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知识
我们在四维空间可以做什么 Eggplant.place 豆瓣
Things to Make and Do in the Fourth Dimension: A Mathematician's Journey Through Narcissistic Numbers, Optimal Dating Algorithms, at Least Two Kinds of Infinity, and More
作者: [澳]马特·帕克(Matt Parker) 译者: 李轩 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7
数学科普作家顾森(Matrix67)精心审校·倾情推荐
2016《经济学人》年度荐书、《科学美国人》、欧洲数学协会重点推荐
听会说脱口秀的数学家讲一场克服数学恐惧症的数学栋笃笑
◎ 编辑推荐
☆计算机如何思考?
如何用函数制作不一样的情人节礼物?
如何构建四维立方体?
☆四维空间 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抽象,
这本书可以切割、剪裁、折叠,
将带你探索四维空间!
☆自助式的游戏,
与学校课堂所学不一样的数学,
治愈你和孩子的数学恐惧症!
◎ 内容简介
不少人常常觉得数学有时会违背我们的直觉,但本书的作者认为,数学的非凡之处在于,通过数学逻辑推理工具,我们能够处理超过大脑认知能力的事物,掌握越来越多的抽象概念。在本书中,作者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以学校教授的数学基础(数字、几何)为起点,逐章介绍二维图形、三维图形,最后构建四维图形,带领读者理解四维空间中的奇特图形和数学理论。此外,本书还介绍了素数的奥秘、纽结论、图论、优化算法、条形码和苹果手机屏幕背后涉及的数学原理以及大小不同的无穷,这些理论最终又巧妙地与四维空间联系到一起,超乎想象。本书通过各种数字游戏、谜题、魔术和图形操作,介绍蕴藏其中的趣味数学原理,使原本看起来令人望而生畏的理论变得简单易懂,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 媒体推荐
《图书馆期刊》、《新科学家》、英国《观察者》报、加拿大广播公司重点推荐。
这是自马丁·加德纳(Martin Gardner)的《最佳数学和逻辑难题》(My Best Mathematical and Logic Questions)之后关于趣味数学的最佳书籍。
——《图书馆期刊》
◎ 名人推荐
该书展示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内容宽泛,从经典的纽结论、尺规作图到一些比较离奇的主题,如啤酒商标的拓扑结构和纠错围巾。
——乔丹·埃伦贝格(Jordan Ellenberg)
古根海姆自然科学奖获得者,《如何不犯错》(How to Not Be Wrong)的作者
马特·帕克集恶作剧者、魔术师和天才于一身——聪明、幽默,又有些淘气。
——亚当·拉瑟福德(Adam Rutherford)
英国遗传学家、《自然》杂志编辑,《创造》(Creation)的作者
Ways of Knowing 豆瓣
作者: John V. Pickston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 4
In Ways of Knowing, John V. Pickstone provides a new and accessible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STM) in the West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Pickstone's approach has four key features. First, he synthesizes the long-term histories and philosophies of disciplines that are normally studied separately. Second, he dissects STM into specific ways of knowing—natural history,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ism—with separate but interlinked elements. Third, he explores these ways of knowing as forms of work related to our various technologies for making, mending, and destroying. And finally, he relate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nowledges to popular understandings and to politics.
Covering an incredibly wide range of subjects, from minerals and machines to patients and pharmaceuticals, and from experimental physics to genetic engineering, Pickstone's Ways of Knowing challenges the reader to reexamine traditional conceptualizations of the histor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Table of Contents
Acknowledgments
A note to the reader
1. Ways of knowing: an introduction
An outline of the method
Missions for this book
An outline of the story
2. World-readings: the meanings of nature and of science
Variety in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Meanings and readings
Renaissance cosmologies
Disenchantment?
Natural theology and natural diseases
Revolution, respectability and evolution
Science, progress and the State
Modernist human-natures
Nature and culture
3. Natural history
'Historia' and representation
New worlds, new properties and new creators
Natures for pedigree people
Natural empires
Popular natural history
Displays of technology, new and old
'Natural history' now
4. Analysis and the rationalisation of production
Rationalisation and identities
Production and analytical sciences
5. The elements of bodies, earth and society
Medical analysis: corpse and patient
Analysing plants and animals
Sciences of the earth
Analysing the social
Reflections on the institutions of analysis
6. Experimentalism and invention
Meanings of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histories
Experimentation and the age of analysis
Synthesis in chemistry
Experimentation in biomedical sciences
Experimentation in physical sciences
On clouds, dust and control
Experimentalism and hierarchies of knowledge
Experiment and invention
7. Industries, universities and the technoscientific complexes
Analysis and established technologies
Electrical analysis and synthesis
Electrotechnics and industrial laboratories
Dyestuffs and pharmaceuticals
Remedies for/from microbes
Science and industry in and after the First World War
Technosciences in an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Coda
8. Technoscience and public understandings: the British case c.2000
'No one understands us'
Science back in business
The study of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The politics of technoscience
Understanding public science
Analysis and the bounds of 'science'
Publics and natural histories
Public understandings and world-readings
Science, values and history
Bibliography
Index
和《佛陀的美麗新世界》一起,装在梁文道先生的口袋里,作为日常读物。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豆瓣 Goodreads
What If?: Serious Scientific Answers to Absurd Hypothetical Questions
8.8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兰道尔·门罗 译者: 朱君玺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 6
★ 比尔•盖茨2015年夏季推荐图书!2015年中国、2014年全美畅销趣味科普书,入选2014年度全美优选图书,上市后横扫《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时报》等各大图书榜,迄今稳居各大排行榜前列!中文平装版入选豆瓣读书、《出版人》杂志、百道网2015年度好书等奖项,广受好评。
★ 精装珍藏版隆重上市,内容全面升级更新,全新装帧设计,完整收录更多有趣细节,更多隐藏内容亟待发现,科普粉丝收藏必备!
★ 随书附送作者新书《万物解释者》大幅豪华海报,一页纸的复杂问题的极简说明书。
★ 天才作者,三部出版物均获盖茨推荐。前NASA员工、网络最火科普专栏What If合集:作者曾在NASA制造机器人,后来成为科普漫画家,玩转物理、天文、生物、化学、数学各学科知识,轻松接招粉丝们提出的脑洞大开的问题,配上xkcd风格的火柴人漫画,幽默机智的答案让人拍案叫绝!
★ 国内外人气爆棚,粉丝众多:国外诸多一线媒体、TED演讲人、天文学家、科普作家联手点赞。
「what if」是美国“国宝级”科普漫画家兰道尔·门罗开设的科学问答专栏,每周用数学、科学和漫画形式来回答数百万粉丝向他提出的各种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
海面之下 豆瓣
The Marine Biology Coloring Book
作者: [美] 托马斯·M.尼森 译者: 曾千慧 后浪丨大象出版社 2020 - 11
动觉科普书巨头Coloring Concepts, Inc. 经典之作
海洋生物学专家与科学绘画大师联手打造
专业科普+涂色指南=快速记忆
“博物君”张辰亮等人鼎力推荐
◎ 编辑推荐
☆115节海洋生物学课,涵盖18大类450余种海洋动植物的栖息环境、摄食、繁殖、发育、共生、竞争、防御等关键信息,全面介绍海洋生命的运作方式。
☆梳理核心知识,掌握海洋生物学,一本就够。
☆600多幅精准的科学绘画多方位还原海洋生物的形态与结构。
☆通过动觉学习将色彩转换成视觉印象,高效记忆知识点。
☆图文同步,一目了然,轻松提高专注力、理解力与创造力。
☆附海洋生物的拉丁学名与英文俗名,专业审阅,系统编排,有助于查询与拓展。
◎ 内容简介
世界上的每一片海域都孕育着生命,从海岸到海底,由热带至冰川。海洋生物拥有绚丽、奇特的外貌,它们以有趣又匪夷所思的方式生活着。对于动物学与植物学研究来说,科学绘画能够展示动植物的形态与分类,色彩能够快速且准确地传达信息。据此,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副教授托马斯·M. 尼森以自身40余年的授课经验为基础,联合经典畅销书作者温·卡皮特,推出了以海洋生物学为主题的涂色图鉴。全书详细介绍了18大类450余种海洋动植物的生境、摄食、繁衍、发育等生活方式,以及各生物之间的奇妙关系。用专业且精美的插图展示了海洋生物的形态与结构。此外,本书还介绍了深海潜水科考船等研究技术,呈现了海洋科技的独特魅力。不妨翻开本书,用色彩来认知神秘的海洋吧,窥探碧波之下的生命奇观。
◎ 名人推荐
本书用生动的图画展现了海洋世界的生物多样性。作者为海洋生物学研究人员,他用精准、翔实的语言描述了这些奇妙的生物,并将彩笔交给读者来上色,让读者有无限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此书寓教于乐,比绘本更丰富,比教科书更有趣,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山东大学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生物学教授祝茜
很高兴这本大部头的海洋生物科普译著上架了。这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工程!我不禁感佩于作者的巧思。他用引导读者“涂色”的方式来“科普”,文字深入浅出,配图生动有趣。整本书如一位耐心的导师,春风化雨般地帮助读者建立起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让海洋生物学不仅真,而且美。我非常喜欢。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新正
这是我见过的相当硬核的涂色书了。我也与画师做过这类生态系统图,深知背后要查多少资料,花多少时间。而这样精美的图片,本书里竟然有这么多,真让人惊喜,足以看出作者的专业素养。可贵的是,译者也是研究海洋生物的专业人士,译文严谨。本书不仅是一本涂色书,还是一本干货丰富的海洋科普书。
——《海错图笔记》系列作者、《博物》杂志编辑张辰亮
神话全书 豆瓣
Dioses y mitos de todos los tiempos
作者: [西班牙] 阿图罗·马塞洛·帕斯夸尔 / [西班牙] 泰奥·戈麦斯 译者: 何泠樾 / 郝小斐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20 - 8
ゆ 编辑推荐
◎ 手持弓箭的淘气丘比特,为人类盗火的普罗米修斯,打开魔盒放出灾厄的潘多拉,重复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这些脍炙人口的希腊神话故事,《神话全书》娓娓道来,书中更有罗马、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腓尼基、波斯的神奇传说,这六部分构成了书的主体内容。神话词典部分,包含两千多个词条,收录世界上所有地区与民族的神话人物。从巴比伦、东亚到托尔金的中洲世界,从美洲的玛雅、印加、阿兹特克到洛夫克拉夫特的克苏鲁神话,无所不包,一本书收藏世界神话。
◎ 六百余幅世界名画、名胜古迹和文物照片,105克无光铜版纸全彩印刷,随正文对应排版,让神话更直观,让艺术更有趣易懂,不知不觉中得美育润泽。以赫菲斯托斯故事为例,起首是一幅整页的帕特农神庙门楣上赫菲斯托斯雕塑,在故事正文内,依次配了丁托列托(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三杰之一)、布歇(洛可可风格大师)、斯普朗格(佛兰德斯画家)、希腊陶瓶画、维拉斯凯兹(西班牙黄金时代大画家)的关于赫菲斯托斯的绘画,这些艺术品品再现了火神和维纳斯的婚姻、他锻造的精美物品等两大方面内容。《神话全书》不只是神话故事,更是一座神话艺术博物馆。
◎ 与故事、画作匹配的,还有丰富的延伸栏目。神话谱系,帮助理清纷乱的人物关系,比如地母盖亚独自生育,和乌拉诺斯、乌拉诺斯的精血、蓬托斯、塔尔塔洛斯生育的子女,读故事理不清的纷繁头绪,神谱上人物关系一目了然;宙斯在神界的伴侣和人间的情人以及众多的子女也是如此。小栏目,插在文中介绍知识点,比如被宙斯惩罚肩扛天空的阿特拉斯,后来建筑领域常用他的形象做男像柱;巴比伦神话中的大洪水和诺亚方舟对照,可以见出神话故事的流传演变。每章末尾的大栏目,介绍与每个神相关的文学、艺术、音乐、电影作品,以及神话发源地和文物古迹。勾勒出通往神话世界的超详细导览图,也可作为旅行小助手。
ゆ 内容简介
本书由阿图罗·马塞洛·帕斯夸尔与泰奥·戈麦斯合作完成。阿图罗·马塞洛·帕斯夸尔是一位杰出的讲述者,为我们揭开古代众神与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以及故事背后隐藏的秘密。泰奥·戈麦斯则补充了词典部分,为本书收尾,网罗世界各地的文化与信仰,集结所有天神、人物的简介,呈现包罗万象的神话人物,旨在向读者整体展示世界诸种神话,这些神话现在仍然是世界文化和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以高超的方式讲述了众神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时间的长河中从未褪去光彩。神灵和神话曾经是我们祖先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并孕育了我们的文化。这些神话一方面是我们恐惧和匮乏的寄托,另一方面也是我们的力量来源,正是它们鼓舞着我们一次又一次战胜挫折,从而使人类得以发展。《神话全书》是一部关于文明起源的重要作品,是一位极好的生活之师,它会教给你生存之道和获胜方法。
中国分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地图册 豆瓣
2009 - 1
《中国分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地图册(新版)》主要内容:国家高速公路网布局图,清晰表示了国家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走向及编号,8幅大区域城际详图,充分展示城市间交通状况,为出差、旅游、物流等活动提供方便,34个省区图,向您提供最新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信息,新编城市图展示了城市扩容后的新面貌,配有各省公路里程表,提供快捷经济的出行参考。
自私的基因 豆瓣 Goodreads
The Selfish Gene
8.2 (80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卢允中 / 张岱云 中信出版社 2012 - 9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纪最经典的著作,这版三十周年纪念版,在前版本基础上有两章增补和修订。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到哪里去。生命有何意义,我们该如何认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满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们自己,都只是求生的机器。这本书是实实在在的认知科学,复制、变异和淘汰简单的三种机制可以演变出所有大千世界生命现象里的林林总总。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他惊世骇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出:我们生来是自私的。人类窥见了社会关系中基本的对称性和逻辑性,在我们有了更充分的理解之后,我们的政治见解当会重新获得活力,并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支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必将对我们受苦受难的许多根源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
永生的海拉 豆瓣
The Immortal Life of Henrietta Lacks
7.5 (8 个评分) 作者: [美] 丽贝卡·思科鲁特 译者: 刘旸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 - 11
她叫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但科学家们只知道“海拉”(HeLa)。她是美国南方的贫穷烟农,在她的黑奴祖先世代耕种的土地上生活。她患宫颈癌后,肿瘤细胞被医生取走,并成为医学史上首例经体外培养而“永生不死”的细胞,解开了癌症、病毒、核辐射如何影响人体的奥秘,促成了体外受精、克隆技术、基因图谱等无数医学突破,涉及几乎所有医学研究领域,并贡献多个诺贝尔奖。她的细胞是无价之宝,但是她的家人却毫不知情地生活在贫困中,海瑞塔•拉克斯的名字也无人知晓。当二十年后她的女儿惊闻她还“活着”时,惊恐万状、哀痛欲绝:几十年来科学家都把她关在地下室做实验吗?像《侏罗纪公园》里那样把她克隆了吗?她的细胞在核实验中被炸碎她会感到痛吗?
美国作家丽贝卡•思科鲁特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记述拉克斯一家如何用一生的时间来接受海拉细胞的存在,以及这些细胞永生的科学原理,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所有权的法律问题,以及其中的种族和信仰问题。本书细腻地捕捉了科学发现中的动人故事,及其对个体的深远影响。本书出版之后,在外界的捐赠下,家人终于为海瑞塔树立了墓碑,碑上镌刻着“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对海拉细胞为人类做出的贡献进行了完美注解。
本书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并被美国HBO公司改编为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
【编辑推荐】
1.海瑞塔•拉克斯因这些细胞而死,这些细胞却获得永生,并改变了人类医学史。这是一个关于永生细胞的科学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生命、伦理和尊严的动人故事。作者耗时十年挖掘这段跨越近一个世纪的精彩历史,揭开人体实验的黑暗过去,探讨医学伦理和身体组织的所有权问题,以及其中的文化和信仰问题。
2.白岩松、姚晨、罗振宇、姬十三、果壳网、丁香医生诚挚推荐,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专文导读。
3.《纽约时报》、美国亚马逊现象级畅销书,入选美国亚马逊编辑共同推荐的“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席卷《纽约客》《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泰晤士报》等全球60多家顶级媒体“年度好书”,《自然》《科学》《柳叶刀》、爱德华•威尔逊等联合推荐。
4.美国HBO改编电影,奥普拉•温弗瑞倾情主演,获艾美奖、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等多项提名;豆瓣口碑科幻电影《湮灭》,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阅读本书出镜。
【推荐语】
这是一个关涉生命信仰与价值、种族歧视与平权、患者与职业尊严、科学与医学的目的等一系列话题的传记故事……作者丽贝卡•思科鲁特通过翔实的一手资料和富有温度的生命书写笔触,回眸、还原了六十多年前的一幕幕真相。……在医学转型的夹缝里,技术进步的台阶上……海拉细胞的命运恰恰映射着这个过程中的伦理(道德)脱序,告知不周,沟通不畅,知情同意阙如,以及细胞体内权利与体外权利的分野,技术进步中的异化,如非人化、工具化、功利化、技术化、商业化等。
——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
再也没有一个已经死去的女性比她(海瑞塔•拉克斯)对在世者所做的贡献更多……引人入胜又令人痛心,一本必不可少的好书。
——《卫报》
超过十年的坚持,作者思科鲁特仿佛为这本书而生。她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记者和执着的调查者,从各种角度记述了海瑞塔•拉克斯对现代医学的贡献,并使每一个角度都引人入胜……这是一部对贪婪和被漠视的生命的道德探究之书……充满鲜活的人物。
——《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图书评语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说科学利用了海瑞塔•拉克斯,那么作者就决心改变它。这本书确保她将不再被简化为培养皿里的几个细胞——她将永远是海瑞塔,也永远是“海拉”。
——《每日电讯报》
这本书让我欲罢不能……一个关于现代医学、医学伦理、种族关系的优美而动人的故事。
——《娱乐周刊》
科学写作的典范……我读过的最好的非虚构作品之一。
——《连线》
没有哪本书更好地展现了医学研究中伦理脱序的可怕后果。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一段优美感人的讲述。
——《柳叶刀》
作者并未简单地将全部罪责归咎于科学研究者,而是展示了他们最真实的人性……(并在这个过程中)挑战了我们对伦理道德、组织所有权和人性的认知。
——《科学》
看懂所有艺术家A TO Z 豆瓣
A—Z Great Modern Artists
作者: [英]安迪·图伊 绘 / [英]克里斯托弗·马斯特 著 译者: 陈佳凰 四川文艺出版社 2016
一本让你看起来对艺术无所不知的书,从头到脚提升你的艺术品位
中英合作印刷,从封面到版式,100%保留作者原设计
眼睛让我们“看到”艺术,这本书让我们“看懂”艺术家
用画像的形式解构当代艺术史中极具代表性的52位杰出艺术家
画家、雕塑家、装置艺术家、行为艺术家,无所不包
这是一本让人一看就忍不住莞尔一笑并且想收藏的艺术书籍,由艺术家、平面设计师安迪•图伊绘制当代52位重要艺术家风趣的肖像,辅以数百幅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并搭配上克里斯托弗•马斯特的精辟介绍,让这些当代大师突然亲切、易懂了起来!
南海醒狮的历史、文化与技艺 豆瓣
作者: 谢中元 / 黎念忠 2020 - 1
南狮,又称醒狮,发源于广东南海并传承至今,主要集聚于粤、桂、港、澳、台及东南亚一带,在欧美华人社区亦有一定分布。其外究形体规范,内求精神传意,世代相传,经久不衰,在中国狮舞体系中极具代表性。醒狮以南海县佛山镇的大头狮为正宗,其外形与唐初神陵的石狮相像。传统醒狮取自三国演义故事,分为刘备狮、关公狮、张飞狮等,颜色一般以黄、红、黑等为主,以南拳功架为根底,透露出强烈的英雄崇拜色彩。醒狮重在演绎“采青”程式,充满了戏剧性、趣味性和技巧性。近四十年来,南海积极推动醒狮的传承与发展,积淀了较为成熟的经验范式。
舞动南方 豆瓣
作者: 曾应枫 2011 - 8
《舞动南方:南派醒狮》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不是師傅 豆瓣
作者: 姜偉池 (三姜) 三聯書店(香港) 2014 - 7
咚燦!鑼鼓一聲,雄獅起舞。
無論新春佳節,還是店舖開業,經常都會見到有舞獅助興,聲勢震天,威風凜凜。
但是,儘管舞獅在香港如此常見,我們對這項中國傳統活動卻非常陌生。舞獅的歷史發展、獅頭從近距離看是怎樣的、舞獅除了採青之外又有甚麼套路……我們對舞獅,原來是既親近又遙遠。
本書作者在武館長大,愛武術,也愛舞獅。他見證了時代更替為傳統舞獅帶來了甚麼變化,以「我不是師傅」的口頭禪為自己在新時代定位,同時也秉持著「不失傳統,更勝傳統」的精神,積極推廣醒獅運動,為讀者詳細講解源遠流長的舞獅文化。
英雄礼赞 豆瓣
作者: 杨明敬 2011 - 8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主要内容简介:《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堪称广东省优秀的文化品牌,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该系列图书的编写出版,对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岭南文化,提升广东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为其中之一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分册,内中具体介绍了:水泊英雄打英歌、动作招式融合天地之机、音乐脸谱蕴藏山川之秀、各路英雄八面威风、数风流人物、为了明天的辉煌等内容。《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英雄礼赞:潮汕英歌舞》由杨明敬编著。
我亲爱的小王子们 豆瓣
Little Princes
作者: 康纳·葛瑞南 译者: 吕静薇 湖南文艺 2011 - 7
29岁的主人公康纳原本只是想利用到尼泊尔做志愿者的机会开始他的环球旅行,但当他到尼泊尔一个名叫苟达哇力的村子的一家孤儿院做志愿者之后,他的初衷慢慢地改变了。在这所名叫“小王子儿童之家”的孤儿院里,他和另外几个志愿者一起照顾着这些被遗弃的孩子,教他们学习、和他们玩耍,彼此之间建立起非常好的感情。
一个偶然的机会,孤儿院里一个孩子的妈妈的突然来访,让主人公得知了这里的孩子原来都不是孤儿,而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受到人贩子欺骗,人贩子将他们带出来聚集到各地的。当他看到无数被人贩子拐卖出来的孩子悲惨的生存现状,尤其是其中七个孩子被再次拐卖后,他的内心深深地受到震动,他决心解救这些无辜的孩子。
他回到美国四处筹款,创办了“下一代尼泊尔”公益组织,致力于解救尼泊尔被拐卖的儿童。他联合加德满都当地政府的公益组织一起打击贩卖儿童的根源组织,并将解救出来的孩子集中安置在“小王子儿童之家”、“雨伞基金会”儿童之家和“下一代尼泊尔”下属的儿童之家。
在这个过程中,他通过邮件认识了一位美国女孩——丽兹。丽兹和他有着同样的追求,经常前往一些贫困国家做志愿者,帮助那些可怜的儿童。通过几个月的邮件来往,他们互生情愫。
将所有的七个孩子全部找回之后,他仍然不满足目前的成绩,他的内心有了一个更美好的计划——找到孩子们的家人,并让他们重新团聚。于是,他请当地的几名向导协助,一同前往洪拉的山区,开始他的寻亲之旅。在经过了一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之后,他们终于一个村一个村、一家一家地找到了大部分孩子的家人。
在与孩子的家人取得联系后,有些孩子很快就被接回家,有些也正在等待合适的时机重新回归家庭。而丽兹也终于答应了主人公的求婚,有情人终成眷属。
至此,包括“下一代尼泊尔”在内的各种公益组织仍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各地发挥着作用,救助着更多的被拐卖儿童,并为他们重新回到家人的怀抱做着不懈的努力。
西藏朝佛之旅 豆瓣
作者: 王云峰 2006 - 4
一位内地汉族藏传佛教信仰者的心灵朝觐纪实,亲历目睹的情景,翔实准确的史料,神妙传奇的典故,700余幅精选彩图,汇成震撼心灵的本书。 佛教的千经万典,归结起来就是“修心”两个字。佛法即是心法。所有修行的果位,都是修心程度的标志。一切万法,都起于心,归于心。人生一切苦乐,心是承受者。 心是一个最矛盾的东西:最大的是心,最小的也是心;最明亮的是心。最黑暗的也是心:最乐最甜的是心,最苦最酸的也是心;私是心,公也是心;好是心,坏也是心。语言文字中的所有形容词,都是用来描述心的感受的,都是心的标签。 佛教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众生皆有一颗光明的心,叫做佛性。但是这种本来光明闪烁的“心”被无遏制的欲望之“贪”、挥不去的愤怨之 “嗔”、愚昧无明之“痴”遮掩污染得暗淡无光。感觉到活得很累,活得很苦。学佛。照着佛的教导去做,就可以使苦乐无常的生命化为不生不灭的常乐自在。 自觉自愿之心就是我们所说的“佛心”、“佛性”。就是没有人提醒你,没有人督促你,也没有交换条件。甚至没有人看见你,完全是你自己的觉悟产生的一种博大的“慈悲心”,一种“爱心”,一种本能的道德意识启迪你去弃恶扬善,去舍己为人。为了他人利益去牺牲自己。现在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不为名利、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就是这样的人。他们不一定就是佛教信仰者,但他们正是菩萨的化身。
伏藏 豆瓣
作者: 崔憶/文 / 宁心/图 2008 - 7
《伏藏:探寻西藏千年文化的信仰之旅》主要内容:“东方雪山顶上,彩云纷纷扬扬,那是大神小神,正在天上行走。”大昭寺,祖拉康,一个神圣的字眼,藏传佛教各教派共同崇奉的寺院。很多人认为它是宇宙的中心。它是我心中一个秘密的所在。八角街这条古老的转经道,每天有无以计数的人按神指引的方向顺时针旋转着,簇拥着大昭寺这座神圣的殿堂。纵横交错的巷子里藏着古老的建筑,流传着美丽的传说,那一排排一座座藏式的院落如同堆砌着的音符,等待你灵巧的手指拨动。挖掘真实存在的圣物是伏藏,经过修行,在心里彻悟一个道理也是伏藏。人人都能成为掘藏大师,挖掘的是自己真实的心,藏巴嘉热法王说:以后有缘的人到这里,只要发愿就能实现。
藏人不远千里寻求的“拉曲”,是一千两百年前莲花生大师用拐杖敲出的神泉。
拉萨市藏传佛教寺院 豆瓣
作者: 群培 译者: 陈庆英 注解 2010 - 9
《拉萨市藏传佛教寺院》是根据民族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群培先生的藏文著作翻译而成,由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罗旦翻译并注释。他们两位都是在拉萨地区土生土长的藏族学者,出于对家乡地域文化的热爱,出于对拉萨地区的藏传佛教寺院文化的热爱和将其介绍给更多的人的目的。他们不辞辛劳地撰写和翻译了这部著作。这部书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拉萨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拉萨的藏传佛教寺院的分布及其文化资源,这对于关心拉萨的宗教文化的广大读者来说,是一件十分可喜的事情。
幸福的雪域宅男:我的西藏原味生活 豆瓣
作者: 原人 橡樹林 2010 - 8
天珠,布達拉宮,神秘的西藏傳說……喔!老梗啦!別再一直給美麗的西藏面容蓋上一層又一層厚重又神秘的面紗啦!華文世界第一本最有趣又不乏深度的西藏文化主題書來囉!當一位台灣都市宅男,遇上海拔超過三千六百公尺的超古老傳統藏族生活,會發生什麼趣事?兩種相隔千年、相差千萬里的宅式生活,到底有何異同呢?作者原人從台灣到西藏,以甘孜州德格縣宗薩寺這個天遠地遙的偏遠藏區人事物為背景,深入當地生活,將多年來的珍貴經驗整理成書。
全書主要分成「正篇」(喇嘛生活)與「後篇」(藏族文化)共二十四篇精選主題文章,搭配二百多張精采照片,以最輕鬆幽默的文字,描述最原汁原味、最真實的雪域生活,顛覆一般人對於西藏題材的刻板印象,深入淺出地分享許多連西藏人都不易察覺的人文精神,以及值得我們關注的文化隱憂。無論是居家旅行,還是信仰修行,都是不容錯過的心靈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