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太平记》的时代 豆瓣
8.6 (5 个评分) 作者: [日]新田一郎 译者: 钟放 文汇出版社 2021 - 5
★日本史学家新田一郎的经典力作,从物语的角度解读历史
东京大学教授新田一郎承袭家学渊源,广泛涉猎日本文化史、法制史,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本书以《太平记》为线索,从“物语”的角度切入历史,大胆提出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后人“虚构”的观点,并重申了讲述历史、回溯过往对当下、对现代人的意义。
★两个朝廷同时存在,天皇与将军针锋相对,还原一段极具争议的历史
京都与吉野朝廷并立,哪个朝廷才是正统的问题一直延续到后世,甚至曾引起政治纷争。同一时期,镰仓幕府被推翻,室町幕府建立,天皇与将军之间的矛盾正是南北朝分裂的导火索。本书聚焦一个不为国内读者所熟知的时代,以生动的笔法展现了日本历史上朝廷与武家之间的最后一次拉锯战,描写了京都在毁于应仁之乱前最后的繁华。
★从中日“南北朝”的异同看两国历史文化的差异,管窥日本政权结构的核心
南朝天皇与北朝天皇同出于一个家族,从侧面印证了天皇“万世一系”,其血统不可替代。本书提供了一个解读两国政治、历史与文化差异的新角度。
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六卷,讲述的是日本南北朝时代至室町时代的历史,在时间上相当于中国的元末明初。
镰仓幕府末期,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后醍醐天皇横空出世,决心夺回被幕府瓜分的政治权力。同时,各地武士掀起推翻镰仓幕府的浪潮,源氏武士的后裔——足利尊氏脱颖而出,成为武士阶层新的代言人。随着尊氏就任征夷大将军、建立室町幕府,武士阶层与专制王权之间的矛盾再难避免。
本卷以《太平记》为线索,展现了南北朝时期两个朝廷、两位天皇并立的特殊局面,并重申了“物语”对现代人、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南北朝,日本历史上动乱和变革的时代。
书写者的笔墨紧紧扣住了历史演进的旋律,记录下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在历史中的奋力选择和追逐的足迹。
—— 清华大学教授 刘晓峰
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豆瓣
作者: Edward Gibbon Wordsworth Editions Ltd 1999
Gibbon's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 published between 1776 and 1788, is the undisputed masterpiece of English historical writing which can only perish with the language itself. Its length alone is a measure of its monumental quality: seventy-one chapters, of which twenty-eight appear in full in this edition. With style, learning and wit, Gibbon takes the reader through the history of Europe from the second century AD to the fall of Constantinople in 1453 - an enthralling account by 'the greatest of the historians of the Enlightenment'. This edition includes Gibbon's footnotes and quotations, here translated for the first time, together with brief explanatory comments, a precis of the chapters not included, 16 maps, a glossary, and a list of emperors.
三十年战争史 豆瓣
Europe’s Tragedy A New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作者: [英] 彼得·威尔逊 译者: 宁凡 / 史文轩 后浪丨九州出版社 2020
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获奖作品
当下最全面、最前沿的三十年战争史研究专著
◎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是英语世界神圣罗马帝国史、中欧史、军事史权威专家,本书荣获2011年军事史学会杰出图书奖
☆全书分开端、冲突、后果三部分,细致全面地将三十年战争的前因后果以及战斗过程全景展现
☆批评了以往三十年战争研究的粗疏错漏之处
◎ 内容简介
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历史上最具破坏力的战争之一,它蹂躏了整个中欧地区,令数百万人死亡,将城镇和村庄夷为平地,带来了巨大的创伤。以比例而言,三十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损失甚至超过了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同时三十年战争给后来的德国史造成了深刻的影响。彼得·威尔逊的这部著作全面介绍了这场战争,内容广泛,不仅囊括了军事、政治方面,还涉及了文化、社会层面。威尔逊分析了当时的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构,对战争的前因后果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细致描绘了战争的进程,还分析了战争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 媒体推荐
一部杰出、全面且详细的著作。
——蒂姆·布兰宁,剑桥大学欧洲现代史教授
一部权威、明智、视野广阔的著作,研究得极为细致。
——劳罗·马丁内斯,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
极为成功,作者的学识令人钦佩,文笔轻快优雅,持论公正。
——保罗·肯尼迪,耶鲁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作者
一直以来,人们都需要这样一部博学多识……一锤定音的历史著作。现在彼得·威尔逊提供了这样一部作品。
——杰弗里·科林斯,《华尔街日报》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Ιστορία του Πελοποννησιακού Πολέμου
9.1 (2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谢德风 商务印书馆 1960
公元前424-423年的冬季,当伯拉西达袭击安菲玻里城的时候,他正指挥七条雅典战舰驻扎在塔索斯。驻守安菲玻里城的雅典将军攸克利求援于他,他驶往援救;他虽然打败了伯拉西达的军队,救了爱昂,但是他终于没有来得及挽救安菲玻里。安菲玻里的失陷,主要是由于攸克利的疏忽,但是他后来并没有受到处罚,而修昔底德却因此遭到放逐。修昔底德本人对于此事没有作任何辩护。马赛林那斯说,修昔底德是由克里昂的建议,以叛逆的罪名而被放逐的。当时是克里昂最有势力的时候,而且克里昂对安菲玻里的陷落十分愤恨,他提议放逐修昔底德是很有可能的。
从他被放逐到他回国这一段时期内他的生活,我们也完全不知道。唯一可靠的事实是公元前404年以后不久,他回到雅典了;这一点不但他自己的话可以证明,并且他的著作中有许多回国后修订的痕迹,例如他记载了公元前404年雅典及庇里犹斯的城墙的被拆毁,这只有他回到雅典后才可以做得到的。此外其他的事情都是由著作中推测得来的。他自己说到,在这段时期中,他有更多的闲暇来编写他的历史著作,他更有机会得到伯罗奔尼撒方面的消息。事实上也是这样的,自从他被放逐以后,他和雅典断绝了联系,他编写历史的材料主要来自伯罗奔尼撒。
伯罗奔尼撒战争 豆瓣 Goodreads
The Peloponnesian War
9.1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唐纳德·卡根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 4
在公元前5世纪末的近三十年里,古典世界被一场冲突撕扯得四分五裂,那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其历史背景之下,这场战争的戏剧性、决定性和毁灭性可以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相提并论。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希腊人同室操戈:一方是雅典人,他们拥有辉煌的殖民帝国、民主制与政治权利的丰富传统,以及光辉璀璨的文化成就;一方是军国主义、寡头统治的斯巴达。这场战争带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残暴时代,一度管束着希腊战争行为的粗糙法则也遭到悍然违背,致使生命和财产受到极大损失,派系斗争和阶级矛盾大大激化,希腊政治向民主制发展的趋势遭到逆转。曾经奠定了希腊文明基础的习惯、体制、信仰和约束无不土崩瓦解。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豆瓣
9.5 (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修昔底德 译者: 何元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7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按照编年体记事,详细记录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并且分析了这场战争的原因和背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体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缜密的史学方法,代表了希腊古典史学的水平。
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史学经典著作,可谓了解和研究世界历史特别是古代史的必读著作,而且有着广泛的社会受众面。较之国内已有的两个译本,该译本的突出特点是:从古希腊原文翻译,避免了其他译本的很多错误;并有大量研究性注释,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译注者近五六年来一直从事该书翻译和相关研究,不断检验译文的准确性,在《历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保证了该译本的翻译质量和学术水准。
历史的辉格解释 豆瓣 Goodreads
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
9.1 (34 个评分) 作者: [英]赫伯特·巴特菲尔德 译者: 张岳明 / 刘北成 商务印书馆 2012 - 12
此书是巴特菲尔德史学立场两面性的集中体现,书中的内容也是贯穿巴特菲尔德史学生涯的核心问题。他认为,历史进程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片迷宫,每个历史参与者的愿望和行动都卷入其中,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换言之,历史转变的发生是特定历史条件和人与人之间互动的结果。关于史家技艺和道德判断,巴特菲尔德一方面赞扬了自吉本以来的“为过去而研究过去” 的研究态度,并揭示了历史概说的难处,另一方面则批判了历史学家急于对历史人物定罪的心态。
2024年6月13日 已读
the past is another country
2024年6月13日 评论 巴特菲尔德《历史的辉格解释》章节笔记 - 第一章:绪论 p7:所有的历史都有转变为辉格式历史的倾向。我们越是高谈阔论而不是深究细问,就越会用论断去取代研究。我们的历史就会变得越来越辉格。不能说偏见造成的错误能够用相反的偏见写成的著作来平衡。 第二章:基本预设 p9:所有试图理解历史人物的努力,都建立在相信我们在某种程度上能进入与我们不同的心灵世界中。—— 我们的世界与以往的世界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是同一个世界。 p10:历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阐明过去与现在的不同,他的主要职能是通过这种方式称为当代和过去的中介人(mediator)。——反辉格通过将事件还原到历史语境中,发现它们今天世界的不同,修正辉格式历史解释。 以当下作为准绳和参照来研究过去,是辉格历史解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当代为参考系,历史人物会被轻易地归为促进进步和阻碍进步的两个群体中。历史学家将会从关注过去与现在的相似之处,例如发现20世纪在历史上的“根源”。——因果链条 p11:历史学家从他所处的时代来组织历史图示。 p12:考虑辉格解释的时候:用宏观角度处理历史,职业历史学家从对时期的围观考察转变为对历史的整体鸟瞰—— 历史书写 。 p13:正确的态度:通过把过去变成我们的现在,或者通过另一个时代的眼睛去看。也就是说,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一样重要。案例,阿里乌斯和阿塔纳修斯的争论在那个时代是头等大事。 p14:历史学家所提出的是关于过去的问题,而不是关于现在的问题。*理解过去vs历史书写 p15: 正是整个过去,包括他全部的复杂互动关系,产生了我们整个复杂的当下。这是历史研究的预设。 历史上任何人物的任何行为,都只是整个情境的一部分。每一个特定的时刻,都是整个情境决定者下一时刻发生的全部事件。历史学家需要向人们具体地展示全部的情节,揭示其全部复杂性。 p16:所有通史的危险在于,人们会用循环论证来讨论问题,强加给历史不能教诲的东西。这些教诲其实是从我们自己的知识所作的特定编撰中推断出来的。 p17:辉格式研究与概说历史的问题紧密相连。如果我们能充分地讲述历史事实,那么辉格式研究也就不复存在了。——辉格式的主张是“ 为了当下研究过去 ”。 p18:辉格式历史并不是名副其实地概说,而是基于一种隐蔽的筛选原则。接受了它,就使得我们屈从于一种关于整个历史故事的编纂体系。 p21: 历史的辉格解释隐藏在历史编写的把戏中,是一种未经反省的思维习惯,可以称之为历史学家的“情感误置”(pathetic fallacy)。这种谬误来源于历史学家将史实从历史情境中抽离出来而作的判断的实践,即历史学家以今天为标准来衡量和编写历史故事的实践。 第三章:历史的进程 p26:辉格派研究的第二个谬误:通过对历史故事的过分戏剧化,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真正的历史进程上面转移开了。——他们为历史进程提供了一个过于简化的版本。 p27: 辉格派历史学家有时相信历史中有一个自动展开的逻辑,这个逻辑站在辉格派一边,让他们以进步本身的同伙的面目出现。 p29:辉格派着眼于未来与过去的斗争,然后把历史书写建立在一个“进步的”原则上。 p30: 历史研究与其说是关于事物起源的研究,不如说是对促成过去转变为现在所有中介的研究 p31:人类思想的深层转变不是通过逻辑争论来完成,世界上的运动也不是由全能的意志所推动。辉格派历史学家喜欢寻找历史中的能动因素,并不对历史过程感兴趣,以此来简化历史。 p33:【疑似方法论】如果我们要发现中世纪的世界是如何转变为我们所熟知的世界,就必须探究新教和宗教改革背后人间更深层的潮流。例如宗教改革之前,诸多地方都预示了君主专制的到来。或者出于某种原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新兴资本主义都会被国王所利用。 p34:从宗教社会转变为现代世俗国家的进程,比宗教改革本身宽广和深刻得多。如果我们只把宗教改革当作转变中的一个偶然事件,那就做出了过头的假设。但是坚持把宗教改革当作原因,又太教条了。 p36:【重申】 历史学不是关于起源的学问,而是关于中介的学问。历史研究的是引导旧事物转变为历史学家所认为的新事物的真正有效的中介作用。从本质上说,这是关于转变的学问。对历史学家来说,唯一绝对的事物就是变化。 p37:路德同样是历史中介的一个例证,把旧事物转变为我们所承认的全新事物。 p38:如果我们在历史中仅仅寻找那些已经存在于今日的事物,即捕捉16世纪和20世纪中那些相似的东西,那么我们所有的历史研究的结论都只是为了认可我们原先就有的任何关于时代的观念。【结论是否过快,不一定是“认可”,而是进一步研究】“把今天视为一种绝对之物”是错误的。我们只是宏大历史进程中的一部分,是历史运动的过客。 第四章:历史与价值判断 p39:辉格派历史学家希望做出价值判断,用历史来回答问题和解决疑难——如果没有裁决,历史研究就是在“浪费生命”。作者认为这不是历史学家需要考虑的事。 p40: 对历史学家而言,最重要的是由时间和情境组成的网络。历史学家本质上是观察者,谈论的是有形的、具体的、个别的东西。历史在文体上是一种描述性写作,关注生活的进程,而不是生命的意义。 p41:历史的价值在于它在恢复过去具体生活的那种丰富性。我们不能通过把人和个性、偶然或局部蒸发掉来获得历史的本质,好像有一个独立于时间和情境的真理。不存在可以替代整个故事的概念【作者为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划定界线,即不认为理论性和价值性的研究是历史学家的工作】 p42:脱离事件而得到本质,这种想法就是非历史的。整个历史研究的进程,是逐渐深入进入历史性探究的运动——从一般到个别,从抽象到具体。案例:从4世纪基督教兴起的因素、过程、结果来看历史学家的工作 p44:所以说,历史学家的判词不是某种漂亮坚决的一般论断,而是一段具体研究。历史学家不需要做价值判断,他的任务是描述,需要中立地站在宗教之间描述xx产生的影响(比如宗教裁判所对西班牙产生的影响)。 p45:上面所说的观点与历史的辉格解释形成对立。它祛除了被人们所看重的历史的价值和功用,剥夺了历史学家的“盖棺定论”。我们永远不能说“历史已经证明了某个人在长时间内是对的”(比如路德反抗教皇是正义的),也不能推断出路德行动之后的终极后果。 p46:路德的[事件]与其它同时代的[事件]相互融合,我们必须把它们看作一个整体。新时代往往需要面对旧时代留下的疑难和不幸,并且做出某些创造性的举动,这就表现出一种复杂性。在辉格式的历史编纂中,这种复杂性被忽视了。 p47:宗教改革既可以被看作文艺复兴的延续,也可以被看作宗教权威的重申。 p48:无论如何都可以肯定的是,宗教让战争变得狂热而剧烈,宗教因素的介入既无助于澄清争议,也没有让它们容易解决。当时悲剧真正的根源在于,无论是路德、加尔文还是教皇,它们都强烈地认为:社会和政体都必须建立在唯一的宗教权威的基础上。 p49:改革后的世界,宗教宽容只能被视为一种权宜之计。 p50:随着宗教越来越像党派,国家发现自己有机会上升为仲裁者,并且迫使宗教派别接受和平。他们用此岸世界的权利对抗教派。 p51:由于本身就受到更严重的迫害,新教徒能更好地认识到宗教之间的相对性,于是涌现出更多观念(比如英国的独立派),教会也开始接受不同分支的观念和立场。宗教自由和世俗国家的理念开始兴起。 p52:作者认为,正是因为宗教改革对生活和自由来说是大灾难,才使得人们被迫重新检视宗教理想。辉格派喜欢把宗教自由想象成华丽地从新教中衍生出来的,然而事实是路德之后的几代人承担了和解的工作,才使得人们采取创造性的行动。 第五章:历史学家的技艺 p54:①一种反驳:上述“不偏不倚的”解释使得历史学家的个性和写作被压抑。作者认为,历史学家在施展技艺时,同样有(如历史想象等)创造性的行动。 p55:历史学家并不仅仅是(被动的)旁观者。优秀的的历史学家比如瓦尔特·司各特,托马斯·卡莱尔,为了抓住细节,发现纠缠的事实,让过去变得能让现代人理解,需要做更多的事情。——每一代人都必须重新书写历史。 p55-56:历史本身有想象力和感性(同情)的部分,而不仅仅是如档案般的科学性的结果。探索过去需要直觉、同情心和人性。作者承认辉格派历史学家在这方面做的很好,他们是情感驱动的一个例子。历史学家受到的最大的限制是缺乏想象的同情,而辉格派的错误在于,他们把对当代的某些事物的热情移情到过去(比如自由),而本该需要的热情是对过去的热情(比如吉本)——历史学家的审美愉悦所在。 p58:②第二种反驳:历史不能被真正概说。我们无法说出历史全部的细节,因此需要精简来获得有序的历史。作者认为,概说历史进行了过度的论证,辉格派的观点(宗教改革导致现代自由)确实含有正确的成分,但是不代表从这个观点出发得出的所有推论都是合理的,也不能把它视为我们论证的起点。 p59:真正的历史研究需要是细致的。 p60:作者认为历史概说交给教科书编写者和商业文学写手是错误的,因为这些概说会受到一种预设的歪曲:我们只需要讲历史故事的重点而不需要关注细节。然而,这些概说导致的结果是,因为(选择性)省略性而获得了(虚假的)确定性,使得本来可能暗含结果的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被忽视。这也说明为什么历史教科书经常会变成宣传工具。并且这也证明了一个断言: 历史学家的技艺实际上是概说的技艺。 p61:当某人冥思苦想寻找一个概说,用以提示这种概说所包含的复杂性时,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历史学家。“概说”是一个如何缩减细节但又保留整体含义和主旨的有机问题。 p61-62:③第三种反驳:我们不能阻止历史学家做出判断,抒发一些情感。历史学家的洞见是他专业能力和深刻性的体现。作者认为,历史学家确实可以有个人的意见,但是一旦他们把自己的偏见代入作品,但却不让读者识别出来,就是一种罪过。 【此处存在一个可能的翻译不恰当】“it is not sin in a historian to introduce a personal bias that can be recognized and discounted”. ——这里的“discount”的意思是“忽视”或“打折扣”,而不是“贬低”。它指的是历史学家可以有偏见,但是这些偏见需要被考虑到,并努力被最小化。 p63:历史学家可以做出评论或赞赏,但是不能将其与想当然的原则选项事实和辉格派的编史方式混淆。历史概说本身需要彰显其复杂性。 第六章:历史学中的道德判断 p64:辉格派通过给当代赋予终极性和绝对性来凸显自己的位置,他们不只是把自己当作历史探寻者。他们将(他们自身的)道德/价值判断作为历史的裁决。 p65:辉格派历史学家非常渴望给过去的某些事情定罪,他们的某些观点本身也可能转变为道德原则。 p65-66:反对阿克顿勋爵的观点1:“把历史的事物封为神圣事物”,这其中的辉格派观点很明显——从现在出发,对过去的事物进行道德判断。反对阿克顿勋爵的观点2:“罪恶更多事由于罪恶本性造成的,而不是无意识的错误造成的”,哲学化的语句,更接近一种先验判断,即仅仅宣布人有罪恶本性。换句话说,作者认为先验判断/依靠既定的判断在历史学中是无效的。 p67-68:由于“宗教本身总是倾向于打压道德标准”,阿克顿勋爵将历史作为仲裁者(绝对主义),但是这种仲裁者地位的合法性来源却是辉格派历史学家本身设定的。“历史科学的职能是把道德作为一切人和事的唯一公正标准。历史学的伟大贡献在于发展、完善并保卫良心”。 p68-70:阿克顿反对“一个人的成长”或“时代精神”(即一个人所处时代的物质和观念因素等)能够为一个被历史“裁决”的罪犯进行开脱。阿克顿认为,历史学家对一个人的终极道德责任,不能仅仅从历史出发,对待道德问题还有其它因素。举例来说,有人可能会认为,中世纪的宗教迫害从绝对性的(更现代的)的眼光来看是错误的,但是宗教迫害在16世纪确实更“理所当然”,历史学家将会如何评价同时作为宗教迫害者和虔诚的天主教徒的玛丽一世?然而作者认为,历史学家的工作是有限度的,他们的技艺是筛选材料和考量证据,并不需要他们来道德谴责或褒奖。对罪过的探究不是历史学的问题。比较好的情况是,历史学家对事件行为、原因进行详尽地解释,不需要道德判断出场。 历史学家的技艺是描述性的。 p74:道德责任的归属和对行为、手段、动机的判断不是历史学家的职能,但是历史学家可以对某人的个性进行描述,以及对这些个性的影响因素(历史上特定时期的观念)进行描述。 p75:只有当道德问题是历史学家所要描述世界的一部分时,他们才是历史学家需要关心的。如果道德是历史的产物,历史学家就有责任去描述它的变化。如果道德是一个绝对的系统,那么历史学家就不需要关心它(不太可能是这种情况)。面对宪政,宗教自由,辉格党vs托利党,如果历史学家把他们的争执当作道德争端,就必然会去寻找一个通向他们研究目的的捷径,就很有可能会使用辉格式的解释。 p77:历史学家在描述事物变化时,展现了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以及使用的技能)的局限。历史学家的职责与其说是讲故事、揭示谁是对的,不如说是展现人们如何彼此不同。历史探索基于一个事实:所有的历史永远都需要更多的历史来修正。我们需要警惕“历史告诉我们…”,“历史证明…”之类的说法,把它们视为神谕。历史这个“仲裁者”,经常会对我们撒谎,而正确的态度是,我们需要对它们进行质询,并且要提防它们的把戏。
历史学
历史 豆瓣
Historiae
9.8 (6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希罗多德 (Herodotus) 译者: 徐松岩/译注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 4
人类壮举与斗争的首部记录
所知世界各民族的全部真知
希罗多德被誉为“历史之父”,他首创的历史叙述体例、开阔的世界观和持平的民族观,以及史料搜集和批判的精神,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历史》对于古典时代城邦制度、泛希腊的民族意识、波斯帝国沿革等学术研究的价值不必赘述。同时它更具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
---------------------
希罗多德所著《历史》是西方古代第一部历史学巨著,主要内容是对当时全世界各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研究”,被后世学者分为九卷。作者以希腊人和异族人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叙述了吕底亚、米底、巴比伦、埃及、波斯、印度、斯基泰亚、利比亚以及希腊爱琴海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分布、经济生活、政治制度、历史往事、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名胜古迹等,接着集中记述古代“世界大战”——波希战争的经过,从战端初启,经过马拉松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直至普拉提亚之战和米卡列之战结束。
希罗多德是一位故事大师,善于驾驭各种资料;著作内容广博、丰赡,文笔简练、优美,富有韵致,生动地展示了古代众多国家、地区和民族的相互关系和生活图景,保存了大量的历史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宗教学以及地质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珍贵资料,俨如一部关于古代世界的“通志”和“百科全书”。
----------------------
希罗多德,历史之父。——西塞罗
希罗多德首先发现了文化史之意义。——H. 巴恩斯《历史编纂史》
希罗多德将地理史记及考订学与史学相联系,于是历史学开始在艺术与科学中开始占有一独立地位。——J. T. 绍特威尔《史学史导论》
希罗多德著作最引人注目的事实就是它的统一性,其次就是他所表现的精神,有着许多突出的优点:聪明的好奇心、诚挚的态度和良好的判断力等等。……他保持了诗歌的朴素、自然和魅力。他不但是一位历史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的词汇清晰简洁,字里行间富有宗教色彩和诗意。他的文笔流畅、亲切而优雅。——J.W. 汤普森《历史著作史》
传说的笔录之转化为历史科学并不是希腊思想中所固有的,它是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而希罗多德则是它的发明人。……希腊的精神在其反历史的倾向上趋于僵化而束缚了它自己。希罗多德的天才战胜了这种倾向,然而在他以后,对于知识的永恒不变的对象的追求却逐渐窒息了历史意识,并且迫使人们放弃了希罗多德式的、对人类过去活动获得科学知识的希望。——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
在波斯危机之前,历史对于广大希腊人来说只代表地方和家族的传统。“自由之战”给希罗多德带来了一个希腊人能感受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历史性启迪。这些战争向他展示了一个共同命运,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高于城邦的共同命运;而且它们还给了他东西碰撞这个戏剧性主题。因为希罗多德,历史的精神内核在希腊降生;而他的著作,以九缪斯之名分卷,则真正成为了克丽奥的首唱。——理查德•杰布(英国古典学家)
2021年12月22日 想读 到底是谁想出1000多页的这种书的
历史学
城市发展史 豆瓣
作者: [美]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宋俊岭 / 宋一然 上海三联书店 2018
本书是美国著名城市理论家、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重要著作之一,着重从人文社会科学系统阐述城市起源和发展,并展望了远景。内容包括:史前时代的城市,城市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诞生,古埃及城市,古希腊—罗马城市,中世纪基督教、巴洛克和商业城市,近代和现代工业城市。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城市规划等多方面综合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对今后城市发展提出战略性意见。本书史料丰富,为提高实用性,书后加编中文索引,便于读者检索。本书获得1962年美国国家图书奖。
本书可供从事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社会发展战略研究、城市地理、城市规划与建筑、城市管理等工作者研究参考,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The City in History 豆瓣
作者: Lewis Mumford Harcourt 1968 - 10
Lewis Mumford's massive historical study brings together a wide array of evidence--from the earliest group habitats to medieval towns to the modern centers of commerce (as well as dozens of black-and-white illustrations)--to show how the urban form has changed throughout human civilization. His tone is ultimately somewhat pessimistic: Mumford was deeply concerned with what he viewed as the dehumanizing aspects of the metropolitan trend, which he deemed "a world of professional illusionists and their credulous victims." (In another typically unrestrained criticism, he dubbed the Pentagon a Bronze Age monument to humanity's basest impulses, as well as an "effete and worthless baroque conceit.") Mumford hoped for a rediscovery of urban principles that emphasized humanity's organic relationship to its environment. The City in History remains a powerfully influential work, one that has shaped the agendas of urban planners, sociologists, and social critics since its publication in the 1960s.
维吉尔史诗中的历史与政治 豆瓣
作者: 高峰枫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1 - 10
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史诗《埃涅阿斯纪》是拉丁文学的经典,讲述了特洛伊王子埃涅阿斯率领残留的本族人在海上漂泊多年,最终抵达意大利,奠定了未来罗马帝国的基础。维吉尔将罗马建国的传说加以文学的铺陈,并且将罗马内战时期的政治纠葛也写入诗中。这部史诗不仅仅是一部文学经典,也充分展现了奥古斯都一朝罗马政治和民族身份建构等多个重大问题。本书主要集中在史诗中所蕴含的政治和历史问题,包括维吉尔与奥古斯都的关系、主人公埃涅阿斯的政治寓意、狄多女王这一形象的政治影射、史诗中的神灵如何折射奥古斯都时代的宗教观念等等问题。除了对史诗进行历史和政治方面的分析之外,本书还将对20世纪影响很大的悲观主义解读、传统的“奥古斯都式”解读,进行分析和评价。
希波战争 豆瓣
The Greco-Persian Wars
作者: [英] 彼得·格林 译者: 王志超 2022 - 7
★ 完全建立在希腊实际地理情况上的历史场景复原
★ 细致剖析史料差异,拨开历史迷雾,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 文笔生动,讲述了关于勇敢、懦弱和背叛的精彩故事
【媒体推荐】
格林熟悉地形,对古代战术有敏锐的理解,这使他能够就如何解释希罗多德的某些战斗场景提出许多聪明的建议,在这方面,他对关于战争的文学做出了贡献。
──弗兰克·J. 弗洛斯特,《古典语文学》
彼得·格林的这本书是当之无愧的名著, 他将学识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
──J. F. 拉曾比,《保卫希腊:公元前490—前479 年》作者
希波战争充满了关于勇敢、懦弱和背叛的精彩故事。与他的许多历史学家同行不同,格林理解戏剧性叙事的重要性,有时会使用小说技巧来讲述发生的事情。
──约翰·J.米勒,美国作家、记者、教育者
【内容简介】
希波战争是对公元前499年至公元前449年间波斯帝国与希腊诸城邦之间爆发的一系列战争的统称,前后持续了半个世纪。尽管希腊人在军力方面远远弱于波斯大军,但希腊人最终取得的胜利为希腊城邦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创造性、独立精神、民主氛围开辟了道路,也影响了未来西方历史的发展。在漫长而激烈的斗争中,先后发生了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萨拉米斯海战等世界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参与其中的传奇人物波斯大王薛西斯、雅典将军伯里克利、斯巴达国王莱奥尼达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故事。
由于战争年代久远,无论是历史文献的偏颇、考古材料的匮乏,还是希腊地理环境的复杂,都给后人研究这些战争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本书作者对波斯和希腊的战略的描述清晰而有说服力,他关于士兵、政治家和普通公民生活的日常细节的描述也同样令人信服。他对希腊地理状况有第一手的知识,也完全掌握了原始文献和现代学术成果。总之,通过本书,读者能够身临其境一般经历这场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碰撞。
布匿战争 豆瓣
The Fall of Carthage: The Punic Wars 265-146 BC
作者: [英] 阿德里安·戈兹沃西 译者: 李小迟 2022 - 4
追寻三次布匿战争的轨迹与古代地中海世界的权力斗争
◎ 编辑推荐
重现三次布匿战争中的经典战役和军事天才。
讲述罗马与迦太基这两个地中海古代大国在此期间的百年兴衰。
◎ 内容简介
公元前3世纪,罗马和迦太基展开了对两国之间的战略要地——西西里岛的争夺,布匿战争的序幕由此拉开。在接下来的百余年里,双方把战场扩大到了非洲、西班牙、意大利,展开了改变古代地中海地区政治格局的三场宏大战争。许多军事史的经典篇章在此期间诞生——从汉尼拔率领十万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通过坎尼一役把罗马推到毁灭的边缘,再到西庇阿在扎马之战大挫汉尼拔……布匿战争最后以迦太基屹立了三百多年的帝国在公元前146年的覆灭告终。
布匿战争是西方历史的转折点,如果罗马战败,那么罗马帝国在接下来的两千年里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造成的政治、语言、法律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小得多,甚至罗马帝国可能根本不会出现。《布匿战争》兼具可读性和学术严谨性,生动地呈现了这场战争,也讨论了它深远的影响。
◎ 媒体推荐
生动还原了罗马与其非洲劲敌争夺地中海控制权的三场大战。
——《BBC历史》
一部能同时吸引专业人士 以及喜爱精彩故事的大众读者的出色作品,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复杂的军事行动,描绘了主要历史人物,兼具信息量与深度。这些故事以前也被讲述过,但是都没有这本书讲得好。
—— 美国图书协会《书目》
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下卷) 豆瓣
La Méditerranée et le Monde Méditerranéen à l'Epoque de Philippe II
9.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费尔南·布罗代尔 译者: 唐家龙 / 吴模信 等 商务印书馆 1996
本书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集大成者费尔南.布罗代尔的成名作和扛鼎之作,曾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本书从总体历史的思想出发,把16世纪后半期即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在位时期的地中海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察,首先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地中海的自然地理状况,进而探讨了该地区的经济社会状况和文化生活,最后才涉及到16世纪后期该地区的政治史。作者在广泛地运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民族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把平凡的日常生活与伟大的历史潮流,把微观与宏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立体再现了所述时代地中海及相关地区人类的全貌……
法兰西的特性 豆瓣
作者: [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译者: 顾良 / 张泽乾 商务印书馆 2020 - 1
一部长时段、深层次、多面向的布罗代尔风格的法兰西总体史!
编辑推荐
该书是布罗代尔继《地中海与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世界》、《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之后又一部雄心勃勃的力作,也是他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因为“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
内容简介
该书是布罗代尔晚年的最后一部大作,是他雄心勃勃的《法国史》计划的第一部分。用布罗代尔自己的话来说,这是他“留待晚年享用的一块白面包”,因为“历史学家只有研究本国的历史才能真正得心应手”。该书原计划由四卷组成,最终只出版了前两卷:《空间和历史》《人与物》。在这部著作中布罗代尔试图从地理学、人类学、人口统计学、政治经济学等不同人文科学的角度,分别考察法兰西的全部历史。该书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长时段、深层次、多面向的布罗代尔风格的法兰西总体史。
历史学家的技艺 豆瓣
8.0 (5 个评分) 作者: (法)布洛克(Marc Bloch) 译者: 张和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 1
马克•布洛赫是20世纪极为重要的史学大师,作为大师一生治史经验的结晶,本书从历史审美的角度着眼,为历史研究的合法性进行辩护,提醒世人注重求真的同时,也要悉心保存历史的诗意;在对历史进行体悟的同时,要善于从历史遗迹找寻历史的脉络,注重培养历史学家的想象力,由古知今,由今知 古,力求通古今之变,提升历史研究的境界。
“莎翁”的诞生 豆瓣
作者: 辛雅敏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 - 5
1.一部探讨莎士比亚在欧洲经典化形成与文化史研究的学术著作。
2. “莎翁”的诞生,涉及17—18世纪戏剧舞台史和演出史、编辑史、新闻史、审查制度史以及两百年间欧洲的经济、政治、文学等其他人文领域。
3.多幅早期莎士比亚画像与作品里的版画。
--
这是一部探讨莎士比亚在欧洲经典化形成与文化史研究的学术著作。
向来,中国有“道不尽的红楼梦”,西方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的研究早已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对莎士比亚研究的相关著述较多,但该书并非对莎士比亚著作的文本解读或进行文学批评的研究,而是依据大量文献史料,对莎士比亚于17—18世纪的两百年间如何一步步成为西方文化符号做了有力的论证,这样的早期莎士比亚文化史的学术著作不多。
全书对考察莎士比亚如何成为“莎士比亚”的研究,不仅涉及17—18世纪戏剧舞台史和演出史、编辑史、新闻史、审查制度史等传统史学考证,还涉及两百年间欧洲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等其他人文领域,这些最终造就了“莎翁”的诞生。
长征记 豆瓣
Ἀνάβασις
8.6 (7 个评分) 作者: 色诺芬 译者: 崔金戎 商务印书馆 1985 - 5
本书作者色诺芬是古希腊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也是军事家。本书除记述他随同希腊十万雇佣军参加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的战争经过外,着重记述小居鲁士在战争中阵亡后,希腊雇佣军由波斯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进抵黑海南岸,撤回希腊的冒险远征过程,《长征记》叙述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文笔生动自然,所记事实基本可靠,不失为一部古典名著。
高卢战记 豆瓣
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
8.9 (7 个评分) 作者: [古罗马] 凯撒 译者: 任炳湘 商务印书馆 1979 - 9
《高卢战记》叙事翔实精确,文笔清晰简朴,历来很得到爱好罗马历史、拉丁文学和军事史等各方面人物的推崇。凯撒所写的《高卢战记》,共七卷,记述他在高卢作战的经过,从公元前58年至52年,每年的事迹写成一卷。凯撒死后,他的幕僚奥卢斯·伊尔久斯续写了第八卷,以补公元前51至52年的空缺。因此,《战记》又成为记述这些地区情况的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它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从氏族公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等记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
Europe 豆瓣
作者: Norman Davies Pimlico 1997 - 10
From Publishers Weekly
The pre-eminent scholar of Polish history, Davies (God's Playground and Heart of Europe) expands his focus to all of Europe. While the book is bulky, its size is hardly adequate to a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continent from pre-history to the dismantling of the Soviet Union. In addition, as one might expect, Davies has taken great pains to treat countries other than England, France and Germany as legitimate parts of Europe?not just as the thresholds over which barbarians crossed. ("For some reason it has been the fashion among some historians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 Magyars," Davies writes when discussing what would become central Europe. "All this means is that the Magyars did not reach Cambridge.") The book works because his subject is not the constituent countries but the continent as a whole. Thus, while Elizabeth I gets one brief mention in passing, Aristide Briand, the French foreign minister who tried to effect a Franco-German reconciliation until the Nazis won power, gets several paragraphs. Aside from defining what Europe is and giving all countries their due, Davies also tries to show the joys of an inclusive reading of historical subjects (he disparages excessive specialization and writes admiringly of the Annales school). A master of broad-brushstroke synthesis, Davies navigates through the larger historical currents with the detail necessary to a well-written engaging narrative.
Copyright 1996 Reed Business Information, Inc. --This text refers to an out of print or unavailable edition of this 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