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World 豆瓣
作者: Roy Porter W. W. Norton & Company 2001 - 11
"Porter's [book] has been long in the making and has been worth waiting for."—Peter Gay,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From the author of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Mankind (winner of the Los Angeles Times Book Award) comes a "sumptuous and spicy volume" (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 that highlights Britain's long-underestimated and pivotal role in disseminating the ideas and culture of the Enlightenment. In response to numerous histories centered on France and Germany, Roy Porter explains how the monumental transformation of thinking in Britain influenced worldwide developments. This "splendidly imaginative" work "propels the debate forward...and makes a valuable point" (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 16 pages of black and white illustrations
创造现代世界 豆瓣
The Creation of Modern World: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ritish Enlightenment
作者: [英] 罗伊·波特 译者: 李源 / 张恒杰 2022 - 2
长久以来,启蒙运动一直与法国、德意志甚或英国的苏格兰联系在一起,然而,著名历史学家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却想告诉人们:作为整体的英国启蒙运动是存在的;不列颠,才是“现代性”的诞生地。
在书中,罗伊·波特带领读者领略了17—19世纪初的英国思想世界。通过考察那时的英国人如何理解人性、理性、自然、心灵、性别、幸福、财富追求、改善、进步等问题,该书对英国启蒙运动进行了一场全面的巡礼,展现了思想与观念的变革如何爆发出巨大力量,带动社会各领域急速发展,并最终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该书凭借新颖的观点、翔实的资料、隽永的文笔,揭示了英国在启蒙运动中长期被忽视的独特且重要的作用,并因此荣获著名的沃尔夫森历史奖。
【编辑推荐】
罗伊·波特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独辟蹊径,考察了英国启蒙运动这一鲜被触碰的话题,阐明了源自英国的诸多思想如何使现代世界首先在这里扎根。它还是一部18、19世纪英国重要思想人物的名人录,评述了牛顿、洛克、亚当·斯密、大卫·休谟、蒲柏、曼德维尔、伊拉斯谟斯·达尔文、普利斯特利、边沁、威廉·葛德文、约瑟夫·艾迪生、斯蒂尔、迪福以及斯特恩等数十位英国思想家的观念。该书出版后引起了巨大反响,对于了解英国在启蒙运动的文化和观念的产生和传播中被长期忽视的角色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的创生 豆瓣
The Making of Europe: Conquest, Coloniz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950—1350
作者: [英] 罗伯特·巴特利特 译者: 刘寅 后浪丨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1 - 5
1994年沃尔夫森历史奖获奖作品,从边缘地带、宗教、人口、贸易、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化着手,讲述欧洲是如何成为现代欧洲的。
◎ 内容简介
在中世纪盛期,欧洲发生了一股内部征服、殖民和经 济增长的浪潮,由此,欧洲从一个由独立小社群组成的世界变成了一个由各具独特文化的强大王国构成的网络。在这本引人注目的著作中,作者罗伯特·巴特利特生动地展示了欧洲自己就是殖民的产物,如同它后来成为殖民者一样,还展现了这对塑造欧洲大陆和当今世界的影响。
本书出版后荣获沃尔夫森历史奖,后被翻译为德语、爱沙尼亚语、波兰语、日语、西班牙语、俄语等多种语言。
◎ 媒体推荐
关于欧洲之形成的明晰而有力的叙述……巴特利特史诗般的主题是拉丁基督教世界向欧洲边缘地带的扩张……他还强调了这一扩张对世界未来历史的影响。
—— 凯斯·托马斯《卫报》
在诸多对中世纪欧洲的重新评估中,这本是多年以来最令人兴奋的,也是写得最好的。
—— 埃里克·克里斯琴森《纽约书评》
巴特利特积累了大量文献资料。与其他作者不同的是,他用丰富的事件、名士和当代评论编织了一张华丽的“挂毯”……这是一项对塑造了西方世界的力量的技艺精湛的调查。
—— 西奥多·K.拉布《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有启发性的……一部有力量的历史作品,也是一本含蓄的、有关我们时代的小册子。
—— 保罗·约翰逊《标准晚报》
The Making of Europ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Robert Bartlet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 8
From our twentieth-century perspective, we tend to think of the Europe of the past as a colonizer, a series of empires that conquered lands beyond their borders and forced European cultural values on other peoples. This provocative book shows that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was as much a product of a process of conquest and colonization as it was later a colonizer.
The Holy Roman Empire 豆瓣
作者: Peter H. Wilson Allen Lane 2016 - 1
THE SUNDAY TIMES AND ECONOMIST BOOKS OF THE YEAR 2016
'Hugely impressive... Wilson is an assured guide through the millennium-long labyrinth of papal-imperial relations' Literary Review
A great, sprawling, ancient and unique entity, the Holy Roman Empire, from its founding by Charlemagne to its destruction by Napoleon a millennium later, formed the heart of Europe. It was a great engine for inventions and ideas, it was the origin of many modern European states, from Germany to the Czech Republic, its relations with Italy, France and Poland dictated the course of countless wars - indeed European history as a whole makes no sense without it.
In this strikingly ambitious book, Peter H. Wilson explains how the Empire worked. It is not a chronological history, but an attempt to convey to readers why it was so important and how it changed over its existence. The result is a tour de force - a book that raises countless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power, about diplomacy and the nature of European civilization and about the legacy of the Empire, which has continued to haunt its offspring, from Imperial and Nazi Germany to the European Union.
欧洲之心 Goodreads 豆瓣
The Holy Roman Empire: A Thousand Years of Europe's History
作者: [英] 彼得·威尔逊 译者: 王顺君 中信出版社 2024 - 1
●不了解神圣罗马帝国,无以了解欧洲!
●21世纪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里程碑式通史,填补中文世界出版空白的巨著!
●纠正各种伏尔泰式偏见和政治化解读,还原出一个独特帝国的真面目!
●《经济学人》《每日电讯报》2016年年度图书
【内容简介】
公元799年,教宗利奥三世为了对抗政敌,向法兰克人的国王查理求助。公元800年12月25日,利奥三世突然把一顶皇冠戴在正在圣彼得大教堂做弥撒的查理头上,宣布他为“罗马人的皇帝”。这便是神圣罗马帝国戏剧性的开端。终于,西罗马帝国在灭亡300多年后,有了继承者。
神圣罗马帝国屹立于欧洲的中心,其领土覆盖了今天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意大利、丹麦和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而英国、匈牙利、西班牙、瑞典、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等国也与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查理曼加冕到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是君士坦丁堡以西欧洲独一的帝国。帝国的君主享有“罗马人的皇帝”这一尊号,名义上高于欧洲其他国家的君主!帝国宣称自己是普世的,是基督徒的共同家园!可以说,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就是欧洲中世纪史和近代史的主线。帝国的历史发展也呈现出欧洲历史的一般特征。
帝国宣称继承了罗马帝国的正统,但它并不像罗马帝国那样由专制君主统治。帝国有皇帝,但皇帝并非一言九鼎,甚至皇帝的产生都需要教宗的加冕和选侯的推选。帝国的主权是分散的,由皇帝、教宗、诸侯、帝国议会、帝国法院、城市联盟、教会领地等各种政治体共享。帝国的治理主要靠寻求共识和协商调解,而不是靠霸权。帝国内部是多元的,它既孕育了“钢铁王国”普鲁士,也孕育了 “海上马车夫”荷兰;既有以庄园制为基础的封建经济,也有以意大利城邦、尼德兰联合省和汉萨同盟为代表的发达贸易网络。它是一个和我们以往所熟知的帝国都不同的帝国,既不同于靠征服建立的传统大陆帝国,也不同于靠贸易网络维系的现代海洋帝国!
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往往根据现实政治需要来看待帝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打趣它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德国人视其为德意志民族的帝国,意大利人视其为外来压迫者,当下的欧洲主义者则认为它是欧盟的模板。那么帝国究竟是什么?威尔逊教授试图纠正人们长期以来对这个帝国的种种偏见,为我们还原出帝国的本相。全书从四个主题切入,厘清了帝国是什么、如何运作、为何重要,以及对今日欧洲有何影响,内容涵盖帝国的使命意识、社会秩序、治理模式、经济发展、司法制度、邦国关系和改革变迁等方方面面,描绘出一幅直至18世纪末仍然很有活力的大帝国的全貌!
【编辑推荐】
《经济学人》《每日电讯报》2016年年度图书
神圣罗马帝国是理解欧洲历史和现实的根基。不了解神圣罗马帝国,无以了解欧洲!21世纪关于神圣罗马帝国史的里程碑式作品,填补中文世界出版空白的巨著
1、从查理曼到拿破仑,神圣罗马帝国1000年的兴衰起伏! 21世纪关于神圣罗马帝国史的里程碑式巨著!
长期以来,我们对神圣罗马帝国的认识就是伏尔泰那句调侃的话: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也不罗马,更非帝国!国内已出版的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作品,要么是一些老的公版书,要么是一些两三百页的极简史。本书厚达一千页,讲尽帝国千年史,从800年查理曼加冕一直讲到1806年帝国在拿破仑的压力下被迫解散,书中综合了21世纪以来神圣罗马帝国研究的前沿成果,内容涵盖帝国的意识形态、社会秩序、治理模式、经济发展、司法制度、邦国关系和改革变迁等方方面面。本书的出版,填补了中文世界出版的一大空白!
2、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并不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而是欧洲总体历史进程的主线!
神圣罗马帝国地处欧洲中心,其疆域覆盖了如今十几个欧洲国家的部分或全部。“钢铁王国”普鲁士、“海上马车夫”荷兰、文艺复兴之乡意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根基奥地利、山民联盟瑞士,都从帝国这个母体中孕育出来!在整个中世纪,帝国是君士坦丁堡以西欧洲独一的帝国,俨然天下共主。帝国在建立之初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但在上千年的时间里逐渐发展出代议制、城市自治、独立的司法系统、发达的贸易网络等现代元素。帝国的多元性和协商政治,也成了当代欧洲的发展指南。一部神圣罗马帝国史,就是一部欧洲中世纪和近代史!
3、纠正各种伏尔泰式偏见和政治化的历史解读,还原出一个独特帝国的真面目!
长久以来,人们往往根据现实政治需要来解读帝国。它被德国人视为初代德意志帝国,也被欧盟支持者视为欧盟的模板。它被启蒙思想家贬低,也被浪漫主义者颂扬。然而帝国就是帝国!它自称是罗马帝国的正统继承者,但又不是罗马帝国那种皇权专制国家;它的主权由皇帝、教会、诸侯、城市等各种政治体共享,但也并非美国那样的联邦制国家,更非欧盟的蓝图;它是欧洲各民族的共同家园,它的历史不能被简化为德国中世纪和近代史。帝国就是这样独特,神圣的和世俗的、罗马的和日耳曼的、普世的和民族的、专制的和自由的、传统的和现代的,各种元素融于一身,它和我们所熟知的其他帝国都不同!
4、抛弃编年史式的流水账写法,从4个主题切入,全方位解剖“欧洲之心”!
神圣罗马帝国太过复杂和多元,高层政治史、王朝兴替史远远无法反映帝国的全貌!作者独辟蹊径,通过理念、归属、治理、社会4个主题全方位解剖“欧洲之心”:帝国如何证明自己是神圣的?如何与拜占庭、奥斯曼、俄罗斯争夺罗马帝国的正统?日耳曼人、意大利人、勃艮第人如何维持对帝国的认同?双头鹰何时成了帝国的象征?帝国如何在诸侯割据的情形下屹立上千年?全书细节丰富,涉及诸多世界历史重大话题!书后附有70多页的详细大事年表,弥补专题史写法带来的时间断裂,速览神圣罗马帝国上千年的历史。
【专家及媒体推荐】
本书就像它所描绘的帝国一样,体量巨大且内容丰富,对于这个主题的研究具有高度专业性……不愧是一部巨著!
——汤姆·霍兰(Tom Holland),《波斯战火》《卢比孔河》作者,《电讯报》(The Telegraph)
这是作者一生研究和思考的结晶,一项惊人的学术成就……从宏大的主题到细节都写得得心应手……威尔逊通过轻松易懂的叙述,将陈旧而古怪的证据或描述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解释。
——乔纳森·斯坦伯格(Jonathan Steinberg),宾夕法尼亚大学现代欧洲史教授,《旁观者》(The Spectator)
用一千多页浓缩了从查理曼到拿破仑的千年历史。它是任何严肃的图书馆都不可缺少的。
——西蒙·赫弗(Simon Heffer),白金汉大学历史学教授,《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
引人入胜……即使是那些非常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人,读这本书也会受益匪浅。
——布伦丹·西姆斯(Mark R. Beissinger),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专家,《泰晤士报》(The Times)
雄心勃勃……试图通过重新审视神圣罗马帝国在欧洲历史上的重要性来恢复其历史地位……出色地从帝国的批评者那里挽回了帝国的声誉。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
威尔逊的叙述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没有将帝国视为民族自决道路上的障碍,也没有将帝国视为欧盟的蓝图。相反,他试图理解帝国是如何运作以及为何会这样运作。
——《星期日泰晤士报》(Sunday Times)
在一千多页的篇幅里,威尔逊以一种清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帝国的历史,这个帝国横跨欧洲大陆,从北海到维斯瓦河,从波罗的海到意大利南部,在查理曼和拿破仑之间延续了一千多年……他追溯这个中世纪帝国的古老根源,挖掘其被隐藏的在现代的转生。他描绘了一幅前现代欧洲的全景图,图景从广阔而多样的帝国逐渐向外扩展。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部令人印象深刻、鼓舞人心的巨著,讲述了神圣罗马帝国从中世纪开始到19世纪结束的历史……威尔逊概述了随后几个世纪人们对帝国的认识,以及帝国在现代政治辩论中的作用。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这本书结构的处理方式:威尔逊放弃了编年史的方式,而是选择了一种分析性的叙述。通过这种方式,他指出了中世纪帝国和现代早期帝国之间的联系和断裂……一次出色的尝试。
——《奥地利历史年鉴》(Austrian History Year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