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文学
人生拼图版 豆瓣
La Vie mode d'emploi
9.3 (9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佩雷克 译者: 丁雪英 / 连燕堂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这部小说的场景设置在巴黎十七区西蒙-克鲁贝利埃街十一号的一幢十层公寓楼,讲述了居住在那里的人们和故事。
这幢公寓楼被作者纵向剖开,将房间、楼道、电梯、地下室划分成一个横竖各10格的国际象棋棋盘,除左下角的格子之外,其余99个格子分别对应书中的一章。作者从四楼楼道开始,依次描绘每个格子中的物品、人物、故事,描写的顺序按照国际象棋中马步的走法,绝不重复,故事最终在四楼最左侧的房间结束。整部小说按照严密的数学结构,有条不紊地描绘了1468个人物包罗万象的生活。
作者佩雷克将小说设置成这种无以复加的烦琐结构,使读者如堕迷雾、不辨东西,但是一旦理解了这种结构,即撤去了作者安放在小说中的“脚手架”之后,读者就会发现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那些或感人至深、或玄妙有趣、或意味悠长的故事。
可视为小说主人公的有三位:亿万富翁巴特尔布思决心用50年时间完成一项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的拼图板计划,手工艺天才温克勒持续20年负责为他制作拼图板,画家瓦莱纳则要把公寓楼的百年故事呈现在一幅巨型画作上。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楼房里形形色色的人物和光怪陆离的遭遇缓缓呈现出来,充满了人生的真实和谎言、幸福和忧愁。总之,它涉及到了当代社会生活里人们所关注的一切题材,从而形成了一部集各类小说体裁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式巨著,被人们誉为堪与《人间喜剧》《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比肩的杰作。
生与死融为一体,没有进化,也没有命运,只有存在。
豆瓣
Les choses: Une histoire des années soixante
8.7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佩雷克 译者: 龚觅 新星出版社 2010 - 2
佩雷克的《物》是法国战后最优秀的”社会学”小说之一。1965年一经出版,便获得了当年的雷诺文学奖。这本书是对物质时代与消费的早期纪事,在描写60年代法国物质奢华的同时也对这一现实对人的影响进行了反思。作者对主人公与大众对于革命参与的对照也表现了当时人心的矛盾心理。
W或童年回忆 豆瓣
W ou le souvenir d'enfance
8.5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佩雷克 译者: 樊艳梅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 9
乔治·佩雷克是波兰犹太人后裔,在二战中失去双亲。作为当代最具世界声誉的法语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集敏锐的观察、睿智的分析、悠远的情感和非凡的形式感于一身。本书中包含两个交替出现的文本;似乎可以认为,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共通点,但它们又错综复杂地彼此相联,仿佛任何一个文本都不能独立存在,仿佛只有从它们彼此的衔接中,从它们远远地投向彼此的光线中,才可揭示某个从未在这个或那个文本中言说而只在它们微弱的交叉处言说的东西。 其中的一个文本完全是想象出来的:那是一部冒险小说,是对一段童年幻想任意却细致的重构,它描写了一个被奥林匹克理想统治的城池。另一个文本是一部自传:战争期间童年生活的破碎叙事,缺乏探索与回忆的叙事,由零散的碎片、缺失、遗忘、怀疑、假设以及贫乏的小故事构成。位于旁边的冒险小说表现出一种宏伟,或者也许是可疑。因为,它开始时讲述一个故事,然后忽然间,又开始讲述另一个故事:在这断裂中,在这将叙事悬于不明所以的等待的裂缝中,存在着一个最初的地方,这本书正是从那里诞生的,童年时代断开的线以及写作之线都系于那些悬置点周围。
Nausea 豆瓣
作者: Jean-Paul Sartre 译者: Robert Baldick Penguin Classics 2000 - 11
In this novel, Antoine Roquentin, an introspective historian, records the disturbing shifts in his perceptions and his struggle to restore meaning to life in a continuing present and without lies. This is Sartre's first published novel and his first extended essay on existential philosophy.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豆瓣
Jacques le fataliste et son maître
7.8 (11 个评分) 作者: [法] 德尼·狄德罗 译者: 罗芃 / 主编:罗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6
狄德罗小说代表作
开现代小说艺术之先河
说实在的,我不怎么爱十八世纪,我爱的是狄德罗。说得更真诚些,我爱的是他的小说。——米兰•昆德拉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是“狄德罗作品集”第四卷。故事从雅克和他的主人一段漫无目标的旅程开始,关于主仆二人,我们既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也不知他们何去何从,他们在途中讲着各自的经历,对当时社会的流行议题,从小说艺术、宗教、阶级到男女关系、道德伦理等问题不断加以省思和辩论。米兰•昆德拉对它赞誉有加,称之为“十八世纪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
拉摩的侄儿 豆瓣
Le neveu de Rameau
作者: [法]德尼·狄德罗 译者: 袁树仁 / 吴达元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1 - 3
《拉摩的侄儿》×《这不是故事》
狄德罗哲理性小说的巅峰 辩证法的杰作
我多么愿意用生命的最后十五分钟回到巴黎与你共度,只是为了能够从你的声音里得到安慰。——伏尔泰
《拉摩的侄儿》是“狄德罗作品集”第二卷,收录《拉摩的侄儿》和《这不是故事》两篇。《拉摩的侄儿》是一部长篇对话体哲理小说,创作于1761—1762年间,但在作者生前并未发表。1805年,歌德将其翻译到德国,但直到1823年,根据狄德罗自己的手稿整理的《拉摩的侄儿》才首次在法国出版。《拉摩的侄儿》是一场对话,也是一场争论。谈话的一方“我”是代表普世价值的哲学家,另一方是音乐家拉摩的侄儿,一个穷困潦倒的青年。两人在咖啡馆遇到,攀谈起来,你来我往,越争越激烈,言语间充满了嬉笑怒骂、嘲讽思辨,被恩格斯誉为“辩证法的杰作”。《这不是故事》是一则短篇,1773年发表在《文学通讯》上,讲述了两个爱情小故事。
哈德良回憶錄 豆瓣
Mémoires d’Hadrien
8.7 (19 个评分) 作者: 瑪格麗特.尤瑟娜(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陳太乙 衛城 2014 - 2
她的筆,縮短十八個世紀的距離,直達哈德良時代。
一九二七年,二十四歲的尤瑟娜在福婁拜書信集中讀到:「從西塞羅到馬爾庫斯.奧里略這段時期,曾出現一個獨特的時刻:彼時,眾神已滅,基督未顯,唯人獨存。」從此尤瑟娜念念不忘,展開二十多年的追尋,一心想寫出西元二世紀,這個她認為是自由人的最後一個世紀,而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羅馬皇帝哈德良。
哈德良是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西元一一七至一三八年在位。除了秦始皇,史上另一位也築過長城的皇帝就是哈德良,他曾經到過不列顛行省,築起北方邊境。哈德良熱愛出巡,中東、北非等地都曾留下足跡,在位二十年有十二年居無定所。然而他最為後人不斷傳說的,是與希臘美少年安提諾烏斯的戀情,安提諾烏斯於尼羅河溺水而死後,哈德良在尼羅河畔蓋了一座名為安提諾的城市。總結哈德良一生,文化與感情上的歸宿都是希臘。
尤瑟娜書寫時,不僅在史料之間搔頭,更實際去過許多地方,她在後記寫道:「多少個早晨在哈德良莊園流連;無數夜晚在奧林帕斯主神宙斯神廟旁那一排小咖啡館裡度過。不斷往返希臘各海;小亞細亞條條大路。」二十四年當中,她幾度停擺,甚至焚毀書稿,但終至淬鍊出這本經典之作。
小說以書信體展開,透過老邁的哈德良對十七歲後繼者奧里略的書信,哈德良娓娓道來一個尊貴崇隆的帝王,在生命即將終結之時,如何思索權力、生命、愛情等命題,他也描述自己如何從軍人一步步成為王者,以及他對和平與戰爭的看法。書中對羅馬時代還原了大量細節,是一本寫人生的小說,也是一本寫歷史的小說。
Memoirs of Hadrian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Mémoires d'Hadrien
10.0 (5 个评分) 作者: Marguerite Yourcenar 译者: Grace Frick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05 - 5
Both an exploration of character and a reflection on the meaning of history, "Memoirs of Hadrian" has received international acclaim since its first publication in France in 1951. In it, Marguerite Yourcenar reimagines the Emperor Hadrian's arduous boyhood, his triumphs and reversals, and finally, as emperor, his gradual reordering of a war-torn world, writing with the imaginative insight of a great writer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hile crafting a prose style as elegant and precise as those of the Latin stylists of Hadrian's own era.
巨人传 豆瓣
La vie de Gargantua et de Pantagruel
作者: [法]拉伯雷 译者: 鲍文蔚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7
《巨人传》通过叙述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的出生、所受的教育及其丰功伟绩,阐明人文主义的种种主张;以庞大固埃与巴汝奇等伙伴为研究婚姻难题寻找神瓶周游列国作线索,展示中世纪广阔的社会画面,揭露和抨击种种社会弊端,显示了作者无与伦比的讽刺艺术和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
沉睡的人 豆瓣
Un homme qui dort
8.4 (21 个评分) 作者: [法] 乔治·佩雷克 译者: 李玉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 - 1
他是最独特的文学家之一,和任何人都没有丝毫相似之处。——卡尔维诺
“你二十五岁,有二十九颗牙、三件衬衣、八只袜子、几本你不再看的书、几张你不再听的唱片。你并不想回忆别的事,无论你的家庭、你的学业、你的爱情、你的朋友、你的假期,还是你的规划。你旅行过,没有从几次旅行中带回任何东西。你就干坐着,你只想等待,仅仅等待,一直等到再也没有什么可等的了:等到夜晚来临,打了钟点,一天天逝去,而记忆也渐渐淡漠了。”
《沉睡的人》出版于1967年,是乔治·佩雷克的第三部小说。作者使用第二人称,直接与主人公对话,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大学生把自己封闭起来,逐渐沉浸在麻木和无谓之中,最终彻底遁世的经过。
53天 豆瓣
53 jours
作者: [法] 乔治·佩雷克 译者: 汤城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8 - 3
《53天》是法国先锋派小说家乔治·佩雷克所著的一篇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是其写作至其1982年3月3日去世为止的遗作。故事讲述了一名法国殖民地教师受托追查某著名侦探小说家的神秘失踪事件,从其失踪前所作的一本惊险小说和手稿中搜索蛛丝马迹,探寻隐藏在法国抵抗组织抗击纳粹的时代大背景中的复杂真相。本书收录了佩雷克关于这部小说已完成的全部内容,第一部分包括佩雷克已经完成28章中的11章,第二部分包括作者留下的丰富的笔记和草稿,第三部分包括小说最后17章的构想,以满足读者对整个故事的窥探欲。
堕落 流放与王国 豆瓣
La Chute/L’Exil et le Royaume
8.9 (9 个评分) 作者: [法国]阿尔贝·加缪 译者: 郭宏安 译林出版社 2021 - 4
加缪代表性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
加缪研究专家郭宏安据“七星文库”版翻译
“傅雷翻译出版奖”获奖译本
特别附赠精美法语引文书签和封面同款纪念卡片
---------------------------
《 堕落》是一部讽刺小说,主人公克拉芒斯是个过着双重生活的知识分子,在酒吧里对另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生活。萨特认为,《堕落》也许是加缪“最美的,也最不被理解的一本书 ”。
《流放与王国》收录六部短篇小说。加缪用流放和王国这两个概念说明人的两种生存状态,流放是现实的状态 ,王国则是理想的状态。
一座幽灵城市的拓扑学结构 豆瓣
Topologie d'une cité fantôme
7.8 (1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郑永慧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一座失落的城市,它可能在同一片土地上掩藏着几个相继的文明——重复而矛盾的——沉淀在每一地层(它奇特的地形,它以自然灾害、屠杀、神圣文本、器皿与符号的甲胄为标志的历史),在这里出现了一道垂直的裂缝,不同类型的痕迹揭示出每个年代特有的空间。但是这些片段互相交迭,互相渗透,互相摧毁……
然而剧院、监狱、后宫、庙宇和妓院仿佛考古学家,一步步在这个突然变换的动态迷宫里前行,包含着(隐藏或经常全然相反,完全露出)同一桩隐秘的罪行:仪式性的谋杀因一个刚满育龄的妓女变得复杂,她的记忆——或对仪式的复制——在调查者的足迹上留下了疑点。
于是回来的孩子认出了——在那些还崭新的烙印中——喂养他的社会指定给他的性幻想,在学校的书本里,艺术、历史或宗教书籍里,这些书都在不懈地以它们隐秘的方式向他讲述着相同的欲望。
刺槐树 豆瓣
L'Acacia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 译者: 金桔芳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6 - 4
《刺槐树》是法国新小说派作家克洛德·西蒙(1913—2005)的一部小说作品。该书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西蒙运用档案、口述、信件和想象,在其中融入了祖先、父母及自身的大量真实经历。全书共分为12章,每章以一个具体的年代或时间段作为标题,对应所涉及的大体时代,而叙事的红线却不经意地在不同的时空之间自由穿梭。一战、二战、法国大革命、西班牙内战、苏联游记……一个个片段拼贴出一个家族一个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和一个二十世纪儿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命历程。在个人命运中交杂着的是永无止息的战争、动乱和革命,而与个人在历史洪流中所受的创伤相对应的是自然界对人世纷争的冷漠和它亘古不变的兴衰枯荣的节律。
吉娜 豆瓣
Djinn
8.9 (18 个评分) 作者: [法]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南山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巴黎,北站周围,一个陌生女人给主人公指了一条近路,于是他就走了这条近路,以便赶上火车。突然之间,连续的现实之间似乎打开了一个缺口,就像是时态突然发生了变化…
——阿兰·罗伯-格里耶
娜嘉 豆瓣
Nadja
7.9 (1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安德烈·布勒东 译者: 董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娜嘉》完成于1928年,安德烈·布勒东从与一位名叫娜嘉的女子在巴黎相遇、相爱到分手的经历中,提取大量事件,对现实、真实、美、疯狂等概念进行探索,彻底颠覆了19世纪传统的文学观念。该书一般被视为小说。然而,许多证据都证明,书中的大部分事件均非虚构,而且有大量的图片展示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同时,作品又体现出一种明显的自传倾向。全书扑朔迷离,充满偶然、随机、巧合和梦境,作者的主观思想交叉出现在事件的客观叙述过程中,图像与文字交相辉映,成为超现实主义的名篇,极大影响了西方20世纪的文学与艺术流程。
A Void 豆瓣
作者: Georges Perec 译者: Gilbert Adair David R Godine 2005 - 11
The year is 1968, and as France is torn apart by social and political anarchy, the noted eccentric and insomniac Anton Vowl goes missing. Ransacking his Paris flat, his best friends scour his diary for clues to his whereabouts. At first glance these pages reveal nothing but Vowl's penchant for word games, especially for "lipograms," compositions in which the use of a particular letter is suppressed. But as the friends work out Vowl's verbal puzzles, and as they investigate various leads discovered among the entries, they too disappear, one by one by one, and under the most mysterious circumstances ...
A Void is a metaphysical whodunit, a story chock-full of plots and subplots, of trails in pursuit of trails, all of which afford Perec occasion to display his virtuosity as a verbal magician, acrobat, and sad-eyed clown. It is also an outrageous verbal stunt: a 300-page novel that never once employs the letter E. Adair's translation, too, is astounding; Time called it "a daunting triumph of will pushing its way through imposing roadblocks to a magical country, an absurdist nirvana of humor, pathos, and loss."
为了一种新小说 豆瓣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兰·罗伯-格里耶 译者: 余中先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 - 5
这些文章完全不是构建一种小说理论;它们只是试图得出几行进展,在我看来它们是当代文学中的关键。如果我故意在许多页里用了新小说这个字眼,这并不是为了指一个流派,甚至也不是指由在相同意义上工作的作家们所指定和组成的群体;它只是一个方便的称呼,包含了所有探寻新的小说形式、能够表达(或创造)人与世界的新型关系的人,所有决心创造小说也就是创造人的人。这些人,他们知道,对过去形式的刻板重复不仅是荒唐和徒劳的,而且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它让我们在当前的世界里对我们的真实状况闭起眼睛,最终是阻止我们去构建明日的世界和人类。
——阿兰·罗伯-格里耶
La Disparition Goodreads 豆瓣
La Disparition
作者: Georges Perec Gallimard 1989 - 5
Trahir qui disparut, dans La disparition, ravirait au lisant subtil tout plaisir. Motus donc, sur l'inconnu noyau manquant - " un rond pas tout à fait clos finissant par un trait horizontal " -, blanc sillon damnatif où s'abîma un Anton Voyl, mais où surgit aussi la fiction. Disions, sans plus, qu'il a rapport à la vocalisation. L'aiguillon paraîtra à d'aucun trop grammatical. Vain soupçon : contraint par son savant pari à moult combinaisons, allusions, substitutions ou circonclusions, jamais G.P. n'arracha au banal discours joyaux plus brillants ni si purs. Jamais plus fol alibi n'accoucha d'avatars si mirobolants. Oui, il fallait un grand art, un art hors du commun, pour fournir tout un roman sans ça !
B. Pingaud.
风格练习 豆瓣
Exercices de style
7.4 (56 个评分) 作者: 雷蒙·格诺 译者: 袁筱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
《风格练习》是法国作家雷蒙•格诺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首次出版于1947年,1963年由伽利玛出版社再版时作了修改。这本书以九十九种不同的叙述方式,讲述了同一个故事:公共汽车上,有个年轻男子,衣着外貌有些乖张,与人发生争执,但很快就离开原地抢了个空座;之后不久,他又出现在圣拉萨尔火车站,与另一年轻人在一起,两人在讨论外套上衣扣的事情。
1949年,《风格练习》首次被改编成戏剧,在圣日耳曼德普雷的红玫瑰酒馆上演。1954年被改编成歌曲,在布鲁塞尔的口袋剧场演出。1980年再次被改编成戏剧,在蒙帕纳斯剧院演出,并在法国电视三台播放。二十一世纪以来,新的改编剧目每年都上演,还产生了各种语言的变体和滑稽模仿,在文学杂志和互联网上流传。
这本书已出版三十五种语言版本;其中,意大利语译本由著名作家翁贝托•埃科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