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摄影
电影镜头设计 豆瓣
8.0 (14 个评分) 作者: [美] 史蒂文·卡茨 译者: 井迎兆 / 王旭锋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0 - 4
本书图文并茂地阐述了如何将拍摄前的构思以镜头为单位转化为可见的影像,诸如故事板制作、镜头的时空要素、镜头调度的原则、画面的构图、转场、叙事策略等。作者提出传统的制作流程,同时更鼓励合适的实验性手段。此外,此外,本书也撷取了美国电影自默片以来,历经有声片及好莱坞片厂制度的黄金时代,直到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独立制片风潮期间所累积的创作经验。
作者为中文版首次修订原书,更新了有关镜头设计的最新技术与工具,并特别为国内读者提供了大量亲自在中国拍摄的案例。
电影艺术 : 形式与风格(插图修订第8版) 豆瓣
Film Art : An Introduction
8.2 (11 个评分) 作者: [美]大卫·波德维尔(David Bordwell) / 克里斯汀·汤普森(Kristin Thompson) 译者: 曾伟祯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2015 - 7
三十年来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电影教程全新修订版
奥斯卡最佳导演李安亲自推荐
上千张原始底片的放大照片
几十部电影的全景式分析
百来位重要影人的经验箴言
海量文献及深入研究建议
【编辑推荐】
★ 世界上最为广泛阅读的电影学概论教程 波德维尔夫妇堪称美国,乃至国际电影学领域最多产、最伟大的教科书编撰者,他们的作品电影学界几乎无人不曾读过。
★ 完美的实用性,超强的适用性 本书最初是为学电影的本科生而编撰,但也是影视相关专业研究生的必读作品。与此同时,它还是影视传媒工作者和纯粹热爱电影的非专业读者奉为至爱的经典宝书。
★ 上千幅底片放大格图片,全景式的电影分析 与一般电影书不同,本书没有采用剧照,而是罗列了1061幅珍贵的原始胶片放大格照片,并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全景式的逐格分析。可以说是跳出观影的直观经验,手把手的教会读者一套分析电影的技能。
★ 形式与风格的交相辉映,还电影以完整的艺术整体性 本书没有孤立的考察电影的方方面面,而是将电影视为一门完整的艺术,技术、意念、风格、人物等在其中各司其职,作者所要揭示的便是这些元素之间的整体协调运作。
★ 从传统好莱坞叙事电影到亚洲电影,从电影类型到电影运动,有关电影的一切了然于胸 作者不仅以大量的举例和分析列举了诸多电影类型,而且将电影放到历史的情景脉络中,考察历史上重要的电影运动,从而在历史中解释电影风格的演变。而2007年3月,大卫·波德维尔曾以其对亚洲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的持续关注而荣膺“亚洲电影学术研究大奖”。
【内容简介】
《电影艺术》第1版面世于1979年,此后历经七次修订,早已成为电影学领域公认的标尺性著作。本书内容宏广,从对电影制作的技术性解说、对构成电影各元素的系统化评介,到电影分析方法的示范、电影史的梗概提要,无不做到深入浅出、思虑缜密而观点周全。
作者以一个非常系统性的方式进行电影“形式”与“风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时佐以巨细靡遗的影片举例,详细分析电影的元素,说明电影的形式系统(叙事性与非叙事性)及风格系统(摄影、剪辑、场面调度与声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这样能帮助读者在了解一部电影时,不再是以过往观影经验所累积的惯性直觉方式,去感受影片技术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将电影看做如同诗歌、建筑、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一般,是一个创作者在凝粹创作意念之后,执行到影片胶卷上的完整呈现。
【推荐语】
大卫·波德维尔我是很熟的,他写的书,
去读,没错!
——李安,奥斯卡最佳导演
这本书在美国出版时,对评论界和学术界是个震撼。它摆脱了长久电影理论的僵硬观念,准确的从形式主义出发,深入浅出注释电影的完整观念。它使阅读理论成为乐趣,使学生进入电影领域有所凭藉。
——焦雄屏,著名电影学者,华语世界重要电影人
电影学界几乎无人没读过大卫·波德维尔及其夫人克里斯汀·汤普森的著作,他们那些或历史、或理论的教科书流行于各国的电影课堂。因为格外钟情功能认知探讨,他们的研究方法在文化批评兴盛的时刻受到了简单刻板的贬斥。然而对于影像读解能力不那么敏锐的学人来说,这些形式至上的著作读来却颇有裨益。
本书以形式与风格的专题昭彰,其实是一本系统的电影概论,全书内容涵盖宽泛,从原始的制作到高端的学术皆有描述。作者以意义传达、视听风格、历史传统的不同维度分章断节,对电影的构成素材进行多角度解析,并凭借丰厚的专业素养实例举证,施予细腻而感性的鉴赏。一册在手,有关电影的林林总总了然于胸。
大卫·波德维尔和夫人执教数十年,著述等身,仅两岸三地的汉译本就已有7本,堪称学界劳模。他们雄心勃勃的写作糅容电影工业和电影诗学的不同元素,刨示镜头意义的建构过程,提炼电影评论的基本框架与理念,身体力行地开拓了原初的电影研究。
——杨远婴,北京电影学院教授
很少有电影著述像这本书一样如此简洁明了,却又系统严谨地介绍电影艺术的全部内容,而且自成体系、个性鲜明。作者是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著名学者,深刻明了如何帮助读者建立起关于电影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并且提供一套科学有效、操作性强的电影分析与批评方法,因而,不同层次的读者都可以从本书中受益。
——王宜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基础的知识解决最基本的问题;基本的问题是一切迷惑的根源。《电影艺术》有正本清源的作用,怎不令人惊喜?
——何平,资深导演、编剧和监制,作品有《双旗镇刀客》《不见不散》《大腕》等
这是我个人电影求学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本书。这本书在美国近年来已经成为各影剧学校最热门的教科书,也是一本见解犀利、有观点的电影入门好书……
——周旭微,资深影人
这本书最大的功能是指引了我们如何思考电影。好的影片往往启发观众的思想,好的电影书则可以帮助热爱的人思考电影的种种。
——林良忠,著名摄影师,代表作《饮食男女》《推手》等
虽然全书旨在讨论电影,但是其中的观念却能启发所有从事影像工作(电视、广告、MTV)的朋友,帮助大家更深入的了解影像媒体。
——王玮,广告导演
观看之路 豆瓣
ROAD TO SEEING
作者: [美]丹·温特斯(Dan Winters) 译者: 汪梅子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 - 6
摄影是人类对静止最为深刻的表达方式之一。按下快门,定格画面,将瞬间分享于世人面前。这世界有太多的瞬间,也有太多的精彩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定格、去分享、去珍藏。丹?温特斯便是这群记录者中最愿意深度思考并且付诸行动的人之一,他将静止看作是一生的修行,愿意在纷纷扰扰的变化中停下脚步,细细感悟那些被忽略的精彩瞬间。正因为如此,让丹?温特斯从地方报社的记者开始,一步一步成为炙手可热的广告摄影师,以及顶级媒体、明星和政府高官的御用摄影师。
毅力、洞察力、好奇心以及对人的尊重态度是丹?温特斯一直秉承的专业职业品质,也正是这一信念,让他对人、对事、对某些重要瞬间有了更加敏锐的挖掘力。因此,《观看之路》不仅仅是丹?温特斯职业生涯一路走来的摄影之路,更是他作为摄影师的心路历程。本书探究的是比摄影技术更重要的事,包括:摄影师的思维、审美和视觉语言,摄影的历史与文化等。书中内容有极高的收藏和鉴赏价值,丹?温特斯的宝贵经验,对摄影的理解与哲学,失败与挫折,成功与超越,必将鼓励新一代有追求的摄影师。
本书适合摄影爱好者、摄影师、影像艺术家、收藏家、媒体人员、理论家、批评家阅读,并适用于艺术专业学生和老师的研究与教学用途。
直到長出青苔 豆瓣 Goodreads
苔のむすまで
8.3 (6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杉本博司 译者: 黃亞紀 大家出版社 2010 - 7
「從使用名為『攝影』的裝置以來,我一直想去呈現的東西,就是人類遠古的記憶。那既是個人的記憶,一個文明的記憶,也是人類全體的記憶。」
「藝術是種技術,將肉眼不可見的精神世界化為物質的手段。」
因此,杉本博司這位令全球為之沸騰的日本攝影家,拍攝的照片,極簡如海景,只拍出水和空氣;精細如劇院,將大型劇院中兩小時的活動壓縮在單一構圖中,卻無一不是在呈現攝影家的恢宏視野,以及不斷自我追問的深層思考。當我們望著那冷靜甚至太過簡單的影像,凝視得越久,越被帶入那深藏於影像之中的未知之境。
如今,杉本博司創作背後龐大的智識與感性集結成作品集《直到長出青苔》。杉本博司的文字一如其攝影創作,以生命、時間、歷史為核心,書寫個人對文明興衰的解讀與想像,蘊涵深刻的思考和悲憫。我們閱讀這位「最後的現代主義者」面對人類文明的姿態,也隨之掉入深邃的時空,在混沌的記憶中,開始思考自身的存在。
「杉本博司是我們這個時代最令人尊敬的攝影家之一。他的攝影題材中,藝術、歷史、科學與宗教的學養環環相扣,並完美結合了東方冥思與西方文化意念。過去25年,他以構圖獨特、精緻的黑白系列作品影響了世界各地的人。」
――哈蘇攝影基金會
今日摄影 豆瓣
作者: 马克·德登 (Mark Durden) 译者: 栾志超 / 范静雯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 2015 - 11
《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11个主题,从传统语境中的肖像、街拍、彩色与纪实,到新视阈下的摹仿、景观、自我与建构。回顾过去,关照当下,把握未来。
163位艺术家,从安迪·沃霍尔到格拉德·里希特,从辛迪·舍曼到杰夫·沃尔。梳理艺术与摄影的发展脉络。
英国著名艺术出版社Phaidon出品,Art Today(今日艺术)系列扛鼎之作。欧洲摄影畅销书,英文版出版半年即重印。《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是一部内容丰富,轻松易读的当代影像艺术百科全书。从摄影在波普和观念艺术中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到数码时代它自身所经历的惊人转变,本书概述了1960年至今摄影作为艺术的发展状况。作者马克·德登用清晰透彻的论述,探讨了摄影如何经由那些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手,变为一种备受推崇且应用广泛的创作载体与媒介。这些艺术家们包括:威廉·艾格尔斯顿、托马斯·施特鲁斯、南·戈尔丁、安德烈亚斯·古斯基、乔尔·梅耶罗维茨,辛迪·舍曼……他们星汉灿烂,尽揽本书之中。
《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分为11个主题,其中如街头摄影、肖像摄影、景观摄影和纪实摄影等在摄影史中被一再强调,并对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每一章都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开展,起于20世纪60年代,止于近几年的新作。作者通过架构在各主题之间的知识网络,不但追溯了各类别摄影的非线性发展脉络,还关注了它们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在旁征博引中,展现出一幕幕引人入胜又错综复杂创作情景。
全书内容严谨,结构清晰,将带领读者徜徉于一个个艺术背后的创作故事,使其对每一位摄影师的作品有更为深入的理解。这些摄影师,有的已崭露头角,有的处于事业发展期,还有的则成名已久。同时,本书从更为广阔的语境以及作品在当代艺术史中的地位出发,为读者提供了对今日摄影艺术的概观。
《今日摄影:1960年以来的影像艺术》甄选出500余幅具有重要意义的图片,对超过160位杰出摄影师的作品进行了详尽论述和分析,是一本了解当代影像艺术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怎样阅读照片 豆瓣
8.0 (6 个评分) 作者: [英]伊安·杰弗里 译者: 毛卫东 浙江摄影出版社 2014 - 8
在《怎样阅读照片》一书中,伊安·杰弗里展现了一部摄影的历史,始于19世纪40年代最早的肖像和风景,涵盖了整个现代时期。循着这一路线,他对该领域的重大成就,乃至影响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发展的社会和文化背景展开了讨论。
从多萝西娅·兰格的赤贫移民工人肖像,到欧洲和日本战时的视觉记录,本书尤其着眼于复杂的生活现实,有助于使摄影返归其自身。我们看到摄影师如何用视角、焦点和尺幅进行实验,照片同时记录了富有而大权在握者以及不幸者的生活。从中呈现出来的,是真正捕捉到人类生存状况高峰和低谷的唯一媒介所传达的故事。
《怎样阅读照片》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导读,收录了一百多位重要摄影师的传略,包括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安塞尔·亚当斯、比尔·布兰特、沃克·埃文斯等。传记、历史和技术细节将他们的作品置于更广泛的语境之下,而对重要图片所做的分析,则把每一位艺术家的视野联系起来,为观众提供了发现一幅照片真正内涵的一条路径。
這就是當代攝影 豆瓣
作者: Charlotte Cotton 译者: 張世倫 大家出版 2011 - 7
特色
◎談論當代攝影的重量著作,2004年出版至今熱度不減(中文版譯自2009年最新修訂版)
◎以八大類別剖析每幅影像的意義與攝影家的創作動機,照片的價值不再模糊難辨
一次大戰後,匈牙利藝術家納吉(Laszlo Moholy-Nagy)曾預言:「不了解攝影的人,未來將成為文盲。」但他那時卻無法預見,幾十年後數位相機將如何席捲全球,更無法預見,80年代之後的攝影創作,將掀起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
影像的語言不斷推新,攝影的疆界不斷拓寬,攝影家集體推動的當代攝影像一具越滾越大的巨輪,悍然挖掘我們的共同意識、個人心靈。冷冰冰的肖像、亦真亦假的場景、直率到難以直視的裸照、如同業餘攝影的拙劣照片、吃剩的食物、吵架的家人……這些影像都堂堂出現在攝影集、美術館中,引起熱烈討論。我們或懾服於攝影家無懈可擊的美學手法,但也常對著某些影像大惑不解,懷疑這些照片的價值。當攝影變得越來越難定義時,我們如何看待這些似乎沒有規則可循的當代攝影?
策展人夏洛蒂?柯頓一改傳統分類,改由攝影家的創作動機及理念出發,將攝影分為八大類別,精闢的見解讓當代攝影的發展脈絡變得無比明朗。在「親密生活」中,看起來像是以傻瓜相機拍出的真誠照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密友的關係。「建構式攝影」展現攝影家驚人的場面調度,將一則則都市寓言濃縮在一幅影像上。「冷面美學」力求超越人類肉眼的侷限,展現恢宏的史詩格局。「紀實攝影」已走出媒體,在藝術界找到新的表現舞台。攝影集與傳統底片沖印的文藝復興、網路的力量,更一再為攝影注入新生命……
當代攝影家展現驚人的創作能量,但這件事的意義,卻不是建造出一座座供人膜拜的藝術神殿。攝影的可貴,除了美學價值,還有內容意義。攝影家以他們的視角和手法,刻畫出生活中各種統馭著我們的無形力量,那是我們和身邊人事物的情感羈絆,是我們難以破除的恐懼和偏見,是社會、政治力量龐大的手……這些力量交織成密密麻麻的網,無時無刻牽動著我們,而我們卻難以看清。攝影家的意圖,無非就是把這些無形的網化為影像,讓我們以肉眼目擊。於是,當我們隨著作者的敘述,看清每張照片的意義和手法時,也等於換上攝影家的眼睛,對自己的生命,對身邊的一切,有了全新的洞察。
APPROXIMATE JOY 豆瓣
作者: Christopher Anderson 2018 - 9
Christopher Anderson’s photographs portray a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midst of perpetual reinvention.
"I have seen the future and it is now and it is China. There is no need for the past. It can be erased. A new happiness is being constructed, an approximation of joy, better than the real thing.” - Christopher Anderson
The images are tightly cropped and extremely close up, bringing the viewer to an intimate distance where all context is removed, except for the ambient artificial light that illuminates the faces, giving only the sensual information of the physical form allowing the viewer the indiscreet pleasure of staring at another human face and wondering who the individual might be or what they might be thinking about at the moment of the photograph. These photographs are not a documentary about what people do. Rather they are a search for connection and recognition of self.
论摄影 豆瓣
On Photography
8.9 (8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苏珊·桑塔格 译者: 黄灿然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 5
《论摄影》不仅是一本论述摄影者的经典著作,而且是一本论述广泛意义上的现代文化的经典著作。它不是一本专业著作,书中也没有多少摄影术语,尽管有志于摄影者,应人手一册。它的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作家和文化人。
桑塔格深入探讨摄影的本质,包括摄影是不是艺术,摄影与绘画的相互影响,摄影与真实世界的关系,摄影的捕食性和侵略性。摄影表面上是反映现实,但实际上摄影影像自成一个世界,一个影像世界,企图取代真实世界。
对读者而言,这本书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不在于桑塔格得出什么结论,而在于她的论述过程和解剖方法。这是一种抽丝剥茧的论述,一种冷静而锋利的解剖。精彩纷呈,使人目不暇接。桑塔格一向以庄严的文体著称,但她的挖苦和讽刺在这本著作中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论摄影》出版于一九七七年,轰动一时,引起广泛的讨论,并荣获当年的全国图书批评界奖,至今仍被誉为“摄影界的《圣经》”。
本版配以60余幅世界摄影史上的珍贵照片,推出极具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的“插图珍藏本”,使《论摄影》真正成为图文并茂的文化经典。
认识电影 豆瓣 Goodreads
8.9 (116 个评分) 作者: [美] 路易斯·贾内梯 / [瑞典] 英格玛·伯格曼 [日] 黑泽明 等供图 译者: 焦雄屏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7 - 11
《认识电影》作为电影入门书中的经典之作,用深入浅出的笔触,告诉我们影视传播的手法,并逐项解析其复杂的语言系统与要素。问世几十年以来,此书始终是世界各地影视从业人员和主流专业院校的必备之选,更是电影爱好者不可或缺的手边书。

这本书从电影理论的典型视角出发,简明扼要地评论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书中提及的影片包罗万象,组成了一道世界各地电影人的经验光谱,其中有我们熟悉的面孔如美国的斯蒂芬·斯皮尔伯格、英国的麦克·李、伊朗的阿巴斯以及中国的李安等。作者对欧美影片和导演了如指掌,尤其对美国影片和美国导演做了全面而详细的介绍。同时,作者也很关注第三世界国家电影,书中广泛涉及了伊斯兰电影、新亚洲电影以及非洲电影。作者以鞭辟入里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见解和纷繁多样的视觉冲击,呈现给读者一个全新的电影世界。

全书围绕电影制作的核心要素组织架构,其中穿插以数百幅精美图片和精辟的说明,再加上缀于各章后的延伸阅读和书末的重要词汇表,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过程中吸收到最专业的电影知识,从而真正“认识”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