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udrillard
象征交换与死亡 豆瓣 Goodreads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8.9 (7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波德里亚 /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车槿山 译林出版社 2012 - 6
《人文与社会译丛:象征交换与死亡》讲述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经历了“仿造”、“生产”和“仿真”这三种不同的仿象,它们分别对应于价值的自然规律、商品规律和结构规律。作者通过分析劳动、时尚、身体、死亡、诗歌语言等多层面的社会文化现象,指出仿真原则现在已经替代过去的现实原则支配着一切,不论是政治经济学还是精神分析学,在今天都已成为守法的革命,丧失了有效性和激进性。因此,我们需要一种反馈赠中的馈赠可逆性、牺牲中的交换可逆性、循环中的时间可逆性、摧毁中的生产可逆性、死亡中的生命可逆性、易位书写中韵语言单位和价值的可逆性。这一巨大而同一的形式是毁灭与死亡的形式,它可以在仿真的极限,终结线性的时间、语言、经济和权力,这就是象征交换。这是唯一与代码结构暴力等值的象征暴力,只有这种悖论的理论和实践才能触及今天的超级现实并给予它致命的打击。
编辑推荐
《人文与社会译丛:象征交换与死亡(新版)》是让•波德里亚最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
名人推荐
《象征交换与死亡》无疑是波德里亚最重要的著作,对于现代与后现代争论具有关键意义,也标志着他本人的后现代转向。要理解波德里亚在其思想最丰产时期所具有的复杂性和激发力,就不能错过本书。
——道格拉斯•凯尔纳
众多后现代文化的绘图者都不敢贸然离开20世纪话语中熟悉的浅水区,他们只是小心翼翼地筛选出一些基本的变化,波德里亚却向着未标明的当代深水区做最精妙的“虚拟”潜入,他为我们提供了满怀热情地探索后现代状况中最重要的新事物的模式。
——尼古拉斯•楚尔布拉格
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豆瓣
Pour une 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du signe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夏莹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鲍德里亚于1972年完成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是他从后马克思语境中叛逆出来走向反马克思主义的逻辑通道。这本书是早期鲍德里亚学术理论分量最重的论著之一,也是他“死亡三部曲”的第一部。
其中,他直接依从德波的理论逻辑,从已经出现唯心主义片面超越的“景观社会存在”更极端地跳跃到空无的符号王国,并以符号生产和抽象的差异性社会关系,彻底取代了马克思所强调的前提性的社会物质生产结构,从而完全告别了马克思,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反对者。
全书共分11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符号的功能与阶级的逻辑、需求的意识形态起源、直面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设计与环境或政治经济学如何成为操控力量等。
物体系 豆瓣
Le Système des objets
8.4 (11 个评分) 作者: [法]让·鲍德里亚 译者: 林志明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 - 1
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物品的身影。可以说,我们的所有活动都跟物品有关。鲍德里亚试图对种类繁多的物品加以区分,并勾勒出一个物品的层级与体系。鲍德里亚认为,现代家具代表一种系列,而古旧物品或者极其昂贵的奢侈品则代表模范。普通人因为居住空间有限,只能选择可随意折叠、拆卸的现代系列家具,而只有少数富人才能负担得起笨重、华丽的实木古典家具。
系列与模范的区分实际上是人的阶层的区分,是普通人和富人的区分,也是一种符号和语言。对于那些资金有限又想占有奢侈品的人来说,分期付款或者信用贷款则是一种福音。过去先积攒财富,再购买奢侈品的模式被抛弃了,靠预期收入先行占有奢侈品的做法广为流行。当下,无所不在的广告依靠关心人的情怀推销各种模范、品牌。物品变成了一种消费能力的符号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出于自由选择的购买因为消耗了未来预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变得不自由。于是,人们生产物品、消费物品,最终却被物品所奴役,被物品背后的资本所奴役。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 豆瓣
8.3 (41 个评分)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张晓明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 4
本书收入法国著名思想家让·鲍德里亚的三篇文章,分别为《狂欢节与食人族--世界对抗的游戏》《恶会腹语》《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作者将现代性设想为一场肇始于西欧的冒险和一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在西方宗教的、科技的、经济的、政治的价值标准被输入的所有地方不断重演的巨大闹剧。在全球性的媒体-虚拟-网络垄断或说霸权之下,人的存在显然只能以自身的消亡为代价。他只有以自身在技术层面的消失和融入数字技术的秩序为代价才能获得永生。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豆瓣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作者: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Iain Hamilton Grant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3
Jean Baudrillard is one of the most celebrated and most controversial of contemporary social theorists. This major work, appearing in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occupies a central place in the rethinking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round the idea of postmodernism. It leads the reader on an exhilarating tour encompassing the end of Marxism, the enchantment of fashion, symbolism about sex and the body,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economic exchange and death. Most significantly, the book represents Baudrillard's fullest elabo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three orders of the simulacra, defining the historical passage from production to reproduction to simulation. A classic in its field,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is a key source for the redefinition of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 Baudrillard's critical gaze appraises social theories as diverse as cybernetics, ethnography, psychoanalysis, feminism, Marxism, communications theory and semiotics.
恶的透明性 豆瓣
作者: [法] 让·鲍德里亚 译者: 王晴 译 / 赵子龙 校 西北大学出版社 2019 - 9
在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逝去十年多之后,人们仍在反思他的遗产。这本《恶的透明性》,基本补完了这位思想家的中文译作,成了这反思的一部分。它是鲍德里亚完成早期的理论奠基后的随笔作品,但比《冷记忆》系列更有组织。翻开这部书,读者首先注意到的还是作者从不缺少的话题性。以“恶”为题的本作,就像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一样无所忌惮,甚至将曾在68年风波后追逐各种意识形态的的法国一代人称作政治“易装癖”。如此比比皆是的惊世骇俗之论,却不是作者的目的。作者首先关心的,是这个当代世界:上世纪80年代末,大的政治动荡已经过去,然而核事故与恐怖主义种种未有的极端现象屡屡发作。如果说鲍德里亚从早期的《消费社会》开始一直切中时代的脉搏,那就是因为他对世界的新变化始终保持着惊奇。诚然,他是后现代理论家,有多本专著集中探讨某个概念,但在这部随笔中,他更是易读的思想家。随笔,不意味着轻松随意,它首先摆脱了形式的束缚,也更加慷慨,给出作者在某个话题上所能思考的一切。我们看到,鲍德里亚是如何面对世界的新事态,运用、提炼他的概念。因此这本书不乏深刻性,也一直多被引用。其中对克隆技术、人工智能的反思,还是能给我们启发。而且这些随笔,也不让我们迷失在“主体”、“他者”等概念的推演中,因为鲍德里亚作为理论家不仅言之有“理”,也一直做到了言之有“物”。同样思考着时代的读者,应该可以从本著得到许多线索。
The Consumer Society 豆瓣
作者: Jean Baudrillard 译者: Chris Turner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8 - 2
Now available in English for the first time, Jean Baudrillard's classic text was one of the first to focus on the process and meaning of consumption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70, the book still makes a vital contribution to current debates on consumption. Many of the themes which would make Baudrillard famous appear here for the first time. The book includes Baudrillard's most organized discussion of mass media culture, the meaning of leisure and anomie in affluent society. A chapter on the body demonstrates Baudrillard's extraordinary prescience for flagging vital subjects in contemporary culture long before others. This English translation begins with an introductory essay by George Ritzer.
致命的策略 豆瓣
Les Stratégies fatales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戴阿宝 / 刘翔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10
《致命的策略》成书于1983年,是晚期波德里亚的核心著作,也是该时期他唯一一次系统化、逻辑化地阐发其思想的著作。此书也许可以被视作波德里亚对现代性最为直接而深刻的驳斥,他站在客体的立场上所主张的,乃是以表象的狂欢取代对本质的追寻,是以物的扩张冲刷主体的地基。如果说现代性是以人对宇宙的统摄来取代神的统摄,其后果是一个全然属人的世界;那么,波德里亚在本书中所揭示的则是,客体的统摄终将取代人的统摄,其后果是一个全然属于客体、以客体的意志为出发点的世界。这如果不被简单地视作耸人听闻的话,我们当应瞥见其间隐现不已的警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