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借
中国文化要义 豆瓣
9.3 (12 个评分) 作者: 梁漱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 6
梁漱溟作品集全新整理 权威文本
梁漱溟先生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
我不是“为学问而学问”的。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
我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一书,内容观点自认为分析中国老社会的构造(或云结构)有精到之处。——梁漱溟
梁氏为一肯用心并力行其所信之人。民国以来,肯对国家根本问题用心,从而提出其主张如梁漱溟者,实在不多。——胡秋原
———————————————————
———————————————————
本书为梁漱溟作品集之一,其余两本为《乡村建设理论》和《人心与人生》。2005年前后这三本书都曾作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系列出版。《中国文化要义》多次加印,累计印数达36000册。这次为新版,改变了开本与定价,增添了一些珍贵的手迹照片,并增加了部分附录,使其更具权威性与收藏价值。
本书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书中充满着“问题意识”。每个人从少年起就回避不了的人生意义问题,古老中国在清末以来所遭逢的民族前途问题,都把梁漱溟引向同一个中国文化。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既是这两大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大问题的解答,关键在于如何来认识这种文化。对中国文化本身,梁漱溟也从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入手来探讨。中国的知识、经济和政治无一称强,却何以历史悠久、广土众民,以至于面对强悍日寇仍能持久抵御?人们总说西方人是个人本位、中国人是社会本位,但如何解释中国人的“一盘散沙”,甚至“缺乏公德”呢?中国文明那么早就灿烂辉煌,但何以一直没有发展出像样的科学体系?中国缺的是民主本身,还是西洋近代国家那样的民主?……
叫魂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重回王道 豆瓣
作者: 干春松 2012 - 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政治、经济、价值体系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科学”与“民主”观念的引入,儒家思想和传统曾经遭到严重的冲击和摧毁。
到20世纪,随着政治、经济的强大,中国社会强烈需要强大的思想体系、价值体系来支撑,近年来,读经大讨论,孔子学院、国学院的建立,全国逐渐掀起一股“国学热”。学术界也纷纷投入儒家思想的探讨与研究之中,他们在传统的学术层面的研究之外,还致力于儒学的制度、政治、社会功能的探索。在这一情况下,儒家复兴不断被提出,并成为探讨的主要议题。
那么,儒家能否复兴?又该如何复兴?本书当置于儒家复兴的现代处境,立论于中国的经学传统,讨论中国的“王道政治”问题,提出了“王道政治”与世界秩序的通约,在此基础上探索儒家(政治传统)复兴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复兴,复兴什么。作者以独到的见解,丰富的材料,严谨的论述,尖锐的语言回答:中国回归王道政治的若干选择。
摩托日记 豆瓣
7.6 (22 个评分) 作者: (古巴)埃内斯托·切·格瓦拉 译者: 王绍祥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手记式的文字记录了1951年切·格瓦拉和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两度靠骑摩托车和在公路上拦车,在南美洲五国漫游的旅程,以及他的观察与思考。两位年轻人在旅程中体味到拉丁美洲的社会与政治问题,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各种事物不断地改变着他们的看法。格瓦拉亲眼看见了人间的苦难和社会的不公,进而悟出自己生命的方向。就在这场发现之旅之后,切加入了古巴革命。
常识的求知 豆瓣
作者: 张承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本书是近几年张承志不断问学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竭力突破已有的书本学问,挑战个人情感体验与文字表述的极限,在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走出一条毫无做作、不追逐潮流、贴近人类进步的脉搏、探索艰难时刻的人类良知的道路。所收文章涉及蒙古史、游牧文化、伊斯兰文明、中亚研究以及建筑、考古、植物、方法论与思想史等领域,每一篇文章都针对一个学科问题。尽管写作笔法是诗化和散文化的,但却是基于严格的实证态度,结合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各相关语种的历史文献查阅,进行严密的推理和论证。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摸索着用文学的形式,去完成学者的题目”。
读《元朝秘史》时,作者感到,“一道战争即是生产、强夺残杀即是壮举的道德思想的光,贯穿于对历史事件的平静叙述之中”。在《一册山河》中,作者以学者兼勘探者的眼光来讲述关于地图的故事,地图在他看来,“实现旅行依靠的是人的热情和能力。一点不错,是在人生中实现有意味的长旅的痴迷热烈,以及在人间世界交往结识判断决定的种种能力。缺少了这一切,拥有再好的地图也不过是一张废纸;但是,在这种热情和能力的支撑下,地图确实会提供巨大的灵感”。于是,作者带着地图给他的灵感,发现了阿勒泰崇山峻岭中那条石头铺就的古道。
把我的心染棕 豆瓣
作者: 索飒 2009 - 8
凭借熟练的语言,凭借贴近底层民众、亲近大地的满腔温情,作者在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潜入拉丁美洲大陆的深处,长达数月的孤诣民间求学,匆匆步履坚实地穿行于厄瓜多尔、秘鲁、墨西哥、古巴四国。敏锐探寻的目光捕获的不仅仅是安第斯山的雄伟、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旖旎、当地民众的风情,更重要的是,在探寻的目光背后有着一个正义学者的文化审视和学理追究。因此,作者的游历不同于一般过客的肤浅猎奇,求学的步履梭行于底层和学术,现实和历史之间。面对拉美大地丰富的细节-----无论是印第安底层民众的心声,拉美知识分子的觉醒,还是饱经新旧殖民主义蹂躏留下的历史疮痍,作者一面深情吟咏曾创造了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卡文化的这块丰饶大地,一面无情针砭被媚俗史学遮蔽了的罪恶殖民史。于是,温情和正义时时闪现在文采激扬的流水行文中。
教养与文明 豆瓣
作者: 陆一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2
本选题是对日本百年多来现代通识教育历史的梳理和分析,以为中国的教育改革借镜。
四川好人 豆瓣
Der gute Mensch von Sezuan
8.2 (40 个评分) 作者: [德] 贝托尔特·布莱希特 译者: 丁扬忠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
《四川好人》(1939–42/1943 ),讲述两千年来世上好人难以立足,于是三位神仙来到人间寻访好人。他们一开始就遇到困难: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不愿提供他们栖身之地,只有好心的妓女沈德收留他们。第二天,三位神仙以付住宿费的名义给了沈德一千多银元。这样,沈德再不必以卖身为业,开了家小烟店并无偿给求助者提供食宿。她的善举非但得不到回报,反而使烟店难以为继。无助的沈德只得戴上面具,以表兄水达的身份出现。他开设了一家烟卷厂,提供就业机会,残酷的剥削手段和严格的经营管理使工厂规模渐大,日渐兴隆。人们在感激水达给了工作和面包的同时,又十分怀念善良的沈德。有人怀疑水达谋害了他的表妹,以霸占烟店,水达被人举报。在三位神仙乔装打扮的法官面前,水达现出了沈德的原形,道出苦衷:“既要善待别人,又要善待自己,这我办不到。”三位神仙在这个问题面前也束手无策。“是改变人,还是改变世界?”布莱希特把故事背景设置在遥远的中国,写出了一部寓意剧。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 豆瓣
作者: 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 译者: 曹大鹏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 4
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ISBN:9787801730282,作者:(英)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著;曹大鹏译
.
本书原名《谁承担后果——中央情报局与文化冷战》,其实也可视为美国文化冷战史,因其所描述的时间跨度起自二战结束直 至苏联解体,史料丰富翔实,从正文后所附的注释和资料来源即可见一斑。作者弗朗西丝·斯托纳·桑德斯,是一位居住在伦敦的文献纪录片独立的制片人。她从开始研究到成书,历时七八年,辗转各地,查阅大量资料,遍访尚在人世的当事人,可见其态度之认真。由一个外国人来写美国,大概较少偏见与局限。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世界的知识界普遍减少了对苏联的偏见,思想上明显左倾,共产党力量壮大,甚至盛传意大利共产党可能执政。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向西"扩张",抵制共产主义对西方的影响,发动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这已是大家都熟知的史实。不过,一般的论述都偏重于政治、军事领域,较少涉及文化艺术领域,而本书恰恰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个领域。本书通过作者的详尽论述,读者会看到美国为进行这场特殊的战争,耗费了多少金钱,网罗了多少人才,费了多少心计进行策划和组织,涉及多少不同的文化艺术种类,又有多少世界名流卷入其中。透过这些触目惊心的论述,我们不难体会到意识形态的对立和冲突确实根深蒂固,并可以进一步认清当今一些美国人,尤其是决策者和政客仍摆脱不掉冷战思维的本质。
三十三年之梦 豆瓣
作者: [日] 宫崎滔天 译者: 林启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 3
《三十三年之梦》是宫崎滔天于惠州起义失败后,在一种经济极度拮据、心境极度愤怨的情况下写成的前半生经历的回忆录。全书分为二十八节。前半部叙述了滔天自己的家世,早年受教育的经过,他的大陆思想的产生与形成,以及早年在南洋、泰国等地的移民活动。后半部详细记录了他与中国革命活动的关系和经历,主要包括他如何结识孙中山和投身中国的革命运动,到华南去营救康、梁,运武器支持菲律宾的革命志士,促成华南、华中等地会党与孙中山的合作,以及参与策划惠州起义等事件,而以惠州起义失败后,他投身于浪花节界为生一事终结全书。对研究近代中日关系、日本明治时代社会问题,《三十三年之梦》都富有价值。《三十三年之梦》现收入“辛亥记忆”丛书。
童年忆往 豆瓣
作者: 熊秉真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 11
历史学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过去并未将注意力放在卑微、无势力或没有留下什么痕迹的人与事上。儿童,便是这群集体“空白”中的一部分。是知之残阙,无力可为;抑或是成年人的傲慢与偏见,掩蔽了研究者探索的眼光。事实上,传统中国瀚如烟海的史料里,提供了大量丰富多变、出人意料的有关儿童与童年经验的资料。作者试图借着对这许许多多中国历史例证的研究,能够挑动人们去发现隐藏于各个时空角落的童稚人生。在翻找挖掘的过程里,我们将不得不同意,每一首童谣稚语,每一个深埋尘土之下的玩具游戏,都是一颗可端出另一个世界的沙粒,可以透视宇宙一刹的永恒露滴。
自序
对儿童与儿童问题的追寻,与其说是十多年来的一种执著,不如说是一种终生不得其解的大惑。这深深而严重的困惑,自童稚而与龄俱长,挥之不去,不觉间竟化为若干识知上的访求。其实,眼前史籍之间的纵泳,扉页之际的徘徊,与大学选课时遍搜儿童史而不着的失落,少年时以童心稚语编为故事小说,甚至三五稚龄穿凿园圃,晃荡林时无尽的惘然、无由的纳闷,情怀上会无二致。儿童与童年,一如生命和世界,是个迷人、难舍的问号,更是一串无始无终的惊叹。一旦加上时光和地点、历史与界域、环境与自然的思虑,更成了个无比动人,一去难回的迷魂阵,下面的喃喃之语,有探险途中兴奋忘情的叫嚣,更有跋涉颠簸时叻叻絮絮的排解。集之以献曝,虽有志初阶而稍息的意思,更有些冀逢山奢徕友伴的觊觎。
书呈八方,大致分为四个部分:起始的两章,从不同的角度,力索历史中孩子的踪影,是在观念“打开心内的门窗”,也是材料和方法上的引介。随后的文章,则分述近世中国儿童成长的外在环境,哲人对儿童及童年曾有的论辩争议,以及儿童自身生活经验之挖掘与重现。外在环境之抒,或以家庭人事之组合与生死苦乐之缘由之说,或以稚龄幼教之启迪,与性格和价值观之塑造为述。思想上的争议,则择异军空起的阳明学说与独树一帜的李贽激辩,与为近世中国儿童论述之表征,并与衍为近代思潮根源的西哲洛克、卢梭之言相照。其实要说议论,不必全局于思想争议,一个世代对任何人群、事物“意见”之衍生变革,更常有直接化为活动措置者。因之,乃以有明而晚清、民初塾学教材之产生与演化为例,一示近世中社会力多变后,儿童之属性亦随幼教之普及,与内容、气质之转化,逐有化私为公,捐家庭而入国家之走向。至于一探儿童自身生成之经验,最大的挑战之一在于面对所谓重建或再现儿童生活之“主体性”问题。于此,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过去儿童的营生,有无其别于成人之主体性可言(此问题之答案毫无疑问是一个肯定的“当然”),而是经何曲折巧妙的方法,循何点滴之珠丝马迹,让此一从儿童(成长者)本身出发的生长经验与童年时光,再次重现大家眼前。文中两章分以情感世界与稚情的音容、举止为例,试示当时情境之恢复,整体历史旧观之再现,以及文字语言(传统史学研究所执之文献素材)资料之外,另辟蹊径,细聆言语之外的啼嗔之声,凝注其喜怒奔跃之表情行止,甚至细较思量一个婴儿踢打迎拒种种动作,这些对一群笔不能书、口不能言的稚弱生命,莫不是他所肺腑之声,在一番更细致的史学方法,更尽力追求同情之了解的史学观念下,当然应该可化为某种直截的历史证言。
周氏兄弟与日本 豆瓣
作者: 赵京华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7
《周氏兄弟与日本》内容简介:在20世纪初世界历史和东亚格局急剧变动的背景下,现代中国最优秀的“兄弟作家”——鲁迅和周作人,与日本结下了不解之缘。然而,他们兄弟俩日后对日本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日本及其文化之于周氏兄弟的意义,也迥然不同。鲁迅的留学经历,留下的是屈辱的仙台记忆和寂寞的东京印象,他一生中很少谈及对于日本的观感。但是,作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却得到了二战前后几代日本知识分子的真挚热爱和深刻理解。战后日本六十余年鲁迅研究的辉煌成就,记录了“鲁迅在日本”被接受的过程,显示了他的思想文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另一种独特价值。周作人的留日经验,使他此后与这个岛国文化发生了既深且广的关联。或许正因为如此,他未能挣脱挑起侵华战争的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而最终“落水”。柳田国男及其民俗学、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的文学,还有明治维新以来泛亚洲主义的思潮等,都在周作人的思想文学乃至其日本文化观中留下了或深或浅的印迹,成为跨文化交流和比较研究的重要课题。
西北马家军阀史 豆瓣
作者: 师纶 2007 - 7
对于马家军阀影响西北半个多世纪的史实及其是非功过,必须全面考察,客观分析,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历史是延续不断的,前后之间,多为因果关系,马家既然当权施政,必然会留下其痕迹,对后来产生影响,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缺少了这一阶段,历史便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只有全面地弄清了过去。才可以更好的把握现在,有缺陷的。只有全面地弄清了过去,才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发展将来。
这本《西北马家军阀史》,初成于1989年。作者师纶先生,是甘肃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作者下苦功夫,广泛搜集,各方采访,力求不遗漏重大资料。在纷繁庞杂的资料中,进行筛选、辨析、订正,以实事求是精神,务求真实、准确。
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 豆瓣
9.5 (18 个评分) 作者: 李平武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 - 1
《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修订版)》分三大部分,在介绍基本的词根理论的基础上,对常用的英语词根及其衍生词进行了讲解,并配以例句,每部分后还设计了练习。与初版相比,再版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提高和突破:一、在词根理论方面加强了科学性与系统性,增强了学术含量;二、在词根的选择和介绍、例句的内容以及练习的设计等方面更加注重其适用性和实用性。该书系国内少有的集理论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词根专著,适合高级程度的读者从事英语词汇学习与研究使用。
权威的概念 豆瓣
La Notion d'autorité
作者: [法国] 亚历山大·科耶夫 译者: 姜志辉 译林出版社 2011 - 1
《权威的概念》是最新出版的一部科耶夫著作,与其撰写的《法权现象学纲要》有着紧密的联系。科耶夫对于权威本质的研究可谓是具有奠基性和开创性的。因为权威是权力的基础,任何一种统治形式都需要某种强制性力量,也就是权威来维护。如果不知道权威本身是什么,那么显然不可能讨论国家的政权和结构本身。由此可见,科耶夫最近问世的这本纲要式小书,在政治学和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 豆瓣
作者: 岛田虔次 译者: 甘万萍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 - 8
《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以极其宽广的视野,描绘出从王阳明经过泰州学派到李卓吾的所谓“王学左派”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展开,再现了当时社会与思想运动的活泼气息,并指出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近代市民意识的萌芽。与此同时,《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又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这些新生事物由于过早出现的缘故,最终毫无意义地遭受了“挫折”的图画。在日本,《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作为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中最早提出中国“近代”问题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著作,是研究中国思想史的日本学者的必读文献,亦是在二战后最早对战前日本的历史学观进行反省的同时,对所谓“亚洲停滞论”这个战后历史学界的重要课题展开研究的第一本重要著作。实际上,二战后的日本对中国近代思想的研究,就是从《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开始的。
体育时期 豆瓣
8.8 (11 个评分) 作者: 董启章 作家出版社 2010 - 2
华语文坛卓越作家董启章代表作。一部由日本摇滚女皇椎名林檎的音乐得来灵感的小说。
《体育时期》是关于两个年轻女孩——女大学生贝贝、女摇滚歌手不是苹果——和人生局限搏击的故事,但作者极力避免它落入理想的追寻和幻灭的俗套,或者变成对青春的滥情颂赞和怀缅。作者想写的不是抽象的青春,而是陷于具体环境条件局限和个人心理缺憾的成长后期生存状态。那是在放弃个人坚持的社会化门槛上最后的停步省思。作者也拒绝用友谊或其他既有的笼统观念,去形容两个女主角之间的关系,反而以更繁复的手法和反覆的辩解,去说明一种可以跨越人际障碍的共同感。这种共同感甚至可能——或者必须——建基于耻辱的体验,也即是尊严受到生存状况剥夺的体验。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最坚实,最可信赖的共同立足点。
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 豆瓣
作者: 李明辉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 11
在本书所收的十一篇论文中,作者试图从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出发,思索儒家传统在现代政治中可能的重新定位,思考的范围包含儒学与民主、人权、现代化、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存心伦理学、责任伦理学等议题,值得关切儒家前途的人士参考。
传统儒家以"内圣外王"为理想,原本就包含一套政治思想。但儒家传统自19世纪中叶开始现代化以来,经历了艰辛的自我转化之历程,面临不同问题(尤其是政治转型的问题)之挑战。无论成败,这些经验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本书作者长期研究儒学与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哲学),特别致力于探讨儒家传统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