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豆瓣
所属 作品: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8.3 (7 个评分) 作者: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季广茂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 - 1
在这本挑战性和原创性的著作中,斯拉沃热·齐泽克对后现代世界中的人类力量问题予以审视。从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到希区柯克的《后窗》,从瓦格纳的歌剧到科幻小说,从《异形》到犹太笑话,作者以其敏锐的分析,探讨了有关整体性和排他性意识形态幻象问题,而人类社会正是由之构成的。
书中将关键性的精神分析概念、哲学概念与极权主义、种族主义之类的社会联系在一起,以探讨控制之幻象的政治蕴涵。《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代表着对精神分析的意识形态理论和重大贡献,同时也对大量当代文化现象作了精辟的阐释。
象征交换与死亡 豆瓣
L'échange symbolique et la mort 所属 作品: Symbolic Exchange and Death
作者: [法国] 让·鲍德里亚 译者: 车槿山 译林出版社 2006 - 4
让·波德里亚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产生了广泛的世界性影响。《象征交换与死亡》(1976)是其最主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影响最大的著作,被公认为后现代理论与文化研究的最重要、最经典阐述之一。
焦虑的意义 豆瓣
所属 作品: The Meaning of Anxiety
作者: 羅洛.梅 译者: 朱侃如 立緒 2004 - 8
◎繼弗洛依德之後,關於焦慮的經典研究。焦慮,人類處境的本質正面處理焦慮,才可能有真正的自覺十七世紀是數學的年代,十八世紀是物理科學的年代,十九世紀是生物學的年代,二十世紀呢?詩人奧登寫下《焦慮的年代》,卡繆則命名為「恐懼的世紀」,而我們也常指稱為「心理學的世紀」。焦慮、恐懼不獨現代社會才有,只是更為凸顯罷了。
羅洛. 梅在此經典研究中,檢視不同的焦慮理論,並逐一檢視其文化、歷史、生物和心理的面向,加以審度。他尋求這些理論的公分母,評估其中的分歧觀點,儘可能將不同的觀點綜合成一個整全的焦慮理論。他也挑戰「精神健康就是沒有焦慮」的流行信念,並堅稱焦慮是人類處境的本質,面對焦慮可以讓我們免於無聊困乏,鍛鍊我們的機智聰敏,同時開創人類存在所必需的張力。
羅洛. 梅告訴我們,焦慮不是只有負面的癱瘓作用,它也可以是我們正向轉變的動力,因為只有正面處理焦慮,才可能有真正的自覺。
情爱论 豆瓣
所属 作品: 情爱论
作者: (保)瓦西列夫 译者: 赵永穆/等 1998 - 3
究竟什么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什么罗米欧与朱丽叶会一见钟情?动物也有爱情吗?人们究竟为什么相爱?怎样解释那种至死不渝的生死恋? 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这本研究著作,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作者引述大量世界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作者坚决摒弃宗教禁欲主义,认为男女相爱是合理的、正当的,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发。 本书自1984年首版以来,已先后印刷12次,畅销1210000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 豆瓣
作者: 肖前 1994 -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由课题组专家联合编组,本课题组形成了大体上一致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而实现这一伟大变革的关键就在于科学的社会实践观点的确立。为了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及其在现代条件下发展的新成果。本课题组同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及其他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直接组织和参加了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豆瓣 Goodreads
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gy 所属 作品: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
作者: Slavoj Zizek Verso 1989 - 11
In this provocative book, Slavoj Zizek takes a look at the question of human agency in a postmodern world. From the sinking of the Titanic to Hitchcock’s Rear Window, from the operas of Wagner to science fiction, from Alien to the Jewish joke, Zizek’s acute analyses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fantasies of wholeness and exclusion that make up human society.
Linking key psychoanalyt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cepts to social phenomena such as totalitarianism and racism, the book explores the poli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fantasies of control.
逻辑学(上卷) 豆瓣
Wissenschaft der Logik 所属 作品: 逻辑学(上卷)
7.8 (5 个评分) 作者: 黑格尔 译者: 杨一之 商务印书馆 2001 - 1
黑格尔(1770—1831),德国伟大的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的第一部分—《逻辑》,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分为“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为“客观逻辑”,第三编称为“主观逻辑”。这三个部分在黑格尔哲学中,通过他著名的辩证法而构成了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体现了黑格尔认为逻辑学应当展开思维的客观结构和客观真理的思想。《逻辑学》是黑格尔最重要的代表作,影响了后世数种哲学潮流,例如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主义等。
逻辑学(下卷) 豆瓣 谷歌图书
Wissenschaft der Logik 所属 作品: 逻辑学(下卷)
作者: [德国] 黑格尔 译者: 杨一之 商务印书馆 2001 - 11 其它标题: 逻辑学
黑格尔的《逻辑学》,通称“大逻辑”,以别于《哲学全书》中的第一部分“逻辑学”,即通称的“小逻辑”。《逻辑学》共分“有论”、“本质论”和“概念论”三编,前两编合称客观逻辑,分别出版于1812年和1813年,第三编称主观逻辑,出版于1816年。全书三编出版后,黑格尔又着手修订,仅完成了第一编“有论”部分。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 豆瓣
Contingency, Hegemony, Universality: Contemporary Dialogues on the Left 所属 作品: 偶然性、霸权和普遍性
作者: [美] 朱迪斯·巴特勒 / [斯洛文尼亚] 斯拉沃热·齐泽克 译者: 胡大平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 - 5
葛兰西霸权观念的当代遗产是什么?既然普遍性的虚假版本已被彻底批判,那应该如何去重新阐述它?在这一彻底颠覆性的项目中,巴特勒、拉克劳和齐泽克这三位在国际学术中以激进风格著称的当红明星就当代哲学和政治学的中心问题进行了对话。他们的论文按照三组彼此对应的文章进行编排,涉及黑格尔在当代批判理论中的遗产、文化多元主义的理论困境、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争论、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左派的战略,以及后结构主义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对批判的社会理论的价值等等问题。在本书中,三位大家在尖锐地批评另两位的思想的同时奋力为自己的观点辩护。激烈的争论,严密的论证,精彩的辩护,大胆的揭露……本书充满了火药味。
事的世界观的前哨 豆瓣
作者: 广松涉 译者: 越仲明 / 李斌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 7
《事的世界观的前哨》作为日本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和思想大师的广松涉先生,他将自己的哲学体系命名为“事的世界观”,而这部著作可以说是他对该哲学思想的集中阐述。作者在对康德、马赫、胡塞尔,直至海德格尔的哲学提出全面的批判的基础上,从认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对世界新的认识和构图”——以四肢构造的样式替代“主观-客观”的模式;在本体论的视角中,以“关系的基始性”的自为化替代了对象界中“实体的基始性”认知。他的理论对于我们研究西方哲学有着非常重大的参考价值。
物象化论的构图 豆瓣
所属 作品: 物象化论的构图
作者: 广松 涉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5
《物象化论的构图》是日本已故著名哲学家、日本新左翼运动旗手广松涉的代表著作之一,也是在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广松的著作。广松以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为已任,并试图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独自的哲学体系,而“物象化论的构图”对于他来说,“既是理解马克思后期思想的重要钥匙,同时也是著者本身所构想的社会哲学、文化哲学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对“物象化论的构图”进行专题论述的《物象化论的构图》在广松众多的著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有着深厚的积累。在20世纪初,李大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曾将他们在日本所接触到的马克思主义介绍到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大约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我们通过广松的这部著作不仅能了解当代日本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而且还能在新的历史上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存在与意义(第一卷) 豆瓣
作者: 【日】广松涉 译者: 彭曦 / 何鉴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的第一卷是广松哲学的认识论。其中第一篇主要讨论了现象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讨论了内省世界的问题机制,第三篇讨论了事象世界的存在机制。广松涉认为,无论是马赫的关系式的要素说,还是海森堡的测不准定律的主体(工具)中介论,都说明了人们面对世界的关系基始平台。一句话,当代科学观为关系本体论提供了第一手的科学基础。当然,“关系初始性”这种本体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这是因为,任何关系都是不能具象直观的,人只能获得对“关系,,本身“物”化所进行的表象。这就是所谓物象化。结果,人们却将物相中的关系错认为“物”。物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错认的视像。
所以,从来就不存在抽象的独立实在的客体与主体,即现成在手的“物在,,状态的二元断裂的自在物体与主体及其主观认识。人们所面对的世界始终是我们自己参与建构出来的交互主体性的关系世界。四肢结构正是认知现象世界的两个侧面中的四重关系。四肢性,是广松涉的一种借喻。它缘起于认知心理学中的格式塔图景的分节建构。在完形知觉建构中,人所面对的混沌经验体总是以一定的分节相呈现出来。而在广松涉的认识论中,他则用动物的四肢和植物的枝干来表示这种图景的分化和建构。这就是《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1卷)》第一卷的直接课题。由此,广松涉在认识论上奠定了“事的世界观”的基本构图的基础。
存在与意义(第二卷) 豆瓣
作者: 【日】广松涉 译者: 彭曦 / 何鉴 2009 - 9
《存在与意义: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第2卷)》是广松哲学的实践论。第一篇为“用在世界的四肢结构”,第二篇为“行为世界的问题机制”。未完成的第三篇为“制度世界的存在机制”。在第二卷中,认识论中的四肢分节结构被座架于实践中的“上手世界”,即在实践的使用中建构出来的世界,四肢结构也被布展到现实社会历史存在中。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对马克思的非历史挪用再一次“复权”(这是广松涉很喜欢用的词)了,存在本体论中的那个抽象的“在世界之中存在”被改写为“在历史世界之中存在”,进而创造了一个“在商品世界之中存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成了广松涉“用在”(上手)世界的“财物态”存在的二肢。广松涉的现实社会本体是实践论的四肢相互作用结构。社会经济物象化的错认,正是由于四肢结构的物化。这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历史哲学图景。
唯物史观的原像 豆瓣
所属 作品: 唯物史观的原像
作者: (日)广松涉 译者: 邓习议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9
《唯物史观的原像》内容简介:论述唯物史观的书,好像有很多,然而一旦我们去稍作列举说明,却会发现出乎意外的少。即便这些较为少数的书,当其与近年来马克思研究的急速发展相对照时,最终也只有作为“经典”的意义存在。我想,要真正实现唯物史观原像的体系再建构,还需要相当长的年月。虽说如此,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关心愈发广泛高涨的今天,至少,大家都希望能够出现基于近年马克思研究的成果的哪怕是概述也好。
虽然笔者并没有写作概说式论著的能力,只是在外界的不断怂恿下才不顾才疏学浅,对时下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中显露的唯物史观的原像加以素描,依照其粗线的轮廓作了如下描述。
在阐发前人学说的时候,与其摘录各个基本的命题,莫如致力于凸显支撑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和范畴的构想。为此,虽然这不能不是纯粹介绍性的记述,可是,我打算将自己大胆的解释性的个人见解以定言的形式推出。还有,虽然也注意尽可能做到平易的叙述,但由于存在篇幅上的制约,也可能随处留有论说不周之处,恐怕反而散落着一些难解的地方。
回头来看,《唯物史观的原像》的执笔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也有两三次转用《唯物史观的原像》部分原稿作为独立论文的过程。由此使得出现《唯物史观的原像》的若干地方与已发表的论文的一部分相重复,读者若对上述成书经过予以体谅,笔者则深感荣幸。
恋人絮语 豆瓣
所属 作品: A Lover's Discourse
9.0 (21 个评分) 作者: [法] 罗兰·巴特 译者: 汪耀进 / 武佩荣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 1
这是一部无法用传统体裁定性的奇书。作者在此尝试了一种高度神经质的“发散性”行文,糅思辨与直接演示为一体。这是一种“散点透视”的“零度写作”。恍如一万花筒:作者撷取出恋爱体验的五彩碎片,在他哲人思辨的反光镜折射下结构出扑朔迷离的排列组合。作者以对应的文体形式揭示了恋人絮语只不过是诸般感受,几段思绪,剪不断,理还乱。相形之下,以往的关于爱情、恋语的条分缕析、洋洋洒洒的“发思”八股显得迂腐、浅陋……而这正是解构主义要证实的。
实践理性 豆瓣
作者: 徐向东 编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 2
实践理性是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实践理性,就是指与我们的行动和选择有关的理性。所以,实践理性首先与我们对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理解相关。这个文集首先阐明这个联系,因为它是我们理解实践理性概念的其他方面的基础,然后介绍西方哲学史上对实践理性的三种主要理解及其争论。然后我们将考察实践理性的规范源泉,最终考察实践理性的病理学。
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豆瓣
Marxismes imaginaires :d'une sainte famille à l'autre 所属 作品: 想象的马克思主义
作者: [法国] 雷蒙·阿隆 译者: 姜志辉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7 - 8
本书是阿隆思想成熟时期的作品,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关系,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法问题,分析了信仰的形成机制。第二部分是为纪念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周年而写的论文,它主要解读马克思的一些著作,强调马克思思想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重点讨论了萨特对马克思的存在主义解读以及阿尔都塞对马克思的结构主义解读。作者特别强调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必须与马克思主义进行对话。
该书充满了时代感和历史感。一方面,它反映了阿隆如何从柏林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关注过渡到对60年代法国左派的某些批评;另一方面反映了阿隆如何以哲学家的眼光去分析现代社会的形成,分析制度和人本身的历史性,以及阿隆如何从马克思那里汲取力量和灵感。阿隆对资本主义的内在危机和出路做了许多出色的阐释。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豆瓣
9.2 (11 个评分) 作者: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 商务印书馆 1981 - 6
本书是供综合大学哲学系学生学习“西方哲学史”课程用的教材,也可以供自学者参考。
研究历史必须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哲学史的第一手材料就是哲学家们的原著。但是哲学原著浩如烟海,初学者在一学年中除了听课以外,自学时间是有限的,只能在教师指导下研读其中最必要的一小部分,作为基本训练。因此,有必要从主要哲学家的原著中重点选录有代表性的段落,以满足教学上的需要。这就是编译本书的目的。
本书分上、下两卷,配合两个学期“西方哲学史”课程的教学。上卷包括四个部分:1.古希腊罗马哲学;2.欧洲中世纪哲学;3.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哲学;4.十六到十八世纪西欧哲学。下卷包括三个部分:5.十八世纪法国哲学;6.十八到十九世纪德国哲学:7.十九世纪俄国哲学。每一部分各分若干章,选录主要哲学流派或主要哲学家的原著段落。
本书以选段为基本单位,每一选段力求包括相对完整的思想,并冠以标题,帮助读者思考。这些标题有些是作者的原题,大部分是本书编者所加;凡编者拟定的标题均加方括号以示区别。为了易于检索,本书为每一选段标了一个代号,代号中小数点前的数字表示章数,小数点后的数字表示段数,如§10.07表示第十章的第七段。有些选段包含不止一个材料,再用加圆括号的数字标明次序。这样,教师指定阅读或学生查阅某章某段时要方便些。
每一选段的末尾,都注明本段材料选自何书何章何节,有的还加注了该书标准版的页码,如(柏拉图:《智者》254C-259B),以便必要时查阅原书。
为了帮助初学者阅读,编者加了一些知识性的脚注,以供参考。
本书所选材料的译文大部分录自已经出版的书籍,作了必要的校订,小部分是新译的。各选段译者均随文用代号标出。
教师指导阅读时可以棍据情况指定哪些选段必需精读,哪些选段可以泛读,哪些选段可以略去不读,也可以补充本书未选的材料。
希望使用本书的教师、学生和广大读者对本书的选材、编辑和译文等方面提出宝贵意见,寄北京海淀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收,以便再版时改进。
游牧思想 豆瓣
所属 作品: 游牧思想
作者: [法]吉尔·德勒兹 / [法]费利克斯·瓜塔里 译者: 陈永国 译编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和费利克斯·瓜塔里的代表性文选。德勒兹是法国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60年代复兴尼采的关键人物,在对尼采的创造性重读中,将其运用到资本大义的批判中来,由此而同瓜塔里合作写成的《反俄狄浦斯》和《千座高原》获得了世界性声誉。德勒兹在哲学、政治学、精神分析学、电影、文学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创造性和开拓性,是名副其实的实验哲学家,尼采式的未来哲学家,博识多学的概念大师。在他这里,哲学脱离了原有的范式神话,成了思想无拘无束的游牧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