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
通俗小说 豆瓣
5.8 (19 个评分) 作者: 仁科 2022
“城中村存在主义文学”。
蟑螂一般的生命力,蝴蝶一样的诗意。

《通俗小说》是仁科正式出版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全书由五十五个精彩的短篇作品组成,是仁科过去十多年文学创作的集结。看看仁科笔下的这些人:走鬼、打工仔、发廊妹、骗子、小偷、啤酒妹、流浪歌手……再看看《通俗小说》故事发生的场景:城中村、握手楼、破旅馆、天桥、小餐馆、士多店、桑拿城、工厂、建筑工地、幻想中的疯马村……这本书为什么值得阅读?一切不言自明!
2023年1月2日 已读
仁科 2022 丨仁科说城中村对他来说是 15 年前的事了,本意也并非要写自传,但是读下来就是有非常深的传记感,对仁科经历稍稍了解的读者都能感觉出来那个离开县城是闯荡,那个去走鬼买盗版碟仅仅为了维持每日生计的都是仁科。这本书是非常多非常好的素材,但很少创作技巧下的产物,与现在很多年轻的富有技巧但是缺乏经历和体验的创作者形成很鲜明的对比。比如城市的臭水沟,作为极其不起眼的几句描写,反映的是八九十年代急剧恶化的生态环境;比如写盗版书有时难得,因为有些书会被突然封禁,买不到正版;比如那句“为了‘创文‘,城管到处抓走鬼”,直呼精彩,甚至不能直接写“创建文明城市”。《疯马村永恒的一天》有点魔幻现实主义,但竟然是整本书创作最早的一篇(2008 年),整体就是觉得没很大意思,文字的表达力太弱,文学创作和歌词写作还是很不一样。
2022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顾城诗全集 豆瓣
8.4 (7 个评分) 作者: 顾城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0 - 4
对中过当代文学多有犀利批评的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成就却独具慧眼。在对中国当代诗歌的评价中,似乎又对已故诗人评价尤高。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顾彬称:顾城“可能是20世纪最好的中国诗人”。虽然对什么是最好的诗人,每个论者会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顾彬的观点其实并不孤立,在国内相当多的诗人、诗歌研究者及诗歌读者中,顾城的人气一直居于领先地位,也许因为他人已逝,人们更可以客观地论定,也许是他的作品,曾经引起太多的争议,他作为中国当代“朦胧诗”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已经成为研究中国文学、中国诗歌、中国当代文化思潮乃至当代人的心灵史的不容忽略的标本。“黑夜给了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诗歌经典。
本书收录了目前所能收集到的全部顾城诗歌,由顾城的姐姐故乡精心整理、编集。该诗集用编年结构的方式,收录了诗人自1962-1993年30年间的全部诗歌作品共2000多首,准确翔实、循序渐进地展示了诗人的创作脉络。从中可以看到一个世界级诗人的心灵发展和文学发展的全过程。全书近1700页,堪称当代诗歌出版的鸿篇巨制。该著分为上、下两卷,硬精装。由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朱赢春担任设计,优美、大气,具有很强的冲击力。是阅读、研究、收藏、馈赠的不可多得的珍品。
2022年12月24日 已读
顾城 1962-1993。2010 出版丨全集收录顾城诗歌两千多首,编者为顾城姐姐顾乡。发现顾城开始写诗的时间非常早,早期诗歌充满自然的气息,也有很浓重的时代气息,总体表现为观察细致而有感觉敏锐的创作者。感情生活几乎不体现(没感觉出来)在同时期的作品中,后期避世创作的选择,都体现了作者内心有一个属于诗歌的世界,将写诗比同呼吸一般的重要。说实话下册很多诗歌真的读不下去,因为完全读不懂,特别从组诗《水银》开始,顾城的诗歌可能需要非一般的阅读顺序和方向,意向不明。年表最后说,警方没有在现场查出顾城诗肇事者的证据,仅仅根据姐姐处的顾城书信,里面提到打了谢烨。记录《螳螂的婚事》最后几句:这螳螂的爱情/将永远从一而终/不像我们人间/总有许多变故。《英儿》或许是理解顾城的另一个入口。谢烨的视角会不会是另一本《激情耗尽》?
2010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诗歌
夜晚的潜水艇 豆瓣 谷歌图书
7.9 (475 个评分) 作者: 陈春成 上海三联书店 2020 - 9
★ 《亚洲周刊》2020年度十大小说
★ 豆瓣读书2020年度中国文学(小说类)Top1
★ 第六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作品
★ 首届pageone文学赏 首赏
仿佛鸟栖树,鱼潜渊,一切稳妥又安宁,夜晚这才真正地降临。
《夜晚的潜水艇》是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铁幕下的萨克斯、蓝鲸内的演奏厅……
潜入故事深处,感知体内的星云旋动、草木蔓发;以词语的微光,探照记忆的海沟。关于藏匿与寻找、追捕与逃遁,种种无常中的一点确凿,烈日与深渊间的一小片清凉。陈春成的小说世界,是可供藏身的洞窟,悬浮于纸上的宫殿,航向往昔的潜艇,呈现汉语小说的一种风度与新的可能性。
【推荐语】
我非常喜欢《夜晚的潜水艇》,陈春成给了我一个惊喜。我想起NBA,他们对那些充满潜力的年轻球员有一个形容,天空才是他的极限,这话也可以用在陈春成的身上。他比较厉害的一点是,既飘逸又扎实,想象力非常丰富,写现实的部分又很扎实,转换和衔接都做得非常好,很老练的作品。我觉得他是一个前程无量的作家。
——余华(作家)
读陈春成的小说,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把问题全部想得清清楚楚,所以小说才会看起来流畅而有趣。他的语言锤炼已经炉火纯青,不是池中之物。这注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小说家。
——阿乙(作家)
陈春成是一座傍晚的园林,每句话都值得细看,每句话都即将错过。我相信这个传说:“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有一种古老的文字秩序在暗中流传,到他出现时,我才能指给你:快看,就是这个样子。
——贾行家(作家)
初读《裁云记》《竹峰寺》时,只觉得文章虽短但气象非凡,作者笔下处处是奇光异彩。读罢全书,才知道那也只是修竹茂林中隐隐露出的一角飞檐。九篇小说,如九座幽深的宫殿,殿门虚掩,静谧无人,但你侧身进去,缓缓移步,很快就能看到那些足以使人目不暇给的别致格局、精巧构件、璀璨细节。感谢作者以一己之力构筑这些美妙而深邃的宫殿,让我们得以窥见其中那无数动人心魄的奇丽景象。
——东东枪(作家)
陈春成的每一篇文字,甚至每一页每一段,都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细致入微的文字后隐藏着很久远的情感,调动出我的记忆与触觉。每一篇看完,总是唏嘘半日。
——陆庆屹(导演)
推着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直是个悲壮的象征——可如果他是乐在其中,他眼中一直隐隐含着笑意呢?我读陈春成的小说,就一直觉得他是快活的西西弗斯:欣逢命运的高山,时代的陡坡,语言的巨石,他乐此不疲。我作为读者,也能拾其乐而追随。当人游戏的时候,他完整;当人完整的时候,他游戏。席勒这句话,我借来说春成。
——史航(编剧)
陈春成的小说很惊艳,语言极好,且有一种整体性、批判性而又狂欢性的想象力。最厉害的是,他能使最荒诞不经的叙述毫不费力地变得可信,这个本事很难。他对自己的生活有尖锐的看法,表达十分华美飞翔。
——李静(评论家)
陈春成的《音乐家》发表在年轻人阅读社区“豆瓣”上。小说叙述的沉稳、惊悚、细致、绵密,回环往复而又一唱三叹,在不动声色中有雷霆万钧的力量。其叙述的老道、节制,想象的绚烂、丰富,意蕴的复杂与隐喻色彩,很难令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90后作家之手。无怪乎有读者留言:“在这篇小说里感受到了希区柯克的后窗,王维的山林,和博尔赫斯的迷宫。”
——王德领(评论家)
陈春成是90后作家中非常有个人特色的一位。汪曾祺式的古典故园与博尔赫斯式的现代迷宫拆散重组,变成了他笔下的废园。但只要读完他的作品,又会发现他远比此丰富。他直接越过了写自我的阶段,一出场就以万物为题,在常识之上,就势思接万里。每一篇小说都不尽相同,又在主题上持续变奏。在一个以糙笔写浮心的时代,他反其道而行之,躲在“深山电报站”,以万物为学问,没有功利心地研究又把玩。他笔触老练,用字沉静,想象又纵肆酣快,间杂萌态。浑然一个专心研学又玩心隆盛的老顽童。
——古肩(《中华文学选刊》编辑)
2022年12月24日 已读
陈春成 2020 丨很奇妙的阅读体验。喜欢《夜晚的潜水艇》和《音乐家》。几乎所有的短篇都妙在构思,博尔赫斯的硬币、富商的潜水艇、消失的蛱蝶碑、神奇的传彩笔、中山酒记事珠、化听觉为其他感官的联觉人……但所有的巧思的设定都指向一件事,那就是专心做一件事,不管是徜徉想象力世界的孩子,专注写作的长辈叔叔、醉心洞穴探险、在限制的时代做一名作曲家(背景设置在赫鲁晓夫时代的列宁格勒,宛如某decade),可能需要点天赋,或许它转瞬即逝;可能某种才华不被人看见,但自己感受到它的存在;可能创作了某部作品成为划时代的伟大作品;可能一辈子在想做一件事和不能做这件事之间挣扎。种种努力,化成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
2020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夹边沟记事 豆瓣 谷歌图书 Goodreads
9.3 (203 个评分) 作者: 杨显惠 广东省出版集团 2008 - 9
《夹边沟记事》从2000年春季被《上海文学》开始连载至今,时间已经过去了九年。其间天津古籍出版社出过一册《夹边沟记事》,但其内容不全是“夹边沟”,还有几篇作者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后来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全部的“夹边沟”故事,书名变成了《告别夹边沟》。现在花城出版社要重新出版《夹边沟记事》,且恢复了它的原名。
2022年12月17日 已读
杨显惠 2002 丨居然是纪实小说!在夹边沟劳动教养的都是在 1957 年大鸣大放和反右运动中被打成右派的知识分子,书中也有描述当时揪出几个右派是有KPI 指标,领导“心慈手软”导致不达标就自己遭罪了。夹边沟的粮食紧缺问题,是和当地的生产条件有关系,但很多地方是因为当地领导虚报粮食产量,导致“统购粮统过头”,留给老百姓的余粮太少才挨饿,这个是人为引起。在饥饿面前,即使是高级知识分子也不得不面对“活下去”这个问题,偷盗、逃跑已经是轻的,道德在吃死人这个法律都没有条例约束的问题上,已经彻底沦丧。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还有来自农场内部发腐败举报等等。令我最难过的是,大部分人以为经过劳动教养可以摘帽,所以刚到夹边沟的时候努力劳动,直接身体干跨,然后发现摘帽希望渺茫;还有一些人不逃跑因为相信国家领导还还知道, 对党还抱有希望
2008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纪实小说 虚构
莫言长篇小说全编 豆瓣
作者: 莫言 2017 - 4
2022年11月27日 已读
莫言 1987-2009 丨2022.02-2022.11 以后再也不想读莫言了。优点:莫言的小说一直在探索新的叙事方式,小说的取材大部分来自农村底层,反映当时很多现实的问题,比如独生子女政策、苍山县蒜薹事件、政府官员腐败问题等等,他的立场是普通人民的立场,但是微妙的是他会很好地把握问题揭露的尺度,很多时候我觉得问题挖得深了,他好像突然站到了对面为他们解释。语言上他的书写非常不吝惜描写场面,我甚至觉得是缺点,但是描写确实往往很富有想象力,对于歇后语的使用也是得心应手。缺点:每本书几乎都离不开“屁屎尿屌肛奶”等低俗字眼,频繁得令人不适,也很频繁地写各种不正常的男女关系(性交),包括但不限于乱伦。厌女更是贯穿长篇始末,他笔下的女人命运悲惨,但书写并不体现作者的同情,身为女人活该的感觉,是我再也不想读的主要原因。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十三步 豆瓣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前无老师,后无徒弟”的先锋小说代表作;
荒诞而真实的“变形记”,为普通教师鸣不平的话题之作;
大胆的艺术实验,莫言自己也要用六种颜色的笔做记号的奇书。
————————————————————
《十三步》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88年。本书描述了一个极贴近现实生活但又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中学物理教师方富贵在劳累致死后离奇复活,以为他已死去的妻子不让他再进家门。殡仪馆美容师李玉婵将复活的方富贵改容成自己的丈夫——物理教师张赤球,让他代替张赤球讲课,同时让真正的张赤球去做生意赚钱。真实的张赤球成了没有身份的孤魂野鬼,有家不能归;真实的方富贵面对尴尬的双重身份,无所适从。每个人都在荒诞的境遇中逐渐失去本性,走向必然降临的厄运……
本书写出了“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的荒诞生活,同时也通过娴熟使用汉语人称的变化,亦即叙述视角的不断转换,最终达成全新的小说结构。
2022年11月27日 已读
莫言 1993丨其实还是”笼中叙事“这个书名更符合一些。莫言在后记中写”“小说所反映的问题再当时是富有挑战性的,是切中时弊的,今天读起来已经疲软无力”,其实我还真没读出来主要是要写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因为感觉很多提到的问题在别的长篇中都有更针对和夸张的描写。学校基于提高财政支持力度考虑需要一个上课时猝死的老师,让他不能复活还是挺讽刺的。活着是春蚕,死了更要物尽其用。但是写一堆乱搞男女关系不知用意,也可能是莫言小说习惯如此,在“性”议题的基础上作文章,部分驱动力是女人无法满足的欲望和控制欲。打油诗写“当年所谓先锋,皆垂垂老矣”,技巧上的尝试和探索不过是为了突破自己和标新立异,并不建立在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和思想的传递的基础上,读感糟糕也不纠结。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我本芬芳 豆瓣
7.9 (100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2 - 2
婚姻是需要运气的,它可能并不指向幸福,而是使人心碎……
继《秋园》《浮木》后,八旬奶奶讲述六十年的婚姻故事,诉说不为人知的柔情、渴望与痛楚,献给所有不被看见的你我她。
杨本芬奶奶在讲完了母亲(《秋园》)和乡亲(《浮木》)的故事后,又将目光转向婚姻,坦诚地展现女性在亲密关系当中的疼痛与挣扎 ,不甘与重生,那份真情实感弥足珍贵。本书也将为身陷困顿中的你我她带来慰藉与启发:未来的人生是委屈求全还是勇敢前行?是忍辱负重还是活出自我?
2022年11月22日 已读
杨本芬 2022丨看之前对书名的理解是一种自信感,读完以后的理解是一种后悔和可惜,“本”释义为“本来可以是”。三部曲中只有这一部是没头没尾呈现给读者的,但我倾向于这是作者自己的经历,因为《秋园》中得疝气什么重活也干不了的仁受和肺结核不参与家庭事务的吕有相当共性,甚至对外人比对家人好这一点也有对照。作者给女主角拟的名字是“惠才”,贤惠又有才;男主角只有一个姓“吕”,虽然姓带两张“口”,但是不会沟通不会体贴不会表达不会道歉。惠才靠的是自我感动,丈夫冷漠自私异常,她需要安慰自己,一点点温暖也可以坚持下去,因为放弃并没有真正进入她的备选中。这本书可以看到一个男人到老年能够含饴弄孙,年轻时候最少可以只付出这么一点。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惠才都没有得到,得到的是靠自己得来的。当时观念还保守,放现在惠才太容易跳槽啦!
2022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四十一炮 豆瓣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四十一炮》就是要掀起一场文学叙述的强劲风暴,射出震撼人心的激情炮弹。小说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农村改革为背景,在两条亦真亦幻的叙述线索的交替缠绕中,再现了一段混沌虚实、光怪陆离的历史真实——在物欲被神化的扭曲时代里,人性与物化、道德与金钱、信仰与权力、农村与城市在那里强烈碰撞。在作家汪洋恣肆的叙述中,四十一发炮弹无所顾忌地轰隆,昭示着彻底的瓦解、决裂,也寓意着再生。当作家敢于把社会最丑陋的一面展现出来的时候,或许正是社会和环境向着更完美、更完善的方向发展的起始。
本书获得2004年第二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成就奖”;入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22年11月21日 已读
莫言 2003 丨用莫言自己的话是说“《四十一炮》所展示的故事,就没有太大的意义。……,诉说就是目的,诉说就是主题,诉说就是思想。”但是作者还是把罗小通这个人物与格拉斯《铁皮鼓》里面不愿意长大的奥斯卡进行对比,罗小通是成人的身体,孩童的思想。就人物塑造上,罗小通对吃肉的欲望和执念,比起《丰乳肥臀》里上官金童对吃奶的欲望,也不算极端而让人印象深刻了。看了三十多万字,最后讲述者的爹把他老婆砍了,怀疑她给自己戴绿帽子,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影响了作为男人的尊严。可是这个男人好多年前就和别的女人私奔还生了孩子,扔下老婆孩子不管不顾。还看了一堆这个被扔下的孩子怨恨自己娘不给吃肉,输出一堆厌女思想和骂娘言论,慕爹派。可惜他爹就是废物。“四十一炮”语带双关,一炮两义。“野骡子”这个名字,就充满了贬义,服了。不看也罢。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秋园 Goodreads 豆瓣
8.8 (400 个评分) 作者: 杨本芬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 - 6
听八旬奶奶讲述她和妈妈的故事。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今天,她80岁的女儿,把普普通通的她,讲给世界听。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2022年11月19日 已读
杨本芬 2020 丨直到自己看完才知道高分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个人史,而是很平实地反映了时代的动荡,政治运动对平民百姓的生活造成的迫害。突然理解了“逃荒”这个名词,当地区之间饿死率存在显著差异的时候,逃去死亡率低的地方,不要去冒险尝试自己会是高死亡率地区的幸存者。很喜欢作者写实的创作手法,没有什么炫目的技巧写作,都是通过普通人的眼睛记录的生活和经历。虽然秋园生活的困窘一部分来自多子,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她不明智的选择。但是丈夫是自己选的,家在哪里是丈夫决定的,心地善良但不能干重活,饥饿年代宛如废物一部分有命运,一部分也是人惯的。再次证明男人基础代谢高,先饿死的往往是男性。在看到不能读书急得发疯的时候猜到之骅是作者。仁受刚感谢党分了房子,就被划成了旧官吏,秋园也因此被污名化好多年。今日和昨日没什么不同。
2020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纪实小说 虚构
青蛇 豆瓣
7.1 (67 个评分) 作者: 李碧华 新星出版社 2013 - 10
本书收入李碧华经典小说《青蛇》《秦俑》《诱僧》。三部小说均系以历史传说为背景进行发挥创作,衍生出一段段充满爱欲情仇的奇情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以华美犀利而又天马行空、离经叛道的文字大胆颠覆传统,通过对男女情怨纠葛的叙写,揭示人物复杂丰富的心灵世界,再融入美学哲学之意蕴,极具张力而荡气回肠。
三部作品均曾被改编为电影,分别由徐克等著名导演执导,张曼玉、梁家辉、王祖贤、巩俐、陈冲、张丰毅等著名影视明星担纲主演,在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等的评选中斩获多个奖项。2013年,由田沁鑫导演,秦海璐、袁泉、余少群、辛柏青主演《青蛇》之同名舞台剧进行全球巡演,在香港、北京、澳门、台北、杭州、上海、英格兰、苏格兰、新加坡、韩国、奥地利等地掀起观剧热潮,收获好评无数。
2022年11月8日 已读
李碧华 1986-1990?丨切入点有意思,语言和结构都没太达到预期,电影改编过于经典的关系吧。《青蛇》带着青蛇其实迷恋的是白蛇这个立场看的。许仙作为雄性人类,自私、反复、卑劣的设定不太意外。青蛇对于许仙的勾引一部分是证明他不值得白蛇付出,后面对法海的勾引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女人力,也是要破坏法海的修行,当然也可能都与她吃下的药有关系。也有很多比较超前的观念输出,比如“每人一生只能够爱一个人是中国人的习惯”,小青劝白素贞忘记许仙,孩子不用父亲,那是凡俗人的习惯,自己二人把孩子提携即可。白蛇被镇压不是因为法海趁虚而入,而是因为许仙负她万念俱灰。确实有一些能组青白 CP 的证据,但感觉不很有力。《秦俑》好难看哦,甚至可以用“什么鬼”评价。本质就是一穿越小说:古穿今的秦穿。《诱僧》也是电影先入为主,成王败寇的历史书写。
2013 中国台湾 中国文学 虚构
务虚笔记 豆瓣
9.3 (21 个评分) 作者: 史铁生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务虚笔记》内容简介: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务虚笔记》是轮椅上的史铁生的首部长篇小说,也是他半自传式的作品。隔着咫尺的空间与浩瀚的时间,作家将带着读者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与短暂。这是作者的长篇小说处女作,行文优美、凝练,情感真挚、厚重,且好读,处处透映着一种对人世沧桑的如泣如诉、似幽似怨的伤感与领悟。
2022年10月27日 已读
史铁生 1996 丨毫不夸张地说给我看抑郁了,但还是要夸写得好。“务虚”大概是相对于“务实”,也可能是反口号的一种表达,在内容表现为小说的不确定,书中的很多人物有共性有特性,在写作之夜他们有时候是甲但有时候又成了乙。让我抑郁的很大原因是,他们人生的难处,存在于他们出生之前,存在于出身,在成分,在阶级。那个质问学校自己考不上为什么不提前告诉自己的那个谁;那个因为不让父母立刻死去放弃爱人一夜白头的谁;那个被冠以叛徒骂名几十年的谁;读完理不清这些人的人生和人际关系,但是故事被断断续续道来,他们被时代、被运动、被不能说的东西影响改变的过程令我难过。史铁生在讲含含糊糊讲他人故事的背后,能联系起很多以前读过的真实的回忆录、传记。而这本书关于生死、孤独、性与爱的剖析和思索,应该也能见诸作者其他作品,看得出来作者哲学功底不浅。
2011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食草家族 豆瓣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由六个梦境组成的长篇小说;引发文坛震荡,被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作;
表达莫言渴望通过吃草净化灵魂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膜拜;
视觉、味觉、触觉、听觉与迷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的细节与天马行空的抒写。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畅销“莫言长篇小说全编”系列,全新修订升级
《食草家族》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创作完成于1987年至1989年,是“莫言长篇小说全编”(修订版)系列中的一册。小说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由六个故事构成“六梦”,描写了生活在贫瘠而又富饶的大地上的人们与大自然的关系。据说,在高密东北乡有食草家族的存在。三次蝗灾,见证了食草家族由盛转衰的过程;近亲通婚的后代,手脚生蹼膜的一对恋人被处以残酷的火刑;受尽虐待的双生子展开懵懂的复仇游戏;被扔在狗窝长大的二姑,派来一对儿子疯狂杀戮。传说,一个男孩与红色小马驹变成的女人结为夫妻,食草家族的历史从这里开始……
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视觉、味觉、触觉、听觉与迷幻荒诞的想象,浓墨重彩的细节与天马行空的抒写,在这部奇特的作品中达到既互相冲突又浑然一体的融合。
2022年10月19日 已读
莫言 1991丨在“再看一本莫言真的要吐了”和“坚持一下还剩3本就看完长篇了”之间挣扎看了半本,再坚持多看几页我真的要吐了,越看越反胃,毫不夸张。写的什么东西哦。恐怕仅仅是对某些经典拙劣的模仿吧,大长段多是多,但真的感觉没必要,整体就是感觉废话多,越看越不能忍。腰封上写着“表达了我对性爱的看法”,说实话毫不感兴趣,或者说之前看的其他书也已经看明白了作者的性爱观是个什么雕东西。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台北人 豆瓣
9.1 (94 个评分) 作者: 白先勇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 1
白先勇的《台北人》,是一本深具复杂性的作品。此书由十四个短篇小说构成,写作技巧各篇不同,长短也相异,每篇都能独立存在,而称得上是一流的短篇小说。但这十四篇聚合在一起,串联成一体,则效果遽然增加:不但小说之幅面变广,使我们看到社会之“众生相”,更重要的,由于主题命意之一再重复,与互相陪衬辅佐,使我们能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作品之含义,并使我们得以一窥隐藏在作品内的作者之人生观与宇宙观。——欧阳子《白先勇的小说世界》
“一个作家,一辈子写了许多书,其实也只在重复自己的两三句话,如果能以各种角度,不同的技巧,把这两三句话说好,那就没白写了。
《台北人》对我比较重要一点。我觉得再不快写,那些人物,那些故事,那些已经慢慢消逝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 ——白先勇
2022年10月8日 已读
白先勇 1971 丨终于看了久闻大名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一把青》《孤恋花》《游园惊梦》等名篇。附录一关于过去和现在、灵与肉的解读非常到尾了。能感觉到白先勇小说人物塑造的地位和重要性。个人比较喜欢的是白先生冷静的比较,无法从过去走出来的人,五一不是从旁人的角度去写他们的这种状态,而过去的生活巨变或经历的苦难,几乎不多加描绘,这一片空白给了读者很多想想空间。语言上有很多吴语词汇,对于那些出生上海的人刻画加分不少。“一个作家,无论怎样客观地写小说,他对自己比亚人物所怀的态度(同情或不同情、喜欢或不喜欢),却都从他作品之“语气”(tone)泄露出来。”P238,这一句非常好地解答了我不喜欢莫言的原因。白先勇的小说就感受不到男性作者的气息,说是女性写的我也能接受。
2015 中国台湾 中国文学 虚构
天堂蒜薹之歌 豆瓣
8.4 (8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莫言新版题记:“在新的世纪里,但愿再也没有这样的事件刺激着我写出这样的小说。”
*朱伟老师点评:莫言笔下沉重而有质感、有密度的土地,是真实到刻骨的中国乡村。
《天堂蒜薹之歌》是莫言1988年创作的一部受“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件极具爆炸性的事件”刺激,放下手头的创作,在35天内写成的“义愤填膺的长篇小说”。小说主线是天堂县的三个农民因参与聚众请愿,被政府追捕归案、关押入狱、审判定罪的过程。小说一边叙述三人被抓、被关过程中遭到的打 骂、侮辱,一边穿插他们的回忆——贫瘠的生活,官吏的压迫,追不到的幸福,不值钱的人命……逐渐勾勒出政府号召大种蒜薹,结果蒜薹滞销后不闻不问,农民被逼走投无路,只得聚众冲入政府,酿成轰动一时的“蒜薹事件”的始末。
本小说采用多人称、多主线穿插并进的叙事结构,同时以民间艺人的演唱贯穿终始,结尾又以新闻报道的方式交代后事。如莫言所说:“如果要理解‘结构就是政治’,请看我的《酒国》和《天堂蒜薹之歌》。”
2022年10月7日 已读
莫言 1988 丨小说以 1986 年苍山县的“蒜薹事件”为题材。这起官逼民反的蒜薹事件,与农业税废除之前的斗争相似,总是一部分人的愤怒和勇敢为更多人带去正义和利益。小说对于乡下换亲、冥婚等落后的婚恋观有详细描写,父母之命干涉婚姻自由,说明在八十年代中期的山东乡下婚姻法的执行力度很一般,但可笑的是对维权民众的执法力度很到位。金菊这个人物的命运果然不出我所料,因为父权制下是容不下女性反抗的精神的,哪怕反抗了最后肯定是失败的,她的悲剧不仅仅是来自原生家庭,更来自高马。女人不是物品更不是生产工具,是应该被尊重的个体。在台北人中读到一句书评解释了我不喜欢莫言的原因,他笔下的女人命运悲惨,但书写的语气并没有作者的同情。面对不作为政府的一种聚众维权式反抗,面对一则政府丑闻的新闻尺,作为原材料的文学创作尺度,以上三点对比今日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再见,冥王星 豆瓣 Goodreads
7.0 (13 个评分) 作者: 夏茗悠 新世界出版社 2009 - 1 其它标题: 再见,冥王星
《再见,冥王星》讲述转瞬即逝的美丽年华华丽低调再次盛放,单影,一个平凡的成绩中下的高二女生,一个孤独的认为自己的命运与被踢出九大行星的冥王星相连的女孩,一朵炎炎夏日悄悄开在墙角的小白花。
被老师嫌弃,被同学排挤,被父母忽视,连唯一的朋友韩迦绫也一直利用她,直到有一天她走进一个男生的视线——穿着再普通不过的裙装校服,像自然光下用DV摄成的一段失色的映画,孤单又压抑,让他的心瞬间崩陷一块。
时光静静流逝,男生和女生,平淡却心酸地度过那些温暖或黑暗的日子。
帅气的、聪明的、受欢迎的少年。
平庸的、愚钝的、遭孤立的少女。
喜欢的心情终于有一天在距离面前悲哀地灰飞烟灭。女生提出与男生分手,男生出国留学,女生经过努力意外考上一类本科。
两年的时光,女生几乎以为自己获得了重生,神奇地长高,成为别人眼中大眼睛、长腿长发、有点冷傲的美女,却一刻无法忘记从前的自己,不能够忘记那个跟她说“我在乎的”、听得见她内心哭泣、给过她温柔关怀的美丽少年。要如何才能原谅自己,没有与他一同走向未来?
最后的最后,单影拼命赶往机场,去告诉那个回国又匆匆离去的男生,三年后,请一定一定回来……
《再见,冥王星》:冥王星并不孤单,如果你相信它有唯一的卫星卡戎与它的相恋。
2022年9月19日 已读
夏茗悠 2009丨(跳看《前篇》+《番外》以及正文前三话和最终话)对夏茗悠在《萌芽》上连载的《冥王星》短篇非常偏爱,所以当时出了单行本就买了。但其实这本已经不是顾旻的故事,而是单影——连女主角名字都这么形单影只。夏茗悠非常喜欢而且擅长写自卑的女生,那些不被关注的、容易被忽视的班级中平平无奇的女孩子。可能受到不幸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不善与人交流,但内心渴望被关注和爱,那个年纪(17岁呜呜呜太遥远了)也还是会有喜欢的男生。顾鸢看到了单影的特别,好在小说最后也给了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比较绝的是,顾旻在意的林森不过如此,反而是写了愚人节玩笑的樊程是真的关注并喜欢了顾旻很久,却不敢说,这个反转挺绝的。
2009 中国文学 虚构 青春文学
上海往事 豆瓣
作者: 毕飞宇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5 - 4
2022年8月30日 已读
毕飞宇 1995?丨小说《上海往事》读感不及剧本《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好,更喜欢剧本的名字和简练。但是小说的叙述手法很强,从年届七十的“我”回忆往事的角度来讲这个故事,忍不住要点出一些偶然事件的重要性,或者自己看到真相是因为冥冥中注定等。也因为当时的我少不更事,看不到小金宝的真实感受,才用现在的我去点评当时小金宝的被动、伪装和真心。两条线一条是黑帮权力之争,一条是小金宝被圈养但实际和二把手偷情;不管是谁都没有给她真心,她本来知道自己的位置,但还是想骗自己能得到幸福。私奔奔不了,所以活也活不下去了。小说这么暴力给人感觉黄黄的,居然写上床一点都不让人心动……结尾带阿娇去大上海让人绝望,那个年代女人就是让人玩弄的,少女更是被老头子偏爱。如果不是写作手法,这本质就是个黑帮爽文,但我看不了一点真爱都没有的黑帮文。
1995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檀香刑 豆瓣 Goodreads
9.0 (57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檀香刑》,给人一种穿行在现实与幻象之中的错觉。故事的地基架构在1900年戊戌变法前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德国人在山东强行修建胶济铁路的大背景上,而人物间跌宕起伏的恩怨情仇、色彩斑斓的民间故事、骇人听闻的血腥酷刑,又营造了一种富有原始神秘色彩的文学叙述氛围。正是在这种时而真实、时而魔幻的叙述中,小说呈现出一幅大开大合、活色生香的高密东北乡图景,活跃在这幅图景中的是一个个鲜活而立体的高密东北乡子民。他们上演的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反殖民抗争,那一段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猫腔戏,共同呈现了高密东北乡摇曳多姿的广袤大地。在极富想象力的夸张恣肆的语言建构之下的戏台上,关于痛苦、死亡、尊严、欲望、友谊、忠诚等一系列命题的大戏正在上演……
本书获得2002年首届“鼎钧文华奖”,台湾《联合报》“2001年十大好书奖”;入围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2022年8月29日 已读
莫言 2001 丨个人认为全书写得最好的两句:您这官,是为上司当的,不是为老百姓当的。要当官,就不能讲良心;要讲良心,就不要当官。
叙述手法上比较特别:《凤头部》用四个人的叙述拼凑了故事的大概,《猪肚部》讲述故事发展的来龙去脉,《豹尾部》交代故事结局以及每个人的结局。视角上最精彩的当数小甲部分,作者正是借他来讲一些魔幻现实的东西,比如每个人的本尊等等。赵甲作为一名刽子手,用现在的话来说是技术工,其实站在了大清朝传统封建思想之上,誓死捍卫的是皇帝和老佛爷,但他仅仅是狐假虎威,并不真正代表权力。权力的代表者是袁世凯,但他掌权并且有自己的算盘。这让还想着大清朝好的钱丁左右为难,一面看着大清危,一面看着百姓难。写刑法残酷,其实写权力可以作践生命到什么程度,让人死这件事如何取得最大的威慑效果。猫腔写太多,性别观依然落后。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
茶馆 豆瓣
8.2 (8 个评分) 作者: 老舍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7 - 1
一句台词一个人物
演绎可感可叹的悲喜人生
一爿茶馆一个社会
映射沧桑变幻的炎凉世态
——曹禺
《茶馆》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将其语言功力发挥到极致,展现了一个时代的真相与文学高度。
《茶馆》故事全部发生在北京城一个茶馆里,茶馆里人来人往,会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老舍先生抓住了这个场景的特点,将半个世纪的时间跨度、六七十个主次人物形象高度浓缩在茶馆之中,展现了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三个时代的生活场景,概括了中国社会各阶层、数个势力的尖锐对立和冲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历史命运。
书中包含《茶馆》和《龙须沟》两本老舍经典代表作。
2022年8月25日 已读
老舍 1950-1957丨《茶馆》通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想读这本书最早已经是在《收获》60周年纪念文丛里,《茶馆》刊登在了《收获》的创刊号上,时任编辑正是老舍。“茶馆”不仅仅是一个接头小摊,更是人员混杂、信息交错的地方。各方势力在此汇聚,此消彼长的背后是中国历史的变化。这么多年来“莫谈国事”的规矩以及权力更替下受苦的总是老百姓的规律一直没有变。裕泰茶馆最后没有办法经营下去而吊死的掌柜王利发、龙须沟结尾歌颂政府为民服务的群众、以及选择自沉太平湖的作者,三种结局互相映证着什么,令人颇感讽刺。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戏剧 虚构
汪曾祺全集(1) 豆瓣
8.8 (5 个评分) 作者: 邓九平 / 汪曾祺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 8
2022年8月8日 已读
汪曾祺 1940-1949 小说卷①丨借标人文社 2019 版第一册:全集前三册为小说集,第一册部份收录大约创作于1940年至1948年的小说,一部分初收于北师大版《汪曾祺全集》,一部分初收于《邂逅集》,另有几篇是佚作第一次收录。
汪曾祺早期的小说读不习惯,句法上喜欢用短句,叙事上场景进入,不介绍人物不介绍背景,要从对话和散文性的叙述中获取信息。四十年代跨越了抗战时期,很多创作于西南联大时期的小说,或多或少在文章中有提及战争。但也有不少作品非常具有实验性,文章中的哲思有但我看不明白...
2019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红高粱家族 豆瓣
8.0 (14 个评分) 作者: 莫言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7 - 1
用灵性激活历史,张扬生命伟力,弘扬民族精神,使中国当代战争小说面貌为止一新;
通过这部小说,莫言把他的“高密东北乡”安放在世界文学的版图上;
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
入选WORLD LITERATURE TODAY“75年来世界40部杰出作品”榜单;
电影、电视剧《红高粱》的原著小说。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经典畅销“莫言长篇小说全编”系列,全新修订升级
《红高粱家族》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长篇小说,创作于1986年,是“莫言长篇小说全编”(修订版)系列中的一册。是莫言向汉语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力作,曾入选《亚洲周刊》评选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和英美学界重量级期刊WORLD LITERATURE TODAY评选的75年来世界四十部杰出作品榜单。
小说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我”的先辈们在高密东北乡上演的一个个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故事。 “我”的先辈们一方面奋起抗击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一方面迸发出可歌可泣的传奇爱情,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在情感受到世俗规则压迫时陷入的冲突。
“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在民间口头流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传奇化的过程。历史是人写的,英雄是人造的。人对现实不满时便怀念过去;人对自己不满时便崇拜祖先。我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大概也就是这类东西。”——莫言
2022年7月10日 已读
莫言 1987 丨长篇处女座。不觉得多好看,甚至觉得很无聊。写家族史也写高密东北乡权力更替及抗日史。对余占鳌的书写着重在土匪的“勇”和“悍“,以及能成为英雄的“头脑”和“正确”,但除此以外也没别的了。放到民族解放救亡图存去看这篇小说也许能说主题宏大,但是从性别角度去看人物,大概也会发现好多令人作呕的片段,比如独头蒜前后,比如生气打女人称其为娼妇。无法避免成书时代的限制,但也需要看到,作为经典作品,陈腐思想还会影响一代代读者。
2017 中国大陆 中国文学 虚构 鱼空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