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
未知量 豆瓣
Die Unbekannte Größe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 流畅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10
名人推荐
布洛赫生命的线路(circuit)和创造力,他的工作场域,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圆;相反,它更像一个三角形,其每一边都能被准确地标识出来:文学-知识-行动。惟有他,才能以其独特性充满这个三角地带。
——汉娜·阿伦特
我对赫尔曼·布洛赫怀有崇高的敬意。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优秀的诗人。他的《梦游人》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而且我认为他的《维吉尔之死》是迄今人们运用小说这个灵活的手段所进行的最独特和最透彻的尝试之一。
——托马斯·曼
赫尔曼·布洛赫是继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维吉尔之死》是继《尤利西斯》之后小说艺术真正的突破。
——乔治·斯坦纳
赫尔曼·布洛赫的《梦游人》是我反复称赞的一部作品,它包含了后普鲁斯特小说所有可能性的萌芽。
——米兰·昆德拉
内容简介
中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理夏德是大学教师,从事代数的研究。理夏德对不确定性有着几乎本能的厌恶,这主要源于童年时期其父难以捉摸的性格和行为所带来的压抑感,并由此导致其逆向发展为对数学确定的追求。整篇小说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描述一般限于理夏德的家庭、同事、情感、工作,令人意外的情节就是其小弟的突然自杀。但小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张力,即对活生生的生活和无比清晰而令人眩晕的宇宙之间的冲突。理夏德对自己的生活不感兴趣,专注于清晰完美的数学世界,而理夏德父亲的难以捉摸如同黑夜,乃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与理夏德所追求的稳定明确符号世界的否证。而小弟的自杀则将理夏德重新带回了现实世界。
布洛赫的小说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也相对松散自由,往往杂糅多种文体,但处处透出强大的哲学和思想背景,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对现代人及其社会的存在本身的探究。米兰·昆德拉对布洛赫极为推崇,认为他是中欧小说传统中最重要的作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博尔赫斯也曾评论过这部中篇小说。
无罪者 豆瓣
Die Schuldlosen
7.5 (6 个评分) 作者: [奥] 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 李晓艳 2022 - 8
◎在价值崩溃的年代,没有人是无罪者

用宛若艺术品般的精妙结构与诗性笔触
探问价值真空时代的精神状况
托马斯·曼、汉娜·阿伦特、米兰·昆德拉、乔治·斯坦纳一致推崇
与卡夫卡齐名的“中欧四大小说家”之一
20世纪德语文学巨擘 赫尔曼·布洛赫 经典代表作
中文版首次译介!
【编辑推荐】
1.赫尔曼·布洛赫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米兰·昆德拉对他极为推崇,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对他有专门论述。托马斯·曼、汉娜·阿伦特、乔治·斯坦纳等文学名家也对他推崇备至。
2.《无罪者》是布洛赫的代表作之一,以独一无二的诗体框架和诗性笔触,描写了“二战”前的德国小市民——一群有罪的无罪者——如何在传统价值崩溃的时代,陷入孤独、麻木与痛苦之中,从而导致了纳粹的崛起。《无罪者》是反思欧洲历史的重要文学作品。
3.本书是首次从德语翻译为中文,译文优美晓畅, 完美还原布洛赫的诗性笔触与道德思辨。
【内容简介】
《无罪者》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中欧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之一的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发生在前希特勒时代的德国,以钻石商人A和W男爵夫人一家为中心人物,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恨纠葛,生动地呈现了小人物在价值崩溃时代的孤独、麻木与痛苦。
小说炉火纯青地运用了多种文学表现形式,在不同的章节中分别呈现出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等风格,各部分被统一的诗体框架天衣无缝地缝合在一起,成为一件绝妙的艺术品。《无罪者》对人性的洞察极其深刻,是反思欧洲历史的重要文学作品,本次是首次翻译为中文。
【名人推荐】
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乔治·斯坦纳
赫尔曼·布洛赫以几乎超出认知的方式改变了19世纪经典小说的艺术形式。
——汉娜·阿伦特
着魔 豆瓣
Die Verzauberung
作者: [奥] 赫尔曼·布洛赫 译者: 徐迟 2022 - 11
◎灵魂立于时代之间,忍不住滑向着魔的深渊

历史寓言与神话风格的完美结合
深刻揭示群体着魔时代的黑暗冲动
托马斯·曼、汉娜·阿伦特、米兰·昆德拉、乔治·斯坦纳一致推崇
与卡夫卡齐名的“中欧四大小说家”之一
20世纪德语文学巨擘 赫尔曼·布洛赫 经典代表作
中文版首次译介!
【编辑推荐】
1.赫尔曼·布洛赫是20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米兰·昆德拉对他极为推崇,在《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对他有专门论述。托马斯·曼、汉娜·阿伦特、乔治·斯坦纳等文学名家也对他推崇备至。
2.《着魔》是布洛赫临终前还在修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通过一个关于自然、生命与死亡的奇特故事,描绘了希特勒时代德国的群体疯魔,深入肌理地剖析了当时德国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尤其对欧洲文化的弊端进行了省思,被认为堪与《魔山》相媲美,是反思欧洲历史的重要文学作品。
3.本书是青年译者徐迟首次从德语翻译为中文,译文优美晓畅, 完美还原布洛赫浓墨重彩的诗性笔触与深刻复杂的道德思辨。
【内容简介】
《着魔》是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中欧最伟大的四位小说家”之一的奥地利作家赫尔曼·布洛赫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发生在“一战”后十年,讲述了一个流浪汉来到一个小山村后,用他致命的、有害的思想污染了整个村庄,导致全体村民陷入着魔状态,继而引发了一系列邪恶事件……
《着魔》对群众的盲从心理进行了深刻尖锐的剖析,并对欧洲的文化弊端进行了省思,被认为是关于纳粹崛起的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可与托马斯·曼的《魔山》相媲美。迄今为止已经被翻译为英语、法语、日语、匈牙利语、捷克语和波兰语等多种语言,本次是首次翻译为中文。
【名人推荐】
赫尔曼·布洛赫是乔伊斯之后欧洲最伟大的小说家。
——乔治·斯坦纳
赫尔曼·布洛赫以几乎超出认知的方式改变了19世纪经典小说的艺术形式。
——汉娜·阿伦特
远航船 豆瓣
As naus
8.0 (5 个评分) 作者: [葡] 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 译者: 王渊 译林出版社 2020 - 8
“我们现在哪里人都不是了。”
★ 曾开启“航海大发现”的远航船垂头丧气归来,庞大的葡萄牙帝国版图破碎在海浪中——
昔日称霸世界的海洋帝国,何日重现荣光?
数百年前的海上英雄被驱赶回国,如何以失败者的身份在已然陌生的故国生活?
★ 与若泽•萨拉马戈并称“葡语文坛双子星”,卡蒙斯文学奖得主安图内斯直面葡萄牙大航海史代表作,浓缩葡萄牙海洋帝国波澜壮阔的历史兴衰
★ 《远航船》入选《纽约时报》年度好书,简体中文版获得【卡蒙斯合作与语言学院】资助出版
---------------------------------------------------
▼【内容简介】
15世纪,位于欧陆尽头的葡萄牙曾引领“地理大发现”,开启辉煌的大航海时代。20世纪70年代,随着非洲殖民地悉数独立,昔日海上英雄被驱赶回国,在帝国的废墟中匆忙搁浅。扭曲叠加的时空里,曾游历亚洲数十载、写下《远游记》的费尔南•门德斯•平托成了推销次品的小贩,印度的“发现者”达•伽马靠出老千赢下半个葡国,致力传播基督福音的圣徒沙勿略更是摇身变为皮条客……
历史的真实与虚妄孕育出一幕幕荒诞的悲喜剧,野心与狂热伴随着帝国梦一起破碎在海浪中。远航船从海上垂头丧气归来,陆地上连接欧洲的火车却在轰鸣作响。在这海洋与陆地、非洲与欧洲的一进一退之间,葡萄牙艰难地重塑着自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安图内斯)运用葡萄牙语时有大师风范,善于揭露人性中不可告人的黑暗角落,使他成为对文学现实清醒又具有批判性的模范作者。
——卡蒙斯文学奖评委会
安图内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在世作家之一。
——哈罗德•布鲁姆
安图内斯是一位洞悉人心的文学大师,是以科塔萨尔表达的纳博科夫,以迪伦表达的果戈理。
——《洛杉矶时报书评》
安图内斯对人类情感的矛盾性怀有深刻的同理心。
——《纽约时报书评》
《远航船》是一部伟大的、永不过时文学杰作。
——《南德意志报》
世界尽头的土地上 豆瓣
Os Cus de Judas
8.8 (6 个评分) 作者: [葡] 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 译者: 徐亦行 / 麦然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8
揭开那些发烧的梦魇,《世界尽头的土地上》讲述的是一位葡萄牙军医受战争记忆所苦的故事。年轻的叙事者被毫无预警地投入非洲安哥拉的战场,被迫进行一场疯狂的幽灵之战。异邦战场上高度的孤独与隔绝、硝烟中的恐怖与血腥令他始终无法忘怀。在充满赤色沙尘的世界尽头度过炼狱般的二十七个月后,他重回里斯本,却发现祖国与友人都已变得如此陌生。只能一夜一夜在酒吧对着无名的女人求欢,诉说痛苦而残酷的战争经历和无法排遣的心理创伤。
在这部极具自传性质的代表作中,安图内斯以诗一般的写作向读者再现了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深刻地反思了贯穿整个葡萄牙历史对于海外殖民的英雄主义叙事。
审查官手记 豆瓣
O Manual dos Inquisidores
7.6 (11 个评分) 作者: [葡] 安东尼奥·洛博·安图内斯 译者: 王渊 中信出版集团 2020 - 5
「不要阅读这部小说。
请你们像做梦一样在我的篇章中行走,请你们以得病的方式感受这本书。」
◎当代葡语文学的护旗手 X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萨拉马戈一生的对手 X 福克纳的接班人,后现代主义大师 X 心理解剖学家。
◎个人的噩梦 X 国家的悲剧,多重视角叙事 X 意识流手法,权力的异化 X 人性的怪诞。
——————————
我是弗朗西斯科,在里斯本呼风唤雨的男人。
作为帕尔梅拉庄园里的绝对暴君,我高举的手指向全世界。
见过教皇,得过一枚梵蒂冈的勋章,萨拉查教授都曾专程拜访我,从而决定葡萄牙到底需要发展什么。
我是弗朗西斯科,里斯本病房里一只破孔的篮子。
别人的手扶我起身,扶我躺下,替我擦身 ,喂我吃饭,在我两腿中间架上便盆。
如今旧政权像纸牌城堡一样轰然倒下,帕尔梅拉庄园也沦为度假胜地。
我才发现,我不是在寻求旧日的权势,而仅仅渴望找到那株最初佩戴在你胸前的甘松花枝。
——————————
安图内斯是21世纪最重要的在世作家之一。
——哈罗德·布鲁姆
一部葡萄牙语的《我弥留之际》,却更具野心。在这部力量非凡的小说中,安图内斯作为技艺精湛的心理刻画大师,为书写整个社会的堕落提供了一种密集的、个体的声音。
——《纽约客》
没有个性的人 Goodreads 豆瓣
Der Mann Ohne Eigenschaften
9.0 (5 个评分) 作者: [奥] 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 张荣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8
二十世纪长篇小说巅峰之作
与卡夫卡、乔伊斯、普鲁斯特齐名的现代文学拓荒者
……
◆ 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
……
内容介绍: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作家罗伯特•穆齐尔未完成的遗作,一部“精神长篇小说”和一部富于随笔式思考的文学作品,作家通过小说里的微型世界,勾画了从启蒙理性塑造的上层市民社会到现代大众社会的过渡,展示了其时代人物的蜡像馆,在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的背景是一九一四年前的奥匈帝国。在维也纳,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一九一八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七十周年的活动,而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三十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一九一八年正好将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这将一个滑稽荒唐的炸弹放进小说的基底)。
小说的主人公——平行行动委员会秘书乌尔里希——认识到,对自己来说,可能性比中庸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他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理性和心灵、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另外,小说还塑造了主人公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的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如行动负责人狄奥蒂玛、金融巨头和“大作家”阿恩海姆、年轻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和克拉丽瑟、神经错乱的杀人犯莫斯布鲁格尔,等等。
……
编辑推荐:
穆齐尔是一位主要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奥地利大家,也是西方日耳曼学中的一大热门。他经历过被遗忘和被追捧,但始终没有经历过超越小圈子的阅读和接受。长篇巨著《没有个性的人》是穆齐尔最重要的作品,蕴含厚重的基本主题、人物形象和反讽手法,成为二十世纪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穆齐尔于一九二一年开始创作这部鸿篇巨制,计划出三卷本,直到一九四二年去世也未能最终完成,而是留下一万两千页、十万个注释和出处指南的遗稿,日后的出版者据此想象出小说的后续情况。整个创作过程经历了其最为艰难困厄的生存时期,主人公乌尔里希试图以旨在了解社会一切领域的实践活动来构建自己的一生。小说围绕“平行行动”塑造了“没有个性的人”和他活动圈里的一系列人物,绘制了一幅奥地利贵族、上层资产者和知识阶层的风俗画,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奥地利社会精神状态的典型特质。
一九九九年,应德国贝塔斯曼文学家出版社和慕尼黑文学之家的要求,由作家、评论家和德语语言文学专家各三十三名组成的评委会评出了一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长篇小说名单,位居榜首的就是《没有个性的人》。
……
名人评论:
在当代德语作品中,我从未如此有把握确信后世的判断。《没有个性的人》毫无疑义是最伟大的……这本书的生命将会超过这几十年,并会在未来获得更崇高的荣誉。
——托马斯•曼
这部奇特、细腻而深合时代的作品,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奥地利国界,正如赫胥黎的小说超出了英国一样。在精神层面上,不仅仅精微细致地体现了奥地利,而且大大超出了奥地利本身。这部作品的创作是越过奥地利、通达欧洲的一个伟大尝试。
——赫尔曼•黑塞
如同尼采将哲学靠近了小说那样,穆齐尔将小说靠近了哲学……从此以后,任何可以被思考的东西都不能从小说艺术中被驱逐出去了。
——米兰•昆德拉
学生托乐思的迷惘 豆瓣
Die Verwirrungen des Zöglings Törleß
8.8 (32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 罗炜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 9
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齐名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德语文学大师罗伯特•穆齐尔之名作!
二十世纪初,崩溃前夜的奥匈帝国。某军事寄宿学校。托乐思,十六岁,出身奥匈帝国一个高官家庭,性格内向,喜欢沉思默想,青春期的性渴望以及得不到指引的求知欲使这个敏感多思的少年陷入了重重困惑。他在不知不觉中与年长一些的同学赖亭和白内贝走到了一起,充当他们以大欺小、仗强凌弱的狗头军师。赖亭和白内贝发现了同学巴喜尼的偷窃行为,于是把他带到教学楼里的一个隐蔽的储藏室施以精神和肉体的折磨。托乐思从一开始就是参与者和见证人,他会不时地给赖亭和白内贝出些绝妙的点子,然后怀着既迷恋又反感的心态冷眼旁观这一切。不堪折磨的巴喜尼向他求救,托乐思一边表示拒绝和厌恶,一边却鬼使神差般和巴喜尼发生了肉体关系。随着赖亭和白内贝对巴喜尼的折磨不断升级,托乐思决定和他们分道扬镳……
迪伦马特中短篇小说集 豆瓣
作者: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译者: 顾牧 等 2021 - 10
迪伦马特在喜剧创作上享誉世界,在小说创作上也很有建树,特别是其独辟蹊径的侦探小说可以说在世界文坛上一枝独秀。《隧道》(1952)、《嫌疑》(1953)、《法官和他的刽子手》、《抛锚》(1955)、《承诺》(1958)等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在同代德语作家中,迪伦马特是很幸运的,由于他的国家的特殊地位,他的家乡没有遭受过纳粹铁蹄的蹂躏,他的精神没有受过法西斯奴役的创伤。他几乎一直生活在伯尔尼州比勒湖畔的诺伊堡。从这个静谧的田园里冷静而批判地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喜剧”,又以犀利的喜剧、小说、广播剧、杂文等艺术形式将他那富有想象力的,但却始终尖锐刻薄的诅咒抛投到读者之中,就是要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将他们从那可笑可悲的日常现实中唤醒。他的作品不是自我的表现,而更多是力图呈现给这个令人沮丧的世界一面镜子,一面怪诞扭曲的镜子,要以此来认识它。他的全部作品都围绕着这个主题。与他同代作家不同,他的文学表现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一种历史悲观主义色彩,正如他所说的,“我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认同一个曾经存在的、现在存在的和将来会存在的社会,而始终必然会以某种方式采取反对的态度。反对是文学艺术的事,而反对需要人,因为只有在
与别人的对话中,才会有事物、思想的继续发展。”
迪伦马特侦探小说集 豆瓣
作者: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译者: 韩瑞祥 / 崔涛涛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0
前 言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Friedrich Dürrenmatt,1921—1990)是瑞士现当代文学的伟大旗手,是战后德语文学最优秀的经典作家之一,被誉为布莱希特之后“最杰出的德语戏剧家”。20世纪50到60年代,他在戏剧和小说创作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无疑为德语当代文学赢得了令人敬仰的世界声誉。德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和学者瓦尔特·因斯曾经这样赞誉说:迪伦马特的喜剧“是在虚构,需要的是能够表现对环境那无可挽回的东西的想象和出人意料的睿智,……是在创造风格”;他的喜剧“不是为现存的世界加砖添瓦,而是展现着那基石上的千疮百孔;它所追求的不是对存在的证明,而是要采用夸张性的模仿去讽刺,去嘲弄,去重新创造;它表现着变化的东西,而自身同样处于变化之中”。同上,第40页。因斯的这段话不仅一针见血地勾画出了迪伦马特喜剧创作的特点,也十分贴切地揭示出其小说创作的风格。迪伦马特的文学创作是虚构、想象和睿智的艺术结合,而不是对生存环境现实主义的直接反映;他的文学艺术不是对现实的褒扬,而是立足于我行我素毫不掩饰的揭示,即“良心”的写照;他借助怪诞而创新的多样化艺术手段来表现变化的、引起痛苦和不安的现实生存与社会主题。他的艺术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堪称典范。
迪伦马特于1921年1月5日生于伯尔尼市附近一个叫柯诺芬根的村庄。父亲是新教神父。像他的祖辈一样,他几乎在伯尔尼家乡度过了他的一生。对他来说,童年的家乡既是一个祥和之地,又是一个幽灵似的田园。中学时期,他就开始阅读表现主义作家凯泽和卡夫卡的作品,同时也对叔本华和尼采情有独钟。1941年,他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哲学、自然科学和日耳曼语言文学,主攻克尔凯郭尔和柏拉图哲学。与此同时,他也开始研究阿里斯托芬与古希腊的悲剧诗人。
迪伦马特是在卡夫卡和凯泽的影响下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短篇小说《老人》是他发表的第一部作品。1946年冬,他的第一本剧作《圣经如是说》问世。创作初期,迪伦马特为卡巴莱剧场写了许多卡巴莱小品剧,因此也度过了初期作为自由作家生存的困境。这些成功的卡巴莱小品剧可以被看作是他后来喜剧的雏形。
1950年代初期,伴随着瑞士经济奇迹的出现,迪伦马特的文学创作也开始脱颖而出。作为戏剧作家的实验场地,他首先发表了一系列广播剧,先后获得了德国战争盲人广播剧奖(1955)和意大利国家奖(1956)。与此同时,他也开始创作侦探小说。迪伦马特独具一格的侦探小说也是其在德语文坛上独领风骚的创举,与其戏剧创作相得益彰。脍炙人口的《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0)和《嫌疑》(1953)就是这个时期的杰作。从这个时期开始,迪伦马特在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也着手探讨戏剧理论问题。1954年发表的《戏剧问题》奠定了这位剧作家一生所遵循的立足于社会观察的戏剧创作思想。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是迪伦马特喜剧创作的高潮。如果说《罗慕路斯大帝》(1948)克服了初期的表现主义倾向而预先实践了他后来的喜剧理论的话,那么《密西西比先生的婚姻》(1950)、《天使来到巴比伦》(1953)等则是其开始探讨和认识布莱希特戏剧创作的结晶。前者以极其夸张的漫画形式展现出了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死亡之舞,也奠定了他在联邦德国戏剧舞台上的成功。可以说,他日臻成熟的喜剧创作在很大程度
上填补了战后德国重建时期德语戏剧的空白。
1955年,迪伦马特发表了为他带来世界声誉的“悲喜剧”《老妇还乡》,从而使他的喜剧“模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与传统的喜剧不同,突如其来的转折和怪诞的风格和表现手段构成了迪伦马特喜剧表现的核心和与众不同的特色。《老妇还乡》很快就成为世界喜剧舞台上的经典之作,深受东西方观众的喜爱。迪伦马特因此先后获得曼海姆席勒奖和瑞士席勒基金会大奖。《老妇还乡》把迪伦马特迄今在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批判升华到对西方社会制度在道德上的控诉。喜剧《物理学家》(1962)是迪伦马特喜剧创作的又一个高潮,是这个时期德语舞台上上演最多的剧目之一。它与后来的《流星》(1965)和处女作《圣经如是说》的新版《再洗礼派教徒》(1966)等彻底确立了
迪伦马特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从60年代末以后,迪伦马特趋向于杂文和散文的创作,越来越关注社会政治问题,文化批评越发尖锐。杂文集《关于以色列的杂文》(1976)收录了作者这个时期许多很有认识价值的政论和文化批评檄文。与此同时,迪伦马特更多地投身于喜剧舞台实践,他先后担任巴塞尔和苏黎世剧院艺术顾问,改编和导演了自己早期的喜剧以及莎士比亚、施特林德贝格、歌德等的剧作。
迪伦马特在喜剧创作上享誉世界,但在小说创作上也很有建树,特别是其独辟蹊径的侦探小说可以说在世界文坛上一枝独秀。《隧道》(1950)、《嫌疑》(1953)、《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0)、《抛锚》(1956)、《承诺》(1958)等一直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在同代德语作家中,迪伦马特是很幸运的,由于他的国家的特殊地位,他的家乡没有遭受过纳粹铁蹄的蹂躏,他的精神没有受过法西斯奴役的创伤。他几乎一直生活在伯尔尼州比勒湖畔的诺伊堡。从这个静谧的田园里冷静而批判地观察着这个世界的“喜剧”,又以犀利的喜剧、小说、广播剧、杂文等艺术形式将他那富有想象力的、但却始终尖锐刻薄的诅咒抛投到读者之中,就是要以惊世骇俗的方式将他们从那可笑可悲的日常现实中唤醒。他的作品不是自我的表现,而更多是力图呈现给这个令人沮丧的世界一面镜子,一面怪诞扭曲的镜子,要以此来认识它。他的全部作品都围绕着这个主题。与他同代作家不同,他的文学表现自始至终都渗透着一种历史悲观主义色彩,正如他所说的,“我认为,人们不可能完全认同一个曾经存在的、现在存在的和将来会存在的社会,而始终必然会以某种方式采取反对的态度。反对是文学艺术的事,而反对需要人,因为只有在与别人的对话中,才会有事物、思想的继续发展。”
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陆续推出迪伦马特的作品,意在比较系统地向我国读者介绍这位独具风格的瑞士德语作家。文集包括喜剧、侦探小说和中短篇小说。《侦探小说卷》收录了迪伦马特创作的五部侦探小说:《法官和他的刽子手》(1950)、《嫌疑》(1953)、《承诺》(1958)、《司法》(1985)和未竟之作《退休探长》(1979)。这些侦探小说是迪伦马特为德语当代文学做出的独树一帜的贡献,因此也一直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和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
其实,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与传统的侦探小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如果说传统的侦探小说注重对犯罪行为神秘玄妙的侦探过程的描写,以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见长的话,那么在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中,不是对犯罪行为和罪犯踪迹的分析和推理,而是侦探人物本身成为叙事的核心。在这里,作者把叙事化的喜剧手段融入喜剧化的叙事之中,无情地讽刺和鞭挞了代表公正的司法机构的种种弊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从根本上说,侦探小说构成了作者观察、感受、认识和表现现实生存不可分割的部分。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无疑是对传统侦探小说的戏讽,是“侦探小说安魂曲”。这是迪伦马特的第三部侦探小说《嫌疑》的副标题。
迪伦马特的侦探小说处女作《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一举为初出茅庐的作者赢得了世界声誉。在这部小说中,迪伦马特把凶杀之谜、邪恶之谜及其在《戏剧问题》中所阐释的“偶然”融为一体;侦破谋杀警察少尉施密特案件的故事与伯尔尼老警长贝尔拉赫和犯罪分子这两个对手之间的持久冲突彼此交织,形成了小说多线叙事的深层结构。这部小说没有以侦探和法律的胜利而告终,而是将二者置于怀疑嘲讽的聚光灯下。这就是迪伦马特后来所说的“侦探小说安魂曲”。
第二部侦探小说《嫌疑》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的续篇。小说的情节开始于1948年12月27日,表现的主题是战争罪行。如果从传统侦探小说视角来看,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令人难以置信的,简直像童话一样。但这样的拯救正是作品表现的意图所在:“凡是关系到大家的事,只有大家才能解决。任何个人试图自己去解决关系到大家的事的努力都必然会失败。”显而易见,贝尔拉赫在这里被看成失败者,他试图独自揭穿埃门贝格的英雄行为失败了,因为没有人相信他的控告是真的。而战争罪犯埃门贝格无疑也心里明白,不仅是他,而且许许多多的人都会对贝尔拉赫的怀疑做出这样的反应,正如他所说的:“这不应该意味着在瑞士会存在战争罪犯吧!”而贝尔拉赫给了不仅让埃门贝格,而且让自以为是的瑞士人感到无地自容的回应:“凡是在德国曾经发生的,只要一出现某些条件,便在任何国家都会发生……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一个民族会是例外。”这部小说不仅一反传统侦探小说的俗套,而且饱含着不容忽视的社会批判因素。
小说《承诺》是在迪伦马特之前完成的电影脚本《光天化日之下》的基础上创作的。作者在这里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侦探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了一种错综交织的叙事形式,形成了更加广阔的叙事空间。这部小说多层次多视角的表现既是对主人公近乎宿命的正义感的悲剧性讽刺,因为他的理想追求与现实格格不入,也是作为侦探小说作家的小说叙事者的自我嘲讽,因为他试图将这种叙事表现为人的理性和信仰的必然见证,同时是对传统的侦探小说的戏讽,因为它要以成功的侦探结局来伸张正义。《承诺》因此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侦探小说安魂曲”。
在小说《司法》中,迪伦马特更加激进地表现了关于公正的主题。这部筹划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小说直到1985年才问世。小说描写的是一场非同凡响的凶杀案件。同作者的前几部侦探小说一样,《司法》也把嘲讽的目光指向传统侦探小说的陈规俗套和千篇一律的行为方式。小说的叙事从始至终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从而也引起了批评家激烈的争议。实际上,《司法》从根本上表明了迪伦马特对传统侦探小说文本概念的颠覆,为读者提供了更复杂更广阔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退休探长》是迪伦马特侦探小说的未竟之作。小说主人公赫希施泰特勒探长几乎是《法官和他的刽子手》和《嫌疑》中的贝尔拉赫探长形象的翻版。按照迪伦马特的说法,这部小说原本打算描写这样一个故事:“在他长久的职业生涯里,一个伯尔尼探长出于人道,出于对人类法律缺陷的了解,放手让一些罪犯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在退休后的最初日子里,他要一一去拜访这些人。”这部小说于1995年在苏黎世《世界周刊》连载,瑞士作家韦德默为之续写了一个可能的结局:多年以后,探长又与同一伙犯罪分子再次实施了入室抢劫,进入作家迪伦马特的酒窖里。最终是入室抢劫犯、政治家和作者济济一堂,品酒探讨法律和公正问题,直到黎明的曙光照耀大地。《退休探长》呈现出一种断断续续万花筒般的叙事结构,其中交织着各种令读者难以想象的社会问题和冲突,这也许是迪伦马特留给读者一个品味不尽的“悬案”。
总而言之,迪伦马特的五部侦探小说是对传统侦探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戏讽甚或解构,从一个新的表现视角创立了迪伦马特式的侦探小说形式。这无疑是对德语当代文
学的一大贡献。
我们选编出版迪伦马特的系列作品,初衷是希望我国读者能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瑞士作家,获得阅读他者文学的愉悦,并有所借鉴和受益。但由于水平有限,选编和翻译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作品的翻译得到了瑞士国家文化基金会(Pro Helvetia)的资助和安格利卡·萨尔维斯贝格女士(Angelika Salvisberg)的大力支持,编者也曾应邀前往瑞士洛伦翻译者之家(bersetzerhaus Looren),与瑞士相关专家解决了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韩瑞祥
2017年10月30日于北平
十字军骑士 豆瓣
Krzyżacy
作者: 亨利克·显克维奇 译者: 林洪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3
1900年出版的《十字军骑士》是显克维奇的五大历史小说之一,以中世纪波兰、立陶宛人民反抗十字军骑士团的光辉历史为主题,热情歌颂了波兰人民的爱国精神,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时代风貌,具有高度的思想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你往何处去 豆瓣
Quo Vadis
作者: [波兰] 亨利克·显克维支 译者: 张振辉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 - 3
★ 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显克维奇代表作
★ 一部再现罗马帝国衰落、基督教兴起的史诗
★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历史小说*峰之作
★ 被译为五十余种语言 多次改编为戏剧、电影等
他突然跪倒在地,伸出双手,嘴里连声喊道:
“基督,基督!……”
他把头垂到了地上,好像要吻谁的脚似的。
沉默了很久,然后他便呜咽起来,在呜咽中发出了断断续续的说话声。
“主啊,你往何处去?……”
纳扎留斯没听见有人回答,但是彼得的耳朵却听到了一种悲哀、温和的声音:
“既然你离开了我的人民,我就要到罗马去,让他们再一次把我钉在十字架上。”
《你往何处去》是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代表作,以罗马青年贵族维尼茨尤斯和基督徒少女莉吉亚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入木三分地刻画了“风雅裁判官”裴特罗纽斯、暴君尼禄、圣徒保罗、彼得等众多历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现了罗马帝国对早期基督教运动残酷镇压的历史真相,再现了罗马帝国衰落直至灭亡、基督教兴起的历史进程,被誉为一部“真正的基督教史诗”。
火与剑 豆瓣
作者: [波兰] 亨利克•显克维奇 译者: 林洪亮 漓江出版社 2014 - 6
《火与剑》是19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亨利克•显克维奇代表作“历史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1648年,波兰王军与哥萨克之间爆发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内容涉及到波兰、立陶宛、乌克兰、克里木汗国和俄国之间的复杂关系。《火与剑》所描写的就是这场由赫米尔尼茨基发动的哥萨克大暴动。小说在广阔的画面上展现了波兰军队和哥萨克鞑靼联军的血与火的较量,堪称为人类史上极其可哀的民族大悲剧,是波兰国家兴亡史上的一幕千古奇冤。
全书是一幅色彩绚丽的人物画卷,书中描写了上百个有名有姓的人物,生动鲜明、跃然纸上。除了在塑造人物方面取得杰出成就之外,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战争场面丰富多彩,激越惨烈。在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残酷战斗中还插入了斯克热杜斯基与海伦娜的爱情故事,令人唏嘘不已。
错误的喜剧 豆瓣
作者: [波]亨·显克维支 译者: 翁文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7
本书收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作家显克维支的十四部中短篇小说,其中包括《灯塔看守人》、《音乐迷扬科》、《音乐迷扬科》、《炭笔素描》、《错误的戏剧》等。这些中短篇小说题材广泛、主题深刻、艺术精湛、影响广大,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两个故事 豆瓣
Vereinigungen: Zwei Erzählungen
7.4 (14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罗伯特·穆齐尔 译者: 张荣昌 漓江出版社 2015 - 7
《两个故事》是奥地利大作家穆齐尔生前出版的一个单行本小说集。如今首度在中国出版发行。小说集包括两篇中篇小说,分别是《爱情的完成》和《对平静的薇罗妮卡的诱惑》。《两个故事》由著名德语文学翻译家、穆齐尔研究者张荣昌教授翻译。
审判 豆瓣
Der Prozess
8.8 (60 个评分) 作者: [奥] 弗兰茨·卡夫卡 译者: 文泽尔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 - 4
在约瑟夫·K.30岁生日的早上,他被闯入家中的两个陌生人逮捕了。但K.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中,K.为了这场难缠的官司四处奔走,他求助于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获得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却越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审判落幕。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 豆瓣
9.4 (32 个评分) 作者: [奥] 卡夫卡 著 / 韩瑞祥 译者: 韩瑞祥 / 杨劲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 1
《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记述卡夫卡生前鲜为人知,他的作品也未受到重视,可在他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崇拜者们一次次掀起“卡夫卡热”。他的《城堡》、《美国》、《诉讼》、《变形记》等小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对现代派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被推崇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作家中之作家”;他的许多小说已成为许多作家必定研读的作品,被人们说成是“需要用心去阅读的作品”。
历代大师 豆瓣
Alte Meister. Komödie
7.1 (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托马斯·伯恩哈德 译者: 马文韬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8
那些整天把艺术史挂在嘴上的人天天到这里来,用他们那些关于艺术史的胡说八道充塞参观者的耳朵,他们每天赶着十几个班的学生经过博物馆的展厅,用他们那些喋喋不休的蠢话去毁掉这些幼稚孩子们的一生。研究艺术史的人实际上是消灭艺术的人。艺术史家鼓唇弄舌谈论艺术,直至把艺术谈论得寿终正寝。艺术活生生地被艺术史家谈论致死。
——《历代大师》
音乐评论家雷格尔每隔一天就要到艺术史博物馆,坐在丁托列托的同一幅画像前,三十多年来从不间断,直到某一天他妻子离世。时隔半年之后,他又一次出现在那幅画像前,并邀请老朋友阿茨巴赫尔第二天去博物馆与他会面。通过阿茨巴赫尔的眼睛,我们得以了解雷格尔:他妻子的死,他关于自杀的想法,他对大师们的评论,以及最后,此次会面的目的。既充满悲观又兴高采烈,既憎恶有加又十分滑稽,《历代大师》是一部有关文化、天才、国家、阶层、艺术价值和人类自命不凡的讽刺性喜剧。
My Name Is Red 豆瓣
Benim Adım Kırmızı
作者: Orhan Pamuk 译者: Erdag Goknar Vintage 2002 - 8
At once a fiendishly devious mystery, a beguiling love story, and a brilliant symposium on the power of art, My Name Is Red is a transporting tale set amid the splendor and religious intrigue of sixteenth-century Istanbul, from 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ontemporary Turkish writers.
The Sultan has commissioned a cadre of the most acclaimed artists in the land to create a great book celebrating the glories of his realm. Their task: to illuminate the work in the European style. But because figurative art can be deemed an affront to Islam, this commission is a dangerous proposition indeed. The ruling elite therefore mustn’t know the full scope or nature of the project, and panic erupts when one of the chosen miniaturists disappears. The only clue to the mystery–or crime? –lies in the half-finished illuminations themselves. Part fantasy and part philosophical puzzle, My Name is Red is a kaleidoscopic journey to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religion, love, sex and power.
哈扎尔辞典(阳本•仿古压花染边本) 豆瓣
Dictionary of the Khazars
9.3 (6 个评分) 作者: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 译者: 南山 / 戴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哈扎尔国王要皈依一种宗教,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教中选一个,君士坦丁堡这三大教的代表都汇集到哈扎尔首都,举行了一次“哈扎尔大论辩”,对结果三教各有说法。
哈扎尔人自己写的历史已淹没无闻,只能通过这三大教的文献来佐证这次大论辩的结果,但三个宗教记载的结果相互矛盾,都认为自己一方获得了胜利。于是在十七世纪末,也就是几百年后,有一本哈扎尔辞典面世了,包括三大教关于论辩的记载,这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红书、绿书、黄书,记载了三教的各自说法。但十七世纪这本书也已佚失,很难看出它的原貌。况且,这部书难道仅仅是要记录这次大论辩吗?
在这些结构下,作者巧妙地加入了另一条隐秘线索:哈扎尔人在改宗前的原始宗教:捕梦者的宗教。捕梦者能在不同做梦的人的梦中跳跃,所有人的梦自成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人活着。捕梦者采集人的梦,从而整理出关于阿丹?鲁阿尼的知识。
阿丹·鲁阿尼是个天神,有人认为即是亚当,神性低于上帝,人们可以通过获得阿丹的知识,借助阿丹无限接近于神。但阿丹的神性时大时小,需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在阿丹神性最大时接近它。十七世纪红、绿、黄三书作者(他们是从哈扎尔大论辩时期的人托生而来),就是在这个特殊宗教影响下,通过捕梦联系在了一起,并逐渐拼凑出哈扎尔宗教的情况和历史,具备了接近阿丹的条件。可他们却在见面时死去了。同时还有三个魔鬼作为破坏者而存在,他们要防止人类得到关于阿丹的知识。十七世纪末这危险不大,因为阿丹?鲁阿尼正处于神性较弱期。到了一九八二年,正是阿丹神性的高峰,此时从三个十七世纪辞典作者转世的三位学者又开始集拢这神秘教理的知识,并有可能再次获得这个知识,害怕人类接近阿丹的三个魔鬼组成的“圣家族”杀死了两位学者,使另一位坐了牢,这个知识再次成为断片。这些断片汇集成了第二版,也就是如今读者手中的《哈扎尔辞典》。
本版为《哈扎尔辞典》阳本毛边收藏版,仿古压花染边本。
装帧特点:
1. 采用目前国际上最高端的仿古图书制作工艺
2. 全新工艺的竹节,比阴本更见立体感与雕塑效果,凸显中世纪艺术的感觉。书脊上有蝙蝠状魔鬼、长灯笼花、哈扎尔鱼鳞状果实“库”。
3. 书壳表皮采用高档的布达佩斯红皮革,以厚实的荷兰板做衬底。
4. 封面采用四色电化铝套烫,这是一种高要求的工艺,难度极高。与阴本相比,更具有装饰效果,视觉上更美观。
5. 内文采用四色仿古印刷,将古代典籍的古朴浑厚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6. 书页三边采用不规则切边,再加上切口边缘的做旧喷色,高保真地保留了古卷的原汁原味,充分体现出古色斑斓的效果。这种切边国内罕见,比一般毛边本表现出更丰富的层次。
7. 制书中的所有折页和制壳效果都由手工完成,工期长,成本高。
★ 阳本与阴本有11行字不同
★ 圆脊皮面烫金竹节精装
★ 附哈扎尔汗国地理图
★ 附哈扎尔汗国人物图
★ 附犹太·哈列维诗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