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Walden 豆瓣
作者: Henry D. Thoreau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7
Thoreau's literary classic, an elegantly written record of his experiment in simple living, has engaged readers and thinkers for a century and a half. This edition of Walden is the first to set forth an authoritative text with generous annotations. Thoreau scholar Jeffrey S. Cramer has meticulously corrected errors and omissions from previous editions of Walden and here provides illuminating notes on the biographical,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contexts of Thoreau's life. Cramer's newly edited text is based on the original 1854 edition of Walden, with emendations taken from Thoreau's draft manuscripts, his own markings on the page proofs, and notes in his personal copy of the book. In the editor's notes to the volume, Cramer quotes from sources Thoreau actually read, showing how he used, interpreted, and altered these sources. Cramer also glosses Walden with references to Thoreau's essays, journals, and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wealth of material in this edition, readers will find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 the unique and fascinating world of Thoreau. Anyone who has read and loved Walden will want to own and treasure this gift edition. Those wishing to read Walden for the first time will not find a better guide than Jeffrey S. Cramer.
2016年5月29日 已读
英语非常美!觉得梭罗真是脑洞大大哒,生活好有情趣,然而也太理想主义也太脱俗了,已经要成仙了。
thoreau 哲学 散文 文学 梭罗
娱乐至死 豆瓣 Goodreads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8.2 (204 个评分) 作者: [美] 尼尔·波兹曼 译者: 章艳 中信出版集团 2015 - 5
内容简介: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尼尔·波兹曼
《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
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 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乔治·奥威尔曾在《一九八四》中预言人类将会遭受外来压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则在《美丽新世界》中表达了另一种忧虑:人们会渐渐爱上工业技术带来的娱乐和文化,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想告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
----------------------------------------------------
编辑推荐:
媒介文化研究大师尼尔·波兹曼20年经典畅销作品
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最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尼尔·波兹曼
----------------------------------------------------
媒体及专家评论: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和奥威尔的《一九八四》在书中的交互作用俯拾即是。《娱乐至死》是一本优秀的、令人不安的、引发思考的书,而且我敢说,它是一本必读书。它配得上经典的地位,尽管过了20年,但它比任何书都贴近时下。
——蒂姆•查理斯(Tim Challies,Discerningreader.com)
《娱乐至死》在帮助我们看清(电视)屏幕里到底在发生些什么,在这一点上,它是最优秀的。那种画面,即便没有“文化灭亡”的末日预言,也足够阴郁了。
——沃尔特·古德曼(Walter Goodman,《纽约时报》)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陈丹青
波兹曼在媒体研究领域是一位巨人,地位仅次于马歇尔·麦克卢汉。
——安吉拉·佩妮,《抨击杂志》
波兹曼极具说服力地调动了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麦克卢汉理论以及常识,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性的论题。
——维克托·纳瓦斯基,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波兹曼在麦克卢汉结束的地方开始,他用学者的渊博与说书人的机智构筑他的见解。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尼尔·波兹曼的逝世给公共话语带来了某些寂静。一位博学的批评者,一位严谨的反对者,一位跟奔涌的发展唱反调的人,沉默了。回顾他令人惊叹的事业,你会发现他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核心都是一连串问题……他希望你去思考,字母表是如何改变了口语文化的,印刷媒体给宗教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教育是如何创造了童年的,为何对标准的测试意味着对学校系统的激进反思。
——彼得·卡瓦纳,《环球邮报》
作家、媒体批评家尼尔 ·波兹曼的去世并未得到应有的(新闻媒体的)重视。但这一点也没有让波兹曼吃惊。我们时代媒体批评领域最伟大的书之一《娱乐至死》是他写的……波兹曼比任何人都了解,电视无可挽回地改变了辩论的本质,娱乐如今在政界占至高地位。
——吉姆·本宁,alternet.org
尼尔·波兹曼是一位传承伟大纽约传统的不可思议的讲述者……正如他说的故事一样,尼尔·波兹曼投入了一生来让我们停下来……他是一个和蔼谦恭的人,他绝对不会说,“我早就告诉过你了”。但是他的确告诉过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直至肺癌让他永远消声。
——约翰·齐默尔曼,《纽约邮报》
我时常想起萧伯纳著名的诗句,理智的人适应环境,而世上所有的进步都依靠不理智的人。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不理智的,兰斯是不理智的,尼尔也是不理智的。因为这样,所有美好的事才发生了。
——保罗·莱文森,美国作家、福特汉姆大学教授
波兹曼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在约二十本书和众多的采访和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思想和他的优雅。这些作品都值得阅读和深入思考,有意或无意间你会将你读到的说给他人听。波兹曼是看穿了皇帝新衣的孩子,后来他长成了擅长表达的义愤填膺的教育者和社会消费者。
——迈克尔·寇姆夫,《学院季刊》
波兹曼的每本书都是一本小册子,一本装了封皮的随笔:《童年的消逝》讽刺美国文化的幼稚化;《娱乐至死》讽刺娱乐业,以及娱乐业对观众造成的影响……他的知识分子姿态,他在公众环境中的表现,以及他伟大的天赋——极好的幽默,实质是一个开化人类在一个野蛮世纪进行的尝试,之后成了一个开化人在电视文化中的尝试。
——杰伊·罗森,纽约大学教授
在波兹曼的书中,隐喻的作用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体现。我们设立“尼尔 ·波兹曼隐喻奖”有两个目的:奖励一位纯熟使用隐喻的有天分的作者;纪念并推广波兹曼的作品,以及印刷思想。
——锐透基金会
一本有才华、有力量、有分量的书。这是波兹曼抛出的严厉的控诉书,就我看来,他让人无法反驳。
——乔纳森·亚德利, 《华盛顿邮报》
有些书是每个人都应该读而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读的。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就是其中之一。他对于娱乐时代对公共话语质量的毁灭性作用的分析提供了非同寻常的锐利洞见,这种洞见深入了到技术塑形思想与文化的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各方各面的琐碎化。
——“潮起潮落”
出版于 1985年的《娱乐至死》是一本令人振奋的充满争议的书,它审视了电视对我们生活——更具体地说,是政治、文化和精神生活的——害处……本书有太多值得推荐的地方。它引发了许多思考,更让我们看到,电视是如何以某些方式侵蚀我们的公共话语甚至我们关于美好生活的整体概念的。
——谢默斯·斯威尼,social affairs unit.org
它是声讨电视文化的檄文:难道我们要把自己娱乐死?这一声喝问绝非危言耸听,我深信它是我们必须认真听取的警告。
——周国平
也许,文化拯救的希望就在于人类不断的自我反省之中,在于认真聆听波兹曼式的警世危言之中。
——刘擎
《娱乐至死》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一个国家是在什么样的媒体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进入现代化的,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
——展江
2016年5月15日 已读
好书!里面有很多很有趣、很新奇的理论,比如钟表是一种媒介,它影响了我们怎么看待时间这个理论,真是颠覆了我的三观。总而言之,当我们使用某种媒介来获取信息的时候,应该对它的结构和效应有所了解,这样才不会被它所控制。而我们现在很少人能真正认识到所用媒介的结构和效应,或者直到大学深入阅读才会有所了解,这是很不利于社会发展的。我决定以后要想一想怎么教育孩子怎么看待电视、电脑,什么时候该看什么时候不该看电视和电脑。
传播学 尼尔·波兹曼 文化 文化研究 社会学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n Art 豆瓣
作者: Erika Dos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 7
Jackson Pollock, Georgia O'Keeffe, Andy Warhol, Julian Schnabel, and Laurie Anderson are just some of the major American ar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From the 1893 Chicago World's Fair to the 2000 Whitney Biennial, a rapid succession of art movements and different styles reflected the extreme changes in American culture and society, as well as America's position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art world. This exciting new look at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art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merican art, museums, and audiences in the century that came to be called the 'American century'. Extending beyond New York, it covers the emergence of Feminist art in Los Angeles in the 1970s; the Black art movement; the expansion of galleries and art schools; and the highly political public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arts funding. All the key movements are fully discussed, including early American Modernism, the New Negro movement, Regionalism, Abstract Expressionism, Pop Art, and Neo-Expressionism.
2017年4月11日 已读
很完整的科普,然后让我知道了,我真的对这个时期奇奇怪怪的艺术不感冒_(°ω°」∠)_
文化 美国 艺术 艺术史
血疫 豆瓣
THE HOT ZONE
8.6 (248 个评分) 作者: [美] 理查德·普雷斯顿 译者: 姚向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3
文明与病毒之间,只隔了一个航班的距离。
来自热带雨林的危险病毒,可在24小时内乘飞机抵达地球上的任何城市。航空线路连接了全世界的所有城市,构成网络。
埃博拉已经进入网络,开始环球旅行。
卡尔•约翰逊,埃博拉病毒的发现者之一,他在病毒探索史上是个大人物,发现并命名了地球上好几种最危险的病原体。
“大自然并不平静,我很高兴,”他这么说,“但在今天这样的日子里,咱们就当大自然很平静好了。所有怪物和猛兽都有平静的时刻。”
“扎伊尔当时发生了什么?”我问。
“我们抵达金沙萨的时候,那儿根本就是个疯人院,”他说,“我们知道那里的情况很糟糕,我们知道我们在和某种新病毒打交道。我们不知道它能不能像流感那样,通过空气中的悬浮液滴传播。假如埃博拉能轻易通过空气传播,今天的世界恐怕就大不一样了。”
“会怎么样?”
“人类会少很多。假如一种病毒与呼吸系统密切相关,那么你想控制住它就非常困难了。我心里想,假如埃博拉具备高致死率,又能通过液滴传播,那么全世界就不存在安全的地方了。与其在伦敦歌剧院被传染,还不如去爆发中心工作呢。”
“你担心那会是一次威胁整个人类的危机吗?”
他盯着我。“这话什么意思?”
“意思是一种能抹平人类的病毒。”
“唔,我想有这个可能性——当然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我并不担心那个。更有可能的是这种病毒有能力按比例减少人口。比方说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九十。”
“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不担心?”
他脸上闪过一丝神秘的沉思表情。“假如一种病毒能减少一个物种的密度,那么这种病毒也许还是有用的。”
这就是大自然。仔细想一想,从河流到海洋,大自然充满了杀手。
2019年2月6日 已读
在医院读这本书,简直想立刻冲出医院把自己消毒一百遍 / 作者的风格大概是把所有出场过的人物的人生往事都要介绍清楚,前面会觉得很有趣,后来会觉得想跳过,Aint got time for that / 看完这本书之后,对病毒的恐惧↑ / 我想象,雷斯顿埃博拉就像一个还没引爆的炸弹,有可能它已经通过空气传播传遍世界上所有的人类了,就差一个东西按下开关了。
2016 医学 小说 病毒 社会
逃避自由 豆瓣
Escape from freedom
9.2 (95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里希·弗洛姆 译者: 刘林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6
《爱的艺术》作者 艾里希·弗洛姆
影响现代人精神生活最深远的社会心理学名著
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
—艾里希·弗洛姆
“极其重要且令人深思的著作!”
—《纽约先驱报》
“极为精彩地分析了当代文明社会的精神官能性病征。”
—《国家周刊》
“弗洛姆的思想值得所有关切人类处境及其未来者的高度重视。”
—《华盛顿邮报》
弗洛姆语录
自由是所有成长的基本前提。
自由虽然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思想能成为……才能变为现实。
我们不能丧失现代民主所取得的任何基础成就,无论是最基本的代议制政府(即民选且对人民负责的政府),还是《权力法案》赋予每位公民的所有权利。我们也不应该伤害下述这些新的民主原则:任何人不得挨饿,社会必须对所有成员负责,任何人不得因害怕失业和饥饿而臣服于他人或失去尊严。
如果人性不能适应自由所固有的危险和责任,它就很可能转向极权主义。这是艾里希·弗洛姆在1941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里程碑式著作《逃避自由》中所探讨的主题。
《逃避自由》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西斯极权威胁着全人类的共同命运。《逃避自由》即是弗洛姆对两次大战之后社会政治现状的诠释,也是他从心理学角度对当代社会做出的系统而强烈的批判,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发人深思,被誉为精神分析运用在社会学的不朽名著。
弗洛姆开宗明义:要战胜极权主义势力,就必须首先弄清楚极权主义者竭力逃避自由的原因。他在书中主要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人性”和“自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他提出,如果民主的兴起让某些人自由,那么与此同时,它也产生了一个个人感到孤立、无能为力的社会。
很少有一本著作像《逃避自由》这样深入地解释形成现代社会的力量、透彻地分析极权主义机制滋生的原因。也很少有心理学家像弗洛姆这样热烈地谈论自由的价值、社会的塑造、民主政治的真义,以及个体发自内心的爱。他努力教导人如何自由而不致孤独、自爱而不自私、理智判断而不找合理化借口、拥有信仰而不迷信于神学。
2017年9月19日 已读
这本书很好的一点是,它没有完全摒弃经济因素,也没有完全用理性的经济分析。正是这样的多角度才形成了这本书相对来说比较客观的特点。尽管有一些我不是很同意的地方,但是大体上都是挺有道理的,而且对于反省社会、反省自身很有帮助。最重要的是它教会我,学多点,分析问题时要从多方面考虑结合分析。
弗洛姆 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美国
地狱 豆瓣
Inferno
7.6 (63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布朗 译者: 路旦俊 / 王晓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
哈佛大学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头疼欲裂地从佛罗伦萨一家医院的病床上苏醒,埋在各种管线与一堆医疗设备里。他完全想不明白理应身处哈佛大学校园的自己怎会来到了意大利。在他依稀的梦境中,一个美得惊心动魄的蒙面女子隔着被鲜血染红的翻腾河水对他低语着:去寻找,你会发现……
年长的马可尼与年轻的西恩娜两位医生向罗伯特·兰登解释他的病情,并描述着他来到此地的情形,此时,一位黑衣女子突然闯入重症监护室,不由分说地一枪击毙试图阻拦她的马可尼。西恩娜一把拉起罗伯特·兰登狂奔而逃。
发现外套口袋里无端冒出一个标有警示图标的钛金管后,罗伯特·兰登且惊且惧,紧接着,他无意间得知西恩娜孩提时曾是个智商高得异乎寻常的神童。为了摆脱身份不明的对手,厘清眼前困境的来龙去脉,兰登与西恩娜结为搭档,开始与时间赛跑,他们被引入了由经典艺术、秘密通道与未来派科技构成的迷阵。而解开一切的钥匙就藏匿于史上最为神秘暗黑的诗篇--但丁的《神曲》之中。兰登必须赶在世界被不可逆转地改变之前,找到答案。
豆瓣
It
7.8 (22 个评分) 作者: [美] 斯蒂芬·金 译者: 穆卓芸 博集天卷/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7 - 3
写给每个曾经当过孩子的大人
童年自有其甜蜜之谜,确认了死亡的真实,界定了勇气与爱。
往前看也得往后看,每个生命都在仿效永恒,犹如转轮
惊悚小说王者中的王者斯蒂芬•金长盛不衰之作,纯真与恐怖的绝佳组合
华纳兄弟改编的同名电影定于2017年9月上映
故事发生在美国缅因州小镇德里。
一个雨天,威廉给弟弟乔治做了艘纸船,弟弟高高兴兴出门去街上放船,不久后却惨死在下水道口。接下来镇上不断有小孩失踪或夭折,警察的搜寻却毫无结果。威廉的父母沉浸在丧子的悲痛中,对威廉不闻不问。
暑假里,难过而孤独的威廉与六个在学校不受欢迎的孩子组成了“窝囊废俱乐部”。小伙伴们发现他们几乎都曾见过一个诡异的家伙——“它”。“它”变化多端,有时是拿着气球的小丑,有时是巨鸟,有时是排水管内的低语和汩汩冒出的鲜血……唯一不变的是,“它”每次在德里出现,都会夺走数十个孩子的生命。
“窝囊废俱乐部”决定向“它”宣战。重创“它”之后,七个孩子约定,若“它”再次出现,他们会重新聚首,直面邪恶。
孩子们一个个离开了德里,除了迈克。离开的六个孩子长大后事业顺风顺水,成功得几近诡异,分别成为作家、建筑师、服装设计师、会计师、电台主持人和车行老板。他们仿佛从记忆中删除了德里,删除了那个夏天。
二十七年后,电话铃声响起,仿佛命运的召唤。只是,这次有人缺席,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在镜子上写下一个鲜血淋漓的大字:它。
2017年4月13日 已读
又长又没有必要,炫技篇。老金还是很擅长描写恐怖场面的,让人觉得耳边都会想起瘆人而恐怖的音效。童年和现实的转场的字体变换很有趣啊。终于读完了。小朋友的友谊还是很令人感动的。老金胃口真大,各类霸凌都集齐了。
人性 外国文学 小说 惊悚 斯蒂芬·金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8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8
本书作者将比较史、历史社会学、文本分析与人类学融于一体,提出一个解释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具有哥白尼革命特质的新理论典范,把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作为研究起点,而民族这种特殊的人造物就是“想象的共同体”。接着论证了民族主义是如何从美洲最先发生,然后再向欧洲、亚非等地逐步扩散的历史过程。
2018年3月29日 已读
后面渐入佳境。开头的序/引入纯粹是理论的堆砌,对读者毫无用处,本书最大败笔。但都不舍得为后面的内容扣掉星。我觉得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历史观视角:国家既然是想象出来的,土地上以前的文化是国家说是它的,实际上只是想象出来的关系。我和诸葛亮并不是一国人。一直以来,我都热爱以往的精华文化,引申到热爱我国。现在这本书连这一层关系后面的虚伪、政治也揭开之后,我更加看淡这一层契约关系了。清华敢请本书作者来演讲,真是反动极了,然而现在却是它最左。国家为了巩固统治,真的发明了好多工具,感谢这些社会学家来让我看清这些关系。
人类学 政治学 民族主义 社会学 美国
暮光之城 豆瓣 Goodreads
Twilight
6.6 (19 个评分) 作者: 史蒂芬妮.梅爾 译者: 瞿秀蕙 尖端出版 2008 - 12
貝拉從繁華的鳳凰城搬到偏僻且陰雨不斷的福克斯,她原本認為往後的日子會很無聊,但當她遇上神祕又迷人的愛德華之後,生活開始變得刺激有趣,心也深深地被吸引。
到目前為止,愛德華一家人身為吸血鬼的秘密,在福克斯是不為人知的,而如今,所有人都陷入險境,特別是貝拉--愛德華最摯愛的人。
他們之間濃烈的愛意,讓兩人就像在刀尖上行走,在慾望與危險間掙扎著求取平衡。
2017年7月14日 已读
当时第四部还没出,我是在火车上看的,当时已经觉得三观不合了,觉得女主为了爱情抛弃一切……然后第四部以狼人为第一视角的全部跳过了……这应该是我读过的为数不多的青春文学之一吧_(:зゝ∠)_
外国文学 小说 美国
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 豆瓣
1001 Albums You Must Hear Before You Die
作者: 罗伯特•迪默里 / Robert Dimery 译者: 张阅 / 邵逸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 8
畅销全球的《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由知名乐评人罗伯特·迪默里担任主编,九十多位资深乐评人共同组成创作团队,包括为《时代》杂志写乐评的Theunis Bates、MTV的资深员工Jon Harrington、音乐杂志Dazed & Confused的专栏作家Seth Jacobson等。
不管是音乐老饕还是赏乐新人,《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都是必备珍藏。书中收录了一千零一张唱片,或许你听过,或许没听过,它们都曾经或多或少地影响与改变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历史,都是不可错过的经典。该书被译成30种语言,全球销量已达80万册,是1001系列中仅次于《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01部电影》的畅销品种。
中文版根据英文第7版翻译,较之前的版本,又收录了不少大热新唱片。从外号“瘦皮猴”的法兰克·辛纳屈(Frank Sinatra)到来自加拿大的独立摇滚乐队拱廊之火(Arcade Fire),前后横跨五十多年。所收录的唱片囊括了摇滚、民谣、嘻哈、舞曲、流行等多种音乐类型。
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这半个世纪以来最好的音乐终极汇编手册。除了对唱片时代背景、内容的详尽介绍和其所具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的权威说明之外,精彩犀利的评论、珍贵的唱片封面和完整的专辑歌曲列表、来自各大知名音乐杂志、报刊和网站的大量珍贵高品质图片资料,都使得本书显得弥足珍贵。
这本“大部头”是对“最佳”音乐的最完整收录,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那些具有“清单狂热症”的音乐迷们所渴望的。每一个爱乐之人都应该拥有它。
——《出版商周刊》
在这本极具吸引力的音乐指南中,你一定能找到想要拥有的每一张唱片。
——Amazon.co.uk
我知道,你将在这伟大的唱片银河中发现几十张你的最爱,而且我希望,在翻阅本书时,你会再挑出一些列入你的清单——看《有生之年非听不可的1001张唱片》之前,你可能从未听说过它们。
——迈克尔·莱顿,《滚石》元老编辑
2017年9月19日 已读
在网易云动态看到,在学校图书馆里找到,发现有人在Blur Oasis Elastica的几页上都贴了便签……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反感在书上做标注的行为……之前我觉得整个学校里我知道的喜欢英摇的屈指可数,现在宽慰了一点~
摇滚 美国 艺术 音乐
邻人 豆瓣
Neighbors: The Destruction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in Jedwabne, Poland
8.5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杨·T.格罗斯 译者: 张祝馨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 - 9
◆最具勇气的大屠杀写作经典,揭露一段尘封60年的惊人往事,颠覆主流“二战”史观念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如侦探小说般丝丝入扣的历史著作
◆乔治·斯坦纳、托尼·朱特、波兰前总统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一致推荐
···
【内容简介】
1941年的一个夏日,波兰小镇耶德瓦布内中的一半人谋杀了另一半人:所有的犹太男人、女人和儿童,共计1600人,仅7人幸存。镇上的犹太人被棍打、溺毙、烧死,这一系列恶行并非出自抽象的“纳粹”,而是拥有真实面孔和姓名的人们,这些犹太人所熟识的人:他们过去的校友、向他们买牛奶的人、与他们在街上闲聊的人——他们的邻人。
证词、证据,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犹如一本侦探小说,7月那一天发生的事被一步步复原和重构。格罗斯在本书中以“二战”期间的波兰—犹太关系为讨论核心,揭开了人类现代史上公认的受害者波兰人在极端环境下残暴的一面,也引导我们思考普遍潜伏的危险:人类的兽性在何种情况会被激发?为何会有民族之间的仇恨?我们该如何面对自己民族失败和黑暗的历史?
本书为我们反思历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立场,它是几十年来关于波兰—犹太关系最重要的研究,亦是大屠杀写作的经典。
···
【媒体及学者推荐】
对战争引发的人类兽性的重要论述。
——《纽约时报书评》
·
就像一个口口相传的故事,永远不会终止……仇恨就这样在人类本性中渐渐根深蒂固,随时可能再次爆发。《邻人》就是给我们的预警。
——《洛杉矶时报》
·
《邻人》是一本真正具有先锋性的著作,是大师级历史学家的杰作。杨·格罗斯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震人心魄的悲剧故事,他讲故事的技巧、对叙事的把握都炉火纯青。本书已经在波兰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反响,它凭借一己之力,强行撬开了波兰现代史上紧闭的、沉痛的一章。但《邻人》并不仅仅是关于波兰的,它对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种族问题做出了激动人心的反思。没有哪个经历过或研究过20世纪的人,能对这个问题视而不见。
——托尼·朱特,著名历史学家
·
这本小书揭露了一个被尘封了60年的惊人故事,也在波兰开启了一轮新的自我反省。但本书提出的问题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普通人”为何会突然心甘情愿地变成“刽子手”?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能从“民族性”的历史中学到什么?让当代人为前几代人犯下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还是抱着“父债子还”的观念让子女因其父辈的罪过遭到报应,这两者之间的界线我们应如何画定?对于这些问题,杨·格罗斯没有轻率地做出回答,但他所讲述的故事让我们以新的视角、新的立场来思考它们。
——戴维·恩格尔,纽约大学历史系希伯来与犹太研究教授
·
不论是从宽泛的“二战”时期犹太大屠杀问题来看,还是从波兰社会对大屠杀之反应这个更为具体的问题来看,《邻人》都无疑是这十年来我所读过的最重要的书之一。本书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以炉火纯青的叙事展现出来。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仍对其中描写的事件震惊不已,同时又对作者在处理这个沉痛、艰难、复杂的主题时所展露出的智慧与技巧感到由衷敬佩。
——安东尼·波隆斯基,波兰犹太史学者、布兰戴斯大学犹太学教授
···
【编辑推荐】
◆《邻人》是波兰裔美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杨·T. 格罗斯的代表作,一经出版就在波兰和英语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和争议。
◆本书已在德、意、荷、西、法等多国出版,曾入选美国国家书评奖、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最终决选书单。
◆本书颠覆了长久以来的主流史学观点,质疑“二战”期间波兰人所扮演的角色。作者认为,“二战”史上的“弱者”波兰人,也自发性地参与了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其残忍程度,有时更甚于纳粹。
◆不同于一般的历史研究著作的写法,本书更像是一起残忍谋杀案的调查报告,一本追究杀人凶手、杀人动机的侦探小说,叙述的故事性和画面感极强,层层递进,引导读者逐步接近真相。
2018年3月2日 已读
我感觉这本书的编排有点问题,我感觉最后两章应该放在前面,一步一步揭开当初的真相。逻辑顺序有点乱,感觉是供词放一堆,社会分析放一堆,读起来连贯性较差。照片也应该插在文中。好的地方在于后面的章节提供了一些分析。
2017 二战 人性 历史 政治学
社会学的想象力 豆瓣 Goodreads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
9.2 (68 个评分) 作者: [美] C.赖特·米尔斯 / 李钧鹏 闻翔 主编 译者: 李康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 - 3
要把握人与社会、人生与历史、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有特定的心智品质,而他们并不具备这样的品质。他们没有能力以特别的方式应对自己的私人困扰,以控制通常隐伏其后的那些结构转型。 他们所需要的,以及他们感到他们所需要的,是一种特定的心智品质,能够有助于他们运用信息,发展理性,以求清晰地概括出周边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又会遭遇到什么。我的主张是,从记者到学者,从艺术家到公众,从科学家到编辑,都越来越期待具备这种心智品质,不妨称之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2019年4月6日 已读
其实不是这个版本,但是豆瓣上找不到我看的这个出版的版本,反正我看的是原著,我就挑一个最多人评价的页面来记录吧。/ 终于读完了,今天读着读着下定决心下去密排库拿了中文版本,于是一个下午就读完了。这本书是讲怎么进行社会研究的,很鞭辟入里,我觉得对我来说是教我怎么看待社会和思考社会的。最后的附录是论治学之道,很有用。本书让我最有感慨的还是理性与自由一章,社会关于理性和自由的矛盾是非常有意思的,也是我经常思考的。大学读了这么多这个方面的书,我基本上也有了自己的一套理解,就是人类社会一直像一个天平一样,一直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分析某个时点某个群体“倾斜向哪一方”是我目前最热衷于分析的问题。
社会学 米尔斯 美国
希腊棺材之谜 豆瓣 Goodreads
The Greek Coffin Mystery
8.1 (49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埃勒里·奎因 译者: 王敬之 新星出版社 2017 - 3
侦探小说中的“圣经” ,“国名系列”水准最高之作
最纯粹的逻辑推理,你的一切猜测都是徒劳
离世的古董商留下了巨额遗产,谁是那个幸运的继承人?葬礼之后,人们突然发现刚刚还出现在众人眼前的遗嘱,突然不见了踪影!
在毫无头绪之际,埃勒里·奎因指出,遗嘱只可能被藏到了一个地方——那位古董商长眠的希腊棺材里。然而,当棺盖缓缓开启,众人惊觉棺材中非但没有遗嘱的踪影,还凭空多了一具尸体……
2019年7月29日 已读
在豆瓣阅读买来看的。出场人物太多,刚开始两百页根本看不下去,每次都是坐高铁闷得不行才看一点点,然后昨天终于看到两百页后,进入了精彩阶段,就一口气把七百页看完了。的确是逻辑严密,由A不成立推构成A的B线索肯定是假的什么的。但是凶手的确算是“局外人”,有点可惜。最喜欢的一场莫过于大亨揭露自己是到访神秘人的戏。
悬疑 推理 美国
小妇人 豆瓣
Little Women
8.3 (54 个评分) 作者: (美)路易莎・梅・奥尔科特 译者: 刘春英 / 陈玉立 译林出版社 2004 - 1
这部小说以家庭生活为描写对象,以家庭成员的感情纠葛为线索,描写了马奇一家的天伦之爱。马奇家的四姐妹中,无论是为了爱情甘于贫困的海格,还是通过自己奋斗成为作家的乔,以及坦然面对死亡的贝思和以扶弱为己任的艾米,虽然她们的理想和命运都不尽相同,但是她们都具有自强自立的共同特点。描写了她们对家庭的眷恋;对爱的忠诚以及对亲情的渴望。
马奇一家有四个姐妹,生活清贫、简单而又温馨。四组妹性格迥异;老大梅格漂亮端庄,有些爱慕虚荣;老二乔自由独立,渴望成为作家,老三贝丝善良羞涩,热爱音乐,老四埃米聪慧活泼,爱好艺术,希望成为一名上流社会的“淑女”。
所有时代的所有少女成长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经历的,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初恋的甜蜜和烦恼,感情与理智的译,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贫穷与富有的矛盾。
《小妇人》故事情节简单真实,却感人至深,问世一百多年以来,多次被般上银幕,并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经典名作。书中描写的种种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都曾经、正在并将要发生在每一个少女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书中提倡善良、忠诚、无私、慷慨、尊严、宽容、坚韧、勇敢、亦是人类永远尊崇和追求的美德和信低仰。所有这些,赋予这本书超赵时代和国度的生命力,这也正是她成为不朽的典的魅力和原因所在。
2020年1月11日 已读
太令人失望了,乔最后办的学校也是专供男孩,恶心死了。感觉故事的发展都不是根据人的实际判断,而是根据人设走的,而且全部角色人设极为生硬,乔的桀骜不驯居然集中体现在“不嫁有钱人”上,因此拒绝了劳里;这就算了,她却又感到孤独,然后巴尔教授适时再次出现,她居然就恋爱脑了。那段陷入爱情的描写太生硬了,强行不爱爱了十多年的劳里,爱上就相处了几个月的巴尔,就因为巴尔是个穷人。劳里自始至终都没有表现出看不起穷人的样子,也没有对乔要求她要有贵族的礼仪穿着,反而是一直很在意高尚的品德,也很支持乔的写作,乔拒绝劳里简直是盲目。后来爱上艾美的描写也很后宫,什么“你们的位置对换了”,我吐了。不就因为艾美的人设是进入贵族社会吗,所以安排劳里给她。在搞这些恋爱有的没的情节之前,家庭的描写还是很好的,姐妹情很动人。
女性 小说 文学 爱情 美国
She Said 豆瓣 Goodreads
9.8 (10 个评分) 作者: Jodi Kantor / Megan Twohey Penguin Press 2019 - 9
From the Pulitzer Prize-winning reporters who broke the news of Harvey Weinstein's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for the New York Times,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the thrilling untold story of their investiga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 the #MeToo movement
For many years, reporters had tried to get to the truth about Harvey Weinstein's treatment of women. Rumors of wrongdoing had long circulated. But in 2017, when Jodi Kantor and Megan Twohey began their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minent Hollywood producer for the New York Times, his name was still synonymous with power. During months of confidential interviews with top actresses, former Weinstein employees, and other sources, many disturbing and long-buried allegations were unearthed, and a web of onerous secret payouts and nondisclosure agreements was revealed. These shadowy settlements had long been used to hide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but with a breakthrough reporting technique Kantor and Twohey helped to expose it. But Weinstein had evaded scrutiny in the past, and he was not going down without a fight; he employed a team of high-profile lawyers, private investigators, and other allies to thwart the investigation. When Kantor and Twohey were finally able to convince some sources to go on the record, a dramatic final showdown between Weinstein and the New York Times was set in motion.
Nothing could have prepared Kantor and Twohey for what followed the publication of their initial Weinstein story on October 5, 2017. Within days, a veritable Pandora's box of sexual harassment and abuse was opened. Women all over the world came forward with their own traumatic stories. Over the next twelve months, hundreds of men from every walk of life and industry were outed following allegations of wrongdoing. But did too much change--or not enough? Those questions hung in the air months later as Brett Kavanaugh was nominated to the Supreme Court, and Christine Blasey Ford came forward to testify that he had assaulted her decades earlier. Kantor and Twohey, who had unique access to Ford and her team, bring to light the odyssey that led her to come forward, the overwhelming forces that came to bear on her, and what happened after she shared her allegation with the world.
In the tradition of great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She Said tells a thrilling story about the power of truth, with shocking new information from hidden sources. Kantor and Twohey describe not only the consequences of their reporting for the #MeToo movement, but the inspiring and affecting journeys of the women who spoke up--for the sake of other wome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for themselves.
2022年12月20日 已读
metoo的两个事件,惊心动魄。Weinstein案说的是现行的institution让在工作中被侵害的女人们缺乏将性骚扰犯绳之以法的guidelines,发声之后除了被扫地出门,settlements是唯一能得到补偿的方式,但是如果想要赔偿就必须签NDA,让性侵犯的隐私得到保护。Kavanaugh案展示了在一个性骚扰文化被合理化的社会里,institution男男相护,女性即使有视频证据也会被歪曲事实,被解读成别有用心,更何况通常“只有一面之词”的受害者。这两个案子都表现了律师的重大作用,既有为free press保驾护航的Mcgraw,也有借女权律师身份为性侵犯公关形象、顺便用代理原告的经验帮被告的Bloom,还有只想增加自己媒体曝光率的搅屎棍Avenatti。只有推动法律改革才有用。
女性 媒体 美国
认识建筑 豆瓣
Understanding Architecture
8.8 (16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麦卡特 / [芬] 尤哈尼·帕拉斯玛 译者: 宋明波 后浪 |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20 - 6
全球首部以体验为核心的建筑类入门读物
精选五千年来72座建筑典范,开启环球云游建筑之旅
👩 编辑推荐
🌟以体验为核心,提供理解建筑的绝佳途径
两位作者均为执业建筑师,同时又都在欧美知名高校从事建筑理论的研究和教学。他们从自身多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出发,坚信只有通过切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建筑。本书以体验为核心,以文字、照片和平面图三者结合的方式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
🌟12个建筑主题,72座伟大的建筑
全书以空间、光线、地景和场所等12个和建筑密体验密切相关的主题为框架,精选72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杰作,涵盖全球各种建筑风格。既有古老的埃及金字塔,也有现代化的悉尼歌剧院,既有装饰华美的神圣家族大教堂,也有纯几何形的流水别墅,既有非洲的多贡人村落,也有富有东方风情的伊势神宫。
🌟近400张建筑照片,80余幅建筑平面图,搭配精心绘制的路线图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的体验这72座建筑,作者精选了大量建筑照片,既有宏观的全景图也有微观的细部图,再搭配大量标有参观路线和照片拍摄位置的建筑平面图,让读者不用到现场也能领略建筑的全貌,打造沉浸式的纸上建筑之旅。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为大众读者撰写的建筑入门读物,目的在于为他们提供一种理解和体验建筑的全新的途径。全书根据关键的建筑主题划分为12章,精心挑选包括埃及金字塔和悉尼歌剧院在内的72座代表性建筑,引领读者展开一场仿佛亲身参与的“田野调查”。每章有一篇简短的引言介绍相关概念和背景知识,然后用6个建筑实例详解该主题,搭配精美的建筑照片和带有观赏路线的平面图,为读者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身临其境的在场感。
✨ 媒体推荐
本书带你参与一次令人耳目一新的探索之旅,重新认识伟大的建筑。
——《天窗》,美国建筑师协会期刊
2022年2月3日 已读
非常值得买来收藏的书。每章开头的文章写得都非常好,全部都想做笔记,但是感觉后面建筑的文章虽然写得很详实,但是没有跟着主题走,读完有种忘记本章主题是什么的感觉,而且有时还会觉得更符合另一章的主题。但是还是读得非常快乐,去纽约的时候专门去感受书里提到的中央车站,只可惜没有早上去,体会光影。
2020 建筑 文化 美国 艺术
My Own Words 豆瓣 Goodreads
8.3 (7 个评分) 作者: Ruth Bader Ginsburg Simon & Schuster 2016 - 10
In this collection Justice Ginsburg discusses gender equality, the workings of the Supreme Court, being Jewish, law and lawyers in opera, and the value of looking beyond US shores when interpreting the US Constitution. Throughout her life Justice Ginsburg has been (and continues to be) a prolific writer and public speaker. This book’s sampling is selected by Justice Ginsburg and her authorized biographers Mary Hartnett and Wendy W. Williams, who introduce each chapter and provide biographical context and quotes gleaned from hundreds of interviews they have conducted.
The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book from Supreme Court Justice Ruth Bader Ginsburg—“a comprehensive look inside her brilliantly analytical, entertainingly wry mind, revealing the fascinating life of one of our generation's most influential voices in both law and public opinion” (Harper’s Bazaar).
My Own Words “showcases Ruth Ginsburg’s astonishing intellectual range” (The New Republic).
Witty, engaging, serious, and playful, My Own Words is a fascinating glimpse into the life of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women and “a tonic to the current national discourse” (The Washington Post).
2021年1月14日 已读
读完更痛惜她的离世。首先是RBG的案子都非常精彩,她为推进性别平等、种族平等的辩述和例证都很棒,现在最高法院没了她不知道还有没有这么强有力的dissenting opinion。其次是美国宪法的诠释原来有这么多流派(比如新上任的Barrett就是originalist),也了解了美国最高法院的运行机制,现在没了最senior最liberal的她,保守派又这么多人,真是令人害怕。给RBG可以打五星,可是本书的编排却略令人失望,从讲完RBG遇到她老公之后到被提名为最高法院法官之前有一段讲了非常多其他人的部分,问题是这一部分只讲了RBG是怎么描述这些人的,没有表达清楚这些人和RBG的过去、未来甚至当时的人生有什么关系,插在中间实在不妥,还有大量很难听清的宴会录音,听那里的时候差点想弃书。
传记 女性 法律 美国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 豆瓣
Flowers for Algernon
8.7 (516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尔·凯斯 译者: 陈澄和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4
很多人都笑我。但他们是我的朋友我们都很快乐。
— 以《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原著改编,野岛伸司编剧、山下智久主演的TBS日剧于2015年春季开播
— 《24个比利》作者人性关怀经典,全新完整译本
— 囊括科幻小说两项大奖《星云奖》《雨果奖》
— 全美销售超过500万册,多 次欧美影视、舞台剧及日剧改编
— Reddit社交网站读者最爱百大书籍
— “这个故事强烈震撼了我,他敏锐的感觉以及掌握这部非凡杰作的叙事技巧太令人惊叹了。”——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银河帝国》系列作者
— 美剧《疑犯追踪》女主之一“根姐”(Root)最喜欢的书
声称能改造智能的科学实验在白老鼠阿尔吉侬身上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下一步急需进行人体实验。个性和善、学习态度积极的心智障碍者查理·高登成为最佳人选。手术成功后,查理的智商从68跃升为185,然而那些从未有过的情绪和记忆也逐渐浮现。
丹尼尔.凯斯重要作品:
《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Flowers for Algernon,1966年)
《第五位莎莉》(The Fifth Sally,1980年)
《24个比利》(The Minds of Billy Milligan,1981年)
《比利战争》(The Milligan Wars,1994年)
《镜像姊妹》(The Asylum Prophecies,2009年)
2021年3月26日 已读
如果《超体》能拍出这种哲学思考的话多好,那部电影里女主就是个工具人。不过倒是让我想起了也是斯嘉丽演的高智能体,《她》的AI,本书主人公所爱的人不想和他在一起的原因就是《她》提出的分手原因——思想成长速度不契合。文学手法用得挺恰当的,错字体现的笨拙和主人公把所有人都看成朋友的单纯很让人心痛。随着智力提升,主人公的self awareness逐渐提高,这也是我爱看书之后的成长历程。头脑的锐利程度逐渐下滑的过程太可怕,看不懂自己以前写的东西。因为以别人的期望为重,主人公的一生都在自厌,因为旁人对自己过去、现在、未来的否定而形成分裂型的自厌(不知道自己会是哪个自己,各种自己互相讨厌),边探索自己边讨厌自己。读完我决定要不再因为获得知识而讨厌愚笨的过去的自己或现在的他人,探索是为了理解。
人性 小说 心理 文学 美国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Arlie Russell Hochschild The New Press 2016 - 9
Arlie Hochschild is best known for her contributions to the domestic division of labor (The Second Shift), emotional labor (The Managed Heart),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home (Time Bind), the commodification of private life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Intimate Life, The Outsourced Self). In her latest book,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Hochschild takes her notion of “feeling rules” to Louisiana, exploring the emotional foundations of right wing politics (The Tea Party and support for Donald Trump) by studying divergent responses to one of the most pressing issues facing the region –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basis of her fieldwork, conducted between 2011 and 2016, Hochschild advances the “deep story” of supporters of the American right: “…the shifting moral qualifications for the American Dream had turned them into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fraid, resentful, displaced, and dismissed by the very people who were, they felt, cutting in line.”
2021年5月27日 已读
比想象中还好。亲身和人一起聊天、生活是消除偏见最有效的方法。人认识世界经常用偏见强化偏见,而媒体和社交平台本应促进沟通,但它们反而强化极端形象,让人更拒绝走出交流舒适圈。如书中所说,川普是一个文化图腾,他让以前是主流、近年却被自由派媒体斥为罪人、蠢人的保守群体找回了自信和尊严。虽然保守群体的生活被大企业造成的污染害惨了,但因为大企业是他们工作的来源,工作是他们的骄傲,他们不愿唾弃。就像toxic masculinity,父权让他们难以接受自己是受害者,不愿意向别人求助,搞得自己越来越惨。读完之后我更想知道如何鼓励人表达自己的deep story,如何让人去倾听别人的deep story。同时自己也要努力不受网上的极端言论影响。
政治学 社会学 美国
基地 豆瓣
Foundation
9.3 (153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向来,过去才是历史,昨天才是历史。阿西莫夫却与众不同,他的《基地》系列写的是“未来的历史”,是“遥远未来的历史”,是“明天的历史”!
阿西莫夫这位“未来历史学家”,这位美国的“太史公”,用“史诗”般的笔触,用“基地”系列宏大的篇章,向读者娓娓动听地讲述了来自“银河帝国”、来自第一基地(通常称为“基地”)和第二基地以及来自那个“骡”的跌宕曲折的故事,把“未来的历史”淋漓尽致地奉献给读者。
《基地》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扣第一部。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已经逐渐走向衰亡。这时间,只有心事史学的一代宗师哈里·谢顿预见未来银河人人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立集合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
2021年10月11日 已读
很畅快淋漓,也很有史诗感,那种历史长河滚滚向前而“英雄”把握住时代脉搏下出该走的一步棋的感觉很刺激,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看到底人类会重犯什么被谢顿预测到的错误。最近玩塞尔达,就想到如果突然地球各处出现了神庙,是高纬度的人为了教会人类“存档”而创造的游戏,然后有了存档之后,人类回不回存档、回到存档后的新选择就会全部有数据,就可以把人类行为的条件概率研究出来,把同一链条上的行为做成nodes,训练模型,就可以实现谢顿的心理史学了。
小说 科幻 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