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 豆瓣
作者: 韩小磊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4 - 1
百余年世界电影发展史的前半期,编导摄录等艺术创作人才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在摄影场实践中学出来、摸出来的;只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电影的大学教育才被业界承认,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体系与方法。导演这门专业比之编剧、表演、摄影、录音、美术等技艺训练较实在的专业来说,似乎有些“看不见摸不着”;干好这一行又过于依赖实践经验和个人的艺术天赋;不同的教师也有着自己不同的教法与观点。所以,要写出一本公认的、实用有效的导演教科书是不容易的。
《电影导演艺术教程》对电影导演专业做了系统而又实在的理论确立,特别是在第三、第四章,对导演艺术创作的核心——导演构思的论述上,作者从导演构思的特点与依据的论述入手,发展到人物、动作、银幕空间与时间等具体的构思手段,旁征博引,实例丰富,别具一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著述与教程并重是《电影导演艺术教程》的另一个特点。比如,第五章对电影导演的手段即电影的语言的论述,作者对蒙太奇、长镜头、场面调度、声音等的理论及实例的论述中,结合了他自己与我们电影学院导演系其他教师多年教学的方法与经验,条理清晰,例证丰富,包含不少实践与作业的教学提示,使其极具教学与操作价值。
2016年11月22日 已读
写得急躁,过度堆砌经典影片和经典电影理论。
中国 电影
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Michael Rabiger 译者: 何苏六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
纪录片创作的指导书,非常详尽。很有价值!
2016年11月14日 已读
为什么不把“03级的六名研究生合作翻译的”这几个字印在封面上,而是放在最后一页?
中国 电影 纪录片
纪录电影分析 豆瓣
作者: 单万里 / 张宗伟 2007
来自单万里的BLOG:http://www.mtime.com/blog/105635/article-259950
本书的作者共20多位,一般是一人写作一篇,最多写作3篇。在写作之初,我们制定的写作要求如下:每篇文章的字数为8000-10000字,其中影片简介部分1000字左右。简介部分要求简明扼要,语言精确,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分析部分一般由5类内容组成:1、导演简介;2、创作背景;3、主题分析;4、艺术特色;5、总体评价(如本片在同类作品中的地位,在纪录电影史上的地位,对同代和后世影片的影响)。在写作过程中,可根据需要确定上述内容的编排顺序,并以准确和高度概括性的小标题加以标示。
此外,《纪录电影分析》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策划和组织编写的首批5部电影分析教材中的一部,其他4部是《中国电影分析》、《亚洲电影分析》、《美国电影分析》、《欧洲电影分析》。这套教材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2007年1月面市。
·分析影片:
北方的纳努克(罗伯特·弗拉哈迪,美国,1922)
Nanook of the North,Robert Flaherty
侯薇,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讲师
*
柏林,一个大城市的交响乐(瓦尔特·鲁特曼,德国,1927)
Berlin, Symphony of a City,Walter Ruttmann
成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带摄影机的人(吉加·维尔托夫,苏联,1929)
The Man with A Movie Camera,Dziga Vertov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墨西哥万岁(谢尔盖·爱森斯坦,苏联,1929-1979)
Que viva México!,Sergei Eisenstein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漂网渔船(约翰·格里尔逊,英国,1929)
Drifters,John Grierson
孙红云,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
*
尼斯的景象(让·维果、鲍利斯·考夫曼,法国,1930)
A propos de Nice,Jean Vigo、Boris Kaufman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无粮的土地(路易斯·布努艾尔,西班牙,1932)
Land without Bread,Luis Bu駏el
单万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
锡兰之歌(巴西尔·瑞特,英国,1934)
Song of Ceylon,Basil Wright
孙红云,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师
*
意志的胜利(莱妮·里芬斯塔尔,德国,1935)
The Triumph of the Will,Leni Riefenstal
成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西班牙的土地(尤里斯·伊文思,荷兰,1936)
The Spanish Earth,Joris Ivens
孙红云,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讲师
*
开垦平原的犁(帕尔·劳伦斯,美国,1936)
The Plow That Broke the Plains,Pare Lorentz
刘硕,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4届硕士研究生
*
奥林匹亚(莱妮·里芬斯塔尔,德国,1938)
Olympia,Leni Riefenstal
成城,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倾听不列颠(汉弗莱·强宁斯,英国,1942)
Listen to Britain,Humphrey Jennings
薛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4届硕士研究生
*
夜与雾(阿兰·雷乃,法国,1955)
Night and Fog,Alain Resnais
侯维雅,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
毕加索的秘密(亨利—乔治·克鲁佐,法国,1956)
Le Mystère Picasso,Henry-Georges Clouzot
李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硕士2004级硕士研究生
*
初选(德鲁小组,美国,1960)
Primary,Drew Group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
夏日纪事(让·鲁什,法国,1961)
Chronique d'un été,Jean Rouch
韩君倩,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
*
普通法西斯(米哈尔·罗姆,苏联,1965)
Ordinary Fascism,Mickha?Romm
周雁,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
莫回首(唐·彭尼贝克,美国,1966)
D'ont Look Back,D.A.Pennebaker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
法律与秩序(弗雷德里克·怀斯曼,美国,1969)
Law and Orders,Frederick Wiseman
翁燕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杂志编辑
*
文明(迈克尔·吉尔、肯耐斯·克拉克,英国,1969)
Civilization,Michael Gill,Kenneth Clark
李晓君,中国电影艺术中心2004届硕士研究生
*
日本战后史(今村昌平,日本,1970)
日本战后史,今村昌平
支菲娜,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2004届硕士研究生
*
第二防线的人们(小川绅介,日本,1971)
The Peasants of the Seconde Fortress,Shinsuke Ogawa
支菲娜,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2004届硕士研究生
*
初恋(克里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1974)
First Love,Krzysztof Kieslowski
王蓓,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
从毛泽东到莫扎特(阿伦·米勒,美国,1979)
From Mao to Mozart,Allan Miller
王凡,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
*
莫让年华付水流(中国,陈光忠,1980)
Don't Idle Away the Prime Time,Chen Guangzhong
张宗伟,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
*
失衡的生活(高弗莱·雷吉奥,美国,1983)
Koyaanisqatsi,Godfrey Reggio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细蓝线(埃罗尔·莫里斯,美国,1988)
The Thin Blue Line,Errol Morris
胡波,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3级别硕士研究生
*
罗杰和我(迈克尔·摩尔,美国,1990)
Roger & Me,Michael Moore
王凡,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
*
美国内战史(肯·伯恩斯,美国,1990)
The Civil War,Ken Burns
李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
黑色的收获(罗伯特·康纳利、罗宾·安德森,澳大利亚,1991)
Black Haverst,Robert Connolly and Robin Anderson
章凌,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3级研究生
*
篮球梦(史提夫·詹姆斯,美国,1994)
Hoop Dreams,Steve James
王晓光,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2003级硕士研究生
*
周恩来外交风云(傅红星,中国,1997)
Zhou Enlai 's Diplomacy Legends,Fu Hongxing
单万峰,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2004级硕士研究生
*
拾荒者(阿涅斯·瓦尔达,法国,2000)
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Agnès Varda
单万里,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
是和有(尼古拉·菲利贝尔,法国,2002)
Etre et avoir,Nicolas Philibert
张献民,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
*
幼儿园(张以庆,中国,2004)
A Kindergarten,Zhang Yiqing
刘洁,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
世界纪录电影史 豆瓣
作者: 巴尔诺 译者: 张德魁 / 冷铁铮 1992 - 9
这是一部具有开创性以及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本书作者曾经长期担任美国国会图书馆电影广播录音资料部主任,并长期主持哥伦比亚大学电影系教学工作。为了写作《世界纪录电影史》,作者曾经访问世界各地的许多电影制片厂、电影资料馆等机构,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脉络清晰和简繁得当的梳理。本书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生动有趣的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世界纪录电影的历史,打破了同类著作的枯燥乏味,并配有百余幅珍贵图片。
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最新修订版) 豆瓣
Film History:Theory and Practice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罗伯特·C·艾伦 / 道格拉斯·戈梅里 译者: 李迅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8
历史就是阐释,
新的观点来自新的视角与方法
...................
※编辑推荐※
☆少数探讨电影史研究方法的学术著作 本书甫出,便受到欧美电影学术界的广泛重视和热烈欢迎,它恰好符合当代西方理论潮流的发展方向。
☆案例丰富有趣 本书介绍了许多有趣的案例,如:美国首次保存影片的努力是为了电影艺术吗?鲍特是叙事性剪辑风格的“祖父”吗?爱迪生在电影技术发明中究竟起了多大作用?好莱坞为什么要投资德国导演拍摄“高级艺术片”?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案例,读者能深刻理解到运用不同观念方法所能得出的丰富结论,开辟出的新的电影史研究视野。
☆特别增加“史学与争鸣: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部分 译者特别为最新版增加了八十余页附录,将国内的电影史研究状况以及“重构中国电影史学”面临的方法论问题作出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文章曾发表于《当代电影》,是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最新思考,并且,作者都是中国电影史学界的名家。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电影史:理论与实践》的影响,有的文章更直接引用了这本书。
...................
※内容简介※
本书从实在论的哲学高度,全面考察以往的电影史研究方法,清晰梳理美学、经济、技术、社会诸种生成机制,彻底更新了电影史学的问题框架和研究范式。同时,作者例举多种视野独特的个案研究,作为理论的实践,使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视点认识电影的历史。
新版本特别增加了五十余幅插图以及国内重要学者对“重构中国电影史学”的最新思考,这些探讨的前沿性、指导性以及对未来中国电影史学研究的影响都是毋庸置疑的。
电影是什么? 豆瓣
Qu'est que le cinéma?
9.0 (10 个评分) 作者: [法] 安德烈·巴赞 译者: 崔君衍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8 - 11
2008年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诞辰90周年、逝世50周年纪念,2009年又将是“法国电影新浪潮”50周年纪念,正如米特里被称为“电影的黑格尔”、黑泽明被称为“电影的莎士比亚”,安德烈•巴赞一向被人们尊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因为巴赞不仅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艺术的基础,也奠定了电影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他的《电影是什么?》一书向来被称为“电影的圣经”,50余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国电影专业必备书籍和影评写作的实用参考书。
今天,我们有幸通过出版《电影是什么?》(特别修订纪念版)来纪念这位仅享年40岁的大师。为了纪念巴赞,著名翻译家崔君衍先生对其30年前的译本进行了全面修订,出版者辑录了书中重点论述的22部影片相关片断制作成DVD光盘。购买这本书,您不仅能够读到崔君衍先生最新全面修订后的《电影是什么?》,能够通过书中附赠的DVD光盘对巴赞重点论述的影片有一个直观、清晰的了解,您还有机会看到网友提供交流学习的170余部巴赞在书中论及的完整电影DVD,以便您在阅读、研究本书的同时,对巴赞所论的影片能有全面、充分的了解。
详情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607093/
中国电影史 豆瓣
5.7 (25 个评分) 作者: 钟大丰 / 舒晓鸣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 1
《中国电影史》这门课程的目的是向学习电影创作的学生们介绍各个时期主要的艺术运动和艺术思潮、重要的电影艺术家和代表性作品等,以求有助于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发展线索和优秀传统。为适应教学的需要,我们以教学中现有的影征资料为基础,着重从艺术发展的角度介绍中国电影的历史。我们希望这些知识能帮助同学们在将来的创作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电影传统中有益的经验,推动中国电影的不断发展。
2016年9月19日 已读
“新时代否定旧时代、新政权否定旧政权、新阶段否定旧阶段、最近的例子是新中国否定旧中国,“文革”否定(新中国)“十七年”,新时期否定“文革”。”
中国 电影 电影史
外国电影史 豆瓣
6.9 (23 个评分) 作者: 郑亚玲 / 胡滨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 7
《外国电影史》作者强调了在各个历史阶段,记录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几次大的记录电影运动,对故事电影的发展的重大影响,以及各时代的流派的一脉相承的关系。对好莱乌电影的发展是从电影工业的发展来讨论的。这是完全准确的。另外,把前苏联最早期的电影大师门,如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人的电影活动归为20年代先锋主义电影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的电影史学家始终不诚实地回避这一点。
认识电影 豆瓣 Goodreads
8.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日] 黑泽明 等供图 译者: 焦雄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11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这本书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英国的麦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对欧美影片和导演了如指掌,尤其对美国影片和美国导演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同时,作者也很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电影,书中广泛涉及了伊斯兰电影、新亚洲电影以及非洲电影。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最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认识”电影。
电影批评 豆瓣
8.8 (49 个评分) 作者: 戴锦华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3
《电影批评》是“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教材”之一种。作者从具体电影的批评方法入手来进行《电影批评》写作,具有文学案例研究的方式。在进入具体的文本分析之前,《电影批评》作者先简洁而概要的介绍这一种批评理论的大致情况,比如批评对象、理论来源、主要内容等等,然后再进入到对具体电影文本的解读和分析,这样学生可以非常细致的了解怎样进行电影批评。
真实的游戏 豆瓣
作者: 孙红云 2013
《真实的游戏:西方新纪录电影》完整而系统地梳理了西方新纪录电影兴起的语境、原因、美学与文化特征、主要代表人物与作品,并进而分析了西方新纪录电影与中国新时期纪录片的关系,尤其是可能带来的启示。其学术价值在于积极建构了西方纪录片研究的历史坐标与理论框架,其应用价值在于为正在困境中奔突的中国纪录片寻找借鉴与路径。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2版) 豆瓣
Documentary Storytelling: Making Stronger and More Dramatic Nonfiction Films
作者: [美] 希拉·柯伦·伯纳德 译者: 孙红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 - 3
本书从运用纪录片讲故事的角度出发,介绍了怎样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并对这些素材进行巧妙安排,给观众提供独特的视角与体验。从拍摄前的调查研究、撰写拍摄计划,到摄影和剪辑的每一个步骤,作者都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建议。此外,书中汇集了大量真实案例,以及十多位当代顶尖纪录片大师和专业人员的特别访谈。本书为希望吸引到更广泛观众的纪录片制作者提供了极其实用的方法和技巧。
新版本中增加了许多当代焦点问题,比如对低成本独立电影的关注,对《超码的我》、《轮椅上的竞技》、《时光如水》、《决堤时刻》等近几年纪录片佳作的分析。
科恩兄弟的电影 豆瓣
7.3 (6 个评分) 作者: (法)弗雷德里克·阿斯特吕克 译者: 刘娟娟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
美国当今声名最为卓著的独立制片旗手,当属乔尔·科恩、伊桑·科恩,这对科恩兄弟了。当习惯于好莱坞大公司娱乐作品的观众们最初看到他们作品的时候,一时间很难明了影片在说什么,是在讲一个诡异的故事,是在揭示边缘人物的生活状态,还是表达一种卓尔不群的思想,还是关于政治历史的隐喻?而科恩兄弟作品带着魔幻色彩的黑色风格、与好莱坞娱乐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夸张变形的人物和情节,营造了一个独具魅力的个人影像世界,与好莱坞主流电影也有着天差地远的区别。
科恩兄弟在美国电影圈之外占据了一席之地。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在美学层面上存在着一种模糊性。好莱坞在独立电影的鱼塘中寻找着新的人才,它可能孕育新一代的导演,自然地结合了独立电影的佼佼者与好莱坞电影的佼佼者,科恩兄弟的电影既不是商业产物,也不是现实主义或描绘家庭生活的影片。它是一种既不排斥表演也不排斥大制作的作者电影,体现了科恩兄弟现实的野心。
贾想1996—2008 豆瓣
8.9 (38 个评分) 作者: 贾樟柯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 3
该书是贾樟柯本人第一本有关电影创作的著作,是对其十余年来导演生涯的梳理与总结,全景纪录了这些年来其思考和活动的踪迹。书中收录了贾樟柯导演生涯各时期对电影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独特的思考,另有多篇与电影界、艺术界、媒体等多领域关键人物的代表性访谈。
全书以贾樟柯所拍电影为纲,所有收录文章以发表的时间顺序排列,呈现出导演个人敏感而执着的心路历程。发行其间还将由北大出版社出版贾樟柯的第一本电影专著,该书汇集了贾樟柯从影十二年里所写的心血文章和重要演讲,对谈实录。
全书文字风格坚定或迷惘,愤怒或幽默,更体现出贾樟柯以电影抒写“良知的乡愁”的深切情怀。
算命 豆瓣
作者: 清影工作室 2013 - 1
《算命:清影纪录中国(2009)》为“《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的第一本,在向读者展示作品和作者思想的同时,也展现了我国近三十年来,尤其在近十年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现代化与传统民俗之间的冲突、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以及许许多多鲜活的个体生命,他们的故事和他们的命运。
《清影纪录中国》系列丛书是清影工作室根据其免费影像放映计划,以纪录片作者访谈为主,兼有对作品的介绍,努力记录下导演与观众交流的每一个精彩问答并认真地录音整理而形成:这将是目前国内最大规模的独立纪录片导演访谈。
你的,大大的坏 豆瓣
7.1 (9 个评分) 作者: 周黎明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4
正在这里争先恐后急待读者翻阅的20来万字,拼合成为周大侠40余篇“最放肆的写作”,由电影说开去,从文化到社会到政治到经济,话题均沾。全书分为“那些事”“那些片”“那些人”三辑,曾经以“中文写艺评,英文写时评”左右开弓的作者,如今逐渐模糊了两者的界线,发掘电影折射世界,调侃世界化于电影,为君引来诸般话题,精准评述人性之微、暴力之道、情感之曲、规则之妙,笔调轻松活泼,“坏”得颇具风味,读来似乎能看到作者浮现在脸上的浅笑。本书可视为《莎乐美的七层纱》的续作,其书写影评的“反专业”倾向令人眼前一亮。
纪录片创作六讲 豆瓣
作者: 王竞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4 - 2
★ 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从纪录片的功能、题材选择,一直介绍到拍摄手法、规律
★ 作者是近来口碑佳作《万箭穿心》《大明劫》的导演,曾执导北京奥运会官方电影《永恒之火》,具有丰富的纪录片、故事片拍摄经验
★ 援引片例既有《北方的纳努克》等影 史名作,又有当下争议热门《科尼2012》
★ 图文并茂,介绍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创作特点,以及不同视点的叙述策略
★ 从创作角度切入,具有实用性,语言亲切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创作》课程的配套教材,根据该课程多年积累的教学内容归纳整理而成。作者对纪录片创作的核心观念及规律进行了梳理,从电影史中精选重要作品论述不同类型纪录片的选题思路、叙事策略、拍摄手法、制作技巧。全书由简入繁、以史带论、图文并茂、案例鲜活,从实用角度考察各种创作手法,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对纪录片工作者而言极具启发性,有助于解放观念、放手创作。
看不见的剪辑 豆瓣
The Invisible Cut : How Editors Make Movie Magic
8.0 (6 个评分) 作者: [美]鲍比·奥斯廷(Bobbie O'Steen) 译者: 张晓元 / 丁舟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3 - 4
一部令众多大牌剪辑师“相见恨晚”的著作
希区柯克、罗曼·波兰斯基、西德尼·吕美特御用剪辑师的第一手创作经验
揭秘剪辑师从剪辑室、放映室到制片室的完整工作状态
从初剪第一步带领你深入电影剪辑世界的大门
--------------------
本书为我们揭开了电影剪辑世界的幕布,以充满趣味性的笔触展示了剪辑这门神秘艺术的魅力所在。出身剪辑世家的鲍比本书为我们揭开了电影剪辑世界的幕布,以充满趣味性的笔触展示了剪辑这门神秘艺术的魅力所在。出身剪辑世家的鲍比·奥斯廷运用自己浸淫专业领域多年的实践经验和诸多世界一流剪辑师的作品为案例,分门别类地阐释了剪辑师究竟施展了什么样的魔法,来使观众对电影笃信不疑。
通过分析经典巨作《毕业生》、《唐人街》、《后窗》、《法国贩毒网》、《十二怒汉》、《体热》、《一夜狂欢》和《虎豹小霸王》等片中的剪切点截图,奥斯廷详细探究了转场的使用、动势的建置、音乐与动作的契合、为演员表演和摄影角度查缺补漏等剪辑技巧,将剪辑师如何巧手慧心地操控我们的观片期待,又如何设置各种“圈套”来引诱我们对故事的发展欲罢不能,揭示得一览无余。她用鲜活生动的第一手创作经验告诉我们,所谓“看不见的剪辑”的要义,正在于“别让观众看出电影剪辑的把戏,让他们相信魔法”。
---------------------
《看不见的剪辑》给剪辑师带来的灵感比我以往读过的任何书都要多。奥斯廷利用剪切点截图和对影片场景的分析,深入观察剪辑过程,从而打开了一扇神奇的剪辑之窗。这本著作内容真诚、独树一帜,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定义了剪辑师所必须熟知的电影语言。《看不见的剪辑》将会给电影制作者和所有喜爱电影艺术的人带来启发。
——卡罗尔·利特尔顿,电影剪辑师,代表作有《外星人E.T.》、《真爱》、《体热》
这是一本严谨的著作,鲍比·奥斯廷主刀了一次精细的电影外科手术,并为所有对电影奥秘深感兴趣的观众提供了一本宝贵的指南。
——劳伦斯·卡斯丹,作家、导演,代表作有《体热》、《大寒》、《大峡谷》
通常我在业余时间不喜欢读剪辑方面的书,因为这像是把家里也变成了办公室。但不同于绝大多数的电影技术类书籍,鲍比·奥斯廷的书融娱乐与指导为一体,《看不见的剪辑》完整地展示了我们剪辑师所做的一切。向所有电影制作者强烈推荐这本书。
——克里斯·莱本森,电影剪辑师,代表作有《理发师陶德》、《查理的巧克力工厂》、《壮志凌云》
此书是对我们知之甚少的电影艺术的一次极好的解密。它没有用生僻古怪或过于专业的术语将读者淹没,相反,鲍比·奥斯廷描绘了一幅清晰的剪辑图景,用精炼简洁、通俗易懂的原理将魔幻般的电影剪辑艺术呈现给我们。
——约翰·巴德姆,导演,代表作有《周末夜狂欢》、《战争游戏》
《看不见的剪辑》是一本对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人都非常适用的佳作。它解释并说明了剪辑师如何运用他们的魔法,以及他们生存和工作的世界。鲍比·奥斯廷清晰地说明了剪辑室、放映室和制片室的工作状态。如果我在职业生涯开始之初就读过这本书的话,那我会少走多少弯路呀。
——艾伦·海姆,电影剪辑师,代表作有《爵士春秋》、《电视台风云》、《恋恋笔记本》
这是第一本解密剪辑技艺全过程的书,它精准地阐释了电影剪辑师做了什么、怎么做的,以及为何要这么做。书的内容通俗易懂、引人入胜,并且以经典影片所常用的剪辑手法作为范例,展示了从影片开拍的第一天到影片最终登上大银幕的全过程。我多希望自己在职业开始之初就读了鲍比的书呀,这本书会帮我节约大量的时间,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它道出了只有从业多年的剪辑师才能悟到的剪辑真理。力荐之!
——乔·哈特生,电影剪辑师,代表作有《甜心先生》、《刺杀肯尼迪》、《几近成名》、《生于七月四日》
作为一名剪辑师,我真希望在我第一次操刀的时候就能看到《看不见的剪辑》这本书。它会指导我的选择,并且强化选择的目的和重点。借由亲手剪辑影片的剪辑师的个人叙述,并配以剪切点的截图,奥斯廷的书解释了剪辑师的手艺是一种直观且抽象的艺术。
——威廉·霍耶,电影剪辑师,代表作有《神奇四侠》、《300勇士》、《守望者》
《看不见的剪辑》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著作。对于剪辑师复杂的想法,鲍比·奥斯廷有一种独特的视点和不可思议的洞察力。就像我在凌晨四点醒来,突然开始纠结于一个场景片段时,内心中那些反复推敲、不断斟酌的想法,她似乎都能够察觉到,这让我感到有些不安。总的来说,我认为她的书是富有教育意义而轻松有趣的。
——迈克尔·特鲁尼克,电影剪辑师,代表作有《闻香识女人》、《史密斯夫妇》、《发胶》
《看不见的剪辑》是一本无论对于学习或从事剪辑的学生,还是对于剪辑专业人士都非常重要的书。它使用影片截图将其他人仅用文字表述出来的内容呈现的栩栩如生。奥斯廷创作出了有史以来关于电影剪辑的最真实的著作之一。我希望我在从事剪辑事业之初就读了这本书,它应该成为所有电影院校的必读书目。
——兰迪·罗伯茨,美国电影剪辑师制片人协会主席
《看不见的剪辑》教会了我制作电影的最后阶段的所有复杂细节。更为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将剪辑师这一行的技巧运用到我自己的作品中。无论你是个作家、导演、演员、数据分析师,甚至是小说家或剧作家,探索剪辑师如何将原始素材最终塑造成一部完整的、情感丰富的电影:创造场景架构、节奏、镜头组合甚至是对白写作,都是很有价值的一课。无论你的专业是什么,鲍比·奥斯廷的书为任何一个毕生致力于电影创作的人提供了极佳的学习资源。
——查徳·吉尔维克,电视编剧、制片人,著有《小银幕》、《大电影:作家涉足电视行业的导航》
奥斯廷使用经典影片的剧本和镜头画面截图,将我们带入剪辑的世界——将你想要知道的有关剪辑过程的所有内幕都呈现出来。对于电影人和电影粉丝来说都是一本绝佳的书。
——马修·特里,电影导演、编剧、www.hollywoodlitsales.com专栏作家
鲍比·奥斯廷的新书揭示了剪辑这门神奇艺术的秘密。它用清晰的图文展示了剪辑师魔法般的手艺。这是承接她上一本剪辑著作的佳作。
——雷·宗恩,3D电影制作人、《剪辑师协会杂志》专栏作家
刀与星辰 豆瓣
8.5 (60 个评分) 作者: 徐皓峰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2 - 6
本书精选自徐皓峰近年来的影评文章,从颇受瞩目的大制作《卧虎藏龙》、《赤壁》、《十面埋伏》,到独具风格的《放·逐》、《春夏秋冬又一春》,作者由自己的美学体系、文化观念恣意放笔,文风犀利,观点独到,态度直率,尽显其趣味所在,与他的电影、小说创作浑然一体,自诩为“认输的影评”。
张艺谋的作业 豆瓣
8.0 (10 个评分) 作者: 张艺谋 / 方希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 1
《张艺谋的作业》是张艺谋的第一部图书作品,记录了张艺谋的影像记忆。他在陕西省咸阳市国棉八厂前纺车间做辅助工时,开始自学摄影,后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上学,摄影变成了他的专业,直至当上电影导演,包括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他向世界表达、和世界沟通的方式,要么是照片,要么是电影,要么是演出,都脱离不了影像。他的成长、痛苦和狂喜,都跟影像有关。
他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张艺谋的作业》记录了“俗不可耐”的梦想、不可思议的偶然、难以言说的命运、不加掩饰的坦言。这是一份影像工作者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