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沉默的螺旋 豆瓣
Die Schweigespirale
作者: (德)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 译者: 董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 9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论述了舆论的形成过程和机制。作为传播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理论被相关学科广泛应用并不断发展。作者在新版本中加进了对舆论学理论最新进展的研究,更加切合实际生活。本书也是德文原版的首本中文译本
A History of News 豆瓣
作者: Mitchell Stephe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 8
This book is a revision of a versatile and unique text that is suited for introductory courses on the history of journalism and media and society, which are fundamental courses in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journalism/mass communication departments. The author's approach in this text is distinctive as he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news from preliterate cultures to the current information explosion. Most importantly, he examines news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 spoken, written, visual - from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In this edition, Stephens broadens the scope of international coverage. expands the section on television news, and adds an entire chapter on the Internet and The Digital Revolution.
二十世纪以来的社会理论 豆瓣
Social theo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9.2 (8 个评分) 作者: [英]帕特里克·贝尔特 / [葡]菲利佩·卡雷拉·达·席尔瓦 译者: 瞿铁鹏 商务印书馆 2014 - 7
本书以社会理论大师为纲,简明扼要地勾勒了20世纪以来社会理论的发展全貌。作者以简洁易读的文字展现了社会理论具有挑战性的阐释,涵盖了社会理论界的关键人物和古典学派的思想,包括涂尔干、列维-斯特劳斯、帕森斯、默顿、卢曼、亚历山大、米德、戈夫曼等。作者架设了一座沟通哲学与社会理论的桥梁,在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讨论福柯、吉登斯、哈贝马斯的理论及其贡献,还囊括了大量最新材料,包括法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文化社会学、齐格蒙特•鲍曼、乌尔里希•贝克、曼纽尔•卡斯特尔、迈克尔•曼、萨斯奇亚•萨森、兰德尔•柯林斯、西达•斯考切波等当代社会思想家的成就。
明亮的对话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8.8 (52 个评分) 作者: 徐贲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说理是文明的产物,人是慢慢才变得开化和文明的。学习说理既是教育又是自我启蒙的过程。人们需要说理,因为说理比不说理更能找到真实和公正的东西,而真实和公正的东西在本质上来说是优于虚假和不公正的,是比较容易证明而且比较容易说服人的。更为重要的是,人有足够的天生能力接受真实和公 正的东西,这种能力就是“理性”。
“理性”不仅指明晓事理、辨知是非,而且是在说服别人时,提供敞亮、清晰、恰当的理由,并倾听别人的合理之言。这是一种公共理性,它离不开说理,也离不开适宜的社会和政治环境——社会必须拥有公民说理可以诉求、依据的普遍价值;政治必须尊重和保护他们自由、平等交流的公民权利。在这样的环境中,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徐贲
美好生活 豆瓣
Den kultiverade människan
9.0 (31 个评分) 作者: [瑞典] 奥维·洛夫格伦 / 乔纳森·弗雷克曼 译者: 赵丙祥 / 罗杨 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 1
本书以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为观察对象,透过丰富鲜活的民俗材料,描述了1880年至1910年间的瑞典中产阶级的生活图景:他们尝试摆脱“暴发户”的嘴脸,并希望与农民、没落贵族以及无产者划清界限;在努力营造自身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他们也认为自己的文化形式是最文明、最先进的,并应被推广给普罗大众。正是在对“美好生活”的包装与塑造中,中产阶级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也成功地渗透到现代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庸常的角落。
对于世纪之交瑞典中产阶级的这一研究发人深省,它表明对中产阶级的研究与认识应当基于理解而非抨击;本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表现历史研究可以结合其他相邻学科的方法。这两个成就令人鼓舞。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作者们所体现的知识视野之广令人惊叹。他们对来自民族学档案、课本、回忆录、小说和礼仪手册中的材料巧手编织,展现了中产阶级、农民和工人阶级的丰富的日常生活画面。本书还对社会文化的复杂性、冲突与抵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而这些内容往往都被忽视了。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本书融合了历史学和民族学的方法所呈现的生活方式,不仅能吸引斯堪底纳维亚的学者们,同样也能吸引历史学家、社会学家,以及试图描述与解读19世纪西方文化和中产阶级的所有人。
——Ethnos
文明的进程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德国] 诺贝特·埃利亚斯 译者: 王佩莉 / 袁志英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 - 5
《文明的进程》是埃利亚斯的成名之作,出版后轰动西方世界,成为畅销书。我们习惯把文明看成一种摆在我们面前的现成财富,但在埃利亚斯看来,“文明的表现”绝非天然如此,文明是一种过程,是历经数百年逐步演变的结果,是心理逐步积淀规范的结果。传统社会学把人和社会看成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而作者推翻了这种两分法,提出两者不可分割,正是宏观的社会和微观的人之间的互动激荡形成了个人、国家乃至社会的整个文明的进程轨迹。本书提供了一种新的历史研究方法:不仅研究社会经济,而且考察人的情绪气质和思维方式的变迁;不仅重视重大事件,也从小处着手,探讨人的行为举止,日常生活,以小见大。 作者将历史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种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熔为一炉,使这部著作成为20世纪不可多得的一本百科全书式的人文经典读本。 本书由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先生郑重推荐。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豆瓣 谷歌图书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8.6 (81 个评分) 作者: 欧文·戈夫曼 译者: 冯钢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 5
我想把这个研究报告当作一种手册,详尽叙述一种社会学观点。社会生活,特别是在建筑物或房舍的有形界限内有组织的社会生活,可以根据这种社会学观点来研究。我将描述一组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一种框架,这一框架能运用于任何具体的社会设施,无论是家庭设施、工业设施还是商业设施。本报告所使用的观点是戏剧表演的观点,其原理从舞台演出艺术原理引申而来。我将讨论个体在普通工作情境中向他人呈现他自己和他的活动的方式,他引导和控制他人对他形成的印象的方式,以及他在他人面前维持表演时可能会做或不会做的各种事情。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 豆瓣
作者: Asa Briggs / Peter Burke Polity Press 2005 - 10
Written by two leading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ians,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Media provides a masterful overview of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of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they emerged and evolved over time. The authors retrace the complex and multiple paths of development, exploring the interrelations between communication media and other aspects of social life.
The scope of this book is far-reaching, exploring the history of the different mean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West from the invention of printing to the Internet. It deals with each constituent element in what came to be called 'the media' and discusses, among other things, the continuing importance of oral and manuscript communication, the rise of pri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transportation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media. The book concludes with an account of the convergences associated with digital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the rise of the internet and the phenomenon of globalization.
Avoidi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and rejecting assumptions of straightforward evolutionary progress, this book brings out the rich and varied histories of communication media. It will be an ideal text for students in history,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and journalism, but it will also appeal to a wide general readership
知识分子与社会 豆瓣
Intellectuals and Society
7.5 (16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托马斯·索维尔 译者: 张亚月 / 梁兴国 中信出版社 2013 - 8
本书是反思及批判“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学名著,也是研究当代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从观念、经济、社会、媒体、法律、战争等6个方面全面陈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官方政策的形成都会受到知识分子所塑造的舆论氛围的影响。 当代知识分子不仅影响力胜过以前,而且发挥影响力的方式也大有不同。他们并不是通过塑造执政者的观点或引导执政者的行动来影响事件进程,而是通过影响民主社会中的执政者的行动的各种方式,来塑造公共舆论,最终影响事件进程。无论执政者是否接受知识分子的一般构想或者决策,知识分子的这种影响都会实现。《知识分子与社会》通过大量历史和现实的案例,深入、全面分析了知识分子导致社会变动的背景、诱因和巨大后果。
2014年5月15日 已读
无意间翻到自己以前的评论,觉得这本书可以完美的解释李开复的那本微博改变世界。虽然觉得最后两章黑公知有点黑过头,但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嗯,尤其是针对现在中国公共领域的很多争议性事件,有着特别强烈的代入感
2014A 社会学
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 豆瓣
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作者: (加)莫斯可(Mosco, V. ) / (加)麦克切尔(MckercherC. ) 译者: 曹晋 / 罗真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 9
凯瑟琳·麦克切尔、文森特·莫斯可编著的《信息社会的知识劳工》一书收录的论文汇集了新近知识劳工在新自由主义经济语境中的劳动分析,分别讨论了计算机动画、电影、图书馆、报纸等产业的知识劳工的劳动如何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彻底商品化,这是国际学界针对传播产业知识劳工如何遭遇新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剥夺的批判前沿研究。关于传播与信息技术、劳动和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的讨论和辩论是本土传播研究的薄弱环节,本论文集的出版为中国学界提供了批判传播研究经典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路径。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 豆瓣
7.4 (7 个评分) 作者: [加] 简·雅各布斯 译者: 姚大钧 中信出版社 2014 - 1
内容简介:
在《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这本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中,《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认为,随着后农业时代走向一个以科技为基础的未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黑暗年代、一段文明崩塌时期的边缘。
简·雅各布斯检视了现代社会的五个主要支柱——家庭和社区、大学理念、批判性思考能力、高效政府、职业道德——正呈现严重衰退的迹象。这些正是现代文明赖以屹立不摇的要素,作者指出,它们正开始变得名存实亡。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一本黯淡的书,也是一本充满希望的书。这个时代里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需要忧患意识的,能够用自己的心去发掘浮华背后的失落,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捍卫人类本该拥有的尊严。简·雅各布斯写作此书的目的就是“在经由了解作为文化崩塌的极端特例的‘黑暗时代’的悲剧如何发生、如何避免,以期为迷失的文化找寻方向……”
振奋人心,优雅好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不仅是简·雅各布斯这位都市规划界身兼行动派、改革者以及梦想家的重量级人物毕生的最高成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看点:
1.《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传奇作者简·雅各布斯的又一重要著作。这一次,她不仅谈论城市的现状与未来,而且更多地关注普遍的文化危机。社区和家庭的解体、高等教育的产业化、批判思考能力的丧失……这是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关于现代文明及其未来,简·雅各布斯以其敏锐独特的心灵、浓重的人文关怀、优雅洗练的文字,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
2.作为“最值得珍惜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简·雅各布斯是作家,是思想家,更是目光犀利、言辞激烈而又“喜欢走上街头”的行动主义者。《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植根于简·雅各布斯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在某种意义上,这是她理念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也是她毕生的最高成就。
3.简·雅各布斯的文字拥趸众多,许知远、汪丁丁、王石、潘石屹、郝明义等各界知名人士都曾深情致敬推荐。他们一直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简·雅各布斯。确实,在今天的中国,简·雅各布斯的精神遗产值得被反复和清晰地传递。
文明不会永远存在,一旦我们开始遗忘,它很快就会消失。
——简·雅各布斯
媒体评价:
我一直在读简·雅各布斯的《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它甚至超过了我最钟爱的作家奈保尔的作品。我喜欢悲观的论调,确信乐观使人愚蠢。但就本质而言,我是彻头彻尾的乐观主义者,只有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才会对眼前充满悲观,因为你知道,多么严苛的批评,多么暗淡的描述,都不会妨碍你内心对美好的期待。
——许知远(著名专栏作家、《商业周刊(中文版)》主编)
几年前,我忘记了是由于怎样的缘分,我在谷歌搜索中开始阅读简·雅各布斯的文章,并被她感动,被这样一位曾饱受失业折磨并由自学而取得举世敬重的家庭妇女写出的林肯那样朴实而深刻的文字感动。
——汪丁丁(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的知识分子是不是应该像简·雅各布斯那样挺身而出向权力讲授真理,勇敢地承担起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呢?如果说民众与权力和资本的这场较量是一场稻草和骆驼的对抗的话,稻草的命运也并不一定那么悲观,因为简·雅各布斯让我们看到了稻草是如何压倒骆驼的!
——冯果川(知名建筑师)
在和城市有关的所有议题上,简·雅各布斯都是无与伦比的分析家。
——《纽约客》(The New Yorker)
简·雅各布斯又一次证明,她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犀利的观察家之一。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妙趣横生、确可信据……我们很难不认同简·雅各布斯的观点……这是一本值得阅读且发人深省的著作。
——《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
简·雅各布斯始终满腔热情地捍卫社区。现在,她扩大了关于社群的观念,论及普遍的文化……我们应该驻足停留、屏息聆听。
——《新闻周刊》(Newsweek)
简·雅各布斯是如此的明晰,几乎无人能及。她以开阔宽广的视野和简洁优雅的文字解读着我们周遭变化中的世界。她的观察依然产生着广泛的共鸣,依然如此凝练。这就是为什么《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能让我们聚精会神,能让我们将阅读当成一件趣事的原因。
——《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简·雅各布斯是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她完全自学成才,阅读引述广泛,观点基于普遍的史实……在某种意义上,《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是雅各布斯的理论思考和人生阅历的一次回顾,植根于她多年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积极参与。
——《奥勒冈周日报》(The Sunday Oregonian)
简·雅各布斯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她是当之无愧的圣哲和最终权威。
——《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
一次对我们文明正处于灾难边缘的全面调查……这是一个熟悉的主题,但简·雅各布斯以她著名的独立、敏锐心灵,带给我们完全不一样的解读。《集体失忆的黑暗年代》非常值得一读。
——《伯克利星球日报》(Berkeley Daily Planet)
现代化的陷阱 豆瓣
8.6 (24 个评分) 作者: 何清涟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8 - 1
从平均主义盛行到悬殊的贫富差距,中国仅用了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面对贫穷,中国的传统文化游刃有余,然而面对财富,却捉襟见肘。在公平与正义的旗帜下,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追问:财富是如何集中在素质低下者和品质恶劣者手中的,又对社会发展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当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将如何通过深化改革,跨越诸如腐败、软政权化、分利集团化、地方恶势力以及黑色经济等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陷阱。
Stories, Identities, and Political Change 豆瓣
作者: Charles Tilly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2002 - 10
This book tackles fundamental questions about the nature of personal, political,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and their linkage to big events revolutions, social movements, democratization, and other processe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change. Tilly focuses on the role of stories, as means of creating personal identity, but also as explanations, true or false, of political tensions and realities. He writes with the immediacy of a journalist, but the profound insight of a great theorist.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50 豆瓣
作者: Raymond William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3 - 4
Acknowledged as perhaps the masterpiece of materialist criticism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this omnibus ranges over British literary history from George Eliot to George Orwell to inquire about the complex ways economic reality shapes the imagination.
热浪 豆瓣
Heat Wave
作者: [美]埃里克·克里纳伯格 译者: 徐家良 / 孙龙 商务印书馆 2014 - 1
本书以1995年7月美国芝加哥市遭遇的造成700余人非正常死亡的热浪为研究对象,作者结合具体的事件背景,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孤独中去世?进一步的相关问题是,人应该如何有尊严活着和死去。作者通过对城市家庭传统、邻里关系、公共政策、新闻报道等社会环境因素的剖析,探讨了造成灾害的社会因素。这一深入并富有解释力的社会剖析,使此个案研究具有典范性的指导意义。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豆瓣
作者: Handel, Michael J. 编 SAGE Publications, Inc 2002 - 11
'Michael Handel has assembled an authoritative and wide-ranging collection of key articles in the organizations field, and complements these papers with a terrific critical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His introductory essays will benefit both students and researchers alike. This collection is a real service to the field' - Walter W Powell, Stanford University. This volume of primary readings and overview essays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s. The readings represent a wide range of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nd substantive topics. Most readings are either classics in the field or works that are widely used and cited. In clear prose the section introductions explain key terms and concepts, provide illustrations, and summarize debates and related research in a brief overview essay. The completeness of the section introductions means this book can be used as either a supplementary reader or as a stand-alone text.
2052:未来四十年的中国与世界 豆瓣
6.0 (5 个评分) 作者: [挪威] 乔根·兰德斯 译者: 秦雪征 / 谭静 译林出版社 2013 - 9
在未来四十年中,人口数量将会达到多少?
地球是否能承受得了这么多人的生存需求?
下一代人是否愿意为这一代人的养老与债务买单?
气候与环境会不会一直恶化下去?
西方式的民主能否解决人类面对的巨大问题?
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将如何过渡给中国?
乔根·兰德斯,《增长的极限》作者之一,聚合了全球顶尖的科学家、经济学家与未来学研究者,就经济、能源、自然资源、气候、食品、城市化、养老金等问题,对未来四十年进行了趋势预测。好消息是,在能源效率方面我们将看到深刻的进步,我们会更多地关注人类福祉而不是人均收入的增长;但变化也许并不会如我们期望的一样发生:最贫穷的20亿人口仍然生活在穷困当中,失去控制的全球变暖也是可能出现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为未来做好准备?兰德斯将我们导向一条通往未来的现实之路,讨论我们可以为自己以及子孙们的更美好的未来做些什么。
不平等的童年 豆瓣
Unequa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8.5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安妮特·拉鲁 译者: 张旭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本书以内容丰富的故事情节和极富洞察力的生活细节,考察了书中那些贫困家庭、工人阶级家庭、中产阶级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学校和在家里的生活,颇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会分层的人们占有不同的资源,这种不同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养育子女的点滴例行上,并有可能对孩子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实现美国梦的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