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
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 豆瓣 Goodreads
上野先生、フェミニズムについてゼロから教えてください!
8.8 (614 个评分) 作者: [日] 上野千鹤子 / [日] 田房永子 译者: 吕灵芝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 - 9
◎日本女性主义理论第一人、《厌女》作者上野千鹤子 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课
◎女性为何如此艰难?女性如何奋斗至今?又该如何奋斗?
◎工作、婚恋、育儿,该如何以女性主义的角度思考?
——————
【编辑推荐】
※去年东京大学入学演讲《等待着你的是即使努力也无法获得回报的社会》引发热议,使上野千鹤子成为了明星学者与作家。本书是继《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在中国出版之后,她备受期待的新作。
※本书也是上野千鹤子的第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女性主义普及读物。不像她比较艰深的学术著作,本书语言幽默平实、通俗易懂,在轻松的对谈形式中向大众普及女性主义的内涵、历史,以及如何以女性主义角度思考日常中的工作、婚恋、育儿问题。
※本书内容触及现代女性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揭示了在当今社会中女性仍然面对的诸多不公与困境。上野千鹤子从自身的经历着手,将女性主义放置在个人生活的背景中,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辅以日本人气漫画家田房永子的漫画,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一次女性主义的洗礼。
——————
【内容简介】
女性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我们需要女性主义?如何用女性主义进行思考?
围绕上述种种问题,日本著名学者上野千鹤子与知名漫画家田房永子,开始了一场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课堂。她们用幽默的语言、传神的漫画,回溯女性主义的发展历程,畅谈母女关系、性、工作、婚恋、育儿等日常生活中的议题,驳斥关于女性的刻板偏见。
这堂课不仅开启了一趟全新的旅程,更告诉我们:女性主义,不仅仅关乎女性,更关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中国小玩意 豆瓣
Chinese Toys
作者: 陈国泰 2021 - 8
《中国小玩意》叙述了从清末至民国时期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直至八十年代初的中国玩具故事。作者陈国泰是中国玩具收藏家兼铁皮玩具生产商。他耗时三十年爬梳历史文献,访问原国营玩具厂老人及设计师,留下许多珍贵的口述档案,从中整理出近代中国玩具工业的发展脉络。
民·潮—月份牌图像史 豆瓣
作者: 张信哲 / 张艺安 2021 - 3
一本月份牌图像史,记录了张信哲先生 20 余年来收藏的 60多幅月份牌原稿画及相关服饰, 带读者领略月份牌的美之溯源及画师们的留芳之珍,重温浮世中的那抹真实幻影。
审美资本主义 豆瓣
作者: 奥利维耶•阿苏利 译者: 黄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 8
在工业国家,个人品味与消费行为密不可分。享乐的工业化使奢侈品高于必需品,感性高于理性,诱惑高于判断。然而,品味并非资本主义开发的新领域。
早在欧洲的封建时代,宫廷贵族们就已发展出一种以闲逸和品味为特征的生活方式,以好的品味作为彰显与提升其高贵身份的标准。宫廷朝臣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是否就是自由主义最早的先声?如果说品味的基本价值是所谓经济意义上的非生产力,那么,工业生产如何能够将品味转化成消费增长的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景,在于使美观、愉悦等非必需的产物转变成可以衡量、可以交换并能够覆盖社会生活大部分领域的价值。本书证明,审美资本主义的博弈超出了纯粹感官享受的范畴,审美之战已经成为工业文明社会里经济战争的核心。
双林寺彩塑 豆瓣
作者: 山西省文物局 / 平遥双林寺彩塑艺术馆 1998
《双林寺彩塑》内容简介:山西是古代寺观遣存最多,保存较好的地区,而双林寺则是古代佛教雕塑极为精美、类型极为多样的佛寺。双林寺在山西平遥县城西南七公里的桥头村北侧,建筑历遭千年的风雨兵燹之患。到元末,已殿楹损坏、廉廓倾颓。因此,明景泰、天顺、弘治、正德、隆庆年间以及清道光、宣统年间都曾大规模地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主要为明代和清代修建。双林寺坐北朝南,寺周筑有夯土围墙,分两道轴线,西为寺院主要殿堂。东为经房、禅房、僧舍,南北长123.7米,东西宽120米,全部面积14844平方米。寺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前,原名中都寺。(注①)西部庙院南墙有券拱门,即山门。除山门外,中轴线垂直排列有天王殿、释迦殿、大雄宝殿、佛母殿及配殿共十座,组成前后三进院落。各殿满布彩塑,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共计2052尊,完好者户566尊,彩塑中以天王、罗汉、观音菩萨、供养人等塑工最精,为明代彩塑艺术的佳作。壁塑图像表现了形形色色世俗的人物和生活景象,别具风格。代表了明代组雕艺术杰出水平。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壁画,也描绘精美,同样显示了明代佛教壁画的水乎。双林寺雕塑与壁画丰富精丽,俨然是一座精美的佛教艺术馆。
The Essence Of Chaos 豆瓣
作者: Edward Lorenz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95 - 3
Chaos surrounds us. Seemingly random events -- the flapping of a flag, a storm-driven wave striking the shore, a pinball's path -- often appear to have no order, no rational pattern. Explicating the theory of chaos and the consequences of its principal findings -- that actual, precise rules may govern such apparently random behavior -- has been a major part of the work of Edward N. Lorenz. In "The Essence of Chaos," Lorenz presents to the general reader the features of this "new science," with its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for much of modern life, from weather prediction to philosophy, and he describes its considerable impact on emerging scientific fields. Unlike the phenomena dealt with in relativity theory and quantum mechanics, systems that are now described as "chaotic" can be observed without telescopes or microscopes. They range from the simplest happenings, such as the falling of a leaf, to the most complex processes, like the fluctuations of climate. Each process that qualifies, however, has certain quantifiable characteristics: how it unfolds depends very sensitively upon its present state, so that, even though it is not random, it seems to be. Lorenz uses examples from everyday life, and simple calculations, to show how the essential nature of chaotic systems can be understood. In order to expedite this task, he has constructed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a board sliding down a ski slope as his primary illustrative example. With this model as his base, he explains various chaotic phenomena, including some associated concepts such as strange attractors and bifurcations. As a meteorologist, Lorenz initially became interested in the field of chaos because of its implications for weather forecasting. In a chapter ranging through the history of weather prediction and meteorology to a brief picture of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he introduces many of the researchers who conceived the experiments and theories, and he describes his own initial encounter with chaos. A further discussion invites readers to make their own chaos. Still others debate the nature of randomness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haotic systems, and describe three related fields of scientific thought: nonlinearity, complexity, and fractality. Appendixes present the first publication of Lorenz's seminal paper "Does the Flap of a Butterfly's Wing in Brazil Set Off a Tornado in Texas?"; the mathematical equations from which the copious illustrations were derived; and a glossary.
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 豆瓣 Goodreads
7.2 (17 个评分) 作者: [美]露迪•西蒙 译者: 朱宏璐 / 苏相宜 华夏出版社 2016 - 1
阿斯伯格综合征是孤独症谱系中程度较轻的一种。与阿斯伯格男性相比,阿斯女因不容易诊断和固有的偏见,成了边缘人中边缘人。
本书是阿斯女们必备的手册。作者本身即是一个阿斯女,对阿斯女在个人生活、职业、友谊、婚姻、养育孩子等方面遇到的种种问题,给出了实用性的建议;从早期到成年,从身体到情感等各方面都有涉及。如果你是个阿斯女,或者你怀疑自己是却还没有得到诊断,这本书将帮助你更加了解自己;对于专业医疗和心理辅导执业人员,以及阿斯女父母和所爱的人来说,这本书更值得一读再读。
Women at Work 豆瓣
作者: The Paris Review Paris Review Editions 2017 - 11
“In a letter to his parents, George Plimpton once described The Paris Review interview as ‘an essay in dialogue on technique.’ As you will see from this volume, technique is always the main topic—how a writer begins to write, to think of herself as a writer; what struggles she meets; if and how she overcomes them. But thanks to the unusual method invented by Plimpton and the other founders of the Review in the early fifties, and still in use today, the conversation is never limited to a discussion of craft or structure. The dialogues turn into stories of their own.” —Ottessa Moshfegh, from her preface
Women at Work, the first anthology from the Paris Review Editions imprint, features interviews with Margaret Atwood, Simone de Beauvoir, Elizabeth Bishop, Joan Didion, Isak Dinesen, Hilary Mantel, Toni Morrison, Jan Morris, Grace Paley, Dorothy Parker, Claudia Rankine, and Marguerite Yourcenar.
网洋撷英 豆瓣
作者: 王国强 江西高校出版社 2020
本书以汉学数字资源的介绍及其对学术硏究的重要影响为主要内容,全面、详细、专业地介绍汉学研完方面的数字资源,讨论数字资源对汉学研究的具体影响。第一部分综合论述数字资源对汉学研究的影响,包括学术信息的了解、资料获取、发表和成果展现等各个环节;第二部分为资料介绍,较为详细地讲解与汉学研究关系密切的数字图书馆和档案、古籍、报纸、期刊、地图、 照片等各类数字査源;第三部分为研究篇,由笔者利用数字资源从事汉学硏充的学术论文近十篇组成。
大河唱 豆瓣
作者: 《大河唱》剧组编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9 - 7
三年前,歌手苏阳发起“黄河今流”计划,探索黄河与中国人的音乐之根,寻找中国音乐的现代表达。
纪录电影《大河唱》为这一计划的最初成果,通过苏阳与陕北说书人刘世凯,花儿歌手马风山,秦腔剧团团长张进来,环县皮影传承人魏宗富四位艺人和四种艺术形式的互动,表达普通中国人在此刻的生活状况,呈现中国音乐和艺术精神在当下的发展与困惑。
与电影的艺术表达方法类似,《大河唱》电影书不依托于电影,而是从电影未能抵达之处展开,全面呈现四位艺人和四种艺术的生活与故事,并以非虚构的创作手法,把《大河唱》剧组的拍摄过程,还原为对藏于民间的中国元气和中国精神的探索之旅。书中收录陕北说书艺人刘世凯即兴创作的自传《刘世凯传》,并配合长达两小时的全本演出,正是民间艺术当代活力的鲜明表达,而作品本身叙述的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命运,则让人唏嘘不已。由此出发,电影书《大河唱》和电影《大河唱》一起,构成了对黄河,对中国,对音乐的一次完整探索。
所有身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应该听听这条大河的声音。
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 豆瓣
作者: 王书林 2020 - 6
《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从考古学材料出发,使用古今叠压型城址的研究方法复原城市格局,进而分析北宋洛阳城城市空间和城市定位,讨论城市社会和城市文化,是从多学科视角进行城市研究的一种尝试。
研究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难点,例如城市转型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联、人与城市的互动关系、唐宋变革在洛阳城的具体体现等等,使作者愈发认识到城市研究的复杂性,以及单一学科在材料和方法上的局限性。如何从残砖片瓦中找寻历史的轨迹,从琐碎的细节中发现空间的逻辑,又如何透过有形的古代城市格局和肌理,看见城市中穿梭的人群和他们的精神状态,触摸无形的历史温度。这正是城市研究的魅力所在,也是作者执着探索的方向。
日本文化图典 豆瓣
作者: 日本平凡社 译者: 胡毓华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1
日本百科图典代表性著作,畅销日本数十年
4000项文化手绘图,辅以图注解释,记录日本千余年来的工艺技术演进
涵盖衣食住行、科技工艺、民生文化,9个类别250多个专题
深入生活,关注细节,体会日本文化生活中细微的神髓
◎ 编辑推荐
☆ 日本文化百科图典,涵盖衣食住行、科技工艺、民生文化9大类别250多个专题,堪称日本版《天工开物》,日本工艺技术演进全纪录
以万物图鉴的形式,分析武具、衣装、酒食、运输、住火、农水、工商、游技、神佛9大类别,其中又细分250个专题,涵盖日本文化生活各个方面。时间跨度从日本古坟时代到昭和三十年,大约1700年的时间流转,带读者认识日本传统器物和风俗文化的演进过程。
☆ 用图说话,4000多幅手绘图,辅以文字解释和图注,全方位多角度理解日本风土人情
以手绘图为主要形式,包括全景图、剖面图、细节图等,从丰富的角度观察日式器物。配上名词解释和详细图注,直观感受和专业解读相结合,以日式匠人精神,深入认识日本风俗文化的各项细微之处。
☆ 不讲日本美学大道理,深入生活和民间,从器物、技术、民生理解日本文化的神髓
书中没有生活哲学和美学等抽象的大道理,但在生活器物的细节之中呈现了人与自然共处的理念,生活实践中处处蕴含着日本文化的美学韵味。本书从更加具体和实际的角度带读者了解日本千年来的哲学和美学,认识日本文化的发展和成就。
◎ 内容简介
本书用图说话,以4000多幅手绘图和简洁的说明文字,展现了日本自古坟时代至昭和三十年与生活文化相关的事物,涵括武具、衣装、酒食、工商、游技等9大类250多个专题。本书堪称日本版的《天工开物》,以万物图鉴的形式,带领读者认识日本的传统器物、风俗文化,领略日本美学的神髓。
日本文化圖典 豆瓣
新版 日本史モノ事典
作者: 平凡社 译者: 胡毓華 楓書坊 2019 - 1
~見證大和文化之美~
★出版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日本百科圖典,日本暢銷15年革新【新裝版】!
★從古墳時代~昭和30年,4000項文化手繪圖,日本傳統與文化的演進型錄。
★記錄的大和民族工藝技術流變,宛若日本版《天工開物》!
本圖典為曾存在於日本歷史上〈萬物〉的外形與名稱。
收錄自古墳時代~昭和30年,1700年以來,與日本民族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
文化的精髓往往與技術、民生密不可分,
書中通過4000張古樸而細緻的手繪插圖,
追溯日本人與自然共處的哲學,也譜寫了古日本科技的發展與萌芽:
.食衣住行(武具、衣裝、酒食)、
.科技工藝(運輸、住火、農水、武具)、
.民生文化(工商、遊技、神佛)、
我們能從圖典中的9個章節,看見日本文明的進展源流和成就,
以及蘊含其中的美學智慧。
其中「木造屋架」、「刀鍛冶」、「樂器」等傳統手工藝至今仍是獨到的科技,
人們同樣通過「茶道」、「歌舞伎」、「能劇」見證大和之美。
「相撲」、「柔道」、「劍道」等體育賽事綿延千年,人氣依舊不墜,
戰國武將的「大鎧」、「城池」、「家紋」也化為故事和遊戲中的古典場景繼續綿延。
古日本人運用智慧催生而出的發達物質文明與精神,和現今並沒有隔閡。
《日本文化圖典》不單是記錄日本古代工藝的偉大百科,
也見證千年來日本人民對文化火炬的珍視與傳承,
火焰從未消失,依舊啟蒙著大和民族的將其傳遞到世界。
透過這本日本傳統與文化的演進紀錄,
人們得以承接古老的盛世,推陳出新,讓傳統於現代再現光輝。
本書特色
◎4000張手繪圖,日本古代科技生活全景展示,日本千百年來一脈相傳的技術傳統。
◎插圖的出處典籍,或說明文字當中所提及的書籍等,皆清楚標註,創作時亦可參考。
◎事物依筆畫順序製成索引附註於書末,附有日文原名,方便對照。
專業推薦
◎作家、節目主持人 謝哲青
◎「有圖有真相,日本長這樣!」——實踐大學應日系助理教授、《表裏日本》作者 蔡亦竹
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 豆瓣
作者: 邢福武 / 陈红锋 2014 - 4
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长夏无冬。由于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海南省植物生长茂盛,这块土地上孕育着极为丰富的热带植物资源,是我国岛屿型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热带区域,与云南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是我国面积最大、物种多样性最为丰富、雨林连片面积较大的两个“生物物种多样性关键地区”。
近几年来,作者对长期野外进行的海南植物调查资料及采集的图片进行了整理和鉴定,并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物种保育研究组长期在海南与南海诸岛调查所得的植物标本为基础,并参考前人在海南所采集的标本和所发表的相关文献资料,编著成《中国热带雨林地区植物图鉴---海南植物 》。本书的出版可为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保护海南热带雨林的植物种类提供帮助,并为我国热带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本书稿共收录海南维管束植物268科,1306属,3760种(包括种下分类群)。其中,蕨类植物46科,1306属,3760种;裸子植物8科,15属,25种;被子植物179科,1077属,3156种。并介绍了每种植物所属的科、属名称、中文名、学名以及每种植物的性状、花果期、产地、生境和过内外分布状况。资料注重系统性、完整性,可供植物学、林学、农学、生态学工作者,大专院校学生、政府相关人员和植物爱好者参考使用。
引爆点 豆瓣
The Tipping Point: 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作者: [加拿大]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译者: 钱清 / 覃爱冬 中信出版社 2006 - 1
这本书是《纽约客》杂志专职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一部才华横溢之作。他以社会上突如其来的流行风潮研究为切入点,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了控制科学和营销模式。他认为,思想、行为、信息以及产品常常会像传染病爆发一样,迅速传播蔓延。正如一个病人就能引起一场全城流感;如果个别工作人员对顾客大打出手,或几位涂鸦爱好者管不住自己,也能在地铁里掀起一场犯罪浪潮;一位满意而归的顾客还能让新开张的餐馆座无虚席。这些现象均属“社会流行潮”,它爆发的那一刻,即达到临界水平的那一刻,就是一个引爆点。
格拉德威尔走访了宗教团体、成功的高科技公司以及全球最优秀的推销员,他在书中分析了几种有利于开创流行风潮的性格特征,剖析了种种极具感染力的事件,如各种风尚、吸烟现象、儿童电视、商业邮寄广告等,并阐明其背后的导火索。通过大量深具说明力的研究,揭示出发起流行潮并保持其势头的原则和方法。对于企业领袖、艺术家、思想者、设计师而言,这本书可以帮助你找到一种拓展影响、传播观念的全新思路。
《引爆点》可谓是一部智力历险记忆,妙趣横生,极富有感染力,让人充分感受到思想的魅力和愉悦。尤其重要的是,这本书如同一幅思维导航图,让人看到思维的一种新的拓展方式,并且相信,一个富有想像力的人只要能找准引爆点,就能打开一个充满惊喜的世界。
how to如何不切实际地解决实际问题(精装) 豆瓣
How To
作者: [美]兰道尔·门罗 译者: Ent 未读·探索家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0 - 4
比尔·盖茨盛赞、全球畅销科普作家、What If?作者兰道尔·门罗新作。用超凡脑洞告诉你,再普通的任务都有一个荒诞却符合科学原理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的答案,正是科学带来的非凡想象
如何自拍(用天文望远镜)?如何给手机充电(用机场的扶梯)?如何寄快递(从国际空间站)?如何判断你是不是90后(用碳-14年代测定法)?如何过河(把河水煮干)……
针对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的普通问题,“科学怪咖”兰道尔·门罗用专业、严谨的多学科知识和大出天际的脑洞,一本正经地给出荒谬却有趣的回答,完全刷新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杂食者的两难 豆瓣
The Omnivore’s Dilemma: A Natural History of Four Meals
8.4 (39 个评分) 作者: [美] 迈克尔·波伦 译者: 邓子衿 中信出版集团 2017 - 7
自从人类开始围坐在一起共同进餐,饮食之道就与文化而不仅仅是生理需求,结下了不解之缘,人类透过饮食,将自然转化为文化。数百万年来,人类已经整合汇编了明智的饮食之道,包括饮食的禁忌、仪式和烹调方式。让我们避开有害的食物,摄取有益的食物,身为杂食者的人类便无须餐餐面对吃与不吃的两难。
然而,20世纪后半期,在工业化食品和不成熟营养学的推波助澜下,人类创造了新的食物链。餐桌上的食物与它的源头越来越远,而人类则萎缩在工业化食物链的末端,丧失了与自然之间的原始记忆,更无从判断哪些食物该吃,哪些不该吃。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在的卖场与餐桌前面临杂食者的两难:要吃有机苹果还是普通苹果?如果要吃有机苹果,那要吃本地的还是进口的?要吃野生鱼还是养殖鱼?应该吃肉还是吃素?
如果吃素,要吃纯素还是乳素食?
作为美国饮食界的引领者,迈克尔·波伦长期关注饮食议题,企图在工业社会与田园自然中寻求调和。在本书中,他以田园调查的方式走访农场、研发室、牧场、食品加工厂和超市,从产地一路追踪到餐桌,如侦探般地揭开现代食品的面貌,追寻现代饮食如何成为人类疾病的来源,给出了杂食者“到底要吃什么”的答案。
明日的餐桌 豆瓣
Tomorrow’s Table: Organic Farming, Genetics, and the Future of Food
作者: [美]帕梅拉•罗纳德 / 拉乌尔•亚当查克 译者: 蒋显斌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1
《明日的餐桌》是一本有趣的科学人文读物,探讨的是人类未来的生存问题。
本书提出,有机农业和基因工程技术有可能相结合,从而帮助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解决未来的粮食问题,共同造福人类。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一对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夫妻,帕梅拉•罗纳德是一位植物病理学家,丈夫拉乌尔•亚当查克是一位有机农场主,而本书论及的两大内容,有机农业和转基因作物之间,也如同他们的婚姻,不仅没有冲突,反而可以共存,互补。
本书提供的种种信息、数据,提出的观点,都诞生于两位专家的日常生活,帕梅甚至在书中展示了以他们种植的作物为原料制作的美食(食谱),并且解释了他们为什么选择这些食物。同时,也记录了在他们的生活中,和学生、邻居、亲朋好友之间发生的关于“转基因食品是否对人类健康存在威胁”的争论。
本书为那些关心家人健康,关注地球未来的人而写。
所罗门王的指环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9.0 (56 个评分) 作者: 康拉德•洛伦茨 译者: 刘志良 中信出版社 2012 - 11
这不是一部童话故事,但却让你觉得所有童话中关于动物的拟人描写都是那么合情合理。因为洛伦茨告诉你:事实比任何贫瘠的想象都更出人意料、妙趣横生。
★看似平和的鱼缸中,隐藏着残忍的暴行?动物不用似人类般后天学习,就能拥有独特“语言”进行亲密对话?当你对动物园的动物产生同情时,其实它们对自己的悠然状态很是满意?
★打斗中的狼不会咬断同伴的脖子,乌鸦不会去啄同类的眼睛,如果动物在进化的过程中形成了能致同类于死地的武器,那么这种动物为了生存,就必须形成一种相应的社会禁忌,避免这种武器危及种族的生存。而人类创造了身体以外的武器,毫无节制地使用,我们是否也该拥有充分的禁忌?人类会不会有一天因为自己的发明而毁灭?
★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获得者洛伦茨的经典科普著作,从对于动物行为的冷静观察和炽热描述,引发人们对动物的关爱和对人类自身行为的思考:任何艺术化的表现形式,都不能描述生命的真实与感动。
《所罗门王的指环》是著名科普作家、诺贝尔卡生理学获得者洛伦茨的经典科普著作。本书将科学知识与文学趣味巧妙结合,将读者大众引入有趣的动物行为学世界,作者通过介绍斗鱼、水鼩、寒鸦等动物的生动故事,使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好,认识到动物行为学的意义所在。
为什么书名叫《所罗门王的指环》呢?洛伦茨说:“根据史料记载,所罗门王能够和鸟兽虫鱼交谈,而他却需要借助一枚指环。这事我也会,虽然我只能和几种我特别熟悉的动物交谈,但我可不需要魔戒的帮助,这点他就不如我啦!活泼的生命完全无须借助魔法,便能对我们诉说至美至真的故事。大自然的真实面貌,比起诗人所能描摹的境界,更要美上千百倍。”
观念生物学 豆瓣
9.3 (6 个评分) 作者: [美] 马伦·霍格兰 / 伯特·窦德生 译者: 洋洲 / 玉茗 后浪丨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0 - 6
生物学家与艺术家的妙趣合作
探索从微观生物与宏观世界的生命同一性
◎ 编辑推荐
☆ 科学与漫画的结合,共同诠释生物的概念
☆ 追随作者们的笔触,窥探看不到的细胞内部,知晓万物联系
☆ 本书从微观角度逐级向上延伸,结构合理科学,解释宏观生命
☆ 作者使用易懂、充满生活感的语 句搭配风趣幽默的漫画,让读者轻松吸收生物学知识
☆ 一改以往科学内容的枯燥与艰涩,让科学变成一部卡通纪录片
◎ 内容简介
两位作者打破人们固有的“生命是千差万别的”传统观念,给出生命同一性的概念。从微观角度描述生命的工作模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原子到分子,从个体到群体,本书解释了宏观生命的运作原理和不同生物的相同本质,体现了自然世界的同一性。搭配幽默风趣的漫画帮助解说,让读者可以更轻松地理解生命的运作方式。
◎ 媒体推荐
本书非凡且无价。
——《书目杂志》(Booklist)
这是一本令人眼前一亮的、充满创新、智慧,并且风趣幽默的生物学科普书。
——《读书报告》(The Book Report)
◎ 名人推荐
长久以来,对于可能制造生命的分子,以及生命如何进化成今日瑰丽的各样形式,一般人所知甚少。《观念生物学》以聪明、愉悦的方式,解开了这层面纱。
——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
这本书非常杰出,充满想象力、创造力、让人目了然的图解,以及幽默的漫画。《观念生物学》是治愈生物盲的解药!它能激发我们了解所有生物是如何息息相关的,每个生命都有共通的东西。
—— 199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穆雷
这本书充满趣味性,是懒人的便利书,你一定会对它爱不释手!
—— The Hidden Life of Dogs的作者,伊丽莎白·马歇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