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
The Iceman Cometh 豆瓣
作者: O'Neill, Eugene Random House Inc 1999
Spellbinding--soaring theater--. For reasons that remain mysterious, it seems especially moving today.-- The New York Times
Eugene O'Neill mined the tragedies of his own life for this depiction of a seedy, skid row saloon in 1912, peopled by society's failures: worn-out anarchists, failed con artists, drifters, whores, pimps, and informers. The pipe-dreaming drunks of Harry Hope's bar numb themselves with rotgut gin and make grandiose plans, while waiting for the annual appearance of the big-spending, fast-talking salesman, Hickey. But this year's visit fails to bring the expected good times, as a changed Hickey tries to rouse the barflies from their soothing stupor with a proselytizing message of salvation through self-knowledge.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Nobel Prize-winning playwright's finest work, The Iceman Cometh exposes the human need for illusion as an antidote to despair. The recent gripping, critically acclaimed Broadway production, starring Kevin Spacey, has highlighted anew the subversive genius of O'Neill's play.
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 豆瓣
Sei Personaggi in Cerca d'Autore. Enrico IV
8.6 (28 个评分) 作者: [意大利] 路易吉·皮兰德娄 译者: 吴正仪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 1
意大利伟大的戏剧家皮兰德娄因“果敢而灵巧地复兴了戏剧艺术和舞台艺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剧作既有心理深度,又富于哲理内涵,具有强烈的感官上和思想上的双重刺激性。他不以人物的遭遇来说明人物性格的形成,而是截取人物生活中某一时刻的特殊处境,表现人物特有的感受和独特的思想,勾画出人物的灵魂。
怪诞剧《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是使剧作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扛鼎之作,作品运用“戏中戏”的形式,平行地展开了两个主题:“角色”的故事是主要主题,这个主题不是为了讲述一个陈旧的悲欢离合的人间故事,而是为了对造成“角色”悲剧的原因进行探讨:最深刻的原因就在于人性和人本身的存在。另外一个主题即对于戏剧本质的探讨,一举澄清了舞台与真实、形式与本质的关系。
悲剧《亨利四世》是皮兰德娄的另一部杰作,它并非一部记述那位伟大的罗马皇帝丰功伟绩的雄伟历史剧,而是描写一位只能隐身于一个历史假面之后的现代青年的灵魂悲剧,深刻地揭示出在无限的时间长河中个人为寻求自我价值所作的痛苦挣扎。
“皮兰德娄对戏剧的贡献可以同乔伊斯对小说或毕加索对绘画的贡献相媲美。”
——意大利著名作家莫拉维亚
“皮兰德娄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思考的一代,不仅是他本国的,而且是整个西方世界思考的一代。这一代是受弗洛伊德影响的第一代人,是开始重新估价现代环境中的个性之谜的一代人。”
——美国著名戏剧评论家诺里斯·霍顿
对诗歌的反叛 豆瓣
9.8 (9 个评分) 作者: 安托南·阿尔托 译者: 尉光吉 / 王振 2022 - 7
《对诗歌的反叛:安托南·阿尔托文集》是国内首部关于法国作家安托南·阿尔托的文集。该文集以法文版的阿尔托作品全集作为基础,同时参照了法国阿尔托专家格罗斯芒和美国知名作家桑塔格编选的作品集,精选了阿尔托一生创作的代表作品,包括他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写下的诗歌、散文、评论、剧本、宣言、书信和手记,并配有各时期作品的详尽说明。近千页的内容充满了阿尔托间不容发的意志。他的思想如同闪电暴雨,在暗昧的世界裂解出最痛苦的幽灵。超现实主义创始人布勒东曾说“每当我被超现实主义的主张所召唤,那都是安托南·阿尔托——这个绝妙无比而又阴郁不堪的人——是他将其强加于我的。”本书是他生命记忆的托钵,阿尔托的独一无二已经不需要向世界去证明。
残酷戏剧 豆瓣
8.6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托南·阿尔托 译者: 桂裕芳 商务印书馆 2015 - 2
这是法国戏剧大师阿尔托论述戏剧的经典文集,其中包括论文、讲座、宣言及信件。他在该书中提倡戏剧应该是残酷的,应该表现生的欲望、宇宙的严峻以及无法改变的必然性。戏剧的功力应该是使观众入戏,观众不应是外在的冷漠的观赏者,舞台应予观众融为一体。他的戏剧主张对现代戏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他这本书提出的生活的残酷性理论,使其影响又远远超越了戏剧这一狭窄的领域。
洛佩德维加精选集 豆瓣
作者: 费利克斯·洛佩·德·维加·伊·卡尔皮奥 译者: 朱景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8
洛佩·德·维加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杰出的经典作家、剧作家和诗人。其创作不但数量巨大,而且品味极高,可谓才思横溢,著作等身,是古往今来举世罕见的一位怪才。因此被人称为“天才中的凤凰”。与他同时代的伟大作家塞万提斯称他是“大自然的精怪”。
我社本着优中选精的思想,辑成《洛佩·德·维加精选集》以飨广大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
CYMBELINE 豆瓣
作者: William Shakespeare Simon & Schuster 2003 - 6
Edited Dr. Barbara A. Mowat and Paul Werstine
One of Shakespeare's later plays and initially considered a rather lowly example of his work, Cymbeline was disregarded as poorly-conceived 'folly' by such eminent critics as Dr. Johnson. However,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play received praise and fondness and it is now fairly highly thought of, partially since it is now not seen as a tragedy but rather a 'romance' and it therefore fits in with The Tempest, Pericles and The Winter's Tale rather than being a poor relation of Coriolanus or Hamlet. It is likely to have been written 1609/10 and was first published in the First Folio of 1623. Its main sources are Holinshed for the English history, Boccaccio for the love story and A Mirror for Magistrates. The story concerns Imogen, the daughter of Cymbeline, King of Britain. Imogen has married Leonatus Posthumus secretly but the girl's stepmother - the queen - reveals this to the king and he banishes Posthumus. The queen's purpose is to bring together her ridiculous son Cloten with Imogen. Yet, Posthumus's certainty about Imogen's fidelity to him is such that in Rome he begins a wager with the Italian Iachimo over a diamond ring she has given him. After a grand deception on the part of the unsuccessful seducer Iachimo, Posthumus orders Imogen's death. Imogen, disguised as Fidele escapes the fatal punishment of Posthumus's jealousy only to be caught up in new disasters among the battles of the Britons and the Roman army. Eventually the truth is revealed and all is resolved but only after much pleading and mistaken identity. Virginia Woolf borrowed the dirge "Fear no more the heat of the sun" as a key theme of her novel Mrs Dalloway. Cymbeline is seen by some as a typical late-Shakespeare reconciliation play with the elements of a steadily darkening plot that involves murder before matters are straightened out to the benefit of all, as in The Winter's Tale and The Tempest.
奥狄浦斯王 豆瓣
9.1 (38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索福克勒斯 译者: 罗念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 1
悲剧《奥狄浦斯王》的剧情发生地是在特拜,这个故事是安提戈涅的故事的前因。特拜城创建者卡德摩斯的儿孙相继是:第二代波吕多罗斯,第三代拉布达科斯,第四代拉伊奥斯。拉伊奥斯曾诱拐佩洛普斯之子克律西波斯,这孩子离家不久即自杀。佩洛普斯诅咒拉伊奥斯一家不得好报。这就是祸根。拉伊奥斯取伊奥卡斯特,婚后无子,就去得尔斐求问阿波罗,祭司宣布的神示说:“布拉达科斯的儿子拉伊奥斯啊,我答应你的请求,给你一个儿子,但是你要小心,你命中注定会死在你儿子手中。这命运是宙斯注定的,因为他听了佩洛普斯的诅咒,说你杀死了他的儿子,想要报仇,他这才求宙斯给你这样的命运。”
诗学 豆瓣
9.2 (43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译者: 陈中梅 商务印书馆 1996 - 7
《诗学》立论精辟,内容深刻,虽然篇幅不长,但气度不小,无疑是一篇有分量、有深度的大家之作。《诗学》探讨了一系列值得重视的理论问题,如人的天性与艺术摹仿的关系,构成悲剧艺术的成分,悲剧的功用,情节的组合,悲剧和史诗的异同,等等。《诗学》提出的某些观点――如情节是对行动的摹仿的观点和诗评不应套用评论政治的标准的观点――在当时具有可贵的创新意义。这篇不朽的著作集中地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的精华。
《诗学》强调了诗的“自我完善”,却没有提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的宗教背景,也忽略了悲剧的存在、兴盛和趋于衰落的社会原因。悲剧人物固然应对自己的抉择(或决定)和行动负责,但在某些作品里,命运(moira)的制约或神的催动是导致悲剧性结局的重要原因。《诗学》对此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诗学》肯定了艺术在开发人的心智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但认为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使人“认出了某某人”――作者放弃了一个极好的从理论上阐述和论证艺术摹仿有益于深化人对自我以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的机会。
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阿里斯托芬 译者: 罗念生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6
◆一套《罗念生全集》,一座奥林匹斯山。
◆最全面完整:《罗念生全集》增订典藏纪念版,凡十卷,凡5200页,全新整理修订。
◆最权威可信:多位资深学者耗时十余载,精心编订,搜求齐备,校勘精当,体例严明,反映出一代翻译大师的贡献原貌。
◆最经典耐读: 罗念生先生译文典雅质朴 ,注文详尽,选目精当,凡古希腊文、拉丁文、英文、德文译出者均为世界文学经典,极具文学研究价值。
——————————————————————————————————
本卷收集了罗念生先生翻译的阿里斯托芬喜剧六种,包括:《阿卡奈人》《骑士》《云》《马蜂》《地母节妇女》《蛙》。
——————————————————————————————————
【评论】
中国和希腊,在历史上是两个并驾齐驱的国家,它们都曾经是人类思想和文化的中心── 一个在东,一个在西。自古以来,思想的旅行是从来不知道边界和距离的。这是一个令人神往的课题。在这个课题上,世界上很少有人像罗念生教授那样博识广闻,……在这一令人神往的课题上,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像(罗)教授那样恪尽职责,卓然有成。 ——1987年,雅典科学院授予罗念生先生“最高文学艺术奖”,希腊驻华大使致辞
尊敬的念生老师,请接受我对您的工作表示的钦佩。这项工作的范围是巨大而广阔的,它的价值将会像人们崇敬精神世界的创造一样长久地存在下去,并且我相信,任何时候人们都不会失去对精神和道德的价值的尊重…… ──1990年1月15日,塞浦路斯总统,乔治•瓦西里欧
无论从开创局面,翻译年数之多,数量之大,用力之专与勤来看,中国当首推罗念生。 ──《中国大百科全书》
他是一位资深的古希腊文字与文学专家。自清华读书时起,致力于这门学术的研究已有六十余年。在今日中国,不论大陆与台湾,找不到一位像他这样献身于希腊文学的研究者。 ──(美)柳无忌
云 马蜂 豆瓣
Νεφέλαι. Σφήκες
8.8 (9 个评分) 作者: [古希腊] 阿里斯托芬 译者: 罗念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9
本书是“日知古典”系列之一,精选了雅典最有名的喜剧作家阿里斯多芬的两部作品。阿里斯多芬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他写过44部喜剧,传世的有11部。其中暴露政治野心家利用民主制欺骗民众的有《骑士》和《马蜂》;描写教育和文坛上不良现象的有《云》和《蛙》;反映党派斗争和贫富不均的有《女公民大会》和《财神》;讽刺冒险家为雅典人带来灾难(当指西西里远征)的有《鸟》;反对内战、热望和平的有《阿卡奈人》《和平》和《吕西斯特拉塔》。其写作风格自由奔放,融雅致、诙谐、辛辣的讥讽为一体,创造出适于舞台表演、性格突出的表现形式。
本卷收录的《云》与《马蜂》系著名古典学家罗念生先生的译作,《云》采自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阿里斯托分喜剧集》;《马蜂》采自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阿里斯托芬喜剧二种》。除因排版致误外,对照本基本上保留了译作的原貌。
戏剧 豆瓣
作者: [美] 罗伯特·科恩 译者: 费春放 主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6 - 8
《戏剧》(第6版)前半部分详实而生动地展示了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实践的方方面面,后半部分集中笔墨为我们描绘了现代戏剧的融合和流变以及当今剧坛的新动态。作者深刻细腻的艺术感受和字里行间倾泻的艺术激情一定会打动你。科恩既是学养精深的学者,又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导演,还是著名的剧评家和出色的剧作家。他走遍了亚、非、拉、澳各大洲,考察戏剧历史,深人体验戏剧的不同形态,写就了这部巨著。成为当今美国受欢迎的大学戏剧教材和普通戏剧读本。
科恩既是学养精深的学者,又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导演,还是著名的剧评家和出色的剧作家。他走遍了亚、非、拉、澳各大洲,考察戏剧历史,深人体验戏剧的不同形态,写就了这部巨著。成为当今美国和受欢迎的大学戏剧教材和普通戏剧读本。本书前半部分详实而生动地展示了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实践的方方面面,后半部分集中笔墨为我们描绘了现代戏剧的融合和流变以及当今剧坛的新动态。作者深刻细腻的艺术感受和字里行间倾泻的艺术激情一定会打动你。
有谁比罗伯特·科恩博士更适合写作这样一本书呢?
科恩既是学养精深的学者,又是经验丰富的职业导演,还是著名的剧评家和出色的剧作家。他立足西方戏剧,同时深具世界眼光和人类意识。为了写作一部“能够跨越语言和国界,传达普遍的戏剧价值理念”的著作,科恩走遍了亚、非、拉、澳各大洲,考察戏剧历史,深人体验戏剧的不同形态;为了与新的戏剧发展保持同步,二十多年来,本书不断增订再版,成为当今美国和受欢迎的大学戏剧教材和普通戏剧读本。
本书前半部分详实而生动地展示了作为综合艺术的戏剧从剧本创作到舞台实践的方方面面,后半部分在深人探讨戏剧艺术的起源、东西方戏剧的历史之后,集中笔墨为我们描绘了现代戏剧的融合和流变以及当今剧坛的新动态,最后单辟一章全面阐释了戏剧批评的理论与实践。
作为受欢迎的大学教材,本书的特点就是“不像”教材——除了将普遍的专业及美学知识与丰富的历史细节和戏剧实践融为一体,能打动人心的是作者深刻细腻的艺术感受和字里行间倾泻的艺术激情。翻开第一页,你将走进一个陌生而熟悉的戏剧世界。
世界戏剧史 豆瓣
作者: 【美】奥斯卡·G.布罗凯特、弗兰克林·J.希尔蒂 译者: 周靖波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世界戏剧史》涵盖了世界范围内从最早的有可靠文献记录的戏剧起源直至现在的全部戏剧史。本书考察了作为艺术形式的戏剧的极端复杂性,它在特定文化中的功能,它的众多组成部分——包括表演、观众、剧场空间、(书面的或非书面的)文本、编剧、演出设计、机械设置、特效、音乐、舞蹈、导演、经营管理、批评等等。
《世界戏剧史》每更新一版,都会添加新的资料,概述当前的论争,将戏剧史的下限延伸到当下。第十版也不例外。它仔细地保留了覆盖面广、关注细节的特点,这正是它长期以来在国际上为人所知的原因所在。每一章节都经过了更新和修订,某些部分经过了重新组织和压缩,使得重点更🏠突出,其他部分则做了实质性的扩充,或介绍新发现,或使覆盖范围更加全面。第九版的截止时间是2001年,第十版则将历史带入2007年。因为戏剧往往可以借助视觉材料得到最有效的理解,所以本书使用了大量插图,其中许多是新添的,它们可以使得对书写文本得理解更加清晰,对特定时代戏剧得视觉特征有具体了解。
《世界戏剧史》已经成为相关领域得主要著作,其时间跨度已经经历了一代人,并已被翻译成许多文字,包括捷克文和韩文。第十版将一如既往保持它已有得特色,成为服务于莘莘学子得同类书籍中最成功得文本。
卡利古拉 豆瓣 Goodreads
Caligula
9.1 (60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尔贝·加缪 译者: 李玉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8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致后代 豆瓣 Goodreads
8.9 (71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黄灿然 译林出版社 2018 - 2
《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完整呈现出布莱希特诗歌创作全历程,为国内首次全面译介。
布莱希特是“史诗剧”的创立者。但他作为诗人的地位一点也不比作为剧作家的地位低。奥登就非常推崇作为诗人的布莱希特,仅凭布莱希特已出版的少数诗歌,就把他列为影响自己的十多位诗人之一。
布莱希特以朴素语言,平民视角,以及社会关注,对所处的时代和生活其中的人类状况做出生动的反应,创造了全新的政治诗歌。
在他的诗中,抒情完全消匿于诗的宗旨背后,这种现代诗,被视为德语诗歌语言的伟大革新,已成为当代德语诗歌极其重要、无所不包的典范。
甄选布莱希特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呈现其诗歌创作全历程:早期诗和早期城市诗(1913—1925),城市诗(1925—1929),危机时期(1929—1933),流亡初期(1934—1938),最黑暗的年代(1938—1941),美国时期(1941—1947),以及后期诗(1947—1956)。
伽利略传 豆瓣
Leben des Galilei
8.5 (15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丁扬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伽利略传》(1937–39/1943 )为历史哲理剧,以17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物理学家伽利略生平为题材,把历史的经验教训和20世纪现实斗争结合起来,表现在新旧交替时刻,科学与愚昧、变革与反动之间的争斗。
玩偶之家 培尔·金特 豆瓣
作者: [挪威]易卜生 译者: 夏理扬 夏志权 2018 - 9
《玩偶之家》(Et Dukkehjem)是挪威戏剧家亨利克·约翰·易卜生创作的戏剧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社会问题剧。主要描写了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揭示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问题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道德、宗教、教育和家庭关系提出挑战,揭露了在所谓的“幸福”“美满”等表面现象下掩盖的本质,并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培尔·金特》(Peer Gynt)是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所有剧作中最具文化内涵和哲学底蕴的一部诗剧。它通过纨绔子弟培尔·金特放浪、历险、辗转的生命历程,探索了人生是为了什么,人应该怎样生活的重大哲学命题。通过培尔的历险和流浪生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复杂和多重性格的人物,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光怪陆离的生活风貌。该剧反应的虽然是严肃的人生主题,但具有鲜明的讽刺喜剧特点及舞台闹剧因素,是国际戏剧舞台常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毕希纳全集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德] 格奥尔格·毕希纳 译者: 李士勋 / 傅惟慈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8 - 5
毕希纳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却以极高的质量在德国文学史上赢得了一个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文学作品总共只有四部:一部历史剧《丹东之死》,一部讽刺喜剧《雷昂采与蕾娜》,一部命运悲剧《沃伊采克》和一部中篇小说《棱茨》。 除了上述四部作品外,革命传单《黒森快报》(把和平给茅屋!把战争给宫殿!)也可以称之为浸透政治色彩的第一个文学作品。它不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也是他准备从事政治活动的政治纲领,对后来的德国传单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送菜升降机 豆瓣
The Dumb Waiter
8.0 (7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罗德·品特 译者: 华明 译林出版社 2010 - 9
《送菜升降机(品特戏剧)》内容简介:我进入一个房间,看见一个人站着,一个人坐着,几周之后,我写了《房间》。我进入了另一个房间,看见两个人坐着,几年之后,我写了《生日晚会》。我从一扇门里看见了第三个房间,看见两个人站着,然后我写了《看门人》。
——哈罗德·品特
归于尘土 豆瓣
Ashes to Ashes
9.2 (6 个评分) 作者: [英] 哈罗德·品特 译者: 华明 译林出版社 2010 - 9
《归于尘土》收录了品特最具代表性的“风景”、“往日”、“无人之境”、“背叛”、“月光”、“山地语言”等8部剧作及4篇演说。品特作品中的角色多是失业者、小职员等社会底层人物,擅长于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不祥与平静状态下的噪声,诺奖授奖词称他的作品“揭露了日常闲谈掩盖下的危局,直闯压抑的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