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
爱说教的男人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
7.5 (96 个评分) 作者: 【美】丽贝卡·索尔尼特 译者: 张晨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5
· 分析“沉默的女性”作为一种社会想象背后深刻的历史成因和权力结构
· 视野宽阔,论证充分,从全球女性的共同命运和普遍承受的身体和思想暴力出发
· 不允许女性发声的权力和对女性施加身体暴力的权力是同一种
· 作者是美国当下极具代表性的公共作家,2004年与乔布斯一起荣获《连线》杂志Rave大奖
______
《爱说教的男人》是一本旨在打破女性被动沉默角色的散文集,创作缘起是女作家亲身经历的一次“男性的说教”(mensplain):在一次聚会上,一位男士对着作家本人滔滔不绝大谈她新近出版的关于摄影的一本书,即使他对该书的内容一知半解。
索尔尼特有力地印证了男性如何长期霸占说教者和审判者的位置,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女性的声音和观点则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甚至不可信,这种错位和扭曲导致女性几千年来的被动噤声。从触目惊心的强奸文化,到结构性的家庭暴力,再到桑塔格和伍尔夫在“不可知性”上的分歧,作家通过犀利的论述,审视了针对女性的制度性暴力是如何通过厌女语言、对女性身体的物化和对性别暴力的美化等而持续得到强化。
索尔尼特勾勒了女性悲剧的共同命运,女性就像神话中被诅咒的卡桑德拉,因为挑战男性权力,她的预言和见证无人相信。这本书呼唤社会打破卡桑德拉式的诅咒,让女性不再是处于永恒的隶属地位的客体,在社会制度和想象空间层面获得双重解放。
——————
媒体推荐
拥有到场和说话的权利是生存、尊严与自由的基本条件。我非常感激的是,在经历过早年那些有时因为屈从于暴力的被迫沉默之后,我成长为一个可以发声的人。这让我将永远站在不能发声的人那一边。
******
在这组充满个人色彩但又中立冷静的散文中,索尔尼特鞭辟入里地呈现了之前不曾被描述,甚至不曾被认识的那种熟悉的女性体验。——《纽约时报》
******
至关重要的女性主义文本。——《新共和》
******
在这本通畅易读的散文集中,索尔尼特探讨了诸如性别和权力这类庞大的主题。她的文字坦诚而睿智,本书是深入探讨女性主义和当代社会议题的必读著作。——《旧金山纪事报》
知晓我姓名 豆瓣
Know My Name
9.5 (109 个评分) 作者: [美]香奈儿·米勒 译者: 陈毓飞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0 - 8
☆ 屡获大奖的现象级畅销书!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自传类大奖,《华盛顿邮报》《纽约书评》《时代》年度十大好书,《芝加哥论坛报》、《魅力》、Elle年度书籍,《科克斯书评》年度推荐回忆录;
☆ 震撼全美的勇气之书!希拉里、崔娃激赏推荐,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 要的历史文档之一;
☆ “斯坦福性侵案”全纪录,受害者实名讲述直抵人心,获取正义的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精神施暴;
☆ 与所有受伤的心灵同在!呈现受害者漫长的疗愈过程,将感动与力量带给每一颗有过创伤的心灵;
☆ 非虚构写作典范,优美的文学书写,清晰逻辑推理,透视美国Me Too运动的风起云涌。
————————————
2015年1月,斯坦福大学性侵案震惊全美。犯罪嫌疑人布罗克·特纳是一名曾参加过奥运会预选赛的游泳新星。
面对法庭的不公审判,受害者化名为埃米莉发表法庭陈述,这份陈述被认为是继《汤姆叔叔的小屋》以来美国最重要的历史文档之一。在案件影响下,加州罢免庭审法官并改变性侵立法。
她不是埃米莉,她是香奈儿·米勒,一个华裔女孩,中文名字是张小夏。
她不是符号般的受害者,而将在书写中为自己、为所有曾遭受伤痛的女孩重新获得疗愈、尊严和力量。
————————————
这个美丽、饱含力量、重要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新寻回自我的行动,它值得被广泛阅读,尤其是下一代的青年男性。米勒的文字是我们的目标和地图。她是我们珍视的宝藏。——《纽约时报》
在《知晓我姓名》中,我们每分钟都与米勒同在,感同身受,在记录庭审的章节里甚至不忍卒读……米勒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平实、精准却感人至深。——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米勒展现了一桩强暴案件的受害者获取正义有多么困难,这个过程如何变成第二次施暴。虽然米勒的笔触不时充满愤怒,但她始终致力于宽慰,向其他有同样受害经历的人提供获救的途径。《知晓我姓名》不仅激发我们的勇气,更在结局充满救赎的希望。——《华盛顿时报》
米勒与庞大的性侵受害者群体分享着同一种语言,她将自己的痛苦放置于这个群体的普遍背景之中。在一个要求受害者保持沉默的世界里,《知晓我姓名》以毫不畏惧的气势展现了作者坚毅、惊人的强大存在。——《卫报》
《知晓我姓名》既是公开的怆痛,也是自我的疗愈,既是沉默的饮泣,也是大声的呼喊……它不仅仅是一份成功的控告书,也是一只向你伸出、邀请你与她共同战斗的手。——Elle
Hunger 豆瓣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Roxane Gay Harper 2017 - 6
From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author of Bad Feminist, a searingly honest memoir of food, weight, self-image, and learning how to feed your hunger while taking care of yourself.
伊莎贝拉 豆瓣
Isabella: The Warrior Queen
8.2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克斯汀·唐尼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5
☆☆☆☆☆西班牙历史上最伟大女王的炼成☆☆☆☆☆
克斯汀•唐尼成功地恢复了伊莎贝拉在历史中应有的地位。伊莎贝拉是史上最令人着迷也最有争议的女性之一,这是一部令人手不释卷的新传记。
——阿曼达•福尔曼,《纽约时报》畅销书《乔治亚娜:德文郡公爵夫人》作者
伊莎贝拉女王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女性之一。她为现代欧洲与美洲奠定了基础,在这方面的功绩超过当时的任何人。克斯汀•唐尼运用穆斯林、犹太和基督教史料,写下这部精彩纷呈的传记。
——杰克•韦瑟福德,《纽约时报》畅销书《成吉思汗与现代世界的构成》作者
克斯汀•唐尼笔下的中世纪历史如同现代悬疑小说一般引人入胜。伊莎贝拉女王的时代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关键时刻。
——迪尔德丽•贝尔,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作品《塞缪尔•贝克特》作者
在这部令人惊艳的传记中,克斯汀•唐尼将历史上最强大的女王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伊莎贝拉对世界的重大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一直延续到今日。
——琳内•奥尔森,畅销书《那些愤怒的日子:罗斯福、林白与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斗争》作者
这是卡斯蒂利亚女王伊莎贝拉的一部扣人心弦的革命性传记。这位颇有争议的西班牙女王赞助了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向新大陆的远航,建立了异端裁判所,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女性统治者之一。
伊莎贝拉出生的时候,基督教渐显颓势,奥斯曼帝国咄咄逼人地迅猛扩张。少女时代的伊莎贝拉受到了圣女贞德的激励。虔诚的贞德将她的人民团结起来,领导他们抗击外国侵略者,赢得胜利。1474年,在绝大部分女性几乎没有任何权利的时代,二十三岁的伊莎贝拉挑战自己充满敌意的兄长和反复无常的丈夫,夺得了卡斯蒂利亚与莱昂的统治权。她此后的功勋业已成为传奇。她结束了延续二十四代人时间的穆斯林与基督徒的斗争,迫使北非入侵者退过地中海。她为统一的西班牙奠定了基础。她赞助哥伦布去往西印度群岛的远航,并在罗德里戈•博吉亚(臭名昭著的亚历山大六世教皇)帮助下,通过谈判,为西班牙争取到新大陆很大一部分的控制权。她还建立了嗜血的异端裁判所,消灭所有反对她的人。此后数百年中,异端裁判所将严重损害西班牙的名誉。不管她是圣人还是魔鬼,没有一位女性统治者比她更有力地塑造了我们的现代世界。在今天的世界,东西两个半球有数亿人说西班牙语,信奉天主教。但由于几个世纪的错误报道,她的成就常常被归功于她的丈夫斐迪南(他勇敢无畏,花天酒地,但伊莎贝拉非常爱他),所以如今历史几乎遗忘了伊莎贝拉的影响。唐尼运用新的学术研究,创作了这部明晰晓畅的传记,讲述了这位聪明绝顶、热忱如火但被遗忘的女性的故事;描摹了驱动她一辈子的那种信仰,以及她主宰的那片充满古老矛盾与阴谋的土地。
喀耳刻 豆瓣 Goodreads
CIRCE
7.6 (71 个评分) 作者: [美]马德琳·米勒(Madeline Miller) 译者: 姜小瑁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 1
我拥有别人认为我不该有的欲望、叛逆和力量。
我拥有会引雷霆上身的一切。
我也会劈开这一切!
----------
【内容简介】
神明、女巫、母亲、凡人
无视、流放、孤立、选择
毁灭者、幸存者、守护者 、重塑者
被驱逐的人、被欺侮的人、抗衡父权和神权的人
……
勇敢掌握自己命运的人!
在太阳神赫利俄斯的神殿中,喀耳刻是古怪至极的孩子——既不像她的父亲那样神性完满,也不像她的母亲那样魅惑诱人。她出生时没能得到祝福和喜爱,连亲生兄妹都排挤她,被众神拒之门外的喀耳刻只好转向凡人世界寻求理解和陪伴。在与凡人的接触中,她逐渐发掘自己的天赋——巫术,其威力甚至能威胁到众神。
宙斯恐惧她的力量,将她流放到偏远的埃亚岛。她在那里磨炼技艺、驯服野兽,并与神话世界中鼎鼎有名的角色相遇——与奥林匹斯神中极其狡诈的赫尔墨斯周旋;去往克里特岛,帮助帕西法厄收服牛头怪米诺陶诺斯;与传奇工匠代达罗斯短暂却收获巨大内心能量的露水情缘;见证美狄亚的疯狂;当然,值得浓墨重彩的还是希腊英雄奥德修斯的造访……
喀耳刻的一生,黑暗又深邃,但她并不是那绝望黑暗的一部分,而是其中奋力逃脱,以期掌控自己命运的生物。这位被弃绝的女性,灵魂如金子般闪耀,迸发出灼人的炽热和光明,用一生谱写了一曲普罗米修斯式捍卫自由的慷慨悲歌。
----------
【编辑推荐】
◆2012年柑橘奖得主、《阿基里斯之歌》作者马德琳•米勒最新作品
◆2019年独立选择奖得主!入围2019年女性小说奖!
◆美国图书馆协会亚历克斯奖!红触手奖!2018Elle大奖!
◆《纽约时报》畅销榜连续在榜16周,全美热卖50万册
◆ Goodreads 2018“读者选择奖”,35万读者评分,评分高达4.2
◆《卫报》《纽约时报》《独立报》《星期日邮报》《华盛顿邮报》等25家媒体年度书单!
◆HBO 改编为8集系列剧,由里克·雅法(《侏罗纪世界》)和阿曼达·西尔弗(《猩球崛起》)担任编剧
◆严歌苓力荐:世上有一种作家,能够化古老的传说为神奇的故事。她让我们不是爱上历史,而是爱上那历史里的人!这就是玛德琳·米勒。
◆让他们见识见识我们的真实面目吧!
◆我拥有别人认为我不该有的欲望、叛逆和力量。
我拥有会引雷霆上身的一切。
我也会劈开这一切!
◆向往自由的女性,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打破与生俱来的枷锁,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
◆永远不要让别人定义你,即使那个人是众神之神宙斯!
----------
【媒体/名人评论】
“对女神故事的一次大胆而颠覆的重构,”这本纽约时报NO.1畅销书“在神话史诗和当下的语境内,重塑了《奥德赛》中最臭名昭著的女巫形象,使之成为一个英雄形象。”
——亚历山大•阿尔特 《纽约时报》
《喀耳刻》将现代女权主义的观念赋予古典文本……看到这个喀耳刻自迷雾中浮现是令人惊叹的,她富有同情心,并且具有21世纪的行为动机。
——《时代周刊》
引人入胜……喀耳刻是属于她自己的英雄。米勒大胆开创了一个女性主义经典叙事……它的核心人物跟我们每个人一样:一位自由的女性,为了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打破与生俱来的枷锁,无论是几千年前,还是现在。
—— O Magazine
狂喜。彻底的狂喜。优雅细腻,真实前卫。故事跌宕起伏,汹涌澎湃。……米勒从荷马的挂毯上抖落灰尘,赋予它光亮、辉煌的色彩和纹理。一部了不起的小说。
——A.J费恩,《窗里的女人》作者
玛德琳·米勒是讲故事的大师,她使喀耳斯容光焕发,栩栩如生——并使古希腊的众神、仙女和英雄们披甲而出。丰富的细节,和如此让人喘不上气来的故事,你会被完全迷住。一部激动人心的小说。
——海伦▪西蒙森,《小矮星少校的最后一站》的作者
《喀耳刻》拥有颠覆性的魔力,这种魔力来自于米勒对美丽、冒险和重塑的敏锐眼光。通过一个与现实格格不入的女主人公的魅力,神明的世界开始鲜活,我们人的世界——它的问题、爱和羁绊——也被照亮。这本书是给所有在阅读中寻找勇气和追求的人的一份厚礼。
——艾菲尼提▪柯娜,《混血儿》的作者
充斥着女性愤怒的喧嚣:被忽视的、理想主义的或令人兴奋的矛盾声音。玛德琳·米勒在她的后续作品《喀耳刻》中反映了女权主义、修正主义的情绪,这部作品让《奥德赛》中的女巫不再是一个男人史诗中的小角色,而是她自己作品中的明星。
——克莱尔每日电讯报,年度选书评语
对于神话和前现代文学的创造性重述来说,这是重要的一年;其中最受欢迎的一部是玛德琳·米勒的《喀耳刻》,这是一部独特的抒情小说,讲述了权力、力量和责任,故事的视角是这位狡黠而又饱受误解的女神。
——艾米丽▪威尔逊,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年度选书评语
为女权辩护 豆瓣
7.7 (6 个评分) 作者: [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译者: 常莹、典典、刘荻 中信出版社 2016 - 5
* 第一部伟大的女权主义著作 * 2005年,《女权的辩护》与《圣经》、《物种起源》等一同入选英国著名作家梅尔文·布拉格评选出的12部影响世界的作品 《女权的辩护》出版于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的经典之作。 这本书或许也有助于视“女权主义”为洪水猛兽的人破除这样的偏见,因为作者写作的年代,根本还没有“女权主义(Feminism)”这个词语,她所使用的说法是“女性的权利(Rights of Women)”。书中谈到了教育、婚姻以及生活中最常见的那些对两性的区别对待,及其造成的对男女双方的不良后果。而“女权主义”追认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为先驱,也因为这种种基本“权利”的不平等,正是女权主义的出发点。 “她国”系列精选了西方关于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如果你对性别议题感兴趣,不妨一读。
奥兰多 谷歌图书 豆瓣
8.8 (12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徐会坛 / 刘漪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 7
《奥兰多》被列入BBC评选出的“100部塑造我们世界的小说”,故事始于十六世纪伊丽莎白时代,历时四百年。奥兰多是一位天真无邪的贵族少年,因深受伊丽莎白女王宠爱而进入宫庭。詹姆斯王登基后,大霜冻降临,奥兰多偶遇一位俄罗斯公主,坠入情网,结果是失恋亦失宠,隐居乡间大宅。奥兰多从小迷恋文学和诗歌,莎士比亚的身影令他难以忘怀,设法与小有名气的诗人格林相识,不料又受戏弄,加之不堪忍受罗马尼亚女大公的纠缠,遂请缨出使土耳其。在君士坦丁堡的一场大火之后,奥兰多变为女子,离开官场,混迹于吉卜赛人之间。再后她返回英国,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结识一批当时著名文人。之后,奥兰多漫长的生命便一直以女人的形象存在,带着前三十年男子的记忆和认知对男女的差异和世界观重新进入新的生活。到故事结尾时,奥兰多已是二十世纪的获奖诗人,回到那贯穿全书、象征传统的大宅,来到大橡树下,回顾她对文学与诗歌的永恒的追求。
到灯塔去 Goodreads 豆瓣
7.6 (9 个评分) 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邹云 / 李筱莹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20 - 9
《到灯塔去》是弗吉尼亚·伍尔芙于1927年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本准自传体的意识流小说。小说以“到灯塔去”为贯穿全书的中心线索,记录了拉姆齐一家及其几位客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生活经历。《到灯塔去》是伍尔夫最完美的一部作品,对文学史的贡献卓越而深远。小说无论是创作视角还是心理描写,抑或意识流手法,都极具艺术色彩。伍尔芙对女性气质的理解以及对性别意识的见解成为本书创作的思想内核。
风的女儿 豆瓣
The Women Who Flew for Hitler: The True Story of Hitler's Valkyries
9.5 (6 个评分) 作者: [英]克莱尔•马利(Clare Mulley) 译者: 姜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1 - 5
本书是一部非常引人入胜的双人传记作品,讲述了纳粹德国两位受过高度嘉奖的女试飞员的故事。
汉娜和梅利塔战胜了舆论对女性的偏见,在20世纪30年代男性占主导地位的德国飞行领域为自己争得了一席之地。她们在战争中成长为首屈一指的试飞员,并且凭借自己对第三帝国的卓越贡献获得铁十字勋章。然而,两人的命运截然不同,她们也不能苟同对方的抉择。出身中产阶级的汉娜是雅利安人,而不爱出风头的梅利塔来自普鲁士贵族家庭,两人都怀有深深的荣誉感和爱国主义情怀。然而在最终,1945年,汉娜恳求希特勒同她一起逃出柏林,企图挽救其生命;而梅利塔却暗中支持最著名的元首刺杀计划,并为此付出了血的代价。两人交织的人生让读者有机会洞悉纳粹德国及其女性、阶级和种族的态度。著名传记作家克莱尔•穆利通过深入挖掘两位非传统女性,通过1936年奥运会、东方战线、柏林航空俱乐部和希特勒地堡等背景,描绘了她们非凡而又杰出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Gender Trouble 豆瓣 Goodreads
9.7 (6 个评分) 作者: Judith Butler Routledge 2006 - 5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1990, Gender Trouble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works of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eory, and an essential work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study of gender, queer theory, or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 in culture. This is the text where Judith Butler began to advance the ideas that would go on to take life as "performativity theory," as well as some of the first articulations of the possibility for subversive gender practices, and she writes in her preface to the 10th anniversary edition released in 1999 that one point of Gender Trouble was "not to prescribe a new gendered way of life [...] but to open up the field of possibility for gender [...]" Widely taught, and widely debated, Gender Trouble continues to offer a powerful critique of heteronormativity and of the function of gender in the modern world.
我不要你死于一事无成 豆瓣
Letters to my Daughters
9.6 (5 个评分) 作者: [阿富汗] 法齐娅·库菲 译者: 章忠建 中信出版集团 2018 - 10
活着,是有使命的。
法齐娅•库菲,阿富汗唯一一位女性国会议员,自童年开始便亲眼目睹阿富汗人民的苦难与悲惨,立誓投身政治,面对质疑、诽谤,不公正的政治环境,一次次的暗杀与迫害,她始终坚定地与所有反对力量抗争,也幸运地躲过了一次次死亡的威胁。
她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充满危险的未知旅程,都无法保证自己能否平安返回,于是她只能在每次出门前给最亲爱的两个女儿留下一封信:
☆痛失亲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最难忍受的痛苦之一。但是,失去所爱的人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例外。
☆一定要勇敢,不要对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心存惧怕。
☆如果你总是随波逐流,那你会迷失,会忽略自己的信念。
☆拒绝承认现实是不对的,但是当你处于汹涌澎湃的绝望之海,拒绝承认现实就成了你的救命木筏。
☆把目标放高,你永远无法估计一个人的爆发力能达到什么程度,如果一开始就设限,那么这辈子你就没有了爆发的欲望,何来高度深度宽度可言?
☆不要随便打发上门求助的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也需要他们的帮助。
☆改变并不一定都是我们的敌人,你们必须学会接受它,视其为生活的一部分。
……
灿烂千阳 Goodreads 豆瓣
A Thousand Splendid Suns
8.6 (262 个评分) 作者: [美] 卡勒德·胡赛尼 译者: 李继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 9
私生女玛丽雅姆在父亲的宅院门口苦苦守候,回到家却看到因绝望而上吊自杀的母亲。那天是她十五岁的生日,而童年嘎然而止。玛丽雅姆随后由父亲安排远嫁喀布尔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几经流产,终因无法生子而长期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
十八年后,少女莱拉的父母死于战火,青梅竹马的恋人也在战乱中失踪,举目无亲的莱拉别无选择,被迫嫁给拉希德。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然而,多年的骗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
她们将做出如何的选择?她们的命运又将何去何从?
关于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 豆瓣 Goodreads
7.9 (120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 张燕燕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 - 8
● NETFLIX 即将推出依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 费兰特以解剖刀般的笔触 还原青春的羞耻、绝望、愤怒和欲望
● 只有直面丑陋和不堪的真实 年轻人才能获得面对自己的力量
● 作家作品迄今被翻译成45国语言
《成年人的谎言生活》(2019)是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继“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后的最新一部作品,聚焦于出身那不勒斯中产家庭的女孩乔瓦娜的青春和成长。
在她父亲离家两年前,十二岁的乔瓦娜偶然听到父亲对母亲说自己很丑,越来越像他一直嫌恶的妹妹维多利亚,这句话驱使乔瓦娜第一次走向那不勒斯下城,面对父亲抛在身后的卑贱过往。
乔瓦娜见证了姑姑维多利亚和恩佐昔日荒诞而悲剧的爱情,也和恩佐的遗孤托尼诺、库拉多和朱莉安娜缔结了古怪的友谊。那片粗鄙和鲁莽的低等社区,逐渐成了乔瓦娜反叛上城的中产阶级伪善生活的工具。她以一种自虐般的激情观察并模仿成人世界的谎言:父母虚伪的婚姻、维多利亚烂俗的情感故事、父亲和姑姑争夺的那只手镯的真相…
某一次跟随姑姑去教堂时,乔瓦娜邂逅了虔敬而博学的罗伯特,并暗暗介入到朱莉安娜与罗伯特的恋情中间。在对罗伯特的暧昧想象破灭后,乔瓦娜以一种利落而残酷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处子之身。在去威尼斯的火车上,十六岁的乔瓦娜和好友互相许诺,要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进入成年。
Do Muslim Women Need Saving?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Lila Abu-Lugho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 11
Frequent reports of honor killings, disfigurement, and sensational abuse have given rise to a consensus in the West, a message propagated by human rights groups and the media: Muslim women need to be rescued. Lila Abu-Lughod boldly challenges this conclusion. An anthropologist who has been writing about Arab women for thirty years, she delves into the predicaments of Muslim women today, questioning whether generalizations about Islamic culture can explain the hardships these women face and asking what motivates particular individuals and institutions to promote their rights.
In recent years Abu-Lughod has struggled to reconcile the popular image of women victimized by Islam with the complex women she has known through her research in various communities in the Muslim world. Here, she renders that divide vivid by presenting detailed vignettes of the lives of ordinary Muslim women, and showing that the problem of gender inequality cannot be laid at the feet of religion alone. Poverty and authoritarianism--conditions not unique to the Islamic world, and produced out of global interconnections that implicate the West--are often more decisive. The standard Western vocabulary of oppression, choice, and freedom is too blunt to describe these women's lives.
Do Muslim Women Need Saving? is an indictment of a mindset that has justified all manner of foreign interference, including military invasion, in the name of rescuing women from Islam--as well as a moving portrait of women's actual experiences, and of the contingencies with which they live.
我身体里的人造星星 豆瓣 谷歌图书
Constellations: Reflections from Life
8.5 (55 个评分) 作者: [爱尔兰] 希内德·格利森 译者: 卢一欣 一頁folio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编辑推荐】
★ 头发、血液、子宫、脸庞,爱与病痛构筑的女性生命星空;母职、艺术、创造、死亡,以书写逃离监禁的一次身体越狱
格利森以自己从小患病的经历出发,结合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发展中的女性身体呈现,以手术刀般的笔触书写身体在女性生命经验中的意义。
★ 介于文学随笔与社会学之间的书写,浪漫而严谨,温柔且坚定,格利森展现出她身兼作家、说书人与诗人的神奇魅力
作为当下爱尔兰最受欢迎的女性作家之一,希内德·格利森的作品融合了散文、诗歌、文艺批评与个人回忆录等多种体裁,文字兼具理性思考和丰沛的情感。
★ 从身体病痛到恋爱结婚,从亲友离世到生命诞生,从社会变迁到文艺新潮,从回望历史到展望未来
通过这些文章,我们既可观望到一位女性充满苦难与幸福的丰富人生,也可透过社会观察家的智慧之眼,剖析女性身体在文化与社会中遭受的误解与伤害。
★ 2019年欧美年度好书,令女性落泪、男性自省的重磅力作
2019年爱尔兰图书奖非虚构大奖;2019爱尔兰年度畅销书NO.1
《卫报》《观察家报》《新政治家》《爱尔兰时报》年度好书
★ 新锐设计师汐和担纲装帧设计
封面优雅而温柔,细腻呈现遭受误解与伤害的女性肉身。120*200细长开本,优美便携,趣味盎然。
——————
【内容简介】
“我们打造出自己多重的身体,如俄罗斯套娃一般,
但我们应该保留哪一个独属于自己的版本?”
希内德·格利森在少女时代便罹患单关节炎,成年后又患上白血病,在病痛中度过了大部分青春岁月。为了寻求康复的希望,她曾到圣地卢尔德的圣泉中沐浴,却遭遇了信仰的幻灭。
她开始转向内心,探索自己的痛苦,接踵而至的是她人生中最大的喜悦——坠入爱河,成为母亲。于是她又将目光转向身体之外,开始钻研历史、艺术、文学以及音乐,开始书写女性身体的亲密体验,从疾病中重生 在局限中寻找希望。
在个人经历与社会、历史、文化的交汇中,格利森如解剖身体般一一审视骨骼、头发、血液、子宫之于女性的意义,探讨深受爱尔兰宗教传统和父权思想影响下的当代女性,要如何在身体病痛、养育子女、身体自主、艺术创作之间寻求平衡。
父权制与资本主义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家父长制と资本制 ― マルクス主义フェミニズムの地平
9.1 (209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译者: 邹韵 / 薛梅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0 - 3
什么是父权制?当代女性又是如何遭到父权制压迫和剥削的?女性解放道路在何方?
本书是作者历经十年完成的重要作品,是其在第二波女性主义接近尾声,后现代女性主义思潮、酷儿理论兴起之初,对女权主义各个派别,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的再次思考。近代社会在“资本主义”支配的“市场”和“父权制”支配的“家庭形态双重控制下,以无偿的女性劳务等为中心,形成了女性地位低下的历史根源。 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批判,并就如何改善女性的社会地位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本书尽管论述的是日本女性的地位问题,但其观点在相当大程度上适用于当下中国的国情。因而对于任何思考女性地位与男女平等问题的人都有着莫大的启发。
Because of Sex 豆瓣
作者: Gillian Thomas Palgrave Macmillan Trade 2016 - 4
Best known as a monumental achievement of the civil rights movement, the 1964 Civil Rights Act also revolutionized the lives of America’s working women. Title VII of the law made it illegal to discriminate “because of sex.” But that simple phrase didn’t mean much until ordinary women began using the law to get justice on the job―and some took their fights all the way to the Supreme Court. Among them were Ida Phillips, denied an assembly line job because she had a preschool-age child; Kim Rawlinson, who fought to become a prison guard―a “man’s job”; Mechelle Vinson, who brought a lawsuit for sexual abuse before “sexual harassment” even had a name; Ann Hopkins, denied partnership at a Big Eight accounting firm because the men in charge thought she needed "a course at charm school”; and most recently, Peggy Young, UPS truck driver, forced to take an unpaid leave while pregnant because she asked for a temporary reprieve from heavy lifting.
These unsung heroines’ victories, and those of the other women profiled in Gillian Thomas' Because of Sex, dismantled a “Mad Men” world where women could only hope to play supporting roles; where sexual harassment was “just the way things are”; and where pregnancy meant getting a pink slip.
Through first-person accounts and vivid narrative, Because of Sex tells the story of how one law, our highest court, and a few tenacious women changed the American workplace forever.
Reading the Romance 豆瓣
作者: Janice A. Radway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Revised edition (November 30, 1991) 1991 - 11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84, Reading the Romance challenges popular (and often demeaning) myths about why romantic fiction, one of publishing's most lucrative categories, captivates millions of women readers. Among those who have disparaged romance reading are feminists, literary critics, and theorists of mass culture. They claim that romances enforce the woman reader's dependence on men and acceptance of the repressive ideology purveyed by popular culture. Radway questions such claims, arguing that critical attention "must shift from the text itself, taken in isolation, to the complex social event of reading." She examines that event, from the complicated business of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to the individual reader's engagement with the text.
Radway's provocative approach combines 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with anthropology and feminist psychology. Asking readers themselves to explore their reading motives, habits, and rewards, she conducted interviews in a midwestern town with forty-two romance readers whom she met through Dorothy Evans, a chain bookstore employee who has earned a reputation as an expert on romantic fiction. Evans defends her customers' choice of entertainment; reading romances, she tells Radway, is no more harmful than watching sports on television.
"We read books so we won't cry" is the poignant explanation one woman offers for her reading habit. Indeed, Radway found that while the women she studied devote themselves to nurturing their families, these wives and mothers receive insufficient devotion or nurturance in return. In romances the women find not only escape from the demanding and often tiresome routines of their lives but also a hero who supplies the tenderness and admiring attention that they have learned not to expect.
The heroines admired by Radway's group defy the expected stereotypes; they are strong, independent, and intelligent. That such characters often find themselves to be victims of male aggression and almost always resign themselves to accepting conventional roles in life has less to do, Radway argues, with the women readers' fantasies and choices than with their need to deal with a fear of masculine dominance.
These romance readers resent not only the limited choices in their own lives but the patronizing atitude that men especially express toward their reading tastes. In fact, women read romances both to protest and to escape temporarily the narrowly defined role prescribed for them by a patriarchal culture. Paradoxically, the books that they read make conventional roles for women seem desirable. It is this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e, text, and woman reader that Radway urges feminists to address. Romance readers, she argue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deliver their protests in the arena of actual social relations rather than to act them out in the solitude of the imagination.
In a new introduction, Janice Radway places the book with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scholarship and offers both an explanation and critique of the study's limitations.
我存在 豆瓣
I Am, I Am, I Am: Seventeen Brushes with Death
作者: [英] 玛姬·欧法洛 译者: 刘雅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2 - 2
◎编辑推荐
毛姆奖、科斯塔图书奖、女性小说奖、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得主玛姬·欧法洛回忆录处女作。用十七段生死攸关的记忆插曲,奏响一曲动人心弦的生命乐章。
--------------------
◎内容介绍
“在那条山路上,死神与我擦肩而过,它离我如此之近,我甚至可以感受到它的抚摸······”
“我在危险的水域里游泳,这既是实情,也是一种比喻。
与其说我不珍惜自己的生活,倒不如说我有一种永不满足的欲望,想逼着自己去拥抱生命所能提供的一切。”
——玛姬 · 欧法洛
《我存在》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回忆录,讲述了一位不凡女性十七次直面死亡,十七次化险为夷,十七次剖析自我的动人经历。这些故事发生在作者玛姬·欧法洛人生的不同阶段,看似零零散散,实则息息相关;多以人体器官命名,看似毛骨悚然,实则深情款款。十七段际遇,宛如十七片拼图,借由作者的巧手与奇思,慢慢拼凑起来,最终汇成一幅完整的人生图景:
小时候,她身患重病,饱受残疾之苦,人们甚至估计她命不久矣······十几岁时,她渴望逃脱,却几乎以灾难收尾······成年之后,她成了准妈妈,却因医院管理不善,在孕期遭遇了一系列可怕的变故······第二次做妈妈的经历更是异常坎坷,而她的第二个孩子也似乎继承了她多舛的命运······
她一路跌跌撞撞走来,每一步都步履维艰,一再与死神擦肩而过,却屡次转危为安。这些经历在她生命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促使她进行深刻的反省与思考,继而将这些生命中常人难以承受的瞬间与片段化为文字。阅读此书的过程中,我们一次次屏住呼吸,与作者同成长,共命运,甚至不禁自问:如果我们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险,我们会怎么办,又到底承受得起怎样的损失?
--------------------
◎媒体评论
《我存在》是一份扣人心弦、精彩绝伦的濒死经历调查报告;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会屏住呼吸,心存感激,无比珍惜眼前的生活。玛姬·欧法洛在各种意义上都堪称奇迹。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本书。
——安·帕契特
精彩至极,这么说一点也不夸张······引人惊叹,感人肺腑。
——麦克斯·波特
惊心动魄······天才之作······玛姬·欧法洛将十七段濒死经历写成了一部文学杰作。
——《娱乐周刊》
正如书名所示,究其本质,《我存在》中蕴含的勃勃生机有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这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作品,它让我们明白,尽管生活有诸多局限,很有可能变化莫测,但我们应该突破局限,直面恐惧,毫不退缩。这部作品与作者另外七部构思精巧、引人入胜的小说一脉相承,同样充满了惊喜。
——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
一本引人入胜的回忆录······玛姬·欧法洛用优美的笔触描述了她的诸多濒死经历,第一时间向读者展示了生命有多脆弱——又有多珍贵。
——《Elle》杂志
令人目瞪口呆······宛如一声神秘的嚎叫,在耳边嗡嗡作响,无比刺耳,提醒着我们,那些本有可能发生、却并未发生的事情其实与我们息息相关。
——《纽约时报书评》
引人注目,出乎意料。
——《柯克斯评论》
一部令人心碎的回忆录······玛姬·欧法洛注定会创作这部作品。
——美国《Bustle》杂志
她的故事令人痛心,但这些文章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为了给人力量。她没有死;历经种种磨难的她如今在讲述每一段濒死经历时,都会用生动的笔触再现那些鲜活的细节——她记得风吹过头发时的感觉,记得草地有多粗糙,记得飞机有多颠簸,也记得大砍刀有多锋利。
——《明尼阿波利斯星坛报》
宛如一场盛大的庆典,庆祝的是玛姬·欧法洛的每一次呼吸。
——英国《独立报》
其他作家也许是在舞文弄墨,玛姬·欧法洛却拿起弓箭,瞄准了人心。
——《泰晤士报》
无与伦比······既令人不适,又引人入胜——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行文流畅,笔触沉着,富含细节。她的散文似乎无懈可击,散发着小说特有的光芒。
——《卫报》
玛姬·欧法洛的文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她能在短短时间内,用迷人的笔触让一个个场景变得丰满鲜活,具备极强的叙事性与可读性······这样的作品既令人兴奋,又妙趣横生——读起来如坐过山车一般。
——《新政治家》
荡气回肠······惊心动魄······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感人至深:很有洞察力,很吓人,也特别有分量······只有几本书让我哭过,我用一只手就能数得过来,还能剩下两根手指。《我存在》便是其中之一。
——《爱尔兰时报》
Know My Name 豆瓣
9.6 (30 个评分) 作者: Chanel Miller Viking 2019 - 9
She was known to the world as Emily Doe when she stunned millions with a letter. Brock Turner had been sentenced to just six months in county jail after he was found sexually assaulting her on Stanford's campus. Her victim impact statement was posted on BuzzFeed, where it instantly went viral--viewed by eleven million people within four days, it was translated globally and read on the floor of Congress; it inspired changes in California law and the recall of the judge in the case. Thousands wrote to say that she had given them the courage to share their own experiences of assault for the first time.
Now she reclaims her identity to tell her story of trauma, transcendence, and the power of words. It was the perfect case, in many ways--there were eyewitnesses, Turner ran away, physical evidence was immediately secured. But her struggles with isolation and shame during the aftermath and the trial reveal the oppression victims face in even the best-case scenarios. Her story illuminates a culture biased to protect perpetrators, indicts a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designed to fail the most vulnerable, and, ultimately, shines with the courage required to move through suffering and live a full and beautiful life.
Know My Name will forever transform the way we think about sexual assault, challenging our beliefs about what is acceptable and speaking truth to the tumultuous reality of healing. It also introduces readers to an extraordinary writer, one whose words have already changed our world. Entwining pain, resilience, and humor, this memoir will stand as a modern clas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