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
美国荣耀 (2003) 豆瓣 IMDb TMDB 维基数据
American Splendor
8.4 (9 个评分) 导演: 罗伯特·帕西尼 / 莎里·斯宾厄·伯曼 演员: 保罗·吉亚玛提 / 乔什·哈切森
其它标题: American Splendor / 美国奇观
哈维·贝克(保罗·吉尔马迪 Paul Giamatti 饰)是美国弗吉尼亚州一家医院内的文件管理员,他貌不惊人,从小就有着与众不同的独立思想,然而他的生活如此糟糕。哈维的工作枯燥无聊,两次婚姻都一塌糊涂,业余时间就是躲在家中看漫画、听爵士乐唱片。偶然的机会,哈维结识了漫画家罗伯特·哥伦布(James Urbaniak 饰),他从对方那里受到启发,决定以漫画的形式汇出自己的人生。似乎,一切就此发生改变……
本片根据哈维·贝克(Harvey Pekar)的漫画改编,并荣获2003年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特别致意、2003年纽约影评人协会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处女作奖等各大电影节近30个奖项。
思虑20世纪 豆瓣 Goodreads
Think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9.6 (10 个评分) 作者: [美] 托尼·朱特 / [美] 蒂莫西·斯奈德 译者: 苏光恩 三辉图书/中信出版社 2016 - 1
【内容简介】
《思虑20世纪》是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托尼·朱特的绝唱,它将一个时代相互冲突的智识史统一进了一段高蹈的叙事当中。
20世纪是作为一个理念的时代出现的,在朱特与蒂莫西·斯奈德的一系列长谈之中,朱特精到地解释了这些理念以及它们政治许诺的危险之处。他复活了那些思想和思想家,指引我们穿越那些塑造了我们这个世界的论辩。随着对那些被遗忘的观念的重访和对时髦思潮的仔细检视,20世纪的轮廓得以浮现。朱特和斯奈德将我们带入他们的分析当中,使我们开始意识到现在对于过去的责任,以及历史视角和道德考量在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革中一直所具有的力量。
在对20世纪最好的智识生活的恢复和示范中,《思虑20世纪》敞开了一条通往21世纪道德生活的道路。这是一部关于过去之书,但也是关于我们应为之努力的未来的一份申辩。
【本书看点】
从少年往事到史学技艺 从犹太复国主义到东欧自由主义
一场贯串朱特生平、时代状况和理念沉思的长谈
一部20世纪智识生活史
◎“全球百大思想家”、奥威尔终身成就奖得主、《战后欧洲史》作者托尼·朱特的绝唱;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弗朗西斯·福山、伊恩·克肖、伊恩·布鲁玛等欧美著名学者真诚推荐;
◎《纽约时报》《纽约书评》《经济学人》《金融时报》《泰晤士报》《卫报》《独立报》《每日电讯报》《洛杉矶时报》《出版人周刊》等欧美媒体一致推荐。
【编辑推荐】
1、本书的两位作者举足轻重。托尼·朱特是西方学界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他曾入选《外交政策》杂志评选的“全球百大思想家”,并于2009年获得奥威尔终身成就奖。朱特在《纽约时报》《纽约时报书评》《新共和》等媒体上的文章令其蜚声知识界和文化界,其著作《战后欧洲史》连续荣获2006年亚瑟•罗斯图书奖、2007年汉娜•阿伦特奖、2008年欧洲图书奖等奖项。另一位作者蒂莫西·斯奈德也是西方学界在东欧历史领域的新锐学者,其著作《血色大地:希特勒和斯大林之间的欧洲》荣获2014年安东诺维奇奖以及2013年汉娜·阿伦特奖。
2、这是一本托尼·朱特的个人传记,同时也是一部20世纪思想史,更是一部精心打磨的思想对谈。对话的发起者蒂莫西·斯奈德既高明又敏锐,他引导被病痛剥夺了写作能力的朱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平以及对历史和政治的思索。因此,每一章都由两个部分所充实:朱特的自述,及朱特与斯奈德对欧洲历史和政治的讨论。话题涵盖纳粹大屠杀、马克思主义、犹太复国运动及其欧洲起源、欧洲及美国的社会规划等。
3、朱特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他亲身观察了20世纪发生的一些最有趣的事件,和大多数历史学家不同,他认为历史的“在场感”可以提供鲜活的视角,观察者自身的偏见和记忆并非一无是处。他在生命尽头最关心的不仅是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思虑20世纪”,还有在面对全球化、移民、伊斯兰恐怖主义等复杂问题的21世纪,我们如何“避免更坏的世界”。
【媒体、名人推荐】
对所有想了解当代历史学家想跟人们说些什么的人来说,本书都是必读。它也是全球学术界文明对话的模板。这本书展现了,历史学家能够探入他们自己的设想,检视他们所认定的事,看到他们自己的人生被他们所生活的世纪一次又一次塑形的方式。这是对一个非凡的人和他所力图争取的生活颇为相称的纪念。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本书是一位学者与知识分子的重要成就,他的英年早逝将是我们所有人的遗憾。
——弗朗西斯•福山
斯奈德的提议促成了这段火花四溅的对话,谈到了朱特各个人生阶段以及他如何成为一位特立独行的历史学家,向读者呈现了对20世纪主要政治思潮的重要反思。
——伊恩·克肖
朱特的时间用完了,这不光对他的家人和朋友而言是悲剧,也是公众的悲剧,因为我们需要他的思考。一个智者的去世,也意味着他经年积累的经验和学术智慧 的逝去。朱特永远不会声称他给出了所有答案。但是他问对了所有问题。对此我们唯有感激。
——伊恩·布鲁玛
朱特的勇气无时不在,但从未真正表露。就在斯奈德先生在本书序言中所说,这是一本关于精神生活与用心生活的著作。
——《经济学人》
对历史的掌握,即便不能保证权力滥用,对维持自由亦有贡献——关于这点,朱特是正确的。他浓墨重彩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一真理。
——《金融时报》
在这本卓然不凡的书中,两位探索者踏上了一场只有一人得以归来的旅程。他们涉入的未知土地是一片通常令人畏惧的大陆,我们称其为20世纪。他们的路途穿过他们自己的思想与记忆……才思出众、洋洋洒洒,两位历史学家近乎回忆了每一本他们读过的书,对几乎所有事物都说出了一些让人印象深刻而新颖的见解。
——《卫报》
本书是那种最棒的类型:你可以在书中同时发现作者想要告诉你的,以及他们的弦外之音。
——《泰晤士报》
这本书展示了一位拥有世界视野、对历史充满热枕以及不惮于扭转观念的学者。
——《每日电讯报》
本书是一场知识盛宴——充满学识、清晰易懂、极具挑战性。
——《旧金山纪事报》
《思虑20世纪》有许多地方称得上是一部杰作:一生的学术和智性承诺凝集于书名中“思虑”二字;两位作者言谈中擦出的智慧火花;积极介入政治议题和争议事件的讨论……
——《洛杉矶时报》
《思虑20世纪》是朱特最后的精彩之作,书中包含了他对被忽视的历史以及政治冷漠的反思,本书字字珠玑,和作者本人一样具有创造力且毫不妥协。
——美国公共广播电台
本书的每一页都闪耀着知识的光彩。
——英国《前景》杂志
才华横溢……这位非常值得纪念的公共知识分子对近代历史的沉思令人信服、视野广阔。
——《出版人周刊》
地球之盐 (2014) 维基数据 IMDb Eggplant.place 豆瓣 TMDB
Le sel de la Terre
9.2 (263 个评分) 导演: 维姆·文德斯 / 朱利安·诺里贝罗·萨尔加多 演员: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 维姆·文德斯
其它标题: 제네시스: 세상의 소금 / セバスチャン・サルガド/地球へのラブレター
  他的镜头是打开的心眼,在最细微处直视灵魂,看到巴西巨坑五万掏金者的集体面相,看到科威特油井冲天大火的真正英雄,看到非洲的死亡延续着生存。每次的拍摄方案都是经年的万里长征,是人神共舞,每次成果都引起巨大回响。合导的儿子伴着老爸远征,只见他用海象的视角,拍出但丁的地狱。再来到地球重病的现在,他重建了一座森林。云温达斯最心仪的传奇摄影师萨尔加多,就是大地之盐。获康城影展某种观点评审团特别奖,入围角逐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Half-Life 豆瓣
作者: Frank Close Basic Books 2015 - 2
It was at the height of the Cold War, in the summer of 1950, when Bruno Pontecorvo mysteriously vanished behind the Iron Curtain. Who was he, and what caused him to disappear? Was he simply a physicist, or also a spy and communist radical? A protege of Enrico Fermi, Pontecorvo w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nuclear physicists in the world. He spent years hunting for the Higgs boson of his day -- the neutrino -- a nearly massless particle thought to be essential to the process of particle decay. His work on the Manhattan Project helped to usher in the nuclear age, and confirmed his reputation as a brilliant physicist. Why, then, would he disappear as he stood on the cusp of true greatness, perhaps even the Nobel Prize?
In Half-Life, physicist and historian Frank Close offers a heretofore untold history of Pontecorvo's life, based on unprecedented access to Pontecorvo's friends and family and the Russian scientists with whom he would later work. Close takes a microscope to Pontecorvo's life, combining a thorough biography of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st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drama of Cold War espionage. With all the elements of a Cold War thriller -- classified atomic research, an infamous double agent, a possible kidnapping by Soviet operatives -- Half-Life is a history of nuclear physics at perhaps its most powerful: when it created the bomb. Physics at perhaps its most powerful: when it created the bomb.
记忆小屋 豆瓣
The Memory Chalet
9.1 (21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托尼·朱特 译者: 何静芝 商务印书馆 2013 - 5
这是托尼·朱特逝世前写的最后一本书,每一篇文字都是他对个人体验的一次回顾,也都最终引向了对历史背景的整理和评述。
他写到了童年时代的战后伦敦,回忆自己对伦敦一些公交线路的迷恋,并进而展开了对公共礼仪和战间期城市规划的深思;他也写到1968年的巴黎学生运动,谈及欧洲人观点不一的性别政治,并最终断定自己那一代人“是富有革命精神的一代,但是却错过了革命”;一系列穿越美国的公路旅行带来的则不仅是对美国文化、历史的评述,更是对自身在晚近年代的身份认同的新体会……他记下的各种成长琐事、旅行见闻和学术生涯的体悟汇成意识的溪流,轻松地荡起波纹,接着又流向各种有趣的方向。
2015年8月15日 已读
你知道“不是每件事情都能涉及所有问题”,但还是忍不住从这里推论到所有。
传记 剑桥 美国 英国
经度 (2000) 豆瓣
Longitude
8.5 (8 个评分) 导演: 查尔斯·斯特里奇 演员: 杰瑞米·艾恩斯 / 安娜·钱斯勒
其它标题: Longitude
说到经度,我们可以回忆小学的课堂,老师拿着地球仪给我们讲解的情景。那么这部名叫“经度”的电影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呢?
其实这部电影讲了两个故事。一是17世纪末,一个英国木匠为海军试制高精度时钟的故事。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一名负伤退役的海军中校试图修复木匠的那些时钟的故事。这两个相距近300年的不同时空里的故事,在电影里用两条线索交替讲述着,将观众带入历史,带入对人和世界的思考之中。
首先有必要说一下时钟和经度的关系。我们知道,15世纪末期开始,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的时代。西班牙和葡萄牙船队一次次的远航,发现了一个又一个新大陆,他们给那里带去了大规模的屠杀,同时带回来无数的黄金和奴隶。随后,英国海盗,以及挂着海盗旗的英国海军,大肆劫掠西、葡两国运送金银的船只。这些黄金成为这些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
1584年,英格兰伊丽莎白女王向海盗将军德雷克下达了率舰攻击西印度群岛的西班牙舰队的命令,标志着海上军事斗争在全球范围展开。这个时候,远洋舰船精确定位及导航问题的重要性凸现出来。为此,英格兰女王颁布女王法案,用巨额赏金征求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
在电影中可以看到,赏金吸引了大量的形形色色的人,他们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案,但都很难通过严格的测试。当时的数学和天文学知识,已经使人们可以通过天文观测,比如月球在恒星间的位置,将观测结果和标准时间比较,进而计算出观测点的经度。但要想使舰船上的计算结果足够精确,船上就必须掌握足够精确的时间。于是一个木匠按这个思路,毕其一生,专心研究时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他的工作为英国取得海上霸主的地位发挥了重大作用,也为“日不落帝国”的诞生打下了基础。
我们也知道,早在古希腊,就有人发明了经纬网的概念,后来许多国家的人们都希望将经度开始的地方据为己有,于是零度经线(本初子午线)一度有了多个版本,例如穿过罗马、哥本哈根、圣彼得堡、北京和费城的本初子午线。直到1884年,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子午线会议,采纳了以英国格林威治天文台所在经线为本初子午线的建议。英国能够最终赢得这条荣耀的经线,是由于大英帝国当时在世界上的政治地位和科学地位。
说到这里,我们明白了,这部关于时钟的电影,为什么用“经度”来命名。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苏联电影《命令》,讲的是军事演习的故事,其中的插曲唱道:“我们用天文时间指路……”。
为什么用时间而不是指北针指路?当时小小的我没能想明白,所以一直记得这句歌词。
这部电影实际上并没有讲述多少科学知识, 是因为其中展示了各个层次、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有国王、大臣、贵族、科学家、贫民以及经常处于生死边缘的水手,在他们身上表现了人性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方方面面。影片的细节很多,下面简单说说。
那个出身贫寒的木匠,以及他的儿子,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为了赢得女王法案的奖金,经过大量艰苦的工作和实验,先后试制出3台高精度摆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广博的知识和精湛的手艺,取得了当时首屈一指的成绩。但是,巨额的奖金引发的就不会仅仅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了,人类社会和人性的复杂这时充分表现了出来。
在海上试验和竞争中,木匠不但要经历艰苦的航海生活,还要忍受贵族的盛气凌人以及当权者的弄虚作假。尽管如此,第一次海上试验的优异成绩还是无法被人完全抹杀的,木匠赢得了继续研究的经费。当时,水手是非常低等和危险的职业。水手们把木匠的工作看作自己的生命所系,他们的热情支持也成为木匠工作的动力。
当木匠完成第二台大型摆钟的时候,已经老了,不能承受海上生活,只好将试验工作交给他的年轻的儿子。在富丽堂皇的宫殿,仆人引导小木匠来到海军部长面前的时候,年过半百的部长正和3名裸体的美貌女郎围着一张桌子玩扑克。可以想像这个场景里小木匠内心受到的冲击(影片最后交待,多年以后,小木匠拿到大部兑现的女王奖金之后才结婚)。小木匠尽力平静地提出远航美洲进行试验的要求,而部长不但给予了他全力支持,而且表现出对他这个小人物足够的尊重。这位政治家,一边是骄奢淫逸的生活,一边又有超越个人的对国家利益阐精竭虑的追求。
很快,庞大笨重的摆钟运上了军舰,小木匠出发了。在一个港口,两名水手私自把一些酒倒卖给了别人。然后,这两个水手被抓了起来,按军纪处以最严厉的鞭刑,同时全体船员集合在甲板观看行刑。这情景过于血腥,以至于小木匠不忍目睹,把头扭向一边。这时,旁边的舰长大吼:“把头转过来。根据法律,你必须看,否则你将和他们一起受刑。”那时,担任军官的人一般都是贵族出身。我看到这里,以为电影想表现的是等级矛盾和残酷刑罚。
其实问题的关键是酒。因为淡水存储时间长了就会腐败发臭,那些低度酒实际上相当于饮用水。果然,在茫茫大洋上,水手们无法喝下变质发臭的水,绝望和疯狂暴躁的情绪开始寻找爆发口。小木匠只能在一边看着。这时,舰长走了进来,端起一大杯水,一饮而尽,然后宣布“这水没有问题”。舰长表现出严峻形势下的高度责任感,迅速稳定了局面。小木匠的摆钟这时也发挥了作用,准确的定位,及时改变航向并找到陆地,挽救了一船人。
这次远航充分证实了木匠的成就,但是权贵们仍然从中作梗,使女王法案无法兑现。其中,大英帝国的首席天文学家都可以冷酷无情地玩弄权术、颠倒黑白。不过影片没有脸谱化,在一个剧烈冲突的情景中让他流露出一丝人类基本的同情心。
正直的皇家学院也反感这明显的不公,于是给老木匠授勋,以作为补偿。但老木匠没有满足,甚至对勋章感到受之有愧。因为一个难题困扰着他,他无法消除舰载火炮射击的后座力和舰船转向的离心力对摆钟精度的影响。
一名海军上尉来看望老木匠,向他讲述因为导航问题而损失的生命,以及许许多多下层水手、军官们对他和他的时钟的期望。老木匠很感动,但他几乎没有了信心,他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但等他老了,就会发现事情不是这样。”海军上尉立即回答:“那就不要变老。”
但是,如何才能不变老呢?看到这里,观众在心里一定会和老木匠一样发出疑问。年轻的心、青春的激情就一定要随着时间一同流逝吗?
老木匠的这个问题,其实和哈姆雷特的那个经典问题 生存还是毁灭 一样,在每个时代,包括今天,都有无数的人遇到过。也许,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很多时候是无法找到最优决策点的。定下决心去做,结局如何就看运气了。
老木匠坚持了下来,在他的有生之年,将庞大的摆钟改造成碗碟大小的机械钟,这是一个新的高度。
在第二个故事里,海军中校在博物馆偶然发现了300年前的那3座时钟,并决心修复它们。中校是如此执著于这项工作,以至于毁了自己的身体和生活。他的妻子也无法忍受,同他离了婚。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天才偏执的行为和孤独的内心。
那3座时钟,是一个天才的生命和智慧的凝聚,又是两个天才心灵之间,跨越时空进行沟通的桥梁。
这两个故事放在一起,我们能够感受到人类社会在进步和走向成熟,也能够感受到千百年来,人性的各个方面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引申出来,就是科学、民主、法治的问题了。
拳王阿里 (2001) 维基数据 豆瓣 Eggplant.place IMDb
Ali
7.4 (25 个评分) 导演: 迈克尔·曼 演员: 威尔·史密斯 / 杰米·福克斯
其它标题: Ali / 拳王亚里
1964年,年轻的阿里(Will Smith 威尔• 史密斯 饰)凭着高超的拳术,坚韧的毅力战胜尼桑•里斯顿成为了新的拳王!时值越南战争期间,阿里拒绝服兵役,因为“越共没有管我叫黑鬼”。正因为阿里直率的性格,拒绝向自己认为错误的事屈服,阿里因此吃尽苦头:美国政府用尽方法企图将阿里投进监狱;拳击理事会剥夺了阿里拳王的金腰带,等等。
在1964至1974这社会动荡的10年里,阿里表现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不屈服的独立性不仅对他个人,对拳击界甚至对整个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回响,阿里亦因此成为黑人运动和反越战运动的精神领袖。
最终在1974年,阿里凭着过人的毅力,以34岁的运动高龄,再次向拳王发出了挑战!
2015年7月24日 看过 印象中我看得是很激动的……
传记 体育
拳王阿里的伟大一役 (2013) 豆瓣
Muhammad Ali's Greatest Fight
导演: 斯蒂芬·弗雷斯 演员: 本杰明·沃克 / 克里斯托弗·普卢默
其它标题: Muhammad Ali's Greatest Fight / 穆罕默德·阿里的圣战
A Reporter's Life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Walter Cronkite Ballantine Books 1997 - 10
"IMMEDIATELY ENGROSSING . . . [A] SPLENDID MEMOI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un, don't walk to the nearest bookstore and treat yourself to the most heartwarming, nostalgia-producing book you will have read in many a year."
--Ann Landers

"Entertaining . . . The story of a modest man who succeeded extravagantly by remaining mostly himself. . . . His memoir is a short course on the flow of even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is century--events the world knows more about because of Walter Cronkite's work."
--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A MAIN SELECTION OF THE BOOK-OF THE MONTH CLUB
纽约灾星 (2015) 豆瓣 TMDB
The Jinx: The Life and Deaths of Robert Durst Season 1 所属 电视剧集: 纽约灾星
9.2 (258 个评分) 导演: 安德鲁•亚雷茨基 演员: Chelsea Gonzalez / Jeszenia Jimenez
罗伯特·杜斯特(Robert A. Durst)这位纽约的房地产家族后裔在美国新奥尔良被捕。当地执法官员称杜斯特涉嫌15年前发生在洛杉矶的一起谋杀案。
事实上,多年以来杜斯特一直身处舆论的漩涡之中。1982年他的第一任妻子莫名消失,2000年他的密友在洛杉矶被杀害,案件 至今悬而未决。
2001年,住在德克萨斯的杜斯特邻居被射杀并且遭肢解。这一系列围绕着杜斯特的谜团,引起了HBO导演的兴趣。
2015年7月6日 看过 看完了,很难过,说不出成句的话。感觉任何点评任何打分都是轻佻的,甚至是对活着的死去的人的亵渎。
传记 犯罪 纪录片
憂鬱的熱帶 豆瓣
Tristes Tropiques
作者: 李維 • 史特勞斯 / Claude Lévi-Strauss 译者: 王志明 聯經出版公司 1989 - 5
本書作於1955年,是結構人類學宗師李維.史特勞斯的思想自傳與成名作。青壯時代,他展開行腳,親訪亞馬遜河流域與蓊鬱的巴西高地森林,在叢莽深處找到還原於最基本形貌的人類社會。《憂鬱的熱帶》記述他在卡都衛歐、波洛洛、南比克瓦拉等幾個最原始部落裡情趣盎然、寓意深遠的思考歷程與生活體驗。李維.史特勞斯以全新的取徑、開放的眼光,根據每備銳詳切的洞識觀察,副以生動豐富的想探索,將這些部落放在世界脈絡之中,提出引人入勝的比較印證,境界遠邁他本行的專門領域與科學研究,成為一部對促進人類自我了解且有罕見貢獻的人類學、文學、人類思想傑作。
一生 豆瓣
作者: [法] 西蒙娜·韦伊 译者: 侯合余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5 - 6
本书是当代法国政要西蒙娜·韦伊的自传。“二战”爆发,犹太人遭受迫害,西蒙娜全家被捕,被关押到纳粹集中营。书中作者详细回忆了她和母亲、一名姐姐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噩梦般的经历。战后西蒙娜读大学,成家立业,从一名法官,到进入政府工作,先后担任法国卫生部长、欧洲议会主席、宪法法院委员、纪念犹太人大屠杀基金会主席等职。书末附录是她在各种场合的五篇讲话稿。原著销量迄今超过55万册。
凯奇评传 豆瓣
John Cage
作者: (美)罗布·哈斯金斯 译者: 李静滢 漓江出版社 2015 - 3
约翰•凯奇(John Cage)是20世纪最著名的美国作曲家,美国先锋派音乐的领军人物,也是卓越的作家、艺术家和哲学家。罗布•哈斯金斯这本全新视角的《凯奇评传》,不仅立体呈现出凯奇不断挑战并为全世界艺术家带来启迪的一生,详细分析了凯奇不同时期各种形态的重要作品,还探讨了 凯奇激进的艺术方法和独特的美学思想,观点鲜明地评价了凯奇生前和身后所受到的批评与研究,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水准和可读性的评论性传记。

编辑推荐
《凯奇评传》是漓江社人文名家评传系列的一种,该丛书以生动的语言结合精彩图片展现人文各领域大师的生平和创作。本书是约翰·凯奇的最新独家中文版传记,也是对漓江社2013年所出版的凯奇代表作《沉默》(五十周年纪念版)的补充,读过《沉默》、关注凯奇的人都会对此书感兴趣,也有都会从中有所收获。
约翰•凯奇无疑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音乐家,按其师阿诺德•勋伯格的说法,他也是一位天才的发明家。除此,他还是作家、哲学家和业余菌类专家。罗布•哈斯金斯在这部严谨坚实的传记中,深入解读了凯奇在音乐、文字、美术等多方面的创作,以及这些创作中所渗透的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独特哲学,立体呈现出凯奇不断挑战常规与传统,为艺术家同行和观众、听众带来启迪的一生。
媒体推荐
约翰•凯奇所设想的先锋派,并非囿于一种方法或风格,而是一种思维习惯。只要艺术家 怀有充满好奇的精神,在进行崇高发现的同时也乐于接受不幸的错误,变革就将继续发生。
——罗布•哈斯金斯
《凯奇评传》的作者哈斯金斯非常巧妙地处理了凯奇的多面性——他对偶然音乐的创新,他的自我和个人主义思想,他在平民主义方面的天赋,他的诗歌与视觉艺术,当然还有他所引入的佛教元素,哈斯金斯将这些都简洁有力地融入到这本评传中。哈斯金斯这本堪称完美的《凯奇评传》无疑是值得称道的,它言简意赅、可圈可点,非常好读。
——《新音乐盒》(New Music Box)
在这本优秀的传记中,罗布•哈斯金斯全力扫除了所有将凯奇描绘成一个小丑的可能性。全书描绘了身为作曲家的凯奇的生活与工作,并抽丝剥茧地将凯奇多元化活动中的知识背景和环境展露无遗。这本薄薄的评传也获得很多非专业人员以及信徒的喜爱。书中还非常得当地列出了引用和参考书目。凯奇的生活如此精彩绝伦、耐人寻味,哈斯金斯向我们展现了这种传奇,并清晰地阐释了这位特立独行的作曲家的音乐理念发展之路。
——《BBC音乐杂志》(BBC Music magazine)
罗布•哈斯金斯用精彩而富有音乐性的措辞,为我们再现了凯奇将禅宗运用到作曲中并缔造出深刻音乐的辉煌征程。
——《洛杉矶时报》 (Los Angeles Times)
奇特的一生 豆瓣 Goodreads
Эта странная жизнь
7.5 (12 个评分) 作者: [俄] 格拉宁 译者: 侯焕闳 / 唐其慈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3 - 10
柳比歇夫的治学,博大精深,既是一个狭隘领域的专家,又是个杂家。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
我不打算通俗地阐述他的思想或衡量他的贡献。我感兴趣的是另一个问题:他,我们同时代的人,一生干了那么多事,产生了那么多思想,这是用什么方法达到的?最后几十年(他是 82 岁时死的),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 关键不是在数量上, 而在他是怎么样,用什么方法做到的。柳比歇夫对我最有吸引力的精粹、核心正是这个方法。他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不问他其余的工作和研究如何,这种工作方法是独立存在的。
从表面上看, 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 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 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并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编辑推荐】
1、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56年做时间统计法。
本书讲述一个将自己一生的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进行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2、开启心智的第一本书,《冬吴相对论》、《把时间当做朋友》不约而同推荐。
这本书讲述了柳比歇夫过得很好的一生,对于普通人非常有借鉴意义,很多人评价说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提升了个人的心智。
2015年6月8日 已读 我认识一个这样的人。
传记
哈特的一生 豆瓣
A Life of H. L. A. Hart: The Nightmare and the Noble Dream
作者: [英] 妮古拉·莱西 译者: 谌洪果 法律出版社 2006 - 8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复杂而精彩的人物的引人入胜的传记。莱西的叙述生动地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牛津大学的哲学与法理学风气。该书以敏感、机智及权威的笔触,描绘出哈特在大学内外的完整人生。本书荣获:2004年斯威尼奖;詹姆斯·察特·布菜克传记文学奖提名;英国人文与社会科学院图书奖提名。
西潮 豆瓣
蒋梦麟
作者: 蒋梦麟 译者: 蒋梦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 - 7
《西潮》里所谈的是中国从一八四二年《中英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到一九四一年珍珠港事件这一百年间所发生的故事。这段时间乃是历史上一个极不平凡时代的新序幕,举凡人类中各个集团的冲突,乃至东西文化的磨荡,都集中在这风云际会。
蒋梦麟从中国学究的私塾到西洋自由的 学府,从古老的农村社会到近代的都市文明,从身经专制统治的皇朝到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他多年生活在广大的外国人群里面,更不断生活在广大中国人群、尤其是知识青年群众里面,他置身于中西文化思想交流的漩涡,同时也看遍了覆雨翻云沧海桑田的世局。《西潮》中所反映的决不是他的一生,而是他一生所经历的时代。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 豆瓣
The Magic Mirror of M.C. Escher
作者: 布鲁诺·恩斯特 译者: 田松 / 王蓓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4
有一次,一位妇女在电话里对我说:“埃舍尔先生,我对您的作品完全着了迷,您的版画《蜥蜴》把轮回再生的过程描绘得那么生动。”我答道,“夫人,如果您那样认为,那就那样好了。”
这个狡黠机巧的回答出自著名的荷兰版画艺术家毛里茨?科内利斯?埃舍尔(Maurits Cornelis Escher,1898~1972)之口。他的作品具有复杂的多义性,那些思维单一、草率仓促的阐释往往离题万里、不着边际。
在第一幅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震惊公众之前很久,埃舍尔就是这第三维的大师了。他的石版画《魔镜》早在1946年便已完成。数学家布鲁诺?恩斯特以此作为本书书名,是在强调,埃舍尔的作品永远都会对它的读者产生神奇的魔力。
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恩斯特每周都去拜访埃舍尔,系统地讨论他的全部作品。他们在讨论中所生发出的友谊,使恩斯特能够深入到埃舍尔的生活和他的概念世界之中。恩斯特的记述翔实准确,并经过了艺术家本人的校正。
埃舍尔的作品是无法归类的。单纯从科学、心理学或者美学的角度都无法品味其妙。问题依然:他为什么要创造这些图画?他是怎样构建它们的?他在最终完成作品之前,要做哪些前期工作?他所创造的这些形象之间有什么关联?
《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基于最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以埃舍尔的生平,250幅插图,连同对诸多数学问题的阐释,为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作出了回答。
本书已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
2015年5月1日 已读
原本五星的内容,给编校制作还有定价扣一星。
传记
哲学评书 豆瓣
作者: 尼克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 9
本书作者对西方哲学史和逻辑史有深湛的研究,本书主要谈维特根斯坦、罗素、哥德尔、奎因等哲学家的思想和逸事。作者文笔活泼,思想性强,在幽默风趣中把这些大哲学家的学说和个人风采展现给读者。是《六合丛书》之一。
2015年3月15日 已读
题材都很好,为轻佻的笔调扣一分
传记 哲学
模仿游戏 (2014) IMDb 豆瓣 Min reol TMDB DeaDvey's Reviews 维基数据
The Imitation Game
8.4 (1803 个评分) 导演: 莫滕·泰杜姆 演员: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 凯拉·奈特莉
其它标题: The Imitation Game / 解码游戏(港)
二战期间,盟军苦于德国的秘密系统”英格玛“无法破译,政府召集了一批民间数学家、逻辑学家进行秘密破解工作,图灵(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Benedict Cumberbatch 饰)就是其中之一。计划刚开始图灵遭到了以休(马修·古迪 Matthew Goode)为首的组员和领导的排斥,幸好军情处部长孟席斯(马克·斯特朗 Mark Strong 饰)帮助他立项研究破译密码的机器,而图灵则变成了负责人,招收了新的成员琼(凯拉·奈特莉 Keira Knightley)开始了艰难的工作。琼很快就迷上了图灵,由于她的帮助所有组员空前的团结,并于两年后成功破解德军的密码。图灵一度与琼订婚,但实际上他隐瞒了一个秘密,因为这个秘密他也遭受了非人的待遇……
本片改编自安德鲁·霍奇斯编著的《艾伦·图灵传》,上映后获得了第87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
2015年1月9日 看过
“据真人真事改编”,这几个字的分量从未如此重过。图灵,感谢你。
二战 传记 改编
The Innovators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美国] 沃尔特·艾萨克森 Simon & Schuster 2014 - 10
Following his blockbuster biography of Steve Jobs, The Innovators is Walter Isaacson’s revealing story of the people who created the computer and the Internet. It is destined to be the standard history of the digital revolution and an indispensable guide to how innovation really happens.
What were the talents that allowed certain inventors and entrepreneurs to turn their visionary ideas into disruptive realities? What led to their creative leaps? Why did some succeed and others fail?
In his masterly saga, Isaacson begins with Ada Lovelace, Lord Byron’s daughter, who pioneered computer programming in the 1840s. He explores the fascinating personalities that created our current digital revolution, such as Vannevar Bush, Alan Turing, John von Neumann, J.C.R. Licklider, Doug Engelbart, Robert Noyce, Bill Gates, Steve Wozniak, Steve Jobs, Tim Berners-Lee, and Larry Page.
This is the story of how their minds worked and what made them so inventive. It’s also a narrative of how their ability to collaborate and master the art of teamwork made them even more creative.
For an era that seeks to foster innovation, creativity, and teamwork, The Innovators shows how they happen.