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影
开发故事创意(第2版) 豆瓣
Developing Story Ideas,2e
作者: [美]迈克尔·拉毕格(Michael Rabiger) 译者: 胡晓钰 / 毕侃明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6 - 6
关注影视项目的前期创意工作
全方位挖掘适合虚构类与非虚构类作品的创作法
每个人都有动人的故事可讲
...................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有动人的故事可讲
人物干瘪,情节老套,桥段烂俗?
全世界都在渐渐丢失人类天性中讲故事的能力
学校教育将我们五花大绑,封堵所有不切实际的念头
如何逃出创意枯井?如何重拾“人味儿”?
不妨跟随本书的指引
剖析自我,切换视角,接通灵感之源
制作CLOSAT游戏卡片,给理智与情感洗牌
这里有50多招训练题、20多篇攻略示例
助你武装头脑、释放手脚,逃离思维枷锁!
畅销全球的影视教材作者迈克尔·拉毕格谈故事的创意开发,继《导演创作完全手册》《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之后的第三本经典教程!
☆工具栏——提供对多个戏剧工具、专业术语清晰、形象化描述
☆审自我——教你回顾、评估自身经历,用其建立核心艺术身份
☆建方法——“CLOSAT”卡片游戏,归纳出有吸引力的故事元素
☆重练习——50余个创新习题,迅速掌握不同篇幅、题材与类型
☆举案例——20余个写作示例,附带对故事戏剧性的评论和分析
☆讲合作——适合团队交流、合作、展示、分享与实践的学习法
☆广泛性——适用于影视戏剧、小说、新闻广播等的创意写作课
...................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关注影视项目的前期工作——故事创意,训练编剧挖掘艺术个性,切实有效地从自身经历和体悟出发进行创作。作者提出“CLOSAT”训练法,根据不同的故事类型细致地帮助编剧建立创意开发体系,如取材童年故事、家庭 故事、神话传说与民间故事、梦、短篇小说或新闻事件等,对创作纪录片、故 事短片、剧情长片等虚构与非虚构类作品同样适用。书中设置了大量习题、示例、创作讨论并附有延展阅读书单,可操作性极强。无论编剧还是其他文创产业工作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
内心的寂静 豆瓣
Le silence intérieur d'une victime consentante
8.5 (8 个评分) 作者: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 摄影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译者: 张晓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3 - 5
本书首次出版,重现了在巴黎举办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基金会的展览。97幅人像作品贯穿了卡蒂埃-布列松摄影生涯中的70年,书中不仅收录了卡蒂埃-布列松一生的经典之作,同时还有大量从未公开出版过的珍贵名人影像:埃兹拉·庞德、安德烈·布勒东、马丁·路德·金、马塞尔·杜尚、塞缪尔·贝克特、杜鲁门·卡波特、苏珊·桑塔格、卡尔·荣格、威廉·福克纳、玛丽莲·梦露以及亨利·马蒂斯等。
书中的97幅照片每一幅都充分体现了卡蒂埃-布列松在拍摄瞬间试图表达的想法: “我在寻找一种内心的寂静,我试图去展示人物的个性而非外在。” 他的影像再次浮现于此——朴实而平静自然——也正因如此,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决定性瞬间”的美学观念再次在书中得到印证。
The Polaroid Book 豆瓣
作者: Barbara Hitchcock / Steve Crist Taschen 2005 - 2
Defining moments In existence for over 50 years, the Polaroid Corporation's photography collection is the greatest collection of Polaroid images in the world. Begun by Polaroid founder Edwin Land and photographer Ansel Adams, the collection now includes Images by hundreds of photographers throughout the world and contains important pieces by artists such as David Hockney, Helmut Newton, Jeanloup Sieff, and Robert Rauschenberg. The Polaroid Book, a survey of this remarkable collection, pays tribute to a medium that defies the digital age and remains a favorite among artists for its quirky look and instantly gratifying, one-of-kind images.; over 400 works from the Polaroid Collection; essay by Polaroid's Barbara Hitchcock illuminating the beginnings and history of the collection; technical reference section featuring the various types of Polaroid cameras
如何写影评 豆瓣
A short guide to writing about film,8e
7.5 (20 个评分) 作者: [美] 蒂莫西·科里根(Timothy J. Corrigan) 译者: 陆绍阳 / 宋美凤 后浪丨北京联合出版社 2018 - 7
美国最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
有章可循的初阶指南 路数纯正的深造秘籍
【编辑推荐】
《如何写影评》是美国非常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也是非常专业的路数纯正、实操方便的写作指南,而专业性恰恰是目前国内影评非常稀有的特质。本书有方法、有范文,方便自学。本书自2009年由后浪出版公司引入第6版中文版以来,在我国也一直十分畅销。此次插图修订第8版,新增了如下亮点。
◎最新电影实例和图解 早期电影的沧海遗珠
◎增订的延伸阅读清单 最新修订的章末练习
◎关注动画与3D技术 修订互联网研究资源
◎扩充讨论电影的叙事 关注声音和剧本改编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最畅销的影评写作指导。不论是简短的电影评论、课堂上的电影报告,还是长篇大论的研究论文,都可以从本书中找 到起步和深入的诀窍。作者不断的更新修订则确保全书既紧盯世界电影的最新科技、美学形态,又不忘对电影历史观照拾遗。
书中除了介绍类型、作者论、意识形态、形式主义等电影批评方法,提供主要的观察角度和专业术语外,还细致入微地为读者提供翔实的写作技巧:从写观影笔记、搜集资料、开头、下结论、找论据、遣词造句、修改润色等细节,到如何开掘电影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等等。每一步骤均提供典型正反例文作为参考,可操作性极强。增订的研究材料、网站索引、延伸阅读则提供了便捷的查阅方向。无论对于初学者还是影评人,都是一本有章可循、平实质朴的写作工具书。
【推荐语】
本书的写作所体现出的专业素质不容忽视。这种素质就是一个专业影评人应该具有的全面、丰富、准确的电影知识以及相应水平的史论修养。谁敢说这不是对国产影评最醒目的启示呢?
——李迅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怎样让自己的文字被别人认同,让看这些文字的读者相信你的观点和论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否写好影评与一个人的艺术感觉、电影知识积累和文字表达能力三个方面有关。
——陆绍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映画术 豆瓣
映画術 その演出はなぜ心をつかむのか
8.0 (13 个评分) 作者: [日] 盐田明彦 译者: 伯劳 / 伍楚 后浪丨贵州人民出版社 2020 - 2
「日本电影学院」金牌大师课
《电影旬报》年度十佳电影书
作品当选2019年旬报十佳的现役导演
带你重新认识电影
打通经脉的观影功法秘籍
趣味横生的脑内冒险之旅
长居日本亚马逊电影类畅销书榜
名场面拉片×电影史漫游×作者论辣评×东西方观照
点亮宫崎葵、苍井优、小松菜奈早期演艺路的导演,
解答什么是天生电影脸?
「电影导演这一行可真是造孽的营生啊!(笑)」
📖 编辑推荐
电影中人物的动线,竟能概括过往人生、预示命运走向?
《惊魂记》的精髓,在于希区柯克找到了命中注定的那张脸?
小津安二郎为什么要让演员显得面无表情?
日本剑戟片和香港动作片如何制造杀气?
喜剧明星寅次郎的表演,其实是一种“歌唱”?
…… ……
让学生选课挤破头的“日本电影学院”头号热门老师盐田明彦
“以表演和导演的相遇为出发点,对电影进行再考察”
精选名场面拉片讲解,以奇妙独到的思路打通感官,抵达更高的美学境界
颠覆你的电影认知,增加观片乐趣,提升创作功力
◎看脸有门道
日本导演盐田明彦,是“立教一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曾多次入选《电影旬报》年度十佳,职业生涯中曾挖掘、合作过宫崎葵、苍井优、柴崎幸、竹内结子、小松菜奈等诸多女星,她们在盐田的电影中都发挥出了别样的魅力。这样一位挑脸、拍脸眼光极准的导演有着怎样的“看脸”说?作者漫游影史细数“颜控”大师,亦结合自身创作经验进行论述,从希区柯克对脸的物化迷恋,到布莱松的视线调度,再到小津安二郎让脸抽离表情……电影以演员的面部作为舞台,挑选、塑造一张有故事的脸,正是在大银幕上吸引观众目光的强有力手段。
◎动作藏奥妙
盐田明彦认为,所谓电影,就是发现和组合动作,并创造出一个整体的事件;所谓镜头,则是对被拍摄对象及其动作的一种发现。动线设计和动作安排,可谓一个导演在制作电影时所涉及的根本性工作。影史上的名导演们往往在其中暗藏玄机——沟口健二、成濑巳喜男仅用动线就预示了角色的命运?日本剑戟片和香港动作片如何编排动作来酝酿杀气?盐田和程小东合作动作片《多罗罗》时偷学到了什么技巧?……本书将为你一一道来。
◎辣评名导演
杜琪峰——即便是拍低预算的枪战,也要凭借创意取胜,让香港黑色电影复活
程小东——“在拍摄前什么也没想”,这就是他的诀窍
小津安二郎——消灭表情就能树立“场”
沟口健二、特吕弗、卡萨维茨——刻画“昏厥女性”的世界三大导演
希区柯克——被“拍摄脸本身”的这份毛骨悚然所吸引
布莱松——视线才是主角,演员们几乎被刻画成了拥有视线的机械人偶
弗里茨·朗——不断重复的主题是,以“正义”为挡箭牌,化身愚民的人们是何等的恐怖
* * *
盐田明彦抓住人心の金句赏
「电影导演这一行可真是造孽的营生啊!(笑)」
「对电影演员来说,头号重要的事,就是你本人得有趣。」
「“表演”这一工作,极其考验一个人的智力。」
「电影抓住人心的奥秘,在于电影导演的想象力和演员的存在感这两者间决定性的相遇。」
「动线,简单说来就是“让人物如何运动”这件事。我认为,仅仅是知道“动线”这个概念,独立电影的水平就能提升三倍(笑)。」
「一位美丽女演员那被战场化了的面孔,和投入巨额制作费完成的壮观的战斗场面是同等级的,甚至是更高一级的戏剧化的瞬间,会牢牢抓住观众的内心。」
「“电影里面是脸在发生战争”。演员的脸就是一座巴尔干半岛的火药库,总是呈现着一种对抗,哪怕面无表情也是在对抗着。」
「布莱松明明一脸严肃地说着什么“商业演员的表演和真实相距甚远”,然而每次他电影里的女主人公,总是有着让人觉得脱离现实的美貌。」
「在把人脸当作物品看待这件事当中,隐隐包含着某种不祥之气。当人脸被展露出来时,没有把脸作为拥有表情的“和他人沟通的装置”来发挥它的功能,而是超越了这一点,只把脸作为脸本身来看待,这是何等的恐怖……」
「胡金铨导演是早期将纵向动作带入香港电影界的人物,他被称为“香港的黑泽明”。李小龙无法舍弃对高处的向往,他被香港电影中独特的那种“向上,再向上”的咒语束缚住了。成龙则试图运用“从更高的地方落下”这一反向思维而超越李小龙。」
📖 媒体推荐
令人豁然开朗、改变你观影方式的一本书。
——《朝日新闻》
影人必读的名著。
——《电影旬报》
这本书,从大银幕上演员们的具体动作、表情和道白中,读取“导演”的效果和意图,是一本难能可贵的电影评论著作。作者不愧是一位实际创作者,所拥有的视角的确不同!
——宇多丸,RHYMESTER宇多丸的weekend shuffle推荐图书
将被视为名作的电影进行一帧帧的比较,仔细考察导演的意图、演员的表情和视线……特别是把一个场景分解,选出十几张图片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分析其调度思路的时候,让人觉得是只有现役导演才有的眼光。
——日本亚马逊读者
作为电影讲义书,只能选用静帧图片来示例说明。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限制,我才觉得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凝聚在其中。那是一幕一幕的震撼力。我变得更想看电影了。
——日本亚马逊读者
📖 内容简介
令观众着迷的人物如何从外在塑造?
名导演与演员打交道有何独门高招?
如何深度欣赏一部电影的调度设计?
…… ……
北京电影学院有门超人气的王牌课程,多年来一座难求,课堂笔记在影迷中广为传播,那就是徐浩峰老师的视听语言课。在日本的映画美学校(即东京电影学院),盐田明彦开设的“电影表现论之表演和导演”也是这般火爆的课程,他试图解答如上问题,授课讲义整理汇编后即为《映画术》。
盐田老师精选了欧美中日多部经典影片的华彩段落,截取名作名场面的静帧画面,用类似拉片的方式,从演员的脸、视线和表情、动线和动作安排等方面进行评述,读取导演的调度意图,破解场景背后人物关系、情感逻辑的“暗码”,将导演和演员之间互相依赖、彼此成就的关系一一道来,进而揭开影史杰作抓住人心的奥妙所在。
充满魔力和趣味的映画术在此展开,相信本书将刷新你对电影的认知,增加观赏电影的乐趣,对创作亦会大有启发。
这世上的偶然 豆瓣
なぜ僕はドキュメンタリーを撮るのか
8.1 (16 个评分) 作者: [日] 想田和弘 译者: 尹芷汐 后浪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9 - 8
金棕榈导演是枝裕和、奉俊昊柔情推荐
凭生活流影像揽获多个国际电影节大奖
东大宗教学毕业、纽约深造
抛下NHK铁饭碗的纪录片诗人
细腻赤诚的创作物语
捕捉偶然、留住时间
用“观察”抵抗按部就班的凡庸日常
「对自己所做的事有所知觉
这本身就能改变我们的态度和视野」
📖 编辑 推荐
想田和弘,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纪录片导演,“观察电影”的提倡和践行者,以极简的自然主义表现方式切入日本社会的重要公共议题,凭生活流影像揽获多个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大奖,被称为纪录片大师小川绅介接班人,有“日本怀斯曼”之誉。
从一名东大宗教学专业的高材生,到去纽约学电影,给NHK做了八年“定制”纪录片,最后选择了以较为极端的“一个人的剧组”方式独立创作,去拍摄具有作者色彩、“不接受投资”的纪录片,想田和弘的创作轨迹十分有趣,也有人称他是“纪录片界的是枝裕和”。他们确实是多年好友,更有着志同道合的影像观念和生活哲学。是枝裕和在伦理的拷问前止步,将前期纪录片生涯的所思所悟转至故事片中,而后享誉世界;想田和弘怀着对社会同样的关怀、发问,踏入纪录片领域,“代替”是枝裕和过着他的B面创作人生。两人交叉并行,在纪录与虚构的边界并肩探索。
本书中,想田和弘回顾创作生涯,用温柔赤诚又不失力度的文字记录他独一无二的奇遇人生。
◎“随便做做”就斩获国际大奖?
东大宗教学毕业、纽约深造,抛下NHK铁饭碗的纪录片诗人想田和弘,出道以来就凭生活流作品屡次斩获国际电影节大奖,他的独门诀窍竟是不做计划、随心观察?
《选举》(2007)——大学同学街头摆摊竞选无人问津
获皮博迪奖(美国广播电视文化成就奖)
《精神》(2008)——全球自杀率第1的社会里一间精神科诊疗所的故事
获釜山国际电影节、迪拜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和平》(2010)——退休老人投喂流浪猫与独居老人的日常
获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观众奖、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港町》(2018)——偏僻小渔港,老人与海与流浪猫
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提名香港国际电影节火鸟大奖
◎一个人的剧组,“碰运气”的影像?
采访、摄影、录音、剪辑……一人包揽、灵活机动,漫漫创作路,虐并快乐着。一边观察眼前的事实,一边独自漫无目的地拍摄,摆脱约定俗成的安全手法,踏上无法预见未来的“冒险”,不期而遇的时空巧合亦纷至沓来。
◎纪录片创作者,是恶人?还是正义的伙伴?
摄影机是类似凶器的暴力装置?导演是给被拍摄对象带来伤痕的加害者?面对影像伦理的拷问,是枝裕和转投故事片来规避不安不忍,而想田和弘如何迈过这道坎,继续在纪录片领域“汲取人心柔软部分”呢?
◎纪录片中“活生生的人”
跟随想田导演的“镜头”,众多鲜活人物一一呈现: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幸存者“豪杰”外婆,因为一钱五厘的征兵令就上了战场的老兵,腿脚残疾却有少年般笑容的大叔……生活艰难但豁达,想田和弘用影像和文字带给世界触碰心灵的纯然幸福。
📖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想田和弘以创作“观察电影”著称,深度介入了日本社会的诸多公共议题,在国际纪录片界屡获好评。本书从其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的创作过程出发,呈现了前期构思、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及放映参展的流程全貌,通过讲述涌现其间的种种困难挑战、应对经验、巧合机缘和感悟思辨,详细地解析了拍摄“观察电影”的具体方法和创作理念。书中探讨的内容包括: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纪录片的美学与技术发展、电视纪录片的思维陷阱、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独立电影导演的制作费和著作权等重要话题。
想田和弘的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坦率诚挚,强调观察的重要性,又充满人文关怀。他认为纪录片是“捕捉偶然事件的连续性,令作品升华的艺术”,这一观念投射到生活中则为“人生也是由偶然和碰运气组成的”。导演进入电影行业、与妻子相识、获得创作契机和灵感等经历都有着偶然的色彩,可以说对“偶然”的捕捉和珍视正是作者的处世哲学。
📖 名人推荐
在想田和弘的“观察”中,想要去发现的眼睛、想要去聆听的耳朵、想要去等待的态度,都是他自觉的选择。在观察的过程中,通过自觉的选择,发现并呈现偶然事件的某种必然性,便是纪录片中高超的“导演”。
——是枝裕和
想田和弘的《港町》是一部给观众以静谧与感动、美丽到令人屏息的纪录片。小岛很美,大海很美,猫咪也很美。然而更美的还是在那里生活的人们。那平静但又极具冲击力、震撼人心的场面,就那么无比自然地走进了电影之中。这正是属于纪录片的“艺术”。
——奉俊昊
在本书中,想田和弘主要以他的作品《和平》(Peace)为例,讲述这部作品拍摄的来龙去脉、幕后花絮、创作心路等等,同时也谈到了一些纪录片的历史演变、技术革新等问题,同时穿插讲述他的“观察电影”方法体系。对于对纪录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可读性很不错,他的语言平实,而且有很多实例、秘料,看着有趣,也颇有些启发。
——感恩而死,影评人、策展人、日本电影研究者
📖 媒体推荐
想田和弘的《和平》是一部安静的电影,却具有撼动人心的巨大力量。摄影机跟拍人和猫的日常生活……通过拍摄一些平凡无奇的事物,达到了一种崇高的境界。
——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颁奖评语
其他一些纪录片制作者可能有着与想田和弘不相上下的敏锐和智慧,然而很少有人能够优雅迷人地从观察者转变为安抚者,表现出如此真诚的关怀和善意。
——《宽银幕》杂志
废墟的故事 豆瓣
7.8 (1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巫鸿 译者: 肖铁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 10
美术史家巫鸿最新学术专著力作,中文版与英文版同年面世。
废墟主题,纵横捭阖,探讨中国艺术从古代到当代的实践与经验,领域横跨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并与西方艺术参照并观,令人眼界大开。《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传统中国美术中的“废墟”在哪里?在创造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过程中,东西方的废墟观念是如何在历史的对立中得以流布与深化?20世纪以来,当代废墟美学是如何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寻找到自身存在的立足之地?
美术史家巫鸿将中国“废墟”观念及其视觉表现形式的流变放置在考察的中心:丘与墟,碑与枯树,作为废墟替身的拓片,“迹”的种种形式,“如画废墟”的东西流通,“战争废墟”的庆典与见证,《小城之春》的废宅与老城,圆明园旁的前卫诗歌与美术,当代艺术对于都市拆迁废墟的浓烈兴趣……本书在梳理这份涵盖绘画、建筑、摄影、印刷品和电影的材料清单时,“展现出令人敬佩的清晰与准确”(包华石)。
《废墟的故事》不仅对于中国美术与视觉文化是一次富于雄心的思辨,对于全球语境下的艺术研究同样是一项里程碑式的贡献。
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豆瓣
作者: 華特•班雅明 译者: 許綺玲 台灣攝影 1998 - 1
我們的藝術發展已頗具型制規模,其類別與用途的制訂時代,和我們今天極為不同,而過去的制訂者對事物所能發揮的作用力比起我們今天能作的實在微不足道。我們掌握的媒介有著驚人的成長,其適應性、準確性,與激發的意念、習慣,都在向我們保證不久的將來在「美」的古老工業裡會產生徹底的改變。一切藝術都有物理的部份,但已不能再如往昔一般來看待處理,也不可能不受到現代權力與知識運作的影響。二十年來,不論是材料、空間或時間都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語。我們應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會使一切藝術技術改頭換面,從而推動發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變藝術本身的觀念。
明室 豆瓣
La chambre claire
9.5 (11 个评分) 作者: Roland Barthes / (羅蘭。巴特) 译者: 許綺玲 台灣攝影工作室 1995 - 1
投影描繪器(Camera Lucida)原為一種用於制圖的光學儀器。將要繪畫的事物投影到紙上,以便制圖者作精確繪製。
1611年,開普勒(Kepler)於其著作《折射光學(Dioptrice)》中清楚描述過。1806年由英國科學家威廉。海德。沃勒斯頓(William Hyde Wollaston)申請了專利,創名〝camera lucida〞,意在與拉丁文的〝camera obscura〞(暗箱)相對。拉丁文〝camera〞本義指「穹頂」,引伸為「空間」、「房間」的意思。"obscura"指「暗」,"lucida"即為「亮」。
法文中,對應拉丁文〝camera〞的,是"chambre",仍保有「房間」、「室」等初義;而英文中的"camera",指攝像機。巴特取"La chambre claire"為書名,一語多義。
故中文名稱譯為《明室》。
(上段參照︰http://blog.donews.com/changyuanhuashi/archive/2008/02.aspx)
本書與蘇珊。宋妲(Susan Sontag)的《論攝影》(英文名 "On Photography")均為早期有關攝影的理論與評論的重要著作。作者從自身感受出發,探討攝影的本質。
以為為誠品網路書店所截之簡介︰
"這是巴特生前最後一本書,《明室》之前,他遭遇喪母之痛,《明室》之後,隔年春天他車禍身亡,因此有評者認為此書中,寫作已成為一種服喪儀式,憂鬱無所不在地浸入書寫,吾人見巴特論攝影:攝影,沒有未來(這正是它的惆悵,它的憂鬱)。攝影,源生自悲愴。因此,《明室》不只是巴特細膩哲學語言下的「看圖說話」戲耍,更甚者,作為一個觀看的主體,他凝視每一張傷口,以胡塞爾及學生沙特的現象學方法語言,依照「存而不論」的三種意義:剝落、縮小研究範圍、還原。我們甚至可以說,巴特並非討論攝影(他自言將令專業攝影者失望不已),而是使得討論攝影的方式成為可能。
巴特選擇《明室》作為書名,一是借詞強調攝影「毫無深度,過去曾在事物的明顯事實,此即攝影可怕之處。」二來則是故意顛倒一般之見,不以暗箱為名,提出似是而非的真理,這便是《明室》,純淨而深沈的攝影札記。"
http://www.eslitebooks.com/Program/Object/BookCN.aspx?PageNo=&PROD_ID=2611098037007
The Photographer's Ey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John Szarkowski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2007 - 3
The Photographer's Eye by John Szarkowski is a twentieth-century classic--an indispensable introduction to the visual language of photography. Based on a landmark exhibition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1964, and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1966, the book has long been out of print. It is now available again to a new generation of photographers and lovers of photography in this duotone printing that closely follows the original. Szarkowski's compact text eloquently complements skillfully selected and sequenced groupings of 172 photographs drawn from the entire history and range of the medium. Celebrated works by such masters as Cartier-Bresson, Evans, Steichen, Strand, and Weston are juxtaposed with vernacular documents and even amateur snapshots to analyze the fundament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at all photographers have faced. Szarkowski, the legendary curator who worked at the Museum from 1962 to 1991, has published many influential books. But none more radically and succinctly demonstrates why--a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put it in 1990--"whether Americans know it or not," his thinking about photography "has become our thinking about photography."
美国摄影图片制作工艺专业教程 豆瓣
作者: (美)克里斯多佛·詹姆士 译者: 陆加佳 2006 - 6
“克里斯多佛·詹姆士(Christopher James)把手工涂抹和古典摄影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本书必将成为古典摄影工艺方面全新的标准教科书。”
——迪克·沙利文(Dick Sullivan),Bostick & Sullivan公司的创始人兼共有人

“这是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指南,它明确了历史上的各种工艺技法,古典摄影技术目前所处的状况,以及非银盐摄影未来的发展方向。作者不仅细致地解释和探讨了经典的摄影技术和材料,还针对当前喷墨印刷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创造性地对现有的工艺进行了推广和改造。”
——朱迪·西格尔(Judy Seigel),《后工厂摄影杂志》的创始人兼编辑
大画幅摄影的奥秘 豆瓣
作者: 蒋载荣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4 - 3
来自于台湾地区的蒋载荣教授,早年在台湾地区发行过数本黑白摄影专著,颇受影友的好评。《大画幅摄影的奥秘》一书是他的最新力作,并第一次直接授权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简体中文版。由于大画幅相机属于技术相机,虽然操作性极佳,画质也远比数码单反优异,但是如何正确操作使用,往往莫衷一是。作为美国风光摄影大师安塞尔·亚当斯嫡系弟子,蒋载荣使用大画幅照相机的经验接近30年,对于大画幅摄影感悟颇深,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大画幅摄影的奥秘》内容包括:大画幅相机分类、镜头与成像、前后板制动操作、焦平面与景深控制、“沙姆定律”与“枢纽律”曝光表尺制作、彩色底片的冲洗,等等。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大量精彩的大画幅彩色和黑白摄影示范案例。全书图片近400张,值得影友钻研学习与珍视收藏。
编剧有章法 豆瓣
Writing Screenplays That Sell
作者: [美] 迈克尔·豪格 译者: 吴筱 后浪丨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7 - 11
威尔·史密斯御用剧本顾问经典之作
职业编剧必读的写作技巧和职业忠告
解密好莱坞大片剧本成功之道
...................
※编辑推荐※
好编剧要能抓得住观众,也要能抓得住买家。
在《编剧有章法》中,迈克尔·豪格不仅要告诉你什么是好剧本,还会为你解析如何创作、包装出一部好剧本。这位阅尽大片的剧本顾问将创作分解为一系列规范化的步骤,助你提升自己的思考方法,领悟那些经典的原则,规避职业生涯的陷阱……让创作有章可循!
◎ 威尔·史密斯御用剧本顾问经典著作,与时俱进,多次再版。
◎ 作者集合三十年好莱坞经验,分析观众需求,解密审读人心理。
◎ 全书甄选百部二十一世纪票房大片,发掘好剧本的共同特质。
◎ 图表绘制法全方位解析《怪物史瑞克》《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阿凡达》结构原理。
◎ 书中专辟一章,讨论不遵从传统模式的成功剧本。
◎ 不仅教会你写出好剧本,还教会你介绍销售好剧本的原则。
◎ 每章附精华课后小结,助新手形成良好习惯,供老手提高工作效率。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指导编剧从开发故事概念到完成剧本版权交易的分步指南。本书将剧本创作的过程分解为一系列成熟的步骤和阶段。作者迈克尔·豪格结合自己作为剧本顾问的多年经验,提供了多种酝酿创意、克服写作瓶颈的技巧。同时,豪格用图表的形式分析了数十部好莱坞经典片例,手把手地教读者遵循、运用卖座剧本中蕴含的经典原则。豪格还准备了一系列在推销剧本与出售版权的过程中必须关注的要点,供有志开启自己职业生涯的年轻编剧们参考。本书为所有对剧本写作有兴趣的读者推开了一扇大门 :好剧本其实是有标准的,你不仅有机会知道那些标准是什么,还能够参照这些标准,完成一部广受买家欢迎的剧本!
...................
※名人推荐※
找到故事每一秒的本质 , 没人能比迈克尔·豪格做得更好。
——威尔·史密斯,演员
迈克尔·豪格的做法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很稀有。他帮你把创意变得更好。
——克里斯托弗·墨菲,《功夫梦》《逝者之证》编剧
在一个“剧本医生”遍地走的领域里,迈克尔·豪格仍旧是最稳当、最明智的选择。当我要打电话寻求帮助时,我总会打给他。
——沙恩·布莱克,《致命武器》系列、《终极尖兵》《特工狂花》编剧,《小贼、美女和妙探》导演兼编剧
如果你是认真地想要当编剧,那从读这本书开始。
——罗伯特·马克·卡门,《玩命快递》系列、《功夫梦》编剧
终于有本书,我可以推荐给那些让我给建议的人了。
——吉姆·科法,《紧急盯梢令》《尖峰时刻》《国家宝藏》编剧
通透、明晰、面面俱到地从概念一直写到了销售。《编剧有章法》是每位编剧都必备、必读、必再读、必研读、必吸收、必研究的书。
——琳达·西格,《编剧“点金术”》《创造难忘的人物》作者
《编剧有章法》里满满都是能帮助作家们的技巧与洞见。无论他们在哪个阶段。
——约翰·特鲁比,《故事写作大师班》作者
这本书是打开好莱坞“成功之门”最宝贵的钥匙!迈克尔·豪格的书既有趣,又有信息量,还有广泛的教育意义。
——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电影编剧创作指南》《电影剧作问题攻略》作者
這就是當代攝影 豆瓣
作者: 夏洛蒂.柯頓(Charlotte Cotton) 译者: 張世倫 大家 2015 - 3
(修訂版增修40頁,包含〈序言〉及第8章〈物質與材質〉)
244幅代表性影像、227位最重要的當代攝影家
一次大戰後,匈牙利藝術家納吉(Laszlo Moholy-Nagy)曾預言:「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但他那時卻無法預見,幾十年後數位相機將如何席捲全球,更無法預見,80年代之後的攝影創作,將掀起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
影像的語言不斷推新,攝影的疆界不斷拓寬,攝影家集體推動的當代攝影像一具越滾越大的巨輪,悍然挖掘我們的集體意識、個人心靈。冷冰冰的肖像、亦真亦假的場景、直率到難以直視的裸照、如同業餘攝影的拙劣照片、吃剩的食物、吵架的家人……這些影像都堂堂出現在攝影集、美術館中,引起熱烈討論。我們或懾服於攝影家無懈可擊的美學手法,但也常對著某些影像大惑不解,懷疑這些照片的價值。當攝影變得越來越難定義時,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似乎沒有規則可循的當代攝影?
在這本令全球注目的攝影書中,策展人夏洛蒂.柯頓從攝影的動機與理念出發,將攝影分為八大類,精闢的見解讓當代攝影的發展脈絡變得無比清晰。在「親密生活」中,看起來像是以傻瓜相機拍出的真誠照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密友的關係。「編導式攝影」展現攝影家驚人的場面調度,將一則則都市寓言濃縮在一幅影像上。「冷面美學」力求超越人類肉眼的侷限,展現恢宏的史詩格局。「紀實攝影」已走出媒體,在藝術界找到新的表現舞台。攝影集與傳統底片沖印的文藝復興、網路的力量,更一再為攝影注入新生命……
當代攝影家展現驚人的創作能量,但這件事的意義,卻不是建造出一座座供人膜拜的藝術神殿。攝影的可貴,除了美學價值,還有內容意義。攝影家以他們的視角和手法,刻畫出生活中各種統馭著我們的無形力量,那是我們和身邊人事物的情感羈絆,是我們難以破除的恐懼和偏見,是社會、政治力量龐大的手……這些力量交織成密密麻麻的網,無時無刻牽動著我們,而我們卻難以看清。攝影家的意圖,無非就是把這些無形的網化為影像,讓我們以肉眼目擊。於是,當我們隨著作者的敘述,看清每張照片的意義和手法時,也等於換上攝影家的眼睛,對自己的生命,對身邊的一切,有了全新的洞察。
摄影的精神 豆瓣
作者: [英] 格里·巴杰 译者: 朱攸若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1 - 1
20世纪20年代,拉兹洛·莫霍利-纳吉曾说,“不懂得摄影的人,便是将来的文盲”。从最初摄影快照的出现,到如今正在开展的大规模的摄影革命,正好说明上面这句话惊人的预见性。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影响力正日益扩大。格里·巴杰编著的《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一书正是为配合有关摄影的首部重要的系列电视片而撰写的,试图通过摄影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影像,来探索这一艺术与科学性兼具的视觉表现形式的本质特征。《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共分六章,分别将摄影的发展过程纳入社会大背景之中,核心部分力图探索怎样的摄影作品,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伟大的艺术杰作。本书各章提供20幅左右精心挑选的图片,配以文字解说,同时更在主线索中阐明本书涉及的有关问题,诸如:我们是否能够“相信”摄影所展示给我们的一切?为什么一幅摄影作品所展示的,比题材的全部内容还要丰富?摄影师是如何处理历史事件的?摄影为什么是一种悲怆的艺术?等等。 格里·巴杰批判的视角和敏锐的美学意识,使本书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对于每一个想对21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的摄影有更多了解的人来说,本书是一部必读之作。
William Eggleston's Guide 豆瓣
作者: John Szarkowski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2002 - 10
"William Eggleston's Guide" was the first one-man show of color photographs ever presented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and the Museum's first publication of color photography. The reception was divided and passionate. The book and show unabashedly forced the art world to deal with color photography, a medium scarcely taken seriously at the time, and with the vernacular content of a body of photographs that could have been but definitely weren't some average American's Instamatic pictures from the family album. These photographs heralded a new mastery of the use of color as an integral element of photographic composition. Bound in a textured cover inset with a photograph of a tricycle and stamped with yearbook-style gold lettering, the "Guide" contained 48 images edited down from 375 shot between 1969 and 1971 and displayed a deceptively casual, actually super-refined look at the surrounding world. Here are people, landscapes, and odd little moments in and around Eggleston's hometown of Memphis--an anonymous woman in a loudly patterned dress and cat's eye glasses sitting, left leg slightly raised, on an equally loud outdoor sofa; a coal-fired barbecue shooting up flames, framed by a shiny silver tricycle, the curves of a gleaming black car fender, and someone's torso; a tiny, gray-haired lady in a faded, flowered housecoat, standing expectant, and dwarfed in the huge dark doorway of a mint-green room whose only visible furniture is a shaded lamp on an end table. For this edition of "William Eggleston's Guid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has made new color separations from the original 35 mm slides, producing a facsimile edition in which the color will be freshly responsive tothe photographer's intentions.
编剧:步步为营 豆瓣
Screenwriting:Step by Step
7.8 (9 个评分) 作者: [美] 温迪·简·汉森 译者: 郝哲 / 柳青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0
虽然编剧生涯如同掷骰子一般不可预知,但这本书至少会告诉你游戏规则是什么。
本书是一本实用的编剧入门教材,系统地向编剧初学者和电影爱好者介绍如何完成一部规范的商业电影剧本。作者根据其多年的编剧从业、教学经历,以及对上千个好莱坞电影剧本的研读经验中,提炼出一套规范、高效并行之有效的编剧学习方法,让初学者在写作过程中有章可循,步步为营。本书提供了创作出色剧本的十二个步骤,从“初级六步”:剧本的标准格式、如何塑造人物、提炼剧本主旨、设计戏剧性动作、建立剧本结构、修改剧本;一直到“高级六步”:第二幕写作、建构人物弧、设置次要情节、运用潜文本、如何写结局等。其内容涵盖了剧本写作的方方面面,从而让编剧新手少走弯路,在保证避免低级错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才华。
对国内读者而言,本书阐明了一个符合电影工业标准的电影剧本应应具备哪些要素,而作者对如何提高这方面的素质提供了她的意见——对于编剧初学者和编剧从业者来说,这无疑是值得借鉴的。在读本书时,你会发现其中所列举的一些常见的剧作误区,在国内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是编剧新手还是职业编剧,这本小书总会对你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