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极刑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卫斯理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8
《极刑》这个故事,很多人看了,都说“太恐怖”、“太残忍”了,看得人心中十分不舒服,云云。
然而不可不知的是,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事,是百分之百的历史事实。
人类在慢慢进步,太慢了。
——倪匡(卫斯理)
卫斯理被一家蜡像馆中可怕的景象吓呆了,历代被酷刑折磨含冤而死的英雄豪杰一一呈现眼前。那边,身处南美的白奇伟遇上数十年难得一见的奇景“鬼哭神嚎”,差点被逼疯。两段可怕经历,南辕北辙,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2021年7月27日 已读
我印象最深刻的卫斯理小说,用这本来开启重温之路最适合不过了。“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民族英雄,却被冤屈为卖国贼,而遭受极刑,在临刑之际,他的精神处在一种怎样的痛苦之中?”展现痛苦的蜡像馆,从什么角度来讲都很残忍很痛苦。本小说把痛苦写得很具体生动,看得如坐针毡。
中国 倪匡 卫斯理 小说 悬疑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豆瓣
9.0 (233 个评分) 作者: 王小波 北方文艺出版社 2006 - 4
这本书里除了文化杂文,还有给其他书写的序言与跋语。这些序言与跋语也表明了我的一些态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轻松的随笔。不管什么书,我都不希望它太严肃,这一本也不例外。
——王小波
巨婴国 豆瓣 Goodreads
5.7 (104 个评分) 作者: 武志红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6
知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迄今最重要作品 ‖ 作者思索21年、书写5年,系统透视中国国民性
“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
_________
1995年,作者在北大读心理学大二时立下心愿: 一定要搞明白,人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此,踏上了探索之路。
21年过去了,学生时代发出的 大哉问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
作者发现,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而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以“巨婴”和“巨婴国”的概念再来解读当下的人心、国民性及社会,问题变得清晰可见。
在本书中,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作者说,我们发展了很复杂的行为,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需求可以涨到很高的地步,但它们常常是一种防御,是两种在婴儿时期没被满足的最原始的简单愿望转化出来的。一个愿望是:抱抱我;一个愿望是:看着我。
本书以显微镜式的微细与精确呈现出了人性心理的角角落落,而作者优美的文笔、对痛苦的敏感及深深的关怀,又令本书散发出温暖的人性之光。作者用最大声来鼓励每个人看到自己内在的负面能量,活在流动之中,拥抱内心的婴儿,从而活出丰盛的自己。
__________
曾奇峰-心理学家
志红文章最突出的特点,是满足一个人对自己现实处境的哲学上的探究癖:我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子,以及随后立即浮现出来的问题:我怎样才可以不是这个样子。这个特点,来自志红深厚的精神分析或许说心理动力学基础。
罗振宇-"罗辑思维"创始人
武志红厉害,看到了躲在我们成人躯壳下的婴儿。在武志红看来,我们对权力、名声、成就与物质等的高涨需求常常是一种防御,背后的声音是:抱抱我,看着我。这是非常深刻的观察与洞见。我向"罗辑思维"的所有读者推荐《巨婴国》。
张德芬-身心灵作家
巨婴国真的是武志红老师呕心沥血的巨著,他引经据典又随手拈来许多自己经历过的小故事和对人性的洞察,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让我们这些巨婴都长大,那么这个社会、这个世界都会更加的美好!
高铭-《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作者
巨婴,这个定义非常好。之前我曾经想过类似的问题但一直没找到准确的词汇来做个定义,而武志红先生做到了,且精准。
山海经全译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袁珂 译注 译者: 袁珂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0
读懂《山海经》的权威实用版本
★ 神话学大师袁珂先生在《山海经校注》的基础上,精炼了过于繁琐的学术性注释,增加了全文的白话翻译,将博大深奥的《山海经》变得浅显易读。
★ 作为《山海经》译注的权威版本,全译本重视学术性和资料性,更强调了通俗性,对于读者来说更为实用。
《山海经》作为研究中国上古社会、领略古代神话传奇的珍贵史料,对于广大读者来说,一直存在阅读、理解上的难度。本书作为袁珂先生精心整理的一个“译注”本,没有改变经文本来面貌,并且有校、有注、有译,更加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注释在《山海经校注》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删去繁琐的学术性探讨文字;译文则逐字逐句全部翻译,力求能准确达意,以直译为主,小部分译文采用意译。精校的原文附以吸收了袁珂先生研究成果的注释和译文,除了重视学术性和资料性,更强调了通俗性。
流动的图像 豆瓣
Visual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Paradigms and Shifts
7.6 (5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小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7
唐小兵教授长期在国外从事中国现代版画研究,并从版画史研究转向当代版画艺术的搜集、策展与阐释,在该领域发出了权威的声音。本书着重探讨中国当代视觉文化中社会主义文化生产的影响与审美价值,涉及当代电影、绘画等多种艺术门类,在西方语境下,与西方媒体及中国研究的主流观点进行了有益多元的对话。这是一部值得我们重视的学术著作。
——陈思和(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一部极具野心和洞察力的作品,不仅抽丝剥茧地解读了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建构过程,而且把这些视觉秩序与新中国创造新文化的宏伟规划联系起来。作者在批判性地反思美国观者对当代中国视觉文本的“文化偏见”的同时,尝试建立一种历史化地阅读新中国版画、电影、先锋艺术等视觉媒介的“观看之道”。这对更加辩证地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史及其海外传播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张慧瑜(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
当代中国纷繁的艺术创新和视觉环境,蕴涵着怎样的历史经验和逻辑?“视觉文化”这个概念,能让我们看到什么?《流动的图像:当代中国视觉文化再解读》以富于同情的眼光,全球化的视野,追溯多种视觉艺术形式的创作实践和历史语境,呈现出当代中国视觉文化的丰富多彩与鲜活可观。书中所展开的“再解读”,不仅是文化研究的方法,也可以是当代中国读者在自身文化经验中收获认同与震撼的“再发现”。
毛澤東的中國及其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9.7 (24 个评分) 作者: Maurice Meisner 译者: 杜蒲 香港中文大學 2005 - 3
本書根據著名歷史學家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的巨著Mao’s China and After: A History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第三版(1999)翻譯而成,為首部繁體中文譯本。

  有人認為1949年以後的中國是「毛澤東的中國」,這種說法雖不脫濃厚的個人崇拜色彩,卻反映了一種歷史的真實。因為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經過艱難曲折的漫長道路,取得革命勝利,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當代中國的進退得失,榮辱悲喜,都與毛澤東息息相關。研究他的意識形態和執政方針,認識當時中國的社會和政治實況,自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邁氏該部著作正為毛澤東時期的中國歷史一錘定音。

  1999年再版時,邁氏新增「第六部:鄧小平與中國資本主義的起源1976–1998」,深刻地分析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三者之間的關係,並透徹地展示出中國在這些問題上言論和行動之間的反差。

  毛澤東掌政中國的時期,在當代史上是翻天覆地、引人入勝的一章,邁氏對此鞭闢入?堙A引人省思。近年中國在經濟及政治上頭角崢嶸,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邁氏就此亦有發人深省的論析。

作者簡介

  莫里斯.邁斯納(Maurice Meisner),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歷史學教授,及倫敦經濟學院客座教授,重要著作包括《李大釗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起源》、《馬克思主義、毛主義與烏托邦》及多部有關當代中國歷史的專論,廣獲翻譯成中文、韓文、日文、法文、德文、葡文和西班牙文。

譯者簡介

  杜蒲,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專研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及科研辦公室主任,曾任教於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著有《極左思潮的歷史考察》、《國力論》及《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大圖典》等書。
遍地风流 豆瓣
9.2 (32 个评分) 作者: 阿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3
《遍地风流》是阿城先生公认的经典之作,屡次再版,好评不衰,奠定了其汉语写作界塔尖的地位。
此次出版的是阿城先生亲自编订的全新版本,收录了70篇作者的短篇小说,其中有十多篇是之前版本的《遍地风流》所没有的。
内向游戏 豆瓣
作者: 愚公子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4
每日挥刀五百下,一个人,一年
是诗,是漫画,也是动画
内向主义者,在静默的表象之下,有波涛万顷
莱布尼茨说:“单子没有窗户。”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犹如浩茫海洋上不起眼的群岛,独自存在。但阅读《内向游戏》,你可能会找到一点共鸣。它是对都市“打工人”生活状态和精神状况的精准素描:那些偶然的刹那,那些莫名的失落或小欢喜,那些内心被戳中一下下的微小瞬间。
每一个孤独的个体,在他的“内向”里,其实有非常热烈的内在。我们的丧气、焦虑、灰心、疲惫,久违的放松、悸动的心情、小小的期待……在这本小小的书里,都会得到真诚的回应。
有点特别的是,它还是一本可以“动起来”的书,366张漫画,微信直接扫图,即可观看动画。如果不点下一个,它就在那里一直循环,仿佛在和你的内心,反复确认,那一点好玩的趣味,一些未曾说出的爱与哀愁,一些淡淡波澜的内心游戏,诸如此类。
重走 豆瓣 Goodreads
8.8 (68 个评分) 作者: 杨潇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1 - 5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是青年作者杨潇的新作,也是单读出版推出的首部长篇非虚构作品,关于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青年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中国”缓缓浮现。
被牺牲的“局部” 豆瓣 Goodreads
9.2 (17 个评分) 作者: 马俊亚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作者多年来所做的田野调查,对明清以来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的历程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分析了治水、漕运和盐务等政策对淮北的地理、河道、水文、物产、民性及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等的塑造乃至扭曲作用。认为淮北地区之所以从唐宋时代的鱼米之乡演变为穷乡瘠壤,主要是封建中央政府以“顾全大局”的名义而有意牺牲这一“局部利益”的结果。
流动的丰盈 豆瓣
作者: 徐前进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21 - 9
◆编辑推荐
☆记录当下,面向未来,一次突破常规的先锋尝试,构建一段生动有温度的日常历史
☆我们都是日常生活的专家之“居住”篇,一份不同以往的小区观察指南,你会从中看到环卫工人除雪撒盐粒蕴含的复杂伦理,小广告背后顽固的控制意图,宠物狗、流浪狗不同的生存状态,垃圾箱独特的处 理运行机制……
☆重复并不平庸,琐碎亦有意义,在小区司空见惯的流动场景中发现“附近”,捕捉时代精神,思索城市陌生感的消弭之法
☆历史学学者高毅,社会学学者田丰、严飞,哲学学者汪民安、徐英瑾一致推荐:很有意思!
◆内容简介
小区是中国城市最小的行政规划,人们在其中出生、成长、生活,获得情感和知识。
父母与子女的融洽关系、商贩与顾客的相互照应、清扫积雪的环卫工、几年不见的老熟人的寒暄、遛狗的退休老人……这些日常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在没有规划的情况下出现,转瞬即逝,不会留下文字,也不会进入历史。
本书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作者以自己居住的小区为重点,试图记录那些不间断流动、不会进入历史档案的景观、人物和语言,将其纳入未来的史学视野中。在捕捉流动性的意义上,人人都是社会学家,人人也都是历史学家。
◆相关好评
“这是一个历史学者通过发掘身边日常琐事的意义来探寻史学方法革新之路的大胆尝试,虽然其实际价值可能尚有待时间检验,但这种创新的自觉永远是成功的坚实基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高毅
“最值得放入‘时间胶囊’的当代中国城市小区断代史史料。”——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人工智能哲学十五讲》《用得上的哲学》作者 徐英瑾
◆作者简介
徐前进,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先后在英国伯明翰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学院、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访学。著有《一七六六年的卢梭:论制度与人的变形》,译有《启蒙运动的纲领:〈百科全书〉序言》,并在《历史研究》《史学理论研究》《外国文学评论》《读书》等 刊物发表数篇文章,近年来致力于思考日常生活状况以及相关理论,以实践性的写作开拓文字制度的边界,发掘历史学家与未来的关系。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Goodreads 豆瓣
9.2 (249 个评分) 作者: 钱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 1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作者的专题演讲合集,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镰刀与城市 豆瓣
Scythe and the City:A Social History of Death in Shanghai
作者: (法) 安克强 (Christian Henriot) 译者: 刘喆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 10
从古至今,死亡一直笼罩着每一个人。不同的文化中,都有关于死亡的解释和丧葬的规定,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如何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环境?不同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又是如何运用新方法来管理和应对跨越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上海开埠以后,人口激增,几次战争带来了大量人口涌入租界,为租界的丧葬管理带来难题。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民族冲突时有发生,但西方的死亡文化也同时影响了上海,甚至日后中国各地城市,成为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本书论述了近现代上海城市中死亡文化的变迁,提供了解读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角度,并引导读者重新思考这一动荡岁月中,中国人与死亡的关系。
乡土中国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From the Soil: The Foundations of Chinese Society
9.2 (279 个评分) 作者: 费孝通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 4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一生行行重行行,实地调查和考察总结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写下了诸多不朽篇章。本书推出的是学界共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代表作《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乡土重建》和《皇权与绅权》四篇著作,可供社会学工作或教学、研究者参考。
清末民国人口贩卖与家庭生活 Eggplant.place 豆瓣
Sold People: Traffickers and Family Life in North China
作者: [美]任思梅 译者: 施美均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2 - 9

两度入狱的程黄氏仍愿重操旧业继续卖人,良家之女陈氏经她丈夫、父亲的手辗转被卖四次,军阀纳顺洪的遗孀利用地下军事网络在天津建立起自己的人口贩卖集团……
人丁就是投资,而妇女、儿童和穷人最容易出手。乱世中的小人物命运如何?
新法更替旧律,当约定俗成的做法成了犯罪,妻子、奴仆、小妾、童养媳,在这个处于过渡之中的法律环境里,哪些人是一个家庭的合法成员,哪些人不是?
由晚清民国的人口贩卖切入,追踪华北地区的人贩子与家庭生活。从传统中国家庭结构到社会法制的变化,探索处于戏剧性变革时期的民间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
————————————————————

清末,中国北方的人口买卖市场十分活跃,仆人、妻妾、童养媳、妓女、学徒、养子等,那时候社会各个阶层的家庭都依赖人口贩卖满足家庭所需。本书研究的正是这种人口交易是如何实现的,以及使其成为可能的社群和亲属网络。作者对警局和法庭档案的使用相当创新,以富有细节的个体故事做串联,展示了当时的社会如何接受人口贩卖作为一种普通的交易事件。在审视关于奴隶和人口贩卖的法律辩论和精英话语的同时,也深入到了人贩子和受害者个体的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全面且立体的处于历史变革中的底层人口流动图景。
————————————————————

任思梅巧妙地串联起零散的史料,对晚清民国时期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人口买卖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深入挖掘了人贩子与受害者的个体世界,生动鲜活地展示了人口贩卖者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意识之中扮演的角色。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夏晓虹
人口贩卖,是令人痛恨之事。然而,在传统中国的底层社会,又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故事,描述了清末民国形形色色的人口贩卖与家庭结构的复杂关系,从而揭示出在传统等级秩序之中,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纪霖
小天命 豆瓣
Shrines to Living Men in the Ming Political Cosmos
作者: [美]施珊珊 译者: 邵长财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22 - 2
【编辑推荐】
★民与官的博弈、地方与中央的对抗,一部“自下而上”的明朝政治史;
★由生祠切入,描绘专制皇权下,明朝真实而复杂的政治生态;
★从大量碑文、方志与文集中,发掘中国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的复杂互动,展现平民的“反叛”与对抗。
【内容简介】
在传统认知中,明朝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平民基本没有政治话语权,只能保持“绝对臣服”的姿态。本书借由对生祠理论与实践的考察,挑战了这一偏见——在明朝专制集权的土壤中,生长着另一套政治模式:地方官受命于皇帝,并由平民决定其价值,平民借此实现政治参与。而生祠,正是平民获得政治话语权的工具。
与“天子受命于天”相对应,作者将这一模式称为“小天命”,其背后是政治生态、神灵信仰、儒家思想之间复杂的互动。平民以立碑立祠的传统“绑架”地方官,用“孝道”掩饰生祠中的利益交换。生祠成为利益杠杆,地方官“多施惠政”以换取晋升的政治资本,百姓立生祠换取官员为当地利益服务,抵抗朝廷的苛政。以生祠为纽带的官员—平民利益体,形成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平衡。平民对地方官员的认可有助于提升朝廷的声誉,为中央反对结党营私、贪污腐败、滥用皇权的原则立场代言。
本书首次将生祠置于明代的政治和信仰之间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碑刻记录、地方方志和文人文集,考察了生祠制度,阐发了对明代政治与思想体系的思考。
【媒体推荐】
在这本详细研究明朝在世官员祭祀活动的书中,施珊珊展示了以自己的方式研究明朝政治史的非凡知识价值。她的方法论展现了如何摆脱二元分析框架并从明朝的混乱中学习。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宗教研究学者都将从她的案例研究、历史洞察力和理论化的努力中受益匪浅。
——《中国研究书评》
在这部重要而优雅的研究著作中,施珊珊挖掘、整理了隐藏在明史资料中的“生祠”史,她挑战了一些“世人皆知”的观念,让每个读者重新思考一些非常深刻的问题:我们对明朝的理解,它的神圣性,以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表达。她超越了二元对立式的历史叙事,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更加复杂、丰富,从根本上讲更加可信的明朝。
——《明史研究》
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 豆瓣
作者: 南香红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9 - 8
“汶川”特大地震对南方都市报以及全国媒体来说,是一场前所未遇的重大考验,巨灾面前,经历了新新闻观念洗礼的大众媒体,如何迅速反应,全面应对?南方都市报以自身的宝贵经验提供了一个富有价值的参照!灾难发生一年后,直接参与灾难现场一线采访的南都首席记者南香红,以亲身的经历和采访相关当事人,以第一手鲜活资料和新闻案例,撰写出《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一书,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南都“汶川”报道的经验,高屋建瓴地归纳总结了灾难采访的诸多守则,其内容涉及采编工作的各个层面,并广泛吸收国内其他媒体以及国外优秀媒体的灾难报道经验,对于新闻媒体的巨灾报道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唐气象 豆瓣
作者: 陈望衡 / 范明华等 2022 - 1
唐,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之一。大唐帝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丰厚的物质财富,也拥有最灿烂、最辉煌的精神财富。
从长安城到大明宫、从乐山大佛到顺陵石狮,唐代艺术气势磅礴、虎虎生威,给人向上的精神力量。敦煌壁画、金碧山水、唐诗,唐代艺术有丰富的色彩、鲜活的情感、无尽的意味,让人浮想联翩。“吴带当风”“铁画银钩”,唐代艺术将灵动之美发挥到极致,作品无不流畅宛转、生意盎然,散发出无穷的魅力。这样张扬、这样辉煌的美,反映出的是情理兼得、力韵互含、刚柔相济、象意合一的审美理想,是繁华、富裕、强大、开放的气概与大国风范。
本书以唐人的审美意识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书画、乐舞、雕塑、建筑、城市建设、哲学思想等各个维度深入,品味唐人的审美情趣、探讨唐人的审美观念。如此,犹如从高空俯瞰大地,唐朝的精、气、神,都将一览无余。
中国的蔬菜 豆瓣
作者: 张平真 2022 - 4
详细实用又趣味盎然的蔬菜图文小百科
全面收录276种中国蔬菜,精心手绘181幅蔬菜科普图
科普蔬菜知识,述说蔬菜趣事,解读蔬菜文化,探寻蔬菜渊源
体例科学,旁征博引,有颜有味
▎ 内容简介
民以食为天,佳膳蔬为先,蔬菜是中国人餐桌上最长情的陪伴。我国的蔬菜栽培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数千年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灿烂的蔬菜文化,并与酒文化、茶文化一起成为了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蔬菜名称解读为切入点,详解二百七十余种中国蔬菜,并配以精美手绘科普图。全书分为“综述”和“各论”,“综述”概述我国蔬菜名称构成、命名缘由及构词手段等,“各论”则分门别类地对各种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引入时间、栽培历史、供应现状、名称由来、命名因素、营养成分、食用方法等内容进行详细的考释。本书视角独特,条理清晰,行文深入浅出,可读性强,既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丰富见闻,也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便利生活,更适合蔬菜、园艺、植物学研究学习者作为相关学科的入门读物。
▎ 编辑推荐
◎收罗广博,内容详细,蔬菜文化一本通
本书由从事蔬菜、副食工作数十年的资深蔬菜研究学者张平真先生撰写,将276种中国蔬菜分作18大类目进行系统阐释,提及各种蔬菜称谓逾5000个,基本包括了我国现有主要蔬菜的实体及称谓。全书对中国蔬菜的所属类别、起源地域、栽培历史、名称由来、构词手段及其食用指南和保健常识等进行了全面而详细的科普及文化解读,书后附有《中国蔬菜正名、别称通览》《蔬菜拉丁文学名总汇》等,堪称“蔬菜文化一本通”。
◎旁征博引,详实考据,蔬菜趣事在其中
本书是一部读来饶有兴味的蔬菜典故趣事集。作者广览史料,旁征博引,详实考据,挖掘蔬菜小故事。菠菜的家乡在哪里?竹笋的别名“玉板”从何而来?苏武牧羊饥饿时吞掉的“毡”实际上是哪种蔬菜?爱吃白菜还为它写诗的清朝皇帝是哪一位?明清时蒙古草原上的蘑菇圈是如何形成的?“河豚欲上时”长出的蒌蒿怎么做最好吃?你不知道的蔬菜小故事尽在其中。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蔬菜知识讲解透
作者行文平实质朴、叙述条理清晰,讲解深入浅出,用语简明扼要,内容浅显有趣,兼具知识性和实用性。既适合普通读者休闲阅读丰富见闻,也适合作为家庭藏书便利生活,更适合蔬菜、园艺、植物学研究学习者作为相关学科的入门读物。消遣性与学术性并重是本书的一大特点,能充分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阅读需求。
◎原创手绘,图文并茂,蔬菜大观眼底收
全书特请资深插画师精心手绘原创蔬菜线描科普图。精准刻画,细节清晰,易于辨识,图文并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直观感受蔬菜形态的美感和趣味,开拓蔬菜和园艺知识的新领域。全书平装锁线,便利平翻,读者可以轻松阅读。特别制作蔬菜主题精美全彩衬页附于全书首尾,三种版本随机发送,惊喜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