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
基地与帝国 豆瓣
Foundation and Empire
9.1 (102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天地出版社 2005 - 1
《基地与帝国》是“基地”系列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此时,由伟大的心里史学家哈里·谢顿所创立的基地,虽然已在银河外缘立稳了脚跟,但还得面对来自银河帝国的压力。
垂死的帝国仍拥有银河中最强大的武力。一位野心勃勃的将军,率太空舰队攻向基地,聚居在基地小行星上的学者和科学家,能逃过大难的一线希望,全维系在谢顿死前留下的语言中……
可是,就连谢顿当年也无法预料到:还有比太空军团更具有威胁性的外力已悄然诞生,那就是银河中的突变异种——“骡”。面对骡奇异的心灵力量,即使是一支最坚强的人,也会俯首屈服,成为听话的奴隶。骡的黑色舰队兵不血刃地接受了成立三百多年的历史,为了征服宇宙,骡和忠贞之士都在寻找第二基地,而骡的第一波搜索行动,被一个平凡的女子贝妲阻止,从而为第二基地的反攻计划争取到充分的时间。
2021年10月24日 已读
比上一本稍微绕了一些,但是还是很史诗。人物奇特但没想到是这样的结果。短评最高赞真是一块黏糊糊的屎粘在豆瓣页面上,臭不可闻。
科幻 经典 美国
银河帝国3 :第二基地 豆瓣
9.0 (30 个评分) 作者: [美] 艾萨克·阿西莫夫 译者: 叶李华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5 - 10
人类蜗居在银河系的一个小角落——太阳系,在围绕太阳旋转的第三颗行星上,生活了十多万年之久。
人类在这个小小的行星(他们称之为“地球”)上,建立了两百多个不同的行政区域(他们称之为“国家”),直到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会思考的机器人。
在机器人的帮助下,人类迅速掌握了改造外星球的技术,开启了恢弘的星际殖民运动;人类在银河系如蝗虫般繁衍扩张,带着他们永不磨灭的愚昧与智慧、贪婪与良知,登上了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并将银河系卷入漫长的星际战国时代,直至整个银河被统一,一个统治超过2500万个住人行星、疆域横跨十万光年、总计数兆亿人口的庞大帝国崛起——银河帝国。
一个微妙的转折发生在银河帝国建国后的12020年。哈里·谢顿,这个刚满32岁的年轻数学家,开创了“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能用数学公式准确推演全人类的未来——“预言”从此成为一门可以信任的科学,人类由此可以看见未来。
谢顿的第一个预言是:虽然毫无征兆,但已存在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即将灭亡。
一时间,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人类银河时代最伟大的传奇就此开启……
The Unwinding 豆瓣
8.3 (6 个评分) 作者: George Pack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3 - 5
American democracy is beset by a sense of crisis. Seismic shifts during a single generation have created a country of winners and loser s, allowing unprecedented freedom while rending the social contract, driving the political system to the verge of breakdown, and setting citizens adrift to find new paths forward. In The Unwinding, George Packer, author of The Assassins’ Gate: America in Iraq, tells the 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past three decades in an utterly original way, with his characteristically sharp eye for detail and gift for weaving together complex narratives.
The Unwinding journeys through the lives of several Americans, including Dean Price, the son of tobacco farmers, who becomes an evangelist for a new economy in the rural South; Tammy Thomas, a factory worker in the Rust Belt trying to survive the collapse of her city; Jeff Connaughton, a Washington insider oscillating between political idealism and the lure of organized money; and Peter Thiel, a Silicon Valley billionaire who questions the Internet’s significance and arrives at a radical vision of the future. Packer interweaves these intimate stories with biographical sketches of the era’s leading public figures, from Newt Gingrich to Jay-Z, and collages made from newspaper headlines, advertising slogans, and song lyrics that capture the flow of events and their undercurrents.
The Unwinding portrays a superpower in danger of coming apart at the seams, its elites no longer elite, its institutions no longer working, its ordinary people left to improvise their own schemes for success and salvation. Packer’s novelistic and kaleidoscopic history of the new America is his most ambitious work to date.
2022年10月7日 已读
非常流水账的写法,听有声书完全听不下去,转成看书。想要了解奥巴马第二任前的美国的人可以一看。Tammy Thomas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做了女工大半辈子,被buy out下岗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终于有时间读书了,非常inspiring。作者描述的拜登很有意思,演讲大师,痛恨献金,对团队冷酷无情。和华尔街相关的几段都值得一读,如何一步步把所有监管条例都去掉,然后在08年的时候,一开始捅娄子的人反而被调进了奥巴马政府重建秩序,何其讽刺。失控的权力在任何地方都很危险。Jeff Connaughton的故事也很动人,作为拜登迷弟被拜登伤透了心,抱着不跟拜登也能做实事的心想要让华尔街负责,结果是以卵击石,从此告别政治。我也从来不知道Tampa是这样失控的悲剧城市,只知道它老是被嘲笑。
美国
The Address Book 豆瓣
作者: Deirdre Mask St. Martin's Press 2020 - 4
When most people think about street addresses, if they think of them at all, it is in their capacity to ensure that the postman can deliver mail or a traveler won’t get lost. But street addresses were not invented to help you find your way; they were created to find you. In many parts of the world, your address can reveal your race and class.
In this wide-ranging and remarkable book, Deirdre Mask looks at the fate of streets named after Martin Luther King Jr., the wayfinding means of ancient Romans, and how Nazis haunt the streets of modern Germany. The flipside of having an address is not having one, and we also see what that means for millions of people today, including those who live in the slums of Kolkata and on the streets of London. Filled with fascinating people and histories, The Address Book illuminates the complex and sometimes hidden stories behind street names and their power to name, to hide, to decide who counts, who doesn’t—and why.
2023年1月31日 已读
越看越火大,一查,发现作者居然是哈佛本科和法学院毕业,还曾是Harvard Law Review的Editor。就凭她写出这样的书,我觉得她需要回炉重造。单看最后一章“结论”就能感受到作者行文的低劣质量:结论里还要塞进好几个赘述的新故事,然后发表一通毫无说服力、两个自然段之间完全没有联系的议论和抒情。本书经常读着读着就会读到意义不明的作者本人生活的细节,完全能感受到该作者是多么以自我为中心。和地址相关的历史故事详细得像在水论文字数,不时还有作者强行“露一手学问”的“fun facts”的括号小补充。总结,写作水平就和油管上专门写《你不知道的10件事》的稿的人差不多,看本书还不如看几个油管视频。没打一星是因为偶尔会看到一些货真价实的fun facts,比如日本大部分街没有名字。
社会学 纪实文学 美国
Bad Blood 豆瓣 Goodreads
8.7 (57 个评分) 作者: John Carreyrou Knopf 2018 - 5
The full inside story of the breathtaking rise and shocking collapse of Theranos, the multibillion-dollar biotech startup, by the prize-winning journalist who first broke the story and pursued it to the end, despite pressure from its charismatic CEO and threats by her lawyers.
In 2014, Theranos founder and CEO Elizabeth Holmes was widely seen as the female Steve Jobs: a brilliant Stanford dropout whose startup "unicorn" promised to revolutionize the medical industry with a machine that would make blood testing significantly faster and easier. Backed by investors such as Larry Ellison and Tim Draper, Theranos sold shares in a fundraising round that valued the company at more than $9 billion, putting Holmes's worth at an estimated $4.7 billion. There was just one problem: The technology didn't work.
A riveting story of the biggest corporate fraud since Enron, a tale of ambition and hubris set amid the bold promises of Silicon Valley.
2022年5月17日 已读
作者选择用时间顺序写Theranos的发展,对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非常有用。但是一到后面作者本人出场的部分,整个叙事节奏都更加紧凑了,变得更好看了,看得出作者对自己很满意。不过这本书也只是详实地写了发生了什么,没有深入分析背后的运作怎么把Theranos推上这个位置然后又让它跌落神坛的。如果发生在某政治高于一切的地方,那么得到这么多政治界大佬背书投资的Theranos如果出事,就只会在微博曝光,然后火速被删帖,Holmes等公司领导以惊人的速度下狱,但是Theranos这个公司完好无损,该怎么赚钱就怎么赚钱,该怎么害人还怎么害人。
商业 纪实文学 美国
The Privileged Poor 豆瓣
作者: Anthony Abraham Jac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 3
Getting in is only half the battle. The Privileged Poor reveals how―and why―disadvantaged students struggle at elite colleges, and explains what schools can do differently if these students are to thrive.
The Ivy League looks different than it used to. College presidents and deans of admission have opened their doors―and their coffers―to support a more diverse student body. But is it enough just to admit these students? In The Privileged Poor, Anthony Jack reveals that the struggles of less privileged students continue long after they’ve arrived on campus. Admission, they quickly learn, is not the same as acceptance. This bracing and necessary book documents how university policies and cultures can exacerbate preexisting inequalities and reveals why these policies hit some students harder than others.
Despite their lofty aspirations, top colleges hedge their bets by recruiting their new diversity largely from the same old sources, admitting scores of lower-income black, Latino, and white undergraduates from elite private high schools like Exeter and Andover. These students approach campus life very differently from students who attended local, and typically troubled, public high schools and are often left to flounder on their own. Drawing on interviews with dozens of undergraduates at one of America’s most famous colleges and on his own experiences as one of the privileged poor, Jack describes the lives poor students bring with them and shows how powerfully background affects their chances of success.
If we truly want our top colleges to be engines of opportunity, university policies and campus cultures will have to change. Jack provides concrete advice to help schools reduce these hidden disadvantages―advice we cannot afford to ignore.
2022年3月31日 已读
作者是穷学生出身,成为学者之后研究穷学生怎样能更好适应精英大学的生活,以求让更多的穷学生像他一样成功实现阶级跃迁,真的很empowering。本书很好读,作者很有逻辑地把学生的testimony串起来了。"Access is not inclusion"。第三章真是令人震惊,鼓励穷学生做宿舍清洁工来赚钱这种政策太智障了,还好有作者这种学者让弱势群体得以发声,就这点就值得力荐。本书结论不是鼓励更多穷学生读私校成为privileged poor,而是鼓励更多公校能赋权。最后的attachments也很有意思,作者留白了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亚裔完全不在研究样本里。从社达社会出来的学生的cultural shock和美国穷学生居然是差不多的,比如我看到office hours那一点感到很有共鸣。
教育学 纪实文学 美国
Stories of Your Life and Others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7 (11 个评分) 作者: Ted Chiang Small Beer Press 2010 - 10
One of the best short story collections of the last ten years, back in print in a new edition.
2022年6月27日 已读
最喜欢Tower of Babylon, Story of your Life, Like What You See。Hell is Absence of God初读很惊艳,但是结尾收得有点太刻意了。我更喜欢那三篇的探讨,其他故事都有着同样清奇的设定,但却因为想要达到的结论太刻意而减少了设定的深度和反复咀嚼的可能性。
小说 科幻 美国
Hidden Valley Road 豆瓣
9.4 (9 个评分) 作者: Robert Kolker Doubleday 2020 - 4
The heartrending story of a midcentury American family with twelve children, six of them diagnosed with schizophrenia, that became science's great hope in the quest to understand the disease.
Don and Mimi Galvin seemed to be living the American dream. After World War II, Don's work with the Air Force brought them to Colorado, where their twelve children perfectly spanned the baby boom: the oldest born in 1945, the youngest in 1965. In those years, there was an established script for a family like the Galvins--aspiration, hard work, upward mobility, domestic harmony--and they worked hard to play their parts. But behind the scenes was a different story: psychological breakdown, sudden shocking violence, hidden abuse. By the mid-1970s, six of the ten Galvin boys, one after another, were diagnosed as schizophrenic. How could all this happen to one family?
What took place inside the house on Hidden Valley Road was so extraordinary that the Galvins became one of the first families to be studi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Their story offers a shadow history of the science of schizophrenia, from the era of institutionalization, lobotomy, and the schizophrenogenic mother to the search for genetic markers for the disease, always amid profound disagreements about the nature of the illness itself. And unbeknownst to the Galvins, samples of their DNA informed decades of genetic research that continues today, offering paths to treatment, prediction, and even eradication of the disease for future generations.
With clarity and compassion, bestselling and award-winning author Robert Kolker uncovers one family's unforgettable legacy of suffering, love, and hope.
2022年4月16日 已读
文笔很好,叙事清晰,没有废话。Galvin的家族史和schizophrenia的研究史两线并进,叙事节奏很好。Lynn DeLisi做女精神病学家受性别歧视但仍勇敢追求热爱的事业、研究不被大医药公司支持但仍然坚持做出成果的故事很激励人心。Galvin家族的命运可以说是保守派中产阶级的噩梦了,“多子多福”的反面。不过他们还是很幸运,从后期Danald还有其他人享受的福利来看,他们所处的环境还是可以让他们活得相对体面。至于正常的孩子,虽然从小就饱受家人的摧残,去当嬉皮士的Michael和主动和母亲和解的Lindsay的故事还是相当empowering的——他们抓住了认识自己和家人的痛苦的机会,自己拯救了自己,像Lindsay甚至还有力量照顾家人。从问题家庭里出来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机会治愈自己。
心理学 纪实文学 美国
Our Malady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Timothy Snyder Crown 2020 - 9
From the author of the #1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 On Tyranny comes an impassioned condemnation of America's coronavirus response and an urgent call to rethink health and freedom.
On December 29, 2019, historian Timothy Snyder fell gravely ill. Unable to stand, barely able to think, he waited for hours in an emergency room before being correctly diagnosed and rushed into surgery. Over the next few days, as he clung to life and the first light of a new year came through his window, he found himself reflecting on the fragility of health, not recognized in America as a human right but without which all rights and freedoms have no meaning.
And that was before the pandemic. We have since watched American hospitals, long understaffed and undersupplied, buckling under waves of coronavirus patients. The federal government made matters worse through willful ignorance, misinformation, and profiteering. Our system of commercial medicine failed the ultimate test, and thousands of Americans died.
In this eye-opening cri de coeur, Snyder traces the societal forces that led us here and outlines the lessons we must learn to survive. In examining some of the darkest moments of recent history and of his own life, Snyder finds glimmers of hope and principles that could lead us out of our current malaise. Only by enshrining healthcare as a human right, elevating the authority of doctors and medical knowledge, and planning for our children's future can we create an America where everyone is truly free.
2022年8月25日 已读
主论点是美国人想要自由就必须把医保视为基本权利,医疗系统不应该以赚钱为目标。感觉第四课是最有说服力的,保险公司和医院用以赚钱优化的系统操纵医生,让他们无暇关注病人个体;因为疫情没钱赚所以医疗系统变得更不available,而川普的政策还加重了这种症状。第一课讲投川普的地区和鸦片泛滥的地区相关这个数据很有趣,说美国人不知道怎么求助,于是倾向于把美国人塑造成“不需要求助”的川普。第三课讲的一个论点是我们需要更多本地的严肃媒体,不应该让社交媒体变成唯一的媒体,否则会让天边远的事更能影响自己,这点让我很震撼。没打满星是因为个人叙事太多。虽然能理解作者差点被垃圾医疗系统害死的愤怒,但是只放在prologue就够了,不需要用它来串议论的。
美国
Good and Mad 豆瓣
作者: Rebecca Traister Simon & Schuster 2018 - 10
2022年9月18日 已读
除了Beautifully defended and boosted women's unapologetic anger之外,也分析了16年大选前后发生的社会事件中反映出来的社会性别和种族权力结构,其中一个印象最深刻的发现是“虽然总是有色女性先抗争,但总是白人女性的权益先得到保护”。最后几章讲女性在愤怒中empower自己的故事非常好,训练弱势群体参与政治非常有意义,看得我赶紧去给EMILY's List捐款支持了,还关注了几个组织,想也去接受教育。“Be angry for them! Be angry with them!”
女性 政治学 美国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 豆瓣
THE ESSENTIAL O.HENRY COLLECTION
7.7 (7 个评分) 作者: 欧亨利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 2009 - 5
《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世界文学名著英语原著版)》讲述了:欧·亨利,是美国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之一,曾被评论界誉为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和美国现代短篇小说之父。他善于描写美国社会尤其是纽约百姓的生活。他的作品构思新颖,语言诙谐,结局常常出人意外;又因描写了众多的人物,富于生活情趣,被誉为“美国生活的幽默百科全书”。代表作有小说集《白菜与国王》、《四百万》、《命运之路》等。其中一些名篇如《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带家具出租的房间》、《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藤叶》等使他获得了世界声誉。《欧亨利短篇小说集(世界文学名著英语原著版)》从他的短篇小说作品中精选了22篇,为英语原著版。
通往权力之路 豆瓣
8.4 (5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K.迈锡 译者: 徐海幈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4 - 5
流行最广,好评最多——《纽约时报》畅销书,普利策奖获奖者作品,亚马逊网站持续热销。《华盛顿邮报》《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波士顿寰球报》《纽约时报》《奥普拉杂志》等重磅推荐。
最被领袖崇拜的领袖:叶利钦、普京、卡梅伦、默克尔、伊丽莎白二世等极力推崇的领袖。毛泽东也赞其为中国需要这样的伟人。
最一流的作者,最一手的史料:包括她本人的《回忆录》、私人信函、政务公文、官方文件以及朋友、敌人和大量旁观者的回忆。同时书中附有数张国内罕见的珍贵照片,四色印刷。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为普利策奖获奖者耗时八年写就的一部权威传记,通过研究此前不为人知或难以获取的资料,阐述了叶卡捷琳娜女皇异彩纷呈的一生。从一个外邦落魄贵族的女儿,因一次政治联姻来到俄罗斯成为大公夫人;历经18年的忍辱负重,她成功把自己打扮成俄罗斯的化身,通过一场宫廷政变夺取了皇位;在极富魅力的34年执政期间,她发动战争、囤积艺术、集纳思想、最成功的是扩充版图,将俄国带入了一个辉煌而鼎盛的时期。
《通往权力之路:叶卡捷琳娜大帝》作者迈锡运用了非凡的叙述技巧,不自觉地透露了她顺应欧洲政治潮流、实施“开明君主制”的统治手段;善于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政策的为政之道;不受骗而骗人的外交之道,以及面对政治充满理性,又不乏实用性,具有使威仪的皇室变得柔和的女性魅力。总之,她的统治使欧洲开始感到俄国这个巨大政治和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也再次证明了一个时代的强盛与自身的努力有关、与选择的路线有关、与实施的国策有关。
对一位俄国巨人和一位有血有肉的女人均做出了扣人心弦的描绘。——《新闻周刊》
一部引人入胜,足以满足阅读需要的传记。——《洛杉矶时报》
绘声绘色,充满悬念。——《纽约时报》
研究详尽无遗,叙述跌宕起伏。——《波士顿环球报》
(罗伯特?K?迈锡)为这部讲述叶卡捷琳娜及其时代的包罗万象的作品赋予了权威品质……一部令人难以拒绝的作品。——《华盛顿邮报》
写作严谨精确,叙述激动人心。——《奥普拉杂志》
夜色人生 豆瓣
Live by Night
8.1 (29 个评分) 作者: [美] 丹尼斯·勒翰 译者: 尤传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16 - 10
人生无非就是,有些人失去了自我,有些人找到了自我。
——————————
波士顿,1926年。
爵士乐在弥漫,酒在流动,子弹在飞,一个男人打算为这个世界打上自己的标记。
-
乔•考克林,身为高级警官的儿子,却加入了当地最有势力的黑帮。
然而,他总说自己“不是黑帮分子,而是法外之徒”,不想过别人定义好的生活,想创造属于自己的规则。
他的夜色人生徐徐展开,从华丽炫目的爵士时代波士顿,到欲望横流的佛罗里达州坦帕,再到古巴的酷热街道。虽然危机四伏,但好在有兄弟,有姑娘,还有音乐与美酒。
他知道死亡终将来临,但在那之前,他决心好好地、痛快地活下去。
——————————
◆ 美国文坛苦等一个世纪的教父级经典!
◆ 美国亚马逊年度推理小说第1名、爱伦•坡奖年度小说第1名、《出版人周刊》年度推理小说第1名
◆ 作品全球总销量突破1200万册,版权风行35个国家和地区
◆《禁闭岛》《神秘河》作者全方位超越以往作品的心血大作,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之余,呈现出罕见的史诗色彩与文学深度
◆ 同名电影即将上映,瞄准2017年奥斯卡,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任制片人,本•阿弗莱克执导、主演,西耶娜•米勒、佐伊•索尔达娜、艾丽•范宁、斯科特•伊斯特伍德倾情加盟,全球粉丝翘首以盼
——————————
媒体推荐:
-
从每个层面看,这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在精致描绘的历史背景下,重新呈现出大众小说的种种伟大主题——犯罪、家庭、热情、背叛。——《书单杂志》
-
大师之作……勒翰创造出一个成熟的、经典的美国故事,对纯文学读者和犯罪小说读者同样有吸引力。——《出版人周刊》
-
发人深省、扣人心弦、酣畅淋漓……勒翰呈现了一个引人共鸣的20年代。他的文字易懂又难忘。……去租,或买,或去图书馆借,总之,赶快找来看吧。——《丹佛邮报》
-
勒翰的表达方式颇具独创性、令人难忘、发自肺腑,他已置身一流文体学家的行列,这些人肩负着丰富当代推理小说内涵的使命。——《出版人周刊》
-
《夜色人生》就像是《教父》遇上《圣经》。——《纽约每日新闻报》
-
《夜色人生》是一门犯罪小说入门课,由目前顶好的写手传授……然而这部朴素、不花俏的古典犯罪小说却精致、深具文学性、魅力十足,因而句句精彩迷人。你碰到的是一位专家,看了就知道。——珍妮特•马斯林,《纽约时报》
-
文字鲜活、精准,对于主要角色群的性格与情感描绘深刻,种种细节重现了一个早年时代,《夜色人生》超越了我们熟知的模式,创造出一种独特而不容置疑的现实感。——《华盛顿邮报》“书之世界”
-
丹尼斯•勒翰是个天生的说故事高手,总是能引人入迷。朋友、仇敌、蛇蝎美人,全都环环相扣在谋杀与赎罪、爱与背叛之中,从头到尾一丝不苟。这部文学杰作一定会变成当代的经典。——《纽约图书期刊》
-
这是那种少有的既可以在读书俱乐部里引起激烈争论,又可以在飞机上消磨几小时时光的书。——读者评论
-
教父级别的传奇故事,伟大的角色,大量精彩的戏剧冲突。——读者评论
-
勒翰有着绝妙的语言表达方式。情节紧密交织,节奏干脆利落,角色人格丰富。从各种角度来看,《夜色人生》都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读者评论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 豆瓣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Guide
9.1 (1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译者: 黄潇潇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10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新版指南
一览600件世界艺术精华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大都会艺术博物三十年来首次更新的指南,精选600余件作品,按展览部门组织,全面展现了博物馆丰富多样的馆藏。
☆一书概览世界艺术精华。本书所选作品涵盖了六千年来世界各地的艺术精品,既有欧美大师的油画和雕塑,也有东方风情的水墨画,也有非洲、大洋洲土著的木雕,还有极富特色的武器盔甲、服装设计等。
☆图文搭配,轻松阅读。全书图片进行了全面更新,色彩还原更准确。文字说明均由各展览部门的专家撰写,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艺术风格。
...................
※内容简介※
这本三十年来首次重新编撰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指南》介绍了博物馆最具代表性的六百件精华藏品,呈现了世界各地六千年的视觉文化。全书由十七个展览部门的全体策展人通力完成,馆长托马斯•P•坎贝尔亲自撰写导言。每件艺术品都配以精美的图片和最新的说明文字,既可作为参观手册,也可当作艺术类读物。
...................
※媒体推荐※
任何年级的教师都可以把这本指南列为认识全世界六千年艺术的入门指导读物。
——《纽约时报》
如何阅读一本文学书 豆瓣
HOW TO READ LITERATURE LIKE A PROFESSOR
8.7 (43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马斯·福斯特 译者: 王爱燕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2
遇到这本书之前,你并不知道你会爱上文学
美国密歇根大学最受欢迎的文学公开课
美国常春藤大学指定读物 位居美国亚马逊畅销榜超过8年
《如何阅读一本小说》姊妹篇 梁文道《开卷八分钟》推荐
读出一本文学书的深刻不容易,读出趣味更难
“故事一直在我们周围飞翔,我们只要伸手摘下一片就是。”
==========================================================
小时候我常跟爸爸去采蘑菇。我总是看不到蘑菇,可他会说 “那里有朵黄色的松菇”或“那边有几朵黑色的尖顶菇”。
文学教授做的事与此相似:在遍地都是蘑菇而你看不到的时候,提醒你一下。
全美最受欢迎文学公开课教授托马斯•福斯特,继《如何阅读一本小说》之后,针对小说、电影、戏剧、诗歌等各类文学作品,进行了一次新的梳理,告诉我们迈向文学探索之路,找到“蘑菇”,是多么容易且富有乐趣。
旅行的目的绝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单纯,吃一顿饭也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雨雪天也不是天气预报的问题。这些文学中隐而不说的含义,借助作者阅读文学的3件法宝、20多个小诀窍、300部作品的赏析,丰富你的阅读体验。
遇到这本书之前,你并不知道你会爱上文学。
大历史 豆瓣
Big History: Between Nothing and Everything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 大卫·克里斯蒂安(David Christian) /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 (Cynthia Stokes Brown) 译者: 刘耀辉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8
比尔盖茨被本书作者大卫·克里斯蒂安的大历史观念震撼,斥资一千万美元精心打造的在线大历史教学项目→https://school.bighistoryproject.com/bhplive (本书是该项目全部内容第一次集结出版)
本书第一作者在TED的演讲:The hist ory of our world in 18 minutes→http://www.ted.com/talks/david_christian_big_history
...................
※名人推荐※
“大历史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单一、宏大且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可以与牛顿在17世纪以统一的运动规律将天与地结合起来的方式相媲美,它取得了近似达尔文在19世纪以一套进化理论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统一起来的成就。大历史是世界史许多目标的自然延伸。”
——威廉·麦克尼尔,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
“大历史能做的,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我们面临的危机;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现我们拥有集体学习的力量。我希望遍布全球的下一代都能够了解大历史,并通过大历史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群人要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建立一个免费的大历史在线教学纲要。”
——大卫·克里斯蒂安,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
“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比尔·盖茨,“微软之父”
...................
※编辑推荐※
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
打破地域、种族界限的历史
改变了比尔·盖茨的思考方式
★ 这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讲述我们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 这是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 普遍性历史,作者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
★ 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 它在20多年教学实践、听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学师生反馈基础上撰写而成。
★ 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世界史学会会长联袂编写,“微软之父”比尔·盖茨倾情
...................
※内容简介※
《大历史》所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读者将会追溯一段始于138亿年前的历史,这段历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现为开端。大历史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书中总结出大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门槛”。从宇宙到地球,从最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无”到“有”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终,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完全写作指南 豆瓣
How to Write Anything: A Complete Guide
5.2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劳拉·布朗 译者: 袁婧 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7 - 2
哥伦比亚大学教师三十年教学经验锤炼而成,
人手必备的实用写作宝典,二百余个写作模板即学即用
………………
※编辑推荐※
如何在最紧急的情况下,快速写出一封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商务致歉信?如何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顺利写出一篇精彩而鼓舞人心的演讲稿?如何在阻力重重的环境中,轻松写出一份让人过目不忘的简历?无论你打算写什么,本书都给出了最简单、直接的建议,明确每种文体的特点、合理规划写作路径、精准掌握读者的心理,本书将颠覆你的写作思维,重塑你的写作习惯!
………………
※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绝对实用的写作指南。如果你在工作或生活中需要用文字传递信息,那毫无疑问,你需要这本书。
——伯恩特·施密特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
必须说,这是一本值得拥有的参考书!对写好商业邮件、投诉信、道歉信等等方面,布朗提供了简单而直接的建议。在每个案例旁加上“怎样做”和“不要做”版块的确相当有用。
——娱乐周刊
劳拉·布朗写出了一本终极写作指南,旨在让你的写作变得更简洁凝练、更有说服力,更具沟通性。学生、商务人士,甚至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作家都应该随时带着这本书,它和字典、辞典同等重要。
——米歇尔·斯内尔 文学代理人,作家
《完全写作指南》是在这个数字通信如此发达的时代中,我所看到的第一本指向写作核心的书。书中的讲解适合每一个人。
——玛丽·奥尔森 数字商务设计与开发先锋
作为一个有三十年教学经验的写作教师,我非常了解年轻写作者们的需求。劳拉·布朗回答了最困难的问题:关于怎样开始写作,怎样针对目标读者调整技艺,怎样充实简单的内容,怎样精通表达与辩论。
——罗杰·马赫妮 帕萨迪纳市立学院助理教授
………………
※内容简介※
希望投资人资助你开展一个特别项目,应该怎样写一封具有说服力的电子邮件?准备申请大学,如何才能写出一篇引人注目的自我陈述?同事的母亲去世了,怎样用最好的方式表达你的哀悼之情?
无论科技多么进步,即时通讯变得多么快速便捷,用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永远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在摊平稿纸、打开电脑准备“写作”的时候,却常常感到思维混乱,不知从何开始。
这本《完全写作指南》告诉我们,只要思路清晰、流程顺畅、有好的方法和习惯,写作并不是困难的事。本书从写作的核心——写作思维入手,分析每一种实用写作的思维要点,以读者的角度反观写作的关键。按照作者所精心规划的写作流程,只要经过“确定写作目标、深度了解读者、展开头脑风暴、组织结构、打初稿、修改”这六个步骤,无论多棘手的写作难题,都能够得到顺利解决。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真正学会如何进行清晰、简洁、得体的写作。同时,本书更总结了二百多个方便参照、易于使用的写作模板,囊括了工作、学习、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随查随用,让你真正做到“从提笔就怕到什么都能写”。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豆瓣 谷歌图书
Fame and Obscurity
7.8 (64 个评分) 作者: [美] 盖伊·特立斯 译者: 范晓彬 / 姜伊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新闻主义之父 盖伊·特立斯 初试啼声,即成经典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 全世界特稿写作者的典范
每个匆匆行走在城市中的人,都有一身故事:歌星辛纳屈 玛丽莲·梦露的丈夫、棒球手迪马乔 《纽约时报》讣告记者 地铁站售票员 修路架桥工人
特立斯之前,没有人如此打量城市:
每天,纽约人要喝下46万加仑啤酒,吃掉350万磅肉,消耗21英里长的牙线。在这座城里,每天有250人死去,460人出生,15万人戴着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这里还有500个巫师、600尊雕塑或纪念碑、3万只鸽子……
哥谭的秘密生活——《纽约—— 一位猎奇者的足迹》
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数字和芸芸众生构成了这座城市的魅力。“新新闻之父”融会短篇小说文学语言的早期实例,其技巧和水准至今为后来者追摹。
20世纪最伟大的非虚构书写——《弗兰克•辛纳屈感冒了》
两月贴身酒吧、赌场、拳击赛、高尔夫,追询辛纳屈之友、随从、女儿、母亲、歌迷、酒保……就算巨星感冒了,特立斯仍尽得风流。
20世纪最优秀的体育写作、最好的杂志文章——《一位英雄的暮年》
棒球传奇、玛丽莲•梦露的前夫之一乔•迪马乔,退出公众视野十数载,喧嚣浮华早已散尽,特立斯技惊文坛的看家本领、绕不过去的体育书写,且看英雄迟暮、过河入林。
这是一部纽约交响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准的笔法向我们展示了纽约风貌:面目模糊的人潮中不为人知的奇闻轶事,镁光灯下的明星转身之后的尴尬境遇。俱乐部门口的擦鞋匠、高级公寓的门卫、公交车司机、大厦清洁工、建筑工人,与弗兰克·辛纳屈、乔·迪马乔、彼得·奥图尔等明星一样受特立斯尊重,他以同样的好奇心对待他们。
全书由《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大桥》和《走向深处》三部分组成。《纽约:一位猎奇者的足迹》描绘了纽约城中不太为人所知的人物和事件,特立斯捕捉细节的功力凸显无疑。《大桥》讲述的是建设纽约韦拉扎诺大桥给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及流动修桥工的生活。修桥工都是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建成了美国无数的大桥和纽约城里一座座大桥和摩天大楼。“他们把一个个的地方用大桥连接起来了,可他们自己的生活却支离破碎。”《走向深处》由11篇美国社会知名人物的小传构成,这些人物基本上涵盖了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各个主要方面。
光荣与梦想 豆瓣
The Glory and the Dream
8.4 (3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曼彻斯特 译者: 广东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译组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 - 2
本书是美国的一部断代史,勾画了从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前后,到1972年尼克松总统任期内水门事件的四十年间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画卷。这是一部场景宏大,又描写细腻的历史巨著。作者对这四十年间美国历届政府从诞生到终结全过程中的两党纷争和内部分歧,对这一阶段全世界所经历的每一件大事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叙述;同时,对这四十年间发生在全世界,尤其是与美国有关联的方方面面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从“补偿金大军”风潮、经济大萧条、总统竞选、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爆炸、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肯尼迪遇刺身亡、尼克松郑入水门事件,到美国人的精神风貌、社会时尚、各阶层的生活状况,再到演艺界的奇闻趣事、妇女的流行服装、青少年的时髦追求,甚至英语词汇的最新演变和人们的性观念都做了面面俱到的讲述。对于每一位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是从本质上深刻了解美国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本书在1979年曾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过,它的面世在当时及以后的漫长岁月里曾在中国读者中引起过较好的反响,甚至对一大批中国记者的写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纽约无人是客 豆瓣 谷歌图书
8.4 (29 个评分) 作者: 沈辛成 中西书局 2017 - 5
本书为作者在纽约实地踏访数十家博物馆并进行深入了解后,对纽约博物馆展示特色、专业内涵、设计匠心及观众体验等进行多维度评价的作品。
本书不是一本简单的博物馆导览手册,而是基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专业背景,试图阐释纽约这个五方杂处、光怪陆离却又独具特色的国际大都会的底色。全书行文从容,图文并茂,兼具知识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无论是否去过纽约,它都会在流畅的阅读之后,带给你充足的知识与细节,同时也带给你深深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