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Durable Inequality 豆瓣 谷歌图书
作者: Charles Til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 1
Review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social inequality."--M. M. Denny, "Choice
Product Description
Charles Tilly, in this eloquent manifesto, presents a powerful new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persistent social inequality. How, he asks, do long-lasting, systematic inequalities in life chances arise, and how do they come to distinguish members of different socially defined categories of persons? Exploring representative paired and unequal categories, such as male/female, black/white, and citizen/noncitizen, Tilly argues that the basic causes of these and similar inequalities greatly resemble one another. In contrast to contemporary analyses that explain inequality case by case, this account is one of process. Categorical distinctions arise, Tilly says, because they offer a solution to pressing organizational problems. Whatever the "organization" is--as small as a household or as large as a government--the resulting relationship of inequality persists because parties on both sides of the categorical divide come to depend on that solution, despite its drawbacks. Tilly illustrates the social mechanisms that create and maintain paired and unequal categories with a rich variety of cases, mapping out fertile territories for future relational study of durable inequality.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II 豆瓣
作者: Peter Burke Polity 2012 - 1
Peter Burke follows up his magisterial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 picking up where the first volume left off around 1750 at the publication of the French Encyclopédie and following the story through to Wikipedia. Like the previous volume, it offers a social history (or a retrospective sociology of knowledge) in the sense that it focuses not on individuals but on groups, institutions, collective practices and general trends. The book is divided into 3 parts. The first argues that activities which appear to be timeless - gathering knowledge, analysing, disseminating and employing it - are in fact time-bound and take different forms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places. The second part tries to counter the tendency to write a triumphalist history of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by discussing losses of knowledge and the price of specialization. The third part offers geographical, sociological and chronological overviews, contrasting the experience of centres and peripheries and arguing that each of the main trends of the period - professionalization, secularization, nationalization, democratization, etc, coexisted and interacted with its opposite. As ever, Peter Burke presents a breath-taking range of scholarship in prose of exemplary clarity and accessibility. This highly anticipated second volume will be essential reading across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行为科学统计 豆瓣 Goodreads
Statistic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作者: [美] F. J. Gravetter / [美] L. B. Wallnau 译者: 王爱民 / 李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 7
无论中外,统计学一直是各相关专业学生的梦魇。Frederick J.Gravetter和Larry B.Wallnau两位教授正是考虑到这一点,从而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将统计知识清晰地整合到实际的行为科学研究中,以直接、易学、详尽的方法向学生讲授统计学的应用。
本书自出版以来一直是美国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领域中使用最广的统计学教材,是一本非常适用于数学基础薄弱学生的统计入门书。
单向度的人 豆瓣
One-Dimensional Man
8.4 (44 个评分) 作者: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 刘继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 4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 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013年9月5日 已读 不明觉厉,几乎读完才发现,这其实是一本哲学书。不知道该不该推荐,还是不标星了,另外,我几乎没有看懂
2013A 哲学 社会学
Future Shock 豆瓣
作者: Toffler, Alvin 1984 - 6
2013年9月4日 已读
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读不下去,完全没有刚知道他Third Wave理论的时候那种热情了。也许是因为成书的时间太早了,现在想来,能在八十年代作出那样的预言确实很惊人,但现在却已经算不上出奇了。关于信息那几章还比较有意思,其他的没什么感觉
2013A 互联网 社会学
造假的知识分子 豆瓣
作者: [法]巴斯卡尔•博尼法斯 译者: 河清 商务印书馆 2013 - 8
本书是法国国际战略关系研究所所长博尼法斯的一部畅销著作,在书中,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和确凿的事实,抨击了法国的一些知识分子的造假行为。
近些年来,谎言已经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商标。这些“造假者”毫无羞耻地散布着与真实相反的谎言以为某项事业辩护,却几乎难以被揭露。无论他们说什么,人们都尊敬他们。没有任何人,或者几乎没有任何人敢于指责他们长期篡改真相的事实。这些“系列说谎者”代表着一种对于信息和民主的真正威胁。
本书甫一出版即连续好几个月成为法国最大的书店FNAC畅销书第二名,并一度跻身《快报》周刊十大畅销书行列,三个月中售出5万多册。这在每年出书67000种、平均每月5500多种的法国,这个数字是相当罕见的。
本书涉及的这些“造假的知识分子”都非常著名。他们抑或出现在电视访谈节目中,抑或主持着电台或报刊的专栏。他们全都高举着道德的旗号迫使我们忍气吞声。他们对伊斯兰主义发布一些错谬言论和空洞的概念。巴斯卡尔•博尼法斯揭露了他们的行径,指控了一种新的“文人的背叛”。
社会学之思(第二版) 豆瓣
Thinking Sociologically
8.7 (6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齐格蒙·鲍曼 译者: 李康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 7
《社会学之思(第2版)》是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和蒂姆·梅富有吸引力的著作之一,为原书第二版。原书第一版由鲍曼撰写,第二版增加了蒂姆·梅的内容。在《社会学之思(第2版)》中,鲍曼将主要理论家的贡献和对社会学重要概念的介绍编织在一起,以其新鲜而有穿透力的视角一一解读生活话题,从而帮助人们重新理解与他人的交往经验,并启发人们思考,而这也正是社会学的最大魅力所在。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 豆瓣
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9.8 (9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彼得·伯克 译者: 姚朋[等]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 1
《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彼得。伯克的经典之作。《历史学与社会理论(第2版)》从各种角度追溯了历史学和社会科学许多领域的兴起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在近十年中的相互交融,重新梳理了历史学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关系,对一些重大问题的分析具有深远的启迪作用,扩大了社会理论的概念。作者论述了当代史学领域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新成果、新方法、新术语与新概念(包括社会学家研究使用的术语与概念),评述了史学界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大师们的富有开创性的观点与理论,对中外史学界与社会学界均有重要影响。
传统十论 豆瓣 Goodreads
9.1 (47 个评分) 作者: 秦晖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 10
本书所收的系列文章主要是对传统社会与文化本身的结构性研究。作者不满于过去流行的“租佃神话”和“宗族神话”,主张在社会-经济分析与思想-文化分析的综合与融会中把握传统时代真正具有规定性的那些规则,跳出“反儒”与“尊儒”对峙的传统观之争,在社会结构上摆脱大共同体本位的传统桎梏而走向公民社会,在文化-象征符号体系中主张“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以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人格资源与民主宪政-人权保障的现代制度安排来消除那种专制制度下强权-犬儒互补的人格弊病。
2013年7月31日 已读
这差不多是我读过的中国学者写的最好的学术书,里面的中国大共同体论对我而言非常有启发
2013A 历史 文化 社会学
社会的构成 豆瓣
The Constitution of Society
作者: [英国] 安东尼·吉登斯 译者: 李康 / 李猛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 - 5
目录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社会论丛”译序 作者自序 引言 第一章结构化理论要点 1.行动者与能动作用 2.能动作用与权力 3.结构与结构化 4.结构二重性 5.制度的各种形式 6.时间、身体与日常接触 第二章意识、自我与日常社会接触 1.反思性、话语意识与实践意识 2.无意识、时间与记忆 3.埃里克松:焦虑与信任 4.例行化与动机激发过程 5.在场、共同在场与社会整合 6.戈夫曼:日常接触与例行活动 7.序列性 8.谈话与反思性 9.定位过程 附论:弗洛伊德论失言 第三章时间、空间与区域化 1.时间地理学 2.几点批评 3.区域化方式 4.前台区域与后台区域 5.暴露与自我 6.具有普遍意义的区域化 7.时间、空间与情境 8.反对“微观”和“宏观”:社会整合与系统整合 附论:福柯论时间安排和空间安排 第四章结构、系统与社会再生产 1.社会与社会系统 2.涂尔干等人论结构与制约 3.“制约”的三种意涵 4.约束与物化 5.结构性原则的概念 6.结构与结构性特征 7.矛盾 8.创造历史 附论:“结构社会学”和方法论个体主义 布劳:一种结构社会学 方法论个体主义:一种替代选择? 第五章变迁、进化与权力 1.进化论和社会理论 2.调适 3.进化和历史 4.分析社会变迁 5.变迁与权力 附论:帕森斯的进化观 第六章结构化理论、经验研究和社会批判 1.重申基本概念 2.对策略行为的分析 3.意外后果:反对功能主义 4.结构二重性 5.结构性制约问题 6.矛盾和有关冲突的经验研究 7.制度稳定性和变迁 8.融会贯通:结构化理论与各种研究形式 9.共同知识与常识 10.社会科学中的概括 11.社会科学的实践内涵 附论:社会科学、历史学和地理学 结构化理论术语表 译者说明 参考文献
小趋势 豆瓣
Microtrends
作者: [美] 马克·佩恩 / [美] E. 金尼·扎莱纳 译者: 刘庸安 / 贺和风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 10
一部以全新的视角剖析当下生活的令人震撼之作。与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相比,《小趋势》是21世纪初商业社会预言中最摩登的话题。
马克·佩恩通过可靠的信息和分析,让我们发现大量和直觉相违背的事实。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人数不多却充满活力的新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书中列举了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75个小群体的发展动向,那些貌似细微的发展正在决定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这将彻底改变你观察从现在到未来的视角,并由此发现你的处境在现在与未来之间会有怎样的改变。
马克·佩恩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趋势就是这些小趋势,他告诉读者如何去观察那些小群体的发展,它们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可以对一场选举胜负起决定性作用,它们还可能煽起一场运动,或者改变你个人的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小群体有大作用。“小”决定着“大”。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豆瓣
作者: Rodney Benson Polity 2005 - 1
Bourdieu and the Journalistic Field is an exciting new text which builds on and extends Pierre Bourdieu's impassioned critique of our media-saturated culture. Presenting for the first time in English the work of influential scholars who worked with or were influenced by Bourdieu, this volume is the one and only book for Anglophone scholars seeking a more detailed elaboration of field theory in relation to the mass media. In his short book 'On Television', Bourdieu provided a powerful critique of the 'journalistic field', but what exactly does he mean by this? How does the journalistic field relate to extern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pressures? And what kind of autonomy can, or should, journalists expect to maintain? Such questions are taken up in case studies of such diverse phenomena as media coverage of the AIDS-contaminated blood scandal in France, U.S. youth media activism, and political interview shows on both sides of the Atlantic. Chapters by both American and French scholars also demonstrate methods for measuring field autonomy and spatially mapping journalistic fields, or discus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field theory, new institutionalism, hegemony, and differentiation theory. Rejecting all forms of dogmatism, the authors in this volume demonstrate why field theory remains a "work in progress," and indeed, 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promise has only begun to be tapped. The book includes an important and hitherto unpublished text by Pierre Bourdieu, 'Fields of Journalism, Social Science and Politics', and contributions from Rodney Benson, Patrick Champagne, Eric Darras, Julien Duval, Daniel Hallin, Eric Klinenberg, Dominique Marchetti, Erik Neveu, and Michael Schudson.
想象的共同体 豆瓣 谷歌图书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8.6 (70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译者: 吴叡人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 4
民族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其本质是什么?它们在历史上是怎样出现的,又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为何它们能够在今天拥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上的正当性?这些都是研究民族和民族主义问题的学者们试图要解答的问题。本书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以“哥白尼精神“独辟蹊径,从民族情感与文化根源出发探讨了不同民族属性的、全球各地的“想象的共同体“,力图提出一个解释上述关于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的新的理论典范。安德森将民族、民族属性与民族主义视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人造物“,将民族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 他认为这些“想象的共同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领土化、古典王朝家族的衰微、时间观念的改变、资本主义与印刷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国家方言的发展等。通过比较史和历史社会学的方法,安德森对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进行了论证:他否定了多数学者所认同的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的观点,认为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南北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才是“第一波“的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经由美洲而散播至欧洲,再到亚洲和非洲。安德森百科全书式的欧洲史素养与当代东南亚研究权威的背景,以及他对东西方多种语言的掌握能力,使得他的论证更具说服力。《想象的共同体》独辟蹊径的研究视角令它已经成为当代研究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经典著作,其影响所及几乎横跨所有人文与社会学科,是当代文史社会科学学生必读之书,同时也是理解人类社会诸多现象时,不可或缺的指引。
2013年7月6日 已读
还是比较好看的,但因为看的电子版,注释有点乱。而且作者比较偏向于语言的变迁,因为没有基础,所以读得有点吃力。有机会还是要找英文版再看一次
2013A 政治学 社会学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最新修订本) 豆瓣
作者: 杨继绳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11 - 6
★温家宝总理明确表示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然而把现在的“金字塔型”社会建设成为“橄榄型”社会还需要多久?
★我们成天讲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怎么变成了农民的“义务”?
★当一个总人数约1.5亿、掌握着10万亿元左右的资本、贡献了全国近1/3的税收、使用着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员的新社会阶层崛起时,是与社会阶层分化相伴而来的矛盾激化的前兆,还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表征?
★为什么官二代、富二代能比穷二代农二代占有更多的社会资源?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根源造就了当前“二代现象”?
★我们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可为什么中国人的怨气越来越大?
★在当前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红领”阶层何以成为众多人趋之若鹜的行列?
★邓小平说,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你怎么富?“共同富裕”怎么个共同法?
2013年6月27日 已读
2022年5月4日 评论 不知道该怎么起标题(updating) - update:2022-05-04 上传的时候忽然发现这篇书评和书本身都悄无声息被豆瓣删除了 然而在搜索网址的时候 豆瓣并没有给出已删除或条目不存在 而是说此应用出错了 就。。。可能以后真的不会在豆瓣上写东西了吧 而且Google能搜出标题 然而也找不到缓存 那一瞬间 真的有些惶恐 虽然我的文字也没啥价值 然而就这么默默消失的话 心里还是非常失落和难过 本来想写,为什么我总是能轻易在中国学者的书里挑出很多问题。后来觉得我的书看的也不够多,似乎没资格这么说。而且这样说也实在太不严谨了。说到这本书,虽然只看到三分之一左右,感受到的收获似乎只有资料翔实这一点。看得出作者写作前查过很多一手资料,有很多数据佐证,得出的结论很符合逻辑,也很有说服力。不过还是有很多想要吐槽的地方。<br><br>首先是第一章理论部分,在看到中国学者写的社会科学类图书的时候,理论部分往往使我感到很烦躁。一开始的时候自然是认为是自己静不下心来,没有慧根。但出国之后,读同样艰涩,理论冗长的英文书的时候,却没有同样的心情。今天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忽然想到,因为在中国,理论部分大多数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线,辅以其他学者的理论。而我所一直烦躁的就正是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很重要,几乎是研究所有近现代社会科学类话题时所无法避免的一部分,但并不意味这马克思主义能够解释一切,也并不意味着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正确的理论。当然,处于社会大环境下,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br><br>还有,截至到三分之一为止,这本书都更像是一篇本科生毕业论文,只是在说明是什么,非常少的,只有一带而过的讲了一点点为什么,给我的感觉就是只有本科生的思维水准。如果在接下来的篇幅看到分析解释,会改掉这一段的。<br><br>--------------------------------<br>这是读完全文的分割线。<br><br>全书用了很大篇幅来写农民,很多地方都分析的非常好,也很客观。尤其是在农村纷争,不知道这个词是否过于轻描淡写,上,写了很多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事情。看到作者出书的过程一波三折,我相信是有道理的。如果我要写关于中国农村的论文,肯定会把这本书列为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br><br>但本书的缺陷也是很致命的。如果这只是本科普书籍,或者说是那种类似年度调查报告完全没有问题。数据够多,够准确,语言够朴实,没有过多理论。但作为一本还比较严肃的学术书籍,几乎没有自己的观点确实很致命的。就像前面所说的,就像是一篇本科生毕业论文,足够多的数据,简单的分析,很多地方对于数据的分析让我想到了考雅思的时候写过的小作文,图表分析,大致就是这个深度。<br><br>而且我很不理解作者是如何区分社会阶层的。农民确实是目前中国社会一个非常重要的阶层,而且作者在这个部分也是写的最好的。我学到了很多新东西,也改变了我之前的一些看法。但那句忍辱负重的阶层----官员,却感觉非常之跪舔。而对中国数量比较庞大的犯罪阶层却透露出一股浓浓的歧视的感觉。那句社会有害群体一下子把许多人存在的意义一下子抹杀了。他们的存在仅仅剩下了一句有害。他们的痛苦,挣扎,不幸,全部消失掉了。很难描述这种感觉,当初之所以喜欢社会学就是因为意识到,人之所以形成现在这个样子,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影响的结果,个人很多时候自以为独立作出的选择其实是社会对人的影响才使得人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做法。这不是在为做错的事情开脱,而是很多事情的出现不能单单归咎于某个人。我始终认为,这样的想法会让人变的宽容,也会更客观。作者的那句社会有害群体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没有社会学素养。而在描述犯罪人数的时候,却又忽略了严打期间,偷辆自行车就可能会判死刑,在街上和女孩搭讪就可能因为流氓罪监禁二十年的时期。这个时期甚至不是一两个月,而是持续了数年之久。<br><br>作者在描述犯罪阶层内的几种人员构成也让我觉得很奇怪,不太明白作者为什么单单把吸毒卖淫和黑社会拿出来说,他的依据是什么,这几种犯罪群体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如果说黄赌毒是犯罪人数最多的几个种类,为什么没有提到赌博的问题。而在描述卖淫女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就是,啊,果然作者是个男性啊,那种感觉。<br><br>最后,社会学果然是个非常有趣的学科。一个人的过去对人的影响果然是非常明显的。我基本上看到第二章就能够确定,作者果然是记者出身啊,这样的感觉非常明显。<br><br>还有,虽然我没有受过系统的社会学训练,也不知道这样说是否合适,但中国还有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就是少数民族问题。有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完全汉化,但还有数量庞大的少数民族还保留这比较深的自身民族的特点,和宗教上的不同,并不能完全用简单的农工等阶层来区分。但作者完全没有提及到任何民族的特点。<br><br>总而言之,本书的亮点就在于,数据非常翔实,几乎可以当作年度报告来用。但缺点也同样明显,理论部分写的不好,分析不够有深度。很多地方其实挺想当然的,说好听点可以看作是乐观,但其实很不严谨。 timestamp: 2013-06-26 22:03:34 "
社会学
神堂记忆 豆瓣
The Temple of Memories: History, Power and Morality in a Chinese Village
8.3 (13 个评分) 作者: 景军 译者: 吴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13 - 7
本书在两个主题下对甘肃大川进行了精细的考察。第一个涉及人的受难,包括个人的遭遇和社区的挫败,第二个涉及对灾难的处理,以及在ZZ迫害、经济萧条、文化中断之后的复苏。
乌合之众 豆瓣 Goodreads
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
7.5 (406 个评分) 作者: [法] 古斯塔夫·勒庞 译者: 冯克利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1 - 5
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1841-1931)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他自1894年始,写下一系列社会心理学著作,以本书最为著名;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在西方已印至第29版,其观点新颖,语言生动,是群体行为的研究者不可不读的佳作。
2013年6月17日 已读
内容非常好,就是前言太长了,几乎占了四分之一多的地方。非常非常好看啊,当初写法国大革命的论文的时候应该结合这本书来写的
心理学 社会学
大西洋的跨越 豆瓣 Goodreads
Atlantic Crossings:Social Politics in Progressive Age
作者: [美] 丹尼尔·T. 罗杰斯 译者: 吴万伟 译林出版社 2011 - 9
《大西洋的跨越:进步时代的社会政治》讲述了大西洋两岸在社会政策方面的相互联系、交流和竞争,反映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如何努力弥补过度放任的资本主义带来的破坏。从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到1942年伦敦《贝弗里奇报告》,从两次世界大战到罗斯福新政,生动描写各种关系民生的社会政策尝试,包括社会保险,城市规划、市政服务、农村合作社和住房改革等方面。视野不仅跨越大西洋,而且涉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始终把握国家间交流互动的脉络,打破了思想上固有边界的限制。
烹饪、菜肴与阶级 豆瓣 Goodreads
Cooking, Cuisine and Class: A Study in Comparative Sociology
作者: [英] 杰克·古迪 译者: 王荣欣 / 沈南山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这是一本研究烹饪、菜肴与社会阶级之间关系的社会人类学著作。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杰克•古迪教授参考了前人的人类学成果,将西非的烹饪作为自己的观察对象,提出了“为什么非洲不像世界其它地区一样,出现有分化的高级菜肴”的问题。他首先描述了西非的烹饪,接着考察了历史上主要欧亚社会(古埃及、罗马帝国、中古的中国到早期的现代欧洲)的烹饪行为;他把这些社会所出现的食物制作、食物消费方面的差异,与它们的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联系在一起,揭示了食物背后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性质。作者在研究中尤其注重比较历史的维度和阶级社会内部的文化差异。对所有关注文化史和社会理论的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来说,本书所呈现的论证将是饶有趣味的。
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ames C. Scot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 9
For two thousand years the disparate groups that now reside in Zomia (a mountainous region the size of Europe that consists of portions of seven Asian countries) have fled the projects of the organized state societies that surround them?slavery, conscription, taxes, corvée labor, epidemics, and warfare. This book, essentially an ?anarchist history,? is the first-ever examination of the huge literature on state-making whose author evaluates why people would deliberately and reactively remain stateless. Among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people of Zomia to remain stateless are physical dispersion in rugged terrain; agricultural practices that enhance mobility; pliable ethnic identities; devotion to prophetic, millenarian leaders; and maintenance of a largely oral culture that allows them to reinvent their histories and genealogies as they move between and around states.
In accessible language, James Scott, recognized worldwide as an eminent authority in Southeast Asian, peasant, and agrarian studies, tells the story of the peoples of Zomia and their unlikely odyssey in search of self-determination. He redefines our views on Asian politics, history, demographics, and even our fundamental ideas about what constitutes civilization, and challenges us with a radically different approach to history that presents ev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less peoples and redefines state-making as a form of ?internal colonialism.? This new perspective requires a radical reevaluation of the civilizational narratives of the lowland states. Scott?s work on Zomia represents a new way to think of area studies that will be applicable to other runaway, fugitive, and marooned communities, be they Gypsies, Cossacks, tribes fleeing slave raiders, Marsh Arabs, or San-Bushmen.
The Fall of Public Man 豆瓣
作者: Richard Sennett Penguin 2003 - 1
"The Fall of Public Man" is a book in the great tradition of sociological scholarship. Sennett writes first of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realms in which we live, arguing that different types of behavior and activity are appropriate in each. He argues that the barrier between these different realms has been eroded, and that this breakdown is so profound that public man has been left with no certain idea of his role in society. Sennett se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element of the social change he describes, and puts his argument in its historical perspectiv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es in our built environment from the 18th century to the present 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