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Blood Prince
8.9 (513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农 /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 10
《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六部。
仲夏的一个夜晚,反常的浓雾笼罩在窗户玻璃上,哈利·波特在女贞路4号德思礼家自己的卧室里紧张地等待着邓布利多教授的来访。
哈利不太确定邓布利多是否真的会来德思礼家。邓布利多为什么现在要来看他呢?几个星期之后,他就要返校,邓布利多为什么不能等一等呢?哈利六年级的学习似乎就这样出人意料地提前开始了……
而更加出人意料的事情还在接踵而至:邓布利多终于让斯内普教授如愿以偿,任命其担任黑魔法防御术课教师……哈利从教室的储藏柜里翻到一本魔药课本,它的前任主人是“混血王子”,从此哈利在神秘“王子”的帮助下成为“魔药奇才”……邓布利多开始了给哈利的单独授课,但奇怪的是,邓布利多却经常离开学校外出……在邓布利多的课上,哈利经历了几段关于少年伏地魔的惊心动魄的记忆,揭示了伏地魔不同寻常的身世之谜……
哈利隐隐觉得这一学期期内普教授和马尔福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其中似乎别有一番隐情,而马尔福更是行踪诡秘……哈利试图揭穿马尔福的阴谋,但始终没有成功,直到马尔福把食死徒引进学校,斯内普对邓布利多校长举起了魔杖……
哈利·波特与密室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9.0 (569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 9 其它标题: 哈利・波特与密室
《哈利·波特与密室》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二部。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学习一年之后,暑假开始了。他在姨父姨妈家熬过痛苦的假期。正当他准备打点行装去学校时,小精灵多比前来发出警告:如果哈利返回霍格沃茨,灾难将会临头。
但哈利义无返顾地回到了霍格沃茨,新来的吉罗德·洛哈特教授装腔作势,让他作呕;游荡在女生舆洗室里的幽灵“哭泣的桃金娘”搅得他不得安宁;低年级的小女生金妮对他投来关切目光常令他尴尬不已;小男生科林·克里维“追星”式的跟踪又经常使他落荒而逃。
但是,这一切仅仅是灾难的序曲。正如多比所预言的,哈利遭受了重重磨难,经历了种种危险,难解之谜又使他煞费苦心:霍格沃茨的学生接二连三地变成了石头。这一切是品德败坏的学生德拉科·马尔福精心策划的杰作?还是忠厚善良的海格无心铸成的大错?或者另有人将在霍格沃茨制造更大的阴谋?这一切又是否与传说中的密室有关?哈利决心揭开谜底……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 豆瓣 Goodreads
Harry Potter and the Goblet of Fire
9.1 (549 个评分) 作者: [英] J·K·罗琳 译者: 马爱新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 5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是“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四部。
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磨炼,逐渐成长为一个出色的巫师。新学年开始前,哈利和好朋友罗恩,赫敏一起去观看精彩的魁地奇世界杯赛,无意间发现了消失十三年的黑魔标记。哈利的心头笼上了一团浓重的阴云,但三个少年依然拥有他们自己的伊甸园。然而,少男少女的心思是那样难以捉摸,三人之间的美好友情竟是那样一波三折,忽晴忽雨……哈利渴望与美丽的秋·张共同走进一个美丽的故事,但这个朦朦胧胧的憧憬却遭受了小小的失意。他要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四年级魔法学生,可不幸的是,哈利注定永远都不可能平平常常——即使拿魔法界的标准来衡量。黑魔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种种暗藏杀机的神秘事件将哈利一步步推向了伏地魔的魔爪。哈利渴望在百年不遇的三强争霸赛中战胜自我,完成三个惊险艰巨的魔法项目,谁知整个竞赛竟是一个天大的黑魔法阴谋。……
我的天才女友 豆瓣 Goodreads
L'amica geniale
8.6 (732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
《我的天才女友》是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一部,讲述了两个女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少女时代。故事一开始,已经功成名就的埃莱娜接到莉拉儿子里诺的电话,说他母亲彻底消失了。埃莱娜想起莉拉对自己命运的预言,于是她写下她们一生的故事……

莉拉和埃莱娜一起成长于那不勒斯一个破败的社区,从小形影不离,彼此信赖,但又都视对方为自己隐秘的镜子,暗暗角力。

莉拉聪明,漂亮。她可以毫不畏惧地和欺凌自己的男生对质,也可以去找人人惧怕的阿奇勒﹒卡拉奇要回被他夺走的玩具;埃莱娜既羡慕莉拉的学习天赋和超人的决断力,又一直暗暗模仿莉拉。

家人不支持莉拉继续求学,因此她到父亲和兄长苦苦维持的修鞋店帮工,又面临几个纨绔子弟的追求。埃莱娜则怀着对朋友的关爱、嫉妒和理解,独自继续学业,却始终无法面对和莉拉竞争的失落。

最终,十六岁的莉拉决定嫁给肉食店老板,但在婚宴上,她发现了丈夫的背叛。而埃莱娜也站在成人世界的入口,既为前途担忧,也因对思想前卫的尼诺产生朦胧好感而彷徨。
2019年4月9日 已读
读完了。非常流畅的阅读体验。希望以后我写日记也有如此的表达能力。hbo出了剧,有一点点想看,但是不知道主角的这么多心里独白会怎么表现出来。主角作为一个成长者,她的自我意识挖掘是慢慢而彻底的。到最后她终于发现自己完全不属于那里,那时她16岁。这本书很真实,让我思考起了我小时候。我小时候虽然也挺多drama的,不过很幸运地是我可以安心学习,而且深知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主角的成长环境让她价值观最认同的朋友只停留在小学的朋友,我价值观最认同的朋友随着长大越来越多,所以并不会经历这样一直“双生花”的对比状态。我生命中最像主角的这个阶段大概是上小学之前,和我差不多大的表姨一起玩的时候。她没读大学,在我大一时怀孕生子,现在不知道离婚了没有。我觉得她的成长环境就像本书里的那个社区,凝滞。
2017 埃莱娜·费兰特 外国文学 女性 小说
精灵宝钻(精装插图本) 豆瓣 Goodreads
The Silmarillion
9.6 (84 个评分) 作者: [英] J. R. R. 托尔金 著 / [英] 克里斯托弗·托尔金 编 译者: 邓嘉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2
《精灵宝钻》是托尔金对中洲世界起源的设定,蕴含着他为英语民族塑造创世史诗的雄心,由小儿子克里斯托弗•托尔金在其身后整理出版。16幅全彩插画,译文全新修订,新增托尔金揭秘创作历程长文。
始有一如,“独一之神”,其名在世间称为伊露维塔。
精灵,一如的首生子女,生永世热爱星光,他们的美丽并不凋谢或者消逝。
人类,次生子女,一如赐给了他们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还有一样奇特的礼物——死亡。随着时间流逝,连众神亦会嫉羡。
精灵宝钻,由最有天赋的精灵——费艾诺造出。宝钻蕴藏着曾在双圣树上的维林诺之光,那是尚无任何堕落发生的太初时代的最后孑遗。第一代黑暗魔君、堕落的魔苟斯盗走了它们。费艾诺众子发下亵渎神灵的誓言,执意离开家园,前去向大敌发动战争、复仇到底。他们蛊惑族人违背诸神,渡海出征。
同族相残,堕落由此开始……
2019年4月19日 已读
真的好看。翻译得也很到位注释很详实。/ 看完了。那天本来没想借这本书的,但是看到它装订得如此漂亮,像是被精灵宝钻的魅力所诱惑一般我就拿了它来读。故事真的很史诗,一个精灵对几个炎魔等等的宏伟故事比比皆是,托尔金真的很会写,读得我恨不得边哭边读。读的过程中经常开始分不清人物,胡安、胡林、胡奥,不时要翻回前面看。读完的还有一个体会是,中土世界里的诅咒真的好有用噢!一出声就肯定会成真。我最喜欢的故事是贝伦与露西恩的故事。最狗血的故事是胡林的子女们的故事。啊!我什么时候才会见到精灵宝钻被搬上大银幕啊。
j.r.r.tolkien 史诗 奇幻 小说 英国
新名字的故事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 nuovo cognome
9.1 (575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4
《新名字的故事》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二部,描述了埃莱娜和莉拉的青年时代。在她们的人生以最快的速度急遽分化的那些年里,她们共同体验了爱、失去、困惑、挣扎、嫉妒和隐蔽的破坏。

莉拉在结婚当天就发现婚姻根本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她的初夜几乎是一场强奸。她带着一种强大的破坏欲介入了斯特凡诺的家族生意,似乎成为了她和埃莱娜小时候都想成为的那种女人。久未有身孕的莉拉,和埃莱娜去海边度假休养。而在伊斯基亚岛的那个夏天,改变了所有人的一生……

出于对莉拉所拥有的爱情的愤怒,“我”(埃莱娜)奋力摆脱这个破败、暴力、充满宿仇的街区。“我”成了街区的第一个大学生,并和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男孩订婚,甚至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我”以胜利者的形象回到那不勒斯,却发现告别了丑陋婚姻的莉拉,在一家肉食加工厂备受屈辱地打工。

当“我”发现自己的小说,其实完全窃取了莉拉交托给“我”的秘密笔记本里那些独特的力量和灵感,“我”被迫面临一个极度痛苦的问题:“我”和莉拉,到底谁离开了,又是谁留下了?
2019年4月30日 已读
开头迎来熟悉的细腻程度,描写共感的愤怒涌进血液,但又无能为力的那种感觉。/ 连续两个晚上熬夜读完了。好久没有这种想要一直读书的感觉了。这本书的描写实在是太棒了,把故事用一种咀嚼的方式写出来,引发我的解读和思考。我已经等不及看电视剧要怎么把这些故事拍出来了,只有HBO能做到把那些虽然是日常发生但人们都不愿意接受的丑陋行为拍出来。/ 本书里莱农和莱拉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两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影响着对方,互相催化发掘自己的过程,一起与命运抗争,逃出束缚。我觉得我的生命里都没有这样的一个人,能让我一直不依不饶地发现我所有的成就和缺陷都或多或少地来自这个人。今天看99,里面的I don't give a hoot很洗脑,可能I don't give this much hoot to anyone。
2017 埃莱娜•费兰特 女性 小说 意大利
离开的,留下的 Goodreads 豆瓣
Storia di chi fugge e di chi resta
8.8 (521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7 - 10
两个女人 50年的友谊和战争
那不勒斯四部曲NO.3
全球畅销近千万册 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
“我希望她在场,这是我写作的目的。”
《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 后续,
意大利最神秘的作家费兰特(Elena Ferrante)
探索中年的虚无、困惑、野心和近乎残暴的爱
《离开的,留下的》 是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三部,聚焦“我”(埃莱娜)和莉拉躁动、紧密相依的中年。
“我”在未婚夫彼得罗一家人的帮助下,出版了第一本小说,享受着成功的喜悦,而留在那不勒斯的莉拉却身陷贫困而卑贱的工厂生活。“我”像个骑士一样,再度介入莉拉的生活,并动用丈夫一家人的关系,让莉拉和恩佐的生活有了转机——他们成了那不勒斯地区最早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他们顽强、坚韧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开始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我和莉拉之间再次胜负难辨。婚后的“我”开始面临自己的创作危机,而平静的、中产阶级式的婚姻也令“我”疲惫不堪。对社会变革颇为冷淡的彼得罗希望“我”放弃作家的身份,而“我”在扮演“母亲”、“妻子”这些角色时,总是避免不了内心的分裂、紧张。
莉拉对“我”的新作品的指责更是让我产生彻底的自我怀疑:我接受的教育和拥有的知识是否只是让我的作品徒有其表,没有真正的思想,也永远无法拥有莉拉近乎粗野的表达中那些令人不安的真相。直到有一天,“我”丈夫突然将尼诺带回了家……
2019年5月2日 已读
啊,停不下来。/我惊了。莱农在她没有确立好价值肯定体系的时候就怀孕生育了,使得后来她在养育过程中失去了原来的价值肯定来源的时候她失去了自我,她开始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后来,她和莉拉一样,再次因为要得到一个理想形象的肯定,开始往那个方向捯饬自己,重新找到了自我。我觉得从这本书开始我才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类似的影子,前几本对我来说都太低幼阶段了。从这本书中我得到的启示是,想要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就先要确立好自己的价值肯定体系。
2018 埃莱娜·费兰特 女性 小说 意大利
失踪的孩子 豆瓣 Goodreads
Storia della bambina perduta
9.2 (500 个评分) 作者: [意] 埃莱娜·费兰特 译者: 陈英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7
《失踪的孩子》是“那不勒斯四部曲”的第四部,小说聚焦了莉拉和埃莱娜(“我”)的壮年和晚年,为她们持续了五十多年的友谊划上了一个令人心碎的句号。

“我”为了爱情和写作,离开丈夫带着两个女儿回到了那不勒斯,不可避免地与莉拉,还有我曾想要逃离的城区再度变得亲密。“我”和莉拉甚至在同一年怀孕、生子,并经历了恐怖残暴的那不勒斯大地震,一切都分崩离析,一切又将被重建。

“我”在不自觉中卷入莉拉秘密的企图——她希望利用我的名声和写作技巧来对抗城区陈腐而猖獗的恶势力。但在经历了生命最恐怖的打击之后,莉拉选择以一种怪异夸张的方式在城区彻底将自己流放。

而“我”也将以惊人的韧性和诚实面对写作、爱情、家庭的失败。在经历了多年的自我怀疑之后,“我”决定忤逆(罔顾?)莉拉的告诫,将“我”和她一生的友谊写成一本小说,却招来了最深的背叛……
2019年5月5日 已读
根本停不下来。/看完了。实在是太好看了。/如果想要客观看待一段感情,就必须保持独立,因为当一个女人带着三个孩子等着一个渣男赚钱养她的时候,她并不能做到辩证地说“噢,他吸引我的地方也正是他毁灭我们关系的地方,所以我应该不那么依赖他。”/失去孩子的灾难性在于那些不确定性。人类是最不能受不确定性的折磨的了,更别说这个风险标的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看起来对自己生活掌控力如此强的人,可能正是因为对掌控力十分敏感,所以一旦出现失去掌控的情况,就痛苦十分;反而是习惯了失控的人才过得比较有谱。/这四本书对我的写作方式有极大的启发,十分感谢。我会经常想拿出来重温的,如此动人的书。
2018 埃莱娜·费兰特 女性 小说 意大利
小妇人 豆瓣
Little Women
8.3 (54 个评分) 作者: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译者: 刘春英 / 陈玉立 译林出版社 2004 - 1
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海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米,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马奇一家有四个姐妹,生活清贫、简单而又温馨。四组妹性格迥异;老大梅格漂亮端庄,有些爱慕虚荣;老二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三贝丝善良羞涩,热爱音乐,老四埃米聪慧活泼,爱好艺术,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所有时代的所有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低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赵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2020年1月11日 已读
太令人失望了,乔最后办的学校也是专供男孩,恶心死了。感觉故事的发展都不是根据人的实际判断,而是根据人设走的,而且全部角色人设极为生硬,乔的桀骜不驯居然集中体现在“不嫁有钱人”上,因此拒绝了劳里;这就算了,她却又感到孤独,然后巴尔教授适时再次出现,她居然就恋爱脑了。那段陷入爱情的描写太生硬了,强行不爱爱了十多年的劳里,爱上就相处了几个月的巴尔,就因为巴尔是个穷人。劳里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看不起穷人的样子,也没有对乔要求她要有贵族的礼仪穿着,反而是一直很在意高尚的品德,也很支持乔的写作,乔拒绝劳里简直是盲目。后来爱上艾美的描写也很后宫,什么“你们的位置对换了”,我吐了。不就因为艾美的人设是进入贵族社会吗,所以安排劳里给她。在搞这些恋爱有的没的情节之前,家庭的描写还是很好的,姐妹情很动人。
女性 小说 文学 爱情 美国
尼罗河上的惨案 豆瓣 Goodreads
Death on the Nile
8.6 (150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译者: 张乐敏 新星出版社 2013 - 9
琳内特•里奇卫拥有一切——年轻、美貌、过人的头脑,而且还继承了巨额财产。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闪电般地与自己的地产经纪人,也就是好友奎杰琳的男友多伊尔结了婚。婚后幸福的二人决定去埃及度蜜月。决意复仇的杰奎琳、偷偷在琳内特财产上做了手脚的律师,以及其他许多似乎是外人的游客,与他们登上了同一条船。
在尼罗河上,惨案发生了,一颗子弹贯穿了熟睡中的琳内特的头颅……
审查官手记 豆瓣
O Manual dos Inquisidores
7.6 (11 个评分) 作者: [葡] 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 译者: 王渊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5
「不要阅读这部小说。
请你们像做梦一样在我的篇章中行走,请你们以得病的方式感受这本书。」
◎当代葡语文学的护旗手 X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萨拉马戈一生的对手 X 福克纳的接班人,后现代主义大师 X 心理解剖学家。
◎个人的噩梦 X 国家的悲剧,多重视角叙事 X 意识流手法,权力的异化 X 人性的怪诞。
——————————
我是弗朗西斯科,在里斯本呼风唤雨的男人。
作为帕尔梅拉庄园里的绝对暴君,我高举的手指向全世界。
见过教皇,得过一枚梵蒂冈的勋章,萨拉查教授都曾专程拜访我,从而决定葡萄牙到底需要发展什么。
我是弗朗西斯科,里斯本病房里一只破孔的篮子。
别人的手扶我起身,扶我躺下,替我擦身 ,喂我吃饭,在我两腿中间架上便盆。
如今旧政权像纸牌城堡一样轰然倒下,帕尔梅拉庄园也沦为度假胜地。
我才发现,我不是在寻求旧日的权势,而仅仅渴望找到那株最初佩戴在你胸前的甘松花枝。
——————————
安图内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在世作家之一。
——哈罗德·布鲁姆
一部葡萄牙语的《我弥留之际》,却更具野心。在这部力量非凡的小说中,安图内斯作为技艺精湛的心理刻画大师,为书写整个社会的堕落提供了一种密集的、个体的声音。
——《纽约客》
2021年3月12日 已读
我更喜欢有逻辑、有起承转合的小说。这本书像精神分裂患者的呓语一般的重复而无条理,而我又并不觉得描写的这些人和事配得上这样的写作风格。如果是《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用这种风格写说不定我会喜欢, 因为我觉得里面的痛楚值得这样疯狂的文字,但现在就是多读一页我都嫌弃。
小说 文学 葡萄牙
简爱 豆瓣
Jane Eyre
8.0 (95 个评分) 作者: [英] 夏洛蒂·勃朗特 译者: 宋兆霖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7 - 8
《简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简•爱自幼父母双亡,投靠冷酷的舅母,但舅母无情地抛弃了她。她在一所慈善学校做了六年的学生和两年的教师。十八岁时,简•爱受聘到桑菲尔德府学当家庭教师,认识了主人罗切斯特。两人都被对方独特的气质和丰富的感情所吸引,于是不顾身份和地位的巨大差距深深相爱了。正当他们举行婚礼时,有人证明罗切斯特的前妻还活着。简•爱知道他们不可能有平等的婚姻,于是选择了离开。后来,简•爱意外遇见了她的表兄妹们,并从叔叔那里继承了一笔遗产。但她无法抵御对罗切斯特的刻骨思念,于是便回到了已经失去了财富、身体也遭到火灾严重摧残的罗切斯特身边,毅然跟他结婚。在爱的沐浴下,罗切斯特找回了幸福和健康。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补标记,小学升初中的那个暑假看的,当时简直看得爱不释手,是第一本喜欢上看的名著
小说 英国
巴黎圣母院 豆瓣
Notre-Dame de Paris
8.5 (192 个评分) 作者: [法]雨果 译者: 陈敬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 6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豪维克多·雨果第一部引起轰动效应的浪漫派小说。小说以十五世纪路易十一统治下的法国为背景,通过一个纯洁无辜的波希米亚女郎惨遭迫害的故事,揭露了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作品鲜明地体现了反封建、反教会的意识和对人民群众的赞颂。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和简爱一起在小升初的暑假看的,当时看了觉得很震撼,第一次感受到了荡妇羞辱的恐怖
人性 小说 法国 爱情
傲慢与偏见 豆瓣 Goodreads
Pride and Prejudice
8.7 (7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简·奥斯汀 译者: 孙致礼 译林出版社 2010 - 6
本书描写傲慢的单身青年达西与偏见的二小姐伊丽莎白、富裕的单身贵族彬格莱与贤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间的感情纠葛,充分表达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强调经济利益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小说情节富有喜剧性,语言机智幽默,是奥斯丁小说中最受欢迎的一部,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
2020年7月15日 已读
当时看完觉得很meh,对故事里的爱情没什么共鸣,之后看了电影也这么觉得,对达西先生这种类型没什么好感
小说 爱情 英国
逆袭的夏亚 豆瓣
作者: 富野由悠季 译者: YOKO 尖端出版 1999
第一次新吉恩战争(哈曼反乱)结束后,宇宙世纪0089下半年间,联邦对太空殖民地加强了经济等方面的制裁,但此类措施的实行,亦只会引起宇宙移民对立情绪急剧上涨、各路反联邦势力纷纷崛起而已。
宇宙世纪0090年2月,联邦为收容难民建起殖民卫星——“甘泉”;但此时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于哈曼死后重掌新吉恩指挥权一度销声匿迹的夏亚‧阿兹纳布已秘密潜入并藏身其中。
3月,联邦军为维持军事上的威慑力,建立外围独立精锐部队郎德‧贝尔,由实战经验老道的布莱德‧诺亚上校担任指挥官,队中更有以“一年战争”时期著名的王牌MS驾驶员阿姆罗‧雷上尉为核心的众多精英作为成员。
宇宙世纪0092年12月,夏亚‧阿兹纳布在接受电视采访时发表了向地球联邦政府的宣战布告,第二次新吉恩战争(亦称阿克西斯战争或夏亚之乱)由此正式爆发。
然而,正当阿姆罗‧雷等人与新吉恩军进行着殊死战斗时,一些联邦上层人物却盲目相信和平的可能性,加上收受贿赂,而准备前往SIDE6,与新吉恩方面进行秘密接触。
由富野由悠季撰写的小说版《逆袭的夏亚》共有两种版本。 其一是在德间书店的《Animage》杂志上连载,当初题名为‘机动戦士GUNDAM HIGH STREAMER ’后来在Animage文库刊行时更改名称成为“逆袭的夏亚”。之后再改为原标题并且再版,归属于德间デュアル文库系列。
其二是富野最初为电影创作的剧本稿,在内部审查时由于受到“不想让观众看到娶妻生子的阿姆罗”的意见所以并未成为正式剧本,而后富野以此初稿为基础写出小说版《逆袭的夏亚-贝尔迪琦嘉的子嗣》,由角川スニーカー文库发行。
2020年8月14日 已读
“子嗣”这个词真的很恶心,而且b站评论里说“阿姆罗为了家庭拯救地球才是真男人该有的结局”,我觉得电影里阿姆罗纯粹为了人类而拯救地球立意更高。难道没有孩子就没什么救地球的理由?这样的人类真自私。/ OMG,我低估了富野的恶趣味,干脆让葵斯裸体开MA,还让葵斯说出“你先用梅塔斯顶住,等我长大”这样的台词,太恶心了。逆袭的夏亚是一个短篇,在短篇里就只能挑重点来表达,于是挑了夏亚是“幼女控”?大家都在弹幕里笑。我觉得这样处理对夏亚也太不公平了吧,为了突现阿姆罗的理想“父亲”形象,最后一战让夏亚沦为小丑 / 剧场版把很多台词都含糊化了,以至于故事都说不清楚,漫画说得太清楚了我就完全感受到男性作者那种“理想女人”就是体贴、照顾家庭等英雄男人回来的形象,用她的等待衬托出英雄的伟大,太有年代感了。
小说 高达
台北人 豆瓣
9.1 (93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此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也相异,每篇都能独立存在,而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但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欧阳子《白先勇的小说世界》
“一个作家,一辈子写了许多书,其实也只在重复自己的两三句话,如果能以各种角度,不同的技巧,把这两三句话说好,那就没白写了。
《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白先勇
2021年2月4日 已读
感觉写作手法的确高明,视角有时是第一人称有时是第三人称,但都一样形象生动,叙事不紧不慢,人物跃然纸上,对人物的心境寥寥几笔写出感觉,比如丈夫征战多年未死却在船上病死直接被海葬,“我只听‘嘭’的一下,人便没了”,写出了那种突然和茫然。故事大部分都是在写失去而不得的惋惜,包括壮志未酬、爱而不得等等,但有两篇以舞女为主角的比较特殊,感觉和“台北”这个背景没什么关系,就是穷人女性普遍的处境,我却最喜欢,写出了女人为生活所逼只能“作践自己”的痛苦和悲惨。只要有跳脱出圣母、娼妓角度来写女性的男性作家我都要嘉奖。那两篇可以给五星,其余虽可感惋惜,但还不算有共鸣。还是得写我经历的社会变故才够劲,你如果写“社会不再开放了”写成这样,那我绝对打五星。
台湾 小说 文学 短篇小说集
包法利夫人 豆瓣
8.5 (85 个评分) 作者: 福楼拜 译者: 李健吾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女子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其书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多次再版,经典永远是经典。小说是阅读量极大、受众范围极为广泛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其文学性和故事性的紧密结合,吸引文学及文学以外的大量读者。小说往往将现实压缩,以文学的形式反映真实的、深刻的社会现象、社会背景,或者反映某种思想、某种哲学观念甚至某种宗教信仰。
2020年9月8日 已读
好真实好讽刺。庆幸是在我已经对社会有了解了才看,所以既能看得出描写有多精准,也不至于随便把故事传达的精神奉为真理。话说2014年的电影拍得一点都不还原,Ezra Miller把莱昂演得仿佛对女主一点都没动情,对他这部电影的滤镜减了一大半。不懂为什么2010年之后好莱坞拍这种名著电影总是拍得像白开水一样,除了布景和服装一无是处。夏尔也太惨了,他爱得卑微、死得也卑微,他这一生被嫌弃是因为卑微,又因为被嫌弃而变得更卑微。在感情里还是要清晰认知到自己需要什么而被需要什么才行。
女性 小说 法国 福楼拜
霍乱时期的爱情 Goodreads 豆瓣
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
9.0 (719 个评分)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译者: 杨玲 南海出版公司 2012 - 9
★马尔克斯唯一正式授权,首次完整翻译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我最好的作品,是我发自内心的创作。——加西亚•马尔克斯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
《霍乱时期的爱情》是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完成的第一部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2021年2月6日 已读
经历了《百年孤独》的生殖器崇拜式描写之后,真的很害怕马尔克斯把爱情写成拜倒在性激素下的癫狂,然而本书给了我惊喜。我最喜欢本书里写费尔明娜·达萨的部分,看得我大呼过瘾,心理描写太真实了,我万分理解她,也万分赞赏能够写出这种细腻女性主义文字的马尔克斯。至于阿里萨,我觉得可以用“沟壑难填”来形容,他关于爱情的意识过剩,又找不到同样sophisticated的人相伴,所以不断地找人消化他的情感。书中的确是把各种异性恋爱都形象地写了一遍,详细到老人相恋时对方身上的酸味都写出来了。但有读者把本书粗暴地归纳成狗血的几句话,自许幽默,其实就是表达自己对里面感情的不屑,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爱情都没得到应得的欣赏,因为大部分人感受能力弱,从不费神感受爱,大众说什么正常他们就奉为正统,殊不知爱从来都不随大流。
小说 拉丁美洲 文学 爱情
罪与罚 豆瓣
Преступление и наказание
9.4 (152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岳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罪与罚》系19世纪俄国大文豪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一心想成为拿破仑式的人物、认定自己是个超人的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为生活所迫,杀死放高利贷的房东老太婆和她的无辜的妹妹,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教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表现主人公行凶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深感孤独、恐惧的精神状态,刻画他犯罪前后的心理变化。小说一方面描绘了俄国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贵族社会的罪恶;一方面也宣扬逆来顺受,从宗教中求解脱的思想。
2020年12月24日 已读
来体验评论里说的又痛苦又爽是什么感觉 / 大概就是顶级的alt text,太具体太形象了,而且还没有什么修辞,就只是很精炼地从各种角度形容一个人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身边的环境怎么样。杀马、杀人、诬陷三段太精彩了,看得我血脉贲张,但是我是绝对不想在影视作品里看到杀马和杀人两段的,太恐怖了。从本书体会到了文字的力量和不可替代性。居然从第一角度写人杀人的全思考过程,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怎么想得这么具体真实的。主角的思考是钻牛角尖的最佳表现,看着看着都觉得要和他一样发疯了。居然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就有这么女权的话语,“嫁给别人,呸,和别人结婚才对”,甚至今天都很少人对“嫁人”这个词这么在意,惊了,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价值观产生了兴趣。
俄罗斯 小说 文学 经典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豆瓣
Бра́тья Карама́зовы
9.7 (172 个评分) 作者: [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译者: 荣如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8
老卡拉马佐夫贪婪好色,独占妻子留给儿子们的遗产,并与长子德米特里为一个风流女子争风吃醋。一天黑夜,德米特里疑心自己的情人去跟老头儿幽会,便闯入家园,一怒之下,差点把老头儿砸死。他仓皇逃离后,躲在暗中装病的老卡拉马佐夫的私生子斯乜尔加科夫悄然杀死老爷,造成了一桩震惊全俄的扑朔迷离的血案,从而引发一连串惊心动魄的事件。作品展示了错综复杂的社会、家庭矛盾和人性悲剧,体现了作家一生的最高艺术成就。
2022年4月4日 已读
其实很不好意思地说,在过去这几个月里这本书一直是我的催眠神作。不是因为它闷,而是因为它挖掘人心和社会的速度和高度让我仿佛坐上了火箭——就像《心灵游戏》最后那里一样,我仿佛在不断飞越人类的不同维度,仿佛大脑的潜能突然全被激发了一样畅快,导致直接进入梦境。陀老太擅长写人心了,每次人物开始自白,我都觉得像离那个人物越来越近,直到跳进ta的喉咙,被咀嚼被消化,融入这个人物的身体里。而且这些自白发生在各种场景里,有些很寻常,有些很戏剧性,这种仿佛随时随地都可以扒开来看一个人的心的感觉很神奇,让我对每个人类的目光也变得悲悯了起来,变得更容易展露自己的vulnerability,不知对我是好事还是坏事。
俄罗斯 小说 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