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记忆的性别 豆瓣
The Gender of Memory:Rural Women and China's Collective Past
9.4 (75 个评分) 作者: [美] 贺萧(Gail Hershatter) 译者: 张赟 人民出版社 2017 - 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集体化给中国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后世著作也对此多有研究论述。然而,中国女性,特别是农村女性,却对此鲜有发声。本书开创性地从性别研究和集体记忆的角度切入了中国当代史研究。作者用历时15年收集的口述史资料,向我们描述了陕西省某农村的72位老年妇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生变迁。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被访者的人生故事,作者从女性视角出发,记载了农村社会变迁对于妇女生活产生的影响。作者让我们看到,在集体化的过程中,中国农村女性突破了小家庭的范畴,*次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不少女性通过扫盲,获得初步知识文化,甚至获得成为农村助产士的工作机会。也有不少农村女性在集体化过程中,突破家务劳动的小圈子,进入集体劳动过程,甚至成为劳动模范,在其中获得自尊与自信的提升。集体化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社会逐渐走向男女平等,提升妇女家庭地位和社会地位的过程。作者通过性别差异这个权力轴线,切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的集体化,探讨了社会主义的性质以及性别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作用。著作通过女性视角,丰富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客观地认识那一段历史。
2019年4月5日 已读
我可以坦诚地说,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是带着“受害者”的心态的。然而看着看着里面妇女的成就、充满自尊的讲述,我了解到她们是被赋权的。到最后,点出社会主义的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都是靠妇女不被承认和传播的家庭劳动、农务劳动撑起来时,我有点震惊,因为我并没有想到这本书会这么“骄傲地”宣告这么一种论点。可能我本身就带着一种自卑来看待自己的性别吧。作者最后也说,党和国家对女性到底好不好这个问题不是最重要的,研究政策内外革命所具备社会性别特征和指向的体现才是重要的。但同时,社会性别也不是唯一决定因素,“我们需要把社会性别放到一系列的权力关系中去理解”。读完本书,我深深认识到了赋权的重要性。想要平等,必须赋权。如果教育只能改变意识而不能撼动权力结构,那也是效果甚微的。
2017 历史 女性 社会学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豆瓣
WAR'S UNWOMANLY FACE
9.2 (61 个评分) 作者: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译者: 吕宁思 九州出版社 2015 - 9
★获得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全球销量逾200万册
★“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每一页,都是感人肺腑的故事。”
★苏联女兵亲历战争实录,一经问世就震惊世界文坛,“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
★作者连续两年入围诺贝尔文学奖决选名单,为世界文坛开创了崭新纪实体裁
★作 品被译为35种文字,屡获世界级权威大奖
-------------------------------------------------------------------------
超过100万名15—30岁的苏联女兵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她们中有医生、护士,还有伞兵、坦克兵、重机枪手、狙击手等。本书真实记录了她们亲历的那些感人泪下的故事,还有战火中伟大的爱情……
书里所有的故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大量内容曾被苏联官方严禁出版。
这些女兵眼里的战争, 与男人们的描述截然不同。这些女兵的回忆,会让你感受到二战中最直观的冲击和从未有过的强烈震撼。
-------------------------------------------------------------------------
从初版到新世纪修订版,几乎就是作者的重新创作,不仅增加了很多内容,更由于苏联从巨变到解体之后,作者把许多曾被报刊检查部门禁止或被迫自我删去的内容发表了出来……这是一本痛苦的书,也是一本真相的书。在阅读原文并译至中文的过程中,我屡屡被其中触目惊心的内容和人性细节所震撼所感动,甚至为之而难抑泪水。
——吕宁思(本书译者,凤凰卫视资讯台执行总编辑、副台长)
2018年10月5日 已读
这本书是我读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第四本。依然是小人物拼凑的大历史。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期待读到的是女性对男性的评价的不甘,以及在战争中拼搏自己的地位。然而细细读下来,我意识到我骨子里还是精英主义吧,所以女权上我也倾向于精英女权主义,是不好的。这本书里的女性大多是二战时豆蔻年华的女孩子,也就是我外婆那一辈的人,既受传统思想熏陶,也受共产党的爱国爱党教育的熏陶。她们上战场,绝不是为了证明自己,而是因为爱国报国。而在战争中她们痛苦,是因为“做不了女孩子做的事情”。所以如果是想看符合今天女权精神的内容的话,就会失望。里面提到,是因为男孩子从小就被培养去战争,而女孩子没有,所以才会想这么多“乱七八糟的”爱美打扮、心疼人命。那么,在今天这个和平年代里,男女对于生命的思维差异还有那么大吗?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二战 历史 女性 战争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8.6 (732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2019年4月9日 已读
读完了。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希望以后我写日记也有如此的表达能力。hbo出了剧,有一点点想看,但是不知道主角的这么多心里独白会怎么表现出来。主角作为一个成长者,她的自我意识挖掘是慢慢而彻底的。到最后她终于发现自己完全不属于那里,那时她16岁。这本书很真实,让我思考起了我小时候。我小时候虽然也挺多drama的,不过很幸运地是我可以安心学习,而且深知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主角的成长环境让她价值观最认同的朋友只停留在小学的朋友,我价值观最认同的朋友随着长大越来越多,所以并不会经历这样一直“双生花”的对比状态。我生命中最像主角的这个阶段大概是上小学之前,和我差不多大的表姨一起玩的时候。她没读大学,在我大一时怀孕生子,现在不知道离婚了没有。我觉得她的成长环境就像本书里的那个社区,凝滞。
2017 埃莱娜·费兰特 外国文学 女性 小说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5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2019年4月30日 已读
开头迎来熟悉的细腻程度,描写共感的愤怒涌进血液,但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感觉。/ 连续两个晚上熬夜读完了。好久没有这种想要一直读书的感觉了。这本书的描写实在是太棒了,把故事用一种咀嚼的方式写出来,引发我的解读和思考。我已经等不及看电视剧要怎么把这些故事拍出来了,只有HBO能做到把那些虽然是日常发生但人们都不愿意接受的丑陋行为拍出来。/ 本书里莱农和莱拉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两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对方,互相催化发掘自己的过程,一起与命运抗争,逃出束缚。我觉得我的生命里都没有这样的一个人,能让我一直不依不饶地发现我所有的成就和缺陷都或多或少地来自这个人。今天看99,里面的I don't give a hoot很洗脑,可能I don't give this much hoot to anyone。
2017 埃莱娜•费兰特 女性 小说 意大利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8.8 (52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2019年5月2日 已读
啊,停不下来。/我惊了。莱农在她没有确立好价值肯定体系的时候就怀孕生育了,使得后来她在养育过程中失去了原来的价值肯定来源的时候她失去了自我,她开始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后来,她和莉拉一样,再次因为要得到一个理想形象的肯定,开始往那个方向捯饬自己,重新找到了自我。我觉得从这本书开始我才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影子,前几本对我来说都太低幼阶段了。从这本书中我得到的启示是,想要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就先要确立好自己的价值肯定体系。
2018 埃莱娜·费兰特 女性 小说 意大利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9.2 (500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2019年5月5日 已读
根本停不下来。/看完了。实在是太好看了。/如果想要客观看待一段感情,就必须保持独立,因为当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等着一个渣男赚钱养她的时候,她并不能做到辩证地说“噢,他吸引我的地方也正是他毁灭我们关系的地方,所以我应该不那么依赖他。”/失去孩子的灾难性在于那些不确定性。人类是最不能受不确定性的折磨的了,更别说这个风险标的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看起来对自己生活掌控力如此强的人,可能正是因为对掌控力十分敏感,所以一旦出现失去掌控的情况,就痛苦十分;反而是习惯了失控的人才过得比较有谱。/这四本书对我的写作方式有极大的启发,十分感谢。我会经常想拿出来重温的,如此动人的书。
2018 埃莱娜·费兰特 女性 小说 意大利
黑箱 豆瓣 Goodreads
Black Box
9.1 (295 个评分) 作者: [日]伊藤诗织 译者: 匡匡 中信出版集团 2019 - 4
【内容简介】
性侵的案发现场,隔绝的私密空间,被称为“黑箱”,而揭开这个“黑箱”时,暴露出来的则是调查机构与司法体系中的更为巨大的“黑箱”。
本书是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2015年,4月3日,伊藤诗织就工作签证问题与当时TBS电视台华盛顿分局长、首相晋三传记作者山口敬之相约进餐会谈,却遭对方性侵。之后的一年,面对媒体、社会、司法的重重壁垒,她不断诉诸法律……为何司法系统无法制裁伤害女性的人?作为弱势群体的女性,在社会不公、大众冷漠、舆论暴力兴盛的今天,应当如何生存、如何自救?
“在日本,女性公开承认遭受性侵不可想象,我并非勇敢,只是别无选择。”
【编辑推荐】
•日本#MeToo运动核心事件全纪实,非虚构版《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作为事件当事人,作者伊藤诗织是日本首位公开长相和姓名控诉性侵的女性
•作为独立女性,从迷茫无助,到勇敢发声。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认知,以坚韧之姿直面司法壁垒
•作为资深记者,用坦诚态度记录内心感受,用冷静笔触解析事件全过程,用莫大勇气反思社会沉疴
•荣获日本第7届自由报道协会奖大奖,授权全球多个语种
•BBC为其制作的纪录片《日本之耻》引发全球热议
•梁鸿、蒋方舟、苏枕书、淡豹、陈希我合力推荐
【名人推荐】
当#MeToo运动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发酵、扩大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在权力结构的深处,女性地位并没有真的得到提高。我认为,如果#MeToo运动能够真的深入下去,那么将发生的社会变革决不仅限于男女关系层面的变革,而是对深层文化偏见的动摇,对权力结构的重新设计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又一次契机。但让人担心的是,如果#MeToo只是被当作一段时间内的“新闻”,那么灰尘下落之地,将无人涉足,也注定会被遗忘。
——梁鸿 著名作家,学者
不知道会不会有那样的时代到来:人们读到这本书,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血泪,会非常震惊,像我们常常痛惜过去人们的遭遇一样痛惜我们的遭遇。这是诗织的抗争与记录带来的重要意义,我们都在这场战争里。
——苏枕书 青年作家
这是一本关于“日本之耻”的书。作为“耻感文化”之国,日本人的“耻”是否包括性之“耻”?在性中强奸是否是“耻”中之“耻”?伊藤诗织的遭遇让我们看到日本社会对强奸之“耻”的漠视,相反,受害人的控诉却被视为不知“耻”。
——陈希我 作家
2021年2月23日 已读
比纪录片更直面残酷,更详细描述各方面的迫害。果然文字的力量不可小觑,比起纪录片,许多埋藏在心底的情感和叙事还是文字才能表达。有些人打低分说“太主观,不客观”,我给气笑了。这些人想把强奸写得怎么客观?是不是要效仿日本警察,把人偶放到受害者身上抽插问“是不是这样强奸你的”才客观?伊藤诗织是多么的优秀,从小就自立自强,可是遇到强奸她还是第一时间怀疑自己,不敢承认自己是受害者。当她和父母说时,她爸爸说“你应该更生气的啊?”所以不够爱自己是自己的错,爱自己更加错——你就是个物件。这就是东亚文化对女性在精神上的压迫。这种环境不变,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爱自己。
2019 伊藤诗织 女性 日本 社会
小妇人 豆瓣
Little Women
8.3 (54 个评分) 作者: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译者: 刘春英 / 陈玉立 译林出版社 2004 - 1
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海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米,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马奇一家有四个姐妹,生活清贫、简单而又温馨。四组妹性格迥异;老大梅格漂亮端庄,有些爱慕虚荣;老二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三贝丝善良羞涩,热爱音乐,老四埃米聪慧活泼,爱好艺术,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所有时代的所有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低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赵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2020年1月11日 已读
太令人失望了,乔最后办的学校也是专供男孩,恶心死了。感觉故事的发展都不是根据人的实际判断,而是根据人设走的,而且全部角色人设极为生硬,乔的桀骜不驯居然集中体现在“不嫁有钱人”上,因此拒绝了劳里;这就算了,她却又感到孤独,然后巴尔教授适时再次出现,她居然就恋爱脑了。那段陷入爱情的描写太生硬了,强行不爱爱了十多年的劳里,爱上就相处了几个月的巴尔,就因为巴尔是个穷人。劳里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看不起穷人的样子,也没有对乔要求她要有贵族的礼仪穿着,反而是一直很在意高尚的品德,也很支持乔的写作,乔拒绝劳里简直是盲目。后来爱上艾美的描写也很后宫,什么“你们的位置对换了”,我吐了。不就因为艾美的人设是进入贵族社会吗,所以安排劳里给她。在搞这些恋爱有的没的情节之前,家庭的描写还是很好的,姐妹情很动人。
女性 小说 文学 爱情 美国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4 (1028 个评分) 作者: 林奕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 - 2
令人心碎却无能为力的真实故事。
向死而生的文学绝唱 打动万千读者的年度华语小说。
李银河 戴锦华 骆以军 张悦然 冯唐 詹宏志 蒋方舟 史航 等多位学者作家社会名人郑重推荐。
痛苦的际遇是如此难以分享,好险这个世界还有文学。
我下楼拿作文给李老师改。他掏出来,我被逼到涂在墙上。老师说了九个字:“不行的话,嘴巴可以吧。”我说了五个字:“不行,我不会。”他就塞进来。那感觉像溺水。可以说话之后,我对老师说:“对不起。”有一种功课做不好的感觉。
小小的房思琪住在金碧辉煌的人生里,她的脸和她可以想象的将来一样漂亮。补习班语文名师李国华是同一栋高级住宅的邻居。崇拜文学的小房思琪同样崇拜饱读诗书的李老师。
有一天李老师说,你的程度这么好,不如每个礼拜交一篇作文给我吧,不收你周点费。思琪听话地下楼了。老师在家里等她,桌上没有纸笔。
思琪的初恋是李老师。因为李老师把她翻面,把他的东西塞进去。那年的教师节思琪才十三岁,这个世界和她原本认识的不一样。 如果这是爱情,为什么觉得暴力?为什么觉得被折断?为什么老师要一个女学生换过一个女学生?如果这不是爱情,那满口学问的李老师怎么能做了以后,还这么自信、无疑、无愧于心?
故事必须重新讲过,与房思琪情同双胞的刘怡婷,接到警局通知,去带回神志不清,被判定疯了的房思琪。透过思琪的日记,怡婷得知思琪五年中的所见所思……
嫁入钱家的许伊纹,是两位少女的忘年交,二十余岁的她,是两位少女的文学启蒙者同时也是丈夫家暴的沉默受害者…… 升入大学后的郭晓奇仍旧爱着高中时的补习教师李国华,而这位文质彬彬的补习教师并不只有平时人们眼中受人尊敬的老师形象的一面……
这是一部惊人而特别的小说,小说作者既具有高度敏锐的感受力、又是一个近距离目击者,使这整件事像一个“幸存的标本”那样地被保留下来。整本书反覆地、用极度贴近被侵害者的视角,直直逼视那种“别人夺去你某个珍贵之物”的痛苦──且掠夺之人是以此为乐。
2020年5月12日 已读
开头的遣词造句简直看不懂,后来渐入佳境。给五星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写出这样的故事给社会敲响警钟,挽救、关怀千千万万个房思琪。真不愧是描述“社会的强奸”,我看到几个女孩一直忍耐受苦气得发疯,但因为她们的确对加害者有好感,社会不承认不接受她们这些不完美受害者(感觉最后一章的内容需要更多笔墨),所以才把自己心中的疑问埋起来,所以才必须爱上李国华。我一开始觉得怎么好像美化了这些人渣,后来才醒悟是我也有“坏人就必须坏到透顶,做的事也烂到底”的定势思维。这社会不把性放到台面上认真讨论的后果就是大家都对性只有自己模糊的想象,现实中的性爱不符合预期就调整自己的预期,结果有权者越调越利于自己,无权者越调越不利于自己,失去调控只会越来越极端。希望可以变得更开放。
2018 台湾 女性 文学 林奕含
She Said 豆瓣 Goodreads
9.8 (10 个评分) 作者: Jodi Kantor / Megan Twohey Penguin Press 2019 - 9
From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reporters who broke the news of Harvey Weinstein's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the thrilling untold story of their investig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MeToo movement
For many years, reporters had tried to get to the truth about Harvey Weinstein's treatment of women. Rumors of wrongdoing had long circulated. But in 2017, when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began thei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minent Hollywood produc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is name was still synonymous with power. During months of confidential interviews with top actresses, former Weinstein employees, and other sources, many disturbing and long-buried allegations were unearthed, and a web of onerous secret payouts and nondisclosure agreements was revealed. These shadowy settlements had long been used to hide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but with a breakthrough reporting technique Kantor and Twohey helped to expose it. But Weinstein had evaded scrutiny in the past, and he was not going down without a fight; he employed a team of high-profile lawyers, private investigators, and other allies to thwart the investigation. When Kantor and Twohey were finally able to convince some sources to go on the record, a dramatic final showdown between Weinstei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was set in motion.
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Kantor and Twohey for what followed the publication of their initial Weinstein story on October 5, 2017. Within days, a veritable Pandora's box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was opened.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came forward with their own traumatic stories. Over the next twelve months, hundreds of men from every walk of life and industry were outed following allegations of wrongdoing. But did too much change--or not enough? Those questions hung in the air months later as Brett Kavanaugh was nominated to the Supreme Court, and Christine Blasey Ford came forward to testify that he had assaulted her decades earlier. Kantor and Twohey, who had unique access to Ford and her team, bring to light the odyssey that led her to come forward, the overwhelming forces that came to bear on her, and what happened after she shared her allegation with the world.
In the tradition of great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She Said tells a thrilling story about the power of truth, with shocking new information from hidden sources. Kantor and Twohey describe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reporting for the #MeToo movement, but the inspiring and affecting journeys of the women who spoke up--for the sake of other wome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for themselves.
2022年12月20日 已读
metoo的两个事件,惊心动魄。Weinstein案说的是现行的institution让在工作中被侵害的女人们缺乏将性骚扰犯绳之以法的guidelines,发声之后除了被扫地出门,settlements是唯一能得到补偿的方式,但是如果想要赔偿就必须签NDA,让性侵犯的隐私得到保护。Kavanaugh案展示了在一个性骚扰文化被合理化的社会里,institution男男相护,女性即使有视频证据也会被歪曲事实,被解读成别有用心,更何况通常“只有一面之词”的受害者。这两个案子都表现了律师的重大作用,既有为free press保驾护航的Mcgraw,也有借女权律师身份为性侵犯公关形象、顺便用代理原告的经验帮被告的Bloom,还有只想增加自己媒体曝光率的搅屎棍Avenatti。只有推动法律改革才有用。
女性 媒体 美国
包法利夫人 豆瓣
8.5 (85 个评分) 作者: 福楼拜 译者: 李健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女子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其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多次再版,经典永远是经典。小说是阅读量极大、受众范围极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其文学性和故事性的紧密结合,吸引文学及文学以外的大量读者。小说往往将现实压缩,以文学的形式反映真实的、深刻的社会现象、社会背景,或者反映某种思想、某种哲学观念甚至某种宗教信仰。
2020年9月8日 已读
好真实好讽刺。庆幸是在我已经对社会有了解了才看,所以既能看得出描写有多精准,也不至于随便把故事传达的精神奉为真理。话说2014年的电影拍得一点都不还原,Ezra Miller把莱昂演得仿佛对女主一点都没动情,对他这部电影的滤镜减了一大半。不懂为什么2010年之后好莱坞拍这种名著电影总是拍得像白开水一样,除了布景和服装一无是处。夏尔也太惨了,他爱得卑微、死得也卑微,他这一生被嫌弃是因为卑微,又因为被嫌弃而变得更卑微。在感情里还是要清晰认知到自己需要什么而被需要什么才行。
女性 小说 法国 福楼拜
My Own Words 豆瓣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Ruth Bader Ginsburg Simon & Schuster 2016 - 10
In this collection Justice Ginsburg discusses gender equality, the workings of the Supreme Court, being Jewish, law and lawyers in opera, and the value of looking beyond US shores when interpreting the US Constitution. Throughout her life Justice Ginsburg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a prolific writer and public speaker. This book’s sampling is selected by Justice Ginsburg and her authorized biographers Mary Hartnett and Wendy W. Williams, who introduce each chapter and provide biographical context and quotes gleaned from hundreds of interviews they have conducte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book from Supreme Cour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a comprehensive look inside her brilliantly analytical, entertainingly wry mind, revealing the fascinating life of one of our generation's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in both law and public opinion” (Harper’s Bazaar).
My Own Words “showcases Ruth Ginsburg’s astonishing intellectual range” (The New Republic).
Witty, engaging, serious, and playful, My Own Words i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women and “a tonic to the current national discours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1年1月14日 已读
读完更痛惜她的离世。首先是RBG的案子都非常精彩,她为推进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的辩述和例证都很棒,现在最高法院没了她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么强有力的dissenting opinion。其次是美国宪法的诠释原来有这么多流派(比如新上任的Barrett就是originalist),也了解了美国最高法院的运行机制,现在没了最senior最liberal的她,保守派又这么多人,真是令人害怕。给RBG可以打五星,可是本书的编排却略令人失望,从讲完RBG遇到她老公之后到被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之前有一段讲了非常多其他人的部分,问题是这一部分只讲了RBG是怎么描述这些人的,没有表达清楚这些人和RBG的过去、未来甚至当时的人生有什么关系,插在中间实在不妥,还有大量很难听清的宴会录音,听那里的时候差点想弃书。
传记 女性 法律 美国
厌女 豆瓣 Goodreads
女ぎらい
9.1 (766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王兰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
《厌女》不是一部纯理论性著作,而是运用女性主义理论针对日本当代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实践性分析。《厌女》处理了广泛的日本题材,其中既有文学性的,比如谈到小说家吉行淳之介、永井荷风、林真理子等,更多的则是社会性的。上野千鹤子谈到的许多现象,尤其是家庭的、婚姻的,在中国也有很类似的情况。知性的读者会从这些论述中获得强烈共鸣并得到理论上的指引。
2021年2月1日 已读
有很多专业名词却不晦涩,字字珠玑 / 厌女症就是绝不将女人视作与男人平等的性主体 / 好,现在我也有理论武装了,所感受到的都有了点理论支撑。最近已经看到很多“不知全貌,但女的就是对的”的评论,感觉姐妹们觉醒形式一片大好,因为对抗厌女症,就是要从不第一时间反省女性有哪里做得不好开始。但是毕竟还只是我活的微博和豆瓣是这样,我就认识一个女生只玩知乎,还认为知乎上都是“理性观点”“没有仇女”,她都出国读书了还这样,难以想象其他没有资源的女生是怎样。我永远和厌女症抗争!我已经和讨厌自己作战了半辈子了,颇有成果,我还要继续抗争,还要鼓励更多的人勇敢抗争!
女性 日本 社会学
碎片 豆瓣
La frantumaglia
8.9 (10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10
《碎片》(2016)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20 余年来的书信、访谈和散文集。作家在书中袒露了自己对写作风格和主题的探索历程,并回顾了自己经历的自我怀疑和突破,这些对话睿智地诠释了女性和家庭、神话和文化、城市和记忆,以及作家和读者的复杂关系。《碎片》既是深入费兰特的文学世界的指引,同时也是一份智性、鲜明而坚定的文学宣言。
全书按年代分为三辑:第一部分“碎片1991—2003”是作家和出版人的书信往来,重点讨论了《烦人的爱》中母亲的身体与写作的隐秘联系,也收录了她和导演就该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的细致商榷,还包含了作家从未被发表过的一些创作片段;第二部分“拼图2003—2007”收录了作家和导演就《被遗弃的日子》的电影改编进行的往来书信,以及她在前三本小说中探寻的不同方向;第三部分“书信2011—2016”收录了自“那不勒斯四部曲”出版以来作家接受的部分书面采访,读者可以窥见作家对这部小说的解读,以及对女性写作的历史和任务的犀利看法。
本书标题“碎片”(frantumaglia)来自作者的母亲常用的方言词汇,指遭遇矛盾和混乱的个体体会到的痛苦,但作家将其发展为自己的文学理念,并尝试在多年的创作中释放这个词汇背后的解放力量:作家要利用这种旋涡般的力量,直面失控的风险,抵达令自己、令读者陌生的真实经验。
2022年6月18日 已读
埃莱娜费兰特粉丝必读,越读她的文字越爱她。她对自己写作的认知非常清晰,就是要把“平衡是短暂的、混乱是永远的”这种生活状态描述出来;而且她还说写作是虚荣的,怪不得她会把“真实”看做自己写作的责任,这是文字拥有强大力量的人的担当。另外,她在女性主义上的描述也颇有启发性。她对她母亲的感受和她童年的感受都写得很真实,让我更欣赏《消失的女儿》了。她对女性受限、各种力量想让女性个性消失的描述也讲得很好,这些体会体现在她书里的角色的经历里,让读者跟随她感受女性的羞耻和不甘,让像我这样的女性拾回了自己因为耻感而不敢使用的表达,从而能更好地表达自己、接受自己。真希望有越来越多这样接纳真实的女性创作者。
2020 女性 意大利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291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2022年12月29日 已读
负责任的记者真的能改变社会。这本是读完《SHE SAID》之后短时间内又读到的记者写的书,也是和女性权益相关的。本书描写的日本警方的作为实在是恶劣得难以置信,公权力不被监督的后果就是国民像蝼蚁一样被践踏,像本文受害者一样,死前不仅得不到警方保护还被懒汉警察冷嘲热讽,惨死后还被警方颠倒黑白来推卸责任。本事件推动了性骚扰立法给了人一丝希望,起码整个institution还没有沆瀣一气。但是如作者所说,法律是由人来执行的,立法只是起点。书写/翻译得就是作者老本行的小报水平,好看但是不精练,所以没给满星。很适合坐飞机之类的时间一口气读完。
女性 媒体 日本
Good and Mad 豆瓣
作者: Rebecca Traister Simon & Schuster 2018 - 10
2022年9月18日 已读
除了Beautifully defended and boosted women's unapologetic anger之外,也分析了16年大选前后发生的社会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性别和种族权力结构,其中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发现是“虽然总是有色女性先抗争,但总是白人女性的权益先得到保护”。最后几章讲女性在愤怒中empower自己的故事非常好,训练弱势群体参与政治非常有意义,看得我赶紧去给EMILY's List捐款支持了,还关注了几个组织,想也去接受教育。“Be angry for them! Be angry with them!”
女性 政治学 美国
The Women Who Flew for Hitler: A True Story of Soaring Ambition and Searing Rivalry 豆瓣
Hanna Reitsch and Melitta von Stauffenberg were talented, courageous, and strikingly attractive women who fought convention to make their names in the male-dominated field of flight in 1930s Germany. With the war, both became pioneering test pilots and were awarded the Iron Cross for service to the Third Reich. But they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different and neither woman had a good word to say for the other.Hanna was middle-class, vivacious, and distinctly Aryan, while the darker, more self-effacing Melitta came from an aristocratic Prussian family. Both were driven by deeply held convictions about honor and patriotism; but ultimately, while Hanna tried to save Hitler's life, begging him to let her fly him to safety in April 1945, Melitta covertly supported the most famous attempt to assassinate the F?hrer. Their interwoven lives provide vivid insight into Nazi Germany and its attitudes toward women, class, and race.Acclaimed biographer Clare Mulley gets under the skin of these two distinctive and unconventional women, giving a full-and as yet largely unknown-account of their contrasting yet strangely parallel lives, against a changing backdrop of the 1936 Olympics, the Eastern Front, the Berlin Air Club, and Hitler's bunker.
2022年7月15日 已读
两位女性在父权机制里夺得这么高地位,经过了这个机制的层层筛选,却在性格上、价值观上、甚至种族上都有截然不同的地方,真的很神奇。本书虽然对Hanna的成就进行了客观描写,但是到结尾很明显对她的选择是持批判态度的。即使Hanna本人简直是父权社会被荼毒的典型,满脑子除了飞行外就是怎么让爸爸骄傲和把其他女人挤下去,我也希望这本书不要这么明显地批判Hanna,把她所有言行都归为“她自己的选择”,毕竟书里也提到了女性是怎么被规训的,也提到说女性更加会被批判,怎么到结语就这么不加掩饰地批判Hanna呢。我倒觉得Hanna已经到了一种“恐同即深柜”的境界了,张口就来向外造谣说Mellita追求自己不成,这么具体的谣是怎么在她脑中形成的就很耐人寻味。
二战 女性 德国
蕾蒂西娅,或人类的终结 豆瓣
Laëtitia, ou la fin des hommes
8.5 (19 个评分) 作者: [法] 伊凡·雅布隆卡 译者: 陈新华 / 柯玲香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4
本书是一本非虚构类文学作品,围绕2011年震惊全法国的一起少女凶案,作者花费两年时间,采访了与此案有关的众多人物,通过丰富的细节重建了关于受害者蕾蒂西娅的一切,也重建了蕾蒂西娅的人生轨迹与最后的遇害时刻。作者以全方位视角展现了一个当代法国女孩戛然而止的一生,蕾蒂西娅的人生片段恍如回忆散文,而探案过程则如揪心的侦探小说;同时本书也剖析了法国当代社会方方面面存在的问题,回溯了产生这一悲剧的原因,给人们以警示的作用。
成为母亲 豆瓣
A Life’s Work:On Becoming a Mother
7.4 (30 个评分) 作者: [英]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 译者: 黄建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没有女人天生是母亲
洞幽察微的生育记录,道出女人的焦虑与煎熬
感谢时代,生育终于也和婚姻一样成为了可讨论的问题
怀孕生子不仅区分了男人和女人,也区分了女人和女人。怀孕生产后,女人对于存在的意义的理解发生了巨变。她体内存在另一个人,孩子出生后便受她的意识所管辖。孩子在身边时,她做不了自己;孩子不在时她也做不了自己。人类的每一位成员都会经历从出生到独立这一异常艰辛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征用某个女人的一段生命。
《成为母亲》忠实地呈现了这段生命。它是一种寻常生活从不可见、不可感,向激烈的热情、爱与奴役转变的过程,它还是一种束缚,一种妥协。
身为女人,成为母亲是什么感受?照顾一个幼小的婴儿又是什么感觉?而当孩子长大,有了自己的意识,母亲又作何感想?英国作家蕾切尔·卡斯克记下了自己那一年包含多重面向的的经历:个人自由、睡眠和时间的终结,对人性和艰苦工作的重新认识,追寻爱的真谛,游走在疯狂和死亡之间,对婴幼儿的情感体验,对母乳喂养的思考……
夜的女采摘员 豆瓣
7.2 (11 个评分) 作者: 文珍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8
【编辑推荐】
★ 老舍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文珍,十数年小说创作生涯之后,积蓄已久的力量性转型,一次突破自我的全新面向:为消逝者建造故事,为无名者立传,为孤独者道出深情,为脆弱者重建爱的秩序。
.
★ “我理解一切因为我是一切,夜晚,静默,生命的暗影,微小的爱”
在弱 小被视为原罪、孤独被视为可耻的年代,那些微不可见的个体如何讲述爱与痛与不舍?
“理解”与“我是”构成了本书的关键词,共情的视角贯穿始终,这些故事是“我”与“一切”所能发生的最温柔共振。
.
★细不可闻的叹息,蜉蝣的爱情,弱者的共同体,世间的尘埃,
一本献给孤独者与易碎之心的故事集:
柔软不该是一种罪名,再微小的叹息也能汇流成河,不要害怕燃烧殆尽,灰烬中心是一颗黄金的眼泪。
.
★温柔与悲悯,克制与清醒,真正属于我们时代的女性写作:
直白但存着善意,哀矜并交付真心,以金句著称的文珍回归平静俭省的叙事,不溺于修辞,不展示奇情,而是更加耐心地观察生活,关心大时代里更具体、更幽微、更个人化的内心真实。
.
在女性书写的谱系中,文珍站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她站在特定的人群之中。她笔下的“她们”和进城务工人员一样,构成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动力基础:女性、社会、文化和审美,文珍处在种种幽暗小径的交叉点上。
——李敬泽
.
★ “表面的失序世界背后,仍然存在着更多、更坚固的美, 它让我们继续爱人及人所栖居的世。 努力面对糟糕的事,并试图做点什么,改变它。”
——文珍
.
【内容简介】
无望与热望,鬼魂与尘埃,
乌鸦的暗恋与刺猬的柔软,
种种孤独,恐惧,天真,狂喜,全部和我相关
.
“三和大神”,“蚁族”青年,沉默的小孩,隐忍的女子……在这本全新的小说集中,文珍写尽了那些时代的断裂过程中掉进了缝隙里的人,他们是被生活之手高高扬起又轻轻落地的尘埃,也是黑暗水面之下拼力凫游的无名者。跟白日里明亮的一切比起来,发生在暗处的弱者之爱更让人动容,这爱里既有温柔又有污秽凄苦,有寄居蟹般贪婪又无望的情和欲,也有注定消逝的事物与当下生活状况发生冲撞后的无尽失落……所谓“夜的女采摘员”,就是以理解之眼,共振之手,去采撷那部分更黑暗,更微不可见的,更转瞬即逝的情感与内心真实,在日常的风暴中写下温柔颂歌,在失序的世界里重建爱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