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文学
哈扎尔辞典(阴本) 豆瓣
9.3 (10 个评分) 作者: [塞尔维亚] 米洛拉德·帕维奇 译者: 南山 / 戴骢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10
哈扎尔国王要皈依一种宗教,从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三教中选一个,君士坦丁堡这三大教的代表都汇集到哈扎尔首都,举行了一次“哈扎尔大论辩”,对结果三教各有说法。哈扎尔人自己写的历史已淹没无闻,只能通过这三大教的文献来佐证这次大论辩的结果,但三个宗教记载的结果相互矛盾,都认为自己一方获得了胜利。于是在十七世纪末,也就是几百年后,有一本哈扎尔辞典面世了,包括三大教关于论辩的记载,这本书分成三部分,分别是红书、绿书、黄书,记载了三教的各自说法。但十七世纪这本书也已佚失,很难看出它的原貌。况且,这部书难道仅仅是要记录这次大论辩吗?在这些结构下,作者巧妙地加入了另一条隐秘线索:哈扎尔人在改宗前的原始宗教:捕梦者的宗教。捕梦者能在不同做梦的人的梦中跳跃,所有人的梦自成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也有人活着。捕梦者采集人的梦,从而整理出关于阿丹•鲁阿尼的知识。阿丹•鲁阿尼是个天神,有人认为即是亚当,神性低于上帝,人们可以通过获得阿丹的知识,借助阿丹无限接近于神。但阿丹的神性时大时小,需要找到合适的时间,在阿丹神性最大时接近它。十七世纪红、绿、黄三书作者(他们是从哈扎尔大论辩时期的人托生而来),就是在这个特殊宗教影响下,通过捕梦联系在了一起,并逐渐拼凑出哈扎尔宗教的情况和历史,具备了接近阿丹的条件。可他们却在见面时死去了。同时还有三个魔鬼作为破坏者而存在,他们要防止人类得到关于阿丹的知识。十七世纪末这危险不大,因为阿丹•鲁阿尼正处于神性较弱期。到了一九八二年,正是阿丹神性的高峰,此时从三个十七世纪辞典作者转世的三位学者又开始集拢这神秘教理的知识,并有可能再次获得这个知识,害怕人类接近阿丹的三个魔鬼组成的“圣家族”杀死了两位学者,使另一位坐了牢,这个知识再次成为断片。这些断片汇集成了第二版,也就是如今读者手中的《哈扎尔辞典》。
旧金山海湾景象 豆瓣
作者: [波]切斯瓦夫·米沃什 译者: 胡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3 - 3
☆文学纪念碑5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反思人类文明之作,兼具回忆录与玄思性质的散文集,关照个体在历史中的限度与无助
☆移民美国的东欧流亡作家,在风云激荡的60年代思考人性与历史。论及美国加州的自然风貌,知识分子亨利·米勒和马尔库塞
☆呈现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历史的宏大全景,也是一份私人自白
☆ 诗人、学者胡桑翻译,再现米沃什的哲思与语言风格
【内容简介】
本书是米沃什出版于一九六九年的散文集,系作者定居美国,执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十年的观察与随想,写成这本非常私人的书,开启一段通向自我之旅,这本书见证了他在美国生活、工作、写作的最初心路历程。这本风格独异的散文集既带有自传成分,同时也是对加州历史及风物的哲理沉思。
33篇短文,相互关联,自成一体,总结作者在异国新家多年的经验与观察,缠绕着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与文化忧思。米沃什笔下有美国西海岸壮丽而惊心动魄的自然,论及知识分子在美国社会中的作用,审查制度和宗教,亨利·米勒和赫伯特·马尔库塞,也一再谈及“美国神话。 既是有关他所在时代的宏大全景,同时也是刻画内心肖像的私人自白。
风起云涌、动荡不安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是整部散文集的历史背景。在人生的中途,米沃什凝注“这里”——旧金山的海湾、山峦、森林、河流,感受自己所在的城市、美国和时代,编织现实、记忆和想象的景象或幻象。在异国的流亡中,米沃什“被迫”去直面自然,承受“过于巨大的辽阔”,见证光怪陆离的现象和事件,接纳远离欧洲故土之后涌现出来的空落、彷徨和寂寞,同时深入思考历史的狂热、邪恶和野蛮,关照个人和人类在历史中的限度和无助,寻找个人和人类的出路。
刘易斯·海德评论此书,“出色的,道德严肃而发人深省的散文,抛开了理解和判断我们国家的荒谬归类法。其主题是现代文明的脆弱”。此书展示了米沃什在叙述、情感和感受表达方面的诗人才华,是米沃什散文代表作。
【媒体推荐】
出色的随笔集,兼具道德的严肃性和思想的挑衅性,竭力摒弃我们一直以来用来理解和评判我们国家的贫乏话语范畴……这些文章的主题是现代文明的脆弱性。
——刘易斯·海德(Lewis Hyde),《民族》周刊(The Nation)
在《旧金山海湾景象》中,米沃什保持着远远观察者的语调,他认知了美国的自然、社会和文化,但并不接受。所有文章中都回响着他的一个深刻信念:他并没有真正抵达美国。书名其实已经指出诗人与其居住地之间根本性的陌生感:旧金山海湾代表美洲大陆那本身并无意义的自然,而“景象”则源自欧洲移民的个体精神工作。
——乌尔利希·施密特(Ulrich Schmid) ,《东欧》(Osteuropa)
痛苦的中国人 豆瓣 谷歌图书
Der Chinese des Schmerzes
8.3 (12 个评分) 作者: [奥] 彼得·汉德克 译者: 刘学慧 / 张帆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 - 10
《痛苦的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汉德克风格,以近乎挽歌式的深情描写和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展现出一个不同于主流媒体的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既有文学上的探索和实验,也有政治领域的思考和立场,是全面了解汉德克的思想和风格的不可错过的作品。
【 内容简介】
《痛苦的中国人》收录了汉德克的四部作品,包括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即《梦想者告别第九王国》《多瑙河、萨瓦河、摩拉瓦河和德里纳河冬日之行或给予塞尔维亚的正义》和《冬日旅行之夏日补遗》。在《痛苦的中国人》中,作为一个出现在主人公梦境中的神秘的陌生人,“痛苦的中国人”一再成为主人公竭力克服内心痛苦的隐喻;三篇观察和游记则标志着汉德克一个新的创作时期,也体现了他面对欧洲剧烈的政治动荡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正义良知。
【评论】
这是一部极具识别性的彼得•汉德克作品:包括场景、氛围、声音和张力,……那些不由自主地被小说、诗歌,奔放的想象力和富有思辨性的幻想所吸引的人们天生就是汉德克的读者。
——《出版人周刊》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豆瓣 Goodreads
Die Angst des Tormanns beim Elfmeter
7.6 (19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彼得·汉德克 译者: 张世胜 / 谢莹莹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 1
◎ 一场回归语言本质的冒险
◎ 一个在焦虑和孤独中渐渐迷失自我的人
◎ 维姆·文德斯同名电影原著小说
◎ 维姆·文德斯最爱的作家;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耶利内克追随的偶像
◎ 本书为小说集,由四篇小说组成,包括《守门员面对 罚点球时的焦虑》《监事会的欢迎词》《推销员》和《一个农家保龄球道上有球瓶倒下时》。
在标题故事《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 》中,主人公布洛赫是一个当年赫赫有名的守门员。一天早上,他莫名其妙地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因为他以为自己被解雇了。他毫无目的地在维也纳游荡。他偶然犯下了一桩命案。他乘车来到边界上一个偏僻的地方隐匿起来。他在报纸上看到了通缉令,最后驻足在一个守门员前,注视着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扑住点球。
在小说中,汉德克以其他对语言文字精准的执念,以外在连续事件的极为细微的描素,传达约瑟夫•布洛赫注意力的偏差现象,小说中带有一股侦探悬疑的气氛。
◎ 每一个句子都极美好,句子排列的顺序突然会变得引人注目。这就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一个句子如何从这处流向他处。那种写作的精确也足以给我拍片的灵感。
——维姆•文德斯
◎ 毫无疑问,汉德克具有那种有意的强硬和刀子般犀利的情感。在他的语言里,他是最好的作家。
——约翰•厄普代克
◎ 汉德克是活着的经典,他比我更有资格得诺贝尔奖。
——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
◎ 在当代以自我发现为主题的写作中,汉德克是最好的。
——《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