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
Science, Truth, and Democracy 豆瓣
作者: Philip Kitc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 9
Striving to boldly redirect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is book by renowned philosopher Philip Kitcher examines the heated debate surrounding the role of science in shaping our lives. Kitcher explores the sharp divide between those who believe that the pursuit of scientific knowledge is always valuable and necessary--the purists--and those who believe that it invariably serves the interests of people in positions of power. In a daring turn, he rejects both perspectives, working out a more realistic image of the sciences--one that allows for the possibility of scientific truth, but nonetheless permits social consensus to determine which avenues to investigate. He then proposes a democratic and deliberative framework for responsible scientists to follow.
Controversial, powerful, yet engaging, this volume will appeal to a wide range of readers. Kitcher's nuanced analysis and authoritative conclusion will interest countless scientists as well as all readers of science--scholars and laypersons alike.
哥白尼革命 豆瓣
The Copernican Revolution:Planetary Astronomy in the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hought
作者: 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 译者: 吴国盛 / 张东林 2020 - 10
《哥白尼革命》是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1922-1996)的代表作之一,是其部著作,也是其影响大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姊妹篇,《科学革命的结构》中的核心观念——“范式”及科学增长模式——在本书中均有雏形。 本书脱胎于库恩在哈佛大学讲授的科学通识课,它不仅准确地详述了许多天文学概念和技术性细节,还以大量篇幅描述了哥白尼革命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文化背景,将科学的内部史和外部史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突出了哥白尼革命多元性的结构和意义。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 豆瓣
作者: [美]爱德华·格兰特 译者: 张卜天 2020 - 6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的看法相反,近代科学并非源于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而是植根于古代和中世纪。有四种关键因素使中世纪欧洲为新科学做了准备:(1)希腊-阿拉伯的自然哲学著作于12、13世纪被译成拉丁文;(2)中世纪大学的发展;(3)基督教面对世俗学问所作出的调整;(4)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的转变。本书语言流畅,内容平易,适合对科学史和西方文化史感兴趣的人士阅读。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动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美] I.伯纳德·科恩 译者: 张卜天 商务印书馆 2016 - 11
科学革命的一个成果是,人们开始设想一种研究政府、个体行为和社会的社会科学,其运作方式能与新兴的自然科学相媲美。这样便启动了这两个领域之间漫长而复杂的双向互动,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学术和公共政策。本书从科学史的视角考察了自然科学在概念、原理或方法上对社会科学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科学革命时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为这个鲜有人问津的学术领域提供了重要资料。
以科学史的眼光重新审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通过丰富的历史细节展现了现代自然科学在概念和方法上对社会科学产生的巨大影响,并引发我们思考二者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李猛,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谈物质世界和社会世界各自是什么的著作很多,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互动的著作很少,像这样的经典就更少。
——朱天飚,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知识机器 豆瓣
The Knowledge Machine
作者: (美)迈克尔·斯特雷文斯 译者: 任烨 2022 - 7
“《知识机器》是继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1970)之后最重要的科哲成就。”
——刘闯(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关注科学变革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
当代哲学家的深刻回顾与新思考
纽约大学教授、古根海姆奖得主迈克尔·斯特雷文斯新作
尹烨、江晓原、田涛、万维钢 倾情推荐
-
科学为什么如此强大?
科学为什么在人类历史上来得如此之晚?
是什么铁律在统治和支配着科学?
这本书要回答的,就是以上问题。作者回顾了科学诞生和发展的历史,对哲学家的思想及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提出了统治科学的“铁律”。在这本书中,他对两千年间多位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进行了栩栩如生的刻画,也用生动的笔触和形象的比喻带领读者走到许多个科学争辩的历史现场,还原了科学工作的真实面貌,呈现了一场细致入微的科学与思考的探索之旅。
斯特雷文斯将近现代科学称作“知识机器”,它是能够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革的机器,能够不断创新并且具有实证性。通过对科学历程的梳理,斯特雷文斯向我们揭示,科学家绝非毫无偏见或者私心的完人,但在科学铁律的约束下,他们自发地把偏见与私欲排除在了科学实证研究的范围之外,在科学争论中,一切都按照游戏规则来。这正是《知识机器》中所揭示的,是解释的铁律造就了近现代科学,并令这一知识机器以如此大的能量持续改造人类社会及文明。
如今,面对全球气候问题、肆虐的流行病等种种问题,我们人类尤其需要来自知识机器的建议。对此,作者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重视和赞扬知识机器,给予它成长所需的自主权”。
Science as a Process 豆瓣
作者: David L. Hul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0 - 5
"Legend is overdue for replacement, and an adequate replacement must attend to the process of science as carefully as Hull has done. I share his vision of a serious account of the social and intellectual dynamics of science that will avoid both the rosy blur of Legend and the facile charms of relativism. . . . Because of [Hull's] deep concern with the ways in which research is actually done, "Science as a Process" begins an important project in the study of science. It is one of a distinguished series of books, which Hull himself edits".--Philip Kitcher,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