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文学
Middlemarch 豆瓣
作者: George Eliot Penguin Classics 2003 - 3
It was George Eliot's ambition to create a world and portray a whole community--tradespeople, middle classes, country gentry--in the rising fictional provincial town of Middlemarch, circa 1830. Vast and crowded, rich in narrative irony and suspense, Middlemarch is richer still in character and in its sense of how individual destinies are shaped by and shape the community.
Edi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Rosemary Ashton
黑暗的心 豆瓣
Heart of Darkness
8.5 (26 个评分) 作者: [英] 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黄雨石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 - 10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以其1890年刚果之行为基础写的中篇小说,是本世纪*深刻有力的小说之一,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这一主题作了深刻的思考。
Heart of Darkness 豆瓣
7.8 (6 个评分) 作者: Joseph Conrad W. W. Norton & Company 2005
The Fourth Edition is again based on Robert Kimbrough's meticulously re-edited text. Missing words have been restored and the entire novel has been repunctuated in accordance with Conrad's style. The result is the first published version of Heart of Darkness that allows readers to hear Marlow's voice as Conrad heard it when he wrote the story.
" Backgrounds and Contexts " provides readers with a generous collection of maps and photographs that bring the Belgian Congo to life. Textual materials, topically arranged, address nineteenth-century views of imperialism and racism and include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by Conrad on his life in the Congo. New to the Fourth Edition is an excerpt from Adam Hochschild's recent book, King Leopold's Ghost , as well as writings on race by Hegel, Darwin, and Galton.
" Criticism " includes a wealth of new materials, including nine contemporary reviews and assessments of Conrad and Heart of Darkness and twelve recent essays by Chinua Achebe, Peter Brooks, Daphne Erdinast-Vulcan, Edward Said, and Paul B. Armstrong, among others. Also new to this edition is a section of writings on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eart of Darkness and the film Apocalypse Now by Louis K. Greiff, Margot Norris, and Lynda J. Dryden.
A Chronology and Selected Bibliography are also included.
About the Series : No other series of classic texts equals the caliber of the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 . Each volume combine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text available with the comprehensive pedagogical apparatus necessary to appreciate the work fully. Careful editing, first-rate translation, and thorough explanatory annotations allow each text to meet the highest literary standards while remaining accessible to students. Each edition is printed on acid-free paper and every text in the series remains in print. Norton Critical Editions are the choice for excellence in scholarship for students at more than 2,000 universities worldwide.
在西方目光下 豆瓣
Under Western Eyes
8.6 (7 个评分) 作者: (英)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赵挺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 4
《在西方目光下》在英美学术界被视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的姊妹篇。主人公拉祖莫夫是圣彼得堡大学高材生,厌恶革命。他的同学霍尔丁暗杀政府官员之后来到他的住处藏身,可是他害怕受到牵连而告发了霍尔丁,导致后者被政府处死。但是拉祖莫夫并没有因为告密而重新过上期冀的书斋生活,反而受到政府情报机构的胁迫,被派往瑞士日内外刺探俄国流亡革命者的情报。在日内瓦,拉祖莫夫巧遇霍尔丁的母亲和妹妹。在霍尔丁妹妹向其吐露爱意时,拉祖莫夫因不堪良心的折磨而全盘说出真相,最终遭到革命者的报复,遭殴打致聋,最终在俄国偏远地区的乡村和一个女仆度过余生。
阴影线 豆瓣
The Shadow Line: A Confession
作者: [英]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徐成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 - 3
● 《阴影线》以现实主义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奇异幻想的世界,因为世界本身就是奇异的、幻想的、神秘莫测的、不可理解的。——博尔赫斯
● 康拉德是近代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老舍
● 人们再次阅读某一位作家的作品的原因就是喜欢他,所以我喜欢康拉德和圣-埃克絮佩里。——马尔克斯
● 我爱康拉德,因为他在深渊航行而不沉入其中。——卡尔维诺
《阴影线:一部自白》是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在其写作生涯后期创作的一部自传体中篇小说,以第一人称记叙了一位青年船长的海上冒险。主人公回忆道,在他刚刚结束一段航程、打算辞职又无所适从时,忽然意外地得到了一份任何海员都梦寐以求的工作——船长。这是他的第一次,热情满腔,却时间仓促、准备不周。帆船匆匆驶入大海,船员竟接连病倒。更糟糕的是,他们驶入了热带无风区,进退维谷。这条船同时匮乏人力与药品,几乎是在死亡的边缘苦苦挣扎。偏偏就在这时,一场铺天盖地的热带风暴又席卷而来……这次航行成为了康拉德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要成长经历。书名“阴影线”寓意的正是这条年少与成熟之间的分隔线,它警示着海上漂泊的作者以及无数在迷茫的大海上漂流的读者:“必须要走出少年时代了。”
康拉德海洋小说 豆瓣
作者: 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薛诗绮 / 袁家骅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2 - 4
“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初版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深受广大读者喜爱。今年适逢上海文艺出版社建社六十周年,我们重新整理出版这套丛书,奉献给新一代的读者。
“新文艺外国文学大师读本”所选均为世界经典作家,入选作品突出作家某一方面的艺术特色;作品以短篇小说为主,适当也选收一点中篇小说。
《康拉德海洋小说》是其中一册,收录了《青春》、《台风》、《秘密的分享者》三篇小说。
《康拉德海洋小说》由薛诗绮编著。
黑暗的心 吉姆爷 豆瓣
Heart of Darkness; Lord Jim
作者: [英] 约瑟夫·康拉德 译者: 黄雨石 / 熊蕾 2021 - 1
《黑暗的心》是康拉德以其1890年刚果之行为基础写的中篇小说,是本世纪最深刻有力的小说之一,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作品记录了船长马洛在一艘海船上讲的刚果河的故事。小说所描述的刚果之行是进入黑非洲腹地的航程,同时也是一次探索自我、发现人内心的黑暗世界的历程。在这部作品中,康拉德对人类文明以及人性做了深刻思考,入木三分地反映了现代社会造成的人被异化、丧失自我之后的盲从与可悲。
撞车 豆瓣
7.6 (5 个评分) 作者: [英] 詹姆斯·巴拉德 译者: 张馨涛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9 - 9
詹姆斯发生了一场不幸的车祸。这车祸非但没让他感觉恐惧,反而竟获得了安宁和力量。
那力量是心理上的,更是生理上的。
一次巧合的机缘,让詹姆斯结识了冯。冯是一个脸上有着刀疤的男子。对冯而言,车祸并不是死亡和毁灭,而是重生和力量。
只有车祸的那一瞬间,才能让人获得最大程度的快感,臻至向来无法触及的——肉欲极限!
混凝土岛 豆瓣
Concrete Island
7.4 (7 个评分) 作者: [英] J.G.巴拉德 译者: 胡凌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 - 8
★ 科幻小说之王、赛博朋克流派文学导师J.G.巴拉德“都市灾难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一。
★ 以黑色幽默的笔法、超凡的想象力,审视现代生活中意料不到的“失联盲区”——一座荒岛,竟藏于城市腹地;手无寸铁,但必须荒岛求生!
★ 巴拉德带领读者,不仅看见城市混凝土丛林缝隙间的幽暗废墟,也看见都市人心灵地界上的幽微欲望。
★ 尼尔·盖曼、安东尼·伯吉斯、苏珊·桑塔格、韩松、陈楸帆盛赞。巴拉德暴烈而精准的刻画,让你对他笔下这个骇人的世界,挪不开眼、照单全收。
三十五岁建筑师罗伯特·梅特兰驾车在伦敦中心西路立交桥上行驶,在离新建的M4高速公路岔道口六百码处,这辆捷豹已经超过了每小时七十英里的限速,就在此刻,前轮爆胎变形,汽车失控撞开路边的栅栏,栽入三条交会的高速公路之间的一片荒地。
梅特兰计划爬上路堤,叫停过往车辆。然而,要从这座“岛屿”脱身,绝非想象中那般容易……
———————————————————————————————————————
在风格与内容上极为出众。巴拉德可说是文学界的萨尔瓦多·达利或马克思·恩斯特。
——《华盛顿邮报》
经典荒岛历险故事,有浓郁当代的色彩,对社会价值观念进行拷问。
——《旧金山纪事报》
巴拉德文风简洁、用词精准,他的故事极富独创性,其想要传递的寓意也是明确的:我们所处的混凝土丛林的缝隙中,充满了被忽视的人,有一天,这些人也可能是我们自己。
——《星期日泰晤士报》
巴拉德的文字暴烈而精准,让你手不释卷。你相信他,你接受他笔下的景象——那是一副骇人的画面。
——《星期日电讯报》
巴拉德永远都在构筑他那荒诞阴郁离奇恐怖的迷宫,用梦一样的语言描绘人类逃无所逃的处境。
——韩松
巴拉德式的怪诞美学,冷酷刁钻的世界观,舞台剧般精准深入的人性剖析,都在《混凝土岛》中一一尽显,直击心灵。
——陈楸帆
巴拉德所有的作品我都喜欢。他是个锐意进取、才华横溢的精灵。
——伊恩·麦克尤恩
小时候,我爱读巴拉德;青少年时,我爱读巴拉德;成年后,我爱读巴拉德。
只有巴拉德,写得出那个我长大后进入的世界。
——尼尔·盖曼
巴拉德的小说复杂、令人着迷,他的文字常常是诗意的,他始终关注的是自然对于人类激烈反抗的编年史,他记录野蛮如何在一个讲求机械效率的世界中幸存,他记录混乱、失序、崩塌、废墟……他笔下人物所在的残破世界既是外部世界的写照,亦是内心心智的反映。
——作家、艺术家 吕克·桑特
巴拉德是走在最前端的现代派作家之一。在探究二十世纪下半页的人工制品与人遭遇困扰上,无人能出其右。
——威廉·博伊德
当代小说中最重要、智慧的声音之一。
——苏珊·桑塔格
说起巴拉德,我想到的第一点,并不是他是我们最优秀的科幻小说家之一,而是说,他就是我们最好的作家之一。
——安东尼·伯吉斯
巴拉德将会以上世纪最富原创力的英语文学作家为人所铭记……他是一个天才。
——马丁·艾米斯
摩天楼 豆瓣
High-Rise
7.2 (8 个评分) 作者: [英] J.G.巴拉德 译者: 陈醉 / 顾君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6
实际上,这公寓大楼就是一座垂直的小城。莱恩望向四百码开外的那幢摩天楼。就在刚刚,发生了一场临时停电,7楼的灯全暗了。一片漆黑之中,已经有手电筒的光束在四处移动着,第一次,住户们迷惑地想要探清楚自己身在何处。莱恩心满意足地看着他们,准备欢迎他们去到他们的新世界。
米格尔街 豆瓣 Goodreads
Miguel Street
8.2 (92 个评分) 作者: V.S.奈保尔 (V.S.Naipaul) 译者: 张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7
☆ 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 / 米格尔街和米格尔街上人,都像盐一样平凡,像盐一样珍贵!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 S. 奈保尔成名作,获毛姆文学奖 / 《米格尔街》糅合了契诃夫式的幽默和特立尼达岛居民即兴编唱的小调,确立了奈保尔作为幽默家和街头生活作家的地位。——诺贝尔奖授奖辞
《米格尔街》是中国读者最为熟悉的诺奖得主奈保尔的作品。由17个平行展开的短篇小说精心编织而成,各篇小说相对独立,但小说与小说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穿插,形成在纵横两个维度彼此交互的结构。
主要内容:
米格尔街生活着一群有脾气、有盼头的小人物:“哲学家”波普,要做一样叫不出名字的东西;“艺术家”摩根,扬言美国国王会来买他的花炮;“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在写一首全世界最伟大的诗;“疯子”曼曼,频频参加议员竞选;“机械天才”巴库,百折不挠地改造一辆辆进口汽车……
他们兴高采烈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 豆瓣
A House for Mr Biswas
作者: [英] V. S. 奈保尔 译者: 余珺珉 南海出版公司 2019 - 10
毕司沃斯先生,四十六岁,四个孩子的父亲。自小丧父,厄运缠身。寄人篱下四十年。漂泊,惶然,不断出走,再度逃离,一切只为寻找一亩净土,建造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他已然孤注一掷,就再没有勇气回头。
自此以后,他将把所有时间,无论多么短暂,都看作是珍贵的。时间将不会再被虚度。没有任何事物是理所当然的;每件事情都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无法重新再来……
房子已经不再重要了。在这间房子里的夜晚才是重要的。
————————————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代表作,2019年全新修订本。翻译修订,设计优化,随书附赠“奈保尔创作谈”精美书签。
★过去是虚假,是一连串骗人的坏运气。真正的生活,以及它特有的甜蜜,正在前方等待,而他才刚刚启程。
★一本朝向决心、坚持困顿生活中的顽强与韧性之书。我们终将在此书终点抵达庇护之所。
★在我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自由。我觉得自己成长了。我觉得,作为一名作家,我能够做到任何一件我想完成的事。 ——V.S.奈保尔
★ 入选《时代周刊》1923-2005年百佳英语小说
★ 入选兰登书屋及现代图书馆二十世纪百佳英语小说
白牙 豆瓣
White Teeth
作者: [英] 扎迪·史密斯 译者: 周丹 2022 - 6
读懂这本书,就读懂了当代西方世界。
“他们越是向未来奔跑,就越是在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过去,那个曾经待过的地方。这正是移民的另一面,他们无法逃避自己的历史,正如人逃不开自己的影子。”
21世纪最受瞩目的处女作,“英国青年一代作家代表”扎迪•史密斯代表作。
“新千年第一部杰作。” ——《旧金山纪事报》
“一部雄心勃勃的小说,涵盖了种族、历史、政治、 文化、信仰与性等所有重要领域。”
——《纽约时报》
“堪称多元文化主义的乔治•艾略特。”——《每日电讯》
“扎迪•史密斯是她这一代作家中不容忽视的声音。”——《星期日泰晤士报》
“作者的首次亮相自信得让人吃惊,既诙谐又严肃,语言具有真正的作家所特有的气质。这本书有牙齿。”——萨尔曼•拉什迪
“作者的惊人才华从第一页起就显露无疑。”——朱利安•巴恩斯
世纪之交的北伦敦,人们的姓氏和名字混淆了他们的来处,编结成一张交错复杂的网。中年失婚、自杀未遂的白人阿吉与年轻的牙买加黑人姑娘阴差阳错地结为夫妇,他在二战中结识的孟加拉好友萨玛德也带着妻子来到伦敦定居。阿吉一生庸碌无为,凡事都靠掷硬币作决定;萨玛德出身优越,却只能在小餐馆当侍应生。随着他们的下一代渐渐长大,个人的信仰危机演变为父辈未竟的期待,代际之间的观念差异、身份错位的迷茫与愤怒,以及不同文化背景造成的碰撞与冲突,渐次浓缩于这座城市的西北角,最终在新年夜爆发成了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故……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动摇着个体的来处,裹挟着几代人的命运,书写着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欲望与恐惧。
豆瓣
Autumn
7.7 (18 个评分) 作者: [英]阿莉·史密斯 译者: 王晓英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9 - 6
◇ 2017年《纽约时报》十大好书榜首
◇ 2017年布克奖短名单作品
◇ 最热门的诺奖候选人之一
◇ 英国科斯塔文学奖、贝丽斯女性小说奖及金匠奖得主
◇ 阿莉·史密斯超越过往的新锐之作
◇ “季节四部曲”第一部
--------------------------------------------------------------------------------
13岁女孩与85岁老人的真挚情谊如何抵御时间的洪流?
英国退欧时期、特朗普执政时代,公共历史将怎样影响我们的命运?
【内容简介】
英国大学艺术史教师伊丽莎白在少女时期与年长她许多的隔壁邻居丹尼尔是好朋友,两人经常探讨艺术和人生问题。丹尼尔年轻时是个艺术家,与20世纪50年代英国家喻户晓的政治丑闻模特克里斯汀•基勒是好朋友。
小说从一桩真实的政治丑闻出发,探讨了女性艺术家在时代背景下的天花板问题,将伊丽莎白等一众英国人民在脱欧时期的精神状况投射其中,全书由丹尼尔濒死的梦境和伊丽莎白少女时期的回忆交叉组成,共同交织出一幅当下英国社会生活图景。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极其流畅易读的小说。
少女与大叔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友谊既有趣又美妙,深入浅出的对白引领读者与少女一同进入艺术的殿堂,阅历的沉淀弥补了年龄的鸿沟,人性共通的温情充满字里行间。从一桩丑闻入手,英国民众疯癫又魔幻的日常跃然纸上。
【媒体评价】
◇ 阿莉·史密斯的思路太棒了!这本书幽默、奇怪但又很深情地评论了活在这样一个阴沉的当下意味着什么,太令人感动了! ——《纽约时报》
◇ 史密斯真是个处于鼎盛时期的作家!《秋》很聪明,很有活力,该系列接下来的三本都是值得期待的。 ——《华盛顿时报》
◇ 《秋》是一首美丽的、辛酸的交响曲,包含着记忆、梦想和短暂的现实,是凡人生活中“无尽的悲伤和脆弱”。 ——《卫报》
豆瓣
Winter
8.1 (8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莉·史密斯 译者: 文泽尔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 - 1
★四次入围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金匠奖、科斯塔文学奖得主
★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第二部
★《卫报》《科克斯书评》年度最佳图书
★入围英国图书奖年度小说决选、奥威尔政治写作奖短名单
-------------
◎歌唱不确定时代的孤独、衰老与失落
在虚假盛 行的时代,做一个看清真相的人。
疯狂和混乱过后,人们的敌意会如冰雪般消融。
【内容简介】
冬日,荒凉。风如霜,地如铁,水如石,老歌如此唱道。最短的白天,最长的夜晚。冬天使事物变得清晰可见。
当四个人,陌生人和家人,聚集在康沃尔的一个有15个卧室的房子里过圣诞节时,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所有人?
阿莉·史密斯将温暖、睿智、快乐和不妥协的目光投向一个后真相时代,这个故事以历史和记忆为根基,深植于常青树、艺术和爱。
【赞誉推荐】
幻想和寓言的迷人结合。——詹姆斯·伍德
悲伤和痛苦被幽默、洞察和联系的光芒瞬间所扭转。即使在荒芜的隆冬,阿莉·史密斯也是常青树。——《每日电讯报》
在世界舞台上,很少有作家能创作出如此离经叛道和诱人的小说。——《纽约时报》
阿莉·史密斯以一种狄更斯式的流畅和流动的同情之声讲述着故事。——《卫报》
这部小说是对历史上一个复杂且激动人心的时刻的惊人沉思。——《时代周刊》
豆瓣
Spring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 阿莉·史密斯 译者: 许小凡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 - 3
“这任凭日常困苦扰人心神,而仍怀揣希望的奔徙,就是爱。”
————————
★四次入围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金匠奖、科斯塔文学奖得主
★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第三部
★《纽约时报》《卫报》年度好书,入围2020年奥威尔政治写作奖
“阿莉·史密斯是在世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是我们时代的弗吉尼亚·伍尔夫。”——《观察家报》
————————
世界在黑暗中倾斜,爱是救赎的光。
【内容简介】
故事的开头,帕蒂已经死去。电影导演理查·利斯踏上了漫长的哀悼之路。他遇到了另一个失落的灵魂。在旅途中,一个神奇的12岁孩子弗洛伦斯走入肮脏的现实淤泥之中。
是什么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查理·卓别林、莎士比亚、里尔克、贝多芬、英国脱欧、现在、过去、北方、南方、东方、西方、一个哀悼失落时代的男人、一个被困在现代的女人连接在一起?
春天。伟大的联结。
阿莉·史密斯着眼于故事随时间流逝的变迁,并以莎士比亚最耐人寻味的作品之一《泰尔亲王配力克里斯》为题材,讲述了一个在难以置信的时代发生的不可能的故事。在高墙和封锁之间,史密斯打开了——门。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在改变自然。它将改变故事的本质吗?
希望永存。
【赞誉推荐】
明亮、广阔,且充满希望……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中的第三部是她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是一首璀璨耀眼的希望颂歌,用多声部合唱的方式将过去和现在结合在一起……阿莉·史密斯正在为我们照亮一条走出梦魇的道路。——《观察家报》
阿莉·史密斯作品中的“卡夫卡时刻”总是很尖锐,而且十分有趣,仿佛发出了绞刑架下绝望的笑声。——《纽约时报》
《春》围绕我们这个时代最紧迫的问题编织了一个故事。这部作品宛如河水般流动和翻腾的絮语,这种讲述故事的声音令我们不得不沉浸其中。——《泰晤士报》
《春》表现出了对分裂的英国那些失落的灵魂的强烈凝视。随着“季节四部曲”的出版,阿莉·史密斯在英国小说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春天是“伟大的联结”,这句话也适用于史密斯本人。——《卫报》
“季节四部曲”中的第三部《春》恰恰出现于一切都变得糟糕之际,使我们摆脱了阴霾。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和里尔克、希腊神话和春天本身强大的抒情力量,在关于失去和复苏的叙述中交织在一起。——《每日邮报》
豆瓣
Summer
作者: [英]阿莉·史密斯 译者: 刘慧宁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23 - 6
夏天就像沿着一条路一直走下去。
★四次入围布克奖,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作家,金匠奖、科斯塔文学奖得主
★阿莉·史密斯“季节四部曲”第四部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卫报》《科克斯书评》《旁观者》等多家媒体年度好书,入围高地图书奖、百利女性小说奖
★“阿莉·史密斯是在世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是我们时代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内容简介】
萨莎的胸口充盈着一股温暖,她很小的时候曾问妈妈这是什么,因为这感觉实在美好,妈妈说那是你身体里的夏天。
现在,萨莎知道这个世界有麻烦了。她的弟弟罗伯特就是麻烦。他们的母亲和父亲也有麻烦。同时,世界正处于崩溃之中——真正的崩溃甚至还没有开始。在过去,那是一个可爱的夏天,有一对兄妹,他们知道自己生活在借来的时间里。
这是一个关于身处变化边缘的人们的故事。他们是家人,但又自认为是陌生人。那么:家庭从何而来?那些认为彼此不同的人们,究竟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夏天。
————
我们在所有季节里对夏天赋予最过载的意义,我们对夏天期待最高。夏,summer,指的是大梁,最重要的一根梁,也是联结本身。夏天可以承载这些的,所以它叫夏天。
在这个故事里,人们在夏天怀着共同的破碎记忆相遇。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是一个不朽的故事,它在80年代的夏日上演;《秋》的主人公丹尼尔回归,他断续的回忆和夏天的拘留营有关;萨莎写信给处在隔离中的陌生人希罗(Hero,英雄),她说楼燕会带着夏天的口信,带去最温暖的祝福。
——“别担心,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当你被困在一个最糟的世界时,能说出这句话很重要。”
—·—·—·—
*温馨提示:如果您读过该系列前三部《秋》《冬》《春》,您将在第四部《夏》中找到绝妙的彩蛋!前三部中的人物将在第四部中登场,在这个耀眼炙热的夏天,开启一场希望的共振。
——————
【好评推荐】
《夏》是一首散文诗,它赞美了记忆、宽恕、读懂笑话和把握当下。——《纽约时报》
没有一个小说家能如此贴切地描述我们这个时代特殊的悲哀和疯狂。——《波士顿环球报》
这是一位作家的精湛表演,在广阔的黑暗边缘蓄势待发,收集我们内心的夏天所包含的所有温暖和光明。——《华盛顿邮报》
“季节四部曲”将经久不衰,它告诉未来的人们生活在这个充满焦虑和狂热的时代意味着什么,以及我们如何通过艺术生存下来。——《观察家报》
四部曲既是独立的小说,又作为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拼贴画,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进行着思考。——《卫报》
世间之路 豆瓣
A Way in the World
作者: [英国] V.S.奈保尔 译者: 杨振同 南海出版公司 2016 - 8
——这些失败嘲弄了你的生命吗?
——没有!没有!没有!
-------------------------------------
这是一部特殊的小说。奈保尔将历史、人物研究与自传紧密交织在一起,戏剧化地重构了 历史场景,并穿插以自己的身影:特立尼达的一个小男孩、获得了奖学金并拥有光明前途的年轻文书、在伦敦挣扎起步的无名作家、得到基金资助在东非游历的写作新星。
这也是一本失意者之书。无论是自认为受种族歧视而郁郁不得志的文员、改换身份国籍的新移民、没有一场属于自己的革命的革命者,还是几个世纪前的历史人物沃尔特•罗利和弗朗西斯科•米兰达……他们盛年已过,本该功成名就,却身处穷途末路。
这些夹缝中的人,追寻着自我与完美,在世间之路上永不停歇地行进,迎向注定幻灭的结局。然而,他们却永远改变了这个世界:往更好的方向。
-------------------------------------
自传可能失真;现实可能移位。但小说从不撒谎:它使作家暴露无遗。——V. S. 奈保尔
奈保尔是当今最好的作家之一,恢弘丰富、多变而精湛的《世间之路》是他最好的作品之一。——《时代》
奈保尔关于爱、失落和不安的心力之作,也是奈保尔集大成的作品之一。本书尤其值得珍藏。——《欧洲人》
午夜之子 豆瓣 Goodreads
Midnight's Children
8.2 (33 个评分) 作者: [英] 萨尔曼·鲁西迪 译者: 刘凯芳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5 - 9
很久很久以前,在古阿拉伯的萨桑王国,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每天夜里给国王山努亚讲故事,故事一个接着一个,一直讲了一千零一夜……在这“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流传了差不多一千零一年后(也许实际年头比一千零一长很多),一个印度穆斯林家庭出身的年轻人,在身体一天一天干裂、生命即将告终的境况下,开始讲述一个漫长的故事,一个和“一千零一”有关的故事。他说:“有这么多的故事要讲,太多了,这么多的生命、事件、奇迹、地方、谣传交织在一起,一些稀奇古怪的事件和尘世间常见的东西紧密地混杂在一起!”不过他必须加紧工作,要比山鲁佐德快。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富家少年阿达姆阿齐兹,有个硕大的鼻子,他的朋友说:“你简直可以把你这个鼻子架在水上过河了。”这个长着大鼻子的医生,不是故事的主人公,却伴随着故事的始终。他的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孙也有一个大鼻子;这个也有大鼻子的外孙子就是这个讲故事的人。
他的故事,是关于一千零一个孩子的故事。这一千零一个孩子出生在1947年8月15日——印度独立日——的午夜前后。这一千零一个孩子或多或少具有某种魔力,有的相貌平平却能让人不顾一切爱上自己,有的天生就具有泰戈尔一样的诗才,有的漂亮得真能亮瞎别人的眼,有的能在水中随意变性,有的能够从地球上任何可以反射的表面自如进出,有的能随意使身体变大或者缩小,有的说话能对别人造成肉体的伤害,有的能吃金属……这些午夜出生的孩子,由大鼻子娃娃萨里姆组织,在他的大脑里进行过一次次的午夜聚会……这些带着魔力的午夜之子,“是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历史播下的种子”,伴随着新生的国家,他们经历了种种磨难,最终走向了毁灭。
诞生在午夜整点、魔力最强大的大鼻子萨里姆见证了这一悲剧。故事的结尾,身体面临分崩离析的大鼻子萨里姆,幽幽说道:“是的,他们会把我踩在脚底下,人群走过去,一个两个三个,一起有四亿五百零六个人,把我踩成了无声无息的尘埃,就像时候一到,他们也会踩在我的儿子(其实不是我生的)、以及我儿子的儿子(其实不是他生的)、还有我孙子的儿子(其实也不是他生的)身上,直到第一千零一代,直到一千零一个午夜给予他们可怕的本事,一千零一个孩子死去,因为午夜之子既要成为他们的时代的主人又要成为其牺牲品,他们要摈弃隐私,被成千上万个群众的消灭一切的旋涡所吸收,他们既不能安宁地活着也不能平静地死去,这一切正是午夜之子的特权以及对他们的诅咒。”
撒旦诗篇 豆瓣
The Satanic Verses
作者: [英]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 译者: 雷格·詹克 香港明鉴书屋 2013 - 8
1988年,鲁西迪的小说《撒旦诗篇》(英文版)出版,立即引起巨大争议,于作者本人也是毁誉参半。
故事源于一个传说,撒旦在伊斯兰教圣典《古兰经》中加入自己的诗文。当天使透露有些经文有问题时,老先知穆罕默德就删除了那些有问题的经文。小说中,主人公吉百利和萨拉丁两人从一场空难事故中奇迹般幸存,并且获得了神圣和邪恶的力量。作品描写了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穿插了对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的不敬内容。伊斯兰教基要主义者领袖抨击它为渎神之作。
1989年2月14日,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阿亚图拉.鲁霍拉赫.霍梅尼宣布判处鲁西迪死刑,并号召教徒对其采取暗杀行动。3月3日,英国首相和外交大臣发表讲话,对《撒旦诗篇》伤害穆斯林的宗教感情表示理解,并要求伊朗撤销对鲁西迪生命的威胁。3月7日,伊朗政府正式宣布与英断交。后鲁西迪向穆斯林世界公开表示道歉。
鲁西迪潜藏多年,过着有警方保护的“地下生活”,每年的保护费高达160万美元。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会支持对他的死刑判决后,鲁西迪重新获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