。只是中间一些故事有凑数之嫌了。最喜欢那个爱人变成机器人,“有我们之间的回忆”那个故事。试膳官那个也不错。
中国 小说 心理学 脑洞
造房子 豆瓣 Goodreads
7.7 (32 个评分) 作者: 王澍 浦睿文化/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6 - 8
本书是世界建筑最高奖普利兹克奖得主、著名建筑大师王澍的建筑文化随笔集。本书从建筑出发,却不止于建筑,更是一本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当代性的著作。传统文化的当代性一直是这些年学界反复思索和讨论的重要课题,王澍以自己的学术素养,以及营造经验,构建出独特的关于东方美学的审美体系,也给出传统文化进入当代的路径,这对于当下有非常重要的学术参考价值。
10篇建筑文化随笔——从宋代山水画的意境,到明清园林的审美情趣,作者深入剖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更以建筑的角度,从中探寻传统文化、东方哲学的美学价值。
4篇建筑作品历程书写——王澍的著名建筑作品 包括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等,在本书中,从设计开端、建造过程,直至建成后续,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还原这些作品的诞生历程。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作者对于“好的建筑”以及“如何做出重返传统的当代建筑”的深入思考。
6篇散文随笔+1篇对谈——作者漫谈个人经历、社会与人生,更触及当下人关心的居住空间等话题,大师的成长历程和人文情怀一览无遗。
2021年2月2日 已读
王澍谈中国建筑的困境挺有意思,对传统材料的探索也很棒,重视工匠交流也很重要。去网上搜了他的作品,我最喜欢的是杭州中山路的改造。至于其他作品,象山校区我看到了学生抱怨不好住,滕头案例馆我看到内部装修土得无法直视。和读建筑的朋友聊天,她提到很多名建筑其实都有各种问题,但会因某方面特别出色而留名。但王澍在本书里大谈建筑给人的体验,强调是做“一个世界”,那为什么不关注后期这个世界是不是他设想的样子?他在本书对自己的作品就只说了自己的灵感、创意、方法有多么高明,对后来民众的体验却以非常含糊的语言代过,还用“外国观众都驻足中国观众都不care”凸显自己的孤傲,我只觉得不客观。他还有“到建筑的最后还能坚持本心就是好建筑”的观点,可这里的最后貌似是工期的最后,难道建筑不是有人用才是它的开始?
2016 中国 建筑 王澍 美学
活着 Goodreads 豆瓣
9.2 (898 个评分) 作者: 余华 作家出版社 2012 - 8
《活着(新版)》讲述了农村人福贵悲惨的人生遭遇。福贵本是个阔少爷,可他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福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里,才知道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洒脱与坚强。

《活着(新版)》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1998年)、台湾《中国时报》10本好书奖(1994年)、香港“博益”15本好书奖(1994年)、第三届世界华文“冰心文学奖”(2002年),入选香港《亚洲周刊》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中国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20世纪90年代最有影响的10部作品”。
2017年5月4日 已读
平平淡淡的描写却太打动人心,非常喜欢。看到后面我一直在惊讶,“WTF该不会又要死了吧”,“WTF居然真的死了”。这本书和《霸王别姬》一样,以小人物的角度描述了中国那一段苦不堪言但需多言的历史。福贵的命运是和中国的命运紧紧绑在一起的。
中国 人生 余华 历史 小说
天朝的崩溃 豆瓣 Goodreads
9.2 (78 个评分) 作者: 茅海建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 - 7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影响重大,有关著述已出版不少。这本书的研究可谓推陈出新,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可能在学术界引起争议,相信这种争议将有助于深化中国近代史研究。
2019年8月3日 已读
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国际关系的名词概念很陌生,比如羁縻、最惠国,各种权利更是了,看来要在这方面加强学习。最让我不解的当属基督教驰禁的后果居然就是外国军队来“拯救” 教众,什么时候信教还有这等权利了?我真是不够了解国际关系。/ 本书引用史料尽量全面地展现了鸦片战争的原貌,考究精神令人敬佩,同时也让我不禁思考现代信息量如此之大,考究起来难度提高不少,那么以后的历史研究要怎么发展大数据工具?以后的历史研究成果会不会难以用书表现,那会用什么形式呢?/ 本书再次生动展现一个闭塞的政治军事系统的缺陷。以后5G发展了,监测工具可以第一时间记录上传所有原始文件,使上通下达,责无旁贷。/ 贸易战中,仍有人叫嚣“不和美国贸易他们就死了”,和鸦片战争时的鄙“夷”言论如出一辙,天朝文化真是根深蒂固。
中国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历史 清朝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7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2021年1月23日 已读
太好看了,欲罢不能!史料充足,描述全面,分析到位 / AMAZING,每个stakeholder的行为以及背后的逻辑都有详细精炼的描述,不禁感慨把史料好好保存下来和把史料翻出来整合分析的人都好了不起 /我记得大一大二时我觉得领导人的决策都是对的,只是下面的执行“欺上瞒下”,后来才清醒一点,看到了为保全权力结构的稳定用一个错去掩盖另一个错的操作。今天的监督机制与清代相比,通讯技术提升了,但官与官、官与民之间的关系似乎还是那样,而且人们也还是“无权无势”。微博热议、网络暴力也给人们带来了权力的幻觉和补偿。妖术让弘历发现官僚制度不行,微博热议有让领导发现制度不行吗?即使发现了,也因为这个制度下,领导者永远是利益既得者,所以他们会选择维持现状。
中国 历史 孔飞力 清代史 社会学
美的历程 豆瓣
9.2 (142 个评分) 作者: 李泽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 - 1
本书是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凝聚了作者李泽厚先生多年研究,他把中国人古往今来对美的感觉玲珑剔透地展现在大家眼前,如斯感性,如斯亲切。今配以精美的插图,本书就更具体地显现出中国这段波澜壮阔的美的历程。
《美的历程》是部大书(应该说是几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冯友兰
这样的著作能有多少呢?凤毛麟角吧,以十几万字的篇幅来完成这样一个”美的历程”,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且能做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该细密处细密,该留连处留连,丝丝入扣,顺理成章,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巡礼中触摸到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诚非大手笔而不能为。
《美的历程》一书真是写得英姿勃发。才气逼人。单是标题,便气度不凡:龙飞凤舞。青铜饕餮。魏晋风度、盛唐之音,更不用说每过几页就有一段华彩乐章了。实际上,《美的历程》是可以当作艺术品来看待的。它充分地表现着李泽厚的艺术魁力。      ——易中天
2019年7月25日 已读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美充满爱意,这本书正好让我可以科学地剖析一下我的爱。/ 读这本书的体验真的十分美妙,仿佛跟着作者走遍中国历史,赏味各种艺术,而且作者结合史料纵向、横向地循迹分析推进艺术形成、成熟、衰落的因素,让我这种喜欢分析的人看得非常过瘾。/ 这本书的语言极为中国,毫无外语的影响,在现在的作者大多都受外来语结构的影响的环境下,阅读体验独特,觉得甚是珍惜。/ 虽然看完似乎都还是没找到我喜欢一些艺术品的原因,但是起码这本书打开了我的美学大门,让我懂得在欣赏博物馆陈品的时候多方面考证,或许还可以用在本书上看到的领头因素按图索骥,从而更全面地欣赏美。
中国 历史 哲学 李泽厚 美学
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6 (97 个评分) 作者: 项飙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 - 3 其它标题: 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
持续至今的真实“北漂”史。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与社会。北京“浙江村”与“浙江村人”三十年生活记录研究。
“浙江村”,20世纪80年代起渐次于北京天安门以南5公里的 南苑地 区汇聚成形。30年来,其经济生产与社会再生产的特殊面貌、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的互动演变,已成为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体制、权力与政策的鲜活样本。
作者借同乡之便,于90年代中期6年时间里对“浙江村”进行实地调查,深入“浙江村人”的日常生活,以近乎白描的写作手法,细致呈现了“浙江村”这一流动群体的落地、发展和变化中的诸多细节。对于“浙江村”的形成、结构、运作、变迁,“浙江村人”作为“外来人口”在北京的生活、生产经营、乡情民愿、与流入地及户籍所在地管理部门的互动等等,均加以极近距离的分析记录。
本书时隔20年后修订再版,除对前版内容进行补充订定外,于新增序言部分特别回顾了“浙江村”和中国社会自2000年以来的变化,对“正规化”及“分割—攫取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同时为便于历史比照,增绘了2017年“浙江村”疏解前分布示意图。
2021年9月6日 已读
大开眼界,叛逆的野蛮生长的外来人口一点都不符合如今网络上对中国人民是“顺民”的叙事,而官民冲突的程度也让我大呼“温州人Lives Matter”。书中说中国人采取的策略是逃避,然而今天政府的权力网似乎让人无处可逃。书中说,非政府组织和政府如果只有合同没有对弈,那一刀切的时候合同也没了。一个党员朋友说ccp是内部更新得最快的,当时她是想证明它能常变常新,现在我觉得是因为外面的对弈都消失了,斗争都内化了,但由于归根到底都是一个权力体的,没有外部力量,很难革新。浙江村最后被大清理,但因为政府无后续管理所以立刻回流,整体似乎没变,但个体已被洗牌,可见一刀切如果缺乏配套政策就对“关系丛”毫无影响,社会方向保持原样。书里对关系丛的论述还有对比海外华人社区的差异讲得都挺好的,学到了新的看待社会的角度。
中国 社会学
The Rape of Nanking 豆瓣 Goodreads
The Rape of Nanking: The Forgotten Holocaust of World War II
9.8 (8 个评分) 作者: Iris Chang Penguin Books 1998 - 11
“这是我真正不得不写的一本书。我写,是出自义愤。即使拿不到一分钱,我也不在乎。让世界知道1937年在南京发生了什么事,对我来讲,这才是重要的。”
——张纯如
作者照片:

张纯如,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出生,在伊利诺州长大。1989年从伊利诺大学毕业后,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当记者,后来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写作学位,并开始全职写作和演说。

张纯如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是抗日国军将领张铁军,后曾为台湾中华日报总主笔。其父当年是台大物理系“状元”,其专著《量子场论》在美国理论物理学术界颇有影响。张纯如的母亲一直从事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

张纯如曾荣膺麦克阿瑟基金会“和平与国际合作计划”奖、美国华人团体“年度女性”称号,并且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太平洋文化基金会”及“哈利·杜尔门图书馆”赞助。张纯如曾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文摘杂志《读者文摘》的封面人物,受到许多电视节目邀请,包括著名新闻访谈节目《夜线》(Nightline)和《吉姆莱赫新闻时间》(NewsHour With Jim Lehrer),也为多家出版物(包括《纽约时报》和《新闻周刊》)写稿。她与NBA体育明星“东方小巨人”姚明、著名钢琴家郎朗被誉为当下美国最引人瞩目的三位华人青年。

1997年,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在美国出版。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研讨会也因此在美国哈佛及斯坦福等大学举行,美国新闻媒介都大幅报道了南京大屠杀。张纯如自己也曾到纽约等地作关于这段历史的演讲。《南京大屠杀》是首部全面记录当年日军血洗南京城暴行的英文著作,曾连续5个月被列为《纽约时报》书评的最佳畅销书,引起英语世界对二次大战时日本在中国实施暴行的关注。1998年4月,东方出版社翻译的20万字《南京大屠杀:被二战遗忘的浩劫》中译本在北京出版。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突然在美国加州自己的轿车内用手枪自杀身亡。有消息推测,年仅36岁的她可能因患抑郁症自杀。

在她的网上祭奠堂的挽联中这样写道:
历经千辛示倭鬼恶昭告世界中华第一人,
自古有死太息青云一瞬如君摇落更堪悲。
Publisher Comments :
In December 1937, the Japanese army swept into the ancient city of Nanking. Within weeks, more than 300,000 Chinese civilians were systematically raped, tortured, and murdered — a death toll exceeding that of the atomic blast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combined. Using extensive interviews with survivors and newly discovered documents, Iris Chang has written what will surely be the definitive history of this horrifying episode.
The Rape of Nanking tells the story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the Japanese soldiers who performed it, of the Chinese civilians who endured it, and of a group of Europeans and Americans who refused to abandon the city and were able to create a safety zone that saved almost 300,000 Chinese. Among these was the Nazi John Rabe, an unlikely hero whom Chang calls the "Oskar Schindler of China" and who worked tirelessly to protect the innocent and publicize the horror. More than just narrating the details of an orgy of violence, The Rape of Nanking analyzes the militaristic culture that fostered in the Japanese soldiers a total disregard for human life. Finally, it tells the appalling story: about how the advent of the Cold War led to a concerted effort on the part of the West and even the Chinese to stifle open discussion of this atrocity. Indeed, Chang characterizes this conspiracy of silence, that persists to this day, as "a second rape".
Amazon.com
China has endured much hardship in its history, as Iris Chang shows in her ably researched The Rape of Nanking, a book that recounts the horrible events in that eastern Chinese city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in the late 1930s. Nanking, she writes, served as a kind of laboratory in which Japanese soldiers were taught to slaughter unarmed, unresisting civilians, as they would later do throughout Asia. Likening their victims to insects and animals, the Japanese commanders orchestrated a campaign in which several hundred thousand--no one is sure just how many--Chinese soldiers and noncombatants alike were killed. Chang turns up an unlikely hero in German businessman John Rabe, a devoted member of the Nazi party who importuned Adolf Hitler to intervene and stop the slaughter, and who personally saved the lives of countless residents of Nanking. She also suggests that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pay reparations and apologize for its army's horrific acts of 60 years ago.
From School Library Journal
The events in this book are horribly off-putting, which, paradoxically, is why they must be remembered. Chang tells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atrocities perpetrated by the invading Japanese army in Nanking in December 1937, in which roughly 350,000 soldiers and civilians were slaughtered in an eight-week period, many of them having been raped and/or tortured first. Not only are readers given many of the gory details?with pictures?but they are also told of the heroism of some members of a small foreign contingent, particularly of a Nazi businessman who resided in China for 30 years. The story of his bravery lends the ironic touch of someone with evil credentials doing good. Once the author finishes with the atrocities, she proceeds with the equally absorbing and much easier-to-take story of what happened to the Nazi businessman when he returned to Germany and the war ended. This by itself is material for a movie. The author tells why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not only allowed the atrocities to occur but also refused, and continues to refuse, to acknowledge that they happened. She is quite evenhanded in reminding readers that every culture has some episode like this in its history; what makes this one important is the number of people killed and tortured, the sadism, and the ongoing Japanese denial of responsibility. Mature readers will look beyond the sensational acts of cruelty to ponder the horror of man's inhumanity to man and the examples of heroism in the midst of savagery.
Judy McAloon, Potomac Library, Prince William County, VA
From Library Journal
Even though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still refuses to acknowledge the massacre of at least 250,000 Chinese civilians by invading Japanese troops in 1937, freelance writer Chang (the Chicago Tribune, the New York Times, the Associated Press) has exposed in detail the full, terrible account of what happened to the war-torn capital of Nanking. Chang, whose grandparents survived the brutality, first establishes Japan's social hierarchy by martial competition, then shows how the city of Nanking fell, the six weeks of horror following, and the Nanking safety zone created by Americans and Europeans. The book goes on to depict the city's occupation, the judgment day for Japanese war criminals, the cover-up perpetrated by Japanese textbooks, and Japan's self-imposed censorship. The unseen illustrations will certainly complement the vivid description of one of the most horrible massacres of all. This unique, deeply researched book, with its firsthand account, is an excellent choice for larger public libraries and the East Asia collections of academic libraries.
Steven Lin, American Samoa Community Coll. Lib.
From AudioFile
Few know the details of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Nanking during WWII. Once a capital city of China, it became a scene of holocaust, rivaling any of Europe's in brutality and numbers. This is not history for the squeamish. Chang unfolds episodes with painstaking detail. She documents facts, reactions and rebuttals and includes a psycho-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character to explain (if not excuse) their excesses. With a dry voice, Fields keeps her narrative from overreaction, using a finely tuned ear for inflection to emphasize the worst horrors. This is a real accomplishment as it would be hard NOT to express indignation. Her intelligent performance makes this a remarkable and compelling experience. S.B.S.
From Kirkus Reviews
Billing itself as the first English-language history devoted to the Japanese Army's 1937 massacre in China's capital, this slight account will by no means be the last word. Repeated references to Schindler's List point to the problem with this overdigested version of the past: It reads like a treatment for a probably inevitable cinema version of the hideous incident. Its economical, blandly shocking anecdotes of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and its cardboard heroes suggest scenes ready-made for screenwritten history. Thus, while rigorous in its moral earnestness, the book is inadequate as a history. After a minimal background chapter on Japanese militarism, Chang, a freelance journalist, describes the Japanese assault on Nanking. The specifics are deeply horrific: Over a period of several months Japanese soldiers killed approximately a quarter of a million Chinese, almost all of them noncombatants, including the elderly, women, and children. But the potential ingredients of a skillfully woven narrative are separated here into lifeless clumps of facts--catalogues of atrocities by kind; tiny summaries of topics of significant contextual interest, like foreign intelligence concerning the massacre; and probably gripping oral recollections flattened into clunky prose (``of the hundreds of people killed that day . . . Tang was the only survivor''). Chang tells only as much as one needs to know to indignantly draw the familiar lessons for humanity--``the frightening ease with which the mind can accept genocide, turning us all into passive spectators to the unthinkable.'' What's needed is to vivify such truths with intense historical reality. Chang fails because he rushes to simplify complex events and to universalize what happened at the expense of a careful, comprehensive appreciation of a world violently destroyed. (photos, not seen) (First serial to Newsweek)
Frederic Wakeman,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Iris Chang's RAPE OF NANKING is an utterly compelling book.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atrocities raise fundamental questions not only about imperial Japanese militarism but the psychology of the torturers, rapists and murderers. Many Japanese have denied that these events ever took place, substituting amnesia for guilt, but Iris Chang's heartbreaking account will make such evasion impossible in the future for all but the most diehard right-wing Japanese extremists.
About Author
Iris Chang, a full time author living in California, heard stories about the Rape of Nanking from her parents, who survived years of war and revolution before finding a serene home as professors in Champaign-Urbana, Illinois. A journalism gradu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 she worked briefly as a reporter in Chicago before winning a graduate fellowship to the writing seminars program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Her first book, Thread of the Silkworm (the story of Tsien-Hsue-shen, fath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missile program) received worldwide critical acclaim. She is the recipient of the John T. and Catherine D. MacArthur Foundation's Program on Peace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ward, as well as major grants from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the Pacific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the Harry Truman Library. She is 30 years old.
Book Dimension :
Height (cm) 19.8                      Width (cm) 12.8
2022年2月3日 已读
比起刚读完的《Gulag》更简明扼要,分析和叙事的配比恰到好处。独裁的政治、不把人当人看的文化、崇尚暴力的宗教,造就了极度toxic masculinity、极度缺乏自尊、被碰一下就复仇心拉满的性格;遇到无心无力抵抗的假想敌,想要重振最有毒的那种雄风,造就了世界上有史以来最惨绝人寰的暴行。更有长久历史意义的是由于战后政治博弈,日本无需赔偿、罪人领袖安然在位,更让日本无法正视错误,保留了国家中导致必然悲剧的因素;第一代不负责任,则让接下来的一代代人承受沉重责任,冤冤相报,重复错误。这本书字字珠玑,所有人类都应该读。
中国 历史 战争 日本
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Origins o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
8.5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陈之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 - 10
孔飞力以政治参与、政治竞争、政治控制为主轴,将中国现代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根本性议程”归结为三组相互关联的问题或矛盾:政治参与的扩展与国家权力加强之间的矛盾(本书第一章);政治竞争的展开与公共利益的维护之间的矛盾(第二章);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同地方社会财政需求之间的矛盾(第三章)。这三组问题并非始于清代,而是历朝历代都要面对的,但却跨越了朝代鼎革一直存在到帝制晚期,并在帝制崩溃后继续成为20世纪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时的基本问题。
孔飞力认为,当政治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形成重大威胁时,人们便会围绕着种种“根本性议程”开始形成共识。在中国帝制晚期,深植于历史文化之中的种种知识资源,是在怎样的历史环境下,经过哪些人的努力,导致了向着现代性、具有中国特质的“现代国家”渐次发生转变?孔飞力通过论述魏源、冯桂芬、梁启超、章太炎等人的思想,结合晚清以来相关的历史叙事,较为宏观地回应了这一问题。
孔飞力对这部《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非常自负。相对于孔的另外三部专著和其他专题论文,这本书确实很不寻常,此书的初稿是讲座稿,孔飞力别的论著均为实证研究;在本书中作者试图对一些较为宏观的问题作出正面回答,而不再隐藏在具体问题的研究背后。总的来说,孔飞力治学的宗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在此书中有最为直接的展现。
书中各章是以作者在法兰西学院所作的系列讲座(1994年)为基础改写而成,1999年先以法文出版,英文版于2002年推出,此次中文版首次问世。
2021年9月12日 已读
本科的时候有门课叫大国崛起,讲的内容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说无论什么东西进来了中国,都会变成中国特色的。结合《跨越边界的社区》里说的,只要关系丛不变,社会运行方式就不会有变。中国的悠久历史让关系丛无比坚固,连世界大战都无法撼动。本文里提到的三个问题,是三大矛盾,都存在艰难的平衡。真不知道什么样的力量才会有机会撼动这三座天平了。
中国 政治学 海外中国研究 社会学 近代史
江村经济 豆瓣 Goodreads
Peasant Life in China
9.4 (44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译者: 戴可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1
《未名社科•大学经典:江村经济》是从社区研究转入社会结构分析的一种尝试,对中国社会学而言,极具示范性和开创性。精选中外社会科学经典名著,尤其是具有学科元典意义的社科名著,或重译或重编,增加名师点评和插图,致力于为我国读者打造易读宜藏的经典精粹。
海报:
2022年10月4日 已读
可以在《跨越边界的社区》等书里看到很多这本书的影子。虽然开头作者已经说人类学的写作方式有点偏猎奇向,想要避免这种写法,但是读着读着还是觉得视角很旁观者,很猎奇。所以我更喜欢《跨越边界的社区》的写法,说研究人就是不能旁观,要和受访者说话。本书里也写了单从经济角度不能看到全貌,所以很欣慰后来的学者拓宽了视角。里面让我比较有启发的有生产者尽管提高了质量,但因没有控制市场,所以不能提高价格;还有人民在工厂虽然被教了先进的生产方式,但是没有教整体运作,所以根本不懂要参与管理,只会想着什么时候收多少钱。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中国的寺庙和外国的教堂不同,不是宗教活动展开的场所而是佛的家,所以离人群集中的地方很远。
中国 社会学
沈从文的后半生(增订版) 豆瓣
9.7 (6 个评分) 作者: 张新颖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 2018 - 2
这是一部“感动沈从文家人”的沈从文传记,一部令《活着》作者“感慨万分”的人物传记,一部获得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奖”的新经典传记(增订版)。
沈从文逝世三十周年暨2018年“增订版”,新增《沈从文的后半生:这是什么样的故事》(绝境的故事,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创造力的故事,爱的故事,时间胜利的故事),并首次收入沈从文作为“绝笔”的《一点记录——给几个熟人》。
沈从文,生于1902年,逝于1988年。“如果他在世,肯定是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有力的候选人。”不少人喜欢这样的说法,以此来加重对沈从文的崇仰和表达遗憾。《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认为,这固然是个很大的遗憾,不过实在说来,获奖与否并没有多么重要。重要的是,对沈从文的认识,能走到多远多深。1988年,远未到盖棺定论的时候。“重新发现”沈从文的工作仍将继续……
从1948年始,沈从文在时代大转折关口的精神危机和从崩溃中的恢复,成为他后半生重新安身立命、成就另一番事业的起点。《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著作由此起笔,沿着他生命的坎坷历程,翔实叙述他的社会遭遇、个人选择和内心生活,叙述他为始终不肯放弃的物质文化史和杂文物研究而做的超常努力和付出。
《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这部传记,特别着力于呈现沈从文后半生漫长而未曾间断的精神活动。在时代的剧烈变动中,这种连续、细密、复杂的个人精神活动,清晰见证了一个弱小个人的全力挣扎,一个平凡生命以柔弱的方式显现的强大勇气和信心,一个“有情”的知识者对历史文化长河的深沉而庄严的爱——一如他爱家乡的那条长河,曾经不知疲倦地抒写那条河的故事,他的后半生甘受屈辱和艰难,不知疲倦地抒写历史文化长河的故事。
2021年7月21日 已读
能不被时代的洪流卷走,太幸运了。沈从文即使身体处处是病,但还是能坚持工作,而且在下放劳动的艰苦环境下还能存活,天赋异禀。他从早年的原地自杀,到后来的任由时代和人民处置,心理调整上还是很厉害的。然而我从他后期的文字里其实还是能读到讽刺和反叛,大约是他决定醉心于工作了。虽然他工作的毅力令人佩服,但是对他来说工作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寻找乐趣的完美工具,并不是完全无私。他对小人范曾写的信也很有意思,并没有那种做作的感觉,很真挚辛辣,所以他后期讲的不把自己当受害者和不想出名还是能令人信服的。身体垮后接受采访回答文革最会扫女厕所后抱着女记者大哭的故事也很有趣,大概是不想再委屈了。看完觉得很平静,既没有觉得是爽文也没有很委屈,算是动荡时代的人比较好的人生路线,做到了独立于时代的不忘初心,免受宏观叙事的洗礼。
中国 传记 历史 近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